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
一、三书:
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
“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
“礼书”---礼物清单,当中祥列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交换;
“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
二、六礼:
是指由求亲到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分别为:
“纳采”---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
“问名”---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纳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定;
“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过大礼:男家择定良辰吉日,带备礼金及礼饼、椰子、茶叶、槟榔、海味、三牲(包括鸡两对、鹅两对、猪脾两只)、莲子、芝麻、百合、红枣、龙眼干、糯米粉、片糖、洋酒、龙凤镯一对、结婚戒指和金链等等,送到女家。当女家收到大礼后,将其中一部份回赠给男家,这叫“回礼”。通常是把上列物品的一半或若干,再加上莲藕一对、芋头一对、石榴一对、四季桔一对、手帕、女婿的西装、皮带、礼、银包、纸扇一对、利是两对,上写“五代同堂,百子千孙”。)
“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选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不选六是因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缘,十一月隐含不尽之意;
“亲迎”---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三、换庚谱,合八字:
男方和女方的家庭互相交换家谱,作为定亲的凭据。媒人提亲后,如男女的时辰八字没有相冲,双方就会换庚谱。
四、过文定,过大礼:
男家会选择一个吉日,带著一些礼品到女家,礼品一般都是三牲,酒礼等,并正式奉上聘书。“过文定”举行後,就会举行“过大礼”的仪式,这是订婚的最隆重,也是最重要的仪式;因为这仪式过後就等如正式订立了婚约。跟“过文定”一样,男家会选择一个吉日,带同聘金和各种礼品到女家;而女家亦会准备回礼礼品。礼品皆是均双数以取其“好事成双”之意。
五、嫁妆:
女方家里的陪送,是女方家庭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嫁妆最迟在婚礼前一天送至夫家。嫁妆除了衣服饰品之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剪刀,寓意胡蝶双飞;痰盂,又称子孙桶;花瓶,寓意花开富贵;鞋,寓意白头偕老;尺,寓意良田万顷等等。当然各地的风俗和讲究都不一样。
六、催妆:
是男家派人携礼催请女家及早为新娘置妆的仪节。宋代,亲迎前三日,男家送催妆花髻、销金盖头、花扇等物至女家,女家则答以金银双胜御、罗花璞头、绿袍、靴等物。
七、送妆:
是亲迎前数日,女家派人将嫁妆送至男家的仪节。嫁妆往往用箱笼装着,也有人家为炫耀陪嫁,将嫁妆用方桌一一铺开,排成一个纵队浩浩荡荡地送至男家。嫁妆通常有箱柜、被褥、首饰、衣服、绸缎、文房四宝及金银器皿等,还有以田地房屋、店铺、当铺作为陪嫁的。浙江一带,嫁妆中有一种叫做“子孙桶”的(大桶上有一大盖,为新娘生育时用),桶中盛有红蛋、喜果、谓之“送子”,有祝福之意。绍兴一带,还有送“女儿酒”作为嫁妆的,即在女儿满月或数岁后,即酿酒数坛埋入地下,待女儿出嫁之日,取出作为嫁妆礼品送至男家。
八、安床:
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在新床上将被褥,床单铺好,再铺上龙凤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贵子。抬床的人、铺床的人以及撒喜果的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好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婚姻和睦、儿女成双,自然是希望这样的人能给新人带来好运。
九、铺房:
是女家派人至男家铺设新房的仪节,有时和送妆同时进行。宋代,亲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铺设帐幔、被褥及其它房内器皿,并且备礼前来暖房。然后以亲信妇人或从嫁女使看守房中,不许外人进入,以待新人。铺房人必须是福寿双全、家境富裕的“好命婆”,以取吉祥。现代有些地方还流行此俗。
十、上头:
男女双方都要进行的婚前仪式。也是择定良辰吉日,男女在各自的家中由梳头婆梳头,一面梳,一面要大声说: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上头”是一个非常讲究的仪式。梳头要用新梳子,助“上头”的人必须是“全福之人”,即这人是六亲皆全,儿女满堂之人。
十一、撑红伞:
迎亲的当天,由新娘的姊妹或伴娘搀扶中娘家门,站在露天的地方,姊妹或伴娘在新娘头顶撑开一把红伞,意为“开枝散叶”,并向天空及伞顶撒米。
十二、哭嫁:
据《礼记》记载“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在古时,因为交通没有现代的方便,女儿出嫁後,就很难有机会可以见到家人。而事实上,出嫁后的女子不是可以像今天一样,随时可以返回娘家探望家人的,回娘家需要得到夫家的批准。 此外也有以下的说法:说哭嫁是源自古时妇女不能拥有自由的婚姻,所以她们会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古时不公平的婚姻制度。
十三、出门:
出门是指新娘离开娘家的意思。当到达吉时的时候,女须由大妗姐背著上花轿;据说新娘双脚著地的话就会带来恶运。在出门的时候,新娘的嫂嫂是不可以相送的,这是因为嫂字有著扫帚星的扫字的谐音,是故人们相信嫂嫂於出门时相送会带来不吉利。现在的新娘出门时,由伴娘撑起红伞护住新娘,取其开枝散叶的意思。大妗姐及众姊妹一边行,一边向上空、伞顶及花车顶撒米,用来“喂金鸡”,意思指鸡啄米後便不会啄新娘。最後上花车前,新娘子会向送行的亲友鞠躬,以示谢意。
十四、亲迎:
古代婚配时,男方必须去迎亲。“亲迎”是六礼中最隆重的礼节。没有迎亲的新郎,就没有出嫁的新娘。古代亲迎,有徒步的,也有用车的,比较普遍的是用八人大轿去迎亲。 抬轿的人必须身体强壮,遇上别人家的花轿,绝对不可以与他们碰头,必须绕著走。迎亲回来时,还要找一条路回去,以取不会走回头路之意。如果途中经过庙,祠,坟,井、河等处,必须由男方娶亲的人手张红毡子将花轿遮住,作为“避邪”的意思。 如果在途中遇见出殡的队伍,迎亲的人会说“今天吉祥,遇上宝财!”因为棺材的谐音为“观财”,亦即看到财宝的意思,这样说主要是为了图个吉利。
十五、盖头:
新娘子通常会以一边长三尺的正方形红围巾蒙在头上,这红色的围巾称为叫“盖巾”,俗称红盖头。通常是男掀女的红盖头(比如说任泉和李冰冰)。对於盖头这种婚俗,一般有两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说盖头是为了遮羞;而另一种说法是说源自於古代的掠夺婚,表示新娘子蒙上盖头後就永远找不到回去的路了。
十六、过门:
过门的意思是新娘由女家出门後正式踏入男家家门,拜见翁姑及男家其他长辈。传说翁姑不可以在大厅直接看见新人进门,因为这样会相冲。所以当女方步入男家後,翁姑会由房间出来大厅会见新人。然後新郎新娘会先拜天地,後拜祖先。新人会向翁姑奉茶跪拜。翁姑会说一些祝福语,并送首饰及礼物给新娘。新娘收到饰物後需即时戴上,以示谢意。然後,新人会向其他长辈及亲戚奉茶。
十七、拜堂:
又称为“拜天地”,是婚礼中一个很重要的仪式。“拜堂”并不属於古“三书六礼”,这一婚俗於宋代以後非常流行,经过“拜堂”後,女方就正式成为男家的一员。“拜堂”时,主持婚礼的司仪会大声的说﹕“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齐入洞房。”其实,拜天地代表著对天地神明的敬奉;而拜高堂就是对孝道的体现;至於夫妻拜就代表夫妻相敬如宾。
十八、酒筵:
酒筵几乎是每对新婚夫妇行婚礼时必不可少的仪式,流传到今天,“吃喜酒”已成为民间行婚礼的简称。酒筵有蘩有简,规模不等,其最主要的意义是新郎新娘的婚姻得到了亲朋好友的承认。因此,酒筵也是婚礼中最具有社会意义的环节。
十九、合酒:
以线相连,新郎新娘各执其一,相对饮酒的仪式。酒杯一分为二,象征夫妇原为二体;以线连柄,则象征两人通过婚姻而相连;合之则一,象征夫妇虽两体犹一心。新婚夫妇在酒筵上共吃一鼎所调制的菜肴,同喝一杯,象征夫妻间互敬互爱、亲密无间。 由于这一仪式意义深远,所以后来的婚礼中都少不了这一节目,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名称有所不同、器皿也有所变化、饮酒的形式也不一样。
二十、闹洞房:
旧时规定,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老人们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凶,婚后如意吉祥。民间有“新婚三日无大小”,“闹喜闹喜,越闹越喜”的说法。
二十一、三朝回门:
即归宁,三朝是指婚後的第三天,新娘由丈夫的陪同下,带备烧猪及礼品回娘家祭祖,然後再随丈夫回到夫家;相传在先秦时已有这样的习俗。归宁,就是回娘家向父母报平安的意思。在古时,交通没有现代的方便,如果女子要夫家是离娘家後远的话,所谓出嫁从夫,女子到夫家後就可能没有机会再回到娘家了。所以回门可能是女子踏足娘家的最後一次机会。亦因为如此,人们十分重视归宁这一个婚礼习俗,回门时,男家需要预备:烧猪一只 、西饼两盒、酒一对、竹庶两支、鸡一对、生菜 、生果两篮、荵、伊面两盒、鸡仔灯笼金、猪肚及猪肉各两斤。
文 | 老朱煮酒 图 | 田舍翁-苏
导语前两天,一幅前进式插秧图引发了争议。我们熟悉的都是后退式插秧法。但我相信前进式插秧法存在。毕竟,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河伯兴叹,世所难免。因参与该幅图片的讨论,如今是故乡大企业家的漂亮的周师姐问我插秧水平如何,并向我矜夸她当年插秧,不挽袖子,袖口都不解开,一路插到头,衣袖都不沾脏水的——这是漂亮小姑娘的自傲自豪,但我确实没见过这样插秧的,这样做在我们村会被奚落 “ 洋盘 ” 的。
作为一个曾经熟练的插秧工,我曾经在灯红酒绿的北京,写过一篇江南旧闻录之关于莳秧的记忆——在江南故乡,插秧就称莳秧。莳秧曾是我最怕的农活,不过回忆往事,总有些许浪漫之情在里,所谓人老多情而已。兹将旧作录于此,以飨诸君。
在自己少年时代干过的所有农活中,我最怕莳秧。
割麦子虽然很脏碜,我也害怕,但割麦子速度快,镰刀一片过去,一大把下来了,一会儿工夫,就能割掉一大片,很有成就感。
莳秧却没有这个速度,还常常有挫败感。
1故乡过去芒种一到,便到了莳秧的季节。
芒种时,是双抢季节,既忙着收带芒的麦子,也忙着种稻子。
秧田早已打好,水淹过了田土,平整如镜面,偶有麦茬,不服气地露出水面,扎眼地刺向天空。夏风过处,涟漪阵阵。
大人们开始用长长的尼龙绳拉秧绳,从田亩的这头到那头,一头的绳头系在细竹竿上,插在地上,另一头通常有一块木板或者粗竹竿,绕着一坨尼龙绳,也用细竹竿插在地上。
拉秧绳很讲究,两人分别把住田亩的两头,对视角,不能拉斜了。绳子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紧,通常掩在水里。
秧绳是不同人同时莳秧的分界线,也是齐整的基础。
水稻的种植与小麦不同,讲究秧苗间的行间距,这关系到分蘖光照及后来的产量。所以,一般用秧绳拉出的一块秧田,通常并列植六棵秧苗,一区秧田,便以6棵秧苗为计,分隔而成一体,秧苗长大后看不出莳秧时的区隔来。
生产队时计工分,莳秧属于计件工,一般也是以6棵 “ 一带 ” 为计分基础。
一次莳秧时横向六棵秧苗空间,可能是经验,这个经验有些极致。今天回想起来,它还是很适合一个正常劳力莳秧时所能控制的空间,而且效率最高。
不过,对于小孩而言,插6棵,可能会力有不逮了。
一边有人拉秧绳,一边有人挑秧抛秧,由女人把秧苗从培植的秧田里,挑过来,在田埂上把一把把的秧苗抛进秧田里。
抛秧看似杂乱无章,其实也内含规矩。有经验的大人抛秧,总是根据一把秧大概所能插的空间来抛秧,这样莳秧时,手边的秧把总是触手可及,不必起来到远处去拎秧把,省力省时省工,也是经验。
有时我们小孩抛秧或太过集中,或太过散落,大人下田还是要调整一下。这也属于磨刀不负砍柴功。
2秧绳拉好,秧苗抛好,剩下的便是莳秧了。
挽起裤腿,光脚下田。左手拿起秧把,右手把捆扎的稻草解掉,然后松开左手的拇指,右手从中分出三根左右的秧苗,右手的拇指食指两根手指夹住,弯腰把秧苗插在水田里,一般一排插六棵。
秧苗插入泥土时,秧根务必要直,入泥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太深了秧苗埋在容易水底下,烂根长不出来,太浅了容易漂浮出来,白干。
过去讲 “ 烟筒头秧 ” ,其实就是说莳秧插的太浅,就像烟筒头里的烟丝,风一刮就跑了,秧苗不容易成活。
莳秧特别辛苦,对腰功指功都是严峻的考验。
莳秧时,弯腰弓背,脚深埋在泥水里,眼睛盯着眼前,一手分秧一手插,就像鸡啄米似的。
一排插好,脚往后托,接着第二排,第三排......总之讲究横平竖直。
大田里莳秧,通常都是年轻力壮的男女的活。
说来也怪,一般干体力活男人占优,但莳秧这活,女人的速度通常比男人更快,质量更高。
过去莳秧时,秧田里的男男女女通常暗地里较着劲,看谁插秧快,插得好,不肯输于人。
所谓插得好,一是秧苗入泥深度适中,这从露在水面上的秧苗大致可以判断,二是是否齐整,像划了线一般。通常歪七扭八的,秧也插得不好。
3我已经记不起来几岁开始跟着大人下田莳秧的了,总之是童工。
最初学着莳秧时,大人手把手教完之后,通常会在拉秧绳之外的田地角落,让学插秧的小孩们练手。或者,在大人身边划出一路来,留下一棵秧苗的空间,让小孩跟着插秧。
渐渐学会后,从田角到一棵秧苗,到三棵秧苗,到单独插一排六棵,年岁的增长,我们莳秧的速度和面积都在迅速提高。
不过,白米饭好吃田难种,面向黄泥背朝天的日子,其实挺难熬的。
腰酸腿疼是最常见的,莳秧时,我就常常直起腰来,自己捶腰。手指戳着小砖块碗粉子也难免,有时寸劲戳痛手指,也很难受。
更不要说还有蚂蝗和钻,在秧田里跟你捣乱,叮在你腿上,吸你的血,恶心又难受。
若是晴天,太阳下莳秧,到得中午,秧田里的水便已烫脚,背上更是被晒的生疼。
若是雨天,淅淅沥沥地,过去穿蓑衣戴竹笠,后来穿雨披也得莳秧,须知,这是夏天黄梅天,这一身可难受了。可时不我待,节气不饶人啊。
所以,莳秧时最盼晚上下雨,白天阴天,还有风吹过,最是舒适了。
过去农忙时莳秧,常常一早起来,抢工,早饭就是凉粽子加凉水,下田时拎几只冷粽子,带一壶或一脸盆井水,放篮子里,搁在地头,干完一早活,凉粽子就井水,也算填个饱,不错了。粽子是糯米做的,吃了不易饿。
这就是莳秧时最常见的生活。分田之后,更是如此。
1989年,故乡开始莳秧时,我正好已从北京回家,本来上了四年大学,躲过了四年莳秧的苦,但89年赶上了,爷爷奶奶弟弟他们都在地里,我也不能在家呆着,只好跟着他们去莳秧。
6月中下旬某一天,大队派人来通知,学校来电报要求返校。接到学校返校通知时,我正跟家里人在自家最后一块责任田里莳秧。
当我把自己那排秧莳到头,抬脚上田埂,直起腰,看一眼在微风中摇曳的刚插好的秧苗,我把手中剩余的秧苗用力往天上一扔,高喊一声: “ 老子这辈子再也不种田了! ”
除了我的家人,还有周围正在莳秧的村里人,都被我狂喊吸引,直起腰来,看疯子似的看我。
这是我的最后一次莳秧。
从此,我真正的洗脚上岸,开始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再也不用担心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了。
4我不再莳秧的时候,我的父母兄弟还是莳了好多年。
虽然我还学莳秧的时候,就已经有插秧机排秧了,不过,大家都觉得机器弄得不好,所以还一直尽量人力莳秧。
但毕竟人力挡不住机器,莳秧本也不是好活,在粮食不再像过去金贵的时候,莳秧在故乡人生活中开始渐行渐远了,先是雇来打工的安徽人莳秧,后来干脆托给了机器。
我家还种着几亩薄田,但父母也不莳秧了,弟弟也不愿意干了。
不过,有时候回想起莳秧时的一些细节,蚂蝗、钻、小鱼、碗粉子等等,苦难被刻意地遗忘,留下的都是共同的记忆,就是苦难,似也成了美好的回忆,还有我们那些当童工的童年。
鸡啄羽的原因:大多是由于营养不良、鸡舍内空气污浊、卫生条件差或光照太强引起的,如果要找到详细的原因,建议从环境管理方面、营养方面、疾病方面进行排查。
防治方法:在雏鸡6-12日龄进行断喙剪嘴,加强饲养管理,选择全价营养饲料,做好疾病防治及病鸡及时处理工作。达龙啄辟宁,全新配方添加纯天然植物镇静剂,绿色、安全、无抗,快速防治啄羽、打架、啄尾、啄蛋、啄肛、啄趾,恢复被啄羽毛。
鸡啄毛吃的原因
①天气炎热,环境温度过高,鸡体内热量不易散失,使鸡烦躁不安。
②强光持续照射。当鸡舍的光线较强,光照时间过长,使鸡的神经系统一直保持在高度紧张状态,具体表现为好动不安,易发生啄斗和啄羽。
③空气高度干燥,相对湿度严重不足时易诱发啄癖。
④鸡舍通风不良,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过多。
⑤料槽、水槽不够,引起鸡采食时争斗。
⑥鸡感到饥饿。
⑦产蛋箱不足,母鸡随地下蛋,鸡食破蛋壳引起食蛋癖。
⑧饲养密度过高。
⑨换羽时,鸡自啄解痒时偶尔会出血,而红色的血对鸡是强烈的刺激,会造成群起而攻之的局面。
⑩换料时的应激反应、没有及时断喙剪嘴也可能引起啄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