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镬气”这个形容词
如同武侠小说中的剑气
菜未上,就引人食指大动
“
饭桌上的“镬气”
”
“镬气”其实是一个形容词,主要用在吃的方面上。对吃尤其执着的广州人,有没有“镬气”,是他们评判好不好吃的重要依据。
在广州,面试一位大厨的时候,都必须跨过干炒牛河这一道天堑。不同于湿漉漉的其他菜色,合格的干炒牛河,应该干热均匀,不沾一点水分。
油光滑亮的锅炉,劲道弹牙的河粉,鲜嫩干爽的牛肉 ,最后辅以一道升腾的热气,这才是一碟干炒牛河合格的模样。
到最后,所有萦绕心神的美味,都离不开“镬气”。“镬气”就像是武侠小说的剑气一样,剑指广州人的脾胃,菜还没上桌,就能嗅到飘散在天花板的香气,久久不散。
上桌以后,广州人就再也忍不住对“镬气”的瘾,热气还没退散,就大开吃戒。和广州朋友吃一顿饭,菜刚上桌就催促你“趁热吃”,散发着人性的光辉。
广州饭桌上的这种“镬气”,伴随着广州人的嘴巴,从早上绵延至夜晚。
早上八点,广州的酒家就人满为患,夕阳红团晨练结束后就约到这里喝早茶。“一盅两件”是亘古不变的传统,点上一壶茶,两笼点心,一天才算作开始。
午饭时分,街头小巷的锅炉都升腾起雾气,无论是快餐店还是老字号,门外都排满了饥肠辘辘的食客,他们有的来自5A写字楼,有的是刚送完货的卡车司机,有的是邻里几十年的街坊。
深夜,人们循着大排档的香气转移阵地,从CBD转场海珠广场的胜记大排档、宵夜一条街的宝业路、珠江北岸海印桥脚下的西贡渔港。
城市刚刚暗沉下来,这里正要人丁兴旺,每一张饭桌上都摆满了热气沸腾的小炒,和年轻人的劈酒声交相辉映。
“
广州人的“镬气”
”
和广州的菜色一样,广州人也是有“镬气”的。
这种人的“镬气”,不同于炒菜时油爆的火气,也不是不近人情的漠然,而是一种温和的、市井的烟火气。
往西华路逛一圈,会发现老字号的标配,是一个脾气火爆的老板。广州人早已司空见惯,没有一个得劲的老板,东西怎么会好吃。
在他们的地盘,挑三拣四是不允许发生的事情,加葱更好吃你就不能加蒜,食客唯一能做的,就是把碗里东西吃干净。
去的次数多了,老板也会记住这个食客不要香菜,那个食客不要放葱。那些真正的老熟客,坐下来哼唧一声,该吃什么老板自然明了。
有时候,点菜的时候点多了,老板还会不带好脾气地提醒你,点的够多了,再点就吃不完了。
这种“镬气”,先有地方电视台批评官员,后又渗入到广州人的日常之中,比如说广州人的粗口文化。
但凡听过广州人讲粗口的,都能切身感受到广州人的“镬气”。
粗口,即粗鄙的口语。正常情况下,粗口应该是炒螺明那种“我心中有佛,怕你碌柒”的金句句式,押韵中带点哲理,富含哲理又不失气势。
但羊城有嘻哈,但没粗话。对于广州人来说,粗话更像是语气而已。一个“丢”字,足以表达所有的不屑、不甘、愤怒、委屈。
无论老小妇孺,时常听到粗口夹杂在交谈中,带些“镬气”,却不凶猛,更平添了一丝烟火的气息。
“
生活的“镬气”
”
记得在定居广州之前,一直都在深圳生活。深圳什么都好,什么都新,唯独缺了一些生活的气息。
总有一些难捱的夜晚,想着叫朋友出来吃宵夜,打发一下时间。但大城市的人,光是上班就已经耗光了所有力气,就连出门吃饭都需要决心。
但广州不一样,饭桌上的“镬气”漫出了边缘,延伸到了广州人的生活里,久而久之,被人们称作“人情味”。
下班回家,楼下小卖部的老板都会问一句,“下班啦?”有时候手提重物,街坊阿姨们会用身子顶着门,让你顺利把东西提上去。
路过理发店,在做烫发的阿姨在门口和老板聊天,烫发卷还夹着头发,夹成一个圈。聊阿姨留学的儿子,聊老公没回家吃饭,也聊煲汤的伎俩。
现在住的地方附近,有一处小方地,那里有一位阿姨摆的拉肠摊。每天不到早上八点,那里就已经人满为患,没有位置的时候只能站着吃。
阿姨家的拉肠,皮薄、馅足、肉鲜,每天吃也不觉得厌烦,那是一种出了广州就吃不到的风味。
有时候出一趟远门,吃别处的肠粉,如同宝马车插上奔驰标一样,就是感觉差了些什么。
后来偶然听说,阿姨靠着卖拉肠,养了一个在美国读书的儿子,才觉得广州的确藏富于民。尽管如此,第二天阿姨的拉肠档仍然准时出现,广州就是这点好。
对于广州人来说,生活比什么都重要。相比于其他城市,广州有高耸入云的楼宇,也有街角卖5块钱一碗的凉茶铺。
广州人的生活,就像是一碟干炒牛河,尽管大火翻炒,来回跌宕,不变的是热气腾腾,镬气十足。(图文/Livin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