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唐门回忆篇的落幕,《一人之下》漫画也进入了剧情的核心谜团。而无根生这个角色的出现,则将原本一直困惑着很多读者“《一人之下》到底想表达什么?”的疑问完整解答了。
今天便想从陈朵、无根生和宝儿姐三个角色上谈谈《一人之下》的“道”。
1.每个人都是陈朵这样的“异人”
《一人之下》原名《异人》,后来因为商标原因才改名,虽然改了名但米二却一直画的还是“异人”,讲述那些特殊人的故事。
这里的特殊并不是指与众不同的超能力者,而是每一个平凡人中的不同。比如有人喜欢二次元,有人是收集癖,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特殊之处,而有时候这些特殊便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隔离,所以有“圈子”、“群体”之分。
陈朵便是其中一个,只不过作者把这种特殊放大了,变成了极端。
身体上的特殊是身怀蛊毒,心理上的特殊则是不会表达,不会疑惑,不会判断,能说却不会说,能做却不会做。
但大多时候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子。喜欢漂亮的衣服,玩游戏,羡慕别人的恋爱,看见漂亮的男孩子(球儿)会脸红……
而如何去看待和对待这种人的方式则是《一人之下》所想让读者思考的。
2.尊重与理解
陈朵的死亡并不是张楚岚引导的结果,而是她自己的选择,张楚岚看出了这一点,遵循了事情的发展方向,从中谋取自己想要的同情。
这一点在陈朵死亡时淡然、超脱的表情和末尾肖哥诵读的超度经文中已经点明了。肖哥为她超度的经文引用《地藏菩萨本愿经》的片段:
“一切众生未解脱者,性识无定,恶习结业。善习结果,为善为恶。逐境而生,轮转五道,暂无休息。动经尘劫,迷惑障难,如鱼游网,将是长流。
脱入暂出,又复遭网。以是等辈,吾当忧念。汝既毕是往愿,累劫重誓,广度罪辈,吾复何虑。”
经文前半段讲述的是世间凡人总是被这世间各种事物、道理、情感所束缚。“以是等辈,吾当忧念”则是佛家看见这些挣扎的人们心生怜悯,希望去拯救,正如一些人总是喜欢去指导别人,将自己的情感强加在别人身上一样。
最后的“汝既毕是往愿,吾复何虑”直接翻译过来就是“既然这是你想要的的,那么我就没什么好忧虑的了”。
这既是对陈朵选择的尊重,也表达出了《一人之下》的核心:如何看待与自己不同的人?
人有三种,圣人、罪人和凡人,结论有三种,对、错和存疑,而如何对待的态度也有三种,支持、反对和理解。而《一人之下》所想传达的便是最后一种,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种——理解。
3.无为即有为
如何去理解?这时便需要参考另一个核心人物——无根生。为什么不是张楚岚?因为这两个人其实是同类,两人的行为方式是极为相似的。
无根生的形象一直是模糊的,无根生的形象是模糊的,大多是别人对他的侧面描述。
无根生的第一次登场是在通天谷篇中金凤婆婆的记忆中,他捡起一块普通的石头,笑着跟金凤说石头很美,面对金凤的不解,他的回答是:“这只是我之美罢了,不是天下之美”。然后就是许新关于无根生的回忆中为了试试唐门的毒主动喝下毒酒,又和两人交易帮助两人传信。谁也摸不透这个角色的行事风格。
尤其是到520话,唐门回忆篇的落幕时,米二借助许新之口告诉了读者们无根生的事迹:先是成为了全性的代掌门,一盘散沙的全性妖人中不少人跟随了他,最为诡异的便是梁挺和莫名居士十恶不赦的人居然也跟随他。
其中的莫名居士曾经三度出家又三度还俗,后来加入全性后兴风作浪,四家之一的王家(就是十佬之一,“王并必须死”的王家)的好几个前辈死在他手上。
但自从和无根生在一起几个月后突然变了个人似的,面对王家的抓捕没有一丝反抗,死于王家。但诡异的是,王家人居然为他修庙建塔,王家老家主退隐之后更是在塔中出家。
这导致了很多人的在认知里便把无根生当成了一个翻云覆雨人物,认为这种掌握全性,度化疯子的人一定有其独到手段,但无根生却告诉众人:“为什么要这么想?”
他从不刻意而为,只是顺水推舟,莫名居士和梁挺能够演化到这一步都是他们自己选择的结果。
而这一点与张楚岚何其相似,在碧游村篇中陈朵的死看似是张楚岚引导的结果,但其实前面的剧情和伏笔早就暗示了陈朵的结局,而且最后也是陈朵自己的选择。如果说陈朵的命运是一条奔流的河,最终必然入海,而张楚岚所做的就是顺水而行。
在唐门篇中也是,张楚岚夹在唐门、公司和全性之间,他并没有想着怎么破局,而是尊重了各方的需求和选择,最后赢得了三方共赢的局面。值得一提的是在唐门篇中,唐门面对思维杂念的办法是“观”,即以无为的姿态去面对纷繁妄念,终获自在。
这正是无根生和张楚岚的手段,顺水推舟,也是道教的自然无为思想。
无为并非无不为,自在也并非枯木一段,自在的你无不为。
4.纯粹的赤子之心
陈朵是世间困扰的代表,而无根生和张楚岚则是对待的方式方法,得到的结果便是——宝儿姐,代表着道教修行最终目的——赤子。
她是最为纯粹的存在,她的心理简单、淳朴、如同初生的婴儿。初生的婴儿又怎么会有困扰呢?所以她不在乎被抛弃在山里,也不在乎别人对她的看法,说着“阿威十八式”却不会给人任何的猥琐感觉。
只不过,能成为宝儿姐的人又有几个?大多时候我们都只是像陈朵这样的平凡人,受尽人间纷繁的困扰。
《一人之下》从来不是一部让人很“轻松”的漫画作品,它没有快餐漫画里主角打脸套路式的爽快感,虽然其中有不少的搞笑片段,但更多时候都是像是宝儿姐的回忆,田师叔的晚安,陈朵的再见和现在唐门执著悲壮的沉重。
这这也是正是这部作品充满了深度和内涵的原因,希望未来有更多这样的国漫出现。
图源来自网络,侵删
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请给我们点赞关注,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将持续更新ACGN领域相关内容,感谢您的阅读
地藏王菩萨,梵文名字叫:乞叉底檗沙ksitigarbha,因其“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所以得名。地藏菩萨在过去世中,曾经几度救出自己在地狱受苦的母亲;并在久远劫以来就不断发愿要救度一切罪苦众生尤其是地狱众生。所以这位菩萨同时以“大孝”和“大愿”的德业被佛教广为弘传。
地藏菩萨大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地藏被称为“大愿地藏”,与文殊的“大智”、普贤的“大行”、观音的“大悲”相呼应,道场在今天的池州九华山!
汉传地藏菩萨多为光头或是头戴毗卢冠,身披袈裟的出家僧人之相。一手持锡杖,一手持宝珠、莲花、幡幢等。地藏菩萨有一头形似狮子的怪兽为坐骑,叫做:“谛听”或“善听”
藏传地藏菩萨一手托宝瓶,上有火焰摩尼宝珠,一手持摩尼宝珠。摩尼宝珠是能满足一切愿望的如意宝珠,背后有很多果树,代表地藏菩萨“增长一切大地精气滋味。”
2023年9月14日
农历七月三十日
恭迎地藏王菩萨圣诞
在中国佛教信仰结构中,菩萨信仰是最为显著的特征,明清以来在民众供奉的四大菩萨中,文殊代表大智,普贤代表大行,观音代表大悲,地藏代表大愿。
随着佛教圣山化的推广,更有“金五台、银峨眉、铜普陀、铁九华”的说法。与其他三位菩萨相比,地藏菩萨拥有更多的身份与职责。
文/温金玉
01
佛门“大愿王”
用“誓不成”唤醒众生“自觉成”
地藏信仰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而产生的,早在《华严经·入法界品》就已有地藏菩萨之名。
在《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记载地藏曾发的大愿:“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地藏因这一弘深誓愿,被誉为佛门“大愿王”。
在佛教信仰谱系中,地藏原是众多菩萨中的一员,并不引人注意。因他胸怀大愿,而受到释迦佛的特别看重。
《占察善恶业报经》中记载,有坚净信菩萨曾问释迦佛:假如佛入灭后,善法消减,恶法炽烈,众生将依靠谁来修行,以何种方便开示化导,令大众生信心,除烦恼?释迦佛就推荐了地藏菩萨。说地藏依自己的本愿自在力,权巧现化,影应十方,虽然可以游化于一切刹土,并圆满功业,但与我们人间最有因缘,所以他发下了“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大誓愿,将带领大众修行。
正是因为地藏菩萨的这一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愿,受到广大信仰者的推崇。
我们都知道佛门中有一种说法,佛万德庄严,法力无边,但也有“三不能”,即“无缘难度,定业难逃,众生难尽。”
第一条是说,佛法再好,也有人不信,你就无法让他接受而度化他。
第二条是说,自己的业自己了,自己吃饭自己饱,父母可以给孩子买最好的鞋,但无法代替其走路,佛教称为“自作自受”。“已作不失,未作不得”是佛教的因果律,相当于我们世人所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许下的承诺就是欠下的债。
第三条是说,众生为无明业力所牵,前赴后继,生死轮回,难以穷尽,犹如河沙。众生真是无法度尽的。但地藏菩萨却发下了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大愿,愿与众生同甘共苦,共证菩提,这就是大乘菩萨信仰中“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真实写照。他希望在觉悟成佛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在《地藏十轮经》中曾给“地藏”下定义说:“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密藏。”就是说地藏菩萨犹如大地母亲,承载世间一切,无论美丑、好坏、净秽,就像天地含有好生之德,摄持万物,令万物生长,这样的愿力安忍不动。
地藏因了众生的缘故,而成佛遥遥无期,这一份悲悯,这一份期盼,这一份救赎,希望众生最终能够自觉自悟,其实觉性就藏于众生心中,“觉”这个字,可以理解为“睡觉”,也可以理解为“觉醒”,生命的本质就是一个从不觉到觉的过程,地藏菩萨用他的“誓不成”唤醒众生的“自觉成”。
当有那么一天,所有的众生成为自觉觉人的地藏时,就是地藏“证菩提”的时刻,这应是地藏信仰的核心。
02
幽冥教主
地藏菩萨与我们最有缘
在大乘佛教的菩萨团队中,菩萨大多现的是在家相,身披璎珞,头戴宝冠,只有地藏菩萨现的是出家相。
地藏的形象常是手拿锡杖,掌托宝珠。有偈赞曰:“手中金锡,振开地狱之门。掌上明珠,光摄大千世界。智慧音里,吉祥云中。为阎浮提苦众生,作大证明功德主。”
佛教信仰体系中,认为众生轮回于六道之中,六道可分为三善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还有三恶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地狱道的众生最苦,但地藏菩萨却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地藏为什么要入地狱?唐代赵州禅师有一公案故事,一天有个弟子来问道:师父修行这么好,日后会上升哪里呢?禅师回答说:“下地狱。”弟子大惊道:“您这样的高僧,怎么可能下地狱?”禅师说:“我若不下地狱,谁去救你呢?”这样的情景同样在佛经中可以看到。一弟子问佛曰:“谁当下地狱?”佛曰:“佛当下地狱。不惟下地狱也,且常住地狱;不惟常住也,且常乐地狱;不惟常乐也,且庄严地狱。”修行者的使命就是令恐怖的地狱化为庄严的净土,令烦恼的众生成为清净的菩萨。
地藏入地狱就是要真切感知众生之苦,并发誓与他们共同解脱痛苦。像德蕾莎修女所言:如果我们不像穷人那样生活,又怎能理解他们的苦难呢!又如王尔德所言:“吾辈皆身处沟渠之中,然其必有仰望星空者也。”
地藏菩萨与我们最有缘,“护持震旦,化洽无穷。”在历史的演变中,形成了所谓《地藏十轮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占察善恶业报经》的“地藏三经”,组合了金乔觉、闵公、道明的“地藏三尊”,更有了固定的地藏节,七月晦日(大月三十、小月二十九),民间还演绎出朝山进香、点地灯、放河灯、造法船等活动方式,有七七斋、中元节仪式,更以九华山为信托,建构了影响东亚文化圈的地藏信仰中心。
来源 | 人民政协报
原标题 | 温金玉:地藏信仰的现代诠释
图片来源 | 十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