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鸡

观音香谱(观音香谱三支香48图解)

时间:2024-01-30 00:43:12 作者:浮生如梦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香方歌诀:好听又好记的古代香方

“朝市喧聊避,山林兴未忘。频添绕炉水,还与试香方”。邀请好友品评调试香方,是古代文人清雅的社交活动。宋代香方创作兴盛,为便于香方记忆和传诵,常把把香方编成具有节奏和韵律的歌诀。

以歌诀形式书写的香方很多,有文人为名的“丁晋公清真香”、“丁公美香篆”,宫廷内苑使用“非烟香法”、“秀兰香”, 赏烟玩乐的华盖香等各种类型的香方。

香方歌诀之文人香。

宋代文人不但品香吟香,还亲自研究制作合香、创作香方。文人根据个人喜好,创作代表自己品味的熏香,张邦基《墨庄漫录》中,曾提到自己创作的鼻观香“有一种萧洒风度,非闺帏间恼人破禅气味也”。

历代香谱著录中,记录了许多以文人为名的香方,其中丁晋公清真香、丁公美香篆是用歌诀形式书写,属于宋代比较流行的香方,《陈氏香谱》“丁晋公清真香”歌曰:“四两玄参二两松,麝香半两蜜和同,丸如茨子金炉爇,还似千花喷晓风”。

清真香歌诀的作者是丁谓,乾兴元年被封为晋国公,丁谓对宋代香文化有很大贡献,其撰写的《天香传》提出了沉香气味品鉴准则“味清、烟润、气长”,并对海南沉香进行了分类分级,广为后人所依循。

熟知香药特性的丁谓,对制作合香也颇有研究,其创作的清真香只用玄参、甘松、麝香,调制恰似千花随风而来的香味,“丸如茨子金炉爇,还似千花喷晓风”。

玄参、甘松两味香药,在花香系统的香方中经常使用,在《陈氏香谱》中有一首“酴釄香”,用料组方与丁谓的清真香类似,也是以玄参、甘松为主香制作,酴釄香歌曰:“三两玄参二两松,一枝楦子蜜和同,少加真麝并龙脑,一架酴釄落晚风”。

酴釄香模拟酴釄花的香味,用料比清真香多了一味龙脑,但决定香方主要气味的是玄参与甘松,龙脑与麝香作为佐香使用,起到发香、稳定香气的作用。

香方歌诀之宫中香。

宋时宫中制香非常频繁,专门设有制作熏香的殿阁。周密《癸辛杂识外集》载:“宣和时常造香于睿思东阁,南渡后如其法制之所,谓东阁云头香也”。宫中调制的熏香用材名贵,香味氤氲,极有清韵,被时人称为“奇香”。

宫中调制的熏香在民间很受追捧,被文人竞相收藏,民间也流传有许多宫中的香方,陈敬《陈氏香谱》收录了宣和御制香、宣和内府降真香、宣和贵妃王氏金香、御炉香等宫中焚烧的香方。

宫中传入民间的香方也被编成歌诀,在民间广为传播。《陈氏香谱》卷二“禁中非烟”歌曰:“脑麝沉檀俱半两,丁香一分桂三钱,蜜丸和细为团饼,得自宣和禁闼传”。

通过“得自宣和禁闼传”之句,可知此香是徽宗宣和年间宫中使用的香方,“非烟”两字说明此香适合以“取味不取烟”的隔火煎香之法熏焚。

宋人尚雅,喜清婉温和、悠长之香,不喜酷烈之气,以隔火煎香法熏香,香气舒展自然,幽润绵长且无烟火气,正符合宋人对香气的审美。

除了禁中非烟,香方歌诀中还有一首秀兰香也提到“似禁中传”,禁中乃皇宫之内,陈敬《陈氏香谱》秀兰香歌曰:“沉藿零陵俱半两,丁香一分麝三钱,细捣蜜和为饼爇,秀兰香似禁中传”。

此香不能确定是否为宫中香方,也有可能是编者为了抬高秀兰香方的珍贵性,用“似禁中传”作为宣传卖点。明代周嘉胄《香乘》中认为秀兰香出自宫廷内苑,将“秀兰香似禁中传”改成了“芬芳香自禁中传”。

香方歌诀之赏烟香。

焚香时看细烟轻聚也是一种乐趣,古人还专门创作了赏烟香方,苏轼就很擅长制作聚烟的印香,他在《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及新合印香银篆盘为寿》诗中提到,送给弟弟自制的印香,焚烧时香烟能集结成烟云:“旃檀婆律海外芬,西山老脐柏所薰。香螺脱黡来相群,能结缥缈风中云”。

宋代贵族宴席中常焚一种“巡筵香”,以龙脑、乳香、松蒳等为主料配制,焚烧时“以净水一盏引烟入水盏内,巡筵旋转,香烟接了去水栈,其香终而方断”。周嘉胄在《香乘》中把巡筵香与宝林香、华盖香并称为“三宝珠熏”。

古香方中,名为华盖香的香方有五首,《居家必用》收录一首,《普及方》收录一首,《香乘》收录三首,其中两首为华盖香歌诀:“沉檀香附并山麝,艾蒳酸仁分两停,炼蜜拌匀甆器窨,翠烟如盖可中庭”。

此香焚烧时,香烟可聚集成伞盖形状的烟云,所以得名华盖香。华盖香以沉香、檀香、麝香、艾纳、酸枣仁配制而成。

此香之所以能够聚烟不散,主要是艾蒳与酸枣仁发挥作用,艾蒳为松树上长得绿苔衣,也称作“松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艾蒳“和合诸香烧之,烟清而聚不散”。

华盖香歌诀中提到,香制成后需放入瓷器中窨香“炼蜜拌匀甆器窨”,窨香是调制合香重要的一环,目的是让诸香彼此之间气味融合。洪刍《香谱》“窨香法”载:

凡和合香须入窨,贵其燥湿得宜也,每合香和讫,约多少,用不津器贮之,封之以蜡纸,于静室屋中入地三五寸,瘗之月余日,取出,逐旋开取然之,则其香尤防馜也。

不同香品窨香时间也不同,从七曰、半个月,一月余或更久,像肖梅香窨香时间为半月“封窨半月取出爇之”,清真香窨藏十天“瓷盒封,贮土中窨十日”。香品经过窨藏,能改善初合成时粗糙未定的香调,使香性益和,气味更加均匀。

焚香是古人清闲生活的必备事项,以至于调香也成为具有仪式感的事情,清人王欣《青烟录》“合香”条中这样描写合香前的准备:

凡合香须选风日晴霁之晨,先须斋肃神志如对神明。然后扫除斋榻,整齐洁净。次将所蓄香品一一检点过目,乃遵法研治耳。

能随时焚一炉香,是一件幸福的事,看它细烟轻聚,参它香远韵清,人间清旷之乐,不过于此。

香方歌诀:有韵律的古代香方

“朝市喧聊避,山林兴未忘。频添绕炉水,还与试香方”。邀请好友品评调试香方,是古代文人清雅的社交活动。宋代香方创作兴盛,为便于香方记忆和传诵,常把把香方编成具有节奏和韵律的歌诀。

以歌诀形式书写的香方很多,有文人为名的“丁晋公清真香”、“丁公美香篆”,宫廷内苑使用“非烟香法”、“秀兰香”, 赏烟玩乐的华盖香等各种类型的香方。

香方歌诀之文人香。

宋代文人不但品香吟香,还亲自研究制作合香、创作香方。文人根据个人喜好,创作代表自己品味的熏香,张邦基《墨庄漫录》中,曾提到自己创作的鼻观香“有一种萧洒风度,非闺帏间恼人破禅气味也”。

历代香谱著录中,记录了许多以文人为名的香方,其中丁晋公清真香、丁公美香篆是用歌诀形式书写,属于宋代比较流行的香方,《陈氏香谱》“丁晋公清真香”歌曰:“四两玄参二两松,麝香半两蜜和同,丸如茨子金炉爇,还似千花喷晓风”。

清真香歌诀的作者是丁谓,乾兴元年被封为晋国公,丁谓对宋代香文化有很大贡献,其撰写的《天香传》提出了沉香气味品鉴准则“味清、烟润、气长”,并对海南沉香进行了分类分级,广为后人所依循。

熟知香药特性的丁谓,对制作合香也颇有研究,其创作的清真香只用玄参、甘松、麝香,调制恰似千花随风而来的香味,“丸如茨子金炉爇,还似千花喷晓风”。

玄参、甘松两味香药,在花香系统的香方中经常使用,在《陈氏香谱》中有一首“酴釄香”,用料组方与丁谓的清真香类似,也是以玄参、甘松为主香制作,酴釄香歌曰:“三两玄参二两松,一枝楦子蜜和同,少加真麝并龙脑,一架酴釄落晚风”。

酴釄香模拟酴釄花的香味,用料比清真香多了一味龙脑,但决定香方主要气味的是玄参与甘松,龙脑与麝香作为佐香使用,起到发香、稳定香气的作用。

香方歌诀之宫中香。

宋时宫中制香非常频繁,专门设有制作熏香的殿阁。周密《癸辛杂识外集》载:“宣和时常造香于睿思东阁,南渡后如其法制之所,谓东阁云头香也”。宫中调制的熏香用材名贵,香味氤氲,极有清韵,被时人称为“奇香”。

宫中调制的熏香在民间很受追捧,被文人竞相收藏,民间也流传有许多宫中的香方,陈敬《陈氏香谱》收录了宣和御制香、宣和内府降真香、宣和贵妃王氏金香、御炉香等宫中焚烧的香方。

宫中传入民间的香方也被编成歌诀,在民间广为传播。《陈氏香谱》卷二“禁中非烟”歌曰:“脑麝沉檀俱半两,丁香一分桂三钱,蜜丸和细为团饼,得自宣和禁闼传”。

通过“得自宣和禁闼传”之句,可知此香是徽宗宣和年间宫中使用的香方,“非烟”两字说明此香适合以“取味不取烟”的隔火煎香之法熏焚。

宋人尚雅,喜清婉温和、悠长之香,不喜酷烈之气,以隔火煎香法熏香,香气舒展自然,幽润绵长且无烟火气,正符合宋人对香气的审美。

除了禁中非烟,香方歌诀中还有一首秀兰香也提到“似禁中传”,禁中乃皇宫之内,陈敬《陈氏香谱》秀兰香歌曰:“沉藿零陵俱半两,丁香一分麝三钱,细捣蜜和为饼爇,秀兰香似禁中传”。

此香不能确定是否为宫中香方,也有可能是编者为了抬高秀兰香方的珍贵性,用“似禁中传”作为宣传卖点。明代周嘉胄《香乘》中认为秀兰香出自宫廷内苑,将“秀兰香似禁中传”改成了“芬芳香自禁中传”。

香方歌诀之赏烟香。

焚香时看细烟轻聚也是一种乐趣,古人还专门创作了赏烟香方,苏轼就很擅长制作聚烟的印香,他在《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及新合印香银篆盘为寿》诗中提到,送给弟弟自制的印香,焚烧时香烟能集结成烟云:“旃檀婆律海外芬,西山老脐柏所薰。香螺脱黡来相群,能结缥缈风中云”。

宋代贵族宴席中常焚一种“巡筵香”,以龙脑、乳香、松蒳等为主料配制,焚烧时“以净水一盏引烟入水盏内,巡筵旋转,香烟接了去水栈,其香终而方断”。周嘉胄在《香乘》中把巡筵香与宝林香、华盖香并称为“三宝珠熏”。

古香方中,名为华盖香的香方有五首,《居家必用》收录一首,《普及方》收录一首,《香乘》收录三首,其中两首为华盖香歌诀:“沉檀香附并山麝,艾蒳酸仁分两停,炼蜜拌匀甆器窨,翠烟如盖可中庭”。

此香焚烧时,香烟可聚集成伞盖形状的烟云,所以得名华盖香。华盖香以沉香、檀香、麝香、艾纳、酸枣仁配制而成。

此香之所以能够聚烟不散,主要是艾蒳与酸枣仁发挥作用,艾蒳为松树上长得绿苔衣,也称作“松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艾蒳“和合诸香烧之,烟清而聚不散”。

华盖香歌诀中提到,香制成后需放入瓷器中窨香“炼蜜拌匀甆器窨”,窨香是调制合香重要的一环,目的是让诸香彼此之间气味融合。洪刍《香谱》“窨香法”载:

凡和合香须入窨,贵其燥湿得宜也,每合香和讫,约多少,用不津器贮之,封之以蜡纸,于静室屋中入地三五寸,瘗之月余日,取出,逐旋开取然之,则其香尤防馜也。

不同香品窨香时间也不同,从七曰、半个月,一月余或更久,像肖梅香窨香时间为半月“封窨半月取出爇之”,清真香窨藏十天“瓷盒封,贮土中窨十日”。香品经过窨藏,能改善初合成时粗糙未定的香调,使香性益和,气味更加均匀。

焚香是古人清闲生活的必备事项,以至于调香也成为具有仪式感的事情,清人王欣《青烟录》“合香”条中这样描写合香前的准备:

凡合香须选风日晴霁之晨,先须斋肃神志如对神明。然后扫除斋榻,整齐洁净。次将所蓄香品一一检点过目,乃遵法研治耳。

能随时焚一炉香,是一件幸福的事,看它细烟轻聚,参它香远韵清,人间清旷之乐,不过于此。

香的定义传承以及表达

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燔木升烟、吿祭天地”,开启了中华香文化的千年之旅。从基础的香事,到制香、行香的技艺,再到艺术化的表现形式,在魏晋时期已基本完备;至唐宋时期达到鼎盛的状态。香文化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1、中国香文化概念

中国香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围绕不同香气对人的作用及个人的需求,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香品的制作、炮制、配伍与使用而逐步形成的能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民族传统、美学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与世界观之独特性的一系列物品、技术、方法、习惯、制度与观念。

香文化渗透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如香文化的历史;香料的生产、炮制与配伍;香品的开发;香器(制香用的器物)与香具(用香时的工具)的制作与使用;香与宗教;香与各类文化艺术作品等等。

2、中国香文化历史

香的历史非常久远,可以追溯到殷商以至更为遥远的先夏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6000多年之前,人们已经用燃烧柴木与其它祭品的方法祭祀天地诸神。

中国的传统用香历史也可追溯至上古以至远古时期,从近几十年考古发现的陶熏炉等文物表明,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先祖们已经开始使用香品了。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也有了“柴”字,指“手持燃木的祭礼”,堪为祭祀用香的形象注释。

现有的史料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香料植物有了直接的利用,如焚烧(艾蒿)、佩带(兰),还有煮汤(兰、蕙)熬膏(兰膏),并以香料(郁金)入酒;古代用香有药用、祭祀庆典、薰衣、宴会、考场焚香案、用香木建筑等。秦汉时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活跃,东南亚、南亚及欧洲的许多香料也传入了中国。

3、中国传统香文化发展史主要阶段

从现存的史料来看,中国用香的历史可以溯及春秋之前。其发展可概括为:肇始于春秋、成长于汉、完备于唐、鼎盛于宋。中国香文化历经千年风雨,留给民族与历史的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综合历史记载,其发展主要历经了以下几个阶段——香烟始升:

萌发于先秦;博山炉暖:初成于秦汉;香光庄严:成长于六朝;盛世流芳:完备于隋唐;巷陌飘香:鼎盛于宋元;香满红楼,广行于明清。

4、宋代是香文化发展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

香文化经过汉魏隋唐时期的发展,到宋代已是羽翼丰满、沉淀丰厚,使宋人研究香文化具备了应有的条件。连宋代的市井生活中也随处可见香的身影——街市上有专门卖香的“香铺”、“香人”;有专门制作“印香”的商家;甚至酒楼里也有随时向顾客供香的“香婆”;街头还有添加香药的各式食品,如香药脆梅、香药糖水(“浴佛水”)香糖果子、香药木瓜等等。这也是香文化的发展已进入鼎盛时期的重要标志。

在描绘汴梁风貌的《清明上河图》中,有多处描绘了与香有关的景象,其中即可看到一家香铺门前招牌上写有“刘家上色沉檀拣香”的字样(盖指“刘家上等沉香、檀香、乳香”,拣香指上品乳香 )。甚至在当时对职业篆香制作的“香人”,也有统一服装的规定。《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北宋汴梁(开封),"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行业着装各有规矩,香铺里的“香人”则是“顶帽披背”(《卷5·民俗》)“日供打香印者,则管定铺席人家牌额,时节即印施佛像等。”还有人“供香饼子、炭团。”(《卷3·诸色杂卖》)“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余皆羹店、分茶、酒店、香药铺、居民”(《卷2·宣德楼前省府宫宇》)《武林旧事》记载:南宋杭州,“(酒楼)有老妪以小炉炷香为供者,谓之香婆。”从这些史斗中我们不难看到宋代香事活动已广行于民间,看到香文化的普及与繁盛。

5、香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香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走过了兴衰干年的历程。从满足人们本性喜好所需开始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整体生活中。一炉清香颐养心灵、陶冶性情,芬芳之气使人心情平静、舒畅,从而促进人体细胞及机能新陈代谢并充满活力,使人体机能的潜能更好地展发,达到性安命和。古代君子有四雅——斗香、品茗、插花、挂画,其中以对香品的熟练掌握为才艺之首。

中国文人多爱香,而且从古至今都是香文化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对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我国的文化、艺术作品中有一种“博山虽冷香尤存”的让人参之不尽、悟之深刻的内涵。

文人用香大约至唐宋时期是非常普及的,读书以香为友、独处以香为伴,衣需以香熏、被需以香暖公堂之上有香以烘托起庄严;松阁之下则以香示其儒雅;调弦抚琴、清香一炷可佐其心而导其韵;品茗论道、书画会友无不以香为聚!除了熏烧的香,香药在文人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妙用,如:书中置(或熏烧)芸香草避虫,有了“书香”;以麝香、丁香等入墨,有了“香墨”;以沉香树皮作纸,有了“香纸”(蜜香纸、香纸皮);以龙脑、麝香入茶,有了“香茶”等等。

文人们将自己对香品的喜爱写入诗中、写入各类学作品中,载入史册的不计其数。在一些繁荣的历史时期,人们对香品的描述同时也寄托了对当时政局的拥戴香品在无形中成为记载各阶段历史文化的重要符号!

文人对香文化的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香文化尚在萌芽状态时,文人们就广泛介入并给予了多方面的推助。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志典籍中,有很多记载都反映了文人对香的推崇。如屈原在《离骚》中的精彩咏叹:“扈江离与辟燕兮,勿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椒专佞以慢稻兮,木杀又欲充夫佩帏”。另据东汉蔡邕《琴操》所述,相传孔子在从卫国返回鲁国的途中,于幽谷之中见香兰独茂,不禁喟叹:“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遂停车抚琴,成《漪兰》之曲。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南海的木本香料尚未大量传入北方,所用只是兰蕙椒桂等香草香木,但文人对香的情感态度已得到了清晰的展示。

其二,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将焚香视为雅事.认为人们对香的喜爱是形而上的,是人本性的需求。朱熹有《香界》一诗:幽兴年来莫与同,滋兰聊欲泛光风;真成佛国香云界,不数准山桂树丛。花气无边熏欲醉,灵芬一点静还通;何须楚客纫秋佩,坐卧经行向此中。古代“学界”对香的这种高度的肯定态度既确定了香的文化品位,保证了它作为“雅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品质,同时也把香纳入了日常生活的范畴,而没有使它局限在祭祀、宗教之中,这对香文化的普及与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其三,文人们广泛参与香品、香具的制作和焚香方法的改善。许多文人都是制香高手,如王维、李商隐、徐铉、黄庭坚、苏轼、陆游等。苏轼有文记:“子

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新和印香银篆盘”。仅文人们配制的“梅花香”配方,流传至今的就有数十种。

中国香文化的现状

1、近现代社会中国香文化的衰弱

首先,战争以后的近百年来,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侵略和清政府的,使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现代中国的国力衰弱和社会持续动荡使

人们对传统文化产生怀疑,开始广泛接受西方的现代文化思潮,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香文化也不可避免深受影响,因为,香文化发展的基础就是需要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盛世”环境,品香用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奢侈品”,所以近现代社会的持续动荡,不仅极大的影响了香料贸易和制香行业的发展;也使人们失去了熏香怡情的闲情逸致而持续衰弱。

其次,由于化学工业的发展,在19世纪后半期欧洲就已出现了人工合成香料(即化学香精),化学香精和化学加工技术的广泛使用也在实质上改变了现当代的制香工艺。大多数香客只是把烧香作为祭祀的仪式,既然不闻香,不品香,只是烧香、看香,也就自然忽视香的用料、配方与品质,而只关注香品外形的美观或香味的浓艳,其后果就是天然香料制香工艺的中断与香谱配方的散失,以至现在真正精通传统天然香料制香技术的人少之又少。今日人们对香之内在品质的忽视,以及化学香精和化学加工技术的采用等因素,都使得制香的技术门槛大为降低,以至于现在的制香商家大大小小,星罗棋布,香品质量也参差不齐。货架上的香品名称越来越花哨,造型越来越丰富,包装越来越华美,而“金玉”之内却少有“香珍”。低劣者点燃后只有烧草的味道,抑或虽有浓郁的香味却俗不可耐。这些所谓的香,可以说是徒有香的形状而败坏香的美名。面对这些赝品,也难怪现在的人们不愿意品香赏香了。

2、中国香文化的复兴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经济的崛起、政治影响的扩大,近代以来被西方折断的中国文化自信力的翅膀重新舞动。在国富民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今天,中国的飞速发展让人们体验了从未有过的尊严与富足,与之俱来的却是纠结于当代人内心深处的压力、浮躁、空虚与迷失。喧闹的都市生活中,人们开始渴望一份淡定与从容。而香文化的精髓恰恰就是通过全身心的投入与感悟,在那种久违的仪式中让我们追慕前贤,感悟今天,享受友情,珍爱生命。随着袅袅升起的轻烟静静地体味其中的人生道理,感悟香气中带来的奇妙遐思。在提神醒脑、消除疲劳、保健身心的过程中,融入大自然美妙无比的寂静之中,从而去除浮躁,净化心灵。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品香、用香,并对香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有更多爱香、懂香的人开始致力于对传统香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伴随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进一步繁荣昌盛,中国香文化也必将焕发蓬勃的生机,在这个伟大的“中国梦”时代中,中国香文化-定会向全世界展露出“美丽中国”的千年神韵。

中国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中国香文化的挖掘、整理、传承

我国香文化经几干年的全面发展,至宋已是沉淀丰厚,使宋人研究香文化具备了应有的条件,加之当代香事繁盛,使研究者具有实证的机会和条件,多部香学专著在这一时期问世了。如丁谓《天香传》、沈立《(沈氏)香谱》、洪刍《(洪氏)香谱》、叶廷珪《名香谱》、颜博文《(颜氏)香史》、陈敬《陈氏香谱》等等,其作者不乏当代名士、高官或著名学者。如《天香传》作者丁谓,是太宗时进士,真宗宠臣,官至宰相,诗文亦为人称颂。《颜氏香史》作者颜博文也是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和画家,官至著作佐郎。《名香谱》、《南番香录》作者叶廷珪曾任兵部侍郎等。还有苏轼、范成大等许多文人,虽无香学专书,但也对香和香药颇有研究,如苏轼在《苏文公本集》中有大量香药的记录、研究性文章。我国的香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代代相传,且每有发展,记载于历代典籍,这些香学专著文献资料相当丰富,为我们挖掘、整理和研究提供了保贵的历史资料。

要对中国香文化进行挖掘、整理、保护,就应该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对香文化进行系统的研究,应该全方位入手,设立一系列的研究课题,如香文化的历史;料的生产、炮制与配伍;香品的开发;香器(制香用的器物)与香具(用香时的工具)的制作与使用;香与宗教的关系;关于香的文化艺术作品等等。通过对中国香文化的不断挖掘、整理,尽可能还原香文化的历史,为中国香文化的保护提供详实可靠的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注意培养一批对中国香文化有研究有传承能力的专业人才队伍.传承弘扬中国香文化才会后继有人。

2、大力推动中国香文化的发展

中国香文化发展历史机遇已经成熟,首先是我国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国运昌盛,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们(尤其是高端人士)的意识形态开始从追求物质向追求精神发展,从而具备实现香文化复兴的条件。

其次,国家推动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契机,再加上高端人群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强烈,商业精英、高端人群具有强烈的对缓解精神压力、保健养生、提升精神境界的需求,这一切在香文化体验中都能得到极大的满足。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尚精神文化需求。国家要重视对香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工作,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把香文化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起来、继承与创新结合起来,科学推进文化保护工作;要大力推进香文化保护传承方式创新,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实现香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对香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充分利用“文化遗产日”和各种传统民俗节庆,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香文化保护宣传展示活动,增强全社会对香文化的认识,营造香文化人人共享美好生活的良好氛围,推进香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中国香文化》

最全的烧香图解

最全的烧香图解

一、烧香的含义有四个方面:

1、表示虔诚恭敬供养三宝,以此示范接引众生。

2、表示传递信息于虚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宝加持。

3、表示燃烧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门弟子无私奉献。

4、表示点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喧、痴”意,佛并不嗜好世间大香贵香,但却喜欢佛弟子的戒、定、真、香。

上香以三支为宜。此表示戒、定、慧三无漏学;也表示供养佛、法、僧常住三宝。这是最圆满且文明的烧香供养。上香不在多少,贵在心诚,所谓“烧三支文明香,敬—片真诚心”

一般在大雄宝殿前上三支香就行了。

把香点燃后应插在香炉中间,第一支香插在中间,心中默念:供养佛,觉而不迷;第二支香插在右边,心中默念:供养法,正而不邪;第三支香插在左边,心中默念:供养僧,净而不染。

二、

善良香:常常诵经文,感受佛之善。不受三途苦,常行十善道。

忍耐香:忍辱波罗蜜,坚忍求正觉。时刻要警惕,莫逆众生心。

增功香:修道勤精进,一心专念佛,净业修三福,积功才累德。

刀兵香:娑婆本来苦,贪嗔痴横行。三日刀兵起,一心念观音。

增福香:斋戒得清净,六度菩萨行,修持如佛教,福慧即临门。

出行香:见人人总好,看事事皆圆。恒顺众生者,菩萨护行人。

抽丁香:一念恶因起,地狱已标名。药师佛前忏,还令得清净。

冰雹香:众生众业感,非时风雨雹。天灾时发难,念佛得消除。

催路香:有事急切催,起程心不怖。观音有灵感,念念平安路。

止行香:有恶行快止,有善行快行。三途恶道果,全由你心成。

出尘香:身在尘中坐,心恒住清凉。尘劳本来苦,念佛开心光。

天地香:礼念天中天,赞扬地藏愿。是否发大心,警惕魔捣乱。

长生香:寿相是非相,布施无住相。学佛出三界,是为长生相。

归家香:有人回家乡,离去时迷忘。回家知家好,飘泊梦一场。

消灾香:无始劫罪恶,念佛得消除。深信因果者,修持转罪业。

平安香:诸佛常护念,平安又吉祥。众善当奉行,精进坐道场。

增财香:十日进财兆,布施得福报。佛门如法求,求财财就到。

催丹香:信愿常念佛。感应佛菩萨。圆成菩提果,道人练成丹。

成材香:学佛成材喜,亲朋沾法益。劝人都念佛,共往极乐去。

公正香:待人公,做事正。分外莫做,本分行事。

凶信香:福祸唯人招,前因有后果。一声阿弥陀,灭罪十亿劫。

明心香:心性从不灭,唯在净与污。因果轮回法,心明不拔无。

疾病香:有疾临身上,宿业内外感。念佛超度之。敦伦尽本分

施舍香:不住相布施,布施一切人。舍一得万报,上报四重恩。

催供香:礼拜要真诚,供养如礼供。行普贤十愿,是则为真供。

救苦香:施人食与药,放生修福德。燃灯并造幡,当学药师佛。

增寿香:信行普贤行,渴仰求菩提。善得胜寿命,果报无人及。

亲友香:亲朋好友来,喜笑又颜开。不随俗务转,尽分不挂怀。

超生香:超脱生命事,唯有学佛道。此刻不精进,惹得愚人笑。

敬师香:师父教导我,永脱生死门。做人不忘本,常念报师恩。

二十四香谱图

七十二香谱图

烧香的讲究

如何敬佛,许多细节上都有讲究的。

首先说选门进,寺庙建筑都有许多道门,从哪一道门进入都有讲究的。据说只有开了光的寺庙才有资格修十三道门。正中间的三道门,才是供人出入的。普通游客,进门只能走右边的那道门,中间那道门叫空门,只有出家人才可以出入的。

进门时,女客先迈右脚,男客先迈左脚,都要注意,一定不能踩在门槛上,而且这步子,需迈得越大越好。

烧香的话,三炷为自己祈福,六炷为两辈人祈福,九炷为三代人祈福。而十三是一个极致,十三炷香就是功德圆满的高香。

是烧香再叩头。烧香的话,应该是左手拿香,右手拿烛,因为常人用右手杀鸡剖鱼,如果是左撇子的话,则反之。

烧香时,先点燃香,要越旺越好,人们就常说香火旺盛嘛。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握住香,高举过头顶作揖。

作揖后,把香插在香灰里,就可进门叩头了。叩头的话,要认准佛祖菩萨或罗汉。比如,你不能向地藏菩萨一阵猛叩头。

跪拜的姿势是这样的,双膝跪在上,双手合什,注意,这个双掌合什要注意手心处呈空心状,高举过头顶,向下至嘴边停顿,可许愿,再向下至心口,默念,再摊开双掌,掌心向上,上身拜倒。

祈福还有一个仪式叫\"开光\",当然是由得道高僧来主持最好。平时开光的东西置于家中,须得初一十五净手焚香,否则为不敬。但如果是很特殊的开普光,则不同,开光的物件可随身携带。供开光的物件只能是象牙、金或玉制品。

把开光的物品和写上被祈福人的姓名和生庚八字(记不住生庚八字亦可不写)的纸用红纸或红锦囊包好,递上随喜一份(最好是以三六九数字相关),请大师帮忙开光。言语需恭敬,否则冒犯了大师,不给你开光。

开光的过程是把所有的开光物件放于一托盘,置于佛前,大师念经数篇,即算是佛光普照。你的物件因些而赋于灵气与法力,可以带在身边保佑你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