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羊

晋字的含义(晋字的含义取名怎么样)

时间:2024-01-19 14:59:56 作者:未及挽留 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山西简称“晋”,竟和它有关

央视新闻客户端

鸟尊

鸟是它外形中明显的造型

尊是盛酒器

3000多年前

它出生在青铜器盛行的年代

是西周青铜技术的杰出代表

它有何不同?

三个看点带你认识“鸟尊”

主人是晋国开国之君

刻有迄今出土最早的“晋”字

晋国(前1033年—前376年)

是周朝周武王之子的诸侯国

周朝初期被周天子封为侯爵

首任国君唐叔虞

国号为唐

唐叔虞之子燮[xiè]父即位后

将国号改为晋

鸟尊,就是一件见证晋国历史的重要物证

鸟尊上有两只鸟

大鸟背上的小鸟连着尊的盖子

打开盖子就能看到盖子里面的铭文

△鸟尊器盖内铭文

整段铭文,有两个关键词:

一是晋侯,在周朝国君称为侯

由此可确定它是国君的用品

二是向大室

古文中大通太,室为庙,大室即为宗庙

翻译过来的意思

这是晋国宗庙中用于祭祀的物品

而鸟尊出土于晋国开国之君燮[xiè]父之墓

明确的文字记录

使鸟尊成为晋国开国的重要物证

也成为“晋”文化的源头

鸟身乃鸟象合体

修复一波三折 19年完成

如此重要的鸟尊

出土时却是“粉身碎骨”的

△鸟尊出土时的样子

20世纪90年代末

盗墓分子炸毁了晋侯墓地

而鸟尊正处于炸药下方

2000年10月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组成联合考古队

对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进行抢救性挖掘

在114号墓即燮[xiè]父之墓中发现了它

当时的鸟尊已经被炸成100多块碎片

考古人员将其

以“套箱”(连土带碎片一起打包)的方式

送到北京大学文物修复实验室进行修复

△鸟尊在修复

2002年鸟尊初步修复完毕

应邀到上海博物馆展出

一亮相,仅靠颜值就征服了观众

鸟象合体的精妙设计

表面密而有序的精致纹饰让人惊叹

但此时的它仍不“完整”

因为刚出土时

象鼻子中间部分没有找到

修复专家们准备制作一个“仿真”象鼻

但象鼻向内卷还是向外卷无法确认

业内对此也争论不止

最终上海青铜器修复组成员综合多数专家的意见后

根据纹饰的走向

作出了将象鼻子向内卷的修复判断

近年,北京大学文物修复实验室

在整理当年从墓地带回的文物时

在泥土中意外发现了鸟尊尾部的象鼻残片

经过对比,象鼻卷曲的方向与专家设想吻合

出土19年后

经过北京大学文物修复实验室、上海博物馆、山西博物院

多位专家的接力修复

2019年,鸟尊终于完美合璧

西周青铜艺术的杰作

鸟尊的顶部是一只向上回首的凤鸟

尾部是一头鼻子内卷的大象

两道弧线在美学上达到了平衡

内卷的象鼻与双腿形成稳定的三点⽀撑

鸟尊的表面还装饰有

云纹、雷纹、羽片纹、立羽纹、羽翎纹

繁而不乱

造型独特、纹饰华美的鸟尊

成为西周青铜技术的杰出代表

也是中国青铜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想去现场看鸟尊吗?

4月1日起,山西博物院“晋魂”基本陈列全新升级正式开放,其中1238件(组)文物首次与观众见面。

西周古国:晋国,百余地发展成超级大国,亡于强大,“晋”字来历

说到晋国,不得不提唐国,南北朝徐才《宗国都城记》载:“唐国,帝尧之裔子所封。”陶唐氏乃帝尧后裔之国,居于山西黄河、汾河一带。根据《史记·晋世家》,成王初立,唐人作乱,周公灭之。成王将唐人迁到杜国(陕西西安雁塔区杜城村)。成王“桐叶封弟”戏言成真,叔虞在唐国故地受封,是为唐叔虞。叔虞之子燮父继位后,改国号为晋,晋国自此始。晋国初始辖地以今山西翼城县、襄汾县一带为主,翼城素来被誉为“晋南咽喉”要地,襄汾县境内则有著名的陶寺遗址。

陶寺遗址

“晋”的甲骨文为“两箭簇插入箭匣”之形,《集韵》:“晋,子贱切,音箭。”古时晋、箭的发音是一样的,两 者渊源颇深。本义跟“习射”有关,故有“挺进”之义,后加“扌”为“搢”,代替“晋”之本义,其“习射”之义消失。从《周易》之“晋卦”及出土铭文可知,商周之际“晋”字已引申到“晋级、疾进”等字义。“晋”字仅出现于甲骨残片,其义不确。《史记·晋世家·索隐》:“唐有晋水,至子燮改其国号,曰晋侯。”古籍中说燮父改唐为晋源于唐地晋水。既有以晋命名的山水,那么曾经这里必存在活跃着一支晋氏族系,虽已消亡,但地名却被保留了下来,甲骨中提到的“晋”很有可能是商代晋方。

有学者以《史记·鲁周公世家》中记载的“唐叔得禾,异母同颖(唐叔得到二茎共生一穗的粟禾)”为依据,得出燮父改唐为晋的真相,并阐释“晋”字本义实为“嘉禾”,与“习射”无关。此说法也可以认为燮父不但改国号为“晋”,还创造了一个“晋”字,难免牵强。周代方国名基本都是上古时代存在过的,原创几乎不大可能。从残片的甲骨文到金文的“晋”字来看,两字一脉相承,可见该字早已存在。再说“唐叔”是指唐叔虞,且“得禾”后受成王之命施恩于当时尚处于贫瘠之地的东土鲁国,周公感恩方作《嘉禾》。这件事跟多年后燮父改唐为晋之因果并无直接关联。

晋的甲骨文

故笔者以为晋国当源自上古晋族,这支晋族精于习射,擅长捕狩,曾与陶唐氏并存,由于种种原因而没落。姬姓接国后,崇尚武功的燮父觉得“晋”有进取开拓之义,遂改“晋”为国号。战国时韩国以“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的噱头名扬一时不是没有依据的。

国名寓意满满,被戎狄环伺的晋国却在将近三百年的历史长河中默默无闻,直到东西周交替之际,晋国第十一任国君晋文侯(仇)迎来了使晋国扬眉吐气的机会。《竹书纪年》记载,犬戎乱周后,幽王死,西周亡,申侯等诸侯拥立周平王,而虢公翰等则拥立周携王,形成二王并立的局面。二十一年后,即前750年,晋文侯果断站队周平王,举兵诛杀周携王,成为匡扶周室的大功臣,晋国的国际地位因此水涨船高。

但另一面晋文侯诛杀周携王的行为也为日后晋国内乱种下了因果轮回。晋文侯得到周平王大量的土地赏赐,晋国疆域大大扩展,使得国君有大量闲置土地封给亲族。晋文侯死后,其子晋昭侯上任的第一件大事、便是不顾违返封地不得大于国都的礼制、将曲沃(山西闻喜县)封给当初跟随君父攻打周携王的晋国功臣叔叔姬成师(曲沃桓叔,晋文侯之弟),为日后“曲沃代翼”兄弟阋墙埋下了祸根。

晋国真正崛起自晋献公(曲沃桓叔之玄孙、晋武公之子)始,灭狄降戎,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使得晋国疆域空前膨胀,控制范围一度包括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广大地区,成为名副其实的春秋超级大国。晋献公开疆拓土手到擒来,其创造的“假道伐虢”成为后世教科书式的军事案例,被列入《三十六计》。然而家族经营却是一地鸡毛,一手 炮制了“骊姬之乱”,致使父子兄弟相残,险将晋国推向万劫不复。却意外孕育了春秋第二任霸主晋文公(重耳),从此开启晋国称霸一百余年的历史。

六卿势力分布

但所谓物极必反,晋国最终走向灭亡的也是源于强大。当初晋武公以小宗取代大宗后,其子晋献公为防止诸公子作乱,采用大夫士蔿的主张,大肆削弱公族势力,大量族人外流,致晋无公族,为日后外卿当权提供了温床。晋文公流亡国外时,追随他的基本是异姓,如赵衰(赵成子)、魏犨(魏武子)等。这些人因辅佐晋文公称霸有功,家族地位节节攀升,直接影响到后来赵氏、魏氏的发家。晋国晚期的政坛形成了以中行氏、范氏、智氏、赵氏、魏氏、韩氏为首的六卿十一大家族轮流当政的局面。各家族之间明争暗斗,经过层层血腥涮洗,最后以赵、魏、韩三家联合击败最大政敌智氏而告终。前403年,赵魏韩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前376年,晋国正式灭亡。部分晋人以晋为氏,形成晋姓。

文/堰风

漪字取名寓意及含义

#冬日生活打卡季#

“漪”字拼音是yī ,寓意着光鲜亮丽、引人注目、神采飞扬、美丽、吉祥等。其字本身的含义是水波纹,风吹水面形成的波纹,也指岸边。用作人名意指美丽、吉祥、小巧的含义;也指柔情似水、楚楚动人、婀娜多姿的美好含义。常用来形容笑容,代表开朗、活泼的个性。名字印象是好奇心、创造力、勇敢、情商高、正直、领导力、谦虚、欣赏力、乐观、幽默。

男孩取名适合搭配读音铿锵,字形挺拔的字,例如盛、晋、烃等字;女孩取名适合搭配读音轻缓,字形柔和的字,例如馥、静、淑等字。。

以上是小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漪字的含义解释和寓意解释,接下来推荐一些有内涵的漪字宝宝名:

【漪凇】(yī sōng)凇字是指冰花、冰晶、花凇、雾凇意指冰清玉洁、一尘不染、傲骨嶙嶙。云雾或水汽凝结而成的冰花。如雾凇用作人名意指纯洁、美丽、坚强之义。

【馥漪】(fù yī)馥字的原意是指香气,也引申指香气芬芳的意思,馥字常用于女性名。用作人名意指出众、清新、不凡之义;

【漪罗】(yī luó)罗意指大富大贵、吉祥如意、雍容华贵。用作人名意指心思缜密、刚正、端庄之义;

【漪宥】(yī yòu)宥字本意是指宽容、宏深、原谅、赦免意指与人为善、深明大义、宽宏大量。宽容,饶恕,原谅,赦免,宏深。用作人名意指宽容、豁达、聪明之义。

【静漪】(jìng yī)静字本意是指停止,不运动的,静止,静态;没有声音,如安静,寂静;又指安详,闲雅,如静心,恬静,也指不受外在滋扰而坚守初生本色、秉持初心。用作人名意指文静、斯文、平和、温婉内秀。

【盛漪】(shèng yī)盛字本意指兴旺,炽烈,热烈,规模大;丰富,华美,深厚,用作人名意指繁荣昌盛、有才华、活力四射之义;

【阁漪】(gé yī)阁字本义是古代放在门上用来防止门自合的长木桩或者门限;也指藏书的地方,如阁本;也指官署名,内阁的简称,如阁学。用作人名意指聪明、渊博、学识

【晋漪】(jìn yī)晋字本义是上进、晋升、晋封、积极向上。晋字五行属火,用作人名意指积极向上、蓬勃发展、位高权重;

【漪萦】(yī yíng)萦字的本义是指回旋缠绕。指回旋缠绕。引申为牵挂的意思。用作人名意指重感情、婀娜多姿、有魅力之义;

更多带“漪”字的宝宝名字

漪璨 漪凇 漪茜 漪森 睿漪 漪颍 娅漪

漪琰 漪藻 苑漪 漪矫 漪筱 漪茜 茵漪

漪绮 漪璇 漪菲 漪祎 漪婵 琪漪 漪雅

珆漪 漪蒂 漪瞳 晓漪 漪涟 漪依 蓉漪

妙漪 瑕漪 漪菲 漪佩 漪瑄 柔漪 昀漪

姿漪 漪沁 漪含 漪莹 素漪 歆漪 璨漪

涵漪 漪萤 纯漪 漪璞 颖漪 苗漪 祉漪

橙漪 漪淑 漪凝 祎漪 芃漪 瑄漪 漪珞

漪柔 娈漪 漪蓉 晶漪 胭漪 漪漪 漪琼

漪茹 漪萦 颍漪 敬漪 漪媛 漪欣 漪霈

雪漪 漪倩 冉漪 漪晴 漪纹 纹漪 漪瑄

以上便是小暖给大家推荐的漪字取名寓意及含义,带大家了解这个字的含义和寓意,在推荐一些漪字的宝宝名字,供大家参考!

楷书的地位、笔法及流派

一、楷书的地位

大率真书如立,行书如行,草书如走。其于举趣盖有殊焉。夫学草、行、分不一二,天下老幼悉习真书,而罕能至,其最难也。

——唐·张怀瓘《六体书论》

按:张怀瓘用人的动作比喻真、行、草三种字体,真书像站立,行书像走路,草书像奔跑。它们所取的要领是不同的。张怀瓘还说到唐代学习行、草及八分书的人很少,只占一、二成,普天下老幼都学楷书,而很少有成就高的,证明楷书是最难写好的。

“图真不悟、习草将迷。”

“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

“真不通草殊昨翰札”

——唐·孙过庭《书谱》

按:这是孙过庭《书谱》中的几句话。他强调了真书与草书的关系,指出没有深入领悟真书的法则,学习草书将会迷惘。他从形质与情性两方面来论述:点画是构成楷书形体的实实在在的材料,所以是形质。而用笔的起承转合(使转)是蕴藏在点画内部的,它决定点画的方、圆、刚、柔……。所以,是情性。草书把笔锋的运动都展现出来了,以此构成草字的字形,而且一弯一转都不能差。所以,使转就成了草书的形质,而点画的跳跃或迟涩就成了情性。

孙过庭认为真书与草书的关系是辩证的,学习草书固然要以真书为基础,而习真书而不通草书,就不可能写出风流雅致的真书来,因为它缺乏情性。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

——宋·苏轼《论书》

按:苏轼这段话强调了楷书的重要。汉字的书写规则在楷书中是完备的。由它而发展成了行、草书。如果不能写好楷书,而称擅行草,是好像一个人还不会正确、郑重地讲话,却偏要夸草多牵丝,至真书多使转。

真书之用使转,如行草之有牵丝,合一不二,神气相贯,是为得之。

——清《书宗》

按:蒋和的这段话,可以作为孙过庭《书谱》中关于“形质”、“情性”的解释。他说,楷书可以用行草书的笔意,行草书可以用楷书的法则。行草书的意趣,可以在笔墨中找到。因为它多有牵丝映带,而真书的使转是蕴藏在笔画之内的(第一笔的回锋,带起第二笔的入锋,其间没有外在的牵丝)。这含蓄在内的使转和流露在外的牵丝是一回事,都要求神气相贯,才算是掌握了。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学书宜少年时将楷书写定,始是第一层手。

——清·梁巘《学书论》

按:梁是清代著名书法家,是发现邓石如的伯乐。他这句话在强调楷书在书法艺术中的基础作用。在年幼开始学书时,先打好楷书基础,这是学习书法的第一步。

二、论楷书之势

真书以平正为善,此世俗之论,唐人之失也。古今真书之神妙,无出钟元常,其次王逸少。今观二家之书,皆潇洒纵横,何拘平正,且字之长短、大小、斜正、疏密、天然不齐,孰能一之?谓如“东”字之长,“西”字之短,“口”字之小,“体”字之大,“朋”字之斜,“党”字之正,“千”字之疏,“万”字之密,画多者宜瘦,少者宜肥,魏晋书法之高,良由各尽字之真态,不以私意参之耳。

——宋·姜夔《续书谱》

按:这段话举出以钟繇、王羲之为代表的魏晋真书潇洒纵横、各尽字之真态,来对比唐人一味求平正的失误。姜夔的见解是很正确的。汉字虽然叫方块字,但实际每个字短长、肥瘦各异,疏密欹正不同。作真书切不可截鹤续凫,令其整齐划一,布若算子,失尽字本身的势态。唐人以书判取仕。士大夫追求功名,故限制了在正书中表现自己的个性,因而字形呆板。姜夔所谓“私意”,正是指唐人的这种明显的功利目的。

真书之难,古今所叹,书法不由晋人,终成下品。钟书点画各异,右军万字不同,物情难齐,变化无方,此自神理所存,岂但盘旋笔札间,区区求象貌之合者!

——明·莫云卿《评书》

按:写楷书最容易陷入程式和技法中去,而失去生机,失去书法追求最根本的东西——神韵。学习真书,难在得魏晋人之神韵。钟繇的真书“使转纵横”极有气势,王羲之的小楷变化无穷,这是因为魏晋人的思想境界高,他们能顺应自然,把握规律,而不是斤斤于运笔的技巧。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作书从平正一路作基,则结体深稳,不致流于空滑。《书谱》云:“初学分布,但求平正,险绝之后,复归平正。”盖非板滞之谓,仍要衔接有气势,起迄有顿挫,写真一如写行草、方不类“算子书”耳。虽古人书皆以奇宕为主,不取平正,然为初学说法,不敢超乘而上也。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按:学习楷书初级阶段,还是要先从结构平正的一路入手,作为基础。能做到沉着稳健,不至于浮滑无力。孙过庭在《书谱》中讲的学书三个阶段:平正-险绝-平正。后一个平正是一种高超的境界。(启明按:关于这一点,大家可以参考我之前的笔记《田英章、黄自元、欧阳询的字究竟有何区别》)在追求过结字的险峻奇绝之后,达到一种超逸自然的程度,笔画之间虽起止顿挫分明而气势连贯。这是因为有了行草书“使转纵横”的功力,才不是“算子书”了。

虽然古人的书法以奇逸跌宕为主流,不提倡平正。但对于初学者还是要讲阶段性的。

盖作楷先须令字内间架明称,得其字形,再会以法,自然合度。然大小、繁简、长短、广狭,不得概使平直如算子状,但能就其本体,尽其形势,不构于笔画之间,而遏其意趣。使笔笔著力,字字异形,行行殊致,极其自然,乃为有法。

——清·宋曹《书法约言》

按:汉字每个字都有自己的形体特征。写楷书先要将每个字的间架安排好,字形特征把握住,然后再以法则推求。法则绝不是使字平直呆板,而是要在每个字的本体特征上尽其形势,令其自然合度,不拘泥在每个笔画的起止上,否则会遏制笔势和意趣。笔笔相生,因势而发,自然有力。字字形状不同,行行都有不同的意趣。如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说“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这才是合乎法度的。

这段话精辟地解决了法度与自然的关系。“极其自然,乃为有法”是彻悟者的语言。

楷书如快马斫阵,不可令滞行,如坐卧行立,各极其致。

——清·宋曹《书法约言》

按:宋曹所说极是。魏晋人写经行笔疾涩,杀锋入纸,入木三分,从不臃肿含糊。褚遂良《大字阴符经》能得其笔意,真如骑着快马冲锋陷阵去砍杀,骏利爽快。但墨迹入石,经辗转翻刻,又经风化,拓时墨也会掩去锋芒,所以形成了断断续续、吞吞吐吐的样子,后人反而认为是古朴凝重,结果造成滞钝。用笔当出入引带分明,如人作一个动作,要做到家,不可拘泥窘迫,不敢尽其势态。

古人书鲜有不具姿态者,虽峭劲如率更,道古如鲁公。要其风度,正自和明悦畅。一涉枯朽,则筋骨而具,精神亡矣。作字如人然,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法备而后可以为人。

——清·王澍《论书剩语》

按:文字本来是记录语言的工具,他是人创造出来的,不是自然界的某种生物。但中国书法,却赋予这种“工具”以生命,让他具备筋、骨、血、肉、精、神、气、脉。试想,我们不用毛笔,而用直尺、圆规写印刷字体,能有这样的效果吗?而运用毛笔者要得古人姿态、气度,并非要从笔墨技巧上下功夫。下笔遒劲,用墨苍润,自能笔下决出生机。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结字要得势,断不能笔笔正直,所谓如算子便不是书,到字成时,自归于体正而行直。

——清·徐用粲《论书》

按:楷书一般说法是“横平竖直”。这句话不能理解得太机械。横有轻、重、长、短、俯、仰,竖也因位置不同而有形态与方向的变化。如果一味平直、呆板、重复,那就不是书法。把用笔结体的各种变化把握住,运用自如,反倒觉得字里行间安稳统一了。

唐有经生,宋有院体,明有内阁诰敕体,明季以来有馆阁书,并以工整专长。名家薄之于算子之诮。其实名家之书,又岂出横平竖直之外?推而上之唐碑,推而上之汉隶,亦孰有不平直者?虽六朝碑,虽诸家行草帖,何一不横是横,竖是竖耶?算子指其平排无势耳,识得笔法,便无疑已。

——清·沈曾植《海日楼札丛》

按:沈曾植对横平竖直与算子书作了更进一步的探讨,他认为两者并无必然联系。从唐碑上推至六朝碑版和汉隶,都是横平竖直的。行草书也是横是横,竖是竖。他指出所谓算子书实际上是如同古代竹制的算筹,长短粗细一致,平行排列,毫无起止相顾盼呼应的势态。如果理解了笔法中的止起使转,就可以明白地知道了。

三、论笔法

夫书先须引八分、章草入隶字中,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则不能先发。

——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按:现在我们看到的钟、王小楷,即使经过唐人勾摹也还带有浓厚的隶书(八分)和章草的意味。王羲之有此论,说明他确实是会古通今的人物。这种理论对后世的欧阳询、褚遂良直至明代的宋克、祝允明、王宠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真书用笔,自有八法,吾尝采古人之字,列之以为图,今略言其指:点者,字之眉目,全藉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异形。横直画者,字之体骨,欲其坚正匀静,有起有止,所贵长短合宜,结束坚实。丿者,字之手足,伸缩异度,变化多端,要如鱼冀鸟翅,有翩翩自得之状。挑剔者,字之步履,欲其沈实。晋人挑剔或带斜拂,或横引向外,至颜、柳始正锋为之,正锋则无飘逸之气。转折者,方圆之法,真多用折,草多用转。折欲少驻,驻则有力;转不欲滞,滞则不遒。然而真以转而后遒,草以折而后劲,不可不知也。悬针者,笔欲极正,自上而下,端若引绳。若垂而复缩,谓之垂露。

——宋·姜夔《续书谱》

按:这是姜夔在《续书谱》中关于楷书笔法的一段论述。他的论述不及孙过庭《书谱》博大精深,但比较切于实用。他曾根据楷书的八法(即永字八法)把古人的字罗列起来作为图解,得出一些要点:点是字的眉目,重要的在于顾盼精神,有向、背动态,随着字的不同改变点的形态。横、竖是字的骨架,要让它坚挺、端正、匀称、安稳,重要的是长短要合适,交接处要稳固。丿、捺,是字的手足,伸、缩各个不同,变化多端,要像鱼的鳍、鸟的翅膀一样,有翩翩自得的状态。,挑剔等笔画,是字的步履,要让它沉实。晋朝人写挑剔时或带有隶书的波磔,至初唐欧阳询父子还有这样的笔法,或者自然地向外抽笔而出,到颜真卿和柳公权才回锋向内上方挑出,全用中锋,这就失去了飘逸的气息。转折的笔法主要在方、圆。楷书多用折,草书多用转。折笔时要略作停顿,这样才有力量。转要快,不可滞留。滞留则不遒劲了。然而真书有时也用转,这样才显得遒媚,草书有时也用折,这样才显得刚劲,学书者不可不知道。竖画悬针作时,笔要极正,像被重物拉起的绳子。如果末端又回锋向上了,那叫做垂露。

姜夔在这里把笔法做了比较细致的讲解,他的这些说法对后世影响比较大。

晋人点画欹斜,正是要取笔笔中锋,不肯毫发稍贬,故向背顾盼,结字生动,而体愈端正。若止顾间架平平一画一竖,即所谓布算子字,拘孪梗塞,岂能尽其三折,不比晋人零璧碎珠,神采奕奕。

——清·汪《书法管见》

按:汪在这里对晋朝人的笔法作了比较透彻的分析。对于“笔笔中锋”的概念有较深入的探索。要使点画顾盼生动,笔杆及笔锋没有斜、截断、逆行等动作是不行的。一端端正,无一波三折,看似平正端和,实际是拘谨、滞浊、痉挛、梗塞,根本不能理解一波三折的巧妙运动,也不可能有晋人的极灵动、极精彩的笔画。

凡学者,切不可杂书别字,必当先学永字八法,然后学书变化二十四法,二者既精而熟,方可 成“永”字。而书永字既精,十百万亿之字法则皆在其中也。

——元·释溥光《雪庵字要》

永字八法,唐宋间闾阎书师语耳。作字自不能出此范围,然岂能尽?

——清·沈曾植《海日楼札丛》

按:这两段话放在一起很有趣。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永字八法完全不同的态度。溥光是元代僧人,善大字。赵孟頫荐之于朝,他是个职业写榜书的人,常用布团来写字,对于他来说,点画之法是极其重要的。

沈曾植是大学者,于书法又兼善诸体。一生在追求生拙、古奥。在他眼里,永字八法自然是微不足道的东西了。对初学者来说,通过永字来研究基本点画还是很重要的一步。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北朝人书,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万毫齐力,故能峻;五指齐力,故能涩。分隶相通之故,原不关乎迹象长史之观于担夫争道,东坡之喻上水撑船,皆悟到此间也。

——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按:这是包世臣谈笔法的一段有名的文字。他认为北朝人的字落笔峻拔而结构端庄和谐,行墨迟涩但气势舒展豪放。因为书写时能万毫齐力,所以能峻拔;因为执笔时五指齐力,所以能迟涩。这是因为他们处于隶〔八分〕、楷之交的时期,原来不和什么形象的东西有联系。而张旭看到担夫争道,苏东坡看到上水撑船,都悟到了这峻与涩的行笔要旨。

法。或者可以说是他理想中的笔法和墨法,但他自己一生似乎并没有达到这样的理想。何绍基云:余以横平竖直四字绳之,知其于北碑未为得髓也。

余见六朝碑拓,行处皆留,留处皆行。凡横直平过之处,行处也,古人必逐步顿挫,不使率然径去,是行处皆留也;转折挑剔之处,留处也,古人必提锋暗转,不肯笔使墨旁出,是留处皆行也。

——清·包世臣《艺舟双揖》

按:这也是包世臣从碑拓中悟出的笔法。他辩证地谈了行与留的问题。他认为:横、竖画平过之处,本来是行笔流畅处,而古人必逐步顿挫,不让笔仓促过去,这是行笔处有留。这和前人“横鳞竖勒”的说法是一致的,都是说写横、竖等长笔画时,要迟涩,要缓纵,以使笔迹沉稳不飘浮。字的转折挑剔处,本来是行笔慢的地方,古人一定要提锋暗转,不让用笔太重的使墨外涨,这是该迟留处有运行。这和颜真卿在八法颂中说“峻快以如锥”的说法是一致的。

方笔便于作正书,圆笔便于作行草,然此言其大较,正书无圆笔,则无荡逸之致;行草无方笔,则无雄强之神。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揖》

按:一般说写楷书适宜用方笔,写行草适宜用圆笔,这只是大概说说。如果楷书没有圆笔,就没有疏放超逸的韵致;行草如果没有方笔,也就没有雄健刚强的精神。康有为自己的楷书就善用圆笔,深得《石门铭》纵逸的精神。

四、论小楷与榜书

董宗伯云:小字难于宽展而有余,又以萧散古淡为贵,游刃有余地。此作小楷秘诀,刻秦汉小印秘诀。

——清·王澍《论书剩语》

按:董其昌提出小楷的审美标准:要宽博舒展,字外有余势,要萧散古淡,清晰洞达,使人感到游刃有余。王澍评价说,这是写小楷的秘诀,也是刻秦汉小印的秘诀。董其昌在绘画史上提倡“南宗”,提倡文人画的。在书法上是提倡帖学的。

古来的小楷除写经外多是文人的作品,也确是以散淡简静为基础的。将下面傅山、蒋衡二段话也读一下,就知道他们之间对小楷美的追求是有差异的。他们小楷的风格也不相同。

作小楷须用大力,柱笔著纸,如以千斤铁杖柱地。若谓小字无须重力,可以飘忽点缀而就,便于此技说梦。

——清·傅山《霜红龛集》

按:傅山历来主张“拙、丑、支离、真率”。所以他把小字当作大字写,笔笔如千斤铁杖柱地。切忌飘忽。因此他看不起赵孟頫、董其昌,认为他们写字太轻滑了。

傅山的小字确实写得重、拙、峭拔。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作小楷必先精神凝注,于法度森严中纵横奇宕,所谓端庄杂流丽也。若信笔为之,肥则俗,瘦则桔,虽形模具备,而神气全无。其去晋、唐人意法,奚啻千里!

——清·蒋衡《拙存堂题跋》

按:写小楷也要追求神采,如果信笔书写,笔画搭在一起,字形也基本具备了。但没有神气是不行的。所以,蒋衡指出,写小楷时要集中精神,法度森严当中又要追求奇逸跌宕,端庄中又见流丽。这样,才可以接近晋、唐人笔意。

观古人之书,字外有笔、有意、有势、有力,此章法之妙也。《玉版十三行》章法第一,从此脱胎,行草无不入彀。若行间有高下疏密,须得参差掩映之迹。

——明·蒋骥《续书》

按:楷书的章法最难,无论是横竖成行还是有竖行而无横列,都要求字与字之间的顾盼呼应。古人曾用“大九宫”来说明这个问题,即上、下、左、右之字都与中间一字呼应。这不是一个死方法,只是用来考察和说明字里行间的关系。

蒋骥以《玉版十三行》为楷书章法的典型是很正确的。读者若取此帖观之,其高下疏密,参差掩映,自然而有意趣。每个字各呈其姿而成行、成篇后又创造出呼应灵动的气氛,似乎这个空间中真的有笔、有意,有势、有力。每个字在这样的空间中姿态愈发奇逸了。

作小楷易于局促,务令开阔,有大字体段。

——清·宋曹《书法约言》

按:前人说若把《黄庭经》放大简直就是《瘗鹤铭》。我以为若把《洛神赋十三行》放大则更似《痊鹤铭》。这些作品骨法洞达,体势纵逸,毫无局促之感。宋曹告诫人们写小楷不要局促,要开阔,要有大字的体势,是非常有见地的。

晋人小楷,最须玩其分行布白处,唐风虽欧、褚大家,似为鸟丝阑所窘,东山帖便肃远有致。

——明·郭尚先《论书》

按:书法作品,除了字本身的点画结构之外,字与字之间的关系、行与行之间的关系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不仅行、草书要留意,即使是小楷也要注意其字里行间的顾盼呼应关系。这样的作品,章法才能完整,气息才能相通。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是章法完美的范例。唐人小楷,因科举的要求就受到了界格的限制,后来的馆阁体就更如算盘子“痴冻蝇”毫无生气了。

这里说的《东山帖》是王献之的行书,一般认为是米带所临,似与前文关系不大。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碑榜之书与翰牍之书是两条路,本不相紊也。董思翁云:“余以《黄庭》、《乐毅》真书放大,为人作榜署书,每悬看辄不佳。”思翁不知碑、帖是两条路,而以翰赎为碑榜者,耳卜得佳呼!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揖》

按:小楷与大楷,简札与碑榜,结体运笔本不相同,神气也不相同。将小字放大作榜书,董其昌尚且不能佳。所以,碑与帖,翰牍与榜书,各有各的门径。

榜书,今又称为擘窠大字。作之与小字不同,自古为难。其难有五:一日执笔不同,二日运管不习,三日立身骤变,四日临仿难周,五日笔豪难精。有是五者,虽有能书之人,熟精碑法,骤作榜书,多失故步,盖其势也。故能书之后,当复有事,以其别有门户也。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揖》

按:题写匾额的大字称为榜书。如颜真卿的“逍遥楼”这超大的楷书是比较难写的。康有为列举了五个难处,一是执笔不同,二是运笔的动作亦非平时所习惯的。三是站立书写,而且动作较大与平时写字完全不同。四是临摹的范本也很大,很难处处照顾周全。五是用笔大,笔豪〔同毫〕难以称心。所以,就是能书的人,也要把它当作一件专门的事来做,因为这超大的字单是一个门类。

作榜书须笔墨雍容,以安静简穆为上,雄深雅健次之,若有意作气势,便是伧父。凡不能书人,作榜书末有不作气势者,此实不能自其短之迹。昌黎所谓“武夫桀颉作气势”正可鄙也。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揖》

按:这是康有为提出的榜书的美的标准。他以安静、简洁、静穆为榜书的最上品,雄强、深厚、雅健的次之。最反对有意作气势,认为那是不善书的人所为,是粗野的人,是武夫,是可鄙的。

榜书还是需要有气势的,只是作者襟怀的自然流露,不是故意作出来的。

五、论源流与派别

真楷之始,滥觞汉末。若《谷朗》、《郛休》、《爨宝子》、《枳阳府君》、《灵庙》、《鞠彦云》、《吊比干》、《高植》、《巩伏龙》、《秦从》、《赵》、《郑长猷造像》,皆上为汉分之别子,下为真书之鼻祖者也。今举真书褚体之最古老,披枝见本,因流朔源……。《葛府君碑额》,高秀苍浑,殆中郎正脉,为真书第一古石。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揖》

按:这是康有为有关楷书起源的论述。他认为楷书起源于汉末,还举了诸如《谷朗碑》(三国吴〕、《郛休碑》(西晋〕、《爨宝子》〔东晋〕、(高高灵庙碑》〔北魏〕等带有浓厚隶书遗意的早期楷书碑刻作为证明。

康有为的看法是对的。他若能看到《永寿二年陶瓶》必以它为第一例。《葛府君碑额》楷法太成熟,恐是后人为东吴葛祚所立,作为真书第一古石是不可靠的。

魏碑无不佳者,虽穷乡儿女造像,而骨血峻宕,拙厚中皆有异态,构字亦紧密非常,岂与晋世皆当书之会邪,何其工也?譬江、汉游女之风诗,汉、魏儿童之谣谚,自能蕴蓄古雅,有后世学士所不能为者,故能择魏世造像记学之,已自能书矣。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揖》

按:魏碑特别是造像,多出自民间石工之手,然而它骨力劲健,血肉丰美,朴拙厚重中又异态纷呈。康有为认为这是北魏与晋朝一样,都是处于新旧字体的交会时期,又说这种生机勃勃的书体和民间文学一样有文人学士达不到的地方。所以他认为先择北魏造像学习,就可以学好书法了。

针对当时已衰竭的帖学和迂腐的馆阁体,阮元、包世臣、康有为极力鼓吹北碑,用这种劲悍质朴的书体来扫荡靡弱的书风因此,晚清与的书风为之一振。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至于有唐,虽设书学,士大夫讲之尤甚。然瓒承陈、隋之余,缀其遗绪之一二,不复能变,专讲结构,几若算子。截鹤续凫,整齐过甚。欧、虞、褚、薛,笔法虽末尽亡,然浇淳散朴,古意已漓;而颜、柳迭奏,渐灭尽矣!米元章讥鲁公书丑怪恶札,末免太过。然出牙布爪,无复古人渊永浑厚之意。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按:这是康有为“卑唐”观点的集中体现。对唐人尚法、结构严谨、笔法精到的书风应该怎样看?康是否定的。而我们认为很多初学者需要从唐碑入手,先学法度,然后放逸。

康有为认为到了颜、柳,“出牙布爪”,“古意”已澌灭尽矣!这些论调是偏激了一些。

松雪书用笔圆转,直接二王,施之翰牍,无出其右。……学之而无弊也。惟碑版之书则不然,碑版之书必学唐人,如欧、褚、颜、柳诸家,俱是碑版正宗,其中著一点松雪,便不是碑版体裁矣。

——清·钱泳《书学》

按:钱泳〔梅溪〕的观点与前一段康有为的观点截然不同,他认为“碑版之书必学唐人”,欧、褚、颜、柳诸家“俱是碑版正宗”。钱泳生活在清中叶,正是由崇赵、董帖学时期进入到崇唐碑时期。他在这里把赵孟頫翰牍的笔法与唐人碑版的笔法区分得很清楚。认为一点也不能掺合,否则唐碑就不纯正了。可见一个时代,书坛的主流对个人影响有多大了。

古今之中,唯南碑与魏为可宗,可宗为何?曰:“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齐碑惟有瘦硬,隋碑惟有明爽,自《隽修罗》、《朱君山》、《龙藏寺》、《曹子建》外,未有备美者也。故日魏碑、南碑可宗也。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按:这段话是书法爱好者传颂较多的。康有为用诗一 样的语言,歌颂了南碑和北碑。因为南碑数量少,北碑中最主要的是魏碑,所以流传中又称“魏碑十美”。

书法是艺术,书法家是艺术家,出现一些狂热、偏执是可以的,甚至是可爱的。太冷静、全面则是哲学家的思维。

说文解字:晋

jìn

【字形演变】

【本义】——晋级

“晋”在古代,表示“晋国”,是春秋时代的主力国之一;而今天,又作为山西省的简称,你知道这个“晋”字是什么意思吗?

“晋”字的甲骨文上半部分的“亚”是两支箭(

),下半部分的“日”(

)看起来像是“太阳”,《说文解字》中也的确把这个部分解释为太阳,但实际上,将它解释成一个圆形的靶子更为贴切。

在古代,人们常举行射箭比赛,以此选择优秀的猎手,具体操作是:选取一片场地,立一块靶子,看谁能够将箭射到靶心上去,离靶心更近的人就获得成功,得以“晋级”,升到更高一级的位次上去。所以“晋”,是通过比赛来选拔优秀人才,使其获得提拔的意思。

生活当中和“晋”相关的词语,如“晋升”“新晋”等,也和“晋级”的意思相近。

以“同音近义”原则来看,会发现和“晋”字同音的“进”“近”二字,在含义上与“晋”亦有相似之处:

1、进:代表“向前”“进步”的意思,这个层面上讲,与“晋”字所代表的“获得胜利,顺利升级”的意思能够互相联系。

2、近:射箭比赛上,我们如何判断胜负呢?在靶子的正中心规定一个“靶心”,看谁射的箭离这个中心最“近”,就代表谁射得最准,谁就能够获得“晋升”——你看,“近”也和“晋”字有所关联了。

【朝代】——晋朝

为什么“晋朝”“晋国”要用“晋”当国号呢?

或许可以联想为,在春秋战国之前,晋国这片地域上有很多少数民族,人们常常骑马打猎,弓箭的使用频率很高,因此通过射箭比赛来选拔人才,选出的人才就可以获得某种荣誉,或是在骑射活动中充当主力。

从这个方面看来,“晋”下半部的“日”字并非代表太阳,而是指箭靶子。

如此可知,《说文解字》中提到的,说“晋”指“太阳出来普照大地,使得万物生长进步”,这个说法就没什么道理了。许慎在编写这本书的时候,甲骨文汉字还没有被人们发现,因此有着不少纰漏。如今,我们从一个现代人的眼光切入,去分析古人造字的场景,也许能从更加合理的角度进行解释。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