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起名 > 店铺起名

凤凰嘴(凤凰嘴渡口)

时间:2024-01-02 17:01:31 作者:风里有诗句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西安白鹿原,原来有这么多历史遗迹,真是风水宝地

提起白鹿原,很多人第一时间想起的肯定是陈忠实创作的小说《白鹿原》,被拍成电影电视剧,也是火遍大江南北。其实真是白鹿原是一片区域,还可以说是一片风水宝地,在这篇风水宝地更有无数的珍贵历史文化遗存。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真实的白鹿原。

话剧白鹿原剧照

白鹿原属于陕西省西安市境黄土台原,地跨西安长安区、灞桥区、蓝田县两区一县的灞河、浐河之间,东起点与篑山相接,西到西安和长安,南依秦岭终南山,北临灞河,居高临下,是古城长安的东南屏障。白鹿原历史上曾先后建过芷阳、灞陵、南陵、灞城、白鹿、宁民等7个县治。

白鹿原位置

历史上,白鹿原居高临下便于回旋,对保卫西安城区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位置。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白鹿原历史文化遗存丰富。新中国成立后的多次文物普查和考古发掘表明,这是一处中华民族世代繁衍生长的重要场所。那么白鹿原上有哪些珍贵的历史遗存呢?

蓝田猿人遗址

一、蓝田猿人遗址

蓝田猿人遗址位于白鹿原下的蓝田县九间房乡公王村。蓝田猿人是继北京猿人之后,我国发现的最重要的人类化石。这一发现扩大了我国猿人的分布范围,丰富了人类物质文化纪录,为研究人类起源提供了珍贵的科学资料。

二、西安半坡遗址

白鹿原西侧下的半坡遗址是距今5600年—6700年之间,一处仰韶文化时期母系氏族聚落遗址。半坡遗址1954-1957年,先后进行了五次较大规模的发掘,揭露面积1万平方米。已发掘出46座房屋、200多个窖穴、6座陶窑遗址、250座墓葬,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约1万件。

半坡遗址博物馆中的古人复原像

三、西汉汉文帝汉景帝墓葬霸陵

霸陵位于白鹿原北麓灞桥区灞陵乡毛西村的灞陵依崖起陵,襟山带水,山势如凤凰展翅,故俗称“凤凰嘴”。灞陵为汉文帝刘恒及其皇后、汉景帝生母窦皇后的同茔异穴合葬墓,重点保护区39100平方米。,因其外形酷似埃及金字塔,被国外汉学家称为“东方金字塔”。西汉以后,关中迭经战乱,历代帝王陵寝被盗掘一空,灞陵是最后遭劫一座。

汉文帝汉景帝墓葬霸陵

四、薄姬冢

“薄太后陵”又称“薄姬冢”,位于陕西西安东南的白鹿原上。陵墓中安葬汉高祖刘邦的侧室,汉文帝的生母—薄氏。公元前155年,政治精明、与世无争的薄太后去世,葬于此陵。考古调查发现阙门、墙基和卵石路面遗迹。1975年在陵西北200米处发掘从葬坑20座,在国内首次发现以犀牛、大熊猫从葬;巩村乡前卫村1989—1990年发掘隋墓3座、唐墓28座,出土金、银、铜、陶器共1000多件

薄太后陵

五、其他遗存

白鹿原上和白鹿原下沿浐、灞两岸还有多处面积达数万平方米的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文化遗址。如米家崖遗址、长乐坡遗址、老牛坡遗址、孝义沟遗址、新寺遗址、东李遗址等。郭家滩墓群更是新中国成立后陕西文物工作者屡获考古成果的重要地区。从1953年至1956年、1980年至1989年,这里陆续发掘各类墓葬2000余座,其中汉墓数百座,北周墓数座,隋唐墓1000多座,出土各类文物数十万件。

白鹿原民俗村

从古至今无数的历史遗存,可以说是真正看得到白鹿原是真正的风水宝地。你有更多关于白鹿原的故事吗?欢迎留言和大家一起分享。

汉文帝霸陵落定江村大墓 为何史料记载在凤凰嘴?专家解读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今天(14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线上会议,会上公布了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即为汉文帝霸陵。其实在此之前,霸陵在历史上就有着相关的记载,在江村大墓以北两公里有个叫凤凰嘴的地方,自元代以来那里被认为是霸陵的所在地。如今霸陵另有他处,那凤凰嘴又会是什么地方?历史上的谬误究竟从何而来呢?

史料记载,公元前157年6月,汉文帝刘恒在长安城未央宫病逝,群臣遵其遗诏,将文帝葬于霸陵,不起封土。此后,不少史书中都有对于霸陵的记载,但是具置并不明确。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马永赢:郦道元写《水经注》的时候,人家当时曾经明确讲汉文帝陵在白鹿原上。然后没有提具体的地址。白鹿原这个地望太大了,整个范围从蓝田一直到浐河边上,30多公里。

直到元代,学者骆天骧在其编撰的《类编长安志》中记述,“文帝霸陵在京兆通化门东四十里白鹿原北凤凰嘴下”。这是考古专家目前能查到关于霸陵具置最早的记录。

这里就是位于西安白鹿原的凤凰嘴,金字塔的外形与其他帝王陵墓的封土十分相似。在山下的樱桃园里,矗立着数座明清以来所立的石碑。20世纪上半叶,多名中外学者先后到凤凰嘴考察,都认定凤凰嘴就是霸陵,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数次考古调查,也得出同样结论。但是如今的考古发现却证实:江村大墓才是真正的霸陵,那么,凤凰嘴就成了一个谜团。

考古学家 焦南峰:如果说江村大墓是灞陵,那凤凰嘴是什么? 因为凤凰嘴前面立的碑子,文献上记载,那就证明那个地方可能也有陵墓,如果那个地方有个陵墓的话,和上面(江村大墓)的关系就不好说了。

其实在2011年,在国家文物局大遗址考古工作中,陕西省和西安市的考古专家就对凤凰嘴展开了调查勘探。然而,经过一个多月的勘探,工作人员在凤凰嘴没有发现人工开凿过的痕迹。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朱晨露:比方说我们所见汉陵的这种填土中的五花土,还有相关的夯土,或者说哪怕有建筑材料,都没有发现。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马永赢:当时就觉得很奇怪了。是不是我们的工作做得有点粗,是不是漏了,就是这样的考虑。

紧接着,工作人员又进行了第二次考古勘探,耗费了近半年的时间,仍然一无所获。考古专家随后又请来了陕西的一家地矿企业,通过地磁雷达、高密度电阻法、测氡法等现代化的手段对凤凰嘴进行勘测。然而,所有的勘测结果都显示,这个千百年来被认为是帝王陵墓的地方,竟然没有发现任何古墓的痕迹。

考古学家 焦南峰:我当时就觉得这个事情,实际上心里边觉得这是可以接受的,因为上面有江村大墓了,这个地方有的这个就是多的。

既然没有发现古墓,那么“凤凰嘴”为何会在历史上被认定为汉文帝霸陵呢?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朱晨露:我们之前也从文献里面找出一些相关的线索,因为我们知道《类编长安志》它这本书,实际上是元代的骆天骧去编撰的去写的。它既然类编,我们找更早的文献看怎么说。我们发现在北宋的时候去写《长安志》,写的是文帝灞陵葬在白鹿原上,北宋人编撰的《长安志》图里面没有提到凤凰嘴三个字。

也就是说,根据目前的研究,“凤凰嘴”是霸陵这一观点最早应该是由元代学者骆天骧提出。至于作者当时为何持有此观点,今天我们已无法考证,不过专家推测,后世的学者很可能是受到史书中关于霸陵“因山为藏、不复起坟”记述的影响,从而将霸陵与唐代帝陵的外观相比较,做出凤凰嘴是霸陵的结论。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马永赢:因为唐代的所谓的“因山为陵”,像昭陵、乾陵都是找一个非常俊秀的小山峰,他们可能是想象着是汉代汉文帝的“因山为陵”,可能跟唐代差不多。所以他在(白鹿原)附近必须要找一个俊秀的小山峰,刚好凤凰嘴这一块,如果从灞河位置往上看的话,确实也是气势俊秀,看着很像那么回事。

西站南路南延、凤凰嘴街开放通行 丽泽金融商务区路网交通日臻完善

为进一步增强丽泽金融商务区交通通行能力,丽泽金融商务区西站南路南延(金中都南街-南三环路路段)和凤凰嘴街(西站南路-西三环南路路段)于近日实现开放通行。随着路网交通日臻完善,丽泽金融商务区高质量发展步伐持续提速,成为首都金融科技创新示范区主阵地。

核心区再添东西向通路

凤凰嘴街(西站南路-西三环南路路段)于近日实现开放通行。丰台区供图

4月1日,随着凤凰嘴街(西站南路-西三环南路路段)正式开放通行,又一条自西向东直通丽泽金融商务区核心区的道路打通。

“的哥”刘田利家住丰台区北大地三里16号院,今年54岁,2010年,他成为一名出租车司机。十几年来,他每天载着乘客穿梭于丰台区大街小巷,对于城市的路网建设和面貌变化他既是见证者也是亲历者。提及这些变化,刘师傅似乎有说不完的话:“起高楼,宴宾客,我是眼看着丽泽一点一点添砖加瓦建设成如今的模样。这附近上下班的人打车需求也多,早晚高峰特别堵,新开通这条路能从丽泽里边儿直接上西三环,以后再也不用绕路排队了,给乘客出行节省了不少时间。”

据悉,新开通的西站南路-西三环南路路段将凤凰嘴街全长延长至1472.48米,全路道路红线宽度为30米,为贯穿丽泽金融商务区南区的城市次干路,依次串联银河证券、国家审计署、鼎兴大厦、晋商联合大厦、国机集团、中华联合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物流、中国通信服务、中国长城(000066)资产等多家大型企业和集合性商务楼宇。此次道路开放大大缓解西站南路与丽泽路交通拥堵点,节省了进出丽泽金融商务区的时间,为来往的人提供便捷。

在晋商联合大厦工作的李女士家住紫竹院路62号院,凤凰嘴街全线贯通为她每天上下班的路程节约了近15分钟。她说:“原先上下班得绕一下才能上三环,每天的来往车辆早晚高峰都得堵着排好久队,这条路开通以后再也不用担心了,我今天就是顺着这条路开车上班的,一路都特别顺。”

南区交通路网基本成型

“下班时发现凤凰嘴街链接西三环的路段开通了,现在从我们小区到三环边上的城市运动休闲公园直线距离更短了,周末带着孩子到公园遛遛弯儿更方便了。”家住金都苑的钱女士谈及近年来丽泽金融商务区周边路网交通建设进展喜上眉梢,“去年底地铁14号线也通车了,切实感觉到丽泽四通八达的交通线路串联起百姓的出行便利。”

正如钱女士所说,丽泽金融商务区作为重要交通枢纽,未来地铁14号线、地铁16号线、新机场线、丽-金线和地铁11号线都将在此汇聚,实现“五线换乘”。截至目前,丽泽南区全部次干、支路累计建设完成约85%,丽泽金融商务区南区交通路网已基本形成。“今年将加快推进地铁16号线、新机场线、丽-金线和地铁11号线建设,其中地铁16号线力争年底建成通车,进一步织密丽泽交通路网。”丽泽商务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西站南路南延(金中都南街-南三环路路段)开通路段长约1.2公里,“三上三下”六条机动车道。作为城市中心区南北向重要交通通道,市民行车从西站南广场出发沿西站南路可直达南三环,既能缓解北京西站周边和西三环南路的拥堵状况,也为丽泽金融商务区入驻企业和周边居民的出行提供交通便利。近期,西站南路南延将与北京丰台站接驳道路丰草河北路进行衔接,作为北京丰台站与丽泽的重要联络线,未来北京丰台站运营后,丽泽金融商务区入驻企业和周边居民沿该道路行驶10分钟便可到达北京丰台站乘车。

“下一步,丽泽商务区管委会将继续推进丽泽南区西营街、金泽路等剩余道路建设,届时,丽泽金融商务区南区道路将全部建设完成,形成整体交通路网,切实保障企业出行便利,进一步提升商务区周边群众生活幸福感、获得感,形成‘妙笔生花看丰台’的新亮点。”丽泽商务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

北京商报记者 杨月涵

考古2022︱新石器考古:四台高地万年屋、凌家滩玉石

【编者注】又是“考古时代”的一年。即日起,《考古2022》系列将一一出版。这是澎湃·私史连续第四年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邀请8位学者撰写总结性稿件,回顾过去一年中国发生的大事。考古发现全方位呈现,供读者欣赏。

2022年,新石器考古学家克服疫情困难,立足遗址,扎根田野,用铲子寻找新石器时代的开端,探寻8000年前的“文化基因”和所描述的关系。在“大城市”与“小村庄”之间,想象远古的“战场”,沉思先民的“精神世界”,发现先民的踪迹。

新石器时代的到来

古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是史前考古研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2022年,新旧交替时期考古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坝上草原尚义县四台遗址发现了大量遗骸。它们分为三个主要文化阶段,分别相当于约一万年、九千年和七千年。最重要的是,一期遗址出土的距今一万年的半穴居房屋,是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发现的最早可证实的房屋,这标志着早期聚落村落出现的标志。在北方。 。有趣的是,这些房屋中没有发现明显的门,业主可能不得不使用台阶或梯子进出房屋。二期和三期的房屋结构相似,但多了磨石、磨棒等食品加工设备,说明四台聚落经常有食品加工的需求和聚落人口的繁荣。

尚义四台遗址发现的万年古屋

环境考古研究表明,距今一万年至九千年前,四台所在的坝上地区已有森林草原植被景观,气候炎热、凉爽、干燥,周围有河流、湖泊。动物考古分析表明,四台聚落周围活跃着蛤、螺、蛙、鱼、雉、鸟、鼢鼠、田鼠、兔子、刺猬、狗、狼、熊、小猫、黄鼠狼、獾等草食动物。 、发现梅花鹿、马鹿、梅花鹿、麂、野马、野牛、野猪等动物;先民以狩猎为主要经济,肉类资源主要是野鹿、野猪、野马、野牛等,鱼类、鸟类、淡水贝类也是补充肉类资源。

2022年,在距四赛不远的康保兴隆遗址发现了七栋房屋。这些房屋的开口形状以圆形为主。单体房屋面积明显比四台聚落大,有半地穴式和地穴式房屋两种。房子里的炉子通常在中间。有在房屋地板上长时间燃烧火的地炉,也有挖一个浅坑作为炉坑的浅坑炉。食物垃圾、食品容器、食品加工工具等至今仍保存在房子的地板上。兴隆遗址的一座房屋中还发现了斜门,这意味着一种新的房屋形式被创造出来。

四台、兴隆遗址出土了距今万年的陶片,为解释北方地区陶器的起源提供了新的支撑。四台遗址第一、二组文物以及兴隆遗址2022年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堆积物,填补了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研究的空白,也为老人的过渡提供了解决方案。 。为新石器时代的农业起源、文化谱系、人类群体从流动到定居的转变等一系列课题提供了重要的研究素材。

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研究的突破不仅出现在坝上草原,同一时期的临淄赵家须窑遗址​​​​​​​​​​​​也有发现。在配合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考古队在一座汉墓的墓壁上发现了红色烧土的痕迹。凭借敏锐的洞察力,他们判断该地点很可能含有过去人类活动的遗迹。经过系统发掘,考古队发现了一个距今约13200年前的聚落。在这里,发现了大面积的树木燃烧遗骸、火坑、环颈雉和鹿的骨骼标本、穿孔的贝壳工具、石器、陶瓷剪刀等。甚至还修复了两件陶器。该遗址发现的早期陶片是中国北方出土最早的陶片遗址之一,也是东亚地区出土早期陶片数量最多的遗址。赵家旭窑遗址的年代非常关键。它不仅填补了山东史前考古文化序列的空白,而且为了解山东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提供了关键证据。

八千年前的“文化基因”

大约八千年前,早期文化中国开始萌芽,中华文化的基因已经形成。

在河南裴李岗遗址,丰富的农业遗存、规划整齐的墓地、雕刻精美的陶瓷雕塑,丰富了我们对八千年前文明基础的认识。

安阳八里庄遗址是以裴李岗文化为主体和磁山文化元素的新石器时代聚落。不仅发现了石铲、石磨棒、石磨轮、爪器等手工工具,还发现了带有植物茎痕迹的工具。红色烧土墙的遗迹。该遗址是目前已知的裴李岗文化分布的最北界,也是同时期豫北地区最大的遗址。为分析豫北裴李干文化的本土类型、解释裴李干与磁山文化的交流与互动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台州下塘遗址以商山文化为主,跨越商山文化、跨虎桥文化、河姆渡文化、浩川文化四个阶段。近年来,下塘遗址聚落考古取得重要成果。一排排土台和土台周围的器物坑,为我们了解器物坑的功能提供了生动的场景和新的视角。上山-夸虎桥文化沟的发现是这一时期聚落考古的新突破。此外,好川文化时期第一块已确认的稻田,为了解当时的水稻种植和稻田管理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奉化顾家庄发现了大量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时期的遗迹。其中河姆渡文化的栏杆式建筑分布整齐,墓葬大多位于土台及其周围,并采用保存完好的个体木棺,令人印象深刻。天台白木堂遗址突破了以往对跨湖桥文化分布区域的认识。

顾家庄遗址M12木棺顶解剖照片

精彩的“大都会”

大城市汇聚了当时社会非凡的文化,是发现文明起源的核心。

在“多城之邦”的长江中游,“城邦”之一的吉京城所露出的大型木结构建筑令人震惊。 2022年,吉京市考古队将发掘重点转向城内中央地台解剖,基本确认地台由平台一、平台二两部分组成。始建于石家河文化时期,使用时间较长,萧家顶时期曾多次扩建。土台上出土了与一号台建造有关的祭祀坑,还出土了带有基沟、柱孔、墙片的民居建筑和铜铁复合石等。中央土台建筑的发掘,为探索鸡鸣城的聚落布局、史前建筑技术以及与西方木结构建筑的比较提供了重要线索。

除吉井市土台地勘查外,孙家岗遗址北部还挖掘出坑式建筑。该建筑是一栋带走廊的四间房屋,面积近百平方米。它可以是一个高价值的公共建筑。该建筑的发掘不仅证明了聚落北部地区存在高层大型建筑,加深了学界对孙家岗聚落结构的认识,而且孙家岗出土的房屋与木质结构一致。鸡鸣城遗址的建筑和盘龙是去年发现的。城内早年发掘的宫殿建筑在方位、造型、基坑柱孔工艺等方面基本一致。这说明长江中游地区早期的高层建筑有一套传承了数千年的定位理念和技术范式。

孙家岗遗址

土壤是最容易获得远古祖先的材料。他们用火烧了地面,地面就变成了红色或青色的“坚硬”物质。考古学家称其为“红色烧土”。红烧土的颜色、硬度和颗粒大小也因火候、功能和形成原因的不同而不同。在七星墩古城,挖掘机通过对红烧土的分类研究,识别出房屋倒塌堆积和地基堆积。同时,七星墩遗址最重要的发现是萧家屋顶文化时期的墓葬和瓮棺葬。虽然这些墓葬分布不规则,但已收集和发现了一批重要的玉器,包括玉俑、玉鹰、玉璜、玉珠管、玉簪、玉柄饰、玉斧等。 “神像”前发、大眼、宽口,佩戴耳环尤为重要,体现了“三苗”族群的形象。

七星墩遗址萧家屋顶文化玉像揭晓

在兵家必争之地的南阳盆地,屈家岭文化凤凰嘴古城再次发现了呈现出有别于其他城址的聚落特征的“土院式”建筑。

凤凰咀土围院落揭晓

一路向北,在“屈家岭人”的南阳黄山遗址,早先发现的持弓钺的“王”令人印象深刻。 2022年,考古队确定了屈家岭高级墓地范围,厘清了山下西港码头岸边遗存,进一步丰富了对新石器时代水运系统的认识。

在豫西中部聚落,雄伟的朱顶高原上,发现了著名的北阳坪遗址,其中有房屋遗址、战壕等重要遗存。出土房屋规模不一,但其结构、建造方法、建筑材料与西坡、庙底沟等地先前发现的房屋接近,表明庙底沟文化国内建筑可能存在一定范式。此外,考古工作者在遗址南部发现了3条东西走向的壕沟,这表明聚落南部可能存在两到三种类型的壕沟,这也意味着北阳坪聚落可能具有较强的防御能力。

在陇西以东的黄土高原上,发现了南左遗址核心区最早、结构完善的“宫城”。核心区外围有九个夯土台和环坑。 “宫殿”内发现了大量白陶、黑陶、白陶、彩陶、朱砂彩陶、陶俑、绿松石等优质礼器乃至礼器。在一些建筑物的分布区域还发现了土坯、陶瓷砖等建筑材料。此外,还发现了数百万粒炭化大米。黄土高原上从未发现过如此大量的水稻。另外,刻花的陶碗与屈家岭文化的陶碗非常接近,不禁让人想起这些米粒。背景出现。同时,南左遗址的进一步工作和重要发现,证明陇东地区在距今约5000年前就进入了早期国家或文明社会阶段,再次提醒我们黄土高原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地位。文明。

南左F2发现的陶器

关中盆地泾阳江流遗址发现了仰韶晚期的沟渠和墓葬。墓地位于环坑外,已发现直坑墓和部分穴墓。坟墓中没有发现埋葬痕迹,但一些骨头可能在埋葬前用辫子包裹过。 “残肢”现象更为常见,手掌或手指被砍断。此外,还发现墓主的头上覆盖着一个陶罐。坟墓中“头头埋”以及坟墓主人骨盆腔内残留胎儿骨碎片的现象。

在黄河流域的沟渠聚落中,常州新港遗址发现了较为完整的嵩泽文化时期的沟渠墓地。环沟中央是人工土台,先民在此埋葬坟墓,修建排水设施。土台上的坟墓可分为五个坟区。不同墓地发现的随葬品种类和数量差异很大。其中,I区是地球平台上等级最高的埋藏区。出土了玉斧、玉镯、石斧等象征身份的高级文物。

石城内,著名的石峁古城北部,皇城台顶西侧,被确认为石峁文化时期的一处高大墓地,命名为“皇城台墓地”。该墓地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等级最高的石峁文化墓地。陵园与皇城平台“大平台基”共同构成了皇城平台“前殿后墓”的基本布局。另外,石峁王公贵族在墓地周围修建了石墙,这也算是墓地的雏形。

在内蒙古中南部,后城嘴石头城以三座城墙、两条战壕和数条地下通道为基本框架,形成复杂的三重防御体系;它与河流、沟壑等自然地理单元的优势有机结合,形成形态。后城嘴石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500-4200年前,有些阶段比石峁古城还早。是解释河套地区石城发展演变的重要实物资料。

后城嘴遗址瓮城防御布局

后城嘴遗址的玉器文章被揭露

“一曲又一曲,有梁有弯,一弯又一弯……”在峡谷遍地的晋陕高原,兴县碧村遗址矗立在黄河之滨,占据着要道河套地区向晋中、晋南过渡,排干水。桥墩、桥台、“安检”道路、必经道路、复杂的瓮城,都凸显了碧村城防体系对收费控制的严格性。史前人类“走过西门”。

兴县碧村发现卜骨

在“河北第一城”的灯草沟梁遗址,城门制度分早、晚五个阶段被揭示,基本揭示了城东南瓮区及城门制度的发展演变。城市。龙山晚期。武安昭窑遗址发现了仰韶早期的沟渠。

著名的临淄铜林遗址培养了许多考古队伍的带头人。 2022年,桐林遗址将启动新一轮考古发掘,继续为考古教育事业贡献力量。出土的制作精良的陶瓷礼器和表达一定意义的雕刻陶瓷碎片令人赏心悦目,同时也显示了遗址的特殊程度,尤其是发掘区的位置。

距今约4000年前,夏朝的诞生和发展有过一个有文献记载的关键阶段。安徽于会村遗址因历史记载有“于会诸侯来土”而得名。最新考古研究表明,鱼会村遗址包含淮河中游最大的龙山时代城址。这不仅是涂山古国繁荣阶段的历史见证,也很可能是涂山族在远古历史和传说中的历史遗产。

在关中盆地西安太平城遗址,新发现的土坯、人工夯土基础的窑洞式建筑组合以及“一院两室”的半地穴建筑组合,进一步凸显了文化的复杂性。太平天国遗址聚落特征。

在河南新寨遗址,正在进行的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宫殿区”的西部边界,加深了对新寨城市聚落的认识。此外,常州四墩遗址出土的竹编、木床遗存也令人印象深刻。兴化曹堰港遗址发现的大量有机物令人震惊;苏州罐子塘北遗址一口井中发现的嵩泽时期彩陶,令人惊讶。无锡丁庚遗址是太湖之西一处保存完好、价值极高的史前聚落遗址。出土了大量石器和渔猎工具,良渚文化中首次发现“虎、鸟、云组合刻符”石斧。

丁根遗址出土石雕斧

功能齐全的“小村庄”

除了大型的中心聚落之外,正常的“村落”也是我们发现新石器时代社会形象的重要支撑。

我们在惊叹良渚古城的辉煌与智慧的同时,也对“都城”周边的基本村落面貌感到好奇。余杭南王庙遗址的发掘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该聚落已发现良渚时期墓葬、灰坑、房屋遗址等遗迹。同时,通过历史影像和考古调查相结合,还发现了古代稻田的痕迹。研究认为,南王庙遗址是一处功能较为完善的良渚文化中小型聚落,其“常住居民”很可能是“平民或农业从业者”。他们居住在良渚古城周围,很可能参与了古城的建设。古城建成后,他们也可能为古城提供了食物资源。

萧山朱家桥遗址填补了钱塘江南岸良渚文化基本聚落的空白。遗址主体是良渚文化时期修建的人工土台,分布面积8000平方米,上面活动较多。聚落内,多处良渚时期的红土遗迹和墓葬并存。发掘者认为,这是“良渚文化时期基本聚落‘居葬合一’的体现”。

在海宁朱福浜遗址,在土台顶上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叠石圈”遗址。挖掘者推测它可能是粮仓的地基。此外,现场还发现了一件陶瓷壶形状的玉佩,这表明良渚文化的玉器不仅有生物图像,而且有物体图像。

“一湖分东、西”。东岸为马家浜文化,西岸为骆驼墩文化。两种考古文化各具特色。 2022年,无锡马鞍遗址出土的马家浜文化尸猪,诚实善良。薛城遗址出土的马家浜文化晚期至北阴阳营文化时期、嵩泽文化中期至嵩泽文化晚期墓葬,揭示了嵩泽文化晚期至良渚文化早期土台的堆积层数和建造过程。 ,丰富了。了解宁镇地区史前聚落的形态和内涵。宜兴大坟墩遗址出土的骆驼墩文化房屋遗址,为我们了解骆驼墩文化的建筑形态提供了资料。

无锡马鞍遗址出土的陶瓷猪

薛城遗址第三期墓葬

在长江中游,相比大溪、油子岭、屈家岭等考古文化,堆子岭文化分布面积较小,只能算是湘江流域的土著文化。在以往的考古工作中,堆子岭发掘的地方并不多,其时代大多被认为相当于大溪文化。近期,长沙竹山湾遗址发现多处堆子岭文化房屋遗址、灰坑、柱子洞、灰坑等遗存,资料表明该文化的时代下限已接近或进入屈家岭文化时期。

在华南地区,英德市燕山寨遗址石围头遗址是一处以生活为主要功能的遗址。柱孔、灰坑、灰坑等遗迹被拆除,为了解当时聚落特征提供资料。支持

在南方的其他地方,山西杏花村遗址还发现了两座仰韶中期的房屋。杂草泥墙还保留着史前“墙”涂抹的泥土痕迹,曾经欢笑的厨房门也被砂岩板挡住了。屋内的石磨、瓶、碗、罐等文物再现了先民的生活场景。

太原郑村遗址保存完整的“地坑院”式聚落中心。一座炉址内有五座窑洞式建筑,分布在中心的一个小广场周围,四周都是坑。遗址面积不大,但建筑布局完整,聚落要素齐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太原盆地龙山时期的聚落情况。

河北涞水张家洼遗址发现了较为丰富的雪山二期文化遗存,包括各类罐、壶、瓮、瓮、盆、杯等,完成了缺失的环节和相关的多学科研究。

宁夏考古人员在罗山、彭阳、西吉等地区开展有针对性的水道调查,确定了数百处仰韶文化、菜园文化、齐家文化遗址。调查结果填补了相关地区的考古空白,对于观察该地区人地关系和环境变化具有重要价值。

古代“天地之战”

新石器时代的生产力十分有限,地震、干旱、洪水都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人们只能尽力共同应对自然灾害,保护家园,保护民族。

近年来的考古发掘表明,“旧遗址”大河村周围环绕着一圈壕沟,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地震遗骸。 2022年的发掘研究进一步表明,大河村聚落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时期至少经历过两次地震,其中一次震级不低于六级。除了地震之外,定居点内还发现了洪水的残留物。在双槐树遗址中也能找到中原地震的证据。地震发生时,双槐树遗址沟渠沉积物液化变形,并伴有地面沉降,部分沟渠塌陷。沉降处出现地震裂缝,楼板塌陷、墙体倒塌,出现大面积房屋倒塌。测年和分析显示,这次地震发生在距今约5300-5000年前,震级至少为6级。在上述两处遗址中,有房屋、坟墓、灰坑、沟渠等沉降要素,以及地震和洪水的痕迹。 。 ,共同构成了一幅史前先民冒着灾难重建家园的生动画面。规划建设大型水利工程,是新石器时代先民抵御水旱灾害的有效手段。经过不断的调查、勘探和发掘,考古人员在湖北城河遗址确认了屈家岭文化时期的大“坝”等重要遗迹。史前水利的探索不仅仅局限于城河市。屈家岭、石家河等核心遗址已开始寻找史前水利工程的线索。如果年代确定,可以断定这些水利工程因地制宜、规划严密,具有“防洪”和“抗旱”的双重功能。在项目规划上,他们表现出了与长江下游不同的“治水思维”。此外,屈家岭遗址还发现了屈家岭文化时期的大型建筑。规整的房屋形态、大型柱状基础设施、错综复杂的廊道,无不展现出聚落的“气势非凡”。

除了自然灾害之外,当时人们的营养和健康状况也很差。对仰韶村遗址发现的人骨进行多学科研究表明,整个聚落的平均死亡年龄在仰韶时期为37.5岁,到龙山时期增加到40.72岁。体质人类学观察表明,仰韶村遗址的仰韶男性主要与邻近的仰韶文化群有关,也体现了西北、北方群体的特征。龙山时期的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都表现出种族构成的复杂性,并且大多表现出古西北类型和古华北类型的特征。仰韶村的先民可能由于长期食用富含粘性的蛋白质或碳水化合物,且生活环境的水质含沙量较高,导致牙结石的高发。然而,由于缺乏肉类蛋白质,仰韶村的先民经常贫血,长期无法吸收维生素C,缺乏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水果和蔬菜,暴力行为和打架行为让一些男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多处伤口,一些女性还出现肺部感染。

新石器时代的“精神信仰”

灵性和信仰是将社区凝聚在一起的有力方式。朝阳牛河梁遗址是“红山人”的圣地。近日,联合考古队首次确认,牛河梁第一遗址由沿山有序分布的九座台基组成,总面积不少于6万平方米。三个台基和台基上的女神殿之间,以运河为轴线对称分布着道路、渡槽墙、排水沟、挡土墙结构。此外,在台基建筑群上还发现了与燔祭、火葬、射礼有关的遗物和遗物,这表明天地祖先的祭祀制度和尊天敬祖的观念在古代就已存在。中间有红山文化时期形成。

还记得牛河梁第二处的方圆祭坛给我带来的震撼。同样,在河北平泉东山头遗址也发现了“微缩版”的祭坛遗迹。精细发掘表明,东山头遇难者遗骸可分为三层。下两层主要为方形石坛,包括方形石围、石棺墓、各种石堆、圆形石墙遗骸和烧毁的祭祀遗骸。顶部以封石为主,周围分布有弧形石堆、矩形石堆、石棺墓、火葬遗骸、灰坑等。东山头遗址的发掘,为我们再现了红山文化后期中小型聚落的祭祀场景。对解释红山社会的信仰控制体系具有重要价值。

红山自北向南与凌家滩重叠。在凌家滩遗址,经过不懈的考古工作,已查明墓地、沟渠、祭坛等重要遗存,出土了玉人、玉龟、玉牌、玉鹰、玉龙等代表性玉器。近年来,凌家滩新一轮发掘工作中,发现了大型红色烧土遗址和祭祀坑遗址。坑呈圆角长方形,南北长4.1米,东西宽3.5米。馅料的上部充满大量温度极高的红烧土块,部分部位还有白色、蓝灰色的带有晶体质感的烧土块。坑内埋藏石器140余件、玉器70余件、陶器40余件,其中越窑占绝对多数。其中一把斧长38.3厘米,宽28.5厘米,是凌家滩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石斧。仔细挖掘发现,坑底有烧结面和大量木炭屑,说明坑内燃烧十分剧烈,部分石斧被烧焦变形。不能排除这是烧伤受害者的可能性。凌家滩祭祀遗存的重新发现和以红色烧土为盾牌的大型高层公共建筑的探索,为了解凌家滩聚落布局、还原凌家滩人的祭祀场景提供了生动的资料。

凌家滩祭祀遗骸中出土的玉斧

新石器时代的“远行者”

文化交融是《何以中原》的基础。经过多年的不断发掘,洛阳宿阳遗址的聚落布局已日渐清晰,人工沟渠、居住区、墓葬区、人工湖等功能区已就位。发掘表明,该聚落经历了仰韶、龙山等主要文化阶段。尤其是占地15000平方米的龙山时期墓葬区,排列整齐,为解释宿阳先民的社会结构提供了重要支撑。此外,2022年还出土了少量的大溪文化风格遗物,如镂空瓷球、古形石凿、杯环座等。这些因素与之前认定的屈家岭、红山、大汶等因素一致,为解释洛阳盆地不同考古文化的交汇提供了新的线索。外来文化在正洛地区汇聚,而不仅仅是在宿阳遗址。新郑高辛庄遗址,在龙山文化早期单元中发现了屈家岭文化陶器,进一步丰富了对屈家岭文化北上中原的认识。

河北荣成五方遗址、东牛遗址考古发掘发现的各类新石器时代遗存,具有多种考古文化因素的特征,体现了雄安地区史前时期包容性文化廊道的地域特征。

中华文明自古以开放包容着称,并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获得新的活力。西北地区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点地区。甘肃四瓦山遗址新发现的半山文化聚落及遗存,对于解释西北地区畜牧业、冶金业的发展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对抗海洋中中华文明的重要基因。福建平潭岛龟山、海南湾仔等遗址,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海洋”特征。尤其是湾仔头遗址,不仅发现了全新的考古文化,还首次证实了距今3500年前的海南岛史前稻米遗存。

2022年已经过去,2023年已经到来。新石器考古学家仍在发掘现场辛勤工作,走在崎岖的考察路上。借古的力量,通往新石器时代的“时光机”每天都在运转,古今对话不断,“疯狂的原始人”变得越来越甜蜜和真实。

(文字及相关图片引用自《文博中国》公众号、中国考古网、新华网等媒体资源,以及黑龙江、内蒙古、甘肃、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福建、广东等考古遗址的官方网站在此有说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