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场,记录瞬间,成为历史。
从2019年开始,我们开设了“我在现场”栏目,以新华社记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贵采访经历为内容,讲述他们在重大新闻事件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想。
2022年,他们践行“四力”,从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赛场到神舟飞船发射和回收的现场;从乡村振兴大潮中的山村农户到登顶珠峰的普通牧民;从守边护边数十年的母子到泸定地震中的“汶川哥哥”;从珍贵文物的考古挖掘现场到“一带一路”项目的建设工地……
他们凝固新闻的瞬间,记录历史。
从2023年1月1日起,“我在现场”栏目陆续播发多位新华社摄影记者在2022年的精品力作和照片背后的故事。希望他们的作品和讲述,能带给您希望与力量。
2022年,从北京冬奥会到俄乌冲突再到世界杯,从居家到解封再到“阳过”“阳康”,世界局势与个人生活在这一年都充满了不确定性,身处其中,我渴望去发现和记录那些在集体记忆里涌动的波澜——属于2022年的独家记忆。
标记
故事要从祖国的心脏——广场讲起。在我心中,广场的升旗仪式比时钟更能标记一天的真正开始。我喜欢在护旗手甩出国旗时的瞬间按下快门的感觉,太阳跃出地平线,整个国家和人民一同迈入新的一天。
↑2022年10月1日清晨,隆重的升国旗仪式在北京广场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3周年。
这一年,广场中央的节庆花坛有些特别。大寒时节,38.6米高的“精彩冬奥”巨型中国结矗立在大雪中。人们在雪中玩耍、拍照,如此浪漫的场景在广场上不多见。雪花+中国结,这也是冬奥会开幕式上雪花引导牌的设计灵感。
↑北京广场“精彩冬奥”主题花坛(2022年1月20日摄)。
9月底,18米高、北面写着“喜迎二十大”的“祝福祖国”巨型花果篮亮相。因为工作的便利,我有幸比普通人多了一个欣赏它的视角:从高处俯瞰,花果篮与广场及周边的建筑相辉映,似乎在给一首雄壮的交响乐注入喜庆、圆满的韵律。
↑夜间亮灯后的“祝福祖国”巨型花果篮(2022年9月25日摄)。
↑人们在位于北京王府井的北京2022官方特许商品旗舰店门外阅读冰墩墩毛绒玩具的预售通知。北京冬奥会期间,市场上出现“一墩难求”的盛况(2022年2月12日摄)。
↑亮灯的海陀塔(2022年1月26日摄)。
答案
不得不承认,2022年不温柔。现实总是给我们抛来不得不回答的问题:我和他人是什么关系?我和世界是什么关系?我和历史、未来是什么关系?
哲学的问题,或可在日常中寻找答案。
12月,通过社区群求助得到众多“好邻居”的快速回应;刚刚“由阳转阴”便回到一线继续为居家人员服务;星夜兼程奔赴北京迅速投入快递包裹派送工作……一幕幕感人的场景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上演,这座城市里的人们以点点滴滴的暖心行动,共同汇聚起渡过难关的强大力量。
受疫情影响,北京快递业一度出现运力短缺、货物大量积压的问题,有关部门和企业纷纷调派京外力量赴京支援。一时间,很多高铁、飞机上都出现了快递员的身影,他们从八方集结赴京支援。有的南方快递员抵达后才知道,自己最厚的衣服也抵不过北京零下10摄氏度的严寒。
↑从西安支援北京的快递小哥齐帅龙在夜色中骑行(2022年12月15日摄)。
↑在北京市大兴区新源时代小区,从西安赴京支援的快递小哥王选军(前)、齐帅龙(后左)按照楼号分货(2022年12月15日摄)。
抗疫三年,每个紧急时刻,大多数人并不能靠一己之力平息隐隐的无措感,他人的帮助与集体的力量,是可以确定的慰藉来源。
是的,抓住并珍惜那些确定的东西,一个人可以继续他的生活,一个国家可以继续她的征程。
这一年的北京,在全球化受到挑战的当下,这座国际交往中心城市迎来了服贸会的第十年,北京国际电影节的第十二年,环球度假区开园的第二年……
↑2022年8月12日,“天坛奖”国际评委会成员李雪健(中)、郭帆(左一)、柯文思(左二)、秦海璐(右二)、吴京亮相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红毯仪式(2022年8月12日摄)。
↑演员在北京环球度假区开园一周年庆祝活动中表演(2022年9月20日摄)。
这一年的北京,人们沿着南北延伸的中轴线漫步,领略那些沧桑的古建、涌现的新地标以及熟悉的烟火气。在嬗变的年代间,延续不绝的文明给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最踏实的归属感。
↑观众在北京中轴线北端的鼓楼观看“时间的故事”展览中的光影秀。2019年11月,北京启动鼓楼保护展示工程,经过腾退修缮,这里恢复了券洞历史风貌,成为向公众开放、展示钟鼓楼历史文化的文化空间(2022年8月28日摄)。
↑人们在北京景山上观赏中轴线景观(2022年9月18日摄)。
2022年的答案,蕴藏在穿越地域、时间、身份、年龄等界线的故事里。
步履
这一年,我也报道了一些普通人的平凡故事。在他们面前,我时常怀疑自己对2022年的“应激反应”是不是过度了。
在京郊的大山中,有一对好兄弟常年居住在防火瞭望塔里,看护着周围1.3万余亩范围内的国家级重点公益林。隔绝外界的纷扰,两人的时间简单得带上了诗意。
↑外出巡查十三陵林场的护林员宋宝(前)与留在瞭望塔值守的宋臣告别(2022年3月19日摄)。
↑十三陵林场的护林员宋宝在巡查途中(2022年3月19日摄)。
宋臣和宋宝是同村从小到大的朋友,现在成了看护林区的搭档。工作在山上,蔬菜、粮食等生活物资需要由两人轮流骑电动车下山采购。工作之余,电视和手机是两位护林员排解寂寞的主要方式。由于地处风景区,遇到偶尔造访的游客他们也乐得聊上几句。
这一年,修缮箭扣长城的工匠们完成了一场探索性的考古发掘。数月来,他们在山脊上攀爬坍圮的古长城,关爱那无人问津的一砖一石。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是工人在箭扣长城研究性修缮段(141至145号敌台)的一处工地开始进行考古发掘;下图是工人在进行部分发掘工作后,清理地面并收集了一些相对完整的老砖用于后续修缮(2022年8月17日摄)。
这一年,在北京动物园里,饲养员们绞尽脑汁地教雌性黑猩猩“楠楠”如何自主哺乳。他们尝试了引诱、模仿、甚至拿着毛绒玩具扮演等各种方法。
↑北京动物园猩猩馆饲养员王争给一只黑猩猩喂食冰块解暑,看到猩猩“享受”的样子王争也露出笑容(2022年7月14日摄)。
↑北京动物园猩猩馆饲养员给黑猩猩“楠楠”打磨指甲(2022年7月14日摄)。
王争是猩猩馆的负责人,与猩猩们朝夕相处了17年。在这里,饲养员每天早晨八点到岗后会先巡视兽舍,看看猩猩们前一晚休息得好不好,是否都安全地呆在各自“家”中;然后便给它们做饭,准备苹果、香蕉、西瓜、青菜、鸡蛋、牛奶、牛肉等;做好饭后,还要在猩猩们的户外运动场检查“电草”与各类栅栏门锁是否正常……
不论山呼海啸,总有人步履不停,每次采访这样的人,于我都是心灵的治愈。上一刻,我们可能幸福地流泪,下一刻,我们可能悲哀地哭泣,但,路,总是不断地往前延伸;河,总是不停地,向前穿行。
多年后,请再回味2022年。
策划:兰红光、王建华
统筹:鱼澜、费茂华、周大庆、刘金海
记者:陈钟昊
编辑:徐金泉、尹栋逊、李梦馨、邵泽东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李新中,1963年生,河南省项城市人。河南德高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项城市人大常委,项城市工商联(总商会)常委。先后荣获“周口慈善奖”、“项城慈善之星”、“项城市慈善特别贡献奖”、项城市“人民满意的人大代表”等荣誉称号。自幼喜爱书画,书法作品以大字见长,作品多次参加省、市、县级书法展览,系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项城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一盏心灯
——致李新中先生
文/王猛仁
项城,乃历史文化名城,亦是历代巨擘名流荟萃之乡,如项羽、刘秀、袁世凯、周兴嗣、张伯驹等。如今,项城又是俊才挺秀之地,及时而出之硕彦多矣,李氏新中其尤俊者之一也。
新中字德艺堂,世代祖居项城新桥镇,其父曾任村支书有年,在位时佑护乡邻,造福子孙,有口皆碑。新中先生虽家境贫寒,生活维艰,却少年立志,发奋图强,以李氏家族善普天下之灵根,盖得之于先祖,发之于禀赋。后经不懈努力,跻身公干,亦政,亦商,亦文,间习书画,先从名家入,后习古贤法帖,点画皆有筋骨,继之寝馈古今榜书大家,尤嗜颜真卿,融会贯通,自出机杼,收获丰赡。之后,问学于项城名家袁海船君,隶书问教于孙沄君,又得当代大家毛国典先生亲授,由是日观其进。
新中先生志存高远,每逢艺界高朋来项,必欲躬身迎之,继而讨教之。先生广结书画精英,必挹其长而避其失。他一向虚心好学,精熟艺术个中况味,累月经年,始有今天之面貌也。
每观新中先生作书,叹商德之广懋,惊才华之出众,信民博文化之功深。其作品,大气磅礴,个性鲜明,有颜氏之风骨,有时人之格调;用笔简练,概括生动,形神皆备,自成一格。
其善写的“福”、“寿”、“禄”诸字,尤为可观。行笔流畅,心手相师,力透纸背,胆气开张,外呈潇洒俊逸之韵度,内含铁马秋风之气骨。当今之项城商界,有此一笔,信属一流。
其书置入厅堂,甚为壮哉。或端方、或苍劲、或奇诡,时出新意,莫不寄情。每有大字问世,皆四壁生辉也。
新中先生在业界早有盛名,中原蜚声,岂三川四水五湖可牢笼之耶?吾常与之切磋谈艺,凡有同仁来项,必由其盛情款待,寻津访古,海阔天空,一任自然,甚是惬意。其友情之深,其书趣之浓,不啻桃花潭水深千尺,一如春风大雅,勉致含弘,以隆德声。
新中先生朴和善良,宅心仁厚。在项城,他扶贫济困,弘道扬善,兴文乐业,其受助者之泪光,其书家之慈心,犹可鉴也。
今闻《中庸至道·李新中榜书新作》结集付梓,至为欣喜。新中先生嘱余题赠,本不敢当。念与新中先生交往多年,情谊甚笃,获益良多,故不揣浅陋,谨赘数语,以述始末。祝新中先生健康长寿,再次聚首,不止于米,还要相期于茶,相期于酒。
是为记。
自言自语
文/李新中
本人姓李,名新中,德艺堂主。李与道家创始人老子同脉,新取求变之意,中旨在做事不偏不倚;德艺堂意为一生遵行正道,追求人生之情趣。
吾生于三年自然灾害最重的1963年,豫皖交界的项城市东南偏远落后的乡下农村,兄妹七个,然而,兄弟排名老大的我,不得不初中毕业就去争工分。任大队文书,喜欢写写画画,发个通讯稿,被推荐到电厂当工人,后又选调到乡政府、城建局当干部,可以说写字成就了我的一生,让我走出了黄士地。
一帆风顺的生活与我求变的名子不相符合,时遇改革开放,我便下海弄潮,先后创办了建筑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到现在任德高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经营上自奉“贪婪是真正的贫穷,满足是实在的财富”。
闲暇之余,挥毫泼墨,既悦心境,又健身体。平时喜欢收藏,各路艺术界的朋友常来寒舍品茶论艺;承蒙毛国典、谢安钧、王猛仁等书法大家临舍赐教,我的书法大有长进,作品入了展览,上了报刊,进了博物馆,远近求字者络绎不绝。还弄了省书协会员、周口书协顾问,项城市书协副主席等一大堆头衔。
但我也自知书法尚不精熟,仅处于刚刚入门,但我坚信“学习永远不晚”,常常苦练到深夜,学习书法,陶冶了情操,滋养了心灵,现在已达到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地步。
最近受几个朋友鼓动,让我出个集子,到了花甲之年,算是对自己的书法作个总结。念想得到各位老师道友的支持,中国书协副主席毛国典先生欣然题字,周口市书协终身名誉主席王猛仁亲自为作品集作序,在此不胜感激。
书法之路还很远,此册作为习字,请方家批评指正,博大家一笑。但我会作为走向书法艺术的基梯,在这个道上匍匐前行。
庚子孟夏于德艺堂
来源:新华号 收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