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稷下学宫是大齐王国中央政府直属的全天下著名高等学府,是华夏文明传播的摇篮,是诸子百家治学的圣地。
稷下学宫位于大齐王国国都临淄郡稷门区,学宫领地六里,东临大海,南连齐楚大道,西接三晋直道,北处齐燕官道,交通便利,辐射天下。学宫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稷下学宫始建于齐恒公田午时代,历代国王多年苦心经营,天下士子入溪流归海,终成天下最高学府,至今已有150余年办学历史。齐国国王田因齐,丞相邹忌,上将军田忌等国家领导人多次视察本学宫,对本学宫的建设与发展寄予了深切厚望。本学宫发扬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宗旨,先后完成《黄帝四经》、《管子》、《田子》、《蜎子》、《宋子》、《慎子》、《尹文子》、《晏子春秋》、《司马法》、《周官》等学术巨著。学宫令先后有法家慎到大师、儒法家荀子大师等。
稷下学宫学科门类齐全,覆盖了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共12个学派,拥有学士、名士、博士、大师等学位授予权。对于学习成绩优异者,拥有下大夫、中大夫、上大夫等国家爵位及俸禄授予权。
稷下学宫在办学的150余年里,先后培养出了许多多影响天下大局的风云人物或学派巨匠。现简介如下:
孟轲,稷下学宫儒学院名誉院长,儒学大师,继承并弘扬了孔子的的儒家学说,名动天下,艺惊四方。
申不害,稷下学宫法学院365级学生,法家术派创始人,韩国昭侯时丞相,主持韩国变法,终申子之身无侵韩者。
公孙龙,稷下学宫名学院300级学生,名家集大成者,有离坚白、白马非马等诡辩。
荀况,稷下学宫儒学院293级学生,新儒家创始人,曾三次任学宫校长,后办兰陵学堂,培养出李斯、韩非两学生。
鲁仲连,稷下学宫纵横学院285级学生,在齐燕战争中,使用口才收复聊城,为光复齐国立下大功。
齐鲁大地,弦歌铿锵。展望未来,稷下学宫将始终肩负集思想之大成、育国家之栋梁、开学术之先河、促科技之进步、引社会之方向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再谱战国高等学府继承与创造并进、光荣与梦想交织的辉煌篇章!
一.简介
齐太公田和(?―前384年),妫姓,田氏,名和,田庄子之子,田悼子之弟。陈完的九世孙(陈完十世)。
齐康公十九年(前386年),田和正式取代姜氏,成为齐侯,开启了田齐165年的基业。
田和是战国七雄之一田齐的开国之君。
二.家世背景
田氏自田和的曾祖父田成子田常任国相时,以大斗出贷,以小斗收还,收揽人心,同时相继攻杀其他旧贵族及齐简公,齐国基本上归田氏所有。田成子死后,田和的祖父田襄子田盘为相,且使其兄弟宗人尽为齐都邑大夫,外与三晋通好。田襄子死后,田和的父亲田庄子田白再为相,田氏势力如日中天。
三.田氏代齐
公元前405年,田和嗣相位。次年,三晋伐齐,攻入齐长城。齐长城,西起防门(今山东肥城西北),东至琅邪入海,是利用堤防连结山脉逐步扩建而成。田和相齐宣公,宣公犹如傀儡。
齐宣公死后,子齐康公立,因其荒淫嗜酒,荒废政事。
公元前391年,田和将其迁于海岛,食一城,以奉其先吕尚之祀。田和自立为齐君。
公元前390年,齐师伐魏,取襄阳。不久田和与魏文侯、楚人、卫人会于浊泽(今河南长社县境内),求为诸侯,魏文侯为之请于周安王及诸侯。
公元前386年,田和立为齐侯,列于周室。
公元前379年,齐康公(吕齐君主)死,齐国吕氏为田氏取代,史称“田氏代齐”。
四.总结
田和,字子良,齐国第一任国君。田和出生在春秋时期,早年随父亲参与了泗水之战,是齐国一位杰出的将领。公元前299年,田和在齐桓公的支持下登基为齐国国君,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个“称霸者”。
在田和的统治下,齐国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国力显著增强。他首先在农业上进行改革,将原本分散的农民聚集起来,组织进行集约耕种,生产力大大提高。此外,他还在商业和手工业方面发展生产,使得齐国的经济日益繁荣。田和重视文化教育,加强道德教化,保护史籍,使齐国文化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时期。
田和的内政措施并不仅仅是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改革,他还在政治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他将公爵分封制度改为县制,并对官员考核进行了改革,强调官员必须勤政廉洁,崇尚道德,为民谋利。在外交战争方面,他建立了联盟,积极与周、燕、赵等国进行外交往来,提高齐国的地位。
然而,田和也存在一些缺点和失误。他暴虐嗜杀,经常残杀不顺从他的臣子,并进行大规模的奴隶制度,导致百姓极度不满。他也在一些政策上犯了错误,如将废弃官职的贵族安置到新设的县官职位上,无力解决他们的抱怨,在统治上逐渐失去了威信。
总的来说,田和是一个卓越的国君,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对于齐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他的暴虐和政策失误也给齐国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因此,对于田和,我们应该对他的功过进行全面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诸君下方留言[作揖][作揖]
由张鲁一、段奕宏主演的大型古装历史改编剧《大秦赋》正在热播中。
这部剧由于高开低走,剧情拖泥带水,导致口碑骤降,人气大减,观众弃剧不断,着实可惜。
但是再品《大秦赋》后,突然发现,这部剧其实是挺用心的,它的切入点较小,围绕秦王“嬴政”为中心,分四个阶段刻画嬴政如何进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一阶段:修身养性《大秦赋》中,嬴异人子楚驾崩的时候,嬴政才年仅13岁,这样一个懵懂少年,想要他立马干一番大事业,不现实,所以吕不韦一直在引导嬴政,教导嬴政先“修身养性”。
在国事上,吕不韦与赵姬摄政,吕不韦事无巨细,所有的事情都帮助嬴政办的妥妥的,嬴政只需要好好学习,等到时机成熟即可。
吕不韦把持朝政的同时,还命人著书,写了一本《吕氏春秋》,让嬴政研读,为的就是让尚且年幼的嬴政快速成长起来,先把自己的修养、心性培养好,其他的一概不用管。
《大秦赋》中,在嬴政修身养性阶段,吕不韦大权独揽,不让嬴政过早接触权力,导致嬴政对他有些许误解,这也为日后嬴政扳倒吕不韦埋下伏笔。
第二阶段:齐家到了弱冠之年,本来嬴政有机会加冠亲政,但是由于吕不韦一时放不下手中的权力,与赵姬合谋之后,还是延迟了嬴政亲政的年份。
于是,在这个阶段,嬴政需要做的,就是“齐家”。
所谓的齐家就是“娶妻生子”。
《大秦赋》中,嬴政娶了芈华和离秋为妻。
芈华是华阳夫人这边的人。华阳为了不让大权旁落,所以从楚国找来了芈启的女儿芈华,把他许配给嬴政。
嬴政与芈华一见钟情,两人情意绵绵,如胶似漆。
但是赵姬也不甘示弱,眼见华阳夫人得势,于是立马派人从齐国为嬴政寻觅了离秋,要让嬴政立离秋为后。
嬴政钟意的是芈华,不想辜负她,但是她母后赵姬又要为难他,于是嬴政一气之下,立了一条规矩,永不立后。
不过芈华和离秋都是相敬如宾,不争不抢,很有魅力。
最终,芈华率先为嬴政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为扶苏。
第三阶段:治国嬴政到了必须亲政的时刻,为了能够一举扳倒吕不韦,嬴政故意让嫪毐把事情闹大,然后再平定嫪毐之乱,吕不韦因为受到牵连,所以不得不“引咎辞职”,也就是被罢相。
嬴政亲政之后,并不是立马与六国争天下,而是选择先把国家治理好,因为只有“国富民强,才有资本扫灭六国”。
于是“书同文、车同轨、修水利、开垦荒地”等等,秦王嬴政做了一系列措施,最终吸引六国百姓,前来投靠秦国。
嬴政把秦国治理得有条不紊,欣欣向荣,他知道,每从六国来一个平民,大秦就可以少流一滴血,这个买卖值得。
第四阶段:平天下《大秦赋》用了巨大的篇幅来刻画前三个阶段,78集的剧情,几乎有60多集都在讲大秦嬴政如何“修身、齐家、治国”。
所以有很多观众看不下去,因为大家都想看“平天下”的剧情,而“平天下”的剧情又偏偏很靠后、篇幅很少。
“平天下”阶段,嬴政先是弱赵国,然后破合纵,紧接着灭了韩、赵两国。
《大秦赋》目前的剧情就播出到灭韩、赵,接下来会接着灭掉魏、楚、燕、齐。
因此最后的“平天下”阶段,估计会是《大秦赋》最好看的阶段,早前弃剧的朋友,或许还可以捡起来再看看。
提到齐国的君主,咱们可能首先想起来的是齐国始祖姜子牙、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齐威王、齐闵王这些或英明或昏庸的君主,齐国作为从武王分封就存在的老牌强国在春秋战国历史上可是留下了不少的事迹和段子。
不过在我们的印象中,齐国一直都是顶尖强国。但实际上从开国始祖姜子牙到把齐国构建成超级大国的姜小白(齐桓公),这期间时间跨度长达将近三百年,这三百年里齐国是怎么个情况呢?
如果我说齐国人认为这是屈辱和血泪的三百年您会不会意外?一向强大而富庶的齐国竟然有着如此惨痛的过去,有着刻骨铭心的深仇大恨。没错,这恨惨痛而且绵长。为了给先祖报仇,齐国的历代国君们咬牙隐忍了几百年,历经了九代才雪了这“九世之恨”!
这是个什么情况?这与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家纪国有关。
纪国,这个国家您可能会很陌生,这个国家也是西周早年的封国,而且地位不比齐国低—“纪,姜姓,侯爵”,同为一个姓而且分封位置如此接近,这不禁让我们怀疑纪国和齐国是否是同一个先祖?至少肯定也有血缘关系。纪国封的是侯爵(与晋国类似),可见在春秋早期在诸侯国中也排的上名号,算是早期的强国。
分封制早期,各地诸侯各安其职各司其命,周天子作为诸侯们的总爸爸进行管理,这样的状态倒也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但随着时间推移,周王室的权威和力量渐渐削弱,诸侯们的血缘亲戚关系逐渐稀释,怎样蚕食他人壮大自己成了诸侯们的首要目标,对周王朝也由原先的忠心服从办成了心怀怪胎,周夷王对此是既不满又无可奈何,怎样才能重振周王室声威?杀鸡儆猴!
这边周夷王刀子磨得飞快,那边小鸡仔就送上门来了,谁?齐哀公。前面咱们不是说到了纪国和齐国毗邻,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和平相处后,地处海滨有鱼盐之利的齐国开始把目光转向了自己这个邻居身上。
在齐哀公时期,齐国和纪国发生了摩擦,纪国向周夷王告了齐哀公一刁状,纪国从西周初年开始就为周天子服务,与周王室关系十分密切。自己的心腹吃了亏周夷王不能不重视,齐哀公又好死不死的撞到了枪口上,于是齐哀公被招至首都镐京。
稀里糊涂的齐哀公满头雾水的来到镐京,当着天下诸侯周夷王大义凛然的痛斥了齐哀公不团结诸侯无端入侵土地的可耻行为,还没等他申诉,周天子大袖一挥,把他给煮了!
?堂堂一国国君这么荒唐轻易的就被杀死?还是煮死这种酷刑!—“纪侯僭之周,周烹哀公”。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首先是纪侯添油加醋,把齐哀公说的十恶不赦(僭字可以说明这货颇有些颠倒是非),而周夷王也手黑,二话不说就把尊贵的国君给烹杀。
这一手自然震撼了天下的诸侯和臣民,但齐国和纪国可就成了不死不休的仇敌。齐国国民哀痛自己的国君无辜被杀,给他谥号为“哀”。
人民都表示悲哀,齐国的宗室们更悲愤交加,他们恨周夷王的是非不分,更恨纪国人煽风点火,让国君惨死,于是齐国人开始把灭亡纪国作为他们的首要目的,先君之仇,不可不报!
但理想很美好,现实却残酷,哀公死后齐国迎来了漫长而持久的动荡期,内乱和宫斗成了齐国的主旋律。而反观纪国,人家“强本而用,其五谷丰满”,人民吃得好住得好,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你齐国还想着灭亡纪国?惹恼了人家灭亡你们也就分分钟的事!
这时候的齐国是空有报仇之心,而无报仇之力。
随着齐文公继位,齐国得以喘息,从文公开始,成公、庄公和僖公,齐国的国势慢慢增长,甚至还出现了“庄僖小霸”的情况。
齐僖公可没忘记祖先被烹杀的仇恨,公元前707年齐僖公就打算尽全国之力灭亡纪国,他拉上了卫国、宋国和燕国(燕国来凑什么热闹?),大军直指纪国。没想到消息泄露,大为恐惧的纪国转向鲁国寻求帮助,鲁国当然不愿意看到齐国灭亡纪国做大,于是乎拉上了郑国,哥三结盟把齐国等四国联军给击败,纪国算是喘了一口气。
齐僖公的失败并没有让齐国的统治者们灰心,等到齐襄公继位,这个妹控属性的国君(这货竟然和自己亲妹妹通奸......)继位的第三年就发兵攻打纪国,纪国表示这还没完没了了!赶忙又找鲁国寻求帮助,这时候鲁国国君乃是齐襄公的妹夫(这顶绿帽子......),大舅子你得给我点面子吧?于是鲁桓公组织了会盟,要求齐襄公罢手。
齐襄公可比齐僖公虎多了,你不是拉着郑国出兵逼我结盟么?老子把你们这些人统统杀掉!没过一年,齐襄公杀死了鲁桓公和郑国国君子亹(这个字真难写!),看看谁还能阻拦我灭纪?
没了鲁国和郑国的保护,纪国危在旦夕,齐襄公打着为九世先祖报仇的称号出兵伐纪,连下三城,纪国正式成两国,其中一国完全成了齐国附庸,没过三年,齐国再次伐纪,这次攻破了纪国的都城,自此纪国正式宣布灭亡。
“地南至于饲阴,西至于济,北至于河,东至于纪、鄞”。齐襄公这货是个混账国君,但他为齐国强大所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是他基本上奠定了齐国强盛的根基,而齐国也抓住了这个好机会一跃成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任霸主。
后世对着九世之仇是怎么看待的呢?
“九世之仇犹可报乎?”“虽百世可也!”
作者:胡羽
说到战国时期可以说是枭雄四起,让很多人不免感慨那个时代,不光如此,还有诸多的思想,像我们熟悉的儒家,法家,道家,都是从那时候开始兴起。
可以说是一个极其神奇的年代,我们都知道战国时期,有很多强盛的国家,就比如说说我们的齐国。
那一时期,列国相争,尔虞我诈,除了硬打、明抢,不免也有“抹黑”之类。比如,有的国家好事。
虽说齐国虽然很富,但富而不贵,道德不行,民众太滑,太鸡贼,不淳朴。这就搞得文化也轻了,思想也浮了,显得堂堂齐国没什么文化底蕴。
齐宣王心血来潮想抓一抓文化,他的意思是这样的:齐国在东方,是个地缘政治大国;有鱼盐之利、兴商工之业,是个经济大国;人口众多,甲兵强盛,是个军事大国。
他掰着指头数一数,就差个文化了。然而文化,是齐国历代国君的心病,但是非常不幸的是齐国又跟鲁国做了邻居。
咱都知道鲁国出过不少的圣人,就好比说我们的孔子,每到这时,鲁国就会被其他列国拿过来,和齐国比较一番。
鲁国的文化确实很强,毕竟鲁国是当初制礼作乐的总设计师周公封地的延续,堪称制礼作乐的模范生。
到最后,鲁国别的没有,文化有的是,国中饮食男女、行走坐卧、治国齐家,随便拿出一样,都是“传统”。
这就让人感到非常的无语,终于,到齐国第15位国君齐桓公(一说其子齐威王)执政时,齐桓公忍不下去了,决定改变这个局面,说,我们也搞文化!
不就是让人说话吗?我们有钱,还怕没人?于是,齐桓公给有关部门钱,给政策,给地皮,特事特办,一路绿灯,搞了个官办高等学府—稷下学宫。
有关部门立刻为稷下学宫做各种宣传,招聘各路专家学者养起来,让他们坐而论道。效果立竿见影,齐国的文化立刻活跃了。
专家们聚在一起,按行政级别发言,谈人生,谈理想,谈未来,谈社会,谈道德,甚至还有谈宇宙的。一时间,稷下学宫热闹非凡
齐宣王首先加大了稷下学宫的拨款,进一步落实专家学者们的各项政策待遇,一切都和行政级别挂钩,搞正规化。
这样一来,人就更多了,各国的专家学者纷纷传说,齐国的饭好吃,齐国又出了个齐宣王,最喜欢文学游说之士等。
齐宣王也很享受这种感觉。他经常亲临学宫发表重要讲话,或者观赏学者们辩论,然后再高屋建瓴地点评一番,日子过得好不快活。
直到有一天,来了个老头,打破了稷下学宫和谐的一幕。这个老头,就是孟子。 孟子当时已经在列国游说圈出名了,大家都知道孟子脾气大,当面怼过好几个国君。
齐宣王一听就来了兴致,说没事,我雅量,想和他谈谈。最后实在没办法,他们只好听天由命,放弃了谈话行动,唯有暗暗祈祷孟子到时候心情好。
孟子果然没有给人太多意外。他照例怼了齐宣王,还怼了不止一回。其中有一回,孟子把齐宣王彻底怼恼了,后来就对这传统文化啥的没了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