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提起南京明山川坛估计知道的人不多,明初朱元璋位于正阳门附近修建山川坛(今石林家居附近)。
网路图片
明代山川坛,为祭祀太岁、风、云、雷、雨、五岳、五镇、四海、钟山、天寿山及京畿山川、都城隍诸神之所。初设祭于南京城南,未有坛壝。洪武三年(1370)建坛于天地坛之西。每年惊蛰、秋分后三日,遣官祭祀诸神。后定正殿七坛:太岁、风云雷雨、五岳、五镇、四海、四渎、钟山,东西两庑各三坛,东为京畿山川、夏季月将、冬季月将,西为春季月将、秋季月将、京都城隍。渐罢春祭,仅以每年八月仲秋祭祀。永乐迁都北京后,复建于北京正阳门南,增祀天寿山神。嘉靖十一年(1532),改天神地祇坛。
北京日报副刊 | 作者 李忠义
北京先农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里面的太岁殿、拜殿、具服殿、神库神厨、宰牲亭及庆成宫等,基本保存了明初古建筑的艺术风格和特点,与明代所建紫禁城、太庙、天坛、十三陵等共同展现明代皇家建筑之美。由太岁殿、拜殿辟建而成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早已成为网红打卡地,但先农坛坛墙规制历史却鲜为人知。
先农坛内坛东天门。日本摄影师小川一真1901年拍摄
坛墙砖铭清晰罕见
先农坛的外坛东墙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院”大门稍南,一直延续到外坛墙东南转角处,全长约700多米。这段外坛墙大体是在原有残存坛垣上,本着“修旧如旧”“最小干预”原则,于2003年修缮而成。最北端坛墙根下泊岸遗迹尚存,用大城样砖铺砌,有数十块之多。坛墙下部屡见原有残垣遗迹,一块块酥碱深青色大城样砖向世人诉说着曾经风雨。
先农坛东外坛墙“乾隆辛未年制”砖铭
尤其“先农门”以南包砌的城砖,“乾隆辛未年(乾隆十六年 1751年)制”砖铭随处可见,清晰可识,还有“广义”“三义”“万顺”“永裕”“兴成”等御窑窑号铭文。保存有这么多清晰砖铭的祭坛坛墙,在北京现存祭坛坛墙中十分罕见,其承载的先农坛历史文化,就隐藏在这些距今已有270多年历史的砖铭中。复建的永定门城楼对面西北隅,被磨凸磨圆了的先农坛老坛墙东南转角,它的存在恰恰是考证北京天坛南外坛墙存在及准确位置的有力坐标。
先农坛的内坛墙基本保存完整。目前可供游者游览的有:北天门外迤西,到八十八中北门一段;北天门内以东段,内坛墙东北角段,至神仓后殿而止;若想看完整的内坛墙,最好还是到西天门外游览。
从太平街上的燕京中街,一直往东步行约200多米,就来到先农坛的西天门了。西天门和先农坛其它三座天门形制一样,皆为明代砖仿木建筑,面阔22.64米,进深6.7米,高13米,设拱券门三间,门钉九路。屋面为歇山顶,黑琉璃瓦绿剪边,三踩单昂砖制斗拱,施清早期旋子彩绘。西天门以南的坛墙根儿原为居民借坛墙盖的棚屋,以北是燕京汽车制造厂借坛墙盖的工棚,2008年腾退后加以修缮,露出了老坛墙原有的旧貌。
西天门北面坛墙中部里面是上层檐为悬山顶、下层檐为四面坡的宰牲亭。宰牲亭稍南坛墙上辟有随墙门一座,宽2.45米,高约2.3米,原为开启,现用砖封砌。门外残存门基石缝中,钻生一株碗口粗的构树。这座随墙门乃是先农坛宰牲亭的“走牲门”。
夯筑土墙相仿天坛
2020年7月学苑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先农坛志》记述:“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大修之后北京先农坛:坛区形状为北圆南方,有内外两层坛墙,外坛围墙全长1368丈(原文注:据清乾隆《工部则例》,约合今4377.6米)。先农坛主体建筑分布在内坛墙之内,现保留完整的内坛墙为乾隆年间砌筑砖墙,墙体内层为明代夯筑土墙,用城砖淌白糙砌,墙顶置木椽望板,上盖筒板瓦。
张小古撰《北京先农坛建筑群整体价值与保护利用研究》记述:“内坛墙长方形……现保留完整的内坛墙体内层为明代夯筑土墙,外层是乾隆年间的砖砌砖墙,墙宽2.2米,高4.1米,覆以筒瓦和檐板。”
宰牲亭南西坛墙修缮前残损状
读到这里,不免生出值得深析的两个问题:一是,明代先农坛夯筑的土墙究竟始建于何时?二是,明代夯筑土墙的规制如何,与永乐十八年构建天地坛的坛墙一样吗?
金梁著《天坛志略》记述:天坛内外两层围墙,都是明永乐十八年所建……明朝的天坛外坛墙,名义上虽是土墙,事实上是建有灰筒瓦房脊、两面出殿檐的小土城……到了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的时候,又把外坛墙的浮土铲去,里外都包砌城砖……
2006年版《天坛志》记述:天坛原设有两重坛墙,两墙始建于明永乐朝……因工程浩大,构筑极费时日,经十几年后才于明宣德朝建成……乾隆十二年将天坛内外坛墙用城砖包砌,使两道坛墙基厚均逾一丈,向上逐步收缩。
《明史》记载:“洪武二年(1369年)……又建山川坛于正阳门外天地坛西,合祀诸神。凡设坛十有九……十年(1377年),定正殿七坛,帝亲行礼,东西庑遣功臣分献……永乐中,京师建山川坛,并同南京制,惟正殿钟山之右,益以天寿山之神。”
2008年修缮后的先农坛西内坛墙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明代的山川坛内外坛墙,亦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经十几年后才于明宣德朝建成。其规制与明永乐十八年所建天地坛内外坛墙规制相仿,外坛墙也是建有灰筒瓦房脊,两面出殿檐的夯筑土墙;内坛墙是殿脊而两面都有走廊,覆灰筒瓦的土筑之墙。到了乾隆十六年鸠工庀材,烧制城砖,十八年兴工包砌内外坛墙,形成现在我们看到的内外坛墙的样貌。
天神地祇山川太岁
从永定门西街东口到太平街南口,大街的北侧即是先农坛的南外坛墙。其东段约300米,是在原有残垣基础上修缮的;其西段约400米大部分是在原坛墙遗址上复建的。在南外坛墙中部豁口,往里步行约70多米,可见一座歇山顶、覆黑琉璃瓦绿剪边神祇门。神祇门始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年),原有三座,现仅存正中间一座和东面的一座。
《大明会典》等典籍记载: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的山川坛,外坛墙东面只有一座门,名为“山川坛门”,即今保存尚好、与天坛圜丘门相对的先农门。明初,山川坛的管理机构为“藉田祠祭署”,又称“山川坛祠祭署”。明嘉靖十年改制,在山川坛南天门外添建天神地祇坛,改山川坛名为“天神地祇坛”,将“山川坛祠祭署”更名为“神祇坛祠祭署”。“隆庆元年(1567年),礼臣言‘天神地祇已从祀南北郊,其仲秋神祇之祭不宜复举。’令罢之。”到了明万历四年(1576年),“改铸神祇坛祠祭署印,为先农坛祠祭署印,仍掌行耕藉事务”。天神地祇坛遂改名为先农坛,门名亦随之改为先农门。
先农门的建制,与天坛祈谷门、圜丘门一样,均是:东西向,砖座三孔劵建筑,歇山顶调大脊,黑瓦绿剪边筒瓦(宋·李诫《营造法式》称“筒瓦”);朱扉金钉九路,现大部分门钉是木质的,其中偶见铜制门钉,轻弹有声;中门洞原应为花岗岩条石地面,侧门洞陡砖墁砌,门基砖座,台明砌以石,内外出礓礤接舆路,今已无存。大门外南北稍许,各有复建的三开间值房一座,值房台明阶石大部分是旧有的。
太岁门原址在先农门迤北400多米,今南纬路与先农坛街、新农街交会处,隔着天桥南大街正对天坛祈谷坛门。其建制应与先农门相同,七年(1918年)修建南纬路时被拆除。被拆除的太岁门,依《明史》:“嘉靖十年……遂建太岁坛于正阳门外之西与天坛对”,应为嘉靖十年所添建,因为只有这座门才恰与当时的“天地坛门”相对。
北京中轴线已经确定申遗成功的14处遗产有:永定门、先农坛、天坛、正阳门及箭楼、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广场、、社稷坛、太庙、故宫、景山、万宁桥、鼓楼及钟楼。
1.永定门永定门,是中轴线的南端,是明清北京外城城墙的正门,于左安门和右安门中间,是北京外城城门中最大的一座,也是从南部出入京城的要道。
永定门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寓\"永远安定\"之意。
永定门瓮城城墙于1950年开始被陆续拆除,1957年以妨碍交通和已是危楼为名,永定门城楼和箭楼遭到拆毁。2004年北京永定门城楼复建,成为北京城第一座复建的城门。
明代永定门的牌匾于2003年在位于先农坛的古代建筑博物馆门口的一棵古柏下发现。
永定门重建使用的老城砖是嘉靖年间的。1954年建三台山危险品仓库,正赶上拆除永定门,城砖就拿来修了仓库的围墙。这些老城砖在近半个世纪后又重新砌在永定门城楼上。
外城七门: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安门、东便门、西便门
先农坛旧名山川坛。至此祭祀先农为封建社会的一种礼制。每年开春,皇帝要带领文武百官形籍田礼于先农坛。
现在先农坛是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每周三免费开放,每天9:30和13:30都有讲解。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就是原隆福寺的藻井。
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现在闭馆,国庆节开馆。
天坛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天坛起初叫天地坛,合祭天地,仿南京天地坛之制。
永乐十八年建天地坛时没有祈年殿,现祈年殿的位置是大祀殿,当时丹陛桥之南也没有圜丘坛和皇穹宇。
明嘉靖年间天地分祀,建圜丘坛(祭天)和泰神殿(后称皇穹宇),皇穹宇围垣具有传声功效,俗称回音壁。同年建南宰牲亭、南神厨。
后废大祀殿建大享殿,乾隆年间更名为祈年殿。
现在天坛南门叫昭亨门,这是天坛内坛门。外坛的坛墙应该在永定门东街马路北,和先农坛南外墙看齐。
1948年在昭亨门以南毁坏古树修机场。 1958年大炼钢铁时这里修了几十座炼钢炉。1965年建北京地铁时这里是库房。1968年、1970年这里先后盖起了简易楼。
天坛外坛在明代只有一个门——西门,称祈谷坛门。清代在西门南又修寰丘坛门。现在外坛的北门、东门都是1975年以后修建。
天坛内坛有六个门:东天门、西天门、北天门、昭亨门、泰元门、广利门。泰元门、昭亨门、广利门、成贞门。“元、亨、利、贤”来自《易经》“乾,元亨利贤”南宋朱熹解释为:物生为元,长为亨,成未全为利,成熟为贞。
(五)、清乾隆十六年开圜丘坛门 ,门内建钟楼一座,后钟楼被毁,巨钟现保存在斋宫。
正阳门及箭楼正阳门及箭楼,是北京城中轴线南端的重要建筑之一。
正阳门,俗称前门,是明清北京城内城正南门,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原由城楼、箭楼和瓮城组成,1916年拆除瓮城。现存城楼是1900年焚毁后重建的,面阔七间,重檐歇山顶,城台下中辟券门。
箭楼是城楼前沿防御性建筑,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建筑形式为砖砌堡垒式,城台高12米,门洞为五伏五券拱券式,开在城台正中,是内城九门中唯一箭楼开门洞的城门,专走龙车凤辇。
毛主席纪念堂坐落在广场正中(原中华门位置)。1977年落成。书写匾额。
毛主席纪念堂600种方案,五处选址。三个方案在,一个在景山,一个在香山。
毛主席纪念堂是党和国家的最高纪念堂,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革命领袖集体的纪念堂,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英雄纪念碑1958年5月1日揭幕。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纪念碑,
碑心石是中国建筑史上极为罕见的完整花岗石,其石坯(pi),重320吨以上,开采和运输到北京用了7个月的时间,动用七千多名工人,人民英雄纪念碑通高37.94米,正面(北面)碑心是一整块石材,镌刻着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背面碑心由7块石材构成,内容为起草、周恩来书写的150字碑文。
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最初叫承天门。皇城四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
1969年12月15号到1970年4月7号,为彻底解决城楼几百年积存下来的隐患,国务院及北京市委决定将旧楼拆除,按原规模建制重建。
1988年城楼对公众开放。
社稷坛社稷坛,位于西侧,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是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1914年,改辟为中央公园,在保存社稷坛及古柏树的总格局下就坛建园。内坛保留原坛台、垣墙、大殿,外坛辟为园林景区,堆山开湖,广植花木。1928年,为纪念先生改名为“中山公园”。
太庙太庙位于东侧,面积14万平方米,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正门在南,四周有围墙三重,主要建筑为三进大殿及配殿,前面有琉璃砖门及戟门各一座,两门之间有7座石桥。明清两代为皇家祖庙。1924年辟为和平公园,1950年5月1日改名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故宫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旧城紫禁城。位于中轴线的中心,占地72万平方米,大小宫殿70度座,房屋九千余间,
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并对全体国民开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接管故宫博物院,1956年,故宫博物院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北京故宫博物院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故宫的四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
景山景山,明清两代御苑。又称煤山,
山高42.6米,海拔88.35米,为明清时期北京城内的最高点,南邻故宫,西邻北海,处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上,占地23万平方米,是离故宫最近的皇家苑囿。明清两朝的皇帝常站在山的顶峰俯瞰他们的王朝是如何雄壮与富饶。1928年,景山被辟为公园,正式对外开放。明清两代御苑。又称煤山。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在景山自缢。
关于景山坐像,我个人认为只是巧合相似罢了,比如说全国有几座毛公山,都是看似。再比如颐和园冬至时节的金光穿洞,我也觉得是巧合。
景山坐佛
万宁桥北京万宁桥,又称后门桥、地安桥,位于北京地安门外,什刹海前海以东,坐落于北京城中轴线上的一座古桥。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因桥在地安门之北,地安门为皇城的后门,因此称为“后门桥”,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元代万宁桥跨在什刹海入玉河口处,是大运河漕运的始点。万宁桥作为中国大运河遗产点,于2014年入选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
鼓楼及钟楼中轴线的最北段,这里是元、明、清的报时中心。有晨钟暮鼓一说。
关于钟楼的大钟,还有这样一个传说。
以前,住在北京城和北京附近的人,每天晚上7点钟,都能听到\"邪!邪!邪!\"的钟声,很动听。
这时候,妈妈们就会对孩子说:\"睡觉吧,钟楼打钟啦,铸钟娘娘要鞋了,快睡吧,别吵了铸钟娘娘。\"
后人称这姑娘为铸钟娘娘,在小黑虎胡同24号,有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
这14处非遗景点相当的震撼人心,其中永定门、先农坛、社稷坛、万宁桥这四处少很有感觉但有人去,快和您的朋友一起去中轴线上打卡吧!
提起南京明山川坛估计知道的人不多,明初朱元璋位于正阳门附近修建山川坛(今石林家居附近)。
网路图片
明代山川坛,为祭祀太岁、风、云、雷、雨、五岳、五镇、四海、钟山、天寿山及京畿山川、都城隍诸神之所。初设祭于南京城南,未有坛壝。洪武三年(1370)建坛于天地坛之西。每年惊蛰、秋分后三日,遣官祭祀诸神。后定正殿七坛:太岁、风云雷雨、五岳、五镇、四海、四渎、钟山,东西两庑各三坛,东为京畿山川、夏季月将、冬季月将,西为春季月将、秋季月将、京都城隍。渐罢春祭,仅以每年八月仲秋祭祀。永乐迁都北京后,复建于北京正阳门南,增祀天寿山神。嘉靖十一年(1532),改天神地祇坛。
历经半年多的修缮,7月18日,坐落于先农坛的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重张开放。先农坛祭坛区域恢复历史风貌,宰牲亭院落也首次揭开神秘面纱,北京中轴线南段再添新明珠。
祭祀先农规格最高的祭坛
“民以食为天,食以农为本。”在古代,开春之后,皇帝要亲领文武百官行藉田礼于先农坛。每年仲春或季春吉亥之日前一个月,由礼部报请耕籍日及从耕三王九卿官员名单,开始准备皇帝耕祭的各项事宜。
先农即神农,亦称炎帝。古代举行祭祀、誓师等大典用的“坛”全国各地有很多,而祭祀炎帝神农氏的先农坛却如凤毛麟角,供帝王亲祭及“亲耕享先农”之地的皇家先农坛,则只有一个,那就是——北京的先农坛。
《雍正祭先农坛》图局部
先农坛位于永定门内大街路西,整个先农坛由周长三公里的坛墙环绕,坛墙的平面格局呈北圆南方状。坛分内外两层,内坛是祭祀先农的主体,其间设有太岁殿、拜殿、先农坛、神厨、神仓和具服殿、观耕台等;外坛在内坛的南门外建有天神坛、地祇坛,东门外筑有庆成宫。建筑匠师们依据各个建筑的不同功能,设计并建造了形制各异、体量不同、色彩华丽多姿的建筑群体,堪称是我国目前不可多得的“古建博物馆”,弥足珍贵。
先农坛的正北有一座红墙环绕的院落,院落的西北侧是宰牲亭,祭祀所需的“三牲”均在这里宰杀处置。宰牲亭作为明清两代祭祀礼仪时加工牺牲的重要场所(古代用于祭祀的动物叫“牺牲”,指马、牛、羊、鸡、犬等),一直保留着明代早期建筑风格。其独特的重檐悬山顶结构(在悬山顶的下层殿身环以围廊,形成两层屋檐),被古建专家称为“明代官式建筑的孤例”。
宰牲亭院落
从先农坛到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
先农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称山川坛。明嘉靖年间罢山川坛“一坛多神”祭祀格局,分置了太岁殿、天神坛、地祇坛,并将山川坛更名为神祇坛。万历年间,坛内又陆续增建了旗纛[dào]庙、神仓、斋宫,使其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格局,并更名为先农坛。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撤去旗纛[dào]庙,移建神仓;改木构建筑的观耕台为石料、琉璃装饰建筑;改建斋宫,并更名为庆成宫。为营造坛内肃穆静谧的气氛,又颁旨遍植树木。之后,先农坛便失去了它原本具有的祭祀意义,逐渐衰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农坛由工厂、学校使用。
清乾隆时期先农坛改建前平面图
先农坛古建筑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直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被北京市政府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改革开放后,在国内著名文物古建专家单士元、郑孝燮、马旭初等人的呼吁下,将工厂搬迁,于1988年正式成立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开始对外开放。
恢复历史风貌,修缮半年后重开放
2022年12月,因中轴线申遗保护工程施工,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闭馆进行馆内文物古建修缮,历经半年多的修缮工程,2023年7月18日,坐落于先农坛的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重新对社会公众开放。开放区域的古建馆以崭新面貌亮相,其中“宰牲亭”系首次与公众见面。
进入先农坛,一路向西,经过太岁殿院落、神厨院落,每一处古建筑的墙面、门窗和柱子经过重新油饰,恢复原有的朱红色;殿内檐上的旋子彩画经过清洗除尘等工序,全部原样保留,重现风采。
先农坛祭坛区域,正方形的砖石坛台四面,新添了八组青铜制香炉,更显庄严。在本次修缮过程中,古建专家按照《大清会典》上的平面图,对祭坛进行了原状陈设复原,恢复其历史风貌。所有修缮均使用传统材料和工艺,严格遵照原材料、原工艺、原做法。公众能在这里抚今追昔,感受古代皇室祭祀的过程。
先农坛祭坛区域
先农坛祭坛北侧、太岁殿西侧的神厨建筑群内,宰牲亭院落迎来修缮后的“首秀”,在这之前宰牲亭院落从未对公众开放,新开放的区域吸引了不少观众拍照“打卡”。目前,宰牲亭的室内部分仍在修缮,修缮完成后也将对公众开放。
先农坛内,还有更多惊喜静待揭幕。古建馆馆长薛俭透露,新铺设的祭祀道路即将亮相,串联先农门、东天门、先农坛内坛区域,更加清晰展示出明清皇帝在北京先农坛内的活动路线。值得期待的是,神仓建筑群也将完成修缮、布展,首次面向观众开放,院落内将展出《神仓历史文化展》,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中国古代农耕文化。
参观提示
此次开放,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保留传统线下购票方式,并新增线上购票服务。观众可通过该馆微信公众号进行线上预约、购票。
转自:北京晚报、西城档案、北京青年报
来源: 北京印迹 inBei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