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排盘 > 星盘查询

赵玉墨历史原型(赵玉墨历史原型是谁)

时间:2024-01-13 00:04:11 作者:孤单的城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金陵十三钗》:低贱与高贵的碰撞

她这个轻如红尘的女人,一旦消失,就像从来没投胎到这世上似的。现在法比万一有记性,该记住即便她如一粒红尘,也是有来龙去脉的。--《金陵十三钗》

自古以来,战争都是残忍的,它能瓦解一个家庭,能摧毁一座城市,能扼杀千千万人的生命,在遥远的1937年,南京上演过一场惨烈的,我想任何文字都不足以形容这场的惨绝人寰。

今天我想要说的是一群红尘女子的民族情怀和奉献精神。生命有贵有贱,人格有高有低,但在战争生死关头,都是同样一条人命而已。她们在社会讨生活,低贱如同蝼蚁,还要遭受着世人非议,但“肮脏”的躯体,一旦具有牺牲自我的奉献精神,灵魂就变成了最圣洁的。

商女亦知亡国恨,此恨无关风与月。

1. 人的成见,是一座难跨越的大山

13岁的孟书娟,是整个故事的见证人和讲述人,在南京陷入战争风暴的时候,她们16个女同学躲在一座教堂之中,教堂也缺水少粮,情况并不乐观,但却是平静的。

一群红尘女子的到来,打破了这份平静。

我们的命是不贵重,不值当您搭救;不过我们只求好死。再贱的命,譬如猪狗,也配死得利索,死得不受罪。

这是头牌赵玉墨在遭到神甫拒绝时说得一句话,她说得谦卑大方,不染红尘之气。

神甫面对这些在门口求救的风尘女子,善心大发,决定让她们来避两天风头,就这样,地下室成为她们的暂时场所,她们依然穿得花枝招展,在地下室打牌,弹琴,打情骂俏。

书娟对她们是非常鄙夷的。她想到父母曾经发生过的争吵,渐渐明白就是这样的,曾虏获了父亲的欢心,差一点就摧毁自己的家庭,母亲为了拉回父亲的心,不惜离开故里,远去美国,如果没有这样的女子,那么书娟也不用孤零零地在这里受罪了。

这样一想,书娟对她们的恨意就愈发愈烈,在她眼中,这群女人都是下贱货,她狠狠地骂她们是臭婊子,不要脸。书娟并不了解她们,也不知道她们的经历,就凭着她们是秦淮花楼里的人,就断然认定她们都是坏女人。

《哪吒》里申公豹曾说一句话:人心中的成见像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

13岁的书娟尚不懂人事,她的成见是不成熟的,可60多岁的神甫,在面临日本军的邪恶邀请时,就已经暗自决定牺牲这些了。

那些生命之所以被牺牲,是因为她们不够纯洁,是次一等的生命,不值得受到他英格曼的保护,不值得受到教堂的保护。

也许不光是他们,世人都是这样看待的吧。谁会去关注一群的命运呢?她们是如何受到胁迫,遭到变卖,才进入这个行当的,无人关心这些经历,就用一己之见来定位她们的卑贱。

书娟后来意识到,在那个非常时期,在者面前,女人们无贵无贱,一律平等。最圣洁的和最肮脏的,都被一视同仁,同样受刑。想到这里,书娟更加仇视这些女人,因为她们幸灾乐祸的正是抹除了贵贱之分,在者眼里,和女学生根本没有区别,只不过都是他们发泄私欲的工具。

最后,们替女学生去赴生死之约,那一刻书娟也许才能懂,再低贱的身躯都可能拥有高贵的灵魂,等她再成长一些,她为自己曾经的仇视而懊恼,她从没停止寻找她们的脚步,在国际法庭上,她终于找到了头牌赵玉墨,她变得面目全非,可声音如故,书娟一听就知道是她。

可赵玉墨不愿承认,也不想面对书娟,曾经那段人不如鬼的日子,她根本不想提起。

2. 患难面前,真情越发可贵

这是一个悲剧色彩的故事,从头到尾都是战争带来的恐惧和压抑,如果说有那么一点温情,就是豆蔻对小伤员的真情流露了。

豆蔻和小伤员都是15岁,小伤员受了重伤,肚子烂了,脸上全是绷带,看见豆蔻,对她咧嘴一笑,笑得嘴角都跑到绷带里去了。就这一幕,就让豆蔻爱得心疼。

她开始照顾小伤员,给她换药,为了减轻他的疼喂他喝酒,无微不至。她还想给他谈琵琶,可琵琶只剩一根弦。

“好听吗?”

“好听。”

“谢谢你。”

“别谢我,娶我吧。”

“我家什么都没有。”

“那我就弹琵琶,你拉个棍,要饭,给你妈吃。”

“我没妈。”

豆蔻刚沉浸在自己的甜蜜幻想了,就被小伤员的对话惹哭了,众人都哭了,哭别人,哭自己,哭不知死活的明天。

为了能弹出一首好听的琵琶曲,豆蔻离开教堂,去拿琴弦,可她迷路了,遇见了最可怕的事情,15岁的豆蔻被绑在一张椅子上,遭受了最恐怖的。在死前,她还想着自己和小伤员的私定终身,内心冒出一片粉红。

谁说婊子无情?豆蔻对小伤员一往情深,自己的手长满冻疮,还给伤员洗绷带,晾绷带,还想着以后和他一起吃苦过日子。她也才15岁,和女学生们一样的花样年华,却辗转多地,被卖了多回,如果不是命运艰辛,谁愿意去做一名红尘女子呢?

为了三根琴弦,就付出了生命,值得吗?我们看来也许是不值得,但对豆蔻这样的女子来说,能在小伤员死前,给他弹出一首好听曲子,比生命还重要,她轻如草芥的生活里,难得出现这一点温情,她怎能不去争取?

其中有一名女学生徐小愚,父亲是做大生意的,在南京已经如此混乱和危险的时候,他历经千辛万苦,来接自己的女儿。他变卖房产,想着用钱收买日本人总行吧,可此时的南京已经不需要钱了,他又和日本人做起生意,卖古董,卖字画,也卖了自己的一点骨气和良心,才换来一张通行证。

父女情深,在这危难时刻,更显得深厚伟大。在他们相逢的时刻,所以的女学生都羡慕小愚,羡慕到仇恨的地步,他们的父母虽然没有来到,但都一样地心急如焚。

在生死面前,所有外在的财产、金钱、名利都不重要了,重要是生命和牵挂,那些平日里被忽略的真情,也在此刻变得格外深入人心了。

3. 低贱与高贵的碰撞

赵玉墨的出场,注定是惊艳的,秦淮河上的“头牌”姑娘,是行当里级别最高的。

她身上无一闲处,处处都会笑、会怨、会一套微妙的哑语。

她不是艳丽佳人,但非常耐看,她最大的优点,就是丝毫没有自轻自贱。

虽然身处于风尘之地,但她的气质更像一位大家闺秀,或者是某家的太太。在众人争吵时,她能一句话解决矛盾,众人没主心骨时,她又能稳住大局,这样的女子,自带光环。

她们的到来,打破了教堂的安静,可日本人的到访,才是最危险的,打破了所有人的安全感。她们一直躲在教堂,并不知外面早已经面目全非,满目疮痍,直到豆蔻的惨死,直到教堂里伙夫和伤兵的死亡,才把他们拉入这残酷的氛围之中。

神甫为了安全,让女学生也搬到了地下室,可阁楼上的十几个床铺,还是引起了日本军官的注意,他们幻想着这里有女学生在躲藏,于是再次来访,邀请女学生们去参加宴会,朗诵诗词。

谁不知道他们背后的丑陋目的呢?这一去,生不如死。

就这这时,赵玉墨站出来了,说:我们跟日本人走,把学生们留下来。当然有几个姐妹不愿意去送死,最后也被玉墨说服了。

当她们所有人都换成了学生装,低头垂眼的时候,这一队人哪是什么女学生,分明是一对大义凛然的女英雄。

这套学生装,是赵玉墨最喜欢的,她也曾是女学生,也曾熟读四书五经,也懂琴棋书画,父母的血脉也不低贱,都是读书知理之辈,却是一个个败家子,为了还债把她抵押了,把她卖了。如今,她又穿上了这套学生服,却是最后一次了。

如果没有命运的坎坷,她也许真的成为一个大家闺秀。

临别之时,玉墨依然是风情万种的,她朝神甫飞个媚眼:我们活着,反正就是给人祸害的,也祸害别人。

她们的决定,保全了女学生的清白,仿佛也保全了曾经自己的清白。

知道真相的女学生们,一个个低头沉默。后来的她们,也学会了那些打情骂俏,学会那些俏皮话,日常里也模仿她们的语气,这也是一种铭记,铭记曾经有这些花枝招展的女子,救过她们一命,保全了她们一生。

金陵十三钗的低贱和高贵,分得如此明显,她们因为身份的特殊,被人看不起,被人骂,然而,灵魂无贵贱之分,一份奉献精神,就把他们的灵魂推向最纯洁之处。

严歌苓的作品大多为边缘性女子,《金陵十三钗》更属于边缘人,活在烟花巷里,活在他人的鄙夷和唾骂里,可商女亦知亡国恨,最后她们表现出来的奉献精神和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和身份形成明显反差,也足够让我们动容。

那些姣好的容颜,那些如花的名字,那些纯净的灵魂,都刻在了那段血迹斑斑的历史上。

金陵十三钗唯一幸存者,代替女学生遭日军欺辱后,最后结局如何?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张杰

编辑|t

引言

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对中国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害,为了铭记这场这场战争勿忘国耻,我们国家拍摄了很多反战的电影,用来痛斥这场战争中日本人的人性的罪恶,彰显中民团结一致抵抗外辱慷慨赴死的勇气。

于2011年在中国大陆上映的电影《金陵十三钗》从旧中国底层,这个非常特别的角度来表现在面对日本人的入侵时,普通中国人所表现出的人性的光辉。

(电影金陵十三钗)

一、南京城破,罪恶滔天

1937年底,南京城作为的首都被日军攻破。随后日本人召开了隆重的入城仪式来庆祝这场胜利。当时,中央政府主要部门都已经迁走,留下了部分守军以及前线败退下来的受伤的战士和南京城的普通民众。

面对这些手无寸铁的民众和已经放下武器的战士,日本人并没有遵守国际公约,和平对待他们,而是发起了惨无人道的大。

最开始,日本人放纵士兵在城里开展有计划的抢劫、。甚至把一些女性集中在一起,供这些日本士兵发泄自己的欲望。

(电影《南京!南京!》)

甚至刚出生的婴儿就被这些恶魔用刺刀杀害,日本人像禽兽一样侵犯他们。还有一些受伤的人,日本人把他们把这些人赶到河边,用机枪集中扫射。这些人的尸体都飘在在了河里。只有个别侥幸的中国人能够逃脱这些恶魔。

为了节约子弹,日本人还鼓励用刺刀杀害中国人。甚至有的日本军官发起了杀人大赛,看谁杀的人多。

更让人无法理解的。这种比赛居然还能登上日本的新闻,这更加说明了当时整个日本人都已经陷入疯狂。

(电影《南京!南京!》)

面对禽兽一样的日本人,很多在南京的西方国家普通人加入的帮助南京中国人的行列中,这里面不仅包括各国的大使馆,还有一些教堂、医院和学校等等。

因为当时日本跟西方、跟美国还没有正式宣战,所以日本人多少对这些西方人的建筑有一些顾忌。

但是这些西方人的帮助只是杯水车薪,他们挽救的人数占总体的人数是极少的一部分,绝大部分的中国南京同胞没有躲过这边的屠刀。经过日本人疯狂的六个星期的,我国有超过30万的同胞失去了生命。

(南京大屠遇难者30万)

二、危难时刻,巾帼不让须眉

《金陵十三钗》的背景正是南京大。面对日本的大,这些底层的也不得不开始逃亡。在路上,为了挽救偶遇的一群女学生,有两名被日军玩弄死亡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十四人的逃难队伍只剩下12人。

上帝没有因为这些的职业而拒绝接纳她们,在一个外国人的教堂里她们得到片刻喘息。

在教堂,她们再次遇见了被他们拯救过的13名女学生,可因为的职业,这些女学生并没有感谢她们,反而十分鄙夷。

(电影金陵十三钗)

不久,日本人搜查到教堂,发现了被神父收留的13名女学生。日军向教堂的神父索取这些人,要求这些女学生去军营表演节目助兴。其实所有人都知道,这些学生一旦走进日本的军营,就不可能再回来了。

这些女学生自然有自己的坚持,为了避免被日军,她们决定,幸好被及时的拦了下来。

为了挽救这些学生,女学生们瞧不起,决定用自己的命换这些学生的命。12位风尘女子在女主角玉墨的带领下集体剪去长发,穿上校服。

(主角赵玉墨)

这里面还有两个细节,教堂的神父其实是假的,他是一个酒鬼。但为了救人,他不得不冒充神父,展现出了普世的人道主义情怀。因为有12人,女学生有13人,还缺一个人。这时候神父的养子主动站了出来,化妆成女人,随同这些一起装作学生走进了日本的军营。

(电影金陵十三钗)

女学生们因此获救,走进军营的“十三钗”却陷入了地狱。疯狂的日本人对他们极尽,有一些同伴不久之后就被这些日本人折磨致死,还有一些同伴受不了以后自杀。

只有女主角玉墨,默默的承受了日本人的,抓住机会逃离日本人的魔爪。

为了躲避日本人的抓捕,玉墨甚至不惜毁容,只为了有一天能让日本人的公之于众。在军事法庭上,玉墨勇敢的站了出来,控诉了日本人的行为。为那些死难的同胞。死难的亲友报仇。随后,玉墨再次消失在了历史中。

(电影金陵十三钗)

三、历史原型,金陵永生

这只是一个电影,但电影来源于生活。我们在现实中还是能找到一些玉墨的原型,比如美国的传教士魏特琳。她为了保护中国人免受日本的荼毒,在金陵女子大学设立了南京安全区。在安全区,她一边救死扶伤,一边鼓励大家“中国没有亡,中国不会亡”。

(魏特琳塑像)

在金陵女子大学,日本人逼迫学校从一万人中献出一百名女子作为。作为权宜之计,魏特琳被迫答应,但强调这些妇女是必须自愿的。这个事件,和《金陵十三钗》里面的故事是何其相似。

作为大的见证者,魏特琳还写下了日记记录日军的种种。不幸的是,正是因为魏特琳对中国的热爱,她成了日本人的眼中钉,被日本人有针对性的陷害。日本人的走狗撰写报纸,污蔑魏特琳拐卖妇女、假仁假义。

(日军投降)

过度劳累紧张加上天天目睹日本人的,魏特琳很快就患上了忧郁症。1940年,魏特琳在亲朋劝说下回美国治疗,但不幸的是于1941年逝世。魏特琳终究没等来日本战败南京解放的那一天,魏特琳的墓碑至今还刻着“金陵永生”四个字!

“九一八”即将到来,如今的日本成为了美国的走狗,魏特琳的祖国正在疯狂遏制中国,而中国正在一天比一天强大。国家的命运风云变幻,但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铭记魏特琳这类有着人性光辉的英雄们。

参考资料

张颐武.《金陵十三钗》:民族的新生与救赎[J].当代电影, 2012, No.191(02):29-33.

刘维荣.南京大亲历档案--魏特琳(华群)日记[J].山西档案, 2004(6)

贱的从来不是她们...

,是影视最喜欢的题材之一。

只有拍得少的导演,没有没拍过的导演。

题材能包罗万象,讲文化、讲地域、讲历史、讲情欲......

戏剧性张力十足,氛围感风情点满。

大格局可如“秦淮八艳”寄托悲国悼亡,小情愫可如“茶花女”谱写爱情悲剧。

成经典的很多,翻车的也很多。

比如《梦华录》。

这部年度第一爆剧前半,姑且算蛮有趣的古偶。

但自从花魁张好好说出那句:

以色侍人才下贱。

离谱的剧情越来越多。

先有积攒一堆财富,以及风月手段了得的官妓,因嬷嬷庇护,从未。

再有跟苦于乐户身份、百般脱籍不得的教坊教头说,你现在日子过得挺好的…...

当然还有,不停强调,我们这些靠歌舞才艺获得达官贵人赏识的教坊乐伎,和那些只靠卖身的“下贱”女,不一样。

种种离谱设定下,剧粉对教坊伎、官妓制度的认知,越来越离谱。

甚至说出“官伎等于文工团”,“宋引章等于辣妹子”,肯定不需要卖身。

骂为了脱籍委身于人的宋引章,是“脱籍脑”,也是个随随便便的“下”。

不要说和怜悯底层的关汉卿背道而驰,就跟《梦华录》动不动嚎两句的“贱籍不低贱”比,也属于打脸。

《梦华录》本想输出的,是出身不代表品德,是女性独立自主。

到最后观众记住的,是卖身下贱,比高贵......

无独有偶,《梦华录》还真不是第一个把“”题材拍别扭了的。

《金陵十三钗》,也是这个毛病。

核心剧情很简单,大劫下,十三个代替十三个女学生,被日军带走。

电影没拍十三个女子最后的结局,但原著交代了:

几人在宴会当场抵抗牺牲,剩下的人被送去慰安所,最后只玉墨一人活了下来。

表面上看,这确实也是个讲身份低微之人,品性高洁的故事。

“明天我们姐妹,也去做一件有情有义的事。”

但骨子里,这种歌颂高洁的方式,这种展现“有情有义”的方式,先贬低了她们的低贱。

先拍婊子无情,再拍她们也能“有情有义”。

《金陵十三钗》的前半段,花了大量篇幅,去渲染“秦淮河女人”们,如何风骚、如何浪荡,如何试图靠卖身逃走。

通过女学生来看这些女人,更让风人与纯洁学生间的鸿沟,变得无比巨大。

赵玉墨与赵盼儿,也是异曲同工。

导演编剧赞颂她们,认为她们是与其他姐妹不同的、摆脱了“低级趣味的高级”。

她们都曾份属“高贵”。

赵玉墨入过教会学校,会一口流利英式英语,像“英国女王”。

赵盼儿出身官宦千金,少时即饱读诗书,还有父亲旧部为她赎身。

赵玉墨“十三岁前是个好女孩”,赵盼儿的父亲本是抗命救民的英雄。

她们都是意外堕入风尘,高贵是她们找回的本我。

因此,她们还肩负责任,得把本就出身低贱的风尘中人,一并带入高贵身份才有的境界。

比如赵玉墨要求,所有翠禧楼的女人,要跟她一起替女学生牺牲。

比如赵盼儿反复对宋引章强调必须从良,宋引章成了观众喊打的“脱籍脑”。

《金陵十三钗》到最后,也没解决掉问题关键:

为什么这些牺牲了,才算有情有义?

为什么这些替这些女学生去死,才算有情有义?

为什么这些要死得如此凄惨,才算有情有义?

难道她们曾沦落风尘,身体并非“纯洁”,所以替这些“干净”的女学生受难,就是合理的吗?

她们做不了被代替的女学生,是因为她们不想吗?

她们本就受尽苦难,被迫卖身后,还得被迫卖命,才能换世人一句:

原来也会有情有义…...

1951年的《姊姊妹妹站起来》中,讲述了这样两段沦落风尘的故事:

孤苦无依的大香被舅母拐骗,以去工厂为名,把她卖进同喜院。

同喜院老鸨胭脂虎,借钱给田寡妇,逼债迫使田寡妇为娼。

同喜院的姑娘,生意好才能得半点好处,生意差或无法做生意,就会遭打骂、凌虐。

不从的,用尽各种歹毒办法,打也得打从。

而因染上病的,胭脂虎直接拿烙铁燎患处,直耗到姑娘弥留。

为免影响生意,胭脂虎将未断气的姑娘塞进棺材里,根本不理睬棺材里传出来一声声:

我还没有死!

同喜院到整个八大胡同,又有几个姑娘,不是这样的命运。

或走投无路、或被卖被拐,被迫陷在卖笑卖身生涯中,一旦失去价值,就是死路一条。

扮演胭脂虎的李凌云,就是影片中这些女子的原型,影片中看起来年纪很大的她,实际上只有二十九岁。

十年,几乎毁掉她整个人生。

那些刻苦学艺、成为花魁,被文人雅士编进诗词歌赋里的名妓,并不是为了与这些“以色侍人”的女子划清界线。

而是习得歌舞技艺,成为“奇货可居”的一小部分人,方会有点求生之机。

与那些更底层的而言,只有凄惨与更凄惨间的差别。

《杜十娘》的结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围观路人只惊叹于那些奇珍异宝多华贵。

只有杜十娘知道,这金珠玉璧,是她八年卖笑卖身的血泪。

《西鹤一代女》中的阿春,被辗转买卖,几度沦落。年少时,她也不在乎金钱富贵、自持内心高洁。

到年老时,求生无门,只得做街头暗娼,却被当成警惕娼妇的老妖婆。

而当年将她赶走的领主府,还嫌弃她做娼妇羞辱了领主的脸面,对她横加责骂。

《救风尘》的另一个现代改编《爱情宝典》中,赵盼儿代替卖唱女入狱,以为那些富豪恩客会来救她。

然而,从前温言软语的贵宾,无一人出面。

等赵盼儿一出狱,那些贵人又蜂拥而至,腆着脸说“盼儿受苦了。”

能在更高级的长三堂子、清吟小班中卖笑卖艺,才有机会累积财富、接触达官显贵。

方有微弱的可能自立门户、以免再被转卖。

或成为贵人或富户的小妾、外室,以免再卖欢求生。

《梦华录》里赵盼儿弃若敝履的“做妾”,其实是真正的们,希冀命运改变的奢望。

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试图将古代的青楼、官妓、教坊等等,美化为一种文化,粉饰身处其中女子的悲惨。

美其名曰,“卖笑不卖身”。

这样的“青楼”,在当代也有遗迹。

京都的祇园、艺伎茶楼。

通过电影《艺伎回忆录》,“艺伎”成为日本文化象征之一,扬名世界。

日本人却不喜欢这部电影,认为《艺伎回忆录》把他们“卖笑不卖身”的“艺伎文化”,拍成“娼妓”。

那么日本人自己拍的艺伎又如何呢?

日本女性题材大师沟口健二,数次将镜头瞄准“艺伎”与“”。

因为他的姐姐背负养育全家之责,曾身为艺伎,他对这个群体,有着极强的同情。

《祇园歌女》中,十六岁的荣子因为家境困难,只好来到母亲生前从艺的茶楼。

经过母亲的姐妹、艺伎美代春的培养,荣子成为花街冉冉升起的新星。

从此,荣子跟着美代春,过着陪酒、陪游的生活,直到一个客人想强行同荣子发生关系,荣子不知所措咬伤了他。

因此,茶楼失去生意,美代春为免荣子继续受难,自己委身不喜欢的客人,才缓解了茶楼的压力。

得知此事的荣子,愤懑地说:

京都的象征、美的化身,都是谎话!那些成功的,都是卖身。

但即便知道真相,为了生存,美代春和荣子,依然要涂脂抹粉,穿上层层叠叠的和服,走上花街,继续扮演这种的象征。

然而直到今天,花街依然发生着一模一样的故事。

一名曾在京都从艺的舞伎,近日爆料,自己十六岁开始,就被强行灌酒、强行混浴、肆意骚扰,险些被以5000万,卖掉初夜…...

用所谓“传统文化”绑架,这些女孩子,被骗入花街,成为“高级妇”。

沟口健二在1936年,就通过《祇园姊妹》的“小玩意”质问:

为什么世界上要有艺伎这种职业!

艺伎的茶楼,和《海上花》倌人的书寓、《桃花扇》李香君的媚香楼一样。

所谓风雅背后,是多少底层的不公命运、凄惨人生。

从关汉卿,到沟口健二,这些曾亲身见识命运的人,都尚在自己的作品中,怜悯她们的遭遇。

当代的影视作者,又要嘲讽“以色侍人”,到几时呢?

金陵十三钗唯一幸存者玉墨,代替学生受日军侮辱后,最后咋样了?

南京大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铭记的历史,当时因为中华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从而导致南京在1937年12月13日沦陷。

侵华日军占领了南京之后,松井石根和谷寿夫指挥侵华日军展开了南京大。这一次大足足持续了6周时间,大量平民以及战俘被日军残忍杀害。据可见资料显示,南京大计有30多万人罹难。

尽管日本始终不愿意承认这一段历史,但越来越多资料的曝光,让很多人了解到了这段历史。很多导演还特地为此拍摄了电影,例如《金陵十三钗》。

说到这部电影,那就不得不提到玉墨,在代替学生被送到日军手中的13个人中,玉墨是唯一的一个幸存者,大概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人都想知道玉墨最后的结局如何,也想知道玉墨到底有没有历史原型,那么接下来我们就透过《金陵十三钗》,看看真实存在的玉墨最后如何了。

金陵十三钗‍

自从南京沦陷后,城内百姓的生活就异常艰难。大家不得不面对如同豺狼虎豹一样的日军,南京城那名为“秦淮河”的花船上,也再不复以往的热闹和纸醉金迷。

“秦淮河”上的14名风尘女子在日军占领南京后就一直在不断逃亡,其中有两个人不幸被杀害,剩下的12个女子则顺利来到了教堂,并在这里短暂安定了下来。

当然了,身为风尘女子,她们在这座教堂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待遇。在神父眼中,她们并不纯洁,而在学生们看来,她们更是非常不堪的存在。

然而在学生们即将被日军带走的时候,玉墨等人站了出来,她们将自己的发型剪得和学生一样,为了凑齐人数,神父的养子乔治也勇敢站了出来,他男扮女装,和玉墨等人一起踏上了不归路。

到了日军营地后,十三个人受尽屈辱,他们每天都需要“接待”大量的日军士兵,这样的生活导致他们的身体越来越差,最后竟只剩下玉墨一个人活了下来。战争胜利之后,玉墨被成功解救了出来,随后她就像是一滴水一样,融入了普通人之中。

针对玉墨的结局,有人说自己曾经在日本人的审判大会上见到了玉墨,玉墨当时看完日本人被判处重刑之后便默默离开了。

也有曾经被玉墨等人救下的女学生表示,她们曾经看到一个和玉墨长得完全不一样,但是声音一模一样的人在审判大会上控诉日本人,可当她们去询问时,这人又不承认自己是玉墨,并且表示玉墨早就死了。尽管在电影中的玉墨结局并不明晰,但她的历史原型之一——魏特琳的结局却非常明朗。

原型之一魏特琳‍

魏特琳虽然是一个女性,但因为从小喜欢学习,再加上家里比较开明,魏特琳从小就接受着良好的教育,等到成年之后,魏特琳来到南京,担任女子学院的教授职务。

那时候的中国处于战乱之中,到处都有无家可归的孩子。魏特琳可怜这些孩子,总是尽自己所能照顾着这些孩子。

后来南京沦陷,魏特琳收容了很多女性,只不过遗憾的是,魏特琳并未救下这些女子——日本士兵完全不顾人道主义,公然闯入学校骚扰、侮辱女学生。魏特琳几乎没有一天好好休息过,甚至有时候一顿饭都没吃完,就被叫去解救女学生。

因为魏特琳的身份比较特殊,作为一名传教士,日本士兵并没有对她下手,但她见证了日本在南京犯下的种种罪行。后来魏特琳哪怕离开中国,也一直心系南京,她整理了关于南京大的资料,为了南京大的死难者四处奔走。

虽然她没有像玉墨一样受到日军的强行侮辱,但她却和玉墨一样,见证了黑暗残忍的南京大,并且一生都在控诉日军的,希望为曾经惨遭磨难的南京百姓讨回公道。

后来的魏特琳‍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魏特琳患上了严重的疾病,这使得她被迫离开金陵女大。她在自己的日记中郑重写道:

只不过遗憾的是,魏特琳和玉墨不一样,她没有等到战争结束便去世了。

前排左四为魏特琳

魏特琳在去世前很不甘心,于是她许下了一个愿望:如果能再生一次,还是要为中国人服务。因为在她看来中国就是她的家。

魏特琳去世的消息传回国内之后,在她葬礼的同一天,金陵女大师生于成都举行了悼念仪式,纪念这位去世前都不忘中国的伟大女性。

其实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金陵十三钗》主人公玉墨身上糅杂了很多人的性格特点和经历,魏特琳只是玉墨最主要的原型之一。

玉墨身上那种身处黑暗,但仍然有自己的骄傲和坚持的性格,与魏特琳可以说是如出一辙;而她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品质,又和那些在南京大中自愿放下武器装备,换取更多人存活的中人一模一样……

玉墨是那个时代最普通的底层人士,但她身上的坚韧、骄傲却感动了很多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