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风水 > 招财风水

林的意思(麓的意思和含义是什么)

时间:2024-01-01 10:30:27 作者:追梦抓梦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为什么汉传佛教寺院大都被称为“丛林”?

在寺院中,常能听到“丛林”一词,很多初学佛的居士往往不明所以。事实上,丛林是汉传佛教大寺院的一种代称。那么,为什么有的汉传佛教寺院可以被称为丛林呢?

一、 丛林名称的由来

梵语贫婆那,翻译为中文就是丛林的意思。而这个丛林之意,最早是由僧伽的概念衍生出来的。《大智度论》卷三说:

僧伽,秦言众;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树丛聚,是名为林。一一树不名为林,除一一树亦无林;如是一一比丘不名为僧,除一一比丘亦无僧,诸比丘和合故僧名生。

经文的意思是说:众多比丘聚集在一起和合共住,就好像很多大树同处于一片树林之中。如果只有一位比丘,不能称之为僧伽,就好像只有一棵树也不能称为林一样。这里只是借丛林作为比喻来解释僧伽的概念。那么,众僧共住的寺院,为何可以直接称为丛林呢?

《大庄严论经》云:

如是众僧者,胜智之丛林,

一切诸善行,运集在其中。

由此可见,寺院之所以被称为丛林,主要是因为其集中了殊胜的智慧和善行。因为,智慧和善行聚于寺院之中,就好像众多树木聚于丛林中,所以将众僧和合的寺院称为丛林。

二、丛林道场的开创

虽然以丛林形容众僧和合共住之处,但在汉传佛教中并非所有寺院都可以称为丛林。丛林通常是指禅宗寺院,因此也有“禅林”的说法。后世教、律等各宗寺院仿照禅林制度,也有称丛林的,但丛林仍以禅宗寺院为主。

中国禅宗从六祖慧能大师后,在传至于百丈怀海之前,百余年间师以道传于弟子,弟子资学于师,多岩居穴处,或寄住律宗寺院。到了唐贞元、元和间(785-806),禅宗日盛,宗匠常聚徒多人于一处,修禅办道。江西奉新百丈山怀海禅师以禅众聚处,尊卑不分,对于说法住持,未合规制,于是折衷大小乘经律,创意别立禅居,这就是汉传佛教中丛林的开始。

最初丛林规模并不很大,到唐末五代之间才有所发展。如道膺禅师住江西云居山,僧众多至千数;义存禅师住福州雪峰,冬夏禅徒更不减一千五百人。进入宋代以后,丛林建置益臻完备,禅众亦以集中居住为常,凡名德住持的丛林,都有千人以上。如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延寿自杭州灵隐寺移住永明寺时(今净慈寺),学侣多至二千。

宋室南渡以后,禅宗名僧辈出,所居丛林皆极一时之盛。如克勤所住江西云居山、宗杲所住浙江径山、正觉所住泗州普照寺及明州天童寺,清了所住真州长芦崇福寺等,其住众常至千人以上。

史弥远(宋淳熙进士)因而请定江南禅寺为五山十刹(余杭径山、杭州灵隐、净慈、宁波天童、育王等寺为禅院五山;杭州中天竺、湖州道场、温州江心、金华双林、宁波雪窦、台州国清、福州雪峰、建康灵谷、苏州万寿、虎丘等寺为禅院十刹),于是丛林制度遂遍行于江南,迄今不衰。

▲灵隐寺祖师殿

三、丛林种类的划分

唐末,由于禅宗衣法相传的习惯,于是丛林住持有了世代之分,如南宋初宏智正觉禅师为天童寺的第十六世。然而这时宗派的修行,随主持而变易,住持个人所传承的法派与寺院主持的世代无关。到了元宪宗时分下寺院为禅、教、律,各守其业,不相变易。于是法派与寺院成了固定的关系,这就是明清时代汉地十方丛林制度的起源。

明清时的寺院,以其住持传承的方式不同,又可分为子孙的与十方的两类。子孙寺院的住持是一种师资相承的世袭制,故又称为剃度丛林或子孙丛林。十方丛林的住持则是在十方僧伽中公选戒德品学兼优的贤能僧伽充任,故称为十方丛林。更进一步地,十方丛林依住持继承制度的不同,还有选贤丛林与传法丛林之分。

选贤丛林的住持既无法派,也不受法卷,虽名有先后而无世系,退居(前任住持)与住持都是平等待遇。如1924年厦门南普陀寺改子孙丛林为十方选贤丛林,即订立“十方常住规约”二十条,规定选举法、住持任期及进院退院等手续。而传法丛林则由本法门于十方僧伽中选戒德品学兼优的贤能僧伽,先传法印或依法派更改法名,按照世代次序传授法卷,而后接任住持。如镇江金山寺、常州天宁寺的住持,即是依法系相传的,称为传法丛林。

▲镇江金山寺

四、丛林制度的意义

禅宗虽然强调明心见性的顿悟之法,但是远自释迦牟尼佛,以及禅宗一法传来中国后,从古至今没有哪一位祖师和禅师,不是从精勤禅定、专志参究中获得成就的。百丈禅师创立丛林的苦心,是为了真正建立禅宗的规范,使天下僧众有个安身立命、专志修行的所在。因而,当时百丈禅师所注意的重心,也正是禅宗道场最为核心的部分——禅堂。

▲灵隐寺禅堂打禅七

禅堂是禅宗丛林的教育和实践中心,僧众的日常便是围绕着禅堂展开的,一切所学所作无不是为了真参实证,老实修行本分下事;种种规矩制度也是围绕着禅堂来安排的,一切所立所设无不是为了禅堂中刻苦修行的僧众。当然,禅宗并非绝对不讲经说法,丛林的住持亦时而在法堂正式说法,随时随地阐扬宗旨、勘验学人,此外更有小参等多种为后学说法的方式。总之,丛林中佛法的弘扬往往是因事设教,无有定法,这也确保了丛林制度的灵活性。

▲灵隐寺法堂

但另一方面,这种僧团制度的巨大变革在其推行之初也遭遇了较大的阻力,百丈禅师等宗门大德甚至被视为破戒比丘。在这种情况下,百丈禅师仍然坚持改制,固然由于见地定力的超群,也是适应时势机运的当然趋势。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四五百年的蜕变,逐渐吸纳了中国本土的文化,也被中国文化所融合,受到中国民情社会风俗的影响。为了佛法长久流传利益众生,相应的僧团组织和管理制度渐渐发生改变,这是势所必至,理有固然。马祖百丈等辈,不仅仅是宗门开悟的明眼善知识,而且都是气度雄伟、智慧豁达之士,具有命世之才,也唯有如此,才能够力排众议,勇猛地担当起传佛心印的重任。

▲灵隐寺大和尚上堂秉拂说法

站在我们千秋后世的立场来看,如果不是百丈禅师当时毅然改制,还让僧众们原样保持印度僧团制度,佛教岂能在中国历经千年而保存其规模,流传到现在呢?

因此,丛林制度不仅对禅宗,而且对整个中国佛教都有十分殊胜的意义。如果说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是佛教理论中国化基本完成的标志性人物,那么丛林制度的建立就是佛教僧团制度中国化的一个里程碑。

时至今日,在大多数汉传佛教寺院,尤其是禅宗道场中,无论殿堂规制、法器称谓,还是执事权责、礼仪清规,方方面面都可以看到丛林制度的深刻烙印,这正是佛教中国化的最佳范例。

图文 | 杭州灵隐寺

为什么汉传佛教寺院大都被称为“丛林”?

在寺院中,常能听到“丛林”一词,很多初学佛的居士往往不明所以。事实上,丛林是汉传佛教大寺院的一种代称。那么,为什么有的汉传佛教寺院可以被称为丛林呢?

一、 丛林名称的由来

梵语贫婆那,翻译为中文就是丛林的意思。而这个丛林之意,最早是由僧伽的概念衍生出来的。《大智度论》卷三说:

僧伽,秦言众;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树丛聚,是名为林。一一树不名为林,除一一树亦无林;如是一一比丘不名为僧,除一一比丘亦无僧,诸比丘和合故僧名生。

经文的意思是说:众多比丘聚集在一起和合共住,就好像很多大树同处于一片树林之中。如果只有一位比丘,不能称之为僧伽,就好像只有一棵树也不能称为林一样。这里只是借丛林作为比喻来解释僧伽的概念。那么,众僧共住的寺院,为何可以直接称为丛林呢?

《大庄严论经》云:

如是众僧者,胜智之丛林,

一切诸善行,运集在其中。

由此可见,寺院之所以被称为丛林,主要是因为其集中了殊胜的智慧和善行。因为,智慧和善行聚于寺院之中,就好像众多树木聚于丛林中,所以将众僧和合的寺院称为丛林。

二、丛林道场的开创

虽然以丛林形容众僧和合共住之处,但在汉传佛教中并非所有寺院都可以称为丛林。丛林通常是指禅宗寺院,因此也有“禅林”的说法。后世教、律等各宗寺院仿照禅林制度,也有称丛林的,但丛林仍以禅宗寺院为主。

中国禅宗从六祖慧能大师后,在传至于百丈怀海之前,百余年间师以道传于弟子,弟子资学于师,多岩居穴处,或寄住律宗寺院。到了唐贞元、元和间(785-806),禅宗日盛,宗匠常聚徒多人于一处,修禅办道。江西奉新百丈山怀海禅师以禅众聚处,尊卑不分,对于说法住持,未合规制,于是折衷大小乘经律,创意别立禅居,这就是汉传佛教中丛林的开始。

最初丛林规模并不很大,到唐末五代之间才有所发展。如道膺禅师住江西云居山,僧众多至千数;义存禅师住福州雪峰,冬夏禅徒更不减一千五百人。进入宋代以后,丛林建置益臻完备,禅众亦以集中居住为常,凡名德住持的丛林,都有千人以上。如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延寿自杭州灵隐寺移住永明寺时(今净慈寺),学侣多至二千。

宋室南渡以后,禅宗名僧辈出,所居丛林皆极一时之盛。如克勤所住江西云居山、宗杲所住浙江径山、正觉所住泗州普照寺及明州天童寺,清了所住真州长芦崇福寺等,其住众常至千人以上。

史弥远(宋淳熙进士)因而请定江南禅寺为五山十刹(余杭径山、杭州灵隐、净慈、宁波天童、育王等寺为禅院五山;杭州中天竺、湖州道场、温州江心、金华双林、宁波雪窦、台州国清、福州雪峰、建康灵谷、苏州万寿、虎丘等寺为禅院十刹),于是丛林制度遂遍行于江南,迄今不衰。

▲灵隐寺祖师殿

三、丛林种类的划分

唐末,由于禅宗衣法相传的习惯,于是丛林住持有了世代之分,如南宋初宏智正觉禅师为天童寺的第十六世。然而这时宗派的修行,随主持而变易,住持个人所传承的法派与寺院主持的世代无关。到了元宪宗时分下寺院为禅、教、律,各守其业,不相变易。于是法派与寺院成了固定的关系,这就是明清时代汉地十方丛林制度的起源。

明清时的寺院,以其住持传承的方式不同,又可分为子孙的与十方的两类。子孙寺院的住持是一种师资相承的世袭制,故又称为剃度丛林或子孙丛林。十方丛林的住持则是在十方僧伽中公选戒德品学兼优的贤能僧伽充任,故称为十方丛林。更进一步地,十方丛林依住持继承制度的不同,还有选贤丛林与传法丛林之分。

选贤丛林的住持既无法派,也不受法卷,虽名有先后而无世系,退居(前任住持)与住持都是平等待遇。如1924年厦门南普陀寺改子孙丛林为十方选贤丛林,即订立“十方常住规约”二十条,规定选举法、住持任期及进院退院等手续。而传法丛林则由本法门于十方僧伽中选戒德品学兼优的贤能僧伽,先传法印或依法派更改法名,按照世代次序传授法卷,而后接任住持。如镇江金山寺、常州天宁寺的住持,即是依法系相传的,称为传法丛林。

▲镇江金山寺

四、丛林制度的意义

禅宗虽然强调明心见性的顿悟之法,但是远自释迦牟尼佛,以及禅宗一法传来中国后,从古至今没有哪一位祖师和禅师,不是从精勤禅定、专志参究中获得成就的。百丈禅师创立丛林的苦心,是为了真正建立禅宗的规范,使天下僧众有个安身立命、专志修行的所在。因而,当时百丈禅师所注意的重心,也正是禅宗道场最为核心的部分——禅堂。

▲灵隐寺禅堂打禅七

禅堂是禅宗丛林的教育和实践中心,僧众的日常便是围绕着禅堂展开的,一切所学所作无不是为了真参实证,老实修行本分下事;种种规矩制度也是围绕着禅堂来安排的,一切所立所设无不是为了禅堂中刻苦修行的僧众。当然,禅宗并非绝对不讲经说法,丛林的住持亦时而在法堂正式说法,随时随地阐扬宗旨、勘验学人,此外更有小参等多种为后学说法的方式。总之,丛林中佛法的弘扬往往是因事设教,无有定法,这也确保了丛林制度的灵活性。

▲灵隐寺法堂

但另一方面,这种僧团制度的巨大变革在其推行之初也遭遇了较大的阻力,百丈禅师等宗门大德甚至被视为破戒比丘。在这种情况下,百丈禅师仍然坚持改制,固然由于见地定力的超群,也是适应时势机运的当然趋势。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四五百年的蜕变,逐渐吸纳了中国本土的文化,也被中国文化所融合,受到中国民情社会风俗的影响。为了佛法长久流传利益众生,相应的僧团组织和管理制度渐渐发生改变,这是势所必至,理有固然。马祖百丈等辈,不仅仅是宗门开悟的明眼善知识,而且都是气度雄伟、智慧豁达之士,具有命世之才,也唯有如此,才能够力排众议,勇猛地担当起传佛心印的重任。

▲灵隐寺大和尚上堂秉拂说法

站在我们千秋后世的立场来看,如果不是百丈禅师当时毅然改制,还让僧众们原样保持印度僧团制度,佛教岂能在中国历经千年而保存其规模,流传到现在呢?

因此,丛林制度不仅对禅宗,而且对整个中国佛教都有十分殊胜的意义。如果说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是佛教理论中国化基本完成的标志性人物,那么丛林制度的建立就是佛教僧团制度中国化的一个里程碑。

时至今日,在大多数汉传佛教寺院,尤其是禅宗道场中,无论殿堂规制、法器称谓,还是执事权责、礼仪清规,方方面面都可以看到丛林制度的深刻烙印,这正是佛教中国化的最佳范例。

图文 | 杭州灵隐寺

学习新字了,“麓”你认识吗?

麓 [lù] 读音lù,意思是生长在山脚的林木。

所以常和与山有关的词连用,麓是会意字,从鹿,鹿亦声,所以当与鹿有关。本意为指明鹿生活在何种地方,是在有树林的山脚下。山脚有水有草,适合生存,遇敌害则上山躲进树林,是鹿群最理想的栖息之地。

后演化为山脚之义。

如:山麓。出自《说文》、《周礼·柞民》、《礼记·王制》、《诗·大雅·旱麓》。

头条号平台关于整治旧闻的公告

为提升用户的阅读体验,规范平台创作者的发布行为,今日头条平台加强对旧闻的整治和处理。自4月17日起,平台新增「被确认为旧闻」处罚项,对发布旧闻的帐号进行扣分/禁言处罚,造成严重影响的直接封禁。

同时,平台发起了「除旧赢薪」主题活动,邀请用户主动反馈旧闻,在活动期间,经用户举报,平台处罚了103个违规发布旧闻的帐号。后续平台将持续对旧闻进行打击和处罚。

旧闻是指发布的消息、通讯、资讯等,并非新近发生的,是已经过期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类型:

1.旧闻新发:文章中提到的事件为很久之前发生的,特意隐去时间,误导他人是新近发生的事件

2.信息陈旧:事件发生新的进展,却仍在发布更新状态前的信息

3.内容发布时间晚于事件的发生时间

4.标题中有明确的时间限定词,如“今天”“本月”等,而文章发布时间与限定范围不符的

违规内容示例:

《三名中国女子被海关拒绝登机!照片曝光后,全世界网友都笑喷》

(标题隐藏信息,让用户以为是新闻,但文中提到的事件为多年前发生的)

《被整个湖南台给予收视率厚望,老戏骨云集的改开献礼大剧来袭!》

(标题“大剧来袭”误导用户以为新剧上映,实则为2018年已开播的电视剧)

《 对接广州!东莞地铁1号线即将动工》

(内容发布时,地铁1号线已经动工)

《于正发文向尔晴的扮演者苏青致歉,尔晴8字霸气回复令人拍手叫好》

(文章发布于2019年4月22日,文中内容发生时间为2018年)

《李荣浩乘高铁遗失平板电脑,发文请求捡到者不要将资料发到网上!》

(文章发布于2019年4月17日,文中出现了旧闻的具体时间:“1月12日,歌手李荣浩乘坐高速列车…”)

《<复联4>预售票今日开抢!这次,中国观众将成全球剧透之源!》

(文章发布于2019年4月20日,标题中为“今日”,但实际预售为发文时间一周前)

部分违规帐号名单:

野狼军视、唐山城事热线、猫爪科技、点掌财经、一双慧眼、极享视听盛宴、道江南、五杀大表姐、数码优品、未来依旧美hao、汽修老王、乡拍乡土、六哈生活趣、小紫紫娱乐、哈尔滨乐居买房、鸠摩智、可可狮育儿、清风挽心情、路遥知啥、科技View、麓轶曦、圣雅迪传媒、厦门小勾子、可乐红茶雪糕、正史圣地、及时推曝、幼怡牧飞、智能前沿技术、灼科技、大圣搞机 等。

今日头条将继续履行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内容生态的治理和建设,规范平台运营,积极营造健康、向上、清朗的网络空间,与业界、社会共建良好传播秩序。平台也欢迎广大用户对违规行为进行举报,如遇违规内容,可通过客户端文章详情页右上角“…”进行「举报」,或通过「我的」-「用户反馈」进行反馈。

附:

《头条号平台关于整治旧闻、新增「旧闻」处罚的公告》

《你举报,我送礼 | 加入今日头条旧闻反馈团,千元豪礼捧回家》

古文百家姓系列:可爱的甲骨文“林” ,原来我是成片的树木

我是谁?

我是“林”

“林”字始见于此字始见于甲骨文,它是一个会意字,“林”字在甲骨文由两个“木”字组成,“木”在甲骨文中像一株树,上部是枝下部是根。“林”以两个“木”并列在一起,表示成片的树木。在金文中,其形态与甲骨文一致,而小篆字形则仅仅是在“木”的枝杈和根杈形状变成了曲笔,而隶书和楷书则将曲笔又变作小横和撇捺。“林”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道:“林,平土有丛木曰林。”意思是说平地上生长的密集树木被称为“林”,这一解释在古今中都是通用的。林即树木、林木。因为林是树木的丛生聚集之地,因此有“丛林”的说法。这种聚集丛生的含义又被用在人或者其他事物身上,只要具有聚集的状态,便可用此来描述,由林木丛生进一步引申出繁茂的意思,成语“林林总总”就是这个意思。

我姓“林”

林姓,这是一个在中国属于"重量级"的姓氏,就像“王”和“张”一样,只不过没那么张扬。在宋版的《百家姓》中,林姓稳坐147位。不是前三名,但也不是末三名,懂得低调是林家人的传统美德。

2016年,大陆上的林氏家族有约1416万人!排名第16,比起"第一"这种过于显眼的位置,林姓更愿意优雅地站在稍微靠后的地方观察大家。

讲到福建省,林姓简直就是当地的“流行歌手”,占全省总人口的14.8%。这个比例比任何省里的星巴克还要多。广东和浙江也不赖,拥有林姓人口数百万,如果林姓是一家企业,那广东和浙江分公司绝对是营业额最高的。台湾和韩国也有林姓,数量约在200万和180万之间。可以说,林姓已经走出中国,正在向全球扩张,就像一家跨国公司准备上市一样。

全球总共有2000多万林姓,如果林氏家族是一个国家,那它肯定是个经济小康、文明和谐的国家。国宝?当然是林家的每一个成员!最高人口密度的几个地方包括福州、莆田、闽南、粤东和台湾。所以,如果你是林姓,那么恭喜你,你是这个伟大家族的一份子。

不说玩笑了。林姓源自子姓,为商朝末年重臣比干的后裔,属于王侯赐姓为氏。商代末年,由于纣王专制暴虐,比干不惜冒险劝谏而遭致杀害。比干的妻夫人陈氏为避祸逃入长林山,随后在此生下儿子坚。周朝灭商后,被周武王赐以林为姓。

林姓也源于姬姓,起源自周平王的世子姬开,为以先祖名字命姓的一支。周平王姬宜臼有庶子名叫林开,林开的子孙有的以祖辈名字为氏。

源自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林衡,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主要负责林木的管理、植树造林以及养护和浇灌工作。

林姓也源于少数民族的改姓行为。

①鲜卑族: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命令鲜卑族改用汉字姓氏,把代北的丘林氏改为林氏。

②高山族:台湾地区的高山族,是中国大陆古“百越族”迁居台湾的一个分支,居住在森林茂盛的地区,因而有人采用林作为汉姓。

③满族:包括满族的布萨氏和佳氏,原居于瓦尔喀和蜚优、乌喇等地,后多数改用汉姓林。

“林”字现可查询的甲骨文

来源:汉字全息资源应用系统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第9课《三峡》背景、赏析、注释、译文

三峡

南北朝:郦道元

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阙 通:缺;重岩 一作:重峦)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溯 同:泝;暮到 一作:暮至)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巘 一作:山献)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文言知识

古今异义

1、或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2、虽虽乘奔御风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一词多义

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从)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②绝沿溯阻绝(断绝)绝巘多生怪柏(极)哀转久绝(消失)

通假字

①略无阙处,“阙”通“缺”空缺。

②哀转久绝,“转”通“啭”鸣叫。

词类活用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②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③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结霜。

④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特殊句式

1省略句(三峡)两岸连山省略定语“三峡”。

2省略句(两岸)重岩叠嶂省略主语“两岸”。

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 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释

自:在,从

三峡: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个省级行政单位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全长实际只有四百多里。

略无:毫无,完全没有。阙:通“缺”,缺口,空隙。

嶂(zhàng):直立如屏障一样的山峰。

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非:不是

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

襄(xiāng):上,这里指漫上。 陵:大的土山,这里泛指山陵。

沿:顺流而下(的船)。溯:逆流而上(的船)。

或:有的时候。王命:皇帝的圣旨。宣:宣布,传达。

朝发白帝:早上从白帝城出发。白帝:城名,在重庆奉节县东。朝:早晨

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

虽:即使。 奔:奔驰的快马。御:驾着,驾驶

不以:不如。此句谓和行船比起来,即使是乘奔御风也不被认为是(比船)快,或为“以”当是“似”之误。(见清赵一清《水经注刊误》) 疾:快。

素湍:白色的急流。素:白色的。绿潭:碧绿的潭水。

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倒影。

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绝:极。巘:高峰

悬泉:悬挂着的泉水瀑布。飞漱:急流冲荡。漱:冲荡。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

良:实在,的确,确实。

晴初:(雨后或雪后)天刚刚放晴的时候。霜旦:下霜的早晨。

属引:连续不断。属(zhǔ):动词。连接。引:延长。凄异:凄凉怪异。

哀转久绝:悲哀婉转,猿鸣声很久才消失。绝:消失,停止。转:通“啭”鸣叫。

巴东:汉郡名,在今重庆东部云阳,奉节,巫山一带。

三声:几声。这里不是确数。

沾:打湿。

裳(cháng):衣服。

赏析

郦道元的《三峡》(选自《水经注》)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只用不到区区200字的篇幅,作者描写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全文描写随物赋形,动静相生,情景交融,情随景迁,简洁精练,生动传神。

作者用“自三峡七百里中”起笔,既交代了描写对象,又介绍了其总体长度。

接着,作者先写山,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形象地勾勒出三峡磅礴逶迤、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被三峡的雄险气势所吸引。

水是山的眼睛。作者按自然时令来写水,先写水势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涨后的水流之疾。再写水势减小的春冬,此时的三峡可用一“秀”字概括。“素湍”“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布”,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奇观。“清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四物:“清”字写水,“峻”字写山,“荣”字写柏树,“茂”字写草。“良多趣味”,又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写秋水,作者用一“霜”字暗示,写三峡秋景的清寒,并用猿鸣来烘托萧瑟的秋高,让人不胜凄凉。

作为描写山水之作并非单纯写景色,而是以情托景(如“良多趣味”托出春冬景色之佳,“猿啸”“凄异”托出秋季景色之凉),缘情入景(如开头几句体现了初赏三峡的总体之情,使人顿有雄伟奇险之感,以下再分写时而悚惧,时而欣喜,时而哀凄的四季之情),作者以情而非四季的顺序来布局谋篇。

凡景语皆情语,初学写作者,写景状物要做到写出其特点,要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引用的诗句表现了突出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色悲寂凄凉的气氛。

创作背景

郦道元生活于南北朝北魏时期,少年时代就喜爱游览。他发现古代的地理书——《水经》,虽然对大小河流的来龙去脉有准确记载,但由于时代更替,城邑兴衰,有些河流改道,名称也变了,但书上却未加以补充和说明。郦道元于是亲自给《水经》作注。因此写就《水经注》。

作者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汉族,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仕途坎坷,终未能尽其才。他博览奇书,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撰《水经注》四十卷。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已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