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段话有三个字很重要。
一个是观,一个是照,这两个字有异曲同工之妙!用观和照而不是想、也不是看、听、嗅、触、辩…就是不是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去认识世界!
一个是行,告诉大家,修行不是做学问,要实修实证!不实修实证是没有用的!如镜中花,水中月!
再回到观和照字,这两个字就是告诉我们认识世界要超出六根的作用和制约!用智慧观照!
如何用智慧观照呢?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终生都想把所有力统一起来,建立宇宙统一的场理论!可惜最后只能统一到四种力!那么我们可以借此推理,我们都知道人有脑电波、心电图等,说明人体有生物电流,那就有场的存在,我们的脑电波时刻以光速在空间传播!地球有磁场、太阳系有磁场、银河系同样有场的存在!而且大场套小场、小场包含更小的场…所以宇宙的场是一体的!也就是庄子说的万物一体!
所以观和照,就如同老子说的:致虚极、守静笃!道家所说的“心死神活”一样!不是用六根去认识世界,而是用“场”去感知认识世界!就是道家说的炁去体悟和认识世界!
这就是心经修行的密意!当我们达到忘我的状态,就是心经后面所描述的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的状态!这时候我们就会感受到场或者炁的存在,从而进入宇宙一统的场中,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如果你想读佛经,《心经》绝对是首选,短短二百六十余字,意涵深刻。其中名句千古流传,但也正因为文字简略,其中的道理有些晦涩难懂,比如经文中讲“照见五蕴皆空”,相信大家都知道所谓五蕴,即色、受、想、行、识,可是为什么众生为何有五蕴?为何把五蕴观空后,可以“度一切苦厄”?小编今天就与诸位分享其中的道理。
前文《佛为何说众生皆苦,四圣谛之“苦”谛的含义》中,小编论述了苦谛的含义,众生知苦,是出离苦海的第一步。而苦从何来呢?这就是“集”谛的内容,也就是世人对五蕴的贪著,导致了苦的产生。五蕴,则是由八识衍生而来,世人贪著五蕴,八识就为众生变现出五蕴。也就是说,对五蕴的贪著,是苦的根源,所以“照见五蕴皆空”之后,可以度一切苦厄。
具体来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即说明色蕴,也就是我们的色身,或者在十二因缘中称为“名色”。世人却对它贪恋无比,为它花费大量精力,期望它能长久不坏。而在佛门看来,色身不过是因缘假合而成,与一切生灭法一样,要经历成住坏空的过程。
再来说“受”蕴,也就是人的感受,佛门将感受分为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三种。举例来说,我们都知道生气不好,这就是苦受,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生气对身体不好,还是在不断生气呢?这就是众生对受蕴的贪著导致的。而乐受更是我们花费毕生经历去追求的,外界的五欲财色名食睡,可能都会带给我们乐受,因而沉溺其中。
那么“想”蕴又是什么?我们脑海中无时无刻不在生出各种想法,想去吃饭、想睡觉、想见朋友等等,因为有念头的产生,并且执著于它们,所以八识就变现出想蕴,将众生束缚在三界内。
何为“行”蕴呢?很多人把它解释成行动、行为,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小编觉得这样解释其实不恰当,佛经中的行蕴,即身口意行,由此而来十善业行和十恶业行。只要有业行,就会不断流注出异熟种子,伴随流转六道。而声闻圣人则可以观空行蕴,将其灭尽而入无余涅槃。
而“识”蕴就比较好理解了,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对应的六识,正因有了六识,我们才能分别外界六尘,有了分别心。
所以《心经》中第一句话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不是直接把苦灭掉,而是通过修行波罗蜜,将对五蕴的贪著灭掉,因而可以“照见五蕴皆空”,既然可以观空五蕴,当然“度一切苦厄”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当然,这只是小编的一家之言,不知道您对此又作何理解呢?
每天分享佛学知识,感恩评论点赞,喜欢就请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