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四大 佛教名山是指哪四座山?
中国四大佛教名山是指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分别是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的道场。《普陀山志》一曰:“佛经称地藏普贤文殊观音诸道场曰地水火风。为四大结聚:九华,地也(地藏);峨眉,火也(普贤);五台,风也(文殊);普陀,水也(观音)。”后世遂称九华峨眉五台普陀为四大名山。普陀山为观世音菩萨住处。五台山为文殊菩萨住处。峨眉山为普贤菩萨住处。九华山为地藏菩萨住处。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哪些菩萨的道场?
五台山(文殊 菩萨道场)
五台山,相传是文殊菩萨道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是中国唯一一个青庙黄庙共处的佛教道场。山高海拔二千八百九十米,由一系列大山和群峰组成。故名五台。又因山上气候多寒,盛夏仍不见炎暑,故又别称清凉山。方圆达250千米,总面积592.88平方千米。
五台山由东西南北中五大高峰组成,据说代表着文殊菩萨的五种智慧:大圆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以及五方佛:东方阿閦佛,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卢遮那佛。
相传五台山原名五峰山,气候异常恶劣,冬天滴水成冰,春天飞沙走石,夏天酷热难当,农民们根本无法到田里种庄稼。文殊菩萨碰巧到这里传教,看到人们遭受苦难,决定改变这里的气候。
文殊菩萨了解到东海龙王那里有一块神石叫“歇龙石”,可以把干燥的气候变得湿润,于是变成一个化缘的和尚,到龙王那里借歇龙石。
文殊菩萨来到东海,见龙宫外面果然有一块巨石。还没有走到跟前,已经感觉到一股凉气迎面扑来。文殊菩萨见到龙王,说明来意。龙王很抱歉地说:“大法师借什么都行,唯独这块歇龙石不能借。因为它是花了几百年工夫从海底打捞上来的,清凉异常,龙子们每天工作回来,汗水淋漓,燥热难耐,便在上面歇息养神,你若借去,龙子们就没有歇息的地方了。”文殊菩萨反复说明自己是五峰山的和尚,是为了造福于人间特地来求援的。
龙王心里不愿意把神石借人,又不便直接回绝文殊菩萨的请求。估计这位老和尚一人无法将石头运走,龙王勉强答应说:“神石很重,没有人能帮助你,你如果能拿得动,就拿走吧!”
文殊菩萨谢过龙王,走到神石跟前,口念咒语,立刻使巨石变成了小小的弹丸。文殊菩萨将弹丸塞进袖筒,然后飘然而去。老龙王惊得目瞪口呆,后悔莫及。
文殊菩萨回到五峰山时,正是烈日当空,因为久旱不雨,大地干裂,人们遭受着深深的苦难。文殊菩萨把神石安放在山中间的一条山谷中,奇迹发生了:五峰山立刻变成一个清凉无比的天然牧场。于是,这条山谷被命名为清凉谷,人们又在这里建了一座寺院,起名叫清凉寺,五峰山也改名叫作清凉山了。
普陀山(观世音菩萨道场)
普陀山,相传是观世音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东海北部舟山群岛,与舟山群岛的沉家门隔海相望,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面积约12.5平方公里。岛上风光旖旎,洞幽岩奇,古刹琳宫,云雾缭绕。普陀山的佛教历史悠久,作为观音道场初创于唐代。相传,在公元916年,有一个日本僧人慧锷从五台山请得观音圣像回国,经普陀莲花洋时,突然哪里都是铁莲花,船不能通行,慧锷以为观音不肯东渡去日本,于是把观音圣像供奉在当地姓张的居民家中。从此以后,普陀山慢慢发展成为专门供奉观音的道场,慧锷也成了普陀山的开山祖师。普陀山之成为观世音菩萨道场的原因,在佛教经典上也有明文,当时印度就有几个补怛洛伽等之说。
普陀山是世界闻名的观音道场、佛教圣地,其宗教活动可追溯于秦。至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促进了普陀山观音道场的形成,并迅速成为汉传佛教中心,传至东南亚及日、韩等国。至清末,全山已形成3大寺、88禅院、128茅蓬,僧众数千。“山当曲处皆藏寺,路欲穷时又逢僧”,史称“震旦第一佛国”山上每逢佛事,四方信众聚缘佛国,时有天象显祥,信众求拜,灵验屡现。绵延千余年的佛事活动,使普陀山这方钟灵毓秀之净土,积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人人阿弥陀,户户观世音”,观音信仰被世人称为“半个亚洲的信仰”。
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
峨眉山,相传是普贤菩萨的道场。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境内,因两山相对如蛾眉,故有此称。峨眉山地势陡峭,风景秀丽,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山上的万佛顶最高,海拔3099米,高出峨眉平原2700多米。山上多古迹、寺庙,有报国寺、伏虎寺、洗象池、龙门洞、舍身崖、峨眉佛光等胜迹。峨眉山金顶是峨眉山寺庙和景点最集中的地方,名胜云集,为峨眉精华所在。
据《峨眉山志》记载:东汉明帝永平六年(公年63年)“六月一日,有蒲公者,采药于云窝,见一鹿欹迹如莲花,异之,追之绝顶无踪”。因问在山上结茅修行的宝掌和尚,和尚说是普贤菩萨“依本愿而现像于峨眉山”。蒲公归家后即舍宅为寺,于是峨眉山就发展成普贤菩萨的道场。另有资料说,是晋代的普公在山上采药时,见一老者骑白象隐去。两种记载基本上是一致的。
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
九华山,相传是地藏菩萨的应化道场。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九华山北俯长江,南望黄山,东临太平湖,西接池阳,绵亘一百余公里,主要有九十九峰,最高的十王峰海拔1342米。九华山区域总面积约120平方公里。九华山自山麓至天台峰,名刹古寺林立,文物古迹众多,尚存化城寺、月身宝殿、慧居寺、百岁宫等古刹78座,佛像1500余尊,藏有明万历皇帝颁赐的圣旨、藏经及其它玉印、法器等文物1300余件。
相传九华山有一代主人名叫闵让和,为人乐善好施,在九子山中修桥补路,行医送药,斋僧布道。人们都称他为闵公。闽公家中,经常开设斋会,款待四方僧众。常来他家参加斋会的僧人共有九十九位,闵公因所斋僧众不满整百深感遗憾。有一日,闵公听说山中来了一位被称为洞僧的苦行僧,住在南台的一个山洞里。心中颇为高兴。希望洞僧也来参加斋会,以实现斋僧百人的心愿;这年农历七月三十日,闵公又邀请山上的僧人斋会,并派儿子亲自去南台拜请洞僧前来参加。
金乔觉想,自己是异乡人,也该向施主讨一块立足之地。于是欣然赴约,来到闵家。闵公见洞僧前来,上前就拜,并提出:“高僧如不嫌弃,日后还请多多光临”的请求。金乔觉称谢毕,说出:“小僧外乡之人,来贵地修行,还望施主慈悲为怀,借小僧一席之地为贫僧作栖息之所”的心愿。闵公问:“不知高僧相中了何处风水,需要多大道场?”金乔觉表示:“贫僧但求一袈裟之地足矣!”闵公说:“这有何难,九子山中九十九峰,山山水水都是老夫的领地,高僧尽可随意选定”。此时,金乔觉说声:“蒙施主厚赐”。随即脱下身上的袈裟,向空中一展,顿时山风骤起,一袭袈裟,越旋越高,越展越大,最后将九子山大大小小九十九座峰岭一齐罩住。
闵公一见大惊,赶紧匍伏于地,说:“老朽乡野俗人,不知神僧今日驾到,罪过,罪过!老夫愿将这九子山中九十九座山峰,方园百里领地,尽献神僧,以作道场,请神僧笑纳。”金乔觉连忙伸出双手伏起闵公,连说:“多谢施主,多谢施主。”后来,闵公受佛家影响越来越深,他先送儿子出家,自己也随后出家,父子俩都拜金地藏为师。从此,闵公父子就和金乔觉一起在九子山中虔诚苦修。终成正果。
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
皆悉回向给原作者及各位读者
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重罪悉解脱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中国佛教素有四大名山之说,山西五台山,则居于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以“山避最早,境地最幽,灵贶最赫,故得名独盛。”同时,五台山与尼泊尔蓝毗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齐名,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这一次,来到“金五台”,不是为了朝圣,却依旧,虔诚的前行。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不是一座山,而是五座环绕的山峰,因峰顶平坦宽阔如台,故名。东台望海峰,建有观海寺,供奉“聪明文殊”;西台挂月峰,建有法雷寺,供奉“狮子吼文殊”;南台锦绣峰,建有普济寺,供奉“智慧文殊”;北台叶斗峰,建有灵应寺,供奉“无垢文殊”;中台翠岩峰,建有演教寺,供奉“儒童文殊”。虔诚的朝圣者会走遍五台山的山路,朝遍五台,拜过五个台顶的文殊菩萨,俗称“大朝台”;只上台怀镇的黛螺顶朝拜,则称为“小朝台”。而我们此行,只是到了台怀镇的寺院群,在山脚遥望五台。
▼佛经载记,建寺最早
五台山是四大名山中唯一在佛教经藏中有明确记载的名山。东晋高僧佛驮跋陀罗所译《华严经》中记载,“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常在其中而演说法。”而佛教经典《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世尊确切指出,“我灭度后,于此南赡部州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有山,号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佛经载记,世尊金口亲宣,文殊师利菩萨应化中国五台山,为众生演说佛法。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寺院建筑最早的地方之一。自东汉永平十年,天高僧竺叶摩腾、竺法兰白马驮经,来到中国洛阳,次年,离开洛阳,来到清凉山时,发现这里不仅是文殊菩萨演教和居住地,而且还有一座阿育王佛舍利塔,且山形地貌与释迦牟尼佛修行弘法的印度灵鹫山非常相似,遂奏请汉明帝在此修建规模宏大的灵鹫寺,为显弘信之意,汉明帝又加“大孚”二字,这就有了显通寺的前身,“大孚灵鹫寺”。
显通寺是五台山的“开山之寺”,其后,历代建寺不止,五台山渐成佛门圣地。北魏时期已建成大规模寺庙群,北齐时五台山有200余座寺庙,唐代最盛时,五台内外佛刹多达360余座,“会昌灭佛”之后,宋代还有72座,明时回升到104座,清末民初达到112座。
随着岁月的变迁,如今五台内外尚存寺院47座,虽比不上全盛时期,却依旧规模宏大,不容小觑。站在台怀镇上,无论看向何方,总是能见到寺院,或居于山脚,或藏于山间,或置于山顶。没能一座座寺庙慢慢的走进,只是在塔院寺前驻足,宏伟的寺院,旺盛的香火,虔诚的信众,便以让我的脚步得以停歇,心灵得以安放。
▼汉藏共存,宗派齐全
五台山是中国唯一汉传、藏传佛教并存的名山,汉、藏、蒙、满、土、苗、朝鲜等多民族僧俗共居一山,律宗、三论宗、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真言宗、禅宗、净土宗诸宗并弘,独一无二,地位神圣。
唐代时,西藏流传五台山是“人间刹土”,吐蕃遣使求五台山图,传说松赞干布曾派人在五台山修建寺院。元代时,忽必烈帝师八思巴及其弟子曾驻锡五台山,传入萨迦派。明代时宗喀巴弟子释迦也失将黄教格鲁派传入五台山,菩萨顶、金刚窟等成为格鲁派寺庙。清代诸帝更是在五台山大兴黄教,以皇家建筑同等规格修缮菩萨顶,蒙藏活佛信徒、王公亲贵络绎不绝,藏传佛教兴盛一时。
如今,每年依旧有大量藏传佛教活佛及信徒专程来到五台山朝拜。在塔院寺前,便遇见了一位自四川色达佛学院的大师。从色达到五台山,因为心中的信仰,朝圣之路,也变得不再遥远。
作为佛门圣地,千百年来,五台山迎接着诸多高僧大德参访、弘法。北魏法聪大师在五台北寺弘传《四分律》,唐代华严宗四祖清凉澄观大师奉敕在五台山撰《华严经疏钞》;唐代天台宗志远大师在五台山大华严寺弘传《摩诃止观》;唐代玄奘大师的大弟子窥基大师在五台山造玉文殊像,写《大般若经》;唐元三大士之一的密宗大师不空三藏在五台山建金阁寺;唐代净土宗第四祖法照大师也曾于竹林寺倡导五会念佛法门;晚唐赵州从谂禅师曾九次行脚五台参访善知识。
过去,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至十五,都会举行规模盛大的“大誓愿会”,通称六月大会,中外高僧云集。唐麟德年间,师子国(今斯里兰卡)释迦密多罗大师上五台山朝礼文殊菩萨;仪凤元年,北印度罽宾国僧佛陀波利大师到五台山,后又回国取来《陀罗尼经》,刻于经幢。日本名僧灵先、圆仁、碉然等大师都曾到五台山参学、朝礼。
不是虔诚的佛教徒,走进五台山后,却不想再继续前行,只愿闻着寺院的香火,踏着山路前行,登顶五台。以至于,乘着车,翻过山峰时,依旧不停的回望,回望山间的寺院,回望山中的沟壑,也回望五台的曾经。
作者简介:觉非行记,旅游体验师,旅游摄影师,各平台旅行家。
新浪微博:@觉非行记
五台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圣山之一,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北,由一系列的大山组成,素有“华北屋脊”之称。其中有五座山峰环环相抱,形成了平坦开阔的峰顶,远望“有如垒土之台”,故此得名。
五座山峰中,最高海拔超过3000米,最低海拔也有2400多米。在五台山的北部阴谷处,有着常年不化的“千年雪”和“万年冰”。因此,五台山也被叫做清凉山,尤其是在盛夏酷暑之际,这里反而清爽宜人,成为了著名的避暑胜地。
(五台山上的五爷庙)
五台山庙宇林立,五爷庙在其中并不算大,原名为万佛阁。它占地面积只有2040平方米,坐北朝南,殿堂房屋30 多间。
整座五爷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现存建筑多是清代重修以后的遗址,由文殊殿、五龙王殿和古戏台组成。
五爷塑像就位于整座寺庙的核心建筑龙王殿中。小巧精致的殿中,终日香烟缭绕,诵经之声不绝于耳。现在的龙王殿始建于清朝,到了6年的时候,殿内已游人如织,人头攒动,无法满足游客快速增长的需要,因此殿宇得到了扩建。
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个传说,传言五爷不满意龙王殿狭小而破旧,给庙中方丈托梦,指示“重建殿宇,再镀金身。否则,五爷震怒,降灾四方”。方丈和地方上的甲长不敢怠慢,赶紧想办法集资,筹措到了重修了龙王殿的足额资金,将原来的卷棚顶改建为重檐歇山顶,并在殿前加建一个套殿。
同时,为了让传说中的五爷满意,工匠们又在柱础、 雀顶、栏额、斗拱、拱眼等地方,均镂刻龙、凤、狮、麒麟、人物、花卉等图案,使昔日的小殿一下子变得气势恢宏,金碧辉煌。
这个传说也许源于人们对五爷的崇拜,其实和重修龙王殿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在五台山的所有寺庙中,就属龙王殿最受游客欢迎,名气最大,而且香火最为旺盛。除了善男信女们每月的固定时间上山朝拜外,庙里还会定期举行庙会,天长日久后就形成了祈雨、唱戏、赶集等一系列的朝山活动。
(文殊菩萨像)
那么,龙王殿中的“五爷”究竟是何方神圣呢?为什么如此世受香火呢?
这个五爷是五台山特有的神灵,龙王的第五个儿子,关于他为什么会来到五台山,源于民间一个神奇而美好的传说。
相传在很早以前,五台山气候恶劣,荒凉炎热,百姓苦不堪言。善良的文殊菩萨为了拯救百姓,就来到东海龙宫,向老龙王借取清凉石,并将它放置在五台山顶。
从此,五台山上草长莺飞、清凉宜人,不但成为了百姓们避暑的绝佳圣地,而且风调雨顺,当地百姓们丰衣足食。
但事情并未就此结束,老龙王有五个儿子,就数老五性情火暴,加上面色漆黑,大家都叫他黑脸五爷。这五个儿子非常辛苦,每天都要外出播风布雨,回到龙宫后难免又累又热,五兄弟就会靠在这块清凉石上小憩片刻,马上暑热消退,浑身舒坦。
这日,五个龙王回来后却不见了清凉石的踪影。当得知是被文殊菩萨带到了五台山后,性急的五爷就带着众兄弟,怒气冲冲地追到五台山讨要这块清凉石。
当然了,这几人根本不是文殊菩萨的对手,一番较量下来,五位龙王被文殊菩萨一一收复。文殊菩萨把他们分别安置在五台山的五座山峰上,不但永世守护当地的百姓,还得保证气候温和,降雨充沛,百姓们的庄稼连年丰收。
五爷是挑头闹事者,因此被文殊菩萨分到了五台山最北边山顶。这里千年积雪,道路险峻,奇峰怪石,寸草不生。虽然也有百姓修建寺庙祭奠他,但因环境恶劣,百姓无法登顶朝拜。
于是在清朝年间,为了祭祀方便,老百姓才将现在的这座龙王殿迁到了万佛阁的旁,在扩建后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那么,既然五爷是黑脸,为何殿内供奉的五爷却是是金脸呢?而且还头戴皇冠,身穿龙袍,殿前还有半副銮驾,莫非他和皇室又何关联?
(康熙皇帝)
五爷这身打扮,还真和帝王有一些渊源,那就是康熙皇帝。
据说,有一年康熙造访五台山,走到半山腰时突然遭遇狂风暴雨,整个山间烟雾弥漫,无法辨清方向。正在康熙和随从惊慌失措时,听闻得一阵喝声:“皇帝莫慌,我救驾来也。”康熙大喜过望,询问是何方高人?五爷回到:“我乃万佛阁龙王殿老五。”
于是,康熙一众人马在五爷的指引下,顺利下得山来,回到了行宫之中。康熙为了感激五爷的救命之恩,特赐予他皇冠、龙袍,并赐金脸,还御笔题写了“龙参”二字。所以,现在的五爷就成了这幅模样。
不过,这只是人们的猜测和传说,其实五爷类似帝王的装扮,还是表达了人们对他的一种尊敬和崇拜。
最为奇怪的是,五爷庙的对面还有一个戏台。按理说,佛门乃清修之地,是不会允许有歌舞娱乐等纷扰的。
说起来,五爷庙的戏台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因为五爷只是一个龙王的化身,而并非菩萨或佛祖,他也喜欢热闹,也有七情六欲。因此,人们为了迎合五爷,就开始搭台唱戏,并把这个习俗流传了下来。实际上,这种做法并不是为了五爷,完全是百姓们文化生活的需要。
为什么民间会如此爱戴五爷,五爷庙的香火如此旺盛呢?
归根结底,是因为百姓渴望风调雨顺的生活,希望龙王出身的五爷,能为百姓服务,保证人们丰衣足食,生活平安,正体现了所谓“得民心者得拥护”的道理。
(参考资料:《五台山佛教文化》)
中国四大 佛教名山是指哪四座山?
中国四大佛教名山是指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分别是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的道场。《普陀山志》一曰:“佛经称地藏普贤文殊观音诸道场曰地水火风。为四大结聚:九华,地也(地藏);峨眉,火也(普贤);五台,风也(文殊);普陀,水也(观音)。”后世遂称九华峨眉五台普陀为四大名山。普陀山为观世音菩萨住处。五台山为文殊菩萨住处。峨眉山为普贤菩萨住处。九华山为地藏菩萨住处。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哪些菩萨的道场?
五台山(文殊 菩萨道场)
五台山,相传是文殊菩萨道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是中国唯一一个青庙黄庙共处的佛教道场。山高海拔二千八百九十米,由一系列大山和群峰组成。故名五台。又因山上气候多寒,盛夏仍不见炎暑,故又别称清凉山。方圆达250千米,总面积592.88平方千米。
五台山由东西南北中五大高峰组成,据说代表着文殊菩萨的五种智慧:大圆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以及五方佛:东方阿閦佛,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卢遮那佛。
相传五台山原名五峰山,气候异常恶劣,冬天滴水成冰,春天飞沙走石,夏天酷热难当,农民们根本无法到田里种庄稼。文殊菩萨碰巧到这里传教,看到人们遭受苦难,决定改变这里的气候。
文殊菩萨了解到东海龙王那里有一块神石叫“歇龙石”,可以把干燥的气候变得湿润,于是变成一个化缘的和尚,到龙王那里借歇龙石。
文殊菩萨来到东海,见龙宫外面果然有一块巨石。还没有走到跟前,已经感觉到一股凉气迎面扑来。文殊菩萨见到龙王,说明来意。龙王很抱歉地说:“大法师借什么都行,唯独这块歇龙石不能借。因为它是花了几百年工夫从海底打捞上来的,清凉异常,龙子们每天工作回来,汗水淋漓,燥热难耐,便在上面歇息养神,你若借去,龙子们就没有歇息的地方了。”文殊菩萨反复说明自己是五峰山的和尚,是为了造福于人间特地来求援的。
龙王心里不愿意把神石借人,又不便直接回绝文殊菩萨的请求。估计这位老和尚一人无法将石头运走,龙王勉强答应说:“神石很重,没有人能帮助你,你如果能拿得动,就拿走吧!”
文殊菩萨谢过龙王,走到神石跟前,口念咒语,立刻使巨石变成了小小的弹丸。文殊菩萨将弹丸塞进袖筒,然后飘然而去。老龙王惊得目瞪口呆,后悔莫及。
文殊菩萨回到五峰山时,正是烈日当空,因为久旱不雨,大地干裂,人们遭受着深深的苦难。文殊菩萨把神石安放在山中间的一条山谷中,奇迹发生了:五峰山立刻变成一个清凉无比的天然牧场。于是,这条山谷被命名为清凉谷,人们又在这里建了一座寺院,起名叫清凉寺,五峰山也改名叫作清凉山了。
普陀山(观世音菩萨道场)
普陀山,相传是观世音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东海北部舟山群岛,与舟山群岛的沉家门隔海相望,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面积约12.5平方公里。岛上风光旖旎,洞幽岩奇,古刹琳宫,云雾缭绕。普陀山的佛教历史悠久,作为观音道场初创于唐代。相传,在公元916年,有一个日本僧人慧锷从五台山请得观音圣像回国,经普陀莲花洋时,突然哪里都是铁莲花,船不能通行,慧锷以为观音不肯东渡去日本,于是把观音圣像供奉在当地姓张的居民家中。从此以后,普陀山慢慢发展成为专门供奉观音的道场,慧锷也成了普陀山的开山祖师。普陀山之成为观世音菩萨道场的原因,在佛教经典上也有明文,当时印度就有几个补怛洛伽等之说。
普陀山是世界闻名的观音道场、佛教圣地,其宗教活动可追溯于秦。至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促进了普陀山观音道场的形成,并迅速成为汉传佛教中心,传至东南亚及日、韩等国。至清末,全山已形成3大寺、88禅院、128茅蓬,僧众数千。“山当曲处皆藏寺,路欲穷时又逢僧”,史称“震旦第一佛国”山上每逢佛事,四方信众聚缘佛国,时有天象显祥,信众求拜,灵验屡现。绵延千余年的佛事活动,使普陀山这方钟灵毓秀之净土,积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人人阿弥陀,户户观世音”,观音信仰被世人称为“半个亚洲的信仰”。
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
峨眉山,相传是普贤菩萨的道场。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境内,因两山相对如蛾眉,故有此称。峨眉山地势陡峭,风景秀丽,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山上的万佛顶最高,海拔3099米,高出峨眉平原2700多米。山上多古迹、寺庙,有报国寺、伏虎寺、洗象池、龙门洞、舍身崖、峨眉佛光等胜迹。峨眉山金顶是峨眉山寺庙和景点最集中的地方,名胜云集,为峨眉精华所在。
据《峨眉山志》记载:东汉明帝永平六年(公年63年)“六月一日,有蒲公者,采药于云窝,见一鹿欹迹如莲花,异之,追之绝顶无踪”。因问在山上结茅修行的宝掌和尚,和尚说是普贤菩萨“依本愿而现像于峨眉山”。蒲公归家后即舍宅为寺,于是峨眉山就发展成普贤菩萨的道场。另有资料说,是晋代的普公在山上采药时,见一老者骑白象隐去。两种记载基本上是一致的。
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
九华山,相传是地藏菩萨的应化道场。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九华山北俯长江,南望黄山,东临太平湖,西接池阳,绵亘一百余公里,主要有九十九峰,最高的十王峰海拔1342米。九华山区域总面积约120平方公里。九华山自山麓至天台峰,名刹古寺林立,文物古迹众多,尚存化城寺、月身宝殿、慧居寺、百岁宫等古刹78座,佛像1500余尊,藏有明万历皇帝颁赐的圣旨、藏经及其它玉印、法器等文物1300余件。
相传九华山有一代主人名叫闵让和,为人乐善好施,在九子山中修桥补路,行医送药,斋僧布道。人们都称他为闵公。闽公家中,经常开设斋会,款待四方僧众。常来他家参加斋会的僧人共有九十九位,闵公因所斋僧众不满整百深感遗憾。有一日,闵公听说山中来了一位被称为洞僧的苦行僧,住在南台的一个山洞里。心中颇为高兴。希望洞僧也来参加斋会,以实现斋僧百人的心愿;这年农历七月三十日,闵公又邀请山上的僧人斋会,并派儿子亲自去南台拜请洞僧前来参加。
金乔觉想,自己是异乡人,也该向施主讨一块立足之地。于是欣然赴约,来到闵家。闵公见洞僧前来,上前就拜,并提出:“高僧如不嫌弃,日后还请多多光临”的请求。金乔觉称谢毕,说出:“小僧外乡之人,来贵地修行,还望施主慈悲为怀,借小僧一席之地为贫僧作栖息之所”的心愿。闵公问:“不知高僧相中了何处风水,需要多大道场?”金乔觉表示:“贫僧但求一袈裟之地足矣!”闵公说:“这有何难,九子山中九十九峰,山山水水都是老夫的领地,高僧尽可随意选定”。此时,金乔觉说声:“蒙施主厚赐”。随即脱下身上的袈裟,向空中一展,顿时山风骤起,一袭袈裟,越旋越高,越展越大,最后将九子山大大小小九十九座峰岭一齐罩住。
闵公一见大惊,赶紧匍伏于地,说:“老朽乡野俗人,不知神僧今日驾到,罪过,罪过!老夫愿将这九子山中九十九座山峰,方园百里领地,尽献神僧,以作道场,请神僧笑纳。”金乔觉连忙伸出双手伏起闵公,连说:“多谢施主,多谢施主。”后来,闵公受佛家影响越来越深,他先送儿子出家,自己也随后出家,父子俩都拜金地藏为师。从此,闵公父子就和金乔觉一起在九子山中虔诚苦修。终成正果。
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
皆悉回向给原作者及各位读者
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重罪悉解脱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