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白羊座

1934(1934年营口坠龙事件)

时间:2024-02-01 10:21:14 作者:孤独是毒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78年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今天(9月3日)

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8周年纪念日

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3500多万同胞伤亡

大半个中国被日军践踏

930余座城市被侵占

4200万难民无家可归

面对野蛮残暴的侵略者

中国人民没有屈服

凝聚起血战到底的空前斗志

最终迎来曙光与胜利

△1945年9月2日,东京湾“密苏里”号军舰上的日本投降仪式。

14年来,无数中华儿女

挺身而出,浴血奋战

用生命抵御入侵

为了民族安危作出巨大牺牲

今天,向与日本侵略者

血战到底的英雄儿女致敬!白文冠·用生命击碎日军诡计 子承母志为中华 战争爆发后,河北村民白文冠

组织妇女烧水做饭、掩护伤员

支持儿子马本斋组建回民支队

这支抗日队伍

在华北平原冀中地区

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

1941年8月27日

1000多名日军包围了河北献县东辛庄村

抓走了白文冠

日军一方面逼她给马本斋写劝降信

另一方面以此诱捕马本斋

敌人软硬兼施

白文冠无所畏惧宁死不屈

为了儿子和回民支队

她决心以死来粉碎日军的诡计

数日不吃不喝

英勇殉国

得知噩耗,马本斋悲愤交织

他在日记中写下

“母入虎穴为国家,山河气派怎如她

孝心化作剑出鞘,子承母志为中华”

他带领回民支队

勇猛杀敌,屡建战功

许世吉·带着弟弟上战场“我要保护家人”抗日战争爆发后

目睹家乡村庄被日军破坏

许世吉暗下决心

“我要保护家人,我要参军”

1940年,25岁的他

带着12岁的弟弟参加了八路军

1942年,甲子山战役

一场战斗连续打了9天9夜

许世吉没怎么合过眼

出的汗和流的血凝在一起

绑腿的布条和新长的皮肤

粘在一起拆不下来

“发了枪就是战士

我刚学会拉栓上膛

就随部队开拔沂蒙山区

上战场杀‘鬼子’!”

百岁老兵生前回忆起

这段抗日往事时

他坚定地回答

“为祖国当兵不后悔!”

钱伟长·为救国愤然转系“国家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中国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

18岁那年以中文、历史两个100分成绩

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

“九一八”事变爆发

给钱伟长很大的触动

他下决心要学飞机大炮

毅然从中文系转到物理系

他说:“我没有专业

国家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决心科学救国后

钱伟长除了吃饭睡觉

将全部精力都扑在专业上

最终以优异的成绩从物理系毕业

抗战胜利后,留美多年的他

放弃美国高薪研究岗位

毅然回国教书

“国家需要的,我都干”

茅以升·挥泪炸毁自己设计的桥 抗战必胜,此桥必复

1934年

茅以升放弃平稳安逸的生活

从大学辞职后投入钱塘江大桥的建设

建桥过程历经磨难

常要在日本飞机的轰炸下施工

他曾险些葬身江底

△桥梁专家 茅以升

1937年底,日军逼近杭州

数不尽的物资和百姓、士兵

通过钱塘江大桥转移

为了阻止日军

1937年12月23日下午

伴随巨大的爆炸声

通车仅89天的钱塘江大桥

只剩下残破桥体

对于茅以升来说

造桥是爱国,炸桥也是爱国

他悲愤地写下

“炸桥挥泪断通途

不复原桥不丈夫!”

杨靖宇·用生命照亮来路 战斗到最后一刻 1932年,27岁的杨靖宇

只身一人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

打开了东北抗日的新局面

1940年,因遭叛徒出卖

杨靖宇被日军围困

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

他孤身与日寇数个昼夜

战斗至最后一息

残忍的日军将杨靖宇的遗体割头剖腹

发现他的胃里只有树皮、草根和棉絮

竟无一粒粮食沈崇诲·无畏生死 无问西东“与敌人同归于尽”1937年8月19日

沈崇诲奉命轰炸敌舰

在无战斗机护航的情况下

紧急升空执行任务

当他飞临日军舰时

飞机突然发生故障,脱离战斗队形

只能紧急降落或是跳伞逃生

沈崇诲不愿苟且偷生

决定破釜沉舟

他与队友陈锡纯

从两千米高空极速冲下

义无反顾地撞向敌舰

与敌人同归于尽

八百壮士·为抗战流尽最后一滴血 光明而来,正大而去 淞沪会战末期

为了掩护中队西撤

谢晋元临危受命

率领对外宣称八百

实际上只有四百人左右的队伍

坚守上海闸北四行仓库

奋战四天四夜

“仓库就是我们最后的阵地

是我们的坟墓!”

四天的时间

谢晋元率部击退敌军多次进攻

毙敌200多人

自己仅阵亡9人,伤20余人

在谢晋元被叛徒杀害前

曾有人劝谢晋元潜离上海

他断然拒绝

“光明而来,亦当正大而去”

我们永远铭记——

“愿拼热血卫吾华”的左权

“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

誓死抗日的吉鸿昌

为掩护大部队、弹尽后投江殉国的

东北抗日联军八名女战士

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壮烈跳崖的

狼牙山五壮士

……

△一名抗日战士出征前,父亲赠送他的“死字旗”。

78年,硝烟散去,山河重振

这段无数先辈

用血泪写就的峥嵘岁月

这些忠诚担当

顽强奋斗的傲骨英魂

我们不能忘,不敢忘,不会忘

缅怀英烈,吾辈自强

来源:央视新闻(ID:cctvnewscenter)

2023年还健在的开国将帅还剩三人,最年轻的99岁,最年长的110岁

前言

岁月如流,自1955年在怀仁堂盛大举行的开国大授衔礼仪以来,将近七十载。那些曾在记忆中活跃的开国元老们,现在看来都已离我们远去。

到了2023年的今天,生活在世的开国少将只剩下三位,中将以上的将领已经全数长眠。

那么,那些擎起新中国基石的最后三位少将又是谁呢?他们的人生又蕴含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炮火将军

文击将军,原名刘树堂,是河北出身的一位杰出子弟。他的家庭背景富足,属于商人家族,其父是当地颇有声望的大商人,这让他的成长环境足够优质细腻。

然而日本犹如猛兽般冲进了中国的领土,占领了东北的三个省份,文家的商业也随之受到了冲击,整个北方陷入了苦难。

就在这个关头,文将军选择了加入中国,凭借他对大炮才华的精致研磨,他加入到了八路军的炮兵连中。

在抗日战争中的战场上,他的迫击炮如同神兵天降,手握其力,他使日军无处可藏,在一次攻坚战中,他用一炮就消灭了对手的指挥室。

随后的日子里,在晋察冀军区独立炮兵营的建立,文击如同鹤立鸡群一般被直接提拔成为营的政委。

接下来的几年,他身份虽是政委,没有变,但其职位却如同游戏中的棋子,经过了多次的调动和变动。

在抗日战争成功击败敌人之后,土地上崭新的标志即是新立的炮兵学校大队在延安矗立。他虽仍担任政委,但已与过去的身份天壤之别。

后来,这所学校带着千名同学迁徙至东北,并重新命名为东北自治军炮校。

1950年,抗美援朝的战火中,文击将军的英勇事迹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在激烈的首次战役中,面临着美军犀利的武器,文击将军并无丝毫退缩,在云山战役中,他仅用一架旧式的极具年代感的架子炮,轰炸了对方的战地营地。

战争结束后,文击将军回国,在解放军炮兵学院任职训练部部长及副院长。到了1980年,他升任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同时担任参谋长,他以培养年轻的炮兵骨干为使命。

然而,长期的炮兵训练使他的听力遭受了严重的损害,特别是在他晚年,他的听力几乎全失,只能通过助听器来与人交流。

二、善意的谎言

1935年,当时的王扶之只有12岁。当他目睹红军在战场上的勇猛,他的内心开始酝酿着一个想法:加入红军,为民族与人民的解放而战。

然而,身体力行总是事与愿违,年纪轻轻的他被红军劝阻,只得暂时按下心中的热血。

好男儿志在四方,年少的王扶之在1936年已无法压抑内心的热情。他毅然决然地向红军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声称自己已有17岁。

红军干部见他身体健壮,信了他的话,于是幸运的王扶之终于如愿以偿的加入了红军。

不久,抗日战争爆发。王扶之依旧前赴后继,他在战争中担任了八路军115师344旅687团测绘股长、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二十二团通信参谋等重要职务。

王扶之依赖智勇制胜,屡屡出奇制胜,使日军阵营一筹莫展。他坚韧的精神和无畏的勇气,在抗日战争中树立了赫赫战功。

王扶之参与了许多重大战役,包括四平保卫战、三下江南、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衡宝战役和广西战役。在这一系列战役中,他展现出了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赢得了主战节节胜利的辉煌战绩。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王扶之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国家的号召,走向了抗美援朝的战场。在激烈的战斗中,一次山体崩塌,他被石块压在下面,无法动弹。

他的生命面临极大威胁,甚至几次在氧气匮乏差点失去意识,但他坚持着:“我就算是死,也要死在战场上。”这种信念激起了他生存的欲望。

当彭老总得知这一情况后,他向援军下达了坚决的命令:“必须要把王扶之他们挖出来,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即便人不在了,也要把他们的遗体给我运回家!”

这份决心和急切的怀念为救援行动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在被石头压垮的黑暗中,王扶之顽强地坚持了30多个小时,直到救援队伍的出现。

尽管这次事件给他留下了疾病,但他却因此避开了死亡的威胁。

1964年,王扶之的军衔被升至少将。每当回首自己曾经献给祖国的青春岁月,他都会带着自豪的微笑说:“将青春奉献给祖国,是我人生中最值得骄傲的事!”

三、“全军健康老人”

张力雄,一个出生于福建的1913年的男性,是三人中年龄最大的成员。他的童年贫穷而悲凉,家中孩子众多,常年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张力雄也正是在这种动荡和艰难的环境中成长起来。

然而时光快转到1932年,张力雄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正式开启了他的军旅生涯。

他随红军经历了历史的浓缩,参与了大大小小的战斗,因表现出色得到上级领导的赞誉,并被升职为政治委员。然而,当时局势紧张,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移动。

张力雄,和他所在的红五军一起踏上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征程。在这个艰巨的过程中,他们翻山越岭,经历了十死九生的考验。

一路上,走过了数不尽的雪山草地,跨过了无数的江河,遇到了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在困顿悲观的气氛中,张力雄的坚韧和坚定,在士兵们中传播开来。

他们口传心颂毛主席的教诲,以此鼓舞着他们,引领他们前行。张力雄将军甘于舍己为人,他甚至把全部食物和具有珍贵营养价值的牛皮腰带都奉献出来,想着让身边的战士能够品尝到“肉的味道”,保存士气体力。

1937年,“高台战役”打响了,这是张力雄记忆最深刻的一场战斗。在那时候,敌军势如破竹,丝毫没有给红五军留下退路。面对逆境,红五军不得不暂时退守到高台据点,同时尽力募集民兵并积极准备。

然而,出乎预料的是,民兵出现了叛变,这一变故让红军元气大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张力雄亦身负重伤。经过几次艰难的逃亡,他才返回了总部,自此,他立誓为牺牲的战友复仇。

在后面的岁月里,张力雄有幸与皮定均相识并成为战友,他们的密切配合,无疑在战争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他们取得了多次战果。

1955年全军授衔时,张力雄被晋升为大校,这立下了他在军队中深耕尽力,为部队的发展和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印记。

透过历史的长河,1961年,张力雄被再次提拔,晋升为少将。现如今,已经110岁的他依然身体力行,精神矍铄。

曾赠送他“全军健康老人”的称号,期待他长寿,使他的英勇事迹得以传承。他的名字和事迹,将永远镌刻在人民的心中。

结语

这三位备受尊敬的老将军历经沧桑,他们的人生充满了故事。他们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贡献一生的军旅之路,到全心全意投入到建设荣光的祖国,他们用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真诚地热血捍卫着全民的尊严。

他们是历史沉淀的见证者,同时他们也走过了祖国凝聚力量的成长岁月;他们的精神,宛如钻石般熠熠发光,永世传世。

他们的事迹将会启迪新一代,激励人们铭记他们那无私奉献、坚定不移的英勇之姿,他们曾是祖国的辉煌,他们是人民的骄傲,他们的光芒会照亮后人的道路。

1959年,庐山密会贺子珍,贺子珍痛哭流涕:我当时太不懂事

1959年7月8日晚9点,江西庐山。

一辆黑色的苏制“吉姆”牌小汽车径直驶进了“180”别墅的院子,缓缓地停在台阶下。

毛主席的卫士封耀松已经在此等候多时,待车停下,他走上前去打开右后侧的车门,小心翼翼地从后座扶出一位50来岁的妇女,另有一位40岁左右的妇女从副驾驶位置上跳下来,和封耀松一起,一左一右搀扶着这位妇女走进了别墅。

这位50来岁的妇女,就是贺子珍。

那位40来岁的妇女,是时任江西省委书记杨尚奎的夫人水静。

进入别墅后,封耀松领着贺子珍和水静上了二楼。到了楼上,封耀松示意水静在二楼值班室里等待,然后推开一个套间的门,让贺子珍走了进去。

封耀松退出来,带上了门,退到值班室与水静一起等待。

贺子珍有些懵懂地进了屋,抬头一看,蓦然一惊,对面坐着的赫然是。

直到这个时候,贺子珍才明白,自己此次庐山之行要见的人是。

22年过去了,贺子珍无数次在梦中见到,但她绝对没有想到,有朝一日竟会真的出现在自己面前,这一切明明都是真实的,却又显得那样的虚幻。

贺子珍的情绪一下子崩溃了,她的眼泪哗地流了出来,就像打开了溃坝的洪水一样汹涌澎湃,激动地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多少年来,所有的委屈、苦闷、孤寂……都在那一瞬间发泄出来,再多的语言也无法形容贺子珍此时此刻的复杂情绪,只有纵情的哭泣和不尽的泪水,在诉说着一段长达30年的坎坷故事……

贺子珍

永新县里一枝花

江西省永新县位于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北麓,永新县烟阁乡黄竹岭村,有一个乡绅叫贺焕文,贺焕文坐拥百亩良田,又是举人出身,当过县令,在永新一带颇有名望,育有两儿三女:长子贺敏学、长女贺桂圆、次女贺银圆、三女贺先圆、次子贺敏仁。

这个贺桂圆,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贺子珍,她的妹妹贺银圆就是贺怡。

贺子珍虽然是女孩,性格却很“汉子”,脾气很倔强也很要强,说话干事特立独行。上学期间,贺子珍觉得自己的名字“桂圆”太过柔弱,缺乏个性和刚强,便擅做主张给自己取了一个学名叫“自珍”,意思是善自珍重。

慢慢地,贺子珍出落成为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她身材修长,皮肤白皙,面容姣好,五官秀丽,说话做事干脆利落,没有一点大家闺秀的矜持娇气和羞涩腼腆。

更难能可贵的是,贺子珍在哥哥贺敏学的影响下,开始投身革命运动,贺敏学、贺子珍、贺怡三兄妹,因为闹运动闹得最厉害,被称为“永新三贺”,年仅17岁的贺子珍更是担任了永新县第一任妇女部长,在永新县传出了名气,被誉为“永新一枝花”。

1927年7月,贺子珍和哥哥贺敏学等人一起组织发动了著名的永新暴动,打响了农民武装暴动的第一枪,被载入史册,但因为敌人的残酷镇压和大肆追捕,贺子珍和贺敏学不得不率军转移上了井冈山,投靠了哥哥的好友袁文才、王佐。

井冈山上多是大老爷们,贺子珍是为数不多的女性,但她可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而是一名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女战士,贺子珍擅长骑马,可以一边骑马一边打枪,而且是左右开弓,枪法神准,是井冈山上有名的“女战神”。

贺子珍是井冈山上第一名女员,她在井冈山的资历跟哥哥贺敏学相当,仅次于王佐、袁文才,甚至比上井冈山还要早几个月。

贺子珍与妹妹贺怡

井冈山上好姻缘

1927年10月,率秋收起义残部辗转到了井冈山,结识了井冈山上的各位草莽英雄。当看到年轻貌美、英姿飒爽的贺子珍时,惊呆了,还以为贺子珍是哪一个寨主的“压寨夫人”,经过袁文才介绍,才知道这是一位革命同志,他热情地与贺子珍握手,爽朗地笑道:“很好,很好,今后我们共同战斗吧!”

这是贺子珍第一次见到,跟井冈山上那些粗豪的老大哥相比,身材高大,样貌俊朗,有一种文质彬彬的书生气,但与此同时又热情豪爽,不拘小节,有一种草莽英雄的气质。

杨开慧牺牲后,逐渐和贺子珍走到一起,贺子珍的英姿飒爽、坚强独立、嫉恶如仇让暗自产生了爱慕之意,而的成熟稳重、胸襟抱负、远见卓识,也让情窦初开的贺子珍心生向往。

革命伴侣的爱情,没有多少花前月下的浪漫,有的是战火的考验。1932年,与贺子珍的爱情结晶在战火中诞生于福建长汀,这是一个男孩,小名叫毛毛,毛毛的到来让贺子珍心中多了一分牵挂,也让这个家庭更加完整。

与贺子珍

长征途中多困难

但是好景不长,1934年率领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在当时的局面下,和贺子珍很难带着一个1岁的孩子参加艰苦的长征,不得已之下,他们决定将毛毛交给留在苏区的弟弟毛泽覃、贺怡夫妇,踏上了漫长的长征之路。

不久之后,留在苏区开展游击战的毛泽覃陷入敌军重重围剿,为了毛毛的安全,毛泽覃把毛毛秘密地交给一个老乡养育,打算革命胜利后再把毛毛接回。遗憾的是,毛泽覃很快就在一次战斗中不幸牺牲,毛毛从此下落不明,成为贺子珍一生难以弥补的遗憾。

然而,这一切磨难才刚刚开始。

长征是贺子珍一生中第一个重大考验,怀有身孕的她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其他战士一起艰难行军,还要躲避敌人的追击,不时面对各种意想不到的危险。

有一次,贺子珍和战友们正在一处山坡上休息,空中突然传来一阵轰鸣声,敌人的两架飞机发现了红军的身影,呼啸着俯冲下来,开始疯狂地向红军战士们开火,扔下炸弹,战士们为了躲避射击,纷纷躲到旁边一条土沟里。

这时,贺子珍发现有一名伤员躺在担架上无法行动,眼看就要被炸弹击中,她一下子跳出地面,一个箭步冲到担架旁边,奋不顾身地扑在了这名伤员身上……

贺子珍(影视剧照)

轰!炸弹爆炸了,爆炸掀起的尘土一下子盖住了贺子珍和那名伤员,敌机飞走后,战友们扑上来使劲扒土,伤员得救了,贺子珍却浑身是血,怎么叫都叫不醒。正在前线指挥战斗的得知消息,立即跑了过来,他抱着奄奄一息的贺子珍,痛哭失声:

“子珍,子珍,你醒醒,你一定会没事的……”

幸运的是,坚强的贺子珍战胜了强大的死神,顽强地捡回了一条性命,坚强地活了下来。

贺子珍的磨难才刚刚开始。

1935年,红军长征抵达云南贵州交界一带,敌人在后面穷追不舍,十月怀胎的贺子珍突然临盆,在一间连门都没有的破房子里,她躺在担架上生下了一个女孩。

此前贺子珍曾3次生育,3个孩子不是夭折便是送人,自己身边没有一个孩子,所以她很想留下这个女儿,但当时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前途未卜,带上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进行高强度行军下根本不现实。思来想去,和贺子珍忍痛做出决定——将孩子送人。

贺子珍用自己唯一的军大衣把刚出生几天的孩子包裹起来,对着孩子的小脸亲了又亲,掏出身上仅有的4块银元,万分不舍地把孩子送走了。

那一刻,贺子珍的心如刀割,为了革命,她牺牲了太多……

贺子珍(影视剧照)

感情路上多坎坷

1935年10月,和贺子珍终于抵达陕北,结束了艰苦的长征。

从1928年到1935年,堪称中国革命最艰苦的阶段,也是人生的最低谷,中国革命经历了艰难的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则在很长时间内被排挤出的核心领导层,一直到遵义会议才开始有了命运的转折。

在这期间,始终陪伴在身边,与共患难,给了最大支持的不是别人,正是贺子珍,尽管她自己也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但贺子珍依然坚强独立,始终坚定不移地支持,陪伴走出了低谷。

1937年,贺子珍决定一个人去苏联学习疗养,她辗转数月终于抵达莫斯科,可是不久她就后悔了。

与贺子珍在延安

异国他乡多磨难

贺子珍来到苏联后接受了一场手术,医生在她体内取出了十几片炮弹皮碎片——这是她在长征途中为了掩护队友留下的伤痕。

但是受当时医学技术限制,还有几颗炮弹皮碎片留在她的颅内无法取出,成为永久的“纪念”,极大影响了贺子珍的后半生。

贺子珍一个人在异国他乡很孤寂,很快思念起延安,思念起,她想要写信给倾诉苦闷,却放不下身段,在延安日理万机,也很少有空给她写信。

在日复一日的纠结中,贺子珍的日子一度过得很苦闷。

1941年,和贺子珍的女儿李敏来到苏联学习,给贺子珍带来了短暂的快乐。与此同时,毛岸英、毛岸青也在苏联学习,贺子珍和李敏、毛岸英、毛岸青组成了一个温馨的小家庭。为了撑起这个家庭,贺子珍付出了一切,她不知疲倦地干活,在冰天雪地劈柴洗衣,只是为了让三个孩子生活好一些。

尽管贺子珍一个人在苏联艰苦奋斗,但她的生活并不顺利,残留在颅内的炮弹皮碎片压迫了她的脑神经,不时发作起来让她头疼不已,心理上的苦闷、精神上的压力更让贺子珍难以承受,情绪很糟。

如果说长征是贺子珍人生一次重大考验的话,在苏联的十年则是更严峻的挑战。

贺子珍与女儿李敏在苏联

庐山密会多伤感

时光荏苒,一晃又是十年。

1947年,贺子珍带着毛岸青、李敏返回国内,到了东北。

十年时光,物是人非,经历了无数磨难和考验的贺子珍已经趋于平静。在她心中,仍然是唯一的爱人,唯一让她牵挂的人,她不再奢望的感情,只有一个心愿——回到延安,再见一次,哪怕只见一面,只握一次手。

遗憾的是,这样一个心愿,贺子珍并没有得到满足。

根据组织安排,贺子珍先是留在东北工作,新中国成立后,调任浙江省妇联主席,紧接着又被调到上海市委组织部工作,不管到哪里,贺子珍都坚决服从组织决定,没有丝毫怨言,但在她的内心深处,那个愿望仍然在渴求——再见一面。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个愿望始终没能实现。随着时间推移,年龄老去,贺子珍的那个愿望也逐渐淡去了,或许这一生都没有希望实现了……贺子珍想。

然而,就在最不可能实现的时刻,这个愿望突然实现了。

1959年7月7日,时任江西省委书记杨尚奎交给自己的夫人水静一个特殊的任务——把正在江西南昌疗养的贺子珍接到庐山。

在庐山

水静很意外地问:“为什么要把贺大姐接到庐山来呀?”

“毛主席要见她。”杨尚奎说得很严肃。

水静大吃一惊,愣了一会儿,突然惊呼出声:“啊,这可太好了!”

杨尚奎嘘声道:“小声点,这是一个特殊任务,毛主席强调一定要保密。”

说完,杨尚奎又作了许多具体的交代,总之务必要高度保密,不让任何人知晓,同时要注意方式方法,保证贺子珍的人身安全。

水静对贺子珍的精神状况是知晓的,她担心如果贸然告诉贺子珍毛主席要亲自见她,贺子珍会因为情绪过于激动而难以接受,于是两个人商量了一下,对贺子珍说是江西省委邀请她到庐山避暑疗养,还特地派她们来接。

贺子珍毫无戒备,听了水静和朱旦华的话很高兴,简单收拾一下,第二天就和水静一起坐上汽车奔向庐山。

一路之上,水静、朱旦华和贺子珍不停地聊天,贺子珍看着沿途的美景,谈着轻松高兴的事,也是有说有笑,心情十分愉快。

按照事先安排,车子直接开到了庐山别墅的“28”号房。为保密起见,这附近没有安排任何人入住,只有一名服务员,再就是水静留下来陪同贺子珍。

庐山“美庐”别墅

很关心贺子珍,主动打来电话向水静打听情况,水静如实报告了贺子珍的状况,当听说贺子珍的情绪比较轻松愉快时,松了一口气,同时又有些激动,他叮嘱水静一定要陪伴好贺子珍,等待自己的安排。

第二天上午,水静到了的住处,详细介绍了贺子珍的状况,听了之后略微放心,然后做了妥善安排,让贺子珍晚上9点来“180号”相见。

为了这次密会,做了精心准备,他把自己身边的工作人员全部安排离开了庐山,只留下自己的贴身卫士封耀松值班,又让封耀松给门卫打了招呼,只要见到杨尚奎的车牌号,不用停车检查,一律直接放行。

最后,特意叮嘱水静,自己一个人带贺子珍来就行,就连毛的前夫人朱旦华也不要一起来,务必保密。

1959年7月8日晚9点,杨尚奎的汽车在夜色下准时抵达了居住的“180”号别墅,水静从车上跳下来,和的贴身卫士封耀松一起,一左一右搀扶着贺子珍走进了“180”别墅,于是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贺子珍走进二楼的一间屋子,抬头一看,蓦然一惊:眼前这个人,竟然是!

在庐山

不会是做梦吧?贺子珍使劲揉了揉自己的眼睛。

见贺子珍进来,微笑着同她打招呼,请她坐在藤椅上,然后给贺子珍倒了一杯茶,亲自放在贺子珍面前,他自己在对面一把藤椅上坐下来,两人隔着一个茶几。

直到这个时候,贺子珍才敢确认,眼前这个活生生的人就是,22年未曾谋面的!

哗啦……贺子珍的情绪一瞬间崩了,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就像决堤的水坝一般汹涌澎湃,谁也阻挡不住,甚至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只是不停地痛哭流涕。

看了倒是淡定,似乎这一切都在预料之中,他沉默了一小会,任由贺子珍发泄自己的感情,待贺子珍的情绪稍微平静之后,温和地开口说:

“我们见面了,你不说话,老哭,以后见不到了,又想说了。”

听到的声音,贺子珍的情绪逐渐回到了现实,她慢慢平静下来,目光开始凝视,这才问道:“你这几年生活得怎样?身体都好了?”

在庐山

这一声问候,跨越了22年,充满了无限关心和柔情,贺子珍的目光也随之变得温柔起来,她轻轻地回答道:“我好多了,只是你的身体不如以前了。”

点点头说:“忙呀,比过去更忙了。”

接着,两人陷入了短暂的沉默,最后还是开口,详细问起了贺子珍在苏联的情况,贺子珍一一说明,说了自己在苏联的学习进步,也说了自己在苏联经受的磨难,神色为之黯淡。

听了之后,轻轻地叹了口气,说:

“你当初为什么一定要走呢?”

是啊!自己当初为什么一定要走呢?主席明明是在劝说挽留自己呀?想到当初的年轻冲动,贺子珍的眼泪又禁不住流了下来,哽咽地说:

“都是我不好,我那时太不懂事了。”

一句“太不懂事了”,只有5个字,却蕴含着深深的悔恨,饱含着对过去20多年人生道路的反省和思考,这其中的艰难困苦、爱恨纠结,又岂是5个字能写尽的?

在庐山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尽管贺子珍万分不舍,也不得不离开,临走前,她用热情关切的眼神看着说:“你要小心,小心有人害你。”

点点头,“我会小心的,你也要照顾好自己。”

回到住处后,贺子珍一直处于兴奋状态,躺到床上说个不停,考虑到贺子珍的健康状况,水静不敢离开一步,陪她在一个房间住下,这让贺子珍有了倾诉的对象。

她越说越兴奋,从和毛主席在井冈山结婚,到延安的家庭风波,从在苏联的苦难生活,到回国后的种种遭遇……贺子珍把30多年来所有的甜蜜幸福、痛苦委屈都尽情地诉说了出来,她的思想情绪始终处于一种高度亢奋之中,整整说了一夜没有休息。

在贺子珍内心深处,自己应该还有再见的机会,但她想象不到,这一见竟是永诀,当再见时又是20年后,而那个时候的已经静静地躺在毛主席纪念堂的水晶棺中,贺子珍强忍着哭声,任凭热泪流满了自己的面庞……

贺子珍在毛主席纪念堂前

1984年4月19日,饱经风霜的贺子珍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这朵绚丽的“井冈山之花”在大革命的疾风骤雨中成长,在井冈山、长征的枪林弹雨中成熟,她一生命运多舛,充满了悲剧色彩,却始终保持着宝贵无私的品质,她的名字将永远为历史所铭记!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