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星云(1927年8月19日-),俗名李国深,法号悟彻,其信徒常称之为星云大师。江苏扬州(江都)人,十二岁于南京栖霞寺礼志开上人出家,是临济宗第48代传人。1945年入栖霞律学院修学佛法。1949年春,组织僧侣救护队来台湾。1967年创建佛光山,并出任佛光山寺第一、二、三任住持。
其先后在世界各地创建200余所道场,并创办美术馆、图书馆、出版社、书局、中华学校、佛教丛林学院及大、中、小学等数十所。曾主编《人生》、《今日佛教》、《觉世》月刊等佛教刊物。
曾任中国党务顾问、中央常务委员。现任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会长,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等职。
现今于世界五大洲成立寺院及别分院260余所,课徒1,300位出家法师。于美国成立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约有6,000,000名会员服务于世界各地,亦为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荣誉总会长。著作等身,并翻译多国语言于欧美东亚日非等地区发行。
在星云大师看来,佛教也要与时俱进,也要进行变革。他说:"'人间佛教'就是家庭里父慈子孝,社会上人我和谐,国际间平等和平,人人本着佛法的慈悲智慧,彼此尊重包容,欢喜融合,真心实意相待,共创圆满自在的人生。"
释星云是当今人间佛教的行者,为了弘扬佛法,心甘情愿的精神,也让全球佛光人受到国际的肯定。他的足迹,是佛学研究的脚印,他更是今日的台湾佛教之表像佛法的代表人物。
有一些释星云 的批评者给他起了"政治和尚"的绰号。主要是因为他总是卷入政治议题,而且释星云主张两岸统一以及佛教的化。释星云在佛光山寺建立了范例的组织结构,包括传递衣钵,系统地管理,和通过组织结构来进行导向。但批评者们认为释星云的佛教化导致他偏离了传统的佛教观念。
1,虚云禅师
虚云禅师,汉族,1840年9月5日出生,籍湖南湘乡人,生于泉州,俗姓萧,名古岩,字德清,六十岁后改字幻游,号虚云,乃近代“一身而系五宗法脉”之禅宗大德。1959年10月13日圆寂。
十九岁出家,二十岁依福州鼓山涌泉寺妙莲老和尚受具足戒;四十岁发心朝五台山,以报父母深恩,由普陀山法华寺起香,三步一拜备受饥寒而道心愈朗,三年遂愿;终于到达五台山,亲见文殊菩萨金颜。后在滇中阐教近二十年;九十五岁返曹溪,重建南华,中兴云门。历任福建涌泉、广东南华、云门大觉诸大寺院住持。1953年发起成立中国佛教协会,被选举为名誉会长。时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虚云禅师一生一衲、一杖、一笠、一钟行遍天下。
于一九五九年农历九月十二日圆寂,世寿一百二十岁,戒腊一百年。虚云禅师作为近代禅门泰斗,其主要为佛教界所做出的贡献除了上述恢复重兴寺院功德之外,更重要的是为后世禅宗复兴而选择培养储备了大量的护法居士和弘法高僧,其门下嗣祖沙门比丘较为著名的有十余人,其中释一诚、释传印。
2,印光法师
印光法师(1861年夏历十二月十二日辰时,农历辛酉年)—1940(庚辰年十一月初四),即释印光,法名圣量,字印光,自称“常惭愧僧”,又因仰慕佛教净土宗开山祖师—当年在庐山修行的慧远大师,故又号“继庐行者。俗姓赵,名丹桂,字绍伊,号子任。陕西郃阳(今合阳)路井镇赤东村人。印光大师一生弃绝名利,以身作则,极力弘扬净土宗,其在当代净土宗信众中的地位至今无人能及,被后世尊为莲宗第十三祖。
3,弘一法师
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1942年10月13日,弘一法师圆寂于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
4,太虚大师
释太虚 (1890年1月8日-1947年3月17日),法名唯心,字太虚,号昧庵,俗姓吕,乳名淦森,学名沛林,属牛,出生在清代光绪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在上海玉佛寺示寂于公元一九四七年三月十七日,原籍浙江崇德(今浙江桐乡),生于浙江海宁,近代著名高僧。
5,圆瑛大师
圆瑛法师(1878-1953):中国近代佛教领袖,1929年与太虚共同发起成立中国佛教会,并连续数届当选主席,法师一生为团结全国佛教徒、促进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成立,被推选为第一任会长。
以上五位高僧大德简介文字来源于网络,图片由画家陈致佳老师本人提供。
中国西藏网讯 10月29日上午,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在福建莆田开幕,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和合共生 中道圆融》的主旨演讲。演讲从佛教教理出发,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世界情怀和天下担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共识;“和合共生、平等包容、行善求智、慈悲济世、中道圆融”等佛教精神对解决现代文明困境仍具启迪意义,可以为寻求人类共同价值新内涵提供智慧启示。
图为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开幕式现场
本届论坛以“交流互鉴、中道圆融”为主题。据悉,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佛教界代表及各界嘉宾共千余人亲临现场,共同见证了世界佛教界的又一交流盛事。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向论坛发来贺信,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部部长尤权在开幕式上致辞。
图为十一世班禅发表演讲
上午10时许,十一世班禅同其他嘉宾步入主席台,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十一世班禅在演讲中指出,当前,人类社会进入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时代,不同国家和地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类命运同体共生、互为因果。面对人类共同面临的资源短缺、生态恶化、气候危机、种族冲突、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和困境,只有依靠全人类同心协力、并肩共进才能减轻并消除。
“缘起法则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人类社会是一个因果相续、自他相依的整体。” 十一世班禅强调,当前人类社会出现种种危机,究其根源是人类无视缘起法则,根植于内心的贪、嗔、痴三毒所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国际社会若能确立缘起观念,秉持和合共生的精神,就能在行动上采取同心协力、团结合作的态度,共同应对和处理好全球性问题,给世界带来安宁。
十一世班禅指出,平等包容是搭建人类和睦相处的桥梁,是治愈国际关系危机的妙药,有助于人们从观念上消除战争产生的根源。我们是一家人,享有同一片蓝天、拥有同一个家园。世界各国只有相互尊重、平等包容,只有亲仁善邻、崇信修睦,承载着全人类共同命运的“地球号”才能乘风破浪、平稳前行。
十一世班禅强调,国家大小有别,高下无分;文明特色有别,优劣无分。丝绸之路沿线不同文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已彰显了中道圆融的精神境界,为化解“一带一路”上的文化冲突提供了宝贵经验。中道圆融精神启发我们,要尊重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性,聚同化异,兼收并蓄,以文化交流化解文化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携手勾勒人类文明中道圆融、开放包容的时代画卷。
图为参加论坛的藏传佛教界活佛拜见十一世班禅
上午论坛结束后,参加本届论坛的藏传佛教界近20位活佛拜见了十一世班禅。十一世班禅勉励大家借参加论坛之际向其他地区的佛教界人士学习,同时还要具有国际视野。他强调,对佛教的发展来说,最重要的是自己内心的“种子”,只要内心有为佛教发展服务的种子,这朵花一定会盛开。
全国政协委员、西藏佛学院院长珠康·土登克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班禅大师今天上午的演讲非常精彩,他不愧是我们藏传佛教界的领袖,我们深感骄傲!”
东宝·仲巴呼图克图说:“‘爱国爱教、护国利民’是我们藏传佛教界的优良传统。作为藏传佛教界的领袖,班禅大师今天站在世界的舞台上,把我们藏传佛教的声音传到整个世界,我由衷地感到高兴。”
图为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开幕式现场
2006年,十一世班禅参加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并用藏语发表演讲;2009年,十一世班禅参加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期间用英语发表演讲,在社会各界引起热烈反响;2012年,他参加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发表题为《佛法理论是“内心科学”之精髓,戒行清净是佛法住世之根基》的主旨演讲;2015年,十一世班禅参加第四届世界佛教论坛,并就佛教出家僧众、特别是藏传佛教活佛的真伪辨别,如何有效地约束管理、控制假僧人、假活佛发展蔓延等问题发言。今年是十一世班禅第五次参加世界佛教论坛。
图为开幕式现场嘉宾
图为开幕式现场嘉宾
图为十一世班禅在听嘉宾发言
据悉,本届论坛共设立7个分论坛,分别是“佛教与海上丝绸之路分论坛”“佛教与公益慈善分论坛”“佛教与环境保护分论坛”“中美欧佛教分论坛”“海峡两岸暨港澳佛教分论坛”“中韩日佛教分论坛”“澜湄流域佛教分论坛”,并采用现代科技与新兴传播手段,设立了3场新媒体论坛、电视论坛,实现网络、电视同步直播。(中国西藏网 记者/多吉)
来源:台海网
综合多家台媒5日晚间消息,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国际佛光会创办人星云大师于当天下午圆寂,享年96岁。
据中新网报道,星云大师晚年身体状况不佳,多次出入高雄长庚医院,近期因血压过低住进加护病房,4日“一度喘到无法进食,医护人员紧急为他洗肾,才得以舒缓”。
有消息说,这两天佛光山本计划施放天灯,但在活动前几日临时暂停,未说明停放原因。目前佛光山尚未宣布星云大师离世的讯息。台媒预计佛光山及医疗团队6日将对外说明。
据台媒介绍,俗名李国深的星云大师,江苏江都县人,1927年生,5岁起随信佛的外祖母茹素,12岁于栖霞山寺礼志开上人披剃出家,法名悟彻,号今觉,为临济宗第48代传人。
1949年星云来台,感于台湾佛教教育积弱不振,决定仿照大陆名山古刹的规制,创建一座丛林道场,同时为了培育人才,1965年在高雄创办寿山佛学院。寿山佛学院后因学生人数增多,场地不敷使用,1967年星云在高雄大树购得20余甲高低不平的麻竹园开山奠基,定名“佛光山”,并将寿山佛学院迁回,率领弟子及学生胼手胝足开垦建设。
星云走过半世纪推动人间佛教,将源远流长的法水从佛光山源头散布至5大洲。佛光山开山至今50多年,于全球创建200多所寺院,信众以百万计。
星云大师生前一直致力推动两岸交流。他曾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一以贯之的心愿就是两岸和平。我想对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来源:海峡导报新媒体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