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你赠我“风月同天”,我还你“扁舟共济”
疫情凶恶,环球同此凉热。大爱无疆,各国互助互帮。
在全球携手抗疫的过程中,为了表达拳拳心意,汉字文化圈的人们往往在捐赠的医疗物资上题写诗句,以明心志。无论是“风月同天”,还是“扁舟共济”,这些诗词隽语中蕴含着细腻的情感、悲悯的情怀,给捐赠善举平添了几许暖心怡情的雅意,给人带去别样的慰藉和感悟。由此,我们可以从学中文的角度来理解、体悟这些古诗文,相信能获得更多心灵上的洗礼和升华。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3月17日,浙江省组建的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出征意大利。同行的还有9吨援助的医疗物资。包装上出现了唐朝诗人张九龄的诗句——“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在唐代诗人群体中,张九龄绝对进不了“第一阵容”。他是以“开元名相”彪炳史册的。不过他这首《送韦城李少府》写得气度恢宏,意境开阔,颇有几分盛唐气象。全文是这样的:
送客南昌尉,离亭西候春。
野花看欲尽,林鸟听犹新。
别酒青门路,归轩白马津。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义清通,前三句描写送别的环境,最后一句意思是:咱们是知己挚友嘛,就没有远近之别,哪怕相隔万里也还如同做邻居。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无论从句式,还是意义上,二者都很相近。但在气势上,张诗则略高一筹。
因为送别诗,一般来说,总是免不了包含几许哀伤,几分悲凉。但《送韦城李少府》一洗悲酸感伤之态,胸襟阔达,格调昂扬,催人振奋,尤其是“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这句,最为后人赞赏,经常被拿来用在形容两国友好关系上。
2016年1月21日,在对伊朗进行国事访问之际,主席在《伊朗报》发表题为《共创中伊关系美好明天》的署名文章。文中就引用“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这句古诗,来说明中伊两国古往今来经济、文化交流十分密切,两国人民在漫长岁月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扁舟共济与君同”
日前,浙江省对日本、韩国捐赠了一批防疫物资,包括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等,共计近千箱,有外包装贴着“扁舟共济与君同”等诗句。
这句诗来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渡浙江问舟中人》。全诗如下: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浙江就是钱塘江。诗人坐船——一叶扁舟——渡江。“舟中人”就是一起坐船的来自四方的陌生人。“扁舟共济与君同”,意思是:虽说大家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但在今天既然坐到一条船上来了,就是有缘分,一种同舟共济的亲睦之感在陌生乘客中油然而生,大家的心自然就走到了一起。后两句是说诗人不时抬头远眺,问同舟之人,你们看哪座青山是我要去的绍兴啊?说明大家已经处得十分亲密了。
所以这句诗引用得好,一来切了“浙江”这个援助主体的题;二来,面对全民公敌——新冠病毒,大家是坐在一条船上的,是命运共同体,必须和衷共济。
关于这句诗的引用,还有一个故事。1986年,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第一轮会谈在北京举行。会谈刚开始,中方代表团团长周南说:“不久以前,我们到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坐上一只叫做‘贡多拉’的小木船,那时潮水已经退下来,就在小船上听着那桨声,使我想起了一位中国诗人孟浩然的两句诗‘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这真是一种美的享受。所以我希望阁下和各位朋友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每次都有机会到我们国家参观一些地方,看看中国的景色。”
第二天出版的《澳门日报》从这句诗推测,会谈是在风平浪静中进行的,预示着中葡谈判将会比中英谈判更顺利一些。
“尼莲正东流,西树几千秋”
孟买当地时间3月12日,中国企业支援印度的首批医疗防护物资——5000只医用“红区”级口罩,捐赠给了孟买市政局,以帮助当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防护物资包装箱上写着“尼莲正东流,西树几千秋”的字样。
原诗是唐代玄奘法师的《题尼莲河七言》——“尼莲河水正东流,曾浴金人体得柔。自此更谁登彼岸,西看佛树几千秋。”
尼莲河现名帕尔古河,为恒河支流。金人指释迦牟尼。玄奘西行到古印度求法,看到了佛陀曾沐浴过的河水还在不舍昼夜地东流,不禁产生还有谁能像释迦牟尼那样参透佛法、登临彼岸,把个菩提树看生看灭几千寒暑的疑问。玄奘这么问其实也是在自我激励,希望自己能达到这重境界,完成取经大业。这里渗透出一种不屈不挠、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
那么这句诗用在这里是否合适?合适。首先,援助对象是印度。其次,与疫情斗争,需要像玄奘那样有一股子坚持到底的劲头和决心。
“千里同好,坚于金石”
3月18日,中国向法国提供的医疗物资运抵巴黎戴高乐机场。物资外包装上有这么句话——“千里同好,坚于金石”。
这句话出自三国蜀汉学者谯周,他在其著作《谯子》中是这么写的:“必得其人,千里同好,固于胶漆,坚于金石。”意思是,人啊要找到有德行、有见识的人,哪怕是相隔千里,也要和他同心交好,建立如胶漆般牢固、金石般坚固的友谊。
谯周的知名度不高,但他有个徒弟名闻天下,就是写作《三国志》的陈寿。《谯子》一书已佚,没有了。所幸包括这句话在内的篇章,被唐代类书《艺文类聚》和宋代类书《太平御览》引用。后来清代的学者根据这两部书还原了《谯子》的一部分。这说明这句话包含的哲理,得到了历代知识精英的认可,因此流传下来,并在被引用时其内涵不断得到升华。
2018年,国家主席在访问葡萄牙期间同葡萄牙总统德索萨会谈时,用“交得其道,千里同好,固于胶漆,坚于金石”,来赞扬中国、葡萄牙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这里,习主席用“交得其道”一词替换“必得其人”一词,一下子把交友之道扩展到国家交往之道,意境更加宏阔。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
3月22日,山东省对日本和歌山县捐赠的3万只普通医用外科口罩在济南启运。包装箱上印有“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的字样。
这句话的出处是南宋词人张孝祥的《西江月·黄陵庙》。全词如下: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
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
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这首词得细品。张孝祥当时坐船去公干,精神昂扬。“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就是他眼中的壮美风景。行驶中途,遇到大风,“唤起鳞鳞细浪”,不得前行。但是张孝祥很乐观,并不因此垂头丧气,而是调侃说这是“波神留我看斜阳”呐,波神就是水神的意思。他对明天风平浪静很有信心,既然“明日风回更好”,那么今天露宿一夜又何妨呢?风回就是顺风的意思。所以,汹涌波涛在他耳中,不啻《霓裳羽衣曲》;岳阳楼上的好风光,不日就能看到。
因此,这首词充满了不畏困难的激昂之气,有一股“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气魄,用在全球携手抗疫的当下,不是很合适吗?(熊建)
到镇江除了游三山,还要游一渡,那便是西津渡。它位于云台山麓,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后才称为“西津渡”。它是著名的长江渡口,自唐代以来便是漕运重镇,交通咽喉,是镇江通往江北的唯一渡口,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从三国时期开始,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清代以后,由于江滩淤涨,江岸逐渐北移,渡口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了西津渡古街搁在云台山的山腰上。
唐代诗人张祜那首《题金陵渡》中写道“金陵津渡小山楼”,西津渡在唐代叫金陵渡,小山楼是金陵渡附近的小楼,诗人住宿的地方。如今这里也有一家名叫“小山楼”的青年旅舍,取名便来自于这句诗。我特意把在镇江的住宿地订在了这里,一来亲身感受一番诗中的意境,二来可以趁一早一晚游人稀少时静游古街。
一大早,推开旅舍吱呀的木门,古街上空无一人,一条青石径,两串红灯笼,铺成开一路人间烟火。街边鳞次栉比的两层小楼,明清风格,砖木结构,飞檐雕花的窗栏一律油漆成朱红色,给人以“飞阁流丹”的感觉。清晨的阳光投在古街上,温暖又清静。
沿着长长的石板路向东而行,在古街的中段, 靠南的山墙边有一尊唐代诗人张祜的塑像,塑像旁的石碑上刻着他那首脍炙人口的《题金陵津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诗人夜宿小山楼,满怀旅愁,夜色宁静中只见江对岸闪烁不定的灯火。这首诗神韵悠远,画面感极强,与唐代诗人张继的那首《枫桥夜泊》同写客愁,各臻妙境。
塑像的对面是待渡亭,顾名思义,就是古人迎来送往或者小憩避雨等待摆渡的场所,据说乾隆皇帝也曾经在此亭中停留过。以前,这里紧临长江,滔滔江水就从亭下流过,后来江岸北移三百余米,如今不见江水只见亭。
亭旁的石阶便是当年下到渡口的路。西津渡承载了千年的烟雨,见证了千年的变迁。遥想当年,李白、孟浩然等文人墨客都曾在此候船待渡。宋熙宁元年春,王安石应召赴京,从西津渡扬舟北去,船到瓜洲时,即景抒情,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著名诗人陆游途经西津渡,曾目睹渡口大批船队每日运送上千士兵到对岸扬州的壮观景象,为此感叹不已。元朝时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也是在西津渡登岸前往江南。
清代诗人于树滋所写的诗更道出了西津渡口人来舟往的繁忙景观:粮艘次第出西津,一片旗帆照水滨。稳渡中流入瓜口,飞章驰驿奏枫宸。这些诗句刻在历史的齿轮上,更刻在了这条千年古街中,将千年西津渡的传说娓娓道来。
古街全长约1000米 ,始创于六朝时期,随处可见六朝至清代的历史踪迹。以待渡亭为中心,分为东西两部分,西边是平整的石板路,东边是上坡的石台阶,台阶的中间有一坡面,上面有一道深深的车辙,来自当年运货所用之独轮车,这些历史的痕迹,印证着千年古渡当年的繁华。街两侧一水青砖、马头墙、黑色的弧形瓦,朴素的建筑风格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融为一体。不需要五颜六色,不需要华丽炫目,这样简简单单就能让人沉溺于她的美。
拾级而上,见到右侧的墙上刻有“一眼看千年”五个大字,墙下路基的玻璃罩里展示着西津渡长达千年的路面,依次是原始栈道(唐以前)、唐代路面、宋元时期路面、清代路面,各个时代路面的特征一目了然。一层叠压着一层,看过去就像一本历史书,一页页地翻开,透出一种沧桑。“唐宋元明清,一眼看千年”,站在青石板路上,仿佛一脚站在过去,一脚站在现在,有一种跨越古今的神奇感。
走完台阶,踏上平路,迎面就见路中央有一座过街石塔,塔基的东西两面都刻有“昭关”两个字,故名“昭关石塔”,因其外形像一只瓶子,又称“瓶塔”。它建于元代,为元武宗海山皇帝命建造元大都白塔寺的工匠刘高主持建造。除这座过街石塔外,元代还在北京南口、居庸关、卢沟桥等地建有过街石塔。可惜现在居庸关石塔仅存塔基部分,南口和卢沟桥过街石塔早已不见踪影。昭关石塔成了我国唯一保存完好、年代最久的过街石塔。
昭关石塔的下半部用块石垒砌,成四根石柱 ,顶部铺满条石,筑成一个框架形的台座,下面可以通行人马。石塔建于台座上,高约5米,分为塔座、塔身、塔颈、十三天、塔顶五部分,全部用青石分段雕成。塔座为两个相同的须弥座迭成,塔座上有一个复莲座,塔身偏圆,呈瓶状。向上是亚字形塔颈,又有一个复莲花座,再上面是13圈带形浮雕,象征十三层天,仰莲瓣座上有,背部刻有八宝饰纹,塔顶呈瓶状。
按照佛教的解释,塔就是佛,从塔下的券门经过就是礼佛,是对佛的顶礼膜拜。行人商旅每从塔下经过,就向佛礼拜了一次。至今,仍有老人从石塔下通过时喊声佛号,只是不再单单祈求保佑渡船平安。昭关石塔横卧在小街中间,既分隔了街道空间,又成为礼佛的场所,给古老的西津渡平添了一分禅意。
朝阳初升,金色的阳光照在昭关石塔上,在静谧、整洁的石板路上投下光影,色调柔和,有一种圣洁的感觉,竟让我有些不忍踏入,只想对着阳光打下的斑驳光影发呆。静静地伫立,仿佛聆听到古塔在低诉埋藏了数百年的秘密。
昭关石塔的右侧是始建于宋代的观音洞,是为祈福平安之处。观音洞的洞门对面有一个三层的铜香炉,两侧还有两处神殿,东侧是眼光菩萨的“普陀岩殿”,西侧为地藏王菩萨的“地藏殿”。
历史上镇江的江面是非常开阔的,俗话说,“长江无风三尺浪”,一是说它的气势,二是指它潜藏的危险性。传说,有一天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脚踩祥云途经镇江,亲眼目睹了江面上浪打船毁的一幕,于是伸出援手,将挣扎在波涛中的落水者救上了岸。人们感念于观世音菩萨的恩德,在昭关石塔旁的山体上凿成了观音洞,表达了人们祈祷平安的一种美好愿望。
清晨的古街寂静空旷,观音洞也还没开门,我正拍着照,走来一妇人,她在观音洞前停下,双手合十,口里喃喃念叨着,在台阶上不停地跪拜,该是在祈福许愿。我远远地看着,不想去惊扰。有人说,一个地方的早晨,才是它最初的模样,在大多数人还在熟睡的时候,早早起来,那烟火气息,会成为自己忘不掉的回忆。一如此时的西津渡:安静与简约、虔诚与期盼。
默祷对家人和自己的祝福,从昭关石塔下穿过,心怀敬畏,似乎与佛有了一次跨时空的对话。过石塔,左侧是救生会,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水上安全救助机构。隋唐以前,镇江江面宽40多里,到唐代时还有20多里宽。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就留下了“江风白浪起,愁煞渡头人”的诗句。每每风起浪涌,船工和渡客的呼救之声格外惊心动魄。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船沉人亡事件。于是从宋始,地方政府就在西津渡设立救生机构,都是官办的机构。直至康熙年间,镇江的乡绅发起成立了民办的社会慈善机构,专门从事义务打捞沉船和救生会事宜。
古街上由西向东的四道券门石额上分别题刻着:“层峦耸翠”、“飞阁流丹”、“共渡慈航”、“同登觉路”。前两句出自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后两句是佛家语,用来祝福渡江人。宗教与世俗、人文与自然在这里和谐交融。
悠悠西津古道,静谧中诉说千年的繁华与孤独,两侧的山墙古朴沧桑,石头缝里的泥土都带着时间的颜色和味道,有着一份岁月沉淀的通透宁静。漫步在古街上,呈现在眼前的是原汁原味的历史风情和风貌,仿佛是在一座天然的历史博物馆内散步,耳边传来了千年的历史回声。这是一条不足千米的古街,却可以让人足足走上千年。
古街的最东头是镇江英国领事馆旧址,第二次战争结束后,根据不平等的《天津条约》,长江沿线被迫对外开辟了五个通商口岸,镇江就是其中之一。1865年,云台山下沿江一带被划为英租界。1864年在这里修建了英国领事馆。1889年正月初六,由于英国人无端殴打中国小贩,数千被激怒的镇江民众愤而焚烧了领事馆。现在的主楼是清政府赔款于1890年重建的。
馆舍依山傍江,错落有致,虽经百年风雨,但风姿依旧。建筑为砖木结构,主体二层,局部三层,墙壁用青砖夹红砖叠砌而成,勾白色灯草缝,钢质黑色瓦楞屋面。二三层有券廊,每层五个拱券,顶端中央的横额上刻有“1890”字样。整个建筑显得端庄而典雅。砖红色的洋房给宁静的古街增加了一点活泼的亮色,分外显眼,似乎提醒人们在欣赏精美建筑的同时,更不要忘记那一段屈辱的历史。
英国领事馆旧址有房屋五幢,现属镇江博物馆。北边山腰的小门不开放,下山绕到博物馆正门进入。镇江博物馆是一座地方历史综合艺术博物馆,成立于1958年,珍藏着3万余件从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的文物和10万册古籍书。西周青铜器,六朝青瓷器,唐、宋、元、明金银器,明清书画为馆藏特色。
博物馆内,《镇江出土吴文化青铜器精品展》显示了我国青铜文化的光辉异彩;《馆藏历代陶瓷器精品展》领略了中国陶瓷的精美;《馆藏古代金银器精品展》展现了镇江古代金银工艺发展的辉煌历程;《馆藏古代工艺精品展》体现了我国古代工艺品制作的技术水平和艺术风貌。这些珍宝,闪烁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展示着古城镇江历史发展的足迹。
博物馆的对面是广肇公所,是当年广州、肇庆两府商旅来镇江经商的同乡会建筑,因由两府客商合力兴建,又为两地商人开会议事的场所,取广州、肇庆两地的首字组合成名,称为“广肇公所”。
进入公所,围墙高筑,庭院深深。砖雕精美,装饰雅致,带有一股浓浓的气息。厅前南侧厢房中嵌有“广肇公所碑记”壁碑一方,记述了广肇公所的由来及重建始末。
1912年10月,先生乘军舰由上海来镇江巡视,应邀到广肇公所进行演讲,对整治长江干道,建设镇江港口等方面,提出了重要方略。当时的会场上座无虚席,听众情绪极为热烈,不时发出一阵阵的掌声。先生当晚便下榻于此。公所大厅的墙上挂着“在广肇公所演讲”的油画,再现了这一珍贵的历史画面。
镇江有着丰厚的建筑文化遗产,伯先路就是其中的代表。这条路的两侧保留有许多清末民初的近代建筑,建筑风格为仿西洋建筑和中西合璧式建筑,也有中国古典民族风格建筑,广肇公所就是其中之一。1992年,伯先路近代建筑群被列为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出公所,沿伯先路向南不远是镇江商会旧址。这里原为洋务局遗址,由镇江商会用北伐军归还镇江工商界借款二十万元中的四万元作建筑费,于1929年建成。青砖叠砌,正门朝南,整个建筑呈长方形,为中西结合形制,门楣嵌白石横额,上刻于右任所书“镇江商会”四个大字。
镇江商会成立后,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中,始终是活跃于镇江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镇江商会代表民族利益保护商界安全和工商业者的利益,举办一些社会公益事业。在推翻帝制、反帝爱国、抗日救亡斗争中,在社会经济、交通、市政、教育、社会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度为镇江建设、发展、安定等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
转角,到了伯先公园。赵声,字伯先,江苏镇江大港人,因生于百花节前夕,故号百先,他有"我生偏在百花先"之句。赵伯先清末在新军担任军官,为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主要领导人之一,是和黄兴的亲密战友。1911年4月27日,赵伯先具体策划、组织并领导了惊震中外的黄花岗起义。起义失败后,悲愤成疾,于5月18日病逝。后人为了纪念这位革命先驱,于1931年建了这座纪念性公园。初名赵声公园,后更名伯先公园,并将公园前的南马路,改名伯先路。
走进公园,绿篱屏障,拾级而上,迎面正中,赵伯先全身站立铜像矗立在3米多高的方形花岗岩基座上,身着戎装,手握望远镜,腰佩战刀,挺胸正视前方,在青松翠柏的映衬下,更显得英姿飒爽,气度非凡,令人肃然起敬。著名书法家、康有为的女弟子肖娴为铜像题书“赵公伯先之像”。
循山路而上,半山腰有座“五卅”演讲厅。1925年5月30日,英帝国主义在上海疯狂镇压反帝爱国游行,酿成“五卅”惨案。消息传到镇江,镇江民众迅速掀起了反帝爱国风暴,相继开展了罢工、罢课、罢市斗争,举行了规模宏大的游行。用对藏有日货的奸商所处的罚金建了这座“五卅”演讲厅,以纪念镇江人民的爱国壮举。
演讲厅为重檐歇山式顶,四檐角飞出上翘,屋脊两端置吻兽,两山墙有雕花图案,全长28米,宽19米,为两层砖木结构,底层四面有环廊,整个建筑古朴庄重、幽雅大方。
该厅于1925年8月奠基,1926年落成,墙基南北两面各有白石题刻一方,题有相同的字样:“中华十四年八月镇江各界纪念五卅惨案建筑此厅永示不忘”。静静地凝望,耳旁仿佛还回响着声声呐喊,依然能感受到九十多年前镇江人民的爱国热情。
继续向上,到了山顶的云台阁。这是一座仿古建筑风格的楼阁,阁体秉承宋、元古建风格,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斗拱檐铃,体制雄伟,是镇江市古建筑历史上体量最大的建筑。在夕阳的映照下,云台阁散发出迷人的光彩,绿树红阁,分外醒目。
云台阁下是西津渡,这里是登高望远之胜地,眺望四方,西津渡的黛瓦粉墙一排排鳞次栉比,市区的高楼大厦一座座错落有致,大厦矮屋相映成趣,镇江美景尽收眼底。
我想去伯先祠,路牌缺失,来来回回也没找到,问路人也不知晓,最后还是一位老伯给我带路才找到地方。伯先祠是为纪念赵伯先烈士而建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1931年,中被毁,仅存祠基,2007年将其恢复。
这里除了我,别无他人,四周林木繁茂,古树苍劲,银杏、雪松高耸入云。绿荫丛中的伯先祠静穆无言,我绕祠三周,以示敬意。这方水土养育造就了赵伯先这样的仁人志士,而他们又用鲜血滋润了这一方水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无怪乎伯先公园如此这般清秀幽雅,景致宜人。
下山,又回到了西津渡。街上游人如织,相比清晨热闹了许多。两旁的各色小铺,商品琳琅满目,封火墙错落高耸,灰墙黑瓦朱窗,珍藏着古渡多少动人的故事,这一刻,只闻淡淡的醋味、茶香,还有那如铃的笑声。
避开热闹的主街,走进僻静的小巷。青砖墙上爬满了藤蔓,娇艳的花朵倚墙绽放,此刻的西津渡如同一位洗尽铅华的江南女子,婉约清丽,有着远离世事的闲适与恬淡,浅吟低唱着那些曾经摆渡过的时光。我就这样独对一窗风月,尽享生命的清幽与闲暇。
徜徉在古意盎然的街区,仿佛阅读一篇怀乡的散文,恍若走进了多年缱绻在梦境中的家园。昔日千帆入津、商贾云集的喧闹早已逝去,深巷里绵绵不息的生活却如岁月留痕,依然清晰。
来到老码头文化广场,广场上巨大的帆船模型下是西津渡小码头遗址,玻璃罩下清代早期石砌路基清晰可见。千百年来,有多少故人从这里上岸,投进家乡的怀抱;又有多少游人从这里起航,扬帆去远方,追寻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西津渡犹如时间长河上的一位船家,摆渡众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历经千载,但他却只是一位看客,见证时光流转,岁月沉淀成就了不朽的自己。
街区的一角,有一座造型精美的戏台,戏台搭建在一汪水池的上面,紧紧地依着身后云台山麓的石壁,远远看去,就像是镶嵌在石壁之中。戏台上方匾额书“尚清”二字,“尚”指崇尚,“清”意为清澈、高洁。这里原为镇江城隍庙戏台,现在每到周末或节假日,这里都会有戏剧专场演出。给古街增加了浓浓的文化氛围,也使来西津渡的游客多了一处欣赏地方戏曲休闲游览的好去处。
西津渡街是古老的、历史的,但同时它又是年轻的、现代的。传统的古典与现代的小资在这里完美融合。没有了快节奏的喧嚣与浮躁,只有时空的穿梭与慢摇,有着一份奢侈的静谧与安详。
暮色降临,华灯初上,入夜的西津渡更显美丽婀娜。夜幕下的西津渡灯火摇曳,朦胧人影,安静清凉,有着与白天不同的韵味,景不醉人,人自醉。
古街的灯光全部开启,每一座房子的防火墙上都设置了灯带,一直延伸到远处,仿佛璀璨的银河坠落凡间,令人迷醉。看着那灯火,又想起张祜的那首《题金陵津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原以为真正的美景永远只在诗句中,来到西津渡才发现,几十字的诗竟远远装不下这里的气韵。
不来西津渡,不算到镇江。这里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在这里,可以一眼看千年。
#走吧自驾去旅行##头条带你游中国##镇江头条#
峨眉山,对于我们乐山人来讲,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地方!对我来说,我对峨眉山更是有深厚的情感,当时我在外校做老师的时候,每当心情不好,压力大的时候,我总喜欢驱车来到峨眉山,到山脚下走走,登登伏虎寺,呼吸新鲜的空气!我觉得峨眉山的空气都是甜的,里面还有木头清新的味道,特别的好闻,驻足深呼吸,让心灵得到洗涤!
峨眉山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普贤菩萨的道场,集自然风光与佛教文化于一处。自然景观主要有金顶、洗象池、九老洞、洪椿坪等,其中金顶为峨眉山最高峰,海拔3077米,在此可观日出、云海、佛光、晚霞四大奇观,晴日更可远眺三江汇流和雪峰雄姿。
其实,能不能看到这四大奇观纯属看运气!可能下面是晴光万里,登上山顶就是乌云密布!但是,不管是什么结果,过程最重要,我们去经历过去体验了每一步,就是最幸福的收获!
峨眉山,我登了很多次,留下了我整个青春的点点滴滴,这里留下了我们青春的身影,留下了我们曾经的欢声笑语!!
这次,我驱车从成都出发,直达峨眉山山脚下,休息一晚,第二天陪你登山!因为小队伍里的一个可爱小姐姐不想登太久,她只想登一个多小时的山,所以我们的行程就发生了变化,我们本来是计划从山底开始登,现在只能变成了从山底坐车到雷洞坪,然后从雷洞坪开始登山,登到金顶!
当我们抵达雷洞坪的时候,万里无云,晴天,阳光明媚!雷洞坪,始建于唐末,初名雷洞祠。明时增建雷神殿、洞坪堂。此祠为清同治时重建,后倒塌,仅存岸畔一亭供游人休息观景。崖下云雾茫茫,深不可测。每至盛夏,崖下雷雨轰鸣,崖上却晴空依旧。传说崖下有72洞,住着雷神、女娲、伏羲、鬼谷、龙王、蛇王。明代僧人曾在此铸有二尊铁像,立有禁声铁碑。据说行人若说笑声过高,惊怒雷神,风雨雷电会循声而至。
大哥(我对我儿子的称呼)你一手拄登山杖,一手拿着你的放大镜,开始了一步步登山的步伐!峨眉山的上山之路基本上是一阶接一街的阶梯,有些地方非常的陡,但是你没有退缩,也没有撒娇让我背,你一步一步的往上登!看着你娇小的身子,我也会心疼,但是,你是一个小小男子汉,要磨练你的心智,要增强你抗压能力,要锻炼你的身体!所以,我只能强忍心中的不舍,变成鼓励你的语言,陪着你一起登山!
我们是幸运的,沿途,我们体验了阳光明媚的山林,也体验了如仙境般的森林!因为,我们走着走着,随着海拔的升高,湿度的加大,峨眉山像个调皮的孩子,像个变脸娃娃,用雾当起了他的面纱,把自己遮掩起来,想和我们捉迷藏呢!
我们沿着山间小路前行着,旁边的森林被迷雾遮挡住了,前面的路也被遮掩起来了,偶尔只听到鸟鸣声,空气里弥漫着木香味特别好闻!
林间还有很多松鼠,它们也不怕人,在树林里快乐的跳来跳去,穿梭在树林之间,特别的可爱!
山林中还有小卖部,还有烤土豆,蒸腊排骨,蒸香肠,都是农家的味道,很香,我们也是在快到山顶的时候,坐下来尝了个遍!味道特别的赞!
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我们终于登到了金顶!哇!我们真的非常的幸运,是踩着点的,刚登上山顶,是万里无云的蓝色天空,还伴着炽热的阳光,但是,一会后,就来了阵阵迷雾,许久不见散去!这次上金顶,别说佛光,就来云海都没有看见!
但是,丝毫不影响我们快乐的心情,因为,我们的目标实现了!金顶,也就是华藏寺,全称为“永明华藏寺”,位于哦眉山金顶主峰,海拔高度3077米,是峨眉山八大重点寺庙之一,也是全国重点寺庙之一。
“金顶(金殿)”是华藏寺的其中一殿,所处位置最高,与华藏寺合二为一,统称华藏寺,俗称金顶,其意也可各有所表。现在的金顶华藏寺,是1986年-1989年按原貌重建的。
在金顶,我们也烧香祈福了!愿国泰民安,愿每个人都健康快乐!
今天的金顶没有什么风景,因为被浓雾给包裹起来了,我们只在金顶转了一圈,下山就坐的索道,但是途中依然只能看见迷雾
其实想登登山的朋友们,在山底只买到雷洞坪的来回车票,索道票可以选择下去的票即可!
而我们刚出雷洞坪的索道站,天空就下起了雨,还好不是特别大的,所以,在山里里,阴晴不定,所以大家一定要备好衣服!注意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