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八字 > 风水测算

梦见出国留学(梦见出国留学是什么意思有什么预兆)

时间:2024-01-22 10:42:10 作者:旧事重提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没出过国的留学生,还能叫留学生吗?

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组

作者 | 木子童

编辑、制图丨渣渣郡

本文首发于虎嗅年轻内容公众号“那個NG”(ID:huxiu4youth)。在这里,我们呈现当下年轻人的面貌、故事和态度。

“青春才几年,疫情占三年。”

疫情开始的那一刻,没有人想到它会是如此漫长。本想着送走疫情,没想到最后是被疫情“送走”,这几年反复在封校和网课里打转的大学生,多少有点儿被耽误的感伤。

不过,比大学生更不走运的还有留学生。

疫情对于普通大学生,可能不过意味着在宿舍里被圈到百爪挠心,或者错失与好友共拍毕业照的机会。

但对于留学生来说,却意味着更加残酷的伤害:海外留学转眼变成“国际函授”,别说什么体验异文化交流,甚至可能直到毕业,都没机会见一次同窗。

从没出过国的,还能叫留学生吗?

烂漫春光里,我和几位“云留学”的朋友聊了聊这个话题。

今年,以春季结业的日本留学生为首,2020年度入学的各国留学生即将陆续毕业。

满怀对国外生活的憧憬,却阴差阳错化作时代的眼泪。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为了第一批没有出境记录的留学生。

“你这个学留得好啊,就在家留,去都不用去。”

亲戚朋友经常开玩笑,半真半假地口称羡慕:一来吃住在家,生活费大大节省;二来方便在国内找工作;三来常伴父母,可以享受离巢前最后一次回光返照的亲子时光,听起来确实好处不少。

但虽然是玩笑,总说这事儿也弄得人挺烦躁——天知道,“去都不用去”就是云留学生最大的烦恼。

亲友对留学的挥斥方遒,大概就这个味道

“我感觉好像留了个假学。”

几天前刚刚毕业的日本留学生林檎对我说道,特意在“留”字上咬下重音。

从拿下offer到毕业的两年里,她始终被疫情困在国内。

不是没有过出国的机会,20年底、21年底日本分别对新规留学生开放过两次短暂的入国窗口。

但20年底,林檎以为疫情即将彻底结束,打算在家过完春节再动身,结果疫情在年后反弹,窗口再度关闭。21年底的开放更是短暂,不过十几天,递交的材料还没排上号,疫情就卷土重来。

22年3月,日本彻底开门迎新,林檎终于有机会赶一趟赴日末班车,申请资料都递上去了,但国内疫情的反弹又把她按回了家里。

从小喜欢日本文化的林檎从没想过,她与日本竟是如此有缘无分。

两年前,她对谈论日本的一切兴致高昂:

到日本后第一站,要先去港区台场和假自由女神像合影,再去新桥日本电视台听宫崎骏设计的蒸汽表敲钟,晚上在铁道下撸烧鸟,最后去宝冢剧场看男役演出。

中午一起吃便当,给日本同学带老干妈开开眼,校园祭的话,最好能和他们一起办鬼屋。

宝冢剧团2021年《樱岚记》,右侧为女子扮演的男役

但云留学两年后,她不再喜欢谈起这些。在她与日本之间,仿佛多了一道冬日的窗玻璃,每呼吸一次就多一层水汽,把幻想氤氲成一团朦胧的光影。

现在提起日本,她只能想到网课。具象化来说,就是电脑屏幕上渔网般的zoom视窗和教授几天才能回一封的电子邮件。

互联网联通世界,但网课却让人倍感孤立。

网课两年,林檎没能结识任何一个当地朋友。

“好些同学我甚至没见过脖子以下的部分,有时候看着他们就忍不住会想,脖子下面会是什么样,穿什么衣服?或者干脆就坐在被炉里光着屁股,像日和一样?”

上着课,她经常习惯性地走神,盯着同学视窗里的背景,幻想他们的身份性格和过往。

“有些人背景里挂一把吉他,或者摆一排手办,那我可以合理推测TA喜欢音乐,或者是个阿宅。”

这是她感觉与这些“素未谋腿”的同学最亲近的一刻。

不过有些同学更喜欢模糊背景

欧美区的云留学选手比亚洲更惨,大时差的网课就像一场精神长征。

“太困了,一不小心就走神,一走神就睡过去。”

由于时差,有时候天还没亮第一节课就已经开讲。如果没有小组讨论,或者前天玩儿到太晚,很容易就会迷糊过去,最后不得不回看录屏。

“不在教室里,有一千种偷懒的方法就摆在你眼前,怎么能忍得住不用呢?”

虽然梅贻琦告诫学子,“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但世上终究是俗人居多,还需仰赖建筑与场景构建自我身份和行为规范。

一位澳洲云留学生告诉我,因为zoom可以用敲字辅助语音交流,很多社恐留学生在和当地学生小组讨论时就会用打字代替蹩脚的口语,或者直接黑屏,假装掉线了事。

每次总要有几块黑屏

一来二去,还是在“会写不会说”的中国人舒适圈里,语言能力半点没有进步。

他们自我评估,网课的学习效率至少比线下低了20%,有人甚至给到50%的程度。

近几十年,恐怕再难找到一届比云留学生更焦虑的留学生了。

尽管大多数普通留学生也会焦虑,但他们的前途未卜总有期限。不论结果是好是坏,一切令人不安的可能性都将伴随招生季的结束归零。

offer来了,皆大欢喜,打点行囊准备启程。申请被拒也没关系,收拾心情,再谋后路。

考前拜文书菩萨,求offer必备流程

但云留学生的一颗心,却始终被流动的疫情消息牵在半空中。

究竟哪一天能开放入境?

每天,来自官方、朋友、留学中介的各路消息在云留学社群中流转,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往往刚升起一丝希望,转眼又被碾碎,云留学生被困在命运的四方骰子里,颠颠倒倒抓不住个明天。

2020年拿到offer、入学日本一流大学攻读博士课程的管菲,在“2020日本留学生抱团取暖群”中,见证了近500群友从满怀希望到心如死灰的全过程。

“最开始,20-21年的时候,但凡有一点点消息,大家就会在群里讨论出几百条去,有分析的也有吐槽的。”所有人都乐观地相信,疫情就像,虽然一时严重,但很快就会平息。

时间迈入2021年,群里人大多从研一进入研二,大家渐渐沉默起来。

一边是时限过半的留学机会,一边是望不到头的疫情。寂静就像一口高压锅,锅盖下无力、沮丧、焦虑的情绪疯狂沸腾。

岁月不过如常行进,但表盘滴答声听在云留学生耳中,却像是梦想的倒计时丧钟。

他们中有些人辞去稳定的国企工作,才在30岁换来一次任性的机会,有些人为了出国,已经准备了好几个年头。

坐困国内,当初的孤注一掷仿佛全变成了“遗憾、可惜、错误、笑话”。尽管理性上清楚,这并不是谁的过错。但无人的独处时刻,那些被强行压抑的糟糕情绪又会悄悄冒头。

有些人失眠、暴食,有些人歇斯底里地痛哭流涕,还有人陷入严重抑郁,躺在床上仿佛失去了所有行动的意愿和能力。

管菲在写给自己的对话录中,如此描述当时的状态:

2021年12月01日,更坏的消息来了,意味着大概率22年夏天之前都无法入境了,阳光明媚的小阳春天气,在窗边的座位上emo了整个下午。还好没有像两天前那样大崩溃,也忍住了没有找人吐槽。

总是嘴上说着“不去了不去了”“明年明年”“毕业更重要”,但是心里想的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心里还是想着,“赴日才是我的初心呀”“博士毕业不毕业根本不重要,见到喜欢的人比学位重要多了”,才会导致自己如此纠结,陷入无穷无尽的焦虑和恐惧,整天担惊受怕,畏手畏脚,前怕狼后怕虎,光是给自己做心理重建就消耗了无数能量。

焦虑,更无能为力。等待入境政策放宽的云留学生,像极了守在产房前咬指甲的新手爸爸:

“太想做点什么了,可你不知道自己做些什么能改变现状,你做什么都改变不了。”

管菲告诉我,2021年3月,日本第一次入境窗口期戛然而止后不久,群里开始聊起星盘和命运。

最难熬的时候,管菲也找过大仙。东北人,专批八字,30块钱可算事业、学业、婚姻。大仙告诉她,尽管现在多有不顺,但她是命中注定的大富大贵,必有后福。

闻言管菲仿佛从深海里猛然透过一口气来,“心里一下子平静许多”。

她把大仙的事情讲到群里,立刻有不少人表示感兴趣。当我找到大仙询问当时的情形,他回忆说,三四天的时间里,突然有200多人来加微信,远超平日十几个人的客流量,着实把他吓了一跳。

算命当然不可尽信,但管菲说:“当大家都处在那种比较焦虑和迷茫的状态,就会去诉诸玄学,寻求一些心理安慰。”

疫情改变了云留学生的生活,更改变了他们对留学价值的判断。

在和日澳美英各国云留学生交谈后我发现一个共性——他们不爱谈异文化交流、多元化冲击,话题兜兜转转,总是三句离不开学业和实习。

也难怪,只能“学”不能“留”的日子里,也只有“学”能成为判断留学成败的唯一标准。

盯着一个“学”字,云留学生就像欲练神功的武林高手,自动摒弃了那些“不太实用”的留学技能。

一切向绩点看齐

比如口语。

丈着一口流利的英语,一些小语种国家留学生云留学2年,当地话还停留在“你好我也好”的等级。他们说,“反正以后也不会用到,没必要浪费精力”。

不关心当地新闻,不关心校园活动,他们只关心绩点、发文和找实习。

一场“线验旅程”生生变成“线上通关游戏”。仿佛只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或是一张亮眼的文凭,才能向别人证明“我并未虚度光阴”。

然而与此同时,一心向学的云留学生又深知,文凭从来就不是“留学”中最重要的东西。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问现在海归学子多如狗,回国指不定赚得还没有普通人多,我们为什么还要出国留学呢?

高赞回答说,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留学之可贵更在于身处异国的那些真实体验:

自己去看看国外的月亮是扁是圆,让完全陌生的环境打碎你原来的认知,让奇葩点爆你的三观,让美好的际遇搞得你热泪盈眶,让文化的多样性告诉你你原先学来的,读来的,别人教的,都是放屁。(知乎@王诺诺)

云留学生并不担心“网授学历”的含金量。

疫情期间就算全程上网课,教育部一样会发放同等留学学历认证。找工作也不难,只有“活儿好”就行,没人关心你学本事用的是赛博还是实体教材。

但“没出过国”却是他们永远的软肋。

在拿到日本offer前,林檎最喜欢和朋友滔滔不绝地讨论日本文化,但现在她反而会规避这些话题,因为一旦发表点高论,就“很容易被一句‘你不也没去过’噎得哑口无言”。

遗憾伴随毕业日的临近,一天比一天更浓。

Yuqi至今记得,她与澳洲曾经只有一步之遥。

2020年2月,澳洲出台政策,此前被禁止入国的中国留学生可在第三方国家停留14天后入境。

Yuqi立刻启程飞往泰国,带着两大箱行李,和家里倾尽所有为她凑出来的几十只口罩。

她满怀期待地等待了13天,只差最后一天就可以登机飞往澳洲,但澳洲突然传出疫情爆发的消息,Yuqi害怕了,第14天她选择了返回中国。

这是Yuqi最后悔的一刻,她告诉我:“如果再选一次,我会直接飞去澳洲。”

日本留学生杏子早就计划好,在毕业典礼上,要穿一袭紫色的明制汉服,和穿着传统“袴装”毕业服的日本同学一起在樱花树下拍照。

当然,因为疫情,设想没能成行。毕业式那一天,她只能守在手机旁,等在日本的中国同学发来毕业式的照片、研究室的视频,最后告别那片从未谋面的校园。

杏子有一只28寸的行李箱,两年里收拾了三次。第一次在4月,装满了春装和夏装,第二次听说12月底会开放入境,于是把春装取出来,换上了冬装和秋装。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杏子把行李箱中的衣服重新塞回衣柜,她知道自己再也去不成了。

从春到夏,从秋到冬,行李箱就放在客厅,只要签证到手,拎上就能立刻出发。但直到箱子落了灰,也没能等到那张签证。

日本学生毕业式服装

杏子后悔,早知如此,2019年末去日本考学时,就该和导师见上一面。

那时导师曾邀请她会面,她也早早就给老师精心挑选了一小罐乌龙茶做见面礼,但由于日语尚不纯熟,一时情怯,她最终选择了婉拒。

总以为来日方长,却不想有时错过就是永远。

典型的日本研究生与教授上课的场景

直到毕业的那一刻,很多云留学生还如在梦中:

“总感觉不太真实,我的留学就这么结束了?”

但他们又会用“释然”来形容这一刻。

仿佛那颗被牵绊着、煎熬着、明知希望渺茫却又不甘沉寂的心脏,终于可以踏实地落地了。

“也许直到最后,我还是在期待奇迹吧,虽然不知道奇迹还能怎么发生。但真的只有彻底结束才能死心。”

每个云留学生都有一个梦想,希望等疫情结束,有机会去摸一摸校园的砖墙,见一见导师的模样。

这会给我们一种错觉,仿佛所有的遗憾都还有弥补的机会。

但人生如逆旅,错过就像一列没能赶上的列车。30岁的我们买得起10岁时想要的玩具,可当30岁的我们打开玩具盒,又怎能重拾10岁的快乐?

或许从疫情开始的那一天,我们就进入了一场名叫《变形记》的梦魇。

工作、旅行、自由、安全,一切既有的认知都在失序和异变。

而我们只能像格里高尔一样清醒地目睹这一切,却无力阻止与改变。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小区被封了(豆瓣网友@K)

一年前,我们还在满怀期待的讨论,如果疫情结束该去哪里浪荡。

可今年,这样的声音越来越少见,我们正像云留学群一样陷入岑寂。

疫情击碎了我们的梦想,更摧毁了我们做梦的能力。

等疫情结束……可疫情什么时候会结束呢?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没出过国的留学生,还能叫留学生吗?

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组

作者 | 木子童

编辑、制图丨渣渣郡

本文首发于虎嗅年轻内容公众号“那個NG”(ID:huxiu4youth)。在这里,我们呈现当下年轻人的面貌、故事和态度。

“青春才几年,疫情占三年。”

疫情开始的那一刻,没有人想到它会是如此漫长。本想着送走疫情,没想到最后是被疫情“送走”,这几年反复在封校和网课里打转的大学生,多少有点儿被耽误的感伤。

不过,比大学生更不走运的还有留学生。

疫情对于普通大学生,可能不过意味着在宿舍里被圈到百爪挠心,或者错失与好友共拍毕业照的机会。

但对于留学生来说,却意味着更加残酷的伤害:海外留学转眼变成“国际函授”,别说什么体验异文化交流,甚至可能直到毕业,都没机会见一次同窗。

从没出过国的,还能叫留学生吗?

烂漫春光里,我和几位“云留学”的朋友聊了聊这个话题。

今年,以春季结业的日本留学生为首,2020年度入学的各国留学生即将陆续毕业。

满怀对国外生活的憧憬,却阴差阳错化作时代的眼泪。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为了第一批没有出境记录的留学生。

“你这个学留得好啊,就在家留,去都不用去。”

亲戚朋友经常开玩笑,半真半假地口称羡慕:一来吃住在家,生活费大大节省;二来方便在国内找工作;三来常伴父母,可以享受离巢前最后一次回光返照的亲子时光,听起来确实好处不少。

但虽然是玩笑,总说这事儿也弄得人挺烦躁——天知道,“去都不用去”就是云留学生最大的烦恼。

亲友对留学的挥斥方遒,大概就这个味道

“我感觉好像留了个假学。”

几天前刚刚毕业的日本留学生林檎对我说道,特意在“留”字上咬下重音。

从拿下offer到毕业的两年里,她始终被疫情困在国内。

不是没有过出国的机会,20年底、21年底日本分别对新规留学生开放过两次短暂的入国窗口。

但20年底,林檎以为疫情即将彻底结束,打算在家过完春节再动身,结果疫情在年后反弹,窗口再度关闭。21年底的开放更是短暂,不过十几天,递交的材料还没排上号,疫情就卷土重来。

22年3月,日本彻底开门迎新,林檎终于有机会赶一趟赴日末班车,申请资料都递上去了,但国内疫情的反弹又把她按回了家里。

从小喜欢日本文化的林檎从没想过,她与日本竟是如此有缘无分。

两年前,她对谈论日本的一切兴致高昂:

到日本后第一站,要先去港区台场和假自由女神像合影,再去新桥日本电视台听宫崎骏设计的蒸汽表敲钟,晚上在铁道下撸烧鸟,最后去宝冢剧场看男役演出。

中午一起吃便当,给日本同学带老干妈开开眼,校园祭的话,最好能和他们一起办鬼屋。

宝冢剧团2021年《樱岚记》,右侧为女子扮演的男役

但云留学两年后,她不再喜欢谈起这些。在她与日本之间,仿佛多了一道冬日的窗玻璃,每呼吸一次就多一层水汽,把幻想氤氲成一团朦胧的光影。

现在提起日本,她只能想到网课。具象化来说,就是电脑屏幕上渔网般的zoom视窗和教授几天才能回一封的电子邮件。

互联网联通世界,但网课却让人倍感孤立。

网课两年,林檎没能结识任何一个当地朋友。

“好些同学我甚至没见过脖子以下的部分,有时候看着他们就忍不住会想,脖子下面会是什么样,穿什么衣服?或者干脆就坐在被炉里光着屁股,像日和一样?”

上着课,她经常习惯性地走神,盯着同学视窗里的背景,幻想他们的身份性格和过往。

“有些人背景里挂一把吉他,或者摆一排手办,那我可以合理推测TA喜欢音乐,或者是个阿宅。”

这是她感觉与这些“素未谋腿”的同学最亲近的一刻。

不过有些同学更喜欢模糊背景

欧美区的云留学选手比亚洲更惨,大时差的网课就像一场精神长征。

“太困了,一不小心就走神,一走神就睡过去。”

由于时差,有时候天还没亮第一节课就已经开讲。如果没有小组讨论,或者前天玩儿到太晚,很容易就会迷糊过去,最后不得不回看录屏。

“不在教室里,有一千种偷懒的方法就摆在你眼前,怎么能忍得住不用呢?”

虽然梅贻琦告诫学子,“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但世上终究是俗人居多,还需仰赖建筑与场景构建自我身份和行为规范。

一位澳洲云留学生告诉我,因为zoom可以用敲字辅助语音交流,很多社恐留学生在和当地学生小组讨论时就会用打字代替蹩脚的口语,或者直接黑屏,假装掉线了事。

每次总要有几块黑屏

一来二去,还是在“会写不会说”的中国人舒适圈里,语言能力半点没有进步。

他们自我评估,网课的学习效率至少比线下低了20%,有人甚至给到50%的程度。

近几十年,恐怕再难找到一届比云留学生更焦虑的留学生了。

尽管大多数普通留学生也会焦虑,但他们的前途未卜总有期限。不论结果是好是坏,一切令人不安的可能性都将伴随招生季的结束归零。

offer来了,皆大欢喜,打点行囊准备启程。申请被拒也没关系,收拾心情,再谋后路。

考前拜文书菩萨,求offer必备流程

但云留学生的一颗心,却始终被流动的疫情消息牵在半空中。

究竟哪一天能开放入境?

每天,来自官方、朋友、留学中介的各路消息在云留学社群中流转,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往往刚升起一丝希望,转眼又被碾碎,云留学生被困在命运的四方骰子里,颠颠倒倒抓不住个明天。

2020年拿到offer、入学日本一流大学攻读博士课程的管菲,在“2020日本留学生抱团取暖群”中,见证了近500群友从满怀希望到心如死灰的全过程。

“最开始,20-21年的时候,但凡有一点点消息,大家就会在群里讨论出几百条去,有分析的也有吐槽的。”所有人都乐观地相信,疫情就像,虽然一时严重,但很快就会平息。

时间迈入2021年,群里人大多从研一进入研二,大家渐渐沉默起来。

一边是时限过半的留学机会,一边是望不到头的疫情。寂静就像一口高压锅,锅盖下无力、沮丧、焦虑的情绪疯狂沸腾。

岁月不过如常行进,但表盘滴答声听在云留学生耳中,却像是梦想的倒计时丧钟。

他们中有些人辞去稳定的国企工作,才在30岁换来一次任性的机会,有些人为了出国,已经准备了好几个年头。

坐困国内,当初的孤注一掷仿佛全变成了“遗憾、可惜、错误、笑话”。尽管理性上清楚,这并不是谁的过错。但无人的独处时刻,那些被强行压抑的糟糕情绪又会悄悄冒头。

有些人失眠、暴食,有些人歇斯底里地痛哭流涕,还有人陷入严重抑郁,躺在床上仿佛失去了所有行动的意愿和能力。

管菲在写给自己的对话录中,如此描述当时的状态:

2021年12月01日,更坏的消息来了,意味着大概率22年夏天之前都无法入境了,阳光明媚的小阳春天气,在窗边的座位上emo了整个下午。还好没有像两天前那样大崩溃,也忍住了没有找人吐槽。

总是嘴上说着“不去了不去了”“明年明年”“毕业更重要”,但是心里想的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心里还是想着,“赴日才是我的初心呀”“博士毕业不毕业根本不重要,见到喜欢的人比学位重要多了”,才会导致自己如此纠结,陷入无穷无尽的焦虑和恐惧,整天担惊受怕,畏手畏脚,前怕狼后怕虎,光是给自己做心理重建就消耗了无数能量。

焦虑,更无能为力。等待入境政策放宽的云留学生,像极了守在产房前咬指甲的新手爸爸:

“太想做点什么了,可你不知道自己做些什么能改变现状,你做什么都改变不了。”

管菲告诉我,2021年3月,日本第一次入境窗口期戛然而止后不久,群里开始聊起星盘和命运。

最难熬的时候,管菲也找过大仙。东北人,专批八字,30块钱可算事业、学业、婚姻。大仙告诉她,尽管现在多有不顺,但她是命中注定的大富大贵,必有后福。

闻言管菲仿佛从深海里猛然透过一口气来,“心里一下子平静许多”。

她把大仙的事情讲到群里,立刻有不少人表示感兴趣。当我找到大仙询问当时的情形,他回忆说,三四天的时间里,突然有200多人来加微信,远超平日十几个人的客流量,着实把他吓了一跳。

算命当然不可尽信,但管菲说:“当大家都处在那种比较焦虑和迷茫的状态,就会去诉诸玄学,寻求一些心理安慰。”

疫情改变了云留学生的生活,更改变了他们对留学价值的判断。

在和日澳美英各国云留学生交谈后我发现一个共性——他们不爱谈异文化交流、多元化冲击,话题兜兜转转,总是三句离不开学业和实习。

也难怪,只能“学”不能“留”的日子里,也只有“学”能成为判断留学成败的唯一标准。

盯着一个“学”字,云留学生就像欲练神功的武林高手,自动摒弃了那些“不太实用”的留学技能。

一切向绩点看齐

比如口语。

丈着一口流利的英语,一些小语种国家留学生云留学2年,当地话还停留在“你好我也好”的等级。他们说,“反正以后也不会用到,没必要浪费精力”。

不关心当地新闻,不关心校园活动,他们只关心绩点、发文和找实习。

一场“线验旅程”生生变成“线上通关游戏”。仿佛只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或是一张亮眼的文凭,才能向别人证明“我并未虚度光阴”。

然而与此同时,一心向学的云留学生又深知,文凭从来就不是“留学”中最重要的东西。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问现在海归学子多如狗,回国指不定赚得还没有普通人多,我们为什么还要出国留学呢?

高赞回答说,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留学之可贵更在于身处异国的那些真实体验:

自己去看看国外的月亮是扁是圆,让完全陌生的环境打碎你原来的认知,让奇葩点爆你的三观,让美好的际遇搞得你热泪盈眶,让文化的多样性告诉你你原先学来的,读来的,别人教的,都是放屁。(知乎@王诺诺)

云留学生并不担心“网授学历”的含金量。

疫情期间就算全程上网课,教育部一样会发放同等留学学历认证。找工作也不难,只有“活儿好”就行,没人关心你学本事用的是赛博还是实体教材。

但“没出过国”却是他们永远的软肋。

在拿到日本offer前,林檎最喜欢和朋友滔滔不绝地讨论日本文化,但现在她反而会规避这些话题,因为一旦发表点高论,就“很容易被一句‘你不也没去过’噎得哑口无言”。

遗憾伴随毕业日的临近,一天比一天更浓。

Yuqi至今记得,她与澳洲曾经只有一步之遥。

2020年2月,澳洲出台政策,此前被禁止入国的中国留学生可在第三方国家停留14天后入境。

Yuqi立刻启程飞往泰国,带着两大箱行李,和家里倾尽所有为她凑出来的几十只口罩。

她满怀期待地等待了13天,只差最后一天就可以登机飞往澳洲,但澳洲突然传出疫情爆发的消息,Yuqi害怕了,第14天她选择了返回中国。

这是Yuqi最后悔的一刻,她告诉我:“如果再选一次,我会直接飞去澳洲。”

日本留学生杏子早就计划好,在毕业典礼上,要穿一袭紫色的明制汉服,和穿着传统“袴装”毕业服的日本同学一起在樱花树下拍照。

当然,因为疫情,设想没能成行。毕业式那一天,她只能守在手机旁,等在日本的中国同学发来毕业式的照片、研究室的视频,最后告别那片从未谋面的校园。

杏子有一只28寸的行李箱,两年里收拾了三次。第一次在4月,装满了春装和夏装,第二次听说12月底会开放入境,于是把春装取出来,换上了冬装和秋装。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杏子把行李箱中的衣服重新塞回衣柜,她知道自己再也去不成了。

从春到夏,从秋到冬,行李箱就放在客厅,只要签证到手,拎上就能立刻出发。但直到箱子落了灰,也没能等到那张签证。

日本学生毕业式服装

杏子后悔,早知如此,2019年末去日本考学时,就该和导师见上一面。

那时导师曾邀请她会面,她也早早就给老师精心挑选了一小罐乌龙茶做见面礼,但由于日语尚不纯熟,一时情怯,她最终选择了婉拒。

总以为来日方长,却不想有时错过就是永远。

典型的日本研究生与教授上课的场景

直到毕业的那一刻,很多云留学生还如在梦中:

“总感觉不太真实,我的留学就这么结束了?”

但他们又会用“释然”来形容这一刻。

仿佛那颗被牵绊着、煎熬着、明知希望渺茫却又不甘沉寂的心脏,终于可以踏实地落地了。

“也许直到最后,我还是在期待奇迹吧,虽然不知道奇迹还能怎么发生。但真的只有彻底结束才能死心。”

每个云留学生都有一个梦想,希望等疫情结束,有机会去摸一摸校园的砖墙,见一见导师的模样。

这会给我们一种错觉,仿佛所有的遗憾都还有弥补的机会。

但人生如逆旅,错过就像一列没能赶上的列车。30岁的我们买得起10岁时想要的玩具,可当30岁的我们打开玩具盒,又怎能重拾10岁的快乐?

或许从疫情开始的那一天,我们就进入了一场名叫《变形记》的梦魇。

工作、旅行、自由、安全,一切既有的认知都在失序和异变。

而我们只能像格里高尔一样清醒地目睹这一切,却无力阻止与改变。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小区被封了(豆瓣网友@K)

一年前,我们还在满怀期待的讨论,如果疫情结束该去哪里浪荡。

可今年,这样的声音越来越少见,我们正像云留学群一样陷入岑寂。

疫情击碎了我们的梦想,更摧毁了我们做梦的能力。

等疫情结束……可疫情什么时候会结束呢?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出国学语言的十大理由

为什么要在国外学习语言 - 这与在家学习语言有何不同?我们经常从人们那里听到这一点,我也赞赏任何人想要学习一门外语,但两者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区别。虽然所有的语言学习都很重要,但是在现场学习一门语言有明显的优势。如下我们整理出十个优势。

1. 理解和被理解

比在一个新的地方而不是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或者能够被理解的压力要小得多。当你第一次开始在海外学习一门语言时,你会知道一些单词,并且用这种语言表达自己的能力很小。这个很难(硬!您想订购食物,到达地方,购买您需要的物品,交谈。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变得更好 - 并且能够理解,并逐渐被更容易理解。

与国外的家人一起享用早餐,同时说和学习说他们的语言

2.拯救你的生活

至少知道你正在学习的地方的一些语言可以帮助你挽救生活!您可以在紧急情况下帮助某人 - 或在您需要时帮助自己。

学习一门语言可以拯救你的生活

3.变得更聪明

据说,当你用另一种语言做梦时,你真正成为了这种文化的一部分 - 这是你的大脑理解你正在学习和生活的语言的一个标志。这是真的 - 语言学习影响你大脑的神经通路 - 当你学习一门语言时,你的大脑实际上会变得更大!因此,您可以提高您的认知和创造能力 - 终身。虽然你可以在家里学习一门语言,通过沉浸在文化中同时学习一门新语言,你也可以掌握文化线索,正确使用敬语,并提高你的语言素养 - 书面和口头。通过沉浸式学习几乎可以无法估量地加速这个过程,并增加额外的东西(包括更大的大脑和更长的生命)。

语言学习可以扩展您的思维,因为它可以促进更深入的思考和想象力的发展

4.展示并获得尊重

表达对某人的尊重的最佳方式之一是尝试说出他们的语言。你也会受到更好的待遇,因为你正在努力!虽然你可能在开始时不知道正确的词,但继续尝试和学习 - 这很重要,当地人欣赏并尊重你的努力。你通过学习和说出他们的语言表达对文化的尊重,而不是强迫他们说你的。希瑟马克尔讲述了一个关于语言在创造尊重方面的重要性的伟大故事:

当我在巴黎工作时,我陪同两个朋友去了奥地利咖啡馆,喝了一晚。我们站在酒吧附近,过了一段时间后,我感觉身后有人的压力靠在我身上。我转过身,想着也许他们喝醉了,或者他们可能会停下来,但事实证明,靠在我身上的女人只是想站在我站立的地方。她的眼睛迎接我的,她用法语说,“你可以走开!”没有想到,我也用法语回答说:“没问题。你要做的就是请原谅。“她盯着我,傻眼了,显然没想到我说法语,然后就走开了。这是一场小胜利,但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一旦你能用外语维持自己,你不仅可以获得尊重,而且你也会明白你的流利程度正在提高,这会激发你的信心。

5.学得更快

说实话 - 学习一门语言可能很困难。你必须练习,练习和练习。通过实际生活在专门使用外语的文化中,您将被迫学习和练习您的语言技能!当您需要订购餐点,购物并使用新语言进行游戏时,不会有跳绳学习。我在大学里接过了几个日语学期 - 但是没有把它扔进去,因为我没有必要。有一次我搬到日本?我在几个星期内学到的东西比我用这几个学期还多 - 因为我活了。通过完全沉浸的体验式学习是我学习的最好方式 - 你也是?

语言沉浸是一种体验式学习 - 你会从很多方面受益

6.获得更好的工作 - 或者更好地完成工作

不知道某种语言会有很大的代价,无论你目前是在就业还是在毕业后都希望如此。深刻地了解(或不了解)一种语言会影响你的工作和生活收入。Edward Trimnell写了关于全球英语的神话和美国人的单语言成本,他指出,

当一家美国公司需要讲中文的律师或讲日语的工程师时,他们几乎从不聘请美国人担任这份工作 - 因为很少有美国律师或工程师费心去学习外语。不一定是这种情况。

我们在外语方面的历史性弱点通常也为外国企业创造了商业优势。外语扫盲是一种能够让人们研究市场,销售产品和发展关系的工具。对于美国商人来说,美国海外公司的竞争对手非常乐意看到外语能力的低下率。

7.吃得更好

我最喜欢的一个方面就是它的食物。想象一下,通过享受一个国家的食物来学习一门语言。这个世界上许多语言学习机会围绕着美食。对我而言,这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方式 - 并将其用于终身!正如Nicole Rosenleaf Ritter所说,她在意大利的浸入式语言学习经历,

到这两周结束时,我们能够传达基本需求并了解更多,而且我们有足够的食谱和葡萄酒感,可以在未来几年内举办各种晚宴。最重要的是,我们现在能够充满信心地说,我们经历了一小段真正的意大利生活......这绝对让我们渴望更多。

8.更深入地了解一个地方并提高你的文化素养

说实话 - 我们通过做得最好。您可以选择 在尼加拉瓜的火山口进行语言课程,并了解那里的环境,并努力改善当地的保护工作。通过在海外学习,你可以通过在那里停留超过几天来更好地导航。除了上课,你还可以购物,吃饭,喝酒,玩新的文化和语言。寄宿家庭大大增加了沉浸感,因为您与家人一起生活并了解这种文化中的生活。

沉浸式语言学习还有一个可爱的方面:实地考察!在地点学习语言意味着大量的实地考察,这会让你了解这个国家,并极大地增加你的词汇量。

想象一下在格林纳达学习西班牙语......和弗拉门戈?

西班牙弗拉门戈

9.成为全球公民 - 结交朋友

由于数字创新,全球联系以及全球运输的便利性,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但同时,由于我们每个人都将自己的世界观带到了桌面上,因此文化之间也存在越来越大的差距。通过沉浸式学习语言教会了很多东西 -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内在地看待另一种存在方式。您还将结交新朋友,这是在我们的全球环境中增进和平与理解的绝佳方式。您将与您的寄宿家庭,同学,甚至您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人结交新朋友。全球公民身份始于个人关系和跨文化理解。

沉浸式语言学习是在结交新朋友的同时成为全球公民的好方法

10.成长并成为更好的自己

任何新的经验都将帮助您成长并成为更好的人。毕竟,生活是关于旅程,而不是目的地。您将通过生活在不同的国家,了解自己和您的信仰。Linda McGrew在中国生活了三年,并讲述了在中国学习普通话如何改变了她的生活:

除了学习另一种语言的明显好处之外,我在中国的经历也教会我接受政治和道德信仰的差异,修改我自己价值观的定义,包括女权主义,理想主义,特权,家庭,感知,幸福和成功。这是一份礼物,可以解决中国和普通话 - 一种永不停止捐赠的礼物。

捷途出国服务即将上线欧美加等国关于身临其境的语言学习体验的资源。

留涌:从“出国热”到“归国潮”

2009年12月11日,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和人民日报海外版联合主办“改革开放首批留学生赴美学习30年纪念会”。图为与会的首批赴美学者合影留念。

黄大年教授在深地探测项目松科二井现场。来源:《吉林日报》

2018年中国国际教育展现场。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供图。

2018年3月,在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井岗镇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馆里,外国留学生在体验农耕文化等。 葛宜年/人民视觉

出国留学人数从1978年的860人增加到2017年的60万余人。改革开放40年来,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已达519.49万人。

40年来,共有313.2万名留学人员回国,其中党的以来回国的占73.9%,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归国潮”。

来华留学规模从1978年的1200余人增加到2017年的48万余人,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

年过八旬的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柳百成仍记得美国时间1978年12月27日那天,纽约机场的镁光灯。

“我们一出关便看到报纸、电视台的记者都来了,镁光灯、照明灯照得机场大厅通亮。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吴大夫代表大家用英语宣读了在飞机上起草好的声明,声明最后几句由我执笔:‘我们不仅为学习美国先进的科学技术而来,也是为促进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而来。’” 那一天,柳百成和51名中国学者以赴美访问学者的身份,踏上了美国的土地。

留与时代发展同行

1978年6月23日,在52名访问学者抵达美国前,作出了扩大派遣留学生的重要指示,明确提出:“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要千方百计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宽。”由此,拉开了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全新序幕。

10月7日,由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周培源任团长的赴美中国教育代表团抵达美国,“商谈、落实1978-1979学年中美互派留学生的具体方案”。几天后,在华盛顿的谈判桌前,周培源在发言中说道:“独立自主不是盲目排外,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从本学年开始,我们将派遣大批科技人员和留学生出国进修和学习。派我们所需,学你们所长。”

两个月后,52名访问学者抵达美国。

数十年时光漫过,根据《2018美国门户开放报告》, 2017/18学年,中国在美学生的数量相比上一学年增长了3.6%,占到全部国际生数量的33.2%,仍然是生源数量排名第一的国家。

40年,留学生群体既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见证者,也是亲历者。随着中国的发展和留学政策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负笈海外,汇成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的留。

教育部数据显示,出国留学规模持续增长。出国留学人数从1978年的860人增加到2017年的60万余人。改革开放40年来,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已达519.49万人。

随着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公派留学为主导、自费留学为主体的留学工作格局逐步形成。以2017年为例,国家公派出国留学全年派出3.12万人,分赴94个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能力的紧缺人才和战略后备人才。单位公派留学瞄准行业需求,派出人数达到3.59万人,增幅119.71%。这一年,自费留学共54.13万人,占出国留学总人数的88.97%。

2013年,就读于武汉大学的刘源辉成功申请到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赴法国巴黎六大攻读肿瘤医学博士。得到国家公派资助让刘源辉“感到自己很幸运”。

也是在2013年,毕业于山西某高校的王芸登上了飞往英国伦敦的飞机。“那是我第一次坐飞机,我从来没想过自己有出国留学的机会,感觉像做梦一样。”王芸是自费留学,“我们家在县城里开了一个小超市,爸妈省吃俭用攒下的钱都给我留学用了。”

到英国后,王芸发现,班上不少中国学生是工薪家庭。“我们这一代人运气真的很好。”王芸说。

留学打开了中国人走向世界的大门,是培养高层次人才、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途径,也是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回顾4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史进程,教育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日前撰文指出,“教育对外开放全方位推进,教育成为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一张亮丽名片。”

理想抱负融入国家发展

与留相呼应的是“归国潮”, 海外求知,学成归国成为越来越多出国留学人员的选择。数据显示,40年来,共有313.2万名留学人员回国,其中党的以来占73.9%,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归国潮”。

大批优秀留学归国人员,成为中国科技、教育、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领军人物,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上世纪70年代末,在美国求学期间,柳百成在一次和美国中学生的座谈会上,美国中学生问柳百成:“对美国印象如何?”

“到美国后,我学到了很多先进的科技知识。”柳百成答。

“愿不愿意留在美国?”美国中学生又问。

柳百成唱了一首小时候学的英文歌来回应这个问题:“Home,Sweet Home”(《甜蜜的故乡》)。

歌声一落,全场鼓掌。回忆起这段经历,柳百成说:“想到国家对我的培养、人民对我的期望,学成归国、报效祖国,我的信念非常坚定。”

1981年,柳百成如期回国。归国后,他带领团队在铸造合金物理冶金学前沿领域取得一批创新成果,开辟了用多尺度建模与仿真技术提升传统铸造行业技术水平研究新领域……

前驱先路,筚路蓝缕,踵其后者,赓续不辍。学成报国,是一代代留学生崇高的理想和抱负。

1999年12月,在美留学工作的李彦宏正在美国的家中打点行囊,准备回国创业。2000年初,百度在中关村正式成立。2005年8月5日,百度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如今,百度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

“在国外的多个招聘场合,包括在美国硅谷,我一再说这样一句话:伴随着日新月异的用户需求,对于全球的顶尖技术人才来说,中国将是他们实现‘技术改变世界’梦想的最佳舞台。”李彦宏回顾自己创业历程的这番话渐渐被时间印证。

比李彦宏归国早3年的严望佳,1996年获宾西法尼亚大学博士学位后,便回国创立启明星辰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对创业领域的选择,严望佳当时有自己的考虑:中国的互联网虽然发展迅猛,但同时面临着网络安全技术相对滞后的问题。网络安全技术需要长期摸索和积累,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是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大事。

对当时做出回国创业的决定,严望佳如是说:“在那么多海归中,我是平凡的一员,在生我养我的土地上为祖国服务,是一种真实的幸福。看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谁也不愿意成为祖国历史进程变化的观望者。在我们心里都有一个情结,那就是创业报国。”

从政治、经济到教育、文化等领域,都可见海归的身影,以身许国、叩开地球之门的黄大年、 量子物理学家潘建伟……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

在新一代中国留学生群体中,留学后选择归国的人数也在不断攀升。在他们看来,正是中国的发展为海外学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正在法国读书的刘源辉研究方向是肝癌,他希望把在法国研究期间取得的成果以及学到的本领带回祖国,为祖国人民的健康福祉出一份力;已经回国工作的王芸认为,国家发展和个人事业紧密相关。回国后,让自己觉得更有归属感、幸福感和成就感。

“留学中国”品牌渐成

陈宝生指出,40年来,教育对外开放呈现出国留学与学成归国同步扩大、来华留学与攻读学位同步增长、“引进来”与“走出去”同步提高的局面。 来华留学规模从1978年的1200余人增加到2017年的48万余人,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

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17年共有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全国935所高等院校学习,其中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共计约7.58万人,比2016年增加18.62%。

来自尼日利亚的李克思今年9月成为首都师范大学的一名学生。之前,她已在北京学习了半年中文。但中华文化的魅力让李克思在中国“一留再留”。“我不想止步于学会中文,更希望了解中国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说了解了中国。”

李克思还在课余报了古琴班,“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多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中国政府奖学金吸引力不断提升,引领来华留学向高层次、高质量发展。以2017年为例,共有来自180个国家的5.86万名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在华学习,占总数的11.97%。其中学历生5.16万人,占奖学金生总数的88.02%,硕博研究生合计4.08万人,占奖学金生总数的69.57%,比2016年增加了20.06%。

来自非洲贝宁的木斯是中国政府奖学金获得者、天津大学2018届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中国的发展速度非常快,高等教育的水平也越来越高,在中国读书圆了自己的梦想。希望利用我在天大学到的知识和能力,为中非友谊和家乡建设做些事情。”木斯说。

值得关注的是,来华留学生的学科分布更加合理,学习文科类专业的学生数量仍排名首位,占总人数的48.45%;学习工科、管理、理科、艺术、农学的学生数量增长明显,同比增幅均超过20%。此外,2017年来华留学生中,自费生达43.06万人,占总数的88.03%。

正在南开大学读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的俄罗斯姑娘李娅就希望毕业后能留在中国。

说到自己和中国的缘分,李娅坦言来自朋友的描述——中国挺有意思,中文很有趣。高中毕业后,她有了学习中文的念头,便申请到河北省燕山大学学习汉语。两年后,课程结束,但李娅却越来越喜欢中国,于是选择留在燕山大学,成了国际贸易专业的一名本科生。

此外,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语言、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04年起,中国开始探索在海外设立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华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创办14年来,从语言入手,用文化交融,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有15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各类面授学员累计1100万人。

说到孔子学院,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孔子学院的学生、今年66岁的戴担义说:“孔子学院将中国与世界人民紧紧连在一起,促进了语言相通、民心相通,这是孔子学院对全人类的贡献。”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前校长、孔子学院总部理事会理事凯斯·博内特则将孔子学院比喻为桥梁:“孔子学院的中国教师和员工是优秀的民间大使,世界各地的社区民众通过他们,感受到了中国的友善和奉献。”

“孔子学院是中国教育改革开放、走向世界的产物,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交流合作的成功典范。”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如是评价道。(赵晓霞)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