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字演变
二、姓氏读音
拼音:tóng
注音:ㄊㄨㄥˊ
汉字结构:上下结构
造字法:立
简体部首:立
童的部首笔画:5
总笔画:12
笔顺:捺横捺撇横竖折横横竖横横
五笔86:UJFF
五笔98:UJFF
UniCode:U+7AE5
四角号码:00105
仓颉:YTWG
GBK编码:CDAF
规范汉字编号:2735
小孩子:儿童。童工。童谣。童话。童心。童趣。童真。
旧时未成年的仆人:书童儿。
没有结婚的:童男。童女。童贞。
未长成的:童牛(没长角的小牛)。
秃:童山。头童(喻人秃顶,如“童童齿豁”)。
古同“瞳”,瞳孔。
姓。
三、姓氏起源
源流一,源于姬姓,出自黄帝之孙颛顼之子老童,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上古黄帝之孙叫颛顼,颛顼有个儿子叫老童,亦叫卷章。在史籍《大戴礼记·帝系篇》中记载:“颛顼产老童。”传说,老童天生有一副好嗓子,说话或唱歌时,嗓音就像钟罄一样宏亮清越,很有音乐的韵味,大概他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升C调歌王。老童的后代大多是赫赫有名者,例如重黎、吴回、陆终、祝融、彭祖等等。在老童的后世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童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该支童氏正确读音作tóng(ㄊㄨㄥˊ)。
源流二,源于风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胥童,属于避难改姓为氏。春秋时期,晋国有大夫胥童,是风姓赫胥氏的后代。在晋厉公姬寿曼执政时期,胥童为晋厉公的心腹大臣,由其亲手导演了“晋灭三郤”的历史。胥童的曾祖父名叫胥臣,字季子,是晋文公姬重耳属下重臣。在晋文公称霸春秋诸侯之后,论功行赏,曾被封于一个叫臼的采邑,所以又称为臼季。据史记《左传》的记载,胥臣当时在晋国官拜大司空之职,职掌水土事、凡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则议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凡郊祀之事,掌扫除乐器……凡有大造大疑、谏争,与汉朝时期太尉之职相同。胥童的后裔子孙族人为避杀祸,纷纷迁逃四方,且改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童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童氏正确读音作tóng(ㄊㄨㄥˊ)。
起源三,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郕国夫童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夫童,亦称夫钟,地在今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境内,原为郕国阚邑之地。郕国君主为姬姓,开国君主是姬武。到了战国初期的周威烈王姬午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齐国宰相田悼子引齐国大军再度攻陷郕国,郕国君主姬鱼亡国。郕国被灭后,居夫童之地的姬姓住民中(郕、鲁国人皆有),有以故国邑名为姓氏者,称夫童氏,后省改为单姓童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童氏正确读音作zhōng(ㄓㄨㄥ),今读作tóng(ㄊㄨㄥˊ)亦可。
起源四,避祸改姓。起源于汉朝:为司马迁之后,同样因谐音故,源于“同”。80年代中央电视台曾作过介绍, 2003年2月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十频道《百家姓》节目也作了介绍。
西汉时代,史学家太史令司马迁,因对李陵军败降匈奴事有所辩解,得罪汉武帝下狱受腐刑.据传,他的一支后人为避家难,改 \"司马\"姓为\"同\"即仝,另一支改\"司马\"姓为马.此事在司马迁出生地陕西省韩城市的县志中的<重修太史庙记>(翟世琪)一文中曾有记载:\"----今孙或在洛阳同姓或襄阳马姓----\". 再由同按音分仝、童、佟作为姓氏,隐姓埋名,老祖要求族人不得外出,以保证香火的延续,一子北上出关,后人改为“佟”姓,故该姓基本 为东北人;一子南下,定居江南,为“童”姓,多集中在江浙一带;一子留在当地为“仝”姓,后人多为山西河北一带--本内容源于家谱。
起源五,源于职业,出自古代罪犯童使,属于以身份称谓或因故改姓为氏。童使,在先秦时期至宋朝时期男仆的称谓,童使并不是指童年的幼仆,也不包括因战争而俘虏者,战争俘虏为奴仆者,实际上不可称“使”,只能称“役”。童使是由于官吏犯罪后被判罚为官宦人家的奴仆者,包括不致死刑的罪犯、重罪官员的眷属族人等。在童使的后裔子孙中,有以身份称谓或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童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童氏人口众多,渊源繁复,不可一论。在汉字金文、甲骨文、秦汉小篆中 童的本义是奴隶。古时候男子有罪沦为奴者,称童。童字在甲骨文中,像一个身戴刑具,站立在土堆上,企足远望的人形。童的本义已不显,其所引申之小、幼之义加重,如童工、童牛等。童人的出现似与奴,或与幼小有关。该支童氏正确读音作tóng(ㄊㄨㄥˊ)。
起源六,源于董氏,出自东汉王朝末期郿侯董卓,属于避难改姓为氏。据台湾董渊源所撰写的《董童联宗历史渊源》中记载,有一支童氏是因汉朝末期的太师、郿侯董仲颖的后裔子孙改姓而来,其记载曰:“吾族本姓董,汉董仲颖将军,因女婢所害,后裔为避杀灭,弃‘艹’易立,而为童氏。董童本同宗。”按其童氏族人传说,一谓其先居浙江,后进闽连城。
该支童氏源出董氏,与董氏同宗同源,因此有“董童本同宗”之说,在近代早已经联宗,但仍旧分称童氏、董氏。
起源七,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童氏的一支,其远祖就是著名的大蒙古汗国开国元勋札剌亦儿·木华黎,木华黎之子有一为札剌亦儿·安童,后为元朝的开国元勋,在札剌亦儿·安童的后裔子孙中,明朝时期有冠汉姓为童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⑵.蒙古族卓克氏,源出新巴尔虎蒙古卓穆克氏族,世居浩齐特(今河北张家口赤城独石口外一带)、乌尔逊(今内蒙古呼伦贝尔乌尔逊河流域)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ok Hala。蒙古族、满族卓克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童氏、王氏。
蒙古族童氏正确读音皆作tóng(ㄊㄨㄥˊ)。
起源八,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回族童氏,源出古代西域回回名首音,其中有一人名叫宝童,定居中原后,按汉俗取谐音汉字为姓氏,其后裔分衍有童氏、宝氏两支,今分布在陕西的回族老童家,就是该支童氏的后裔子孙。
起源九,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苗族、土家族、侗族、傣族、彝族、黎族、藏族、台湾土著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童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童氏,世代相传至今。
四、得姓始祖
老童、胥童、董卓。
五、人口分布
童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在当今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五十八位,在台湾则排在第九十七位,人口约一百零二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4%左右。
关于童氏的来源,是记载于唐人所著的《姓纂》一书:“颛顼生老童,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望出渤海。”老童,在中国的姓氏源流上也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帝喾时专司“光融天下”的前后两位祝融氏——重黎和吴回,便都是老童的儿子。重黎的子孙,是后世的司马氏;吴回的子孙,繁衍更广,后世的岑、胡、彭、钱、曹、坐、娄、苏、顾、温、董等姓,都是吴回的后代。由此可见,把源自老童的这一家人形容为“同宗而不同姓的大家族”,实在是顶恰当不过的。
童氏的先人,早期都是活跃于渤海地区,即今山东省北部地方,然后逐渐向南播迁。
到了宋、元之际,终于成为南方各地的一个著名姓氏,望族居雁门郡(今山西省代县西北),这从两千年来童氏人士在历史上的活动情形,便可获得了解。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童氏人士,是东汉时期山东诸城地方(姑幕)善名传遍遐迩的大好人童仲玉,以及他两位名登《后汉书》的“循吏传”的杰出儿子童恢和童翊。
历史上的童氏饱学高士不胜枚举,例如,唐朝的童翰卿,就是唐宣宗和唐懿宗年间工于诗词的著名才子;曾任袁州教授的童宗说也是唐朝时期以眉宇秀整、尚友拔俗而见称的名士,还著有一部《柳文音注》,被当时的学者尊称为“南城先生”。
今湖北老河口,江西德兴、吉安市、鹰潭市、上饶市鄱阳县、弋阳县、玉山县,安徽省的滁州市、无为市、凤台县、芜湖市繁昌、合肥市肥东、阜阳市、阜南县、凤台县、安庆市望江县、淮南市、巢湖市、六安市、枞阳县,重庆市的永川县、梁平县、奉节县,浙江省的杭州淳安县、金华市兰溪、江山、新安市、海宁市、宁波市慈溪、宁波市宁海县、余姚市河姆渡、绍兴市、衢州市、温岭市,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咸宁市嘉鱼县、黄梅县、随州市、麻城市孝感县、石首市,陕西省的西安市、咸阳市、长安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玉林容县、梧州市,广东省的广州市、英德市、梅州市,河北省的邢台市,江苏省的南京市江宁区、张家港市、扬州市,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湖南省的岳阳市平江县、长沙市、浏阳市、湘谭市、娄底市 [2] 、衡阳市、常德市汉寿县,福建省的福州市、龙岩市连城县、长汀县、武夷山市建阳县,四川省的成都市、泸州市、内江市、乐山市、宜宾县、遂宁市、峨嵋山、武胜县,山东省的冠县、莒南县,河南省的开封市杞县,辽宁省的沈阳市,云南省的建水县,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海南岛等地,均有童氏族人分布。
六、家谱文献
全国雁门童氏宗谱八卷,(清)童启栢、童世德等纂,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
礼堂童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四卷。
浙江兰溪择基童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清)童瑞兰等纂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萃涣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
浙江兰溪童氏宗谱,著者待考,明朝末期手抄本一册,残本。
浙江兰溪雁门童氏宗谱,著者待考,五年(公元1916年)三松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九卷、第二十六卷。
湖南湘乡童氏族谱,(清)童定青修,童坤与纂,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雁门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卷首、第四卷、第七卷。
湖南湘乡童氏续修族谱,(清)童胜陛修,童继芸、童思辉等纂,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南城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卷首、第三卷;另有一部今仅存卷首。
湖南湘乡岱岳童氏族谱八卷,()童胜丰修,章继晃纂,十三年(公元1924年)惟馨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
湖南湘乡童氏续修族谱,著者待考,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二十一~二十二卷。
湖南湘阴童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七~十五卷。
湖南桃源童氏族谱,著者待考,年间南城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一卷、第十一卷。
湖南湘潭白监童氏五修支谱,()童文言等纂修,十三年(公元1924年)光耀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今仅存第三~四卷、第六~九卷。
湖南湘潭中湘双林童氏五修族谱,著者待考,十九年(公元1930年)养源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十七卷。
湖南宁乡童氏四修族谱,()童锡梁纂修,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雁门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二~三卷、第六卷、第十二卷。
湖南长沙童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雁门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
湖南长沙童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雁门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残本。
童氏宗谱,(清)童冠群修,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童氏宗谱十四卷,(清)童正庆等重修,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树滋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
贵州刘西童氏族谱四卷,著者待考,清道光甲辰年(公元1844年)雁门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贵州刘西童氏族谱四卷,著者待考,五年(公元1916年)雁门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
江苏江都维扬江都童氏支谱,()童润之二修,十六年(公元1927年)木刻活字印本。
江苏武进毗陵童氏宗谱十卷,()童近忠等重修,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树滋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江西童氏宗谱二卷,(清)童二尹续修,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翰墨园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江西玉山怀玉童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六卷。
安徽合肥金斗童氏支谱二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廉益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安徽泾县泾川童氏宗谱十二卷,(清)童善卯、童良寐等修辑,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陇东程介五等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福建泰宁粹壹童氏房谱,(清)童日蛟纂修,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湖北新洲童氏宗谱三卷,()童振福、童家旺续修,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北省嘉鱼县童氏宗谱:始祖童春榖,字秀发,原系山东兖州府东平州谷口村人氏,元朝1322年,由沔阳州刺史自降任嘉鱼县令。现存公元1881年和1908年原始家谱,并依据原谱,由南分二十三世孙童德海于公元2009年整理编撰出版童氏家谱上中下三卷。
七、郡望堂号
郡望
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置郡,秦朝、汉朝沿用,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宁武、代县一带。东汉时期移治到阴馆(今山西代县),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朝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耶律·德光所灭,以后不复存在。
建昌县:东汉朝时期置建昌县,隶属豫章郡,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南城县一带地区。
堂号
雁门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
建昌堂:以望立堂。
归胜堂:以望立堂。
八、字辈排行
安徽安庆怀宁县童氏字辈:一启嘉世美,永远佐国兴。道宏荣宗尚,德大定邦成……
安徽广德、河南光山童氏字辈:大前引力、道正山光、明仁家业、世纪其昌。
安徽全椒童氏字辈:“世三元䢁文德会家,万宗恩泽沛,福寿保安康,松梧华堂秀,俊杰久长存,仁义礼智信,忠恕继宜昌”。
安徽肥西童氏字辈:“祖功远立家庆广延常修尔业克绍先传”。
安徽无为童氏字辈:“洪文开万祀懋业达天朝忠孝传家宝贤才振国豪”。
安徽凤台童氏字辈:“锦熔恩泽瑞华伟德义长久存兴国志家中杰秀祥树立保平安仁士文学良”。
安徽阜阳童氏字辈:“江光明培大叶”。
安徽肥东童氏字辈:“邦家长兴延有贤英”。
安徽巢湖、四川成都童氏字辈:“茂叶达天朝忠孝传家宝”。
四川内江童氏字辈:“荣华富贵……”
四川乐山童氏字辈:“亭第杰如石应手正大光明志顺华国文章起英贤朝代永传招中兴”。
四川乐山童氏字辈:“建起光中泽尧山远若林”。
四川遂宁童氏字辈:“太庆登启远”。
浙江江山童氏字辈:“宗永得长宣大文行忠信元离亭利贞学圣遵仁义树刚常性明理”。
浙江金华童氏字辈:“德裕百千曾万崇佑寿丙定振礼义智忠匡元熙华存厚金享隆隆宁玉利泰祥康澲贞和瑞恭明钦宽盛敏信维逊绕绪绳综组经纶连”。
浙江义乌童氏字辈:“国家兴起人文永昌元士新志绍祖德光”。
湖南浏阳童氏字辈:“国化庆名良世发隆昌远”。
湖南童氏一支字辈:“明洪德自成中公昭拾索俊业拯家生”。
湖南娄度童氏字辈:“昌主至德清光继”。
江苏六合童氏字辈:“国志世文之万学德如金家长明正有传中在立新”。
江苏童氏一支字辈:“士忠正以月如为爱廉贵科第兴民强才得清云上”。
湖北罗田、安徽金寨童氏字辈:“养再仁万廷朝希文胜尚良子承习斯有大光启邦先德荣芳仕维品重家以道昌崇伦务本孝友宁康信义永守庆衍钟祥”。
湖北黄陂童氏字辈:“好仁德广大希胜道光明”。
湖北老河口童氏字辈:“祖泽其元有”
广西容县童氏字辈:“志裕英佩文国梓里建业宏开长发其祥”。
陕西西安童氏字辈:“首天玉自遵应学”。
山东临沂童氏字辈:“丕彦善纪永远名传”。
江西赣州、广东东莞童氏字辈:“仁义世□广修德兴”。
福建长汀童氏字辈:“如作以忠(则)明其道(斯)学乃成”。
福建连城童氏字辈:“祖宗积德、源远庆长、文章华国、大振家声、崇正守道、存厚永昌”
童氏一支字辈:“龙胜德开元运”。
童氏一支字辈:“昭崇同士国朝何祚永宁万邦道德文昌盛家兴诗泽长满元生富贵吉星恒高照庭华耀金辉益寿延年康”。
四川南充广安一童氏字辈:(约明万历起)德成其子 连(宏、弘)启嘉锡 体先之宪 光宗可壁 志秉忠贞 心以纯一 道济大化 仁希达立 有恒作圣 方正永迪
伯羽{敬义先生}後裔:1618年从江西饶州府鄱阳瓦西坝迁安徽安庆市望江县太慈镇,十来个村童族约1~2万人,有族谱,雁门郡敬义堂,字辈:一世习启,必绍宗功。其祥长兆,品学敦崇。永承祖德,家道昌隆。才高望重,仁义宽宏。今字辈到兆、品、学。明末清初分支到浙江。
湖北随州 府河镇童家老湾一支字辈:正大光宗传世泽,高明继祖振家声;登伦学道承先系,积德成仁取义真。
湖北省嘉鱼县童氏字辈:惟童来嘉, 先系可述, 谷之存示 ,养人以玉 ,八叶书香, 未坠科目,九帮十天, 中叶惟木,剥极果存, 希心来复, 厥龄本昌, 金坚宏续 ,十七当荣, 新枝祠出 ,懋修承启, 嘉德世崇 ,士行光大, 永宗高明。
湖广永州府零陵县地名磨车铺,欧村鹅公大丘,祀祭。 福神庙治下,幸蒙皇恩浩荡,康熙四十二年八月迁移四川东道直隶忠州梁山县清平乡虎城里一甲地名高丰寨沙子桥居住。 辈分: 良国学忠义 德永士子长 富贵传家正 荣华继世昌 常怀广福禄 恒顺多祯祥 玉志显门庭 金声佐朝邦 才文绍先圣 红开贻后芳 排衍叙竟祖 籍当宣厚系 后面这十个辈分是新加的,前面50个是家谱上流下来的 。
湖北黄梅童氏字辈:盛世承时济 美士名克成 元亨利贞吉 道义启贤英 温良恭俭让 正直益聪明 华夏逢尧舜 精忠卫国诚 后面十字为新添加。 以上为五支(户)字辈,其地理分布为:显支(户)-黄梅县孔垄镇新安村童家畈(童菜园);盛支(户)-黄梅县杉木乡旗杆村童家湾;世支(户)-黄梅县独山镇童大屋;轩支(户)-九江市新港镇;鸿支(户)-黄梅县小池镇业庄村。因支派居住地存在不同行政区划,称之为“梅九童氏”。
湖北恩施芭蕉童氏字辈:西阳大天福世年,思光祖德再尘先……后面还有几句,都是流传下来的。
九、姓氏名人
童轩(约1429-约1492),鄱阳三庙前人,明朝有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永乐初,以精天官学召入南京钦天监。景泰二年(1451)进士。历官南京吏科给事中、太常寺卿、提都松潘军务兼巡抚、南京吏部侍郎、礼部尚书。精通天文、历学,曾著《历日疏》,强调对星象进行观测、验证,主张“以自然之数求自然之运”。为文渊博雄丽,书法亦遒劲。著有《清风亭稿》、《枕肱集》、《纪梦要览》、《海岳涓埃》、《筹边录》等,其中《纪梦要览》三卷编入《四库全书》。
老童,童姓之始祖, 颛顼之子,黄帝之孙,为童姓第一人。
童钰,清代诗画家。少时放弃学业,专功诗、古文。与同郡刘文蔚等并称'越中七子'。善山水、兰竹、木石、写梅尤其著名,著有《二树山人集》。
童贯,汴京人 (河南开封)人 ,宋代太师,《水浒传》中有此人。受徽宗宠信,因镇压方腊起义军,进封太师。金将粘罕南侵,童贯为河北宣抚,不战而逃、仓皇逃至至京城。钦宗即位后,朝廷有人诏其陷害忠良、求荣等数十大罪,诛死。
童恢,字汉宗,东汉琅琊姑幕(今山东省诸城)人。早年在州郡当过下等官员,奉公廉洁,为人称道。司徒杨赐对此十分赏识。便把童恢召到自己府中担任职务。后来杨赐官场遭难,以往的追随者纷纷离走,只有童恢有忠心。有胆量为杨赐表白,直到杨免罪获释。童恢的忠贞不贰令人钦佩,光和五年(182年)杨赐推荐他担任了不其县令。童恢到任后,忠于职守,勤于政事,深入民众,很能体会百姓的甘苦。他宽以待人,逢下属或民众犯了过错,他以理服人。而当下属尽职效力,有了成绩,他总是褒奖有加。但对自身,童恢总是严以律己,不以权贵自居,不图荣华富贵,致力于发展地方经济,除抓紧农业生产外,还大力倡导发展林桑、畜牧、纺织等的生产。经济的繁荣促成了不其地方的社会安定,县境内富裕祥和,无人再去搞鸡鸣狗盗,竟使县狱多年无事可干。这等消息传出来,邻县民众羡慕不已,许多人迁居前来。童恢的政绩也得到官方的首肯,后来他被升为丹阳郡(今安徽省宣城)太守,肩负起更重要的岗位职责。后来,童恢死于任上。不其百姓感念他的功绩恩德,为他推广“童公祠”,将他的衣冠葬于傅家埠山下,寄托百姓的崇敬之情。童恢是青岛古代历史上治理有方、关心民众疾苦、得到百姓衷心爱戴,以至当作圣人敬祀的少有的地方官。在青岛的民间传说中。有不少关于童恢为民除害、驯虎治虎的故事,表达了民间舆论对童恢勤政爱民业绩的神化,不乏感人之处。
童翊,汉代时候人,在乡里为百姓做好事,品德也高,他人还在世,人们就为他竖碑立传,可见受人们尊敬。
童仲玉,汉时山东省诸城人,行善做好事,被称为大好人。他是当地的豪富,平时乐善好施,某年灾荒,百姓无以维生,他拿出全部家产长期赈恤灾民,结果九族乡里,赖他而得以活命者达数百人之多。
童宗说,唐代名士,以眉宇秀整、尚友拔俗而著称,著有《柳文音注》,被当时学者称为“南城先生”。
童伯羽,宋代学者,好读书,师从朱熹,不乐仕进,埋头写作,著有《五经训解》、《情理发微》。
童居易,宋朝人,因为学问好而出名,人称他“杜州先生”。
童朝仪,明代人,文武双全,有能做诗和书画,又被朝廷任命为将军,当时人都称赞他。
童叶庚,清代知县。咸丰年间任德清知县,光绪年间归隐吴门。博学嗜古,手抄群籍,多为海内孤本。著有《益智图》等。
童保,镶蓝旗包衣,清康熙。
以上资料为荀卿庠在网络收集整理,为宣传国学蒙学教材识字为主,了解家族历史为辅,更多资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欢迎建议与留言……
-----------------------------------
一、文字演变
二、姓氏读音
拼音:tóng
注音:ㄊㄨㄥˊ
汉字结构:上下结构
造字法:立
简体部首:立
童的部首笔画:5
总笔画:12
笔顺:捺横捺撇横竖折横横竖横横
五笔86:UJFF
五笔98:UJFF
UniCode:U+7AE5
四角号码:00105
仓颉:YTWG
GBK编码:CDAF
规范汉字编号:2735
小孩子:儿童。童工。童谣。童话。童心。童趣。童真。
旧时未成年的仆人:书童儿。
没有结婚的:童男。童女。童贞。
未长成的:童牛(没长角的小牛)。
秃:童山。头童(喻人秃顶,如“童童齿豁”)。
古同“瞳”,瞳孔。
姓。
三、姓氏起源
源流一,源于姬姓,出自黄帝之孙颛顼之子老童,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上古黄帝之孙叫颛顼,颛顼有个儿子叫老童,亦叫卷章。在史籍《大戴礼记·帝系篇》中记载:“颛顼产老童。”传说,老童天生有一副好嗓子,说话或唱歌时,嗓音就像钟罄一样宏亮清越,很有音乐的韵味,大概他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升C调歌王。老童的后代大多是赫赫有名者,例如重黎、吴回、陆终、祝融、彭祖等等。在老童的后世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童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该支童氏正确读音作tóng(ㄊㄨㄥˊ)。
源流二,源于风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胥童,属于避难改姓为氏。春秋时期,晋国有大夫胥童,是风姓赫胥氏的后代。在晋厉公姬寿曼执政时期,胥童为晋厉公的心腹大臣,由其亲手导演了“晋灭三郤”的历史。胥童的曾祖父名叫胥臣,字季子,是晋文公姬重耳属下重臣。在晋文公称霸春秋诸侯之后,论功行赏,曾被封于一个叫臼的采邑,所以又称为臼季。据史记《左传》的记载,胥臣当时在晋国官拜大司空之职,职掌水土事、凡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则议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凡郊祀之事,掌扫除乐器……凡有大造大疑、谏争,与汉朝时期太尉之职相同。胥童的后裔子孙族人为避杀祸,纷纷迁逃四方,且改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童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童氏正确读音作tóng(ㄊㄨㄥˊ)。
起源三,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郕国夫童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夫童,亦称夫钟,地在今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境内,原为郕国阚邑之地。郕国君主为姬姓,开国君主是姬武。到了战国初期的周威烈王姬午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齐国宰相田悼子引齐国大军再度攻陷郕国,郕国君主姬鱼亡国。郕国被灭后,居夫童之地的姬姓住民中(郕、鲁国人皆有),有以故国邑名为姓氏者,称夫童氏,后省改为单姓童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童氏正确读音作zhōng(ㄓㄨㄥ),今读作tóng(ㄊㄨㄥˊ)亦可。
起源四,避祸改姓。起源于汉朝:为司马迁之后,同样因谐音故,源于“同”。80年代中央电视台曾作过介绍, 2003年2月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十频道《百家姓》节目也作了介绍。
西汉时代,史学家太史令司马迁,因对李陵军败降匈奴事有所辩解,得罪汉武帝下狱受腐刑.据传,他的一支后人为避家难,改 \"司马\"姓为\"同\"即仝,另一支改\"司马\"姓为马.此事在司马迁出生地陕西省韩城市的县志中的<重修太史庙记>(翟世琪)一文中曾有记载:\"----今孙或在洛阳同姓或襄阳马姓----\". 再由同按音分仝、童、佟作为姓氏,隐姓埋名,老祖要求族人不得外出,以保证香火的延续,一子北上出关,后人改为“佟”姓,故该姓基本 为东北人;一子南下,定居江南,为“童”姓,多集中在江浙一带;一子留在当地为“仝”姓,后人多为山西河北一带--本内容源于家谱。
起源五,源于职业,出自古代罪犯童使,属于以身份称谓或因故改姓为氏。童使,在先秦时期至宋朝时期男仆的称谓,童使并不是指童年的幼仆,也不包括因战争而俘虏者,战争俘虏为奴仆者,实际上不可称“使”,只能称“役”。童使是由于官吏犯罪后被判罚为官宦人家的奴仆者,包括不致死刑的罪犯、重罪官员的眷属族人等。在童使的后裔子孙中,有以身份称谓或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童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童氏人口众多,渊源繁复,不可一论。在汉字金文、甲骨文、秦汉小篆中 童的本义是奴隶。古时候男子有罪沦为奴者,称童。童字在甲骨文中,像一个身戴刑具,站立在土堆上,企足远望的人形。童的本义已不显,其所引申之小、幼之义加重,如童工、童牛等。童人的出现似与奴,或与幼小有关。该支童氏正确读音作tóng(ㄊㄨㄥˊ)。
起源六,源于董氏,出自东汉王朝末期郿侯董卓,属于避难改姓为氏。据台湾董渊源所撰写的《董童联宗历史渊源》中记载,有一支童氏是因汉朝末期的太师、郿侯董仲颖的后裔子孙改姓而来,其记载曰:“吾族本姓董,汉董仲颖将军,因女婢所害,后裔为避杀灭,弃‘艹’易立,而为童氏。董童本同宗。”按其童氏族人传说,一谓其先居浙江,后进闽连城。
该支童氏源出董氏,与董氏同宗同源,因此有“董童本同宗”之说,在近代早已经联宗,但仍旧分称童氏、董氏。
起源七,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童氏的一支,其远祖就是著名的大蒙古汗国开国元勋札剌亦儿·木华黎,木华黎之子有一为札剌亦儿·安童,后为元朝的开国元勋,在札剌亦儿·安童的后裔子孙中,明朝时期有冠汉姓为童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⑵.蒙古族卓克氏,源出新巴尔虎蒙古卓穆克氏族,世居浩齐特(今河北张家口赤城独石口外一带)、乌尔逊(今内蒙古呼伦贝尔乌尔逊河流域)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ok Hala。蒙古族、满族卓克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童氏、王氏。
蒙古族童氏正确读音皆作tóng(ㄊㄨㄥˊ)。
起源八,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回族童氏,源出古代西域回回名首音,其中有一人名叫宝童,定居中原后,按汉俗取谐音汉字为姓氏,其后裔分衍有童氏、宝氏两支,今分布在陕西的回族老童家,就是该支童氏的后裔子孙。
起源九,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苗族、土家族、侗族、傣族、彝族、黎族、藏族、台湾土著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童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童氏,世代相传至今。
四、得姓始祖
老童、胥童、董卓。
五、人口分布
童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在当今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五十八位,在台湾则排在第九十七位,人口约一百零二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4%左右。
关于童氏的来源,是记载于唐人所著的《姓纂》一书:“颛顼生老童,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望出渤海。”老童,在中国的姓氏源流上也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帝喾时专司“光融天下”的前后两位祝融氏——重黎和吴回,便都是老童的儿子。重黎的子孙,是后世的司马氏;吴回的子孙,繁衍更广,后世的岑、胡、彭、钱、曹、坐、娄、苏、顾、温、董等姓,都是吴回的后代。由此可见,把源自老童的这一家人形容为“同宗而不同姓的大家族”,实在是顶恰当不过的。
童氏的先人,早期都是活跃于渤海地区,即今山东省北部地方,然后逐渐向南播迁。
到了宋、元之际,终于成为南方各地的一个著名姓氏,望族居雁门郡(今山西省代县西北),这从两千年来童氏人士在历史上的活动情形,便可获得了解。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童氏人士,是东汉时期山东诸城地方(姑幕)善名传遍遐迩的大好人童仲玉,以及他两位名登《后汉书》的“循吏传”的杰出儿子童恢和童翊。
历史上的童氏饱学高士不胜枚举,例如,唐朝的童翰卿,就是唐宣宗和唐懿宗年间工于诗词的著名才子;曾任袁州教授的童宗说也是唐朝时期以眉宇秀整、尚友拔俗而见称的名士,还著有一部《柳文音注》,被当时的学者尊称为“南城先生”。
今湖北老河口,江西德兴、吉安市、鹰潭市、上饶市鄱阳县、弋阳县、玉山县,安徽省的滁州市、无为市、凤台县、芜湖市繁昌、合肥市肥东、阜阳市、阜南县、凤台县、安庆市望江县、淮南市、巢湖市、六安市、枞阳县,重庆市的永川县、梁平县、奉节县,浙江省的杭州淳安县、金华市兰溪、江山、新安市、海宁市、宁波市慈溪、宁波市宁海县、余姚市河姆渡、绍兴市、衢州市、温岭市,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咸宁市嘉鱼县、黄梅县、随州市、麻城市孝感县、石首市,陕西省的西安市、咸阳市、长安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玉林容县、梧州市,广东省的广州市、英德市、梅州市,河北省的邢台市,江苏省的南京市江宁区、张家港市、扬州市,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湖南省的岳阳市平江县、长沙市、浏阳市、湘谭市、娄底市 [2] 、衡阳市、常德市汉寿县,福建省的福州市、龙岩市连城县、长汀县、武夷山市建阳县,四川省的成都市、泸州市、内江市、乐山市、宜宾县、遂宁市、峨嵋山、武胜县,山东省的冠县、莒南县,河南省的开封市杞县,辽宁省的沈阳市,云南省的建水县,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海南岛等地,均有童氏族人分布。
六、家谱文献
全国雁门童氏宗谱八卷,(清)童启栢、童世德等纂,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
礼堂童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四卷。
浙江兰溪择基童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清)童瑞兰等纂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萃涣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
浙江兰溪童氏宗谱,著者待考,明朝末期手抄本一册,残本。
浙江兰溪雁门童氏宗谱,著者待考,五年(公元1916年)三松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九卷、第二十六卷。
湖南湘乡童氏族谱,(清)童定青修,童坤与纂,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雁门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卷首、第四卷、第七卷。
湖南湘乡童氏续修族谱,(清)童胜陛修,童继芸、童思辉等纂,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南城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卷首、第三卷;另有一部今仅存卷首。
湖南湘乡岱岳童氏族谱八卷,()童胜丰修,章继晃纂,十三年(公元1924年)惟馨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
湖南湘乡童氏续修族谱,著者待考,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二十一~二十二卷。
湖南湘阴童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七~十五卷。
湖南桃源童氏族谱,著者待考,年间南城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一卷、第十一卷。
湖南湘潭白监童氏五修支谱,()童文言等纂修,十三年(公元1924年)光耀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今仅存第三~四卷、第六~九卷。
湖南湘潭中湘双林童氏五修族谱,著者待考,十九年(公元1930年)养源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十七卷。
湖南宁乡童氏四修族谱,()童锡梁纂修,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雁门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二~三卷、第六卷、第十二卷。
湖南长沙童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雁门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
湖南长沙童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雁门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残本。
童氏宗谱,(清)童冠群修,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童氏宗谱十四卷,(清)童正庆等重修,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树滋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
贵州刘西童氏族谱四卷,著者待考,清道光甲辰年(公元1844年)雁门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贵州刘西童氏族谱四卷,著者待考,五年(公元1916年)雁门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
江苏江都维扬江都童氏支谱,()童润之二修,十六年(公元1927年)木刻活字印本。
江苏武进毗陵童氏宗谱十卷,()童近忠等重修,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树滋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江西童氏宗谱二卷,(清)童二尹续修,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翰墨园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江西玉山怀玉童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六卷。
安徽合肥金斗童氏支谱二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廉益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安徽泾县泾川童氏宗谱十二卷,(清)童善卯、童良寐等修辑,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陇东程介五等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福建泰宁粹壹童氏房谱,(清)童日蛟纂修,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湖北新洲童氏宗谱三卷,()童振福、童家旺续修,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北省嘉鱼县童氏宗谱:始祖童春榖,字秀发,原系山东兖州府东平州谷口村人氏,元朝1322年,由沔阳州刺史自降任嘉鱼县令。现存公元1881年和1908年原始家谱,并依据原谱,由南分二十三世孙童德海于公元2009年整理编撰出版童氏家谱上中下三卷。
七、郡望堂号
郡望
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置郡,秦朝、汉朝沿用,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宁武、代县一带。东汉时期移治到阴馆(今山西代县),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朝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耶律·德光所灭,以后不复存在。
建昌县:东汉朝时期置建昌县,隶属豫章郡,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南城县一带地区。
堂号
雁门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
建昌堂:以望立堂。
归胜堂:以望立堂。
八、字辈排行
安徽安庆怀宁县童氏字辈:一启嘉世美,永远佐国兴。道宏荣宗尚,德大定邦成……
安徽广德、河南光山童氏字辈:大前引力、道正山光、明仁家业、世纪其昌。
安徽全椒童氏字辈:“世三元䢁文德会家,万宗恩泽沛,福寿保安康,松梧华堂秀,俊杰久长存,仁义礼智信,忠恕继宜昌”。
安徽肥西童氏字辈:“祖功远立家庆广延常修尔业克绍先传”。
安徽无为童氏字辈:“洪文开万祀懋业达天朝忠孝传家宝贤才振国豪”。
安徽凤台童氏字辈:“锦熔恩泽瑞华伟德义长久存兴国志家中杰秀祥树立保平安仁士文学良”。
安徽阜阳童氏字辈:“江光明培大叶”。
安徽肥东童氏字辈:“邦家长兴延有贤英”。
安徽巢湖、四川成都童氏字辈:“茂叶达天朝忠孝传家宝”。
四川内江童氏字辈:“荣华富贵……”
四川乐山童氏字辈:“亭第杰如石应手正大光明志顺华国文章起英贤朝代永传招中兴”。
四川乐山童氏字辈:“建起光中泽尧山远若林”。
四川遂宁童氏字辈:“太庆登启远”。
浙江江山童氏字辈:“宗永得长宣大文行忠信元离亭利贞学圣遵仁义树刚常性明理”。
浙江金华童氏字辈:“德裕百千曾万崇佑寿丙定振礼义智忠匡元熙华存厚金享隆隆宁玉利泰祥康澲贞和瑞恭明钦宽盛敏信维逊绕绪绳综组经纶连”。
浙江义乌童氏字辈:“国家兴起人文永昌元士新志绍祖德光”。
湖南浏阳童氏字辈:“国化庆名良世发隆昌远”。
湖南童氏一支字辈:“明洪德自成中公昭拾索俊业拯家生”。
湖南娄度童氏字辈:“昌主至德清光继”。
江苏六合童氏字辈:“国志世文之万学德如金家长明正有传中在立新”。
江苏童氏一支字辈:“士忠正以月如为爱廉贵科第兴民强才得清云上”。
湖北罗田、安徽金寨童氏字辈:“养再仁万廷朝希文胜尚良子承习斯有大光启邦先德荣芳仕维品重家以道昌崇伦务本孝友宁康信义永守庆衍钟祥”。
湖北黄陂童氏字辈:“好仁德广大希胜道光明”。
湖北老河口童氏字辈:“祖泽其元有”
广西容县童氏字辈:“志裕英佩文国梓里建业宏开长发其祥”。
陕西西安童氏字辈:“首天玉自遵应学”。
山东临沂童氏字辈:“丕彦善纪永远名传”。
江西赣州、广东东莞童氏字辈:“仁义世□广修德兴”。
福建长汀童氏字辈:“如作以忠(则)明其道(斯)学乃成”。
福建连城童氏字辈:“祖宗积德、源远庆长、文章华国、大振家声、崇正守道、存厚永昌”
童氏一支字辈:“龙胜德开元运”。
童氏一支字辈:“昭崇同士国朝何祚永宁万邦道德文昌盛家兴诗泽长满元生富贵吉星恒高照庭华耀金辉益寿延年康”。
四川南充广安一童氏字辈:(约明万历起)德成其子 连(宏、弘)启嘉锡 体先之宪 光宗可壁 志秉忠贞 心以纯一 道济大化 仁希达立 有恒作圣 方正永迪
伯羽{敬义先生}後裔:1618年从江西饶州府鄱阳瓦西坝迁安徽安庆市望江县太慈镇,十来个村童族约1~2万人,有族谱,雁门郡敬义堂,字辈:一世习启,必绍宗功。其祥长兆,品学敦崇。永承祖德,家道昌隆。才高望重,仁义宽宏。今字辈到兆、品、学。明末清初分支到浙江。
湖北随州 府河镇童家老湾一支字辈:正大光宗传世泽,高明继祖振家声;登伦学道承先系,积德成仁取义真。
湖北省嘉鱼县童氏字辈:惟童来嘉, 先系可述, 谷之存示 ,养人以玉 ,八叶书香, 未坠科目,九帮十天, 中叶惟木,剥极果存, 希心来复, 厥龄本昌, 金坚宏续 ,十七当荣, 新枝祠出 ,懋修承启, 嘉德世崇 ,士行光大, 永宗高明。
湖广永州府零陵县地名磨车铺,欧村鹅公大丘,祀祭。 福神庙治下,幸蒙皇恩浩荡,康熙四十二年八月迁移四川东道直隶忠州梁山县清平乡虎城里一甲地名高丰寨沙子桥居住。 辈分: 良国学忠义 德永士子长 富贵传家正 荣华继世昌 常怀广福禄 恒顺多祯祥 玉志显门庭 金声佐朝邦 才文绍先圣 红开贻后芳 排衍叙竟祖 籍当宣厚系 后面这十个辈分是新加的,前面50个是家谱上流下来的 。
湖北黄梅童氏字辈:盛世承时济 美士名克成 元亨利贞吉 道义启贤英 温良恭俭让 正直益聪明 华夏逢尧舜 精忠卫国诚 后面十字为新添加。 以上为五支(户)字辈,其地理分布为:显支(户)-黄梅县孔垄镇新安村童家畈(童菜园);盛支(户)-黄梅县杉木乡旗杆村童家湾;世支(户)-黄梅县独山镇童大屋;轩支(户)-九江市新港镇;鸿支(户)-黄梅县小池镇业庄村。因支派居住地存在不同行政区划,称之为“梅九童氏”。
湖北恩施芭蕉童氏字辈:西阳大天福世年,思光祖德再尘先……后面还有几句,都是流传下来的。
九、姓氏名人
童轩(约1429-约1492),鄱阳三庙前人,明朝有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永乐初,以精天官学召入南京钦天监。景泰二年(1451)进士。历官南京吏科给事中、太常寺卿、提都松潘军务兼巡抚、南京吏部侍郎、礼部尚书。精通天文、历学,曾著《历日疏》,强调对星象进行观测、验证,主张“以自然之数求自然之运”。为文渊博雄丽,书法亦遒劲。著有《清风亭稿》、《枕肱集》、《纪梦要览》、《海岳涓埃》、《筹边录》等,其中《纪梦要览》三卷编入《四库全书》。
老童,童姓之始祖, 颛顼之子,黄帝之孙,为童姓第一人。
童钰,清代诗画家。少时放弃学业,专功诗、古文。与同郡刘文蔚等并称'越中七子'。善山水、兰竹、木石、写梅尤其著名,著有《二树山人集》。
童贯,汴京人 (河南开封)人 ,宋代太师,《水浒传》中有此人。受徽宗宠信,因镇压方腊起义军,进封太师。金将粘罕南侵,童贯为河北宣抚,不战而逃、仓皇逃至至京城。钦宗即位后,朝廷有人诏其陷害忠良、求荣等数十大罪,诛死。
童恢,字汉宗,东汉琅琊姑幕(今山东省诸城)人。早年在州郡当过下等官员,奉公廉洁,为人称道。司徒杨赐对此十分赏识。便把童恢召到自己府中担任职务。后来杨赐官场遭难,以往的追随者纷纷离走,只有童恢有忠心。有胆量为杨赐表白,直到杨免罪获释。童恢的忠贞不贰令人钦佩,光和五年(182年)杨赐推荐他担任了不其县令。童恢到任后,忠于职守,勤于政事,深入民众,很能体会百姓的甘苦。他宽以待人,逢下属或民众犯了过错,他以理服人。而当下属尽职效力,有了成绩,他总是褒奖有加。但对自身,童恢总是严以律己,不以权贵自居,不图荣华富贵,致力于发展地方经济,除抓紧农业生产外,还大力倡导发展林桑、畜牧、纺织等的生产。经济的繁荣促成了不其地方的社会安定,县境内富裕祥和,无人再去搞鸡鸣狗盗,竟使县狱多年无事可干。这等消息传出来,邻县民众羡慕不已,许多人迁居前来。童恢的政绩也得到官方的首肯,后来他被升为丹阳郡(今安徽省宣城)太守,肩负起更重要的岗位职责。后来,童恢死于任上。不其百姓感念他的功绩恩德,为他推广“童公祠”,将他的衣冠葬于傅家埠山下,寄托百姓的崇敬之情。童恢是青岛古代历史上治理有方、关心民众疾苦、得到百姓衷心爱戴,以至当作圣人敬祀的少有的地方官。在青岛的民间传说中。有不少关于童恢为民除害、驯虎治虎的故事,表达了民间舆论对童恢勤政爱民业绩的神化,不乏感人之处。
童翊,汉代时候人,在乡里为百姓做好事,品德也高,他人还在世,人们就为他竖碑立传,可见受人们尊敬。
童仲玉,汉时山东省诸城人,行善做好事,被称为大好人。他是当地的豪富,平时乐善好施,某年灾荒,百姓无以维生,他拿出全部家产长期赈恤灾民,结果九族乡里,赖他而得以活命者达数百人之多。
童宗说,唐代名士,以眉宇秀整、尚友拔俗而著称,著有《柳文音注》,被当时学者称为“南城先生”。
童伯羽,宋代学者,好读书,师从朱熹,不乐仕进,埋头写作,著有《五经训解》、《情理发微》。
童居易,宋朝人,因为学问好而出名,人称他“杜州先生”。
童朝仪,明代人,文武双全,有能做诗和书画,又被朝廷任命为将军,当时人都称赞他。
童叶庚,清代知县。咸丰年间任德清知县,光绪年间归隐吴门。博学嗜古,手抄群籍,多为海内孤本。著有《益智图》等。
童保,镶蓝旗包衣,清康熙。
以上资料为荀卿庠在网络收集整理,为宣传国学蒙学教材识字为主,了解家族历史为辅,更多资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欢迎建议与留言……
-----------------------------------
禾 [hé]
禾[hé],象形字,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像一株有茎、有叶、有根、有穗的禾谷,而且特别突出了穗头已下垂的样子。
说 文 解 字
《說文解字·禾部》禾:嘉穀也。二月始生,八月而孰(熟),得時之中,故謂之禾。禾,木也(春屬木)。
段玉裁注:禾穗垂而向根,君子不忘本也。
“禾”的本意是指谷子,原专指“粟”。但在“禾”被用做禾本科农作物的泛称之后,谷子的意思则另外写作了“穀”,今简化字写作了“谷”。
“嘉谷”,就是指小米,古时候称“粟”为嘉谷,意思是特别养人的谷物。
“禾”是二月仲春时播种,八月仲秋时收获。秋为四季之中,所以“禾”的读音取自“中和”之“和”,因为“禾”与“和”两者叠韵,读音相似。
段玉裁又补充说:谷穗在成熟时垂向根部的样子,是提醒君子不要忘“本”。
《廣雅·釋草》:粢黍稻其採謂之禾。蓋凡穀皆以成實為費,禾象穗成,故為嘉穀之通名,谷未秀曰苗,已秀曰禾。
禾苗在未抽穗前称“苗”,
抽穗后才称“禾”。
文 献 选 读
《詩經·豳風·七月》
十月納(入)禾稼。黍稷重(穜)穋,禾麻菽麥。
在《豳风》中可以看到有两种历法并存。除了夏历之外,豳地的古历法像古彝族的十月历,十月是年终的最后一个月,也是一个农业周期结束的那个月。
穜[读若童],指先种后熟的禾谷。
穋[读若路],指后种先熟的禾谷。
句中第一个“禾”应该是农作物的统称,第二个“禾”是特指禾本科植物。
禾本科植物除了黍、稷、穜、穋外,还有稻、秫(高粱),等。“麦”虽然是禾本科植物,但不是东亚大陆原生的,而是商周时从西亚传入的。
成 语 典 故
风禾尽起
比喻顺应天意而得到天助。
“《尚書·金縢》:秋,大熟。未穫,天大雷電以風,禾盡偃……王出郊,天乃雨,反風,禾則盡起。”这一年的秋天,庄稼长得正好,还没有收获。突然雷电交加,狂风大作,庄稼都被大风吹得倒伏在地上,人们非常恐慌。周成王走出城外迎接东征归来的周公,这时天才下起了雨,风向也反过来刮,倒伏在地上的庄稼又都被风扶了起来。
成以“禾”做偏旁的字
从「禾」的象形字:
秃(头上无发)、
秋(庄稼成熟的季节)
从「禾」的会意字:
秉(以手持禾)、
秀(谷物抽穗)、
穗(禾的花实)、
科(衡量、划分等级)、
禀(赐予谷物)、
秦(两手持杵打禾)、
委(委随)
以「禾」作意符的形声字都与农作物、庄稼有关:
(1)名词:
穀(谷物的总称)、
稷(粟,不黏的黍)、
秫(黏性的稷)、
黍(黏性的小米)、
秬(釀酒的黑黍)、
穈(一種赤紅色的黍)、
秠(一殼中有二米)、
穆(禾名,左昭右穆)、
私(一种禾的名称)、
稻/稌(水稻或旱稻)、
秈/稴(秈稻)、
稉/粳/秔(粳稻)、
穤/稬(糯稻)、
秧(禾的幼苗)、
稚/稺(幼禾)、
稍/穎(禾的末端)、
秒(禾芒)、
秸/稈/稈/稿/稾(禾的茎秆)、租(田税)、
税(敛财为赋,敛谷为税,田租为租)、
秘(一种香草)、
秽(荒芜,长满野草)、
稗[读若败](稻田里的一种杂草)、
秕(子实不饱满)、
秣(喂牲口的饲料)
(2)动词:
稼(种植)、
穑(收获)、
种(种植)、
移(秧苗移栽)、
穫[获](收获)、
积(积存的谷物)、
秩(积聚)、
称/秤(称重)、
程(称量谷物)、
稽(停留)、
稣(苏的本字,苏醒)、
稳(有粮则心安定)
(3)形容词:
稀(禾少而稀疏)、
稠(禾多而密)、
以「禾」作声符的形声字:
和(声音相应)、
龢(声音协调)、
盉(有流的水器)
【欢迎关注转发,更多学习资料分享给您】
今天整理了一二年级常见的笔画表和偏旁部首表,两张表格帮孩子解决笔画和偏旁部首难题,家长快给孩子收藏起来吧,以备不时之需。
小学一、二年级常见笔画表
小学一、二年级常见偏旁部首表
偏旁
名称
表示的意思
例 字
囗
口字旁
围起来
园、圆、回、团、围、图、国
目
目字旁
多与眼睛有关
看、眼、睛、眨、睁、盯、眉、眠、盼、睡
火
火字旁
多与火有关
灯、烟、炒、灰、灭、炸
扌
提手旁
多与手的动作有关
接、抬、找、推、摇、摆、扫、捡、招、挑、担、拖、把、扑、摘、提、披、报、拔、拨、拍、排、拉、捕、捉、搭、扶、挤、掉、换、擦、抄、拾、摔、打、拦、摸、搓、挖
氵
三点水
多与水有关
漂、河、清、波、满、湖、流、海、汗、泪、渴、洗、澡、淋、洒、滴、油、活、泼、池、激、潮、湿、消、温、渴、法、渐、沉、滩、溪、淡、浇、滚、洋、汽、治、游、江、没、深、洞
亻
单人旁
多与人有关
住、修、做、们、位、什、件、休、值、佛、停、伸、借、伙、伴、假、使、倒、傲、侯、俩、伯、你、他、住、仔、化、保
日
日字旁
多与太阳或时间有关
暖、映、时、早、晚、昨、明、晴、晶、暗、晒
犭
反犬旁
多与兽类动物有关
猫、狗、猴、猪、狼、狮
鸟
鸟字旁
多与鸟类有关
鸡、鸭、鹅、鹰、鹂、鸦
虫
虫字旁
多与虫类等有关
蜜蜂、蚂蚁、蜻蜓、蚯蚓、蝴蝶、蚊、蝌蚪、蜘蛛、蝉、蛙、蛇、虾
灬
四点底
多与火有关,有少数是足、尾形
热、照、黑、然、煮、烈、熊、燕
讠
言字旁
多与说话有关
说、话、诉、讲、谈、许、让、该、请、论、语、诗、评、访、认识、谢、议、诚、记、读、课、谁
心
心字底
多与心理活动有关
想、愿、意、感、思、急、息、忽、总、忘、想、念、您
忄
竖心旁
多与内心活动有关
怕、情、怪、懂、悄、慢、惜、懒、惊、慌、忙
车
车字旁
多与车有关
轮、辆、轨、转、轻、轿、软
钅
金字旁
多与金属有关
钱、铃、铜、铁、银、链、镜、错
纟
绞丝旁
多与丝、线有关
练、红、绿、绳、线、纸、织、编、系、经、级、纯、纸、给、细、结
⻊
足字旁
多表示脚或脚的动作
蹈、蹲、跑、跳、路、踢、跟、蹦、趴、跌
彳
双人旁
多与行走、道路或脚的动作有关
行、往、很、街、得
走
走字旁
多与行走的动作有关
越、赶、起、超、趣
辶
走之儿
多与行走等脚的动作或道路有关
远、这、环、连、达、运、迎、送、还、遍、透、过、逃、遇、选、速、追、近、进、边、迷、道、造
木
木字旁
与树木或木制品有关
树、枝、柳、根、棵、梨、柏、柔、板、棍、梳、梢、植、村、李、杨、相、柱、枪、楼、概、梁、架、采、机、校、桥、棉、松、森、林、样、格、梅
艹
草字头
多与花草植物有关
苏、菜、花、苗、茶、药、芽、萝、茶、节、荷、莲、革、荡、英、苦、薄、蓝、苹、藏、落、芬
⺮
竹字头
与竹子或竹制品有关
筷、竿、筒、管、篮、笛、箱、篇、笑、答、算
禾
禾字旁
与谷类庄稼植物有关
稻、秧、香、秋、种、季、秀、积、称、秤、程、稳、秒
米
米字旁
多与粮食有关
粮、粒、粉、糊、糖、糕、精、糟、粗
口
口字旁
多与口或表语气有关
吃、吗、鸣、叫、嘻、哗、喝、吓、叫、吹、哨、听、问、呼、呼、喊、咬、啄、响、听、叶、啦、唱、哪、嘴、啊、喂、吧、呢、啦、呀
饣
食字旁
多与食物有关
饱、饭、饿、饥、饼、饮、饺
女
女字旁
多与女人有关
奶、妈、她、妙、姨、姐、姑、娘、好
巾
巾字旁
多与布、织物有关
带、帮、帆、幅、常、布、希、帘
穴
穴字头
多洞穴、房屋有关
穷、空、突、窗、帘、窍、窄、容、
门
门字框
多与门有关
闻、闭、闷、闪、闲、闯、闲、间、阀、问
户
户字头
多与门户有关
启、肩、所、房、扁、扇、扉、雇
廴
建字底
多与脚的动作等有关
建、延、廷
阝左
左耳旁
多与山陵、土石、升降等有关
队、防、际、阿、阳、阵、阶、随、院、陵、隆、附、阴、
阝右
右耳旁
多与城镇、地名等有关
邦、那、邮、邻、郎、郑、邓、部、郊、都
礻
示字旁
多与祭祀、神鬼、祸福有关
礼、社、祈、神、祖、祥、祸、福
糸
紧字底
多与丝、绳、织物有关
系、素、索、紧、累、紫、絮、繁
月
月字旁
1.多与人体、器官、骨肉等有关2.多与月亮、时间等有关
胖、脱、朝、脑、腰、脸、腿、脚、肥、明、朗、期、朦、胧、肌、肝、肚、肠、肤、肺、朋、股、育、肩、胆、胃、胡、背、朋
页
页字边
多与头、脸面有关
顶、顷、项、顺、须、顽、顾、顿、烦、颅、领、颈、颊、频、颗、题
手
手字旁
多与手或手的动作有关
拜、拿、拳、掌、掰、摹、摩、攀
攵
反文
多与击、打等手的动作有关
散、牧、收、攻、改、败、放、政、故、致、教、救、敏、敢、敬、数
夂
折文
多与脚动作、行为有关
夏、复、各、处、冬
勹
包字头
多与包、裹的意思有关
包、句、旬、匀
雨
雨字头
多与天气、气象有关
雪、雷、零、雾、需、震、霉、霖、霜、霞、露、霸
冫
两点水
多与冰或寒冷有关
冰、凉、净、冲、冷、冻、次、准
巾
巾字旁
多与布、织物有关
布、帮、市、帆、帐、希、帖、帜
刀
刀字旁
多与刀或使用刀有关
切、召、券、剪
刂
立刀
多与刀或使用刀有关
割、刻、划、列、到、刑、创、别、判、刚
宀
宝盖头
与房子有遮蔽的场所有关
密、安、定、完、穿、赛、字、害、宽、实、宣
冖
秃宝盖
多与覆盖、遮盖有关
写、军、冠
卩
单耳刀
多与屈体或人有关
即、却、印
牜
提牛旁
多与牛等畜类有关
牡、牦、物、牧、牲、特、犊
牛
牛字旁
多与牛有关
牟、牵、犁、犀、犟
彡
三撇
多与毛发、图画、纹饰等有关
形、彩、彰、影、须、彪、衫、参
力
力字旁
多与力量、用力有关
功、动、助、努、劲
人
人字旁
多与人有关
从、众、全
王
王字旁
多与玉器有关
珠、理、斑、球、现、班
土
提土旁
多与大地和建筑有关
坪、坡、壁、块、塘、埋、堆、场、尘、城
石
石字旁
多与石头有关
砸、砖、矿、破、砍
礻
示字旁
多与祭祀或礼仪有关
祝、祖、礼、视
衤
衣补旁
多与衣服有关
裤、袜、被、裙、袖
马
马字旁
多与马有关
骑、骄
广
广字头
多与房屋和建筑有关
床、座、席、应、底、度
疒
病字头
多与疾病有关
病、痛、瘦、疯、
又
又字旁
多与手有关
欢、观、对、双、难、变
火
火字旁
多与火的颜色有关
烧、烟、灯、灰、
山
山字旁
多与山和陆地有关
岸、岛、出、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