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第七十二章
[原文]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①——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②。夫唯不厌,是以不厌③。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自爱而不自贵④,故去彼取此⑤。
[通释]
百姓不害怕权威,大的威胁就来了——不让他们居住的家园安宁,不让他们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充足。正是不让他们充足,所以他们不满足。因此圣人正确认识而不表现自己,爱惜而不抬高自己,所以去除自以为是选择不表现不抬高自己。
[注释]
①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百姓不害怕权威,大的威胁就来了。威,威势,权威,威胁,以威来胁迫。
②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不让他们居住的家园安宁,不让他们有足够的生存条件。狎,音xiá,安乐随意,使……安乐随意。所居,居住的地方。厌,充足,使……充足。所生,赖以生存的东西,衣食等。
③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正是因为不让(他们)充足,所以(他们)不满足。夫唯,正是因为。第一个“不厌”是“无厌其所生”的结果,是“不充足”的意思,第二个“不厌”是“不满足”的意思。
④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自爱而不自贵:因此圣人正确认识自己而不表现自己,爱惜自己而不抬高自己。自知,知晓自己,了解自己,实际是“正确认识自己”。而,转折连词。王弼本没有这两个“而”字,据帛书甲乙本补。自见,自我表现,自我显示,实际是突出自己威势。见,同“现”,表现。自爱,爱惜自己。自贵,看重自己,抬高自己。
⑤故去彼取此:所以去除表现自我,选择不表现和不抬高自己。彼,指“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的自见自贵的做法。此,指“自知”“自爱”的态度。
[意义归纳]
本章通过统治者以威势压迫百姓现象与圣人不突出不抬高自己的表现的对比来警示和引导统治者。
[考辨]
狎,是自由地嬉戏,是随意而安乐的表现。《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有“民狎其野,三务成功”之语,与此“狎”义同。
[解读与点评]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是与人民为敌的政策。“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是“大威”的具体手段,是实施,而这种不过源起于统治者的自树权威,由树权威而耍威风,而采取威胁手段,而施淫威。
狎,是自由地嬉戏,是随意而安乐的表现。所居,是居处的地方。厌,是充足,是满足。所生,是赖以生存的衣食等生活资料。统治者为树威,“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的结果当然会显现,即民“不厌”。“夫唯不厌,是以不厌”道出了百姓与统治者对抗的原因。第一个“不厌”是“使……不充足”,是“无厌其所生”的行为,第二个“不厌”是“不满足”。正因为不让他们充足,所以他们不满足。不满足会怎么样?老子没有往下说,但道理是谁都会明白的。不让百姓睡消停,不让百姓吃饱饭,这是一种与民对抗的态度,是不道的表现。
其实历朝历代统治者与百姓对抗的产生不在于百姓,而在于统治者。以权势震慑不是权威,说好听了只是权宜之计。权威形成于身正和官风正,不来自于淫威。大治大顺的时代哪里需要施“威”!圣人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从不看重权威而表现自己,从不抬高自己,所以他去除自以为是,像常人一样。这里老子用圣人做榜样为统治者指出了应取的正确态度:“自知而不自见,自爱而不自贵。”“不自见”就是不摆权威,不在百姓面前装蒜,不对百姓耍威风;“不自贵”就是不高高在上,不搞特权,不脱离人民。然而,历史上许多统治者很在意“威”,在意他们的权威,他们不懂得权威不等于威望。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皇帝、官员出行鸣锣开道要求行人回避,这种做法是“自见”,是“自贵”。古时的交通不发达,出行的官员也不是很多,这种情况还不至于影响很多人,可是今天如果为官员出行还频频以警车开道,警察林立道路两侧,禁止其他车辆行驶的扰民之举就令人不耻了。联系人民群众的窗口单位却戒备森严,不允许办事的人自由出入,说轻了这是搞特权,脱离人民群众之举;说重了是自己在与人民群众为敌,但凡这样做的统治者都是不明智的。还有一些被普遍诟病的现象,比如“被精神病”“被劳动教养”、地方政府支持并参与强拆等现象,它正是“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在一些地方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