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空穴来风
【解释】比喻消息和谣言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也比喻流言乘机会传开来。
【出处】战国·宋玉《风赋》:“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
【误用】大多用来表示毫无根据。
2. 三人成虎
【解释】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
【出处】《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误用】多误解为团结合作力量大。
3. 美轮美奂
【解释】原本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现在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
【出处】《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
【误用】媒体常用作形容美好事物。
4. 炙手可热
【解释】手摸上去感到热得烫人。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含贬义。
【出处】唐·杜甫《丽人行》:“炙手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误用】媒体扩大其使用范围,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完全背离其本义。
5. 侃侃而谈
【解释】指人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古时候用来形容人善于交谈,有风度。
【出处】清代·文康《儿女英雄传》:“我既这等苦苦相问;你自然就该侃侃而谈。”
【误用】人们大多用此语形容聊天。
6. 首当其冲
【解释】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中性词,不固定作为褒义贬义解释。
【出处】《三国志·公孙瓒传》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盖闻在昔衰周之世;僵尸流血;以为不然;岂意今日身当其冲。”
【误用】常被人误用为定语,代替“首先”。
7. 文不加点
【解释】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出处】汉·祢衡《鹦鹉赋序》:“衡因为赋,笔不停辍,文不加点。”
【误用】常被误用来形容写文章粗心大意,不加标点。
8. 明日黄花
【解释】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出处】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误用】常被误写作“昨日黄花”。
9. 集思广益
【解释】指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
【误用】主语应该是领导者,不能是提意见的群众。
10. 首鼠两端
【解释】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又动摇不定。
【出处】《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已罢朝;出止车门;召韩御史大夫载;怒曰:‘与长儒共一老秃翁;何为首鼠两端?’”
【误用】常误解为言行前后不一致。
11. 溢美之词
【解释】溢:水满外溢,引申为过分。表示过分吹嘘的话语。
【出处】先秦·庄周《庄子·人间世》:“夫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
【误用】常误用于褒义场合。
12. 投桃报李
【解释】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
【出处】《诗经·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误用】错用来表示报复,恩将仇报,以怨报德。
13. 蓬荜生辉
【解释】指某事物使寒门增添光辉(多用作宾客来到家里或赠送可以张挂的字画等物的客套话),也说“蓬荜增辉”。
【出处】宋·王柏《回赵星诸书》:“专使远临;俯授宝帖;联题累牍;蓬荜生光。”
【误用】广告语说“让您的居室蓬筚生辉”。
14. 不可收拾
【解释】指事物败坏到无法整顿或不可救药的地步。
【出处】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泊与淡相遇;颓堕委靡;溃败不可收拾。”
【误用】常有人在“一发而不可收”这句惯用语后加一“拾”字,说成“一发而不可收拾”。(“一发而不可收”:行为不受控制或无法停住。“一发不可收拾”:更加无法整顿。)
15. 出奇制胜
【解释】出奇兵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
【出处】《孙子·执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误用】用作“出奇制胜叛军”之类则错。
16. 意气用事
【解释】缺乏理智,只凭一时的想法和情绪办事。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这是事势相逼,不得不尔。至今想来,究竟还是意气用事,并不曾报效得朝廷,倒惹得同官心中不快活,却也悔之无及。”
【误用】被用作“讲义气重感情”。
17. 不知所云
【解释】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零;不知所云。”
【误用】不能用来批评听者理解力差。
18. 义无反顾
【解释】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
【出处】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触白刃,冒流矢,义不反顾,计不旋踵。”
【误用】常被用于毫不犹豫干坏事。
19. 不可理喻
【解释】不能用常理使那个人明白,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或固执。
【出处】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褐盖》:“要之;此辈不可理喻;亦不足深诘也。”
【误用】容易误解为“不可理解”。
20. 望其项背
【解释】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比喻可以企及别人所达到的境界。
【出处】清·汪琬《与周处士书》:“言论之超卓雄伟,真有与诗书六艺相表里者,非后世能文章家所得望其肩项也。”
【误用】不少人用“只能望其项背”表示“赶不上”。
21. 差强人意
【解释】指一个人做出的事情勉强达到别人的要求,还算令人满意。
【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二回:“算来还是张翰风的《古诗录》差强人意。”
【误用】多误解为不能使人满意。
22. 抛砖引玉
【解释】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大众晚参;师云:‘今夜答话去也;有解问者出来。’时有一僧便出;礼拜;师曰:‘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鯈子。’”
【误用】不能用于对方或第三方。
23. 风声鹤唳
【解释】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的样子。常与“草木皆兵”连用。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谢玄传》:“余众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误用】有人用“杀得风声鹤唳”来形容战斗激烈。
24. 敬谢不敏
【解释】恭敬地表示自己能力不足,不能够接受做某事。多作推辞做某事的婉辞。
【出处】《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使士文伯谢不敏焉。”
【误用】常错用于拒绝别人的要求。
25. 登堂入室
【解释】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出处】《论语·先进》:“(仲)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误用】常被误用为“进入屋子”。
26. 鬼斧神工
【解释】形容艺术技巧高超,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
【出处】《庄子·达生》:“梓庆削木为;成;见者惊犹鬼神。
【误用】常被误用来形容自然景物。
27. 始作俑者
【解释】开始制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梁惠王上》:“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误用】常滥用于一切倡导人。
28. 如履薄冰
【解释】象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
【出处】《诗经·小雅》:“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误用】只能用于主观心理,不能表示客观存在的危险状态。强调主观心态之谨慎小心,而非客观情况之危急。
29. 侧目而视
【解释】斜着眼睛看人,不敢正视。现也用形容敢怒不敢言的样子。
【出处】《战国策·秦策一》:“(苏秦)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
【误用】常误解为“目光轻蔑地看”或\"尊敬”。
30. 良莠不齐
【解释】指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适用对象只能是人,侧重于品质。现在也可以用于产品、市场等好坏事物混杂在一起。
【出处】清·约昀《阅微草堂笔记》:“至我辈之中;好丑不一;亦如人类之内;良莠不齐。”
【误用】不用于能力、水平、成绩等参差不齐。
31. 无所不至
【解释】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
【出处】《论语·阳货》:“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误用】与“无微不至”有天壤之别。
32. 危言危行
【解释】危:正直。指的是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出处】《论语·宪问》:“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误用】常被误认为是“害怕发表言论,不敢说话”或“危险的言论和行为”。
33. 评头论足
【解释】原指轻浮地议论妇女的容貌。现也比喻任意挑剔。
【出处】清·黄小配《大马扁》第四回:“那全副精神又注在各妓,那个好颜色,那个好态度,评头品足。”
【误用】现在多用于讨论一个人。
34. 休戚与共
【解释】忧喜、祸福彼此共同承担。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
【出处】明代·瞿共美《天南逸史》:“臣与皇上患难相随;休戚与共;愿自不同于诸臣;一切大政自得与闻。”
【误用】不能用作“患难与共”。
35. 置之度外
【解释】指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作褒义。
【出处】《后汉书·隗嚣传》:“帝积苦兵间,以嚣子内侍,公孙述远据边陲,乃谓诸将曰:‘且当置此两子于度外耳。’”
【误用】不能用于贬义场合。
36. 翻云覆雨
【解释】形容人反复无常或惯于耍手段。
【出处】宋·黄机《木兰花慢·次岳点干韵》词:“世事翻云覆雨;满怀何止离忧。”
【误用】不能表示气势宏伟。
37. 弹冠相庆
【解释】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其他人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含贬义。
【出处】宋·苏洵《管仲论》:“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相庆矣。”
【误用】常被误解为中性的互相庆贺。即使是坏人互相庆贺,如果与上台掌权无关,也不可用。
38. 期期艾艾
【解释】形容口吃的人吐辞重复,说话不流利。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张丞相列传》:“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邓艾口吃,语称艾艾。”
【误用】不理解为懦弱、犹豫等。
39. 无可厚非
【解释】意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
【出处】《汉书·王莽传》:“莽怒;免英官;后颇觉悟;曰:‘英亦未可厚非。’复以英为长沙连率。”
【误用】与“无可非议”不同。
40. 不胫而走
【解释】比喻事物无需推行,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
【出处】北齐·刘昼《新论·荐贤》:“玉无翼而飞;珠无胫而行。”
【误用】不是表示东西丢失。
41. 身临其境
【解释】身体不在那个地方,却仿佛亲自到了那个地方。
【出处】明·袁宏道《八识略说序》:“向非身历其境;恶能穷其边崖;指其归宿者哉!”
【误用】常误用为代替“设身处地”。
42. 茕茕孑立
【解释】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单。
【出处】晋·李密《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误用】使用时句中不能有“独自”、“孤独”、“一个人”等语义重复的词语。
43. 耿耿于怀
【解释】不能忘怀,萦绕于心,形容有心事。
【出处】宋·慕容彦逢《摛文堂集》:“公圭侯印人所忧;利锁名韁吾所羞;耿耿有怀非隐忧;思得佳士从之游。”
【误用】不能用于“记住别人的好处”。
44. 因人成事
【解释】自己无能,依靠别人把事情办好,只能表贬义或自谦。
【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误用】不能对第三人说。
45. 耳提面命
【解释】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
【出处】《诗经·大雅·抑》:“於呼小子;未知臧否。匪乎携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误用】不用于同辈之间和贬义场合。
46. 耸人听闻
【解释】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
【出处】清·恽敬《杂记》:“豫章大镇;或书有不可达者;故托辞为此;抑为州将者;以此耸人听闻;豫绝系援;皆未可知。”
【误用】不能说这个事情耸人听闻。
47. 骇人听闻
【解释】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凶残的事情)。
【出处】宋·朱熹《朱文公文集·答詹师书》:“浙中近年怪论百出;骇人听闻;坏人心术。”
【误用】与耸人听闻常常混用。
48. 咬文嚼字
【解释】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
【出处】元·乔吉《小桃红·赠刘牙儿》曲:“含宫泛徵,咬文嚼字,谁敢嗑牙儿。”
【误用】被用于表扬。
49. 处心积虑
【解释】处心:存心;积虑:经过长时间的考虑。形容蓄谋已久。
【出处】《谷粱传·隐公元年》:“何甚于郑伯乎!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
【误用】用来表褒义,褒义用“殚精竭虑”。
50. 火中取栗
【解释】比喻被别人利用去干冒险事,付出了代价而得不到好处。
【出处】十七世纪法国作家 拉·封登的寓言诗《猴子和猫》中说,一只狡猾的猴子把栗子放在火里烧熟,然后骗猫替它取出来,猫把脚上的毛烧掉了,却吃不到栗子。
【误用】用于比喻高风险的投资行为。
“感冒”这个词语家喻户晓,尽人皆知,因为感冒的患病率是100%,无一人可以幸免!可是在从医40年之后,我却发现对这个过去熟悉的名词越来越不认识了。
含义不清的感冒每个人心目中“感冒”的含义是不同的:有些人将出现打喷嚏、鼻塞、流鼻涕的情况视为感冒,另一些人将出现发热、咽痛、咳嗽等症状视为感冒,也有些人将肚子不舒服、腹泻、恶心呕吐等视为感冒,还有人将出现身体疲倦、头痛、头昏等症状视为感冒,更有人将身体出现莫可名状的不适视为感冒……不一而足。
因此,每当病人诉说自己患了感冒时,刚出道的医生马上就可以开出“感冒药”,因为目前有太多的“感冒药”可以选择;而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病人究竟在说什么?他到底有什么不舒服?
无论是普通患者还是医生心目中的印象是:感冒是一个很小的病症,凡是医生都应该会治。
市面上“感冒药”很多,究竟有多少种,没有人统计,保守估计应该不下20种!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多的“感冒药”?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每种“感冒药”都说自己的效果很好,如果真是这样,一种药足矣!为什么需要这么多种药?
常见的情况是,病人服用某些“感冒药”后,有些症状如发热、打喷嚏、鼻塞、流涕等症状能暂时控制一下,但药性一过,症状复现,所以需反复服药。过了几天后,症状消失了,病人就以为是“感冒药”将自己的感冒“治”好了。
现代中国人的习惯思维是,人生病了就该吃药、打针或做手术,否则是不会好的,所以病人一旦给自己戴上“感冒”的帽子,就会自己去买“感冒药”吃,或者去医院打针,那些喜欢吃“感冒药”或打针的人,这次感冒“治愈”了,下次感冒来得更快,却不知所以然!
感冒是现代中国人特有的疾病翻开中医古典医籍,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到历代正式医籍,都没有记载“感冒”这样一个病!西医教科书中也没有“感冒”这样一个病!原来“感冒”是现代中国人特有的一个疾病概念!古代不是一种特定的疾病,西方也没有这样一种疾病!
“感冒”所对应的英文词是什么?cold! 而cold 本来的意思是寒冷,这真是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翻译,是典型的中国式英语,寒冷能代替中国人心目中“感冒”的含义么?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在英美为代表的西方本来没有与我们中国人所说的感冒对应的词语,也就是说,他们没有这个概念。我不知道地道的英美人士听到中国人对他们说“cold”时究竟是怎样理解的?反正是鸡同鸭讲吧:各自都以为理解了!
“感”和“冒”的本义“感”和“冒”是两个独立的动词。
(1)“感”字的本义
“感”由“咸”和“心”字组成,“咸”就是无心之感,其本义就是感应。《易经》第三十一卦就是“咸”,卦象是上兑下艮,兑为少女,艮为少男,象征少男少女相互感应,这种感应是一种自然现象,不掺杂心的因素。
孔子对咸卦的解释是:“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天与地可以相感,万物之间可以相感,人心与人心之间也可以相感。可见,感是一种无形之气的推动,它没有距离的隔阂,有没有相感可以从是否相应得到验证,所以便有“感应”一词。
据说孔子的学生曾子是个大孝子,有一次他外出砍柴,其母亲一人在家,有客人上门造访曾子,当时又没有电话或微信可以通知曾子回家,其母情急之下咬了一下自己的手指,俗话说“十指连心”,其母疼痛的当下曾子也感到揪心的疼,马上意识到可能是母亲有事,急忙赶回家。这就是母子连心、相互感应的故事。可见无形之感比起现在任何通讯工具的反应都要快,尽管看不见任何有形的东西相互连接或接触,但是相互感应的双方都有了反应,这就是“感”的意思。
(2)“冒”字的本义
我们看金文和小篆的“冒”字:眼睛上面有一顶帽子!显然,这是有形的东西相互有了接触,其本意是触冒、接触了某种东西。从小篆的写法看,帽子盖住了眼睛,说明接触的地方在眼睛及以上,由于帽子将眼睛盖住了,所以就看不真实;引申出来与冒相连的词语都是与看不清晰、判断错误有关的一些负面意思,如冒失、冒险、冒充、假冒、冒进、冒牌、冒名、冒然、冒昧、冒领、冒雨、冒风、冒火、冒天下之大不韪等。
“感冒”的俗语化始于官场“感”和“冒”原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字:无形之感多含有正面、积极的意义,有形之冒多含有被蒙蔽的负面、消极的意义,什么时候组成了“感冒”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疾病词语呢?
深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不禁令人大吃一惊:原来它在古代的医学术语中只是一个动词而非一种疾病,将“感冒”一词推广成一个妇孺皆知的词汇竟然始自官场!
宋代以前尚无“感冒”一词。北宋时期,有专门的机构分掌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等事务,这些机构称为“馆阁”。为防图书被盗,馆阁规定每天晚上需有一位官员值夜班,如果因故不能值夜班需请假,在请假簿上会记录这样一句:“腹肚不安,免宿。”当然不一定是真的“腹肚不安”,而是一种相沿成习的借口,请假不能连续超过四天,馆阁的官员们俗称这本请假簿为“害肚历”。
此事在北宋著名学者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中有明确的记载:“馆阁每夜轮校官一人直宿,如有故不宿,则虚其夜,谓之‘豁宿’。豁宿不得过四,至第五日即须入宿。故馆阁宿历,相传谓之‘害肚历’。”
到了南宋时期,时为太学生的陈鹄也在馆阁中供职,他喜欢别出心裁,偏偏不愿意写“腹肚不安,免宿”,而是写上“感风”,还自鸣得意地声称“感风簿”跟“害肚历”是一联绝对。
他在《耆旧续闻》一书中记载了自己的发明创造:“余为太学诸生,请假出宿,前廊置一簿,书云‘感风’,则‘害肚历’可对‘感风簿’。”
陈鹄创造的“感风”一词也是有来历的,与他同时期有个中医学派,史称“永嘉医派”,创始人叫陈无择,他写了一部医书《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将复杂的疾病按照病源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种,外因称“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内因称“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不内外因指外伤及虎狼毒虫咬伤等意外因素,陈鹄把外因之首的“风”信手拈来,前面冠上一个“感”字,称为“感风”。“感风簿”一词从此开始风靡官场。
后来“感风簿”逐渐演变成了“感冒假”,成为官员请假休息的托辞。清代学者俞樾在《茶香室丛钞》一书中说:“按今制官员请假,辄以感冒为辞,当即宋时 ‘感风簿’之遗意。”由“感风”慢慢演变成“感冒”,成为官员请假的理由,谁有事不能上班,就对上司说“我感冒了”。
大约自清始,由于官场上“感冒”一词的广泛使用,使它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口语,成为家喻户晓的一个俗语。
医书中出现“感冒”一词始自北宋晚期(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不过仅作为动词使用,意为“感触到”,如“感冒风邪”“感冒寒邪”“感冒湿邪”等,一般不作为一种独立疾病来看待,这种用法一直延续到清代的医书中。而作为动词的“感冒”在民间俗语中也经常使用,并一直沿用至今,如某人对某件事情不感兴趣,可以说成某人对某件事“不感冒”。
当我们知道“感冒”这个词的有趣来历后,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西医书籍和古代正规中医典籍中都没有“感冒”这样一种疾病:原来它根本就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其实际内涵是请假休息的一种托词,可以代表身体任何刚开始发生的微恙或不适!
在英美人士中大概没有这样一个概念,所以也就很难找到与中国人说的“感冒”完全对应的词,而当初找出“cold”这个词来翻译“感冒”的人,也许碰巧他自己心目中的“感冒”都是从怕冷开始的。
欢迎关注!
#健康养生##青云计划##感冒#@快问中医#五一小长假#
一、和诗圣杜甫相关的“托板”
二、和陈元光南征相关的“去琉球”
三、粗俗的“扛二旦”
四、农耕文明的语言遗存“打渣子”
五、“三磨白旗”与“抓起来就磨”
六、解围,说个好话的“打圆壶”
七、郎八家里的“浪吧精”
八、从“鸡啄”到“鸡啄包”
九、源自马祖常的“胡儿嘛叶”
一、和诗圣杜甫相关的“托板”
有一个潢川人很熟悉的词语——“托板”,是我们地方的俗语。
“托板”的意思是:别人说了恭维或嘲笑自己的话,自己是比较喜欢听的,但又不好表现出来而找的托辞,比如张三说李四穿的衣服很漂亮,一定值一千块钱,到底值多少钱李四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张三“托板”;或者别人说出了自己的心思,自己又不予承认,同时希望别人不要张扬,比如张三是某局副局长,陪了两任局长了,这次换届有望成为局长,李四见到张三说:“张副局长活动的差不多了吧,这次一定该扶正了吧?”张三就会说:“别托板,没宣布之前不能乱说的”;也有认为别人所提出的行为、方式不可行或不是很满意的或所说的事子虚乌有的意思,比如:张三和李四准备下乡,李四提出骑自行车,张三不同意,就会说:“托板,一二十公里,那不累坏了吗,还是坐车去。”
托板,也是信阳人口语中说的比较广泛的俗语之一,据说这一俗语的来历与诗圣杜甫有关。传说那年初冬,大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逃难途径光州南部山区的一个小村落时病倒了,小村落在一个坡岗下,远离州县,山里人不读书,不看报(当然那时候也没有报纸),不受外界干扰,哪里知道唐王朝政局大乱,皇帝出逃。那里民风淳朴,看到杜甫病的不轻,倒在一户村民门前,庄户人就将他留住在家,每天还煎汤熬药,悉心照顾。这家庄户人是个木匠,还带一个徒弟,他留杜甫在家的时候并不知道这位就是大唐王朝的大诗人,山村野夫哪有读书的呀,只是认为一个落难之人病倒在自己家门口,留下来照顾是做人的本分,应该的(那时候的人估计还没有助人被讹诈的概念)。
杜甫病在村里时,正赶上木匠带着他的徒弟和村民一起给村南谷地一条堰沟修桥(光州初冬雨少,是百姓修塘筑坝的好时节),堰南是坡,村民种粮食的田地都在堰南,每到收割季节,堰里涨水,村民挑粮食淌水过堰很艰难,村民决定在初冬时节自己采石伐木建桥,那时候,老百姓建桥木匠要干很多活,选好建桥的地方以后,打木桩,搭木板都是木匠干,在做木工时,凡是技术活都是师傅干,比如调线,钉楔子等,徒弟干一些抬木,托板,拉大锯等体力活,而修桥最多最重的体力活就是托板,师傅一旦调好线,钉好桩,徒弟就要托着厚厚的大木板等着师傅钉楔子。这一工序叫“支壳子”,木匠支完壳子,石匠才在木壳子上砌石头,石头砌好后,木板拆下来,桥就算修好了。
杜甫病了三天后好了起来,能下地走走了,于是他就想赶路,木匠一家看他身体还发虚,就留他再住几天,想想外边兵荒马乱的,难得这里一方安宁,杜甫就留下来了。白天没事就去堰边看木匠修桥,恰巧那天一群孩子也在堰边玩耍,一边玩还一边唱:“小木匠,会托板,堰南堰北两头连”,小孩子玩的可开心了,这么一情境触动了大诗人,于是他顺着小孩子唱的就吟了句:“山民不闻胡儿恶,草菇果腹苦也甜。”看到小徒弟那么辛苦地帮师傅托大木板,他也走过去为他使把劲。
又住了几天,杜甫的病好了,决定告辞,对木匠一家千恩万谢,临走的时候他给木匠写了副字:“小木匠,会托板,堰南堰北两头连,山民不闻胡儿恶,草菇果腹苦也甜。”杜甫还留了落款,让小徒弟教孩子唱全,还戏说一句:“和小哥一起托板,我也算师傅的徒弟了。”深深地向木匠鞠了一躬,向小徒弟抱抱拳。
安史之乱过后,大唐王朝又恢复了往日的安宁,有一年一个秀才路过此村,看到杜甫留的字,非常惊讶,就把这事传开了,于是光州府就把杜甫留宿养病的村子改为杜甫店村(即现在的潢川县江家集镇杜甫店村),小木匠和杜甫一起托板成了当地的佳话,托板也成了老百姓的俗语。最初只是一句玩笑话——别认为自己认了几个字就是大诗人,托板了吗?就是说没托板就不是大诗人,后来演变成现在的意思。自从洋货进了中国后,往往还会把托板说成“托洋板”。
二、和陈元光南征相关的“去琉球”
另一个和潢川人相关的俗语——“去琉球”,据说和陈元光将军有关。
今天,“去琉球”的中心意思是:1、如果你没有什么事,请到一边去;2、一件事做不好或者做到一定程度不能再继续做下去了,就此结束;3、两人(家)关系搞僵了,不想再来往了。当然,根据语境延伸的还有“去球”、“球灰”等等,那就要相关人自己去理解了,意思双方都能懂。
“去琉球”这句俗语是怎么来的呢?官史中没有史料可查,民间自然传承的源头出处,却可以推究到大唐王朝的“开漳圣王”陈元光将军率领光州将士五十八姓,三千六百人,征战闽南,平定山越那段历史。也就是说,陈元光将军是这句俗语的根。陈元光(657—711年),字廷炬,号龙湖,唐光州弋阳(今天潢川县南城)人,自幼聪颖好学,好骑射,总章二年(669年),泉潮间“蛮獠啸乱”,人民苦之,是年,陈元光十三岁,领光州乡荐第一,旋即随父陈政奉诏领府兵五十八姓万里平乱,后奏建漳州,数代相继,领袖一州,率众启土,传播中原文明,遗爱万民。
隋唐时期,泉州之东的汪洋大海上被传有一个琉求国,而我们这儿那时还叫光州。当时,陈元光将军率领光州将士南下征战可谓是规模宏大,涉及家族之多,在光州府、县人人尽知。而光州之于福建的距离,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万里之遥,再加上当时地理知识的欠缺,光州老百姓只知道福建和福建东边大海中的琉球国都是在光州的东南方向,并且都是相当的遥远。再有战争的险恶,环境的恶劣,万里征战又有几人能回?于是那时候光州府治,谁家的人外出了,谁家的人没有归来,邻里相问,自然而然的就会回答一句:去琉求了。
“随陈将军去琉求征战”,在百姓口中被简洁为——去琉求。我们想象一下:三五人相聚,其中一人心不在焉,其他人就会问:你去琉求吗?时间一长,就成了口头禅——去琉求。以至于有了两人(家)关系搞僵了,不想再来往了,都成为了“去琉求”,去了琉求了就意味着永远不可能再回来了,那还能再相互来往吗?
在农耕社会,百姓词汇量少,语言表达方式简单的情况下,同一句话大家都在说,在不同的语境中说出来,周边所有的人都能听明白,久而久之就成了今天的俗语。去琉球——就这样成为我们这儿人人都能听得懂的俗语。但因为时间的久远,久而久之,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大家反而都不知道了。
三、粗俗的“扛二旦”
潢川有一句有些粗俗却人人能懂的口头禅——扛二旦,意识是:1、半道参与某一活动以期获得小奖赏,相当于书面语“蹭**”,比如:那在做什么什么,我们去看看,扛扛二旦混包烟抽;2、惯于说没根没据的事,相当于书面语“说慌、瞎编”。比如:那都没有的事,他在这扛二旦,脸都不红;3、闲来无事,随便走走,说说闲话,相当于书面语“聊天、摆龙门、八卦”。比如某人一段时间没在原来的地方,别人问他干什么去了,他往往会说,没到哪,出去串门,扛二旦去了。这三种意思是比较通常的,还有在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事件说出“扛二旦”还会有特指,比如看到远处有群人,问是干什么的,回答的人不管知道不知道都会说“扛二旦的”。
“扛二旦”这句俗语一般只在平民百姓中说的比较广,读书人和官宦人家往往是只听不说,他们认为这句俗语不斯文,是下泥巴人的口头语。细细品来,这一俗语还真是来自“下泥巴人”的生产活动,是豫南农耕文明的语言产物,它最初不是“扛二旦”而是“扛二担”。
豫南地区大部分是丘陵地,沟壑塘堰交错,水量充沛,以水稻为主食。地形决定了各家各户的田高低不平,不方便推车,过去农民们收获水稻时把稻运回打稻场,都是手提肩扛,尤其是在扛稻捆子的时候,谁家的田要是离打稻场远的话,扛稻捆子那是最要命的事,因为稻捆子都是头朝下,只要扛在肩上,必须一口气到稻场,中间不能停歇,否则辛辛苦苦收获的粮食就白费了。于是有的农民在收割季节力气差,田又远的往往会结个伴,这样一个人扛一半的路程就换肩给另一个人,换肩稻捆子不会落地,能扛回稻场,换肩到稻场的这个人就是“扛二担”(担是计量单位,在信阳农村稻捆子上了肩为担),“扛二担”的人往往就是农夫们取乐的对象,原因是在扛稻捆子阶段,只有较为强壮的男劳动力干,妇女,儿童和老人都在稻场打稻谷了,稻场的人较为集中,人们在收获的时候心情是最好的,人一多相互开开玩笑是很正常的。看到谁扛了一大挑子稻捆子来稻场就会说:“那谁谁平时弱不禁风的,关键时候真有劲,扛这么重的捆子。”其他人就会接一句:“扛二担的。”“扛二担”的好处就是不管他是从哪接的担,最终都是他完成担的任务,整个稻场的赞誉声就属于他。如果是“扛二担的”就会说“扛二担的”也能扛回来,换了你们二担也扛不了。要是大家都知道是个强壮的劳力一口气从远处稻田里扛回来,别人会开句玩笑:“谁谁不会是“扛二担”的吧?”对方就会很自豪地回答一句,“看我是‘扛二担’的人吗?”
“扛二担”就这样由本来是农忙时人们取笑的一句话,半道参与某一活动的最初本意,时间一长就成了平常都用的俗语,而且意思越来越多。农民们认字不多,只要读音不错,管它是“担”还是“旦”,久而久之就成了“扛二旦”。
后来,又由“扛二旦”衍生出俗语“喷大旦”,就是吹牛的意思,以及紧跟领导拍马屁的意思。
四、农耕文明的语言遗存“打渣子”
潢川老百姓没事的时候聚在一起有说有笑,嘻嘻哈哈,打打闹闹的,这时来了一个人,往往会说:“你们这些人闲的没事,又在这里‘打渣子’。”
“打渣子”就是开玩笑、唠磕儿、闲扯;也有“大家说一些其他人不知道的或者感到新鲜的以及没根没据事”的意思,和“扯经”“唠绊”差不多,区别是如果“扯经”“唠绊”多指引经据典说事,有点斯文的话,那“打渣子”就是纯粹的海阔天空的闲扯、比较土里土气的了;还有“打渣子”往往是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讲,一个人说可以是“扯经”“唠绊”,但不会自己“打渣子”,它经常还会和“扛二旦”连用,比如:农村过去没有电,夏天吃完晚饭,屋子里又黑又闷热,点灯还招蚊子,农闲时,只要天不下雨,村子里的人都会搬个凳子去稻场凉凉风,听说书人说大鼓书等,自得其乐,谁先去就会在出门时吆喝一下:“走呀,谁还到稻场扛二旦,打渣子去呀。”其他吃过饭的就跟着一起去了。
打渣子也是豫南农耕文明的语言产物。过去农民耕种之前先给农田备肥,很久以前是没有化肥的,农民备的肥都是旧墙土、塘泥、杂草、生活垃圾、人粪尿长期堆在一起沤,等这些肥料沤的发黑后在耕种前就挑到田里。农家肥都很沉,挑农家肥的活就由青壮年的男劳动力来完成,老年人、妇女和孩子这群弱劳动力就会帮助把挑到田里的农家肥打碎,然后洒开,以达到肥力均匀的效果。弱劳动力所做的这种活就是——打渣子,也就是打粪渣子。打渣子的人相对于挑粪的人身体要弱一些,如果某个人觉得另一个人没有足够的力气挑粪时,他就会说:“你那二两劲还能挑粪,打渣子去。”神态上肯定是藐视对方;另外,弱劳动力在一起干农活的时候尤其女性比较多,她们在一起一般都比较热闹,东家长西家短的聊个没玩没了,嘻嘻哈哈,声音一阵接一阵的,互相开开玩笑,人们只要看到有这样情景就认为那是打渣子的地方。这也决定了“打渣子”的词性,说别人打渣子肯定就是说他干不了主要的事,只能在那打诨插科做一些无关紧要的。后来慢慢演变成不管在哪,任何人开玩笑、唠嗑儿、闲扯等都可以称之为“打渣子”。
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里,乡音乡情都比较浓厚,老百姓说多了,也就约定成俗了,“打渣子”也成为了豫南独有的俗语。
五、“三磨白旗”与“抓起来就磨”
如果你给自己做的事找出了很多理由,而这些理由让人听的又不是很信服,那么你就是在“三磨白旗”。小品《马大姐外传》大家可能都看过,爱管闲事的马大姐为郭大宝推婚与劝婚所找的理由就是典型的“三磨白旗”。
“三磨白旗”的中心意思是:胡乱地解释某一现象或给自己做的事找出了很多理由,而这些解释或理由让听的人不相信,或者将信将疑。这句俗语源于一种手工行业——豆腐作坊。
豆腐作坊是我国较古老的手工行业,它的主要工具之一就是白布,白布的功能是把磨好的豆浆过滤,整形和包制豆腐品种,整个工序完成之后,作坊主就会把白布洗干净拿出去晾晒,这些白布多,还比较长,大部分成长条型,晾晒的竹竿一般搭的高,所以豆腐作坊一到晾晒白布时,就是一大片,再有风一吹,远远望去就象打白旗。那么为什么要三磨白旗呢,这里面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光州城南有一大财主,不仅拥有大片田地,还开了个豆腐作坊,然而这个大财主比较吝啬,对雇佣的长工管的还严,于是被人送了个外号“精豆子”(“精”在豫南话中有吝啬、小气的意思),嘲讽他刻薄、吝啬,光不溜秋、一毛不拔。有一年,一家农户欠租子,只好把孩子黄年生送到他家当长工,“精豆子”就让他在豆腐坊里做伙计。豆腐坊的伙计每天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地磨豆腐,那苦、累、脏的活不算,还天天受财主的打骂,哪天谁稍微起的晚了,谁干活偷了懒,只要被“精豆子”碰见,一顿申斥后往往还挨鞭子。黄年生十几岁来财主家,辛辛苦苦干上一年活,工钱不够抵租子,而且饭钱还要另算,这样干下去,恐怕要当一辈子长工了,他天天算来算去,怎么都不甘心,但他又不能走,他爹妈和财主定的有契约,他要是走的话,财主就要加他们家的租子。这孩子天生机灵,决定找机会捉弄一下“精豆子”,好让财主撵他走,财主撵走的,他爹妈就不算违约了。
一年秋后,“精豆子”要去乡下收租子了,临走的时候安排他儿子去看管豆腐作坊。“精豆子”的儿子肥头大耳,是个“二百五”,过去“精豆子”每次出去安排他儿子看管豆腐作坊时都是叫儿子数竿子上的白布,只要白布挂的多,就证明伙计干的活多,这一点他儿子记的非常清,所以等到他儿子来管豆腐作坊时,这“二百五”根本不到磨坊去看,就在门前数白布。年年都是这样,这年,黄连生决定拿“二百五”来戏弄“精豆子”。
“精豆子”一出门,黄年生就鼓动伙计们撂下活睡大觉,伙计们不明白黄年生搞什么名堂,他就这么这么一说,伙计们都哈哈大笑,同意了黄年生的主意。每天把所有的白布条子到时候挂在门前的竹竿上都到屋里睡觉去了,“二百五”到豆腐坊大门一看这么多白旗挂着,就扭头找他的赌伴去了。一连三天,“精豆子”回来后一看,豆腐坊啥事没做,气不打一处来,一问是黄年生干的好事,就找黄年生,准备痛打他一顿,再把他撵走,哪里找的到黄年生呀,这时门外的一群小孩一边玩耍,一边唱:“城南有个精豆子,家里支个大磨子,磨的豆腐换银子,就是不给小工子;城南有个精豆子,下乡三天收租子,家里有个傻儿子,走到门前数旗子;城南有个精豆子,收完租子找儿子,儿子数过白旗子,气的瞪起眼珠子。”“精豆子”听了后顿时额头爆青经,大呼“把黄年生这小王八羔子撵滚蛋。”
后来黄年生在光州城北九道弯开了个豆腐作坊,原来一起在“精豆子”干活的伙计们都投奔了他,由于是一起的老伙计,手艺精,又勤劳,生意当然很兴旺,黄年生又是个头脑灵巧的人,别人的磨盘一个进豆眼,他的磨盘经改进成了三个眼,所以他一天干的活是别人的三倍,他又把他的旧磨盘盖在九道弯的水井口上,成了一井三眼,三家人可以同时在井边系水,三眼井就成了黄年生豆腐作坊所在地的地名了,豆腐作坊门前的街道也成了三眼井街(三眼井一直在过去的潢川外贸局院内,直到几年前潢川旧城改造时才被封起来,一处凝结历史文化和前人智慧的古迹被钢筋水泥掩埋了,而三眼井街道的名称现在还保留着)。
于是在光州城就有了这样的歇后语了:“精豆子的伙计——磨白旗。”“三眼井的伙计——抓起来就磨。”其本意是指一个是光做面子上的事,不干实事,另一个是踏踏实实做实事,不说废话。不知道啥时起,两个歇后语及“三磨白旗”与“抓起来就磨”竟成为了同义,也许是因为“磨”在豫南的口语中都有“编造”的意思吧。
六、解围,说个好话的“打圆壶”
谁做事都不会让所有的人满意,谁说话也不是哪个人都爱听的,不满意和不爱听的人肯定会唠叨、埋怨、生气,甚至是斥责做事或说话的人,那么另一个人就会出来替受埋怨的人说好话,或解释理由、寻找借口。豫南人是怎样表达另一个人的行为呢?很简洁——那是个打圆壶的人。“打圆壶”就是为别人说好话,或帮助行为人所做的事解释理由、寻找借口。
话说光州城西有家篾匠铺,铺主黄篾匠平时编些竹芭、箩筐、雨伞拿街市里去卖以维持生活,逢年过节扎灯笼那是他的绝活,在光州府很有名。那年恰逢知府大人的老爸过六十大寿,算命先生说要扎六十个大灯笼,个个灯笼上要画上“福”,悬挂六天,这样老太爷就能洪福齐天。于是知府大人就派人到黄篾匠那里去定做,谁知那天黄篾匠不在家,新来的小伙计是个年青的画师,帮黄篾匠在编好的物品上画个花呀鸟呀的,拿到市场上好卖。小伙计最善画的是水壶,正在铺子里专心致志地画水壶,来的人吩咐后就走了,要三天后送到知府家。黄篾匠回到家后小伙计就告诉了他,但他把灯笼上要画“福”说成了画“壶”(我们这儿读音 f 与 h 不分,“福”与“壶”在口语表达上是同音)。知府大人家的事,哪敢怠慢,一听要画“壶”,黄篾匠还挺高兴,想知府大人怎么知道我请了个善画壶的伙计呢?
三天时间,黄篾匠带着伙计不分白天黑夜地把六十个画着“壶”的大灯笼做好了,并送到知府家。知府家管家一看个个画“壶”的灯笼,顿时就傻眼了,因为算命先生说画的是“福”,怎么全画的是“壶”?于是就骂黄篾匠,要黄篾匠重新做。那哪成呀,当天就用,没时间了,吓的黄篾匠两腿扑通跪在地上,浑身打哆嗦。正在管家骂黄篾匠的时候,府里的师爷来了,看到个个灯笼上画的栩栩如生的水壶,圆圆的,颜色各异,有的还细水长流,倒是挺好看的,再看看跪在地上的黄篾匠和小伙计,两个人面如土色,身如筛糠,怪可怜的,他就动了善念,对管家一笑说:“管家,别发火,人家黄篾匠送的这灯笼不但应了算命先生的‘洪福齐天’,还给我们家太爷送了幅祝寿的对联,你这事办的好呀!”
管家一听师爷这么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就问:“让他画‘福’他画成了‘壶’,哪来的祝寿对联呢?”
师爷问:“你看黄篾匠灯笼上画的啥?”
“壶呀!”管家答道。
师爷说:“对呀,就是‘福’呀!”于是他又拿了个画有壶嘴里流细水的灯笼指给管家看,“这不是对联吗?这就是‘福如东海长流水”,他又拿了个画有“松树下石凳上放把水壶”的灯笼,“这就是‘寿比南山不老松’。”
刚说到这,知府大人和算命先生也来了,听师爷这么一解释就呵呵大笑起来,说:“还是我们的师爷学问渊博,解的高明呀!”
知府一高兴,算命先生立马就跟上了:“黄篾匠用心良苦,师爷妙解天机,此乃大人洪福,老太爷万寿无疆呀!”
知府老太爷的寿辰办的风风光光,六十个画“壶”的灯笼被前去祝寿的人津津乐道,黄篾匠因壶得福,得到了知府大人的重重赏赐,小伙计画“壶”的名气也传开了,以后画的更卖劲了。可每每提到这件事,黄篾匠总是说:“多亏了师爷圆了壶才得的福呀!”
后来光州城就有了个风俗,谁家老人过寿,乔迁新居,前去祝贺的亲朋好友送上个壶,寓意着送“福”临门,主人家会很高兴的。谁做的事让人不满意了,也希望能有个人出面帮自己“圆个壶”,就是把事向好的方面解释,以求得到谅解,也算是得福了。
“打”在豫南的口语中意思很广,老百姓最先是说“圆个壶”,慢慢地把“打”与“圆个壶”连在一块,改口为“打圆壶”,这样成了我们这边通用的俗语。
七、郎八家里的“浪吧精”
《诗·邶风·终风》里“谑浪笑敖”的“浪”,有“放荡”之意。“浪”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具有浓郁东北二人转风格的歌曲《大姑娘美大姑娘浪》,以其热烈、泼辣、欢快的特点,一经流传,迅速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喜爱。这里的“浪”是指多情而胆大的东北情窦初开的热辣妹子。日本幕府时代失去封禄而流浪的武士被称为“浪人”,“浪”的区域可谓广了,“浪”出了国门。
我们这边的口语——“浪吧精”,和以上的“浪”的意思差不多,基本上是:1、特指风骚、卖弄、放荡或水性杨花的女性;2、行为轻佻、随便、不加约束、不拘小节的人(这时候不分男女都可以用);3、穿着,打扮时尚或怪异的人。说别人是“浪吧精”要分说话人的氛围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来决定是开玩笑还是骂人。一般喜庆氛围里,朋友或同事之间说谁是“浪吧精”,那都是开玩笑,活跃气氛的,如果是吵架或是有矛盾的人之间说谁是“浪吧精”,那是骂人,对方是要急眼的!关于“浪吧精”有这样一个传说。
北宋年间,光州城东关有个大户郎员外,他有八个儿子,其他儿子都还本分,唯独最小的郎八自幼娇生惯养,好吃懒做,长大后依仗家里有钱,结交了一群地痞流氓,他就成了这群地痞流氓的头了,整天耍泼皮无赖,干了不少坏事,被老百姓称为“浪巴子”(豫南土语之一,就是一种吓唬小孩的凶猛的狗熊)。一天有个卖艺人来到东关摆摊卖艺,没有给郎八拜门头,被他带一群狐朋狗友踢了场子不算,还逼着交门头费,可怜卖艺人交不起郎八说的数,跪地求饶也不行,这帮狐朋狗友要打断他的腿,恰巧一少年路过此地,对郎八这群人的行为实在看不下去了,上来制止,郎八就要人打这位少年,还没等他们摆好架势,这少年就劈里啪啦把这群无赖打的满地找牙。你道这少年是谁,他就是后来的梁山好汉之一、光州田户出身的九尾龟陶宗旺。陶宗旺教训了他们之后,还警告郎八,如果再在光州界内看到郎八欺负百姓,见一次打一次。
自从被陶宗旺教训了以后,“狼巴子”还真的收敛多了,不在光州城混了,和一帮无赖跑到息县淮河边跑起码头,几年下来挣了不少钱,就在息县城开起了赌场和,还从庐州府带回一楚楚动人,风情万种的青楼女子做小妾,他的小妾自然也就成了他开的的老鸨。
有一年,江州府里一秀才,也是位风流才子进京赶考,途径息县时住下,去了郎八的行风流之事,谁知这位秀才偏偏看中了老鸨——郎八的小妾,这郎八的小妾接待达官贵人那是风情万种,一个外地来的酸秀才也想吃她的豆腐,那不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吗?此时她可不是风情万种了,简直是凶神恶煞,结果这位风流才子豆腐没吃成,还被郎八的打手给揍的鼻青脸肿。事往往都那么凑巧,这秀才进京赶考居然高中了,还被派到息县来做县令,当年在挨打的痛可有机会报了。他再次来到郎八的,点名要郎八的小妾,郎八知道了这位就是当年挨打的江州秀才,一看县太爷来了,还点名要老鸨,自己的小老婆,那是求之不得的呀!只要县太爷需要,绿帽子戴着也爽,巴结赎罪的机会到了。那一晚,这老鸨给县太爷侍候的简直是如入天上瑶池,人间华清宫,挨打的事早就抛到九霄云外了,临走的时候还写了首打油诗:“郎八家里浪吧精,未入罗帐已消魂;玉肤冰肌香一夜,堪比唐王抱贵人。”打这天起,前仇一笔勾销,县太爷啥时候来快活,这老鸨就得侍候着,郎八还得向孝敬亲爹一样。这首打油诗后来就由息县一直传到光州府,郎八家里的“浪吧精”成了全光州浪荡公子、达官贵人向往的消魂人,简直就成了光州的“李师师”了。他的更加红火,郎八有这些显贵们撑腰,更加有恃无恐,在息县欺男霸女,抢占良田,干起坏事来更毒辣了。再后来勾结官府陷害起九尾龟陶宗旺,陶宗旺被逼无奈,投奔黄门山时把郎八杀了,人头作为“投名状”递上去了,坐了山大王的第四把交椅。郎八的赌场、也被陶宗旺一把火烧了。郎八的那位小妾不知去向了,但“浪吧精”从此是卖弄风骚的代名词,久而久之就成了一句俗语,而且意思不仅仅限于卖弄风骚,成现在的三种解释了。
现在的豫南有一句歇后语叫“大河里漂葫芦——浪瓢”,其意思与“浪吧精”是差不多的。
八、从“鸡啄”到“鸡啄包”
在我们这边,如果对某人有成见,认为他不积德,恰逢这个人最近又遇到了倒霉事,往往就说他是自己鸡啄的,这里的“鸡啄的”可以理解为:自作自受,遭报应。而要说某个人是“鸡啄包”那就又多了一层含义。我们看以下几个情境:
1、张三在市场卖蔬菜,李四来买一斤小油菜,张三秤好后给了李四,李四拿出自己的弹簧秤一量,才九两半。李四:张三,你个“鸡啄包”,哪来的一斤呀,九两半哦。张三:我明明秤的是一斤吗。你说九两半就算是,我再补一颗给你。看我大方吧?李四把补上的菜再一秤,一斤一两。李四:真鸡啄呀,就多一两,“鸡啄包”啥时都大方不起来。“鸡啄包”。在这种语境下,意思是小气,多就多了一点点,少也就少一点点,称所多的东西是“鸡啄”,给东西的人是“鸡啄包”。
2、在另一种语境的意思是:使坏的人。比如:某人在路上挖个坑,在坑上盖上东西掩起来,路人没发现,一脚踏进坑里,他一定会骂:“哪个缺德的‘鸡啄包’,挖坑害人!”
3、还有一种情况是某人把东西放在容易被损坏的地方,也会被称为是“鸡啄包”。比如张三把洗好的碗盘放在桌边上,被李四看到,李四也会说张三是“鸡啄包”,万一谁不小心碰了,碗盘就会掉下来打碎。
“鸡啄包”本身是一调侃的口语,多有贬义的意思,往往用在相互熟悉的人之间,开开玩笑,如果是第一次见面的人就不能说,否则人家会认为说他小气,或有坏心眼,肯定很不高兴;陌生人更不能说,那是骂人的,即使他做了鸡啄包的事,也只能背后说。
那么鸡啄包又是如何成为一俗语的呢?这也是从农业文明百姓生活中的一种习惯成为口语的。古时候农民对自己的收成都非常重视的,农民辛辛苦苦地耕种一年,粮食收上来都是储存起来慢慢过日子吃,把该交的租子和皇粮会用草包装起来(那时候没有塑料袋,麻包比较贵,草包可以自己编,不用买),一般农户们家里都会养些鸡、鸭、鹅、猪等以产蛋、卖肉换些零花钱,买油盐酱醋等生活必须品,鸡养的最多,而且是散养,鸡在寻食的时候如果发现了草包,肯定要去啄食的,虽然一只鸡啄的食不多,但它会啄出个小口子,粮食往往会从小口子流出来很多,农户不但要把流出的重新收起来,还要补口子,很费事,况且粮食是很金贵的,人都不够吃,还能让鸡啄吗?所以谁看到鸡啄包都心痛,发现后就会立即把鸡撵走,如果不是自己家的还会大声吆喝:“谁家的鸡啄包?如果再来啄的话,非把鸡打死不可!”以表示愤怒。
日积月累,鸡啄包就成了豫南的一个俗语,本意就是小气,过于精明,但却给别人造成了麻烦。后来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意思也就扩展了,把使坏、干了小的缺德事,都称为是“鸡啄包”,还把缺斤短两、自作自受称为“鸡啄”,可以这样说——“鸡啄”是一个动词,是过程,“鸡啄包”是名词,是结果。
九、源自马祖常的“胡儿嘛叶”
在豫南,老百姓对没有章法,做事不认真,环境乱的说法大都会用“胡儿嘛叶”这句俗语。胡儿嘛叶的意思主要有:
1、杂乱的,胡乱的,与杂乱无章同义。比如:屋子里好久没清理了,主人就会说:“屋子搞的胡儿嘛叶的。”老师看到学生的作业很乱,也会说:“整个作业本弄得胡儿嘛叶的,看的都费劲。”
2、简单的,随意的。比如:村里开会,村长没有准备讲话稿,上台就说:“我胡儿嘛叶地讲两句,你们就胡儿嘛叶地听吧。”
3、含混不清的,不认真的,与囫囵吞枣同义。比如:“《红楼梦》这本书我也就胡儿嘛叶地看了看,没记住谁和谁啥关系。”
那么这句俗语是怎么形成的呢,这还得从马祖常说起。
马祖常,字伯庸,光州人,元代色目人雍古族,著名诗人,父亲是光州监军。在他童年时,与其他贵族的孩子崇武尚马的性格恰恰相反,就知道学习,得到点钱就用来买书,于是他父亲就给他请了个私塾先生教他读书。
光州地处淮河以南,是以农耕为主,夏收麦子秋收稻。而元时的贵族皆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他们不重视农耕,大片的农田往往都成了他们的牧场,当然也会留些土地让老百姓耕种,以保证生活和官粮。每年开春时节,牧草尚没有长出来,而此时的麦子正是茂盛之时,那些贵族就会放马糟蹋老百姓的麦田,尤其是驻军,而老百姓呢是敢怒不敢言。
恰逢这年开春,马祖常的父亲要去城外巡视,他也要跟着,并要带着先生一起去。毕竟马祖常的父亲是在中原长大的,受儒家文化的熏陶,知道师徒如父子,就没有拒绝,同意了。他们巡视路过一个土岗坡时,只见岗下一群士兵正在土岗下边的一片麦田里跑马射箭,于是驻足观看,毕竟是监军,马祖常的父亲还时不时地为这群士兵喝彩,而此时的先生却一脸愁容。年幼的马祖常看着父亲和先生两种不同的表情,就很好奇,问父亲为何喝彩?父亲说:尚武善骑,立兵之道。他又问先生,先生说:不懂稼穑,焉知根本。很显然,先生的回答让马祖常的父亲很不高兴,但也未与其争辩。
他们一行继续巡视,又到了一村落旁,已是临近晌午,一群村民还拿着锄头站在麦田里。马祖常的父亲看到这情境就对先生说:“你们汉人,日尽晌午尚立于田,此时腰且不直,手岂能有力,此乃喜耕之人终为奴。”先生明白这是监军在挖苦自己,于是上前施礼说:“将军,汉人知时,除杂草需似火午日烧其根才能让其田尽力丰产,这便是喜耕之人固其本。”马祖常受先生教导多时,深受“农本”熏陶,听先生说“喜耕之人固其本”之言不禁拍手叫好起来。儿子一高兴,当爹的自然不能绷着脸呀,就问马祖常为何?马祖常说:“先生常说我们是‘马上的弯刀’得来‘马下的江山’,弯刀能砍去人头却剜不去人心,所以我们应该上马夺了江山后就应该下马固江山,让‘喜耕之人固其本’就是其一。”监军听他这么一说,在马上哈哈哈大笑起来:“我儿大才,先生教导有方!” 监军大人一高兴,随从们当然都打其精神来了,纷纷夸少爷有才。
此时,监军大人突然说:“各位,前面不远处就是我们要巡视的兵营了,我们要赶到那吃晌午饭,我家先生也是饱读诗书,汉人都说‘春宵一刻值千金’,此时也是开春时节,我们就请先生给我们做首诗,诗里要有“色目人、汉人、马、麦子、春、日、风、暖”等,就算我们出来踏春了,作的好,我们也赏他千金,好吗?”
先生一听,当时就愣住了,兵营就在前面,走到那也就是片刻功夫,心想:这是监军大人为难我了!但话已出口,岂敢违背,苦笑着抬起头看看天上,春日当头,又看看远处一垄一垄的麦田,好半会的功夫,他出口道:“春送丽日风送暖,麦垄成行民不闲。”刚吟此两句,马祖常就接了过来:“胡儿不知农耕苦,马野人横误半年。”先生听完,不禁拍手大呼:“好!好!好!”众人也跟着先生一起叫好。监军大人说:“好是好,这里面有我们色目人和汉人吗?”马祖常说:“胡儿即是色目人,民即是汉人。”“好好好,奖先生千金!”监军大人也笑了起来。先生说:“大人,千金岂敢受领,可此子难求呀!”
后来,马祖常果不负众望,历任元朝翰林直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江南行台中丞、御史中丞、枢密副使等职。在任期间,他重农桑,尚儒学,为文法先秦两汉,宏瞻而精核,富丽而新奇,内容多制诏、碑志等类作品,诗作圆密清丽,除应酬之作外,亦有反映民间疾苦的作品。而他接先生的两句诗也为光州的老百姓所津津乐道,尤其是“胡儿”和“马野”,本来是指胡人不怜惜百姓的耕作,将肆意纵马践踏农田的行为称之为“胡儿马野”,后来就慢慢地成为了一句俗语,对那些不认真,马马虎虎,囫囵吞枣的行为都称为“胡儿马野”,当口语化以后,“马野”也就成了“嘛叶”,语气也没有原来的严重了,“胡儿嘛叶”成为了中性俗语。
(以上内容均整理自网名“笑笑”的新浪博客)
【莹老师复习小贴士】
1.生词一定要正确书写,考试时要写楷体,一笔一划交代清楚;
2.要重视成语,特别是成语在句子中的运用。
3.你以为距离期末统考还很远么?建议从现在开始每天复习一课,并及时整理自己的易错字,形成自己的错题本。
1. 《消息二则》 P3
【读读写写】
★(1)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cuī kū lā xiǔ____________,军无斗志,纷纷kuì tuì________。
★(2)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ruì bù kě dānɡ____________;另一方面,这和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3)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xiè qì________。
(4)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dū zhàn________,不起丝毫作用。
(5)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yào sài________,封锁长江。
(6)我军前锋,yè yǐ________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P6
【读读写写】
★(1)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bān fā________了诺贝尔奖。
(2)根据诺贝尔的yí zhǔ________,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3)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jiàn shù________。
★(4)经济学家帕西,他建立了促进国际zhònɡ cái________的各国议会联盟。
(5)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黄色炸药,以后又发明了多种炸药,这使他获得jù é________收入。
3.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P8
【读读写写】
★(1)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qiáo shǒu________而望、bǐnɡ xī liǎn shēnɡ____________的一刹那。
(2)kù sì________敦煌壁画中línɡ kōnɡ________翔舞的“飞天”。
★(3)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xiāo sǎ________自如。
★(4)还没等观众从yǎn huā liáo luàn____________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qīnɡ yínɡ________的、笔直的箭,“哧”地碧波之中。
(5)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qiǎo rán________不惊。
★(6)rú mènɡ chū xǐnɡ____________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yóu zhōnɡ________的赞赏。
(7)当一个印度观众了解到这个姑娘是中国跳水集训队中最年轻的xīn xiù________时,惊讶不已。
4.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P10
【读读写写】
★(1)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yī sī bù ɡǒu____________地对阻拦索做最后一次检查。
(2)hào hàn________的大海可以做 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
★(3)辽宁舰官兵xián shú________地操纵着航空母舰,舰艉留下一道宽阔笔直的航迹。
(4)发动机的páo xiào________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
★(5)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bái shǒu qǐ jiā____________,一切从零开始。
★(6)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dān jīnɡ jié lǜ____________,青丝变白发。
★(7)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juān kè________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P13
【读读写写】
★(1)国家公祭鼎铭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史实,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chū zhōnɡ________。
★(2)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cǎn jué rén huán____________的南京大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shā lù________。
★(3)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在连锁酒店大肆摆放美化侵略战争的书籍,大规模cuàn ɡǎi________历史教材,阻止有良知的日本国民追寻事实真相。
(4)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dǐ lài________,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
(5)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wànɡ tú________rǔ mò________人类的良知。
(6)南京大,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唯有日本右翼分子仍在梦中yì yǔ_____。
★(7)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zhèn lónɡ fā kuì____________,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dùn xínɡ________。
★(8)mínɡ jì________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zhānɡ xiǎn________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6. 《藤野先生》 P22
【读读写写】
(1)上野的yīnɡ huā________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fēi hónɡ________的轻云。
(2)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yóu ɡuānɡ kě jiàn____________,wǎn rú________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3)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zhǎnɡ ɡù________颇为熟悉的了。
(4)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luò dì________。
(5)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jī xínɡ________。
(6)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bù xùn________,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7)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nì mínɡ________。
★(8)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jié zé________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
★(9)因为看得他有些qī rán________,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10)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yǎo wú xiāo xī____________了。
(11)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jiào huì________,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
★(12)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yì yánɡ dùn cuò____________的话来。
★(13)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zhènɡ rén jūn zǐ____________”之流所shēn wù tònɡ jí____________的文字。
7. 《回忆我的母亲》 P30
【读读写写】
(1)我家是diàn nónɡ________。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
(2)母亲这样地整日láo lù________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
(3)记得那时我从sī shú________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
★(4)母亲在家庭里极能rèn láo rèn yuàn________。
(5)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zhōu jì________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6)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kuān hòu________rén cí________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7)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wéi fù bù rén____________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8)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wèi miǎn________。
(9)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bù chuò________劳作,尤喜纺棉。
8. *《列夫·托尔斯泰》 P36
【读读写写】
(1)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yǒu hēi________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2)皮肤cánɡ wū nà ɡòu____________,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cū cāo________。
★(3)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qí qū________、pínɡ yōnɡ________,甚至粗鄙。
(4)这副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zhì liú________着yú dùn________和压抑。
(5)(在他脸上)找不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qì yǔ________。
(6)这张脸ménɡ mèi________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
(7)一个人长着这么一张在俄罗斯随处可见的脸,既有可能在台上主持大臣会议,也有可能在jiǔ sì________同一帮酒徒鬼混,还有可能在市场上卖面包。
(8)带着这么一张脸,你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不管穿什么服饰,也不管在俄国什么地方,都不会有一种hè lì jī qún____________、引人注目的可能。
(9)你也许要动脑筋想上好一阵,才能判断手握jiānɡ shénɡ________的是马车夫,坐在一旁的是伯爵。
★(10)(他们)有的从图拉驾车赶来,在客厅里zhènɡ jīn wēi zuò____________地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
(11)(他们)希望从他身上找见威严非凡的东西,希望看到一个美髯公,集尊贵、xuān ánɡ________、伟岸、天才于一身。
(12)在即将亲眼见到大活人之前,……内心的期望扩大到chénɡ huánɡ chénɡ kǒnɡ____________的地步。
★(13)在这种rù mù sān fēn____________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
(14)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对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dǎn qiè________的耗子俯冲下来。
【课下注释补充】
(15)这道目光就像一把zènɡ liànɡ________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
(16)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ànɡ rán________地涌出好奇的神色。
9. *《美丽的颜色》 P43
【读读写写】
(1)这是一种奇异的新的开始,这种艰苦而且wēi miào________的快乐(无疑地在玛丽以前没有一个女人体验过)。
★(2)在夏天,因为棚顶是玻璃的,棚屋里面zào rè________得像温室。
(3)他们炼制lì qīnɡ________铀矿的设备极其简陋。
(4)每逢zhòu yǔ________猝至,这两位物理学家就匆忙把设备搬进棚屋,大开着门窗让空气流通,以便继续工作,而不至于因烟zhì xī________。
(5)这种极特殊的治疗结核症的方法,玛丽多半没有对佛提埃大夫chuī xū________过!
★(6)有时候我整天用差不多和我一般高的铁条,搅动一大堆沸腾着的东西。到了晚上,简直是jīn pí lì jìn____________。
★(7)这个物理学家hé yán yuè sè____________地回答:“我不知道……你可以想到,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
(8)它们那些略带蓝色yínɡ ɡuānɡ________的轮廓闪耀着,悬在夜的黑暗中。
14. 《背影》 P74
【读读写写】
(1)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jiāo xiè________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2)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lánɡ jí________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sù sù________地流下眼泪。
(3)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fù xián________。
(4)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yóu ɡuànɡ________,勾留了一日。
★(5)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chóu chú________了一会。
★(6)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pán shān________地走到铁道边。
★(7)哪知老境却如此tuí tánɡ________!他chù mù shānɡ huái____________,自然情不能自已。
(8)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suǒ xiè________便往往触他之怒。
15. 《白杨礼赞》 P78
【读读写写】
★(1)黄的是土,未kāi kěn________的荒地,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
★(2)若不是miào shǒu ǒu dé____________,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3)黄与绿zhǔ zǎi________着,无边无垠,tǎn dànɡ rú dǐ____________。
★(4)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juàn dài________,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qián zī àn zhǎnɡ____________了——“单调”!
(5)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ào rán________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yān yān yù shuì____________的情绪又将如何?
(6)它所有的yā zhī________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pánɡ yì xié chū____________。
★(7)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jué jiànɡ________挺立的一种树!
★(8)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bù zhé bù náo____________。
★(9)它没有pó suō________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qiú zhī________。
(10)但是它wěi àn________,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11)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wǎn rán________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12)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xiù qí________的),去bǐ shì________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
16. *《散文二篇》 P82
【读读写写】
(1)一颗臼齿,一段盲肠,一些头发,一点点和人开玩笑的xìnɡ wèi________,这意味着他已经失去了那大半个青春。
(2)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xǐ dí________,把它再补好。
(3)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bēi wēi________,那样柔弱。
(4)永远的小niú dú________,永远的金黄色rónɡ máo________!
★(5)感谢生命的奇迹……那些个体xiāo shì________了,它却永远存在。
(6)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fán zhí________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7)生命在那些终于要diāo xiè________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8)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è zhì________的同情。
(9)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bīn lín________绝望的边缘。
(10)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shēn yuān________。
(11)我希望知道xīnɡ chén________为什么闪闪发光,我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即数字支配着万物流转。
17. *《昆明的雨》 P86
【读读写写】
(1)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bì xié________,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
(2)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xiān yú________。
★(3)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lián mián bù duàn____________,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
★(4)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ɡé diào________比牛肝菌高。
★(5)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zhānɡ mù jié shé____________。
(6)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mù nián________投莲花池而死。
(7)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qínɡ wèi________。
(8)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tái hén________一寸深。
18. 《中国石拱桥》 P98
【读读写写】
(1)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xiónɡ kuà________在江河之上。
★(2)《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jì zǎi________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3)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cán sǔn________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4)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qiǎo miào jué lún____________。
(5)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ɡǔ pǔ________美观。
(6)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qiáo dūn________,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
★(7)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jiāo tóu jiē ěr____________,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wéi miào wéi xiào____________。
★(8)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tuī chónɡ________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dú yī wú èr____________的”。
★(9)1937年7月7日中队在此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qīn lüè________,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xù mù________。
19. 《苏州园林》 P104
【读读写写】
★(1)设计者和匠师们yīn dì zhì yí____________ 2021、2013,zì chū xīn cái____________,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
★(2)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yìnɡ chèn________,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bài bǐ________。
★(4)或者是chónɡ luán dié zhànɡ____________,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5)胸中有qiū hè________,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6)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léi tónɡ________。
★(7)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fǔ yǎnɡ shēnɡ zī____________。
★(8)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lín xún________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9)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yī bànɡ________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10)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màn yán________着爬山虎或者qiánɡ wēi________木香。
(11)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bā jiāo________。
★(12)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diāo lòu________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13)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zhēn zhuó________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14)花开时节,更显得各种花mínɡ yàn________照眼。
【课内词语补充】
★(15)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yōnɡ sú ________,即使简朴而bié jù jiànɡ xīn ________。
20. *《蝉》 P108
【读读写写】
(1)在阳光bào shài________的道路上有好些小圆孔,孔口与地面相平。
(2)蝉的suì dào________大都是深十五六英寸,下面较宽大,底部却完全关闭起来。
(3)隧道的顶上留一层一指厚的土,用来抵御外面的è liè________气候,直到最后一刹那。
(4)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dào xuán________,zhé zhòu________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
(5)这些小孔的形成,好像用针斜刺下去,把xiān wéi________撕裂,并微微挑起。
(6)它之所以产这许多卵,是为了fánɡ yù________某种特别的危险。
★(7)然而它们置身于大怪物之前却异常镇静,毫无ɡù jì________,真令人惊讶。
★(8)它的大而锐利的眼睛并不是看不见这些可怕的敌人bù huái hǎo yì____________地待在旁边。然而它仍然wú dònɡ yú zhōnɡ____________,让自己牺牲。
(9)开始很像极小的鱼,眼睛大而黑,身体下面有一种鳍状物,由两个前腿lián jié________而成。
(10)只要一点儿风就能把它吹到硬的岩石上,或chē zhé________的污水中,或不毛的黄沙上,或坚韧得无法钻下去的nián tǔ________上。
(11)这个弱小的动物迫切需要隐蔽,所以必须立刻到地下xún mì________藏身的地方。
★(12)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xuān xiāo________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
(13)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刹那huān yú________呢?
21. *《梦回繁华》 P114
【读读写写】
★(1)幼读书游学于汴京,徽宗朝进入hàn lín________,据张著tí bá________,“后习绘画”,shàn chánɡ________界画,工舟车、人物、市街、chénɡ ɡuō________,自成一家。
(2)据后代文人kǎo dìnɡ________,《清明上河图》可能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
★(3)疏林薄雾,农舍tián chóu________,chūn hán liào qiào____________,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
(4)在进入大道的chà dào________上,是众多仆从cù yōnɡ________的轿乘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tà qīnɡ________扫墓归来的权贵。
★(5)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chánɡ tú bá shè____________的xínɡ lǚ________。
(6)汴河上有一座规模hónɡ chǎnɡ________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
★(7)街上行人mó jiān jiē zhǒnɡ____________,luò yì bù jué____________,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8)《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以移动的视点shè qǔ________对象。
★(9)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qiú jìnɡ________,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
(10)巨大的漕船,zhú lú xiānɡ jiē____________,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课下注释补充)
整理不易,请给孩子关注点赞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