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随着时间的推移,四季变换,昼夜交替,24个节气无声无息地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它们是自然规律的体现,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今天,让我们一起探寻这24个节气的顺口溜,感受四季变换的韵律。
春雷响,万物生。惊蛰、春分、清明、谷雨,这四个节气犹如春天的赞歌。惊蛰时,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春天的气息在蛰伏中蔓延;春分时,昼夜相等,万物复苏,一派生机勃勃;清明时,踏青扫墓,缅怀先人,感悟生命的轮回;谷雨时,雨水滋润,百谷丰登,预示着春天的结束和夏天的开始。
夏热炎炎,雨水充沛。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这五个节气是夏天的象征。小满时,麦穗饱满,谷粒丰盈,寄托着农民的希望;芒种时,忙碌的播种季节,汗水浇灌着希望的田野;夏至时,白昼最长,阳光最烈,展示着生命的热情;小暑、大暑时,热浪滚滚,人们挥洒着汗珠,辛勤劳作,期待着丰收的到来。
秋风送爽,收获季节。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这六个节气是秋天的诗篇。立秋时,暑气未消,秋意渐浓,万物开始收获;处暑时,酷暑渐退,秋高气爽,硕果累累;白露、秋分时,昼夜相等,气候宜人,金秋的丰收之际;寒露、霜降时,寒意渐浓,秋叶飘落,大地一片萧瑟。
冬寒料峭,收藏季节。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这六个节气是冬天的赞歌。立冬时,寒气渐生,万物收藏,大地一片寂静;小雪、大雪时,银装素裹,冰天雪地,一片纯净的世界;冬至时,昼短夜长,阳气初萌,是新生命的开始;小寒、大寒时,冰天雪地,滴水成冰,人们围炉取暖,期待着春天的到来。
24个节气顺口溜,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们反映了四季变换的规律,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让我们停下脚步,聆听这24个节气的声音,感受四季变换的韵律,领悟人生的真谛。
一
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一年中最热时,谦虚地在前头添一个“小”字,以示酷热程度尚未达到极致。农谚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写“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群芳谱》中有“暑气至此尚未极也”之说,故称为小暑。万物在小暑这一天感应到了气候的变化而呈现出“物候”特征,于是古人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意为随着热风袭来,蟋蟀离开田野避暑热,老鹰离地搏击长空。
传说,唐代高僧玄奘从西天取经回国,过河时不慎经文浸湿,上岸即在烈日下凉晒经文,这天是六月初六,变成了吉利之日,叫“天贶(读况,意赐)节”。皇宫内定此日为皇帝晒龙袍;寺院的经书也在这天翻检出来曝晒;民间这天都晒衣服,称“六月六,晒红绿”,红绿指五颜六色的衣服;“六月六,猫狗俗”,就连小猫小狗都沾了天贶节的光。传说能笃信践行是因有现实需求,小暑时节经过了黄梅天,藏在箱底的衣物确已霉潮,太阳又好,取出来晒一晒,确有必要,古称“晒伏”。
野史记载,东晋名士郝隆,见邻人皆晒衣被,就平躺在地上,掀起衣服露出肚皮晒太阳,旁人不解,问他干什么,答曰:“晒书。”“书呢?”“四书五经全在我肚子里。”这是文人轶事笑谈。
六月初六天贶节,也是文人的晒书日,捧出家中书籍字画曝晒,让阳光祛潮去霉,驱杀藏匿在书画中的蛀书虫。蛀书虫古文称蠹(读度)鱼,因它像鱼一样身披银色鳞片,藏在书中噬咬纸张为食。谜语“蛀书虫”的成语谜底,便是“咬文嚼字”。
古代读书人敬惜字纸书籍,为防蛀坏,将芸香草放在书柜里驱杀书虫,走进书房能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故诗书人家称“书香门第”。
旧时民间度过伏天的办法,就是吃清凉消暑的食品。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种吃法便是为了使身体多出汗,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
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如果说,大雪节气里最宜饮酒,尤其是饮那种温烫过的老酒,白雪红炉,一尊佳酿,那是这节气里最温馨的图画;那未,小暑节气里最宜品茶,尤其是品那种春色般的绿茶,蝉鸣蛙声,一杯香茗,那是这节气里最凉爽的风景。不必讲究得像西方的下午茶,非得来美味点心,红袖添香;也不必如东方的工夫茶,非得用泥壶小盅,浅斟低饮。小暑饮茶,不是喝绿豆汤解渴,不是喝冰镇啤酒消暑,而是在寻求一份平静的心境,让那颗皱巴巴的心,暂时舒展一下,感受安闲和恬静。
二
对于大暑的节气特点,觉得还是东汉刘熙的《释名》解释的准确,“暑是煮,火气在下,骄阳在上,熏蒸其中为湿热,人如在蒸笼之中”。大暑节气,热是主题。气温居高不下,刚好适合居于室内修身养性。盛夏,总是会心生焦虑,蝉鸣不止,阳光焦灼。这时,宜静坐,让心回归平静。夏天的夜晚,是一天中最迷人的时刻。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等习俗。
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腐草为萤,是古老中国的一个美丽传说。据《礼记.月令》记载:“季夏三月,日在柳,昏火中......腐草为萤。”明代大医李时珍不忘在《本草纲目》中说上几句:“萤有三种。一种小而宵飞,腹下光明,乃茅根所化也。”古老的中国人宁愿相信,萤火虫是美丽的化身,是灵性的存在,哪怕是腐烂的水草和根须,也可以有像梁祝化蝶般的重生。
大暑时节,是萤火虫盛产的时期。想起有萤火虫的夏夜,记忆里星星点点,摇扇总是与萤火虫同在,那样的夜晚,才叫夏天。如今的灯火阑珊,最多算得上是生活。说到萤火虫,联想起“囊萤映雪”的典故,晋朝某书生,家贫无油灯,夏天晚上读书,用多孔的白布袋装百只萤火虫照明,冬天晚上借白雪的反光读书,人虽穷,学不辍。
也只有在大暑时节,才能产生腐草为萤的传说。小草是世界上最普通最渺小的生命,它也有着一岁一枯荣的命运安排。冬天的时候,小草在风吹霜打的过程中,成为草芥。然后经过春雨的催化,成为了腐草。如果按照诗意的想象,它会化作春泥去滋润“春又生”的后辈们。然而,让人想不到是它却像梁祝化蝶般成为了萤火虫,又延续了一段美丽的生命。
夏晚,提灯夜游的小精灵—雄萤火虫,低飞曼舞,而雌萤火虫却无翅翼,只能在草叶上爬行,但她的荧光比雄的更亮。萤火虫是靠腹部发光诱捕猎物和吸引配偶的,遗憾的是它们成虫后只能存活20天。萤火虫是生物发光,由发光细胞分泌两种化学物质,产生化学反应的95%能量转变为荧光,基本无热量产生,所以萤火虫长时间发光也不会灼伤自己。人类至今未能研制出只产生光,不产生热的高效光源。
盛夏让人难忘的还有蝉。“垂缍饮清露,流响出疏桐”,沿着夏阳的指引,跟随夏的脚步,夏蝉,不停挥动着双翅,带着夏的,带着夏的喧闹,在树梢上随着夏天的音符,鸣凑着曼妙的夏日的变奏曲,奏响了热烈的地季节,串活了整个天地,拨动着我们心灵深的处那根心弦。那五彩斑斓的蝶儿,也在绚丽多彩的花丛间,翩翩起舞,舞动出了夏天的活力与。而我也随着那夏虫的歌舞,去欣赏那夏天多姿多彩的风光。
作者简介:姜宝兵,字剑梅,号剑梅楼主,清风堂主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德州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德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禹城市作协理事,《禹城文学》编委。有《剑梅楼文集》《清风堂文集》两部文稿传世。齐鲁壹点清风堂荣获2022年度十大壹点号“年度新知”。
作品《夜读鲁迅》荣获全国“与共和国同行 好书伴我成长”读书征文比赛二等奖;《青青的梧桐树》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文艺作品三等奖;《和伟大祖国一起成长》获“福彩杯 我与新中国”有奖征文一等奖;《曲阜纪行》获“孔子文学杯”全国华语文学大赛金奖;《问道西柏坡》荣获“延安杯”中国最美游记作品奖;《大运河上流淌的美食》获第一届“长江文学奖”优秀奖;《化蝶》获得首届“新文青”全国青年诗人短诗大赛优秀奖。
博客剑梅楼主http://blog.sina/jianmeilouzhu
壹点号清风堂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中国传统历法中,有二十四个节气。它们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春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是七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这就是中国著名的二十四节气歌。“二十四节气”的出现,是对天象长期观察、反复探索的结果。
春雨
西汉时《淮南子》一书完整地记录了全部“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同农业息息相关,是我国人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法宝。
立夏
我国人民根据天文,划分出“二分”(春分和秋分)、“二至”(夏至和冬至)和“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当太阳位于黄经0度时,太阳光线直射到赤道,这时是春分;当太阳位于黄经90度时,阳光直射北回归线,这时是夏至;当太阳位于黄经180度时,太阳又直射赤道,这时是冬至。
夏至
二十四节气中,大部分是反映气候的。比如:小暑、大暑、处暑中,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表示还未达最热,大暑是最热之时,处暑是暑即将结束的日子。
秋季
小寒、大寒是指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渐增多。谷雨表示雨水增多,以有利于谷物的生长。白露表示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霜降表示天气渐冷,开始有霜。小雪、大雪表示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
冬至习俗
其他的节气则是反映物候现象和农事活动的。比如:“惊蛰”表示地下的动物开始出土活动;“清明”表示草木茂盛,天气晴朗;“小满”表示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芒种”表示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
四季变换
#二十四节气##四季##生活日记##我要上 头条##我要上头条#
来源:转自@数智阁
来源:【现代教育报】
↑ 点击上方“现代教育报”即可关注我们
今日立秋。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起始。“立”,是开始之意;“秋”,意为禾谷成熟。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
立秋都有哪些民间习俗?人们又该注意什么呢?不妨把这些知识讲给孩子听。
立秋是一年中的转折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在节气排列顺序上,处暑在立秋之后,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末暑)才出暑。二十四节气有“三暑”(小暑、大暑、处暑),“三暑”中间还夹一个“立秋”节气,立秋之后才是处暑(末暑)。“三暑”与“三伏”均代表高温酷热天气,“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暑天比较长。
立秋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从立秋开始,阳气渐收,万物内敛。立秋与立春、立夏、立冬并称“四立”,也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
中国古代一般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意思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夏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庆祝丰收,品尝成果
在古代民间,人们通常会在立秋收成之后,挑选一个黄道吉日,祭拜感谢上苍与祖先的庇佑。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
同时,人们也会尝试新收成的米谷,以庆祝辛勤换来的收获。因此,在立秋这天,也有“贴秋膘”、“晒秋”、“啃秋”等习俗。
贴秋膘: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
晒秋: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啃秋瓜:在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习俗,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习俗。吃西瓜,也称为啃秋。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也有迎接秋天到来之意。因为立秋后天气变凉,吃凉的东西会对肠胃产生影响,所以人们不再吃西瓜,表达出人们对健康和幸福的追求。
立秋之后要注意起居养生
在秋季养生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这是古人对四时调摄之宗旨,告诫人们,顺应四时养生要知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
立秋是秋季的开始,《管子》中说:“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转折,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因此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等,皆以养收为原则。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可根据需要适当进补。
关于“立秋”的诗词
关于立秋这一节气,也有很多古人留下经典诗词,描述立秋的场景或表达对季节冷暖的感受。
立秋前一日览镜
[唐]李益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立秋雨院中有作
[唐]杜甫
山云行绝塞,大火复西流。
飞雨动华屋,萧萧梁栋秋。
穷途愧知己,暮齿借前筹。
已费清晨谒,那成长者谋。
解衣开北户,高枕对南楼。
树湿风凉进,江喧水气浮。
礼宽心有适,节爽病微瘳。
主将归调鼎,吾还访旧丘。
立秋夕有怀梦得
[唐]白居易
露簟荻竹清,风扇蒲葵轻。
一与故人别,再见新蝉鸣。
是夕凉飚起,闲境入幽情。
回灯见栖鹤,隔竹闻吹笙。
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
所思渺千里,云外长洲城。
新秋
[唐]齐己
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
露彩朝还冷,云峰晚更奇。
垄香禾半熟,原迥草微衰。
幸好清光里,安仁谩起悲。
立秋
[南宋]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来源:百度百科、百度汉语网站
编辑:苏珊
编审:常悦
终审:王宇 苏金柱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本文来自【现代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