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鳄:白垩纪北非的水下狂魔
鳄鱼在我们的印象中总能与凶恶、冰冷划等号,像《杀人鳄鱼潭》、《史前巨鳄》等惊悚恐怖电影更是加深了这个印象。与生活在史前地球上的那些鳄鱼相比,今天地球上的鳄鱼大都是些小家伙。为了更全面系统的介绍史前著名的鳄鱼,小盗龙将之前发布的相关科普文集合整理到一起,形成“史前巨鳄”系列,希望能够满足大家的好奇心。
“史前巨鳄”系列第二个介绍的是帝鳄。
北非巨鳄图注:拉帕朗(左一)正在实地研究化石,图片来自网络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古生物学家阿尔伯特-菲力克斯·德·拉帕朗(Albert-Félix de Lapparent)组团来到撒哈拉沙漠中进行了多次探险。在陆相的卡玛卡玛组地层(Kem Kem Beds)中,古生物学家们发现了许多大型鳄类的化石,地点靠近今天阿尔及利亚的奥莱夫。之后在摩洛哥南部,新的化石被发现,包括有头骨、牙齿、脊椎骨和甲片。1957年,福尔(H. Faure)在尼日尔北部的艾尔雷兹组(Elrhaz Formation)发现几枚孤立的牙齿化石,不过这些牙齿要比拉帕朗发现的牙齿大很多。
图注:帝鳄的牙齿化石,图片来自网络
通过对来自北非的巨大鳄类化石的研究,法国古生物学家德·布罗因(De Broin)指出这是一种长吻鳄,就像今天的印度鳄。之后法国替代能源和原子能委员会(天知道为什么是他们)的研究小组于1964年在尼日尔北部发现了一块近乎完整的头骨,这块头骨被送往巴黎进行研究。
经过研究,布罗因和菲利普·塔瑞特(Phillipe Taquet)在1966年建立了帝鳄属(Sarcosuchus),学名来自于希腊语的“sarco”(意为“肌肉”)、“suchus”(意为“鳄鱼”),意思是“肌肉鳄鱼”。从学名本意看,帝鳄翻译成“肌鳄”更准确,但是缺乏霸气,因此中文名最终选择了帝鳄。
图注:保存在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帝鳄化石,图片来自网络
35年后终成名在北非发现如此巨鳄本应该是一件轰动世界的事情,奈何法国人不懂得宣传,帝鳄就这么默默无闻好多年。
图注:塞里诺(穿红衣者)与发现的恐鳄化石,图片来自网络
1997至2000年,来自美国的古生物学家保罗·塞里诺(Paul Sereno)率领一支探险队再次来到尼日尔,他们相信这次探险将发现大量的古生物化石。深入荒无人烟的撒哈拉沙漠,经过了艰苦发掘后,探险队发现了总重达20吨的化石,其中包括了七只帝鳄化石。在塞里诺发现的七只帝鳄中,包括了从幼年到成年不同的个体发育阶段,其中也包括有完整的化石。
回到美国之后,善于宣传的塞里诺立即召开记者招待会介绍自己的发现,他还与国家地理合作介绍这种史前巨鳄。在新一期的《国家地理》中,帝鳄成为当仁不让的主角,其霸气侧漏的复原图出现在杂志封面上,下面的标题是:“超级巨鳄,它不与恐龙同行,因为它以恐龙为食。”(SUPER CROC---IT DIDN’T WALK WITH DINOSAURS…IT ATE THEM.)
图注:塞里诺与恐鳄巨大的头骨,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国家地理》封面上的帝鳄,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1:1的帝鳄模型,图片来自网络
为了配合宣传,国家地理与塞里诺合作专门复原了一条1:1的帝鳄模型,于是一条“老”鳄鱼终于轰动了世界,成为古生物中的大明星。
巨鳄有大块头帝鳄是史前的超级鳄类,巨大的体型是它的名片。到底帝鳄有多大呢,研究人员在测量了印度鳄和咸水鳄的平均头身比之后套入最大的帝鳄头骨化石(1.6米),得出其体长为11.65米,体重约8吨。
图注:帝鳄与人类的体型对比,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帝鳄与人类头骨的对比,图片来自网络
想要长到超过11米的体长一定需要很长的时间,这也表明帝鳄是一种长寿的动物。根据对一块帝鳄骨骼的研究,当帝鳄达到40岁的时候,它的体长才只有成年个体的80%,也就是说40岁的帝鳄还是个亚成年个体,真的是吓死本宝宝了。当帝鳄达到50至60岁的时候才达到了成年,然后他们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继续生长,真无法想象一条百岁帝鳄得有多大!
如此巨大的体型已经能够问鼎最大鳄类动物的宝座,能与其一较高下的也只有恐鳄和普鲁斯鳄了(不是体长,是体型哦)。
长嘴恶魔帝鳄是可怕的掠食者,其体型非常巨大。大块头有大脑袋,帝鳄的脑袋长度超过1.6米,其口鼻部较为细长,占了整个脑袋长度的75%,有点像印度鳄。在帝鳄口鼻部的前端长有一个膨大突起(称为“鼓泡”,Bulla),这个突起的作用很可能是提高嗅觉能力。帝鳄的鼻子和眼睛都位于脑袋顶部,它们只需要将脑袋浮出水面就能够呼吸和观察了。
图注:印第鳄的长嘴巴,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帝鳄巨大嘴巴上的满口尖牙,图片来自网络
帝鳄最恐怖的武器莫过于它的那张超级大嘴,嘴中布满了锋利的牙齿。在帝鳄的上颌长有70枚牙齿,下颌长有62枚牙齿,其牙齿厚实成圆锥形,能够轻松穿透猎物的皮肉(写的我后背有点凉啊)。
图注:帝鳄身上的骨板,图片来自网络
像今天的鳄类一样,帝鳄巨大的身体上也长有骨片(皮内成骨),起到保护身体的作用,不过当它们成年之后已经很少有动物能够威胁到自己了。帝鳄的身体两侧一前一后长有两对长着脚蹼的腿脚,有记录显示帝鳄具有较宽的腰带结构,表明它们的陆上行动能力是不容小觑的。
猎龙者?食鱼者?帝鳄生存于距今1亿1200万年前早白垩世的阿普第阶晚期至阿尔必阶早期,那个时候的撒哈拉和今天有着天壤之别。根据地层信息看,白垩纪的撒哈拉炎热湿润,地面上分布着大片的河流和湖泊,这里是帝鳄的家园。
以发现帝鳄化石最多的艾尔雷兹组为例,生活在当时的恐龙包括有属于禽龙类的沉龙和豪勇龙,属于蜥脚类的尼日尔龙,属于兽脚类的似鳄龙、始鲨齿龙和隐面龙。这么多恐龙明摆着是送上门来的食物啊,帝鳄只要潜伏在它们经常喝水的地方,当有恐龙靠近的时候来个突然袭击将对方拖到水下淹死就可以大吃恐龙肉啦。
图注:帝鳄攻击豪勇龙,图片来自网络
或许事实与我们的设想不同,2014年一份关于帝鳄头骨的生物力学分析表明它们无法像今天的咸水鳄、尼罗鳄那样进行恐怖的“死亡翻滚”,也就是说无法从大型动物的身体上撕下皮肉。再考虑帝鳄较为细长的口鼻部,也不适合撕咬能够奋力挣扎的大型猎物,因此帝鳄的主要食物还是鱼类,只是偶尔会攻击小型恐龙罢啦。如果比较对于大型恐龙的威胁,帝鳄远不如之前介绍的恐鳄凶残可怕。
帝鳄属于大头鳄科(Pholidosauridae),这个家族的特点就是长有细长的口鼻部,是淡水和近海的捕鱼者。大头鳄科生存于距今1亿6700万年前至8930万年前,在中生代结束之前就已经消失,因此今天已经没有与帝龙同科的鳄类动物存在了。
参考资料:
1.Sereno, Paul C.; Larson, Hans C. E.; Sidor, Christian A.; Gado, Boubé (2001). \"The Giant Crocodyliform Sarcosuchus from the Cretaceous of Africa\". Science 294 (5546): 1516–9. doi:10.1126/science.1066521. PMID 11679634.
2.Buffetaut, E.; Taquet, P. (1977). \"The Giant Crocodilian Sarcosuchus in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Brazil and Niger\" (PDF). Paleontology 20 (1).
3.Woodward, A. R.; White, J. H.; Linda, S. B. (1995). \"Maximum size of the alligator (Alligator mississippiensis)\". J. Herpetol 29 (4).
4.Wemuth, H. (1964). \"Das Verhaltnis zwischen Kopf-, Rumpf- und Schwanzlange bei den rezenten Krokodilen\". Senckenbergiana Biologica (in German) 45.
图片 / 部分网络(侵删)
文字 / 古生物探索(江泓)
排版 / 古生物探索
鳄鱼在我们的印象中总能与凶恶、冰冷划等号,像《杀人鳄鱼潭》、《史前巨鳄》等惊悚恐怖电影更是加深了这个印象。与生活在史前地球上的那些鳄鱼相比,今天地球上的鳄鱼大都是些小家伙。为了更全面系统的介绍史前著名的鳄鱼,小盗龙将之前发布的相关科普文集合整理到一起,形成“史前巨鳄”系列,希望能够满足大家对于史前巨鳄的好奇心。
这一期的史前巨鳄介绍一下野猪鳄,为什么叫野猪鳄,读过本文你就知道啦。
来自撒哈拉沙漠图注:尼日尔的位置,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尼日尔境内的沙漠,图片来自网络
尼日尔位于非洲西北部,大部分国土都被广阔的撒哈拉沙漠覆盖着,正是在茫茫的沙漠之中,隐藏着亿万年前生命的印记。
1997至2000年,来自美国的古生物学家保罗·塞里诺(Paul Sereno)率领一支探险队来到尼日尔,探险队打算去撒哈拉沙漠,他们想要找到古生物化石。当探险队深入沙漠之后,散落在地面上的古生物化石随处可见,这些化石在人们眼中犹如闪闪发亮的金矿。经过发掘和保存,探险队最终得到了总重量超过20吨的化石,这些化石被装船运往美国。
图注:正在尼日尔发掘的塞里诺(左面穿红衣者),图片来自网络
在美国的实验室中,当包裹在化石外面的石膏和围岩被清理掉之后,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亿万年前充满巨怪的白垩纪世界。经过研究,以塞里诺为首的团队陆续公布了似鳄龙、褶皱龙、尼日尔龙等恐龙,此外还有巨大的帝鳄。
图注:尼日尔龙的化石,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塞里诺正在展示野猪鳄的头骨及头骨复原,图片来自网络
2009年,塞里诺等人在《ZooKeys》杂志上发表文章命名了来自尼日尔的一个全新的古鳄——野猪鳄。野猪鳄的属名“Kaprosuchus”来自古希腊语中的“κάπρος”(意为“野猪”)和“σοῦχος”(意为“鳄鱼”),意思是“野猪鳄鱼”。野猪鳄的模式种名为撒哈拉野猪鳄(Kaprosuchus saharicus),意为化石是在撒哈拉沙漠中发现的。
长着獠牙的鳄鱼脑袋
图注:野猪鳄的头部复原及头骨,图片来自网络
之所以被称为野猪鳄,那是因为它的嘴中长有野猪一般的獠牙,看上去凶神恶煞!
由于仅仅发现了野猪鳄的头骨,因此关于其体长和身体形态都是推测的。古生物学家推测野猪鳄的长度约6米,很可能是一种陆行鳄。
图注:野猪鳄的头骨化石,图片来自网络
野猪鳄的头骨长0.5米,下颌骨长0.6米。尽管只发现了野猪鳄的头骨,但是上面已经表现出了足够多的独特特征。在野猪鳄的嘴中长有五对异常长的尖牙,类似哺乳动物的犬齿,外形笔直、边缘锋利。野猪鳄的长牙中有三对长在上颌,两对长在下颌,当嘴巴咬合的时候,牙齿伸出到嘴巴之外,上颌边上还有容纳下颌长牙的凹陷呢。野猪鳄的长牙与野猪的獠牙有几分相似,这成了其命名的来源。
图注:野猪鳄的头骨及下颌骨,上面巨大的牙齿非常醒目,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野猪嘴中锋利的獠牙,图片来自网络
野猪鳄不仅牙齿特别,其口鼻部前端向上翘起,一双眼睛向前,头顶后面还有角状的骨质突起。从头骨的特点看,野猪鳄很有可能是陆行的,所以它的四肢应该较长,身体不会那么肥胖,背上有防御用的骨片,身后拖着一条长尾巴。
图注:站立姿态的野猪鳄,图片来自网络
陆行“鳄”霸野猪鳄的化石来自于尼日尔Echkar Formation地层,该地层的年代是距今1亿至0.95亿年前,属于白垩纪晚期。白垩纪的尼日尔可不像今天这么干旱,那个时候气候温暖湿润,地面上覆盖着大片的森林和湖泊,许多恐龙生活在其中。目前在Echkar Formation地层中发现的恐龙包括有鲨齿龙、褶皱龙和棘龙未定种(Spinosaurus sp),此外还有属于鳄类的薄饼鳄属(Laganosuchus)、阿拉利坡鳄属(Araripesuchus)和野猪鳄。
图注:塞里诺展示其在尼日尔发现的古鳄,最大的是恐鳄(身下)、薄饼鳄(右下)
野猪鳄(右上),图片来自网络
与同属于鳄类的其他亲戚相比,野猪鳄真的是与众不同:第一,野猪鳄嘴中有常长的犬形齿,其笔直和锋利完全不同于鳄类牙齿常见的弯曲圆锥形;第二,野猪鳄的双眼向前,具有一对的立体视觉,常见的鳄类眼睛则位于两侧;第三,野猪鳄的鼻骨愈合,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第四,野猪鳄的下颌关节保证它的嘴巴能够张开很大的角度。
图注:野猪鳄头骨的眼眶孔是先前的,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野猪鳄的嘴巴可以张得很大,图片来自网络
正是以上的这些独特之处让古生物相信野猪鳄是一种凶猛的陆行鳄类,双目视觉不适合水生生活,直而锋利的牙齿显然也不适合捕鱼。野猪鳄或许真的是在陆地上奔跑,然后用尖长的牙齿撕咬猎物,造成可怕致命的创伤。古生物学家在观察野猪鳄咬合而且翘起的口鼻部时认为外面还有角质层,这样野猪鳄就能够将鼻子作为武器进行撞击了。看来在白垩纪的尼日尔,生活在陆地上的恐龙们不但要地方食肉恐龙的袭击,还要避开长着野猪般獠牙的野猪鳄。
图注:攻击恐龙的野猪鳄,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野猪鳄杀死了一只小型鸟脚类恐龙,图片来自网络
野猪鳄是一种非常特别的古鳄,它那野猪獠牙般的长牙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绝对是同时代恐龙心中抹不去的阴影。
图注:野猪鳄嘴中的长牙让人不寒而栗,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资料:
1.Sereno, Paul; Larsson, Hans; Larsson, Paul Sereno, Hans (2009). \"Cretaceous Crocodyliforms from the Sahara\". ZooKeys. 28: 1–143. doi:10.3897/zookeys.28.325.
2.Associated Press (November 19, 2009). 3 new ancient crocodile species fossils found. Yahoo News. Archived November 21, 2009, at the Wayback Machin
图片 / 网络(侵删)
文字 / 古生物探索
排版 / 古生物探索
尼日龙属(学名:Nigersaurus)又译尼日尔龙,是一类体型相当小的蜥脚下目恐龙,属于梁龙超科。
它们生存于白垩纪早期,距今约1亿1500万至1亿500万年前。尼日尔龙是在尼日的加杜法阿的埃尔哈兹组发现,是这个动物群中最为常见的动物之一。
尼日尔龙的头骨特写
尼日尔龙的骨架模型
根据科学界的划分,尼日尔龙归类为: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蜥形纲
目:蜥臀目
亚目:蜥脚形亚目
总科:梁龙总科
科:雷巴齐斯龙科
属:尼日龙属
它是由菲利普·塔丘特发现,并于1976年所描述的。并由保罗·塞里诺与其同事于1999年命名。
尼日龙是种草食性恐龙,头部类似铲子,嘴部状似吸尘器,其特征是由数千颗牙齿构成的复杂齿系。以往这样的齿系只会在鸭嘴龙科及角龙下目中发现,但尼日龙的发现,显示蜥脚下目中至少有雷巴齐斯龙科具有这类齿系。
就像其他在冈瓦那大陆的蜥脚下目,尼日龙的颈部较在劳亚大陆的蜥脚下目为短。尼日龙只有9米长,较其他雷巴齐斯龙科更短,如雷巴齐斯龙。雷巴齐斯龙的背部有明显的低矮神经棘,而尼日龙的背部有着类似但较小的神经棘,这些神经棘之间生前可能连接皮肤或肌肉。
尼日龙虽然常见,但是在2005年前对它的所知甚少。
由于尼日龙的头颅骨及骨骼充满空间,可见这些化石是处于非天然状态。
直至2005年,保罗·塞里诺及杰佛瑞·威尔森初次描述了它的头颅骨及食性。
在2007年,保罗·塞里诺详细地研究尼日龙的生理构造。他根据尼日龙的内耳结构,指出尼日龙的头部朝下,适合以低高度植被为食。尼日龙有高达500颗到600颗牙齿,构成50个牙齿群,排列在嘴部前端。电脑断层扫描显示,每个牙齿的后方有九个替换用的牙齿。当一个牙齿磨损时,后方的牙齿就替补上来。
保罗·塞里诺表示,尼日龙的牙齿替换率大约是每月一颗,是吉尼斯世界纪录中,牙齿替换率最高的动物。
恐龙家族~尼日尔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