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3 16:00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通讯员 谢祖杯
杨府宫在藻溪镇富山村。杨府宫有古戏台,2011年1月7日,浙江省政府浙政发(2011)2号文,把杨府宫戏台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杨府宫自然村吴姓始祖永封(1578—1636),由木林迁居平阳廿七都枫树。清乾隆己巳年(1749)吴氏修的家谱《自序》载:母庄氏在家殁于内寝,葬杨府宫后。可以这样说,至少在清乾隆己巳年这一方已经有“杨府宫”存在,但不知始建于何年。
杨府宫现存宫名扁额一面,长约80厘米,宽约40厘米,题字竖排:咸丰壬子年孟春月(1852.1)榖旦。杨府殿。三扇祭户仝立。“杨府殿”三字居中,楷书字体,每字约15厘米见方。
三扇祭户即:一扇本宫所在自然村,社下村要有吴、陈、黄姓;二扇乌坑自然村,社下村要有郑、邱姓;三扇干溪头、古井头、路脚三自然村,社下村要有谢、郑、宋姓。
杨府宫所供奉的是“杨府爷”。宋始温州各地已经出现杨府庙,所奉之“杨府爷”又称杨老爷、杨府上圣,是浙南一带最有影响的地方神——海神,信众遍布浙闽粤、港 澳台乃至东南亚地区。杨府爷在温州各地有不同版本传说,版《平阳县志》载:“神姓杨,名精义,唐时人。子十人,登仕籍,七子偕隐,修炼于瑞安之陶山(现碧山渡头村)。拔宅飞升,事闻,三子皆挂冠归,寻仙亦去。”杨府爷夫人葛氏,生育十子:国正、国天、国心、国顺、国猛、国勇、国刚、国强、国龙、国凤,有“父子一家皆得道,兄弟十洞都成神”的说法。我县鲸头的杨府殿始建于宋熙宁七年(1074)间。
所以,数百年后的富山村在清“咸丰壬子年”重建“杨府宫”就不足为奇,只不过未知原来“杨府宫”的规模。原杨府宫村三扇祭户,都是在明末清初从福建迁徙而来,为了一方平安,1852年集资重建了“杨府宫”是现实。
富山村杨府宫,由前殿、厢房、正殿和戏台围成四合院式院落。前殿明间后檐搭接戏台后梁架。正殿五开间,明间深五柱九檩,抬梁穿斗混合式,屋面双落翼硬山顶,檐口施钩头、滴水。正殿置神龛,供奉杨府上圣坐像。早时地方上的神明宫(殿),其功能就是现代所说的“休闲中心”,农闲、雨天、晚间,村里的人们,特别是老人,有事没事都往这里汇聚,休息、谈天说地、家长里短、新闻旧事都在这里“集散、批发”;村里重大事件,都在这里商量;年头岁尾,虔诚的村民,都会在这里设香案,许愿还愿、祈祷平安。
一般,宫殿都建有戏台,杨府宫内也建有戏台。古戏台,本无名,早年的戏台都建在所在村的“地头宫主”殿(宫)上,戏台的名就以它所在“宫殿名”而名之。戏台用来表演——布袋戏、嘉礼戏、京剧、越剧、唱彭鼓。戏台台面与宫主神像面对面,人神同乐,其乐融融。
杨府宫古戏台,木质四台柱,每支柱直径约30厘米。屋面单檐歇山造。戏台左右门楣上边各有约25厘米长,15厘米宽小扁额,左:风出,右:雅入。这门是演员上下场用的,梨园行话意思——“风出”,表示演员要从左门出台亮相,“雅入”即为演员下台的入口。中间“太师壁”上方有约100厘米长,45厘米宽的匾额,上书“阳春白雪”,落款“咸丰壬子梅月榖旦(1852.4)”。戏台平面呈正方形,藻井状如倒悬漏斗,俗叫“龙头凤尾田螺旋”。藻井原来有12个木雕龙头平均分布在藻井下,暗含一年有十二个月之意。藻井分16个逐渐缩小圆形(圈)依次上升,每层圆形用雕花木板与上旋的12条如龙身似凤尾的木雕相隔固定,最后收尾在一个小圆。戏台雕刻采用高浮雕、圆雕、透雕等手法,雕刻精细,人物造型惟妙惟肖;棚板、额枋彩绘戏曲故事、三国人物等图案,栩栩如生。
坊间传说,建造戏台藻井之“龙头凤尾田螺旋”的木工师傅头,曾专程到瑞安一处戏台参观,一时还不能体会制作之技艺,就在舞台上藻井下铺张眠床住下,除了吃饭,就躺在床上看藻井,整整一个月,如痴如醉、苦思冥想,终于病倒。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木工师傅终于领悟到制作之真谛,病愈复工。“龙头凤尾田螺旋”全部构件:全木雕,全榫卯链接。龙头早前失散。
关于藻井。早时没有电子扩音设备,远处的观众听不清舞台上演员的唱白声音。先人智慧,在舞台上制作藻井,舞台上演员的唱白声音通过“共鸣”放大,再由藻井“集中”向远处传播,使远处的观众能听得清楚。另则,古戏台:圆圆藻井在上边、四方舞台扎下根,其中可以透视先人对宇宙“天圆地方”之认识观。
杨府宫古戏台,历经数百年风雨,向世人述说着自己的故事。
在中国,杨家将故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经非常深入人心。凝聚在杨家将传说故事中的前仆后继、忠心报国的伟大精神,是千百年来中国人面对外族侵扰和西方列强欺凌,反抗侵略、保家卫国、追求和平美好希望的一种寄托。
《天波杨府》(楹联)李德惠
杨家将保社稷爱黎民血染疆场前赴后继满门忠烈撼天地;
帅字旗映河山展风采荣耀古城霞蔚云蒸千秋浩气著功勋。
想必大家都想了解“杨家将”们的日常生活 今天作为杨府的“小管家”,请跟随我一起来看看杨家小将们的一天吧
伴随着清晨的一缕阳光,杨家小将“小马”敲响杨府钟楼的“聚将钟”。聚集杨家小将们到点将台操兵练武。
美好的一天开始啦!
天波杨府聚将钟
杨业在陈家谷和辽兵血战,兵败被俘,绝食而死,噩耗传来,杨家上下悲痛万分,佘太君命焦赞孟良前往辽国盗取令公遗骨,并将骨骸倾入锻造兵器的滚滚铁水中,太君对天遥誓:令公一生戎马,这是你最好的归宿!遂将铁水铸成一尊聚将钟,众家将齐声;忠魂注入铁钟,永保大宋江山。
聚将钟高悬杨府院中,敲时声闻百里,每日拂晓,杨家上下,闻声即起,苦练杀敌本领。
一天深夜,钟不敲自鸣,众人聚集钟下,佘太君道:定是边关有寇侵扰,老令公给我们报信哩!话音未落,皇帝就派人紧急招见杨延昭,原来是辽军突袭,边关告急,朝廷命杨延昭整兵出征,不久便传来了胜利的捷报。
压腿是热身拉筋,是畅快运动的推进器,也是避免受伤的防护罩。是武术的基本功。良好的柔韧性有利于生长。这也是杨家小将们每日必备的练习项目。 看!大家都积极的在热身
基本功和基本动作是武术运动的基础,一般包括肩、臂、腰、腿、手、步和跳跃,平衡以及组合动作等练习内容。练好武术基本功是杨家小将们必备的功课,那矫健的身姿在烈日的照耀下格外亮眼,被汗水打湿的衣服记录着奋斗着的青春年华。
"人生在勤,不负韶华”
上战场不仅仅要武艺高超,还要拥有得手的武器,杨家枪是杨家将的代表性兵器,“三十六式秘传杨家枪法”更是远近闻名,枪数虽不多,然一枪有一枪之用,一枪有一枪之功,神妙灵活,变化无穷。
杨家小将正在仔细的检查自己的兵器
《杨令公点兵》杨家小将们神采奕奕,意气风发,展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他们时刻保持着杨家将“正直、英勇、公正、牺牲、荣誉"的精神!
晨钟暮鼓,杨府鼓楼“催战鼓”的击起,杨家小将们忙碌且充实的一天宣告结束
2018-11-23 16:00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通讯员 谢祖杯
杨府宫在藻溪镇富山村。杨府宫有古戏台,2011年1月7日,浙江省政府浙政发(2011)2号文,把杨府宫戏台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杨府宫自然村吴姓始祖永封(1578—1636),由木林迁居平阳廿七都枫树。清乾隆己巳年(1749)吴氏修的家谱《自序》载:母庄氏在家殁于内寝,葬杨府宫后。可以这样说,至少在清乾隆己巳年这一方已经有“杨府宫”存在,但不知始建于何年。
杨府宫现存宫名扁额一面,长约80厘米,宽约40厘米,题字竖排:咸丰壬子年孟春月(1852.1)榖旦。杨府殿。三扇祭户仝立。“杨府殿”三字居中,楷书字体,每字约15厘米见方。
三扇祭户即:一扇本宫所在自然村,社下村要有吴、陈、黄姓;二扇乌坑自然村,社下村要有郑、邱姓;三扇干溪头、古井头、路脚三自然村,社下村要有谢、郑、宋姓。
杨府宫所供奉的是“杨府爷”。宋始温州各地已经出现杨府庙,所奉之“杨府爷”又称杨老爷、杨府上圣,是浙南一带最有影响的地方神——海神,信众遍布浙闽粤、港 澳台乃至东南亚地区。杨府爷在温州各地有不同版本传说,版《平阳县志》载:“神姓杨,名精义,唐时人。子十人,登仕籍,七子偕隐,修炼于瑞安之陶山(现碧山渡头村)。拔宅飞升,事闻,三子皆挂冠归,寻仙亦去。”杨府爷夫人葛氏,生育十子:国正、国天、国心、国顺、国猛、国勇、国刚、国强、国龙、国凤,有“父子一家皆得道,兄弟十洞都成神”的说法。我县鲸头的杨府殿始建于宋熙宁七年(1074)间。
所以,数百年后的富山村在清“咸丰壬子年”重建“杨府宫”就不足为奇,只不过未知原来“杨府宫”的规模。原杨府宫村三扇祭户,都是在明末清初从福建迁徙而来,为了一方平安,1852年集资重建了“杨府宫”是现实。
富山村杨府宫,由前殿、厢房、正殿和戏台围成四合院式院落。前殿明间后檐搭接戏台后梁架。正殿五开间,明间深五柱九檩,抬梁穿斗混合式,屋面双落翼硬山顶,檐口施钩头、滴水。正殿置神龛,供奉杨府上圣坐像。早时地方上的神明宫(殿),其功能就是现代所说的“休闲中心”,农闲、雨天、晚间,村里的人们,特别是老人,有事没事都往这里汇聚,休息、谈天说地、家长里短、新闻旧事都在这里“集散、批发”;村里重大事件,都在这里商量;年头岁尾,虔诚的村民,都会在这里设香案,许愿还愿、祈祷平安。
一般,宫殿都建有戏台,杨府宫内也建有戏台。古戏台,本无名,早年的戏台都建在所在村的“地头宫主”殿(宫)上,戏台的名就以它所在“宫殿名”而名之。戏台用来表演——布袋戏、嘉礼戏、京剧、越剧、唱彭鼓。戏台台面与宫主神像面对面,人神同乐,其乐融融。
杨府宫古戏台,木质四台柱,每支柱直径约30厘米。屋面单檐歇山造。戏台左右门楣上边各有约25厘米长,15厘米宽小扁额,左:风出,右:雅入。这门是演员上下场用的,梨园行话意思——“风出”,表示演员要从左门出台亮相,“雅入”即为演员下台的入口。中间“太师壁”上方有约100厘米长,45厘米宽的匾额,上书“阳春白雪”,落款“咸丰壬子梅月榖旦(1852.4)”。戏台平面呈正方形,藻井状如倒悬漏斗,俗叫“龙头凤尾田螺旋”。藻井原来有12个木雕龙头平均分布在藻井下,暗含一年有十二个月之意。藻井分16个逐渐缩小圆形(圈)依次上升,每层圆形用雕花木板与上旋的12条如龙身似凤尾的木雕相隔固定,最后收尾在一个小圆。戏台雕刻采用高浮雕、圆雕、透雕等手法,雕刻精细,人物造型惟妙惟肖;棚板、额枋彩绘戏曲故事、三国人物等图案,栩栩如生。
坊间传说,建造戏台藻井之“龙头凤尾田螺旋”的木工师傅头,曾专程到瑞安一处戏台参观,一时还不能体会制作之技艺,就在舞台上藻井下铺张眠床住下,除了吃饭,就躺在床上看藻井,整整一个月,如痴如醉、苦思冥想,终于病倒。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木工师傅终于领悟到制作之真谛,病愈复工。“龙头凤尾田螺旋”全部构件:全木雕,全榫卯链接。龙头早前失散。
关于藻井。早时没有电子扩音设备,远处的观众听不清舞台上演员的唱白声音。先人智慧,在舞台上制作藻井,舞台上演员的唱白声音通过“共鸣”放大,再由藻井“集中”向远处传播,使远处的观众能听得清楚。另则,古戏台:圆圆藻井在上边、四方舞台扎下根,其中可以透视先人对宇宙“天圆地方”之认识观。
杨府宫古戏台,历经数百年风雨,向世人述说着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