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频道 原创稿
“悬壶济世医苍生,妙手回春解疾疼”。从古至今,医生都是一个非常神圣的职业,以一生所学竭力为患者排忧解难,去除病痛。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逆行的“白衣战士”更是不畏艰险与新冠病毒数月鏖战,拯救了无数生命。
8月19日是中国医师节。让我们在感恩医务工作者无私付出的同时,一起看看历史上那些勇探医路、心系苍生的名医妙手,感悟代代相承的“医者仁心”。
但愿世间人无病,不惜架上药生尘。人民网 孟丽媛摄
“医祖”扁鹊
“扁鹊言医,为方者宗”。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姓秦名越人,是最早将脉诊应用于临床的“脉学之宗”。扁鹊善以结合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方法治疗疾病,其望色、听声、写影、切脉“望闻问切”四诊法沿用至今,被后世尊为“医祖”。《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了扁鹊脉诊赵简子和望诊蔡桓公两则医案,史学家司马迁高度赞扬了扁鹊的医术:“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巾帼医家第一人”义妁
西汉时,我国医事制度中已专门设有“女医”,古称“视产乳之疾者”,专门诊治妇科、产科疾病。《史记·义纵传》记载:“纵有姊义姁,以医幸王太后”,讲述了西汉女医义妁被召入宫拜为女侍医,为汉武帝母亲王太后诊疗的故事。义妁不仅擅长诊治内科疑难杂症,对外科、针灸也颇为精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女医生,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女医之首,被誉为“巾帼医家第一人”。
“外科之祖”华佗
华佗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精于方药、兼通数经,尤其擅长外科。《后汉书·方术列传》记载,华佗“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而尤有壮容,时人以为仙”。遇到“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华佗便会让患者佐酒服下“麻沸散”麻醉后开刀手术。此外,华佗还创编推广“五禽戏”,让人们通过强身健体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
“医圣”张仲景
“医圣者,即医中之尧舜也,荣膺此誉者,唯仲景先师”。张仲景是东汉医学家,辞官业医,博采众方,著有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系统阐述了流行病和内科杂症的病因、病理及疗法,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南北朝医药家陶弘景说:“惟仲景一方,最为众方之祖”,可见张仲景的医学地位之高与医方之宝贵。
“葛仙翁”“鲍仙姑”夫妇
“鲍靓女,葛洪妻也。多行灸於南海”。东晋时期,古代医药学家葛洪与我国第一位女灸治学家鲍潜光结为夫妻,二人一生采药行医,撰著医理,为百姓去除病痛,被尊称为“葛仙翁”与“鲍仙姑”。行医采药时,葛洪将医学、制药化学上的重要发现以及鲍姑的灸法记录于《肘后救卒方》等医学著作流传于世。书中的狂犬病疗法被认为是中国免疫思想的萌芽,现存于世的“鲍姑艾灸穴位图”更是中医学的宝贵遗产。
“药王”孙思邈
“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年幼时体弱多病的孙思邈十八岁时立志学医,最终成为我国唐代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在走访记录与诊疗经验的基础上,孙思邈著成“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千金方》,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时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被后人尊称为“药王”。孙思邈将妇幼保健视为“崇本之义”,主张妇、儿诊治单独设科,著有《妇人方》和《少小婴孺方》分科对症治疗。
外科医女张小娘子
张小娘子是宋代著名的外科医生,本名不详。据传,凡疮疡痈肿患者前来求医,经张小娘子诊治均见奇效。一时间,“张氏神医”名声大噪,被宋仁宗召入内宫,成功治好皇帝和贵妃的疾病。宋仁宗赏赐其女医官职,但张小娘子却以“发愿悬壶济世”谢绝,回到民间开设医馆,为普通人家诊治。晚年,张小娘子将毕生行医的经验与年少获赠的医术整理成《痈疽异方》传世。
“药圣”李时珍
“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在诗中,青年李时珍向父亲表明继承家学从医而行的决心,终获父亲认可。在医药研究的过程中,李时珍参考历代医药书籍八百余种,肩背采药篓踏青山、攀峻岭、采草药、制标本,历时三十年著成医学巨著——《本草纲目》,对我国明代以前的药物学加以总结,明代文学家王世贞称此为“性理之精蕴,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籍,臣民之重宝”。
秉承家学谈允贤
明代著名女医谈允贤出生于医学世家,祖父是当地名医,祖母也十分精通医药。秉承家学的谈允贤十几岁时便“昼夜不辍”地研读医学典籍,在祖母的教导下研习医术,深耕于妇科疾病,与西汉义妁、晋代鲍姑、宋代张小娘子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女医”。谈允贤将行医所得著成《女医杂言》传于后世,收载了31例妇科病案,是中医史上较早成书的个人医案,也是我国古代少见的专科医案书。
“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今天是中国医师节,让我们向传承一颗仁心救死扶伤的医生致敬,向面对疫情无畏执甲、逆行出征的“白衣战士”致敬,向至今仍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致敬。向您致敬,中国医生!
王叔和名熙,魏晋时期著名医学家和医书编纂家,因正史无传记,其事迹散见于后世医籍中,所以对其生卒、里籍、为官等史迹说法不一。作者倾向于其生卒为公元201—280年,山东高平(今山东省邹城)人,魏太医令。他在中医学发展史上的贡献,一是整理《伤寒杂病论》,对保存古代医学文献、促进医学发展做出贡献;一是著述《脉经》,列述24种脉象的意义,使古代脉学系统化,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脉学专著。
王叔和生于山东高平一个富裕家庭,优越的家庭生活及学习环境,使得王叔和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他聪明好学,记忆力强,兴趣广泛,少年时期,已博览群书,经史百家,无所不读,对医药和养生亦有兴趣,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功底。
王叔和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动荡时期,战事频繁,时局不稳,民不聊生,流离失所。他的家族为避战乱,移居荆州,投奔荆州刺史刘表,王叔和随之迁移到荆州。他目睹战争和疾病给百姓带来的灾难,认为医生能救死扶伤,能解万民之苦,是造福民生的最好职业。
当王叔和侨居荆州时,正值张仲景医学生涯的鼎盛时期。据余嘉锡考证,王叔和与张仲景有一定的关系,他在《四库提要辨证》说:
刘表为山阳高平人,受学于王畅,仲宣之于表,为通家子弟,故举族依之,表初欲以女妻仲宣,既嫌形陋,及以妻凯。盖所以报师门之恩也。疑叔和亦尝至荆州依表,因得受学于仲景,故撰次其书,其后刘琮以荆州降,乃与仲宣同归曹操,遂仕于魏,为其太医令。此虽无明文可考,然可以意想而得之者。
这里的仲宣是指当时著名的文学家王粲。张仲景有两个弟子,一是卫汎,一是杜度。王叔和与卫汛要好,深受其熏染,逐渐对医学发生兴趣,并立志钻研医道。他寻求古训,博通经方,深究病源,潜心研读历代名医著作,遵古而不泥古,虚心向有经验的名医求教,博采众长,医术日精,名噪一时唐·甘伯宗《名医录》对王叔和的评价是:“性度沉静,通经史,穷研方脉,精意诊切,洞识摄养之道,深晓疗病治说。”宋·张杲亦称其:博好经方,尤精诊处,……深晓疗病之源。
由于其医术高明,约在220-250年间,王叔和任职为魏太医令。在任太医令期间,他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条件,深入钻研《素问》、《针经》(即《灵枢》)、《难经》、《四时经》、《扁鹊脉法赞》、《扁鹊阴阳脉法》、《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伤寒杂病论》等医书。
他在《脉经》序中曾说:“今撰岐伯以来,逮于华佗……王、阮、傅、戴、吴、葛、吕、张,所传异同,咸悉载录”。他所提到的“王、阮……张”8人,据沈炎南等人考证:王指西汉人王遂、习经方、长于医术;阮指晋代人阮炳,号文叔,人称阮河南、善医;吴指华佗学生吴普。葛指葛会,三国时人、长于炼丹术;吕指吕广,三国时人,注《八十一难经》;张指张苗,晋代人,好医术,善诊脉。而傅、戴所指不详。这说明,王叔和广泛钻研各种医学经典,吸取其精华,领会其要旨,并为我所用,为以后整理《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基础。
脉学在我国起源很早,是祖国医学诊断学中的组成部分,但是当时一些医家不重视脉学,脉学知识浅薄,致使临床诊断不明,不能准确地对症下药,会贻误诊治。王叔和认识到迫切需要一部脉学专著,指导医生正确应用脉诊诊断。王叔和广泛搜集了扁鹊、仓公、张仲景、华佗等医家的脉学论述,加上自己的临床体会和见解,终于写出了《脉经》这部著名脉学专书。
王叔和《脉经》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国三世纪前的脉学知识,并多有创见,是中医脉诊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脉经》全书共10卷,98篇,约10万字。其在学术上最大的成就,就是二十四脉的确立。《内经》中记载四十多种不同的脉象,但指下标准不明,概念不清,容易混淆。王叔和首次系统的论述了各种脉象,总结并归纳为二十四种: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并准确描述了各种脉象的不同指下感觉,脉象鉴别有了标准,使之规范化。
《脉经》论述了不同脉象的临床意义,对脉象主病进行概括,如“迟则为寒”、“缓则为虚”、“涩则少血”等,他还结合病证、病机、治疗等内容,对脉学进行综合性总结,提出了浮与芤、弦与紧、革与实、滑与数、沉与伏、微与涩、软与弱、迟与缓八组相类脉,医者应注意脉象的不同而区别对待,这对后世辨脉具有指导作用。
王叔和宗《难经》,独取“寸口”之法,在《难经》的基础上发展了寸、关、尺三部脉法,提出:“经言所谓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每部中有天地人也”,这是最早的寸口三部九候脉法之说。《脉经》还确立了寸口左右六脉分配脏腑之说,提出寸关尺三部左手依次为:心小肠、肝胆、肾膀胱;右手依次为肺大肠、脾胃、肾膀胱的脏腑分配原则,使寸口脉法在理论上更趋完善,易于临床实践中普及。
王叔和还重视针灸学,对针灸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脉经》中有很多论述针灸学的内容,对经络病候、腧穴理论、辨证分型、刺灸方法等均有涉及,补充了针灸学的部分理论,促进了针灸学的发展。他倡导针灸务先切脉,根据证候,决定针灸治则及方法;临证时主张针、灸、药结合,三者无偏颇;他补充了俞募穴理论,明确了的十个募穴和十个俞穴的名称及定位;倡导五输穴与俞募穴配合使用,发挥协同治疗作用。
王叔和在养生方面也有见地,主张从起居饮食进行调摄,提出饮食要适量,不可过于杂乱,从夏至到秋分,少吃油腻食物,以防气候骤变时诱发各种疾病,这是中国最早以饮食制度养生的系统论述。
王叔和治学态度严谨,《脉经》中引用了大量古文献,或以标题形式列出,或在文后加注,注明文献出处,便于读者查找原始文献。
结语
王叔和正史无传,史迹不详,曾任职魏太医令,其在中医学发展史上的贡献,一是整理《伤寒杂病论》,当时《伤寒杂病论》已散落不全,王叔和广泛搜集张仲景旧论,经他整理和修复,将其论述伤寒部分定名为《张仲景药方》,对保存古代医学文献、促进医学发展做出贡献;一是著述《脉经》,列述24种脉象的意义,使古代脉学系统化,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脉学专著。对王叔和编次《伤寒论》,后世评价褒贬不一,但他整理《伤寒论》所作的贡献是巨大的。
扁鹊
扁鹊,春秋战国时期名医。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秦太医李醯术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杀之。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
基本信息本名:秦缓
字:越人
号:卢医
所处时代:春秋战国时期
出生时间:公元前407年
去世时间:公元前310年
代表作品:《难经》(传世)、《内经》
主要成就:奠定中医学切脉诊断方法。
善用“针石”、“服汤”、“熨”等治病,所著《扁鹊内经》、《外经》,均佚。《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述了与他有关的两个医案:一个是用脉诊的方法诊断赵子简的病,一个是用望诊的方法诊断齐桓侯的病。因此被称为“脉学之宗”。
医学成果扁鹊在诊视疾病中,已经应用了中医全面的诊断技术,即后来中医总结的四诊法: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当时扁鹊称它们为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他精于望色,通过望色判断病证及其病程演变和预后。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
扁鹊的切脉诊断法也很突出,具有较高水平。《史记》称赞扁鹊是最早应用脉诊于临床的医生。先秦时期,中医的脉诊是三部九候诊法,即在诊病时,须按切全身包括头颈部、上肢、下肢及躯体的脉。扁鹊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应用脉诊来判断疾病的医生,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脉诊理论。
医学主张扁鹊十分重视疾病的预防。他认为对疾病需要预先采取措施,把疾病消灭在萌芽里,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曾颇有感触地指出:客观存在的疾病种类很多,但医生却苦于治疗疾病的方法太少。
临床应用在治疗方面,扁鹊能熟练运用综合治疗的方法。综合疗法为扁鹊行医时的主要治疗措施。先秦时期,在临证中,医学尚未明确分科。尽管《周礼》中已有兽医、食医、疾医和疡医之分,但这仅仅是在宫廷中的设置。兽医、食医、疡医分别管理牲畜疾病、宫廷饮食调配和以刀剪割切的外科等事项。除此以外的其他病证,都属疾医的范畴。扁鹊是一位能兼治各科疾病的多面手,扁鹊还能根据当地的需要,随俗为变地开展医疗活动。据记载,扁鹊还精于外科手术,而且应用了药物麻醉来进行手术。
轶事典故一次扁鹊到了虢国,听说虢国太子暴亡不足半日,还没有装殓。于是他赶到宫门告诉中庶子,称自己能够让太子复活。中庶子认为他所说是无稽之谈,人死哪有复生的道理。扁鹊长叹说:“如果不相信我的话,可试着诊视太子,应该能够听到他耳鸣,看见他的鼻子肿了,并且大腿及至还有温热之感。”中庶子闻言赶快入宫禀报,虢君大惊,亲自出来迎接扁鹊。
扁鹊说:“太子所得的病,就是所谓的‘尸厥’。人接受天地之间的阴阳二气,阳主上主表,阴主下主里,阴阳和合,身体健康;现在太子阴阳二气失调,内外不通,上下不通,导致太子气脉纷乱,面色全无,失去知觉,形静如死,其实并没有死。”
扁鹊命弟子协助用针砭进行急救,刺太子三阳五会诸穴。不久太子果然醒了过来。扁鹊又将方剂加减,使太子坐了起来。又用汤剂调理阴阳,二十多天,太子的病就痊愈了。
这件事传出后,人们都说扁鹊有起死回生的绝技。
图文来源:百度百科等
编辑:张文
审核:徐方悦
终审:陆雨婷
古代十大名医之祖:脉学介导者--扁鹊篇
扁鹊(公元前前407—前310),汉族,姬姓,秦氏,名越人(秦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的渤海莫人。
肖像漫画-脉学介导者--扁鹊
扁鹊的来源
《史记》中记载他是渤海郡的一名大夫,而卢医则是指他的出生地在卢国。按照古人的传说,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将安康和快乐带到哪里,好比是带来喜讯的喜鹊,所以,古人把那些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医生称作“扁鹊”。
而这个出生在卢国、名叫秦越人的医生医术高明、学识渊博,走南闯北、治病救人,顺理成章地被人们尊敬地称作“扁鹊”。
扁鹊的故事
扁鹊云游各国,为君侯看病,也为百姓除疾,名扬天下。他的技术十分全面,无所不通。在邯郸听说当地尊重妇女,便做了带下医(妇科医生)。在洛阳,因为那里很尊重老人,他就做了专治老年病的医生。
秦国人最爱儿童,他又在那里做了儿科大夫,不论在哪里,都是声名大振。
有一次,扁鹊路过虢国,见到那里的百姓都在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就问是谁病了,宫中术士说,太子死了已有半日了。扁鹊问明了详细情况,认为太子患的只是一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尸厥”症,鼻息微弱,像死去一样,便亲去察看诊治。
让弟子磨研针石,刺百会穴,又做了药力能入体五分的熨药,用八减方的药混合使用之后,太子竟然坐了起来,和常人无异。继续调补阴阳,两天以后,太子完全恢复了健康。
从此,天下人传言扁鹊能“起死回生”,但扁鹊却否认说,他并不能救活死人,只不过能把应当活的人的病治愈罢了。
还有一次,桓公知道扁鹊声望很大,便宴请扁鹊,扁鹊见到桓公以后说:“君王有病,就在肌肤之间,不治会加重的。”桓公不相信,还很不高兴。
10天后,扁鹊再去见他,说道:“大王的病已到了血脉,不治会加深的。”桓公仍不信,而且更加不悦了。
又过了10天,扁鹊又见到桓公时说,“病已到肠胃,不治会更重”,桓公十分生气,他并不喜欢别人说他有病。
10天又过去了,这次,扁鹊一见到桓公,就赶快避开了,桓公十分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说:“病在肌肤之间时,可用熨药治愈;在血脉,可用针刺、砭石的方法达到治疗效果;在肠胃里时,借助酒的力量也能达到;可病到了骨髓,就无法治疗了,现在大王的病已在骨髓,我无能为力了。”
果然,5天后,桓公身患重病,忙派人去找扁鹊,而他已经走了。不久,桓公就这样死了。
可见,扁鹊的望诊技术出神入化,真是“望而知之谓之神”的神医了。在中医的诊断方法里,望诊在四诊当中居于首位,十分重要,也十分深奥,要达到一望即知的神奇能力更是非同寻常。
这两个例子都是非常有名的医学故事,“起死回生”、“讳疾忌医”的成语也出于此。
扁鹊的遇害
秦武王有病,召请名闻天下的扁鹊来治。一天,太医令李醯(谐音同海)和一班文武大臣赶忙出来劝阻,说:大王的病处于耳朵之前,眼睛之下,扁鹊未必能除。万一出了差错,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扁鹊听了气得把治病用的砭石一摔,对秦武王说:“大王同我商量好了除病,却又允许一班蠢人从中捣乱;假使你也这样来治理国政,那你一举就会亡国!”秦武王听了只好让扁鹊治病。
结果太医令李醯治不好的病,到了扁鹊手里,却化险为夷。武王大喜,想封扁鹊为太医令。
在这场技术高低的较量上,扁鹊战胜了李醯。李醯自知“不如扁鹊”,就产生忌惮之心,使人暗下毒手,杀害了扁鹊。
扁鹊的成就
扁鹊是中医学的开山鼻祖,他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
扁鹊创造了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基础。
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
鹊曾医救虢太子,扁鹊死后,虢太子感其再造之恩,收其骨骸而葬之,墓位于今永济市清华镇东。
扁鹊年轻时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医术。他把积累的医疗经验,用于平民百姓,周游列国,到各地行医,为民解除痛苦。由于扁鹊医道高明,为百姓治好了许多疾病。
扁鹊的诊脉法
脉学之宗指的是扁鹊。扁鹊的切脉诊断法很突出,具有较高水平。《史记》称赞扁鹊是最早应用脉诊于临床的医生。
先秦时期,中医的脉诊是三部九候诊法,即在诊病时,须按切全身包括头颈部、上肢、下肢及躯体的脉。
扁鹊脉诊及其理论可从虢太子这一病例的诊断中体现出来。当时虢太子已昏迷不醒,扁鹊通过脉诊判断为“尸蹶”。
他认为患者的阴阳脉失调,阳脉下陷,阴脉上冲,也即阴阳脉不调和,导致全身脉象出现紊乱,故患者表现如死状。
其实,患者并未真正死亡,除脉诊外,他还观察到患者鼻翼微动。结合切摸,他发现两大腿的体表仍然温暖,因而敢于下此判断。
扁鹊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应用脉诊来判断疾病的医生,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脉诊理论,世人皆敬为神医。
肖像漫画-脉学介导者--扁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