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狮子座

行气玉佩铭(行气玉佩铭原文)

时间:2023-12-29 12:55:55 作者:煮酒送别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行气玉佩铭》,真实文物之中的行气秘诀

《青玉行气铭饰》铭饰,为十二面棱柱体,每一面经抛光,自上而下阴文篆刻三字,有重文符号,记述行气要领。

现藏于天津市历史博物馆中,是期我国迄今为止最早的养生理论文物资料,据考为战国后期的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将其命名为《行气玉佩铭》,有趣的是,在原文之中,其实并没有逗点,而重文符号其实既表示重文也可表示逗点,可见古人的构思和设计十分巧妙。

如果根据周天搬运法来看,则会有一种贴近真实修炼过程的解释,内容如下:

“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

如此观看,每一段都代表修炼的一个过程,共十二段,恰好符合古代十二这常用的阴阳之术。

译文:“导引真气功夫日久,真气自然积聚。真气积聚,则真气自然充盈;真气充盈,则自然下行。真气下行,则营卫丹田;营卫丹田,则丹田充实;丹田充实,则萌发生机;萌发生机,则真气下行至极;下行至极,则真气绕转上行;绕转上行,则真气直达头顶;头顶有真气集聚;脚踵有真气贯通;顺其自然则有助于养生,逆于自然则有害于养生”。

整个修炼方法,是中国最古老、最纯朴、最简洁的真气导引修炼方法,完全摒弃了后人对于修炼功法的穿凿附会和故弄玄虚,尤其适合有静坐功底的人。具体修炼方法为:

1、“行气深则蓄”:即“导行真气日久,真气自然积聚”。导引真气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常人的真气较弱且散乱于四肢八脉之中,不堪大用,所以通过导行功夫对真气进行梳理,并将真气积聚起来,为我所用。

方法:身形端坐,心情放松,舌头轻抵上腭(搭鹊桥),眼观鼻,鼻观心(心窝部),意念集中于中焦(膻中穴,即心窝部),用鼻轻柔地吸气,以口轻柔地吐气,长纳短吐,静听轻柔的吐气声传到中焦部。吐纳之声,犹如在深山之中唱一句山歌,再侧耳静听深山的缓缓回声。

此方法实则为筑基功夫,不可着急,要顺其自然。静听吐气声传到中焦部,久而久之,就会感觉到中焦部附近不断充实的感觉。

2、“蓄则伸”:即“真气积聚,则真气自然充盈”,真气在中焦部积聚到一定程度,则真气自然充盈,此时真气有一种萌动的感觉。

3、“伸则下”:即“真气充盈,则自然下行”,真气充盈,萌动的气机产生,则真气自然下行。随着呼气的绵长,真气随呼气沿着任脉下行延伸。

4、“下则定”:即“真气下行,则营卫丹田”。在修炼一段时间后,随着真气下行,会在丹田继续沉淀下来。

5、“定则固”:即“营卫丹田,则丹田充实”,真气继续在丹田集聚并营卫着丹田,真气就越来越充实,并给予身体一种充满力量的感觉,并能切身感觉到丹田充实。

6、“固则萌”:即“丹田充实,则萌发生机”,丹田充实,萌发新的生机。此时仍要固守丹田,对于真气的运行毋忘毋助。

7、“萌则长”:即“萌发生机,则真气下行至极”,真气在丹田集聚一定程度后,也会如中焦一样产生满溢现象。此时真气继续沿着任脉下行最终到达会。

8、“长则退”:即“下行至极,则真气绕转上行”,真气从丹田出发下行至会,则会绕转到身后沿督脉上行。

9、“退则天”:即“绕转上行,则真气直达头顶”,真气沿督脉上行最终到达头顶。

10、“天几舂在上”:即“头顶有真气集聚”,真气到达头顶后,真气会暂时驻留,环绕盘桓不前,真气波动如捣粟。待后续真气不断补充后,真气会从头顶百会穴,沿着督脉继续前行,通过“鹊桥”连接任脉,此时任督二脉打通,亦表明通了小周天。

11、“地几舂在下”:即“脚踵有真气贯通”,下盘牢固。打通小周天后,继续修炼,真气会贯通四肢。最具标志性的就是真气贯通脚踵,真气波动亦如捣粟。继续修炼则在一呼一吸间全身真气充盈,最终达到“真人呼吸以踵”的境界,契合上古丹书所说的 “当呼吸之机,我则从阴跷迎归炉”之意,奇经八脉逐一打通,最终打通大周天。

12、“顺则生,逆则死”:即“顺其自然则有助于养生,逆于自然则有害于养生”。在整个修炼过程中要做到听其自然,静观其变。顺其自然。否则容易出现偏差,导致走火入魔。要牢记“物极必反”,以及“谦受益,满招损”的古训。

天津博物馆行气玉佩铭上的“气功秘籍”——郭沫若有错误也正常

行气玉佩铭是古代气功文物,现藏天津博新物馆。据考为战国后期的作品。其形为十二面棱柱状体,每面刻有三字,加上重复字九个,共四十五字。拓文如下:

拓文

目前有以下两个文字版本:

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

郭沫若《奴隶制时代》释其文为:“这是深呼吸的一个回合。吸气深入则多其量,使它往下伸,往下伸则定而固;然后呼出,如草木之萌芽,往上长,与深入时的径路相反而退进,退到绝顶。这样天机便朝上动,地机便朝下动。顺此行之则生,逆此行之则死。”

鉴于郭老的地位,这一版本就称为“郭沫若”版。至少,释文是按照这个版本来解释的。

另外一个版本是在上海的中医博物馆的文字版本,不知是否与天津博物馆的相同?但相关的释文并未查到。

上海中医博物馆

因为要做结合中医博物馆的汉字寻根活动,所以这段文字引起了我的兴趣。我是向来反对把古人的文字记录想得太过高深莫测的,有“专家”不认同郭沫若的释文,理由居然是:没有深邃的内涵玉佩主不会花那么大的代价去做它的。因此将此段文字翻译得更加“云山雾罩”,视作高端的“气功秘籍”,但前提都是以第一版的文字为准的推断。

现在已经存在了两种版本,那么出于严谨的治学态度,我首先就要考证哪一版的文字才是正确的。

(第一版)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

(第二版)行气,实则(畜+辶),(畜+辶)则神,神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明,明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其(木+臼)在上,地其(木+臼)在下,巡则生,逆则亡。

红蓝色字体代表这两个版本的不同之处,玉佩上的字是否一定要有“深邃”的内涵我不能肯定,但既然刻在“高大上”的玉佩上,首先错别字的可能性是比较低的,能够按原本文字来释义的就没必要从“通假字”(古代错别字)入手来解释,除非有必要,这应该是一个治学原则。那么哪个版本准确呢?都不完全准确,相对而言,第二个版本的准确率更高一些,无论哪种版本的文字,从字面上的意思来看,似乎说的都不是“人话”了。莫非真是高深莫测的“武功秘籍”?

先要提示一下的是:既然是战国后期的玉佩,那么那时的文字并未被“统一”,所以有些字尽管现在没有,不等于过去不存在,也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去推测它代表的意思。

我先把自己考证下来的文字版本写一下,然后再详细论证:

行气,内(纳)则(畜+辶),(畜+辶)则神,神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明(萌),明(萌)则长(立+长),(立+长)则退,退则天,天基本(本+臼)才(在)上,地基本(本+臼)才(在)下,巡则生,逆则死。

注:绿色字体是我考证下来的结论,红色代表我同意第一版的对应文字,蓝色代表同意第二版的对应文字。

最后一句“巡则生,逆则死”,

确认为“巡”字,古义为:像水一样行走,水从高往低走,即从上至下,意思与“顺”一致,没有偏差。

确认为“死”字,与“亡”一致。虽然两版都有误差,但不影响对文字意思的理解。

确认为“才”字,甲骨文通“在”,正解。

确认为“明”字,但若解释为“光明”义理欠通,故郭沫若解成“萌”,释义“萌发”,深表同意。

确认为“神”字而非“伸”,“神”字是可以解释通的,所以没有必要“通假”为“伸”。

以上是我同意两个版本中至少某一版的对应文字,再来看有不同意见的对应文字:

从字型上看是(宀+天),第一版对应为“深”(罙)括号内的“罙”字古同“深”字,但在金文中是写成这样的:

本义为人举火把入穴“探究”,进而才因洞穴的长度引申出“深”意,与铭文上的字相差甚远。第二版对应为“实”,“实”的金文为:

战国文字为:

也相差甚远。但“实”的异体字为:

似乎比较接近,却也错了两处:天字出头,而且多了一横。我考证下来为“内”:先看看,内字的演变:

甲骨文:

金文:

战国文:

从字形上来讲,战国时期的“内”更接近铭文上的这个字,何况玉佩铭也是战国后期的文物。而这个“内”字古义同“纳”,这对我后面阐述这段铭文起着关键作用!“大”在汉字里最早代表“人”,(宀+大),即人在屋内。(宀+天),若解释为“天在屋内”未免逻辑不通,所以“天”为“大”字之误的可能性比较大。“天”字的本义是人的头顶,所以铭文中后面的那两个“天”的正解就应该是“头顶”的意思!

字是(畜+辶),之前讲过现在没有这个字不代表以前没有,也不代表我们不能去推测这个汉字所代表的意思。“畜”甲骨文写作:

本义是有丝有田,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男耕女织,有衣有食自然就算得上有“积蓄”了,所以第一版释义为“蓄”并没有太大问题,只是既然加了“辶”,更精确的解释应为:一边行走,一边积蓄。

是(立+长),“立”代表一个人头上脚下站在地上,再加上“长”,同理,更精确的解释应为:竖直方向的“生长”。

这个长得像圆周率π的汉字发音同几和其, 本义是是类似

这样的一个垫物的底座,所以应该释义为基础的“基”。

是(本+臼),这个字绝非第一版的“舂”,首先字形上就不对(这么贵重的玉佩总不能有这么多错别字吧?),舂的本义是双手用杵在石臼里去除谷皮,在这里若真是此意就莫名其妙了。“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这还像句人话吗?第二版写作(木+臼),但忽略了“木”里面的圆圈,其实应该是“本”字。我们来看看“本”字的演变:

金文:

战国文:

所以这个字就是“本”,本义为树根。“臼”指的就是种树的凹坑。故:

=基本

因此,铭文的倒数第二句话直译过来就是:天基本在上,地基本在下。虽然听上去像句废话,但至少是句“人话”。需要提示的是:基、本二字要分开来念!

所有的文字考究完之后,我再来阐述这段文字的含义。行气玉佩铭这段文字自然是与“气功”有关,但绝对不存在什么莫测高深的“秘籍”,反而是一段比较通俗易懂的气功概论与纲要!这篇铭文里的“神”字当然不是指“神仙”,而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学说以及之后道教“内丹学”术语中“精、气、神”中的“神”!我之所以认为第三个字是“内”,同“纳”的意思,是因为所有的气功在功法上或许各式各样,但其本质无非就是以下八个字:“吐故纳新、固本培元”!而这个“元”就是指的“元神”。

内丹学:是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以人体为鼎炉,精气神为药物,而在体内凝练结丹的修行方式。通俗地说,就是现在的“气功”。

释义如下:

行气:运气,内(纳)则蓄:气收纳了就能一边运行一边积蓄,

蓄则神:气积蓄了就会化为元神,

神则下:化为元神之后就往下走,

下则定:往下走后逐渐稳定,

定则固:稳定之后就固定下来(聚于丹田),注:道家练气将人体分上丹田、中丹田与下丹田,两眉间为上丹田,心下为中丹田,脐下为下丹田。(简单来讲,就是吸气之后,让气从上丹田开始一边运行,一边积聚,经中丹田向下运行到下丹田固化为“元神”,凝结成丹。)

固则明(萌):固定之后就会自我萌发。(元神存于丹田之后会萌发而动。)萌则长(立+长):萌发之后就会向上生长,(元神自下而上萌发生长,直到元神出窍、神游太虚)

长则退:长到最高后开始回收,(神游太虚之后,元神终要回来归位)

退则天:回收到头顶上(三花聚顶),这里的“天”一定是头顶之意,若是“天空”之意,难道气退回来还在天上?这气已练到冲入外太空了?(元神回退到头顶)注:三花(华)聚顶(内丹学术语):表示人体精气神混一而聚于顶上。

天基本(本+臼)在上,地基本在下:头顶的根基穴位在上(百汇穴),脚底的根基穴位在下(涌泉穴),天既然代表头顶,地自然就代表脚底,气功是“真气”游走于“穴道”、经脉之间,而人体的“穴道”岂不就像是种树的一个个“凹坑”吗?(头顶最重要、最根本的穴位在上,即百汇穴;脚底最重要、最根本的穴位在下,即涌泉穴)

巡则生,逆则死:气从上到下顺流而行则生,逆流而行则死。

(气从头顶的百汇穴自上而下运行到脚底,顺向运行则生,逆向运行则死。)

如果要用最精炼的词语,最简单明了的文字来释义这段铭文,让尽可能多的人明白的话,那就是以下三个词:蓄气养神→运气出神→收气回神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