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我在林荫道上散步。秋风拂面,凉爽宜人。我走到公园门口时,一阵清甜的幽香扑面而来,啊,哪里来的香味儿?我停下脚步,环顾四周,仔细寻觅。哦!原来是靠近公园大门左边的这排桂花开啦!我走近仔细看,这才看清楚,这些淡黄的小花儿藏在硕大的绿叶之间,她那小巧玲珑,娇羞可爱的模样,像极了记忆中的桂花。我又深吸一口,真是清香四溢,沁人心脾!我想,故乡的桂花也开了吧?!
眼前的桂花娇小而美丽,颜色淡黄,只有米粒大,四瓣儿,花蕊细小,柔嫩而娇媚。就像害羞的小姑娘,笑意盈盈藏在树叶后面,又像宝石般镶嵌在绿松石般的树上,阳光下,绽放出夺目光彩!我一边看这小小花瓣,一边闻着迷人悠长的香气,顿觉宠辱皆忘,心旷神怡。我情不自禁面向故乡的方向,想起那陪伴我度过美好童年,留下最美回忆的桂花。
小时候,我经常在爷爷家玩。爷爷家的院子很大,院墙边栽有几十棵粗壮的桂树,听父亲说是爷爷栽的。许多年前,爷爷和奶奶从外地逃荒而来,落户在老家。他们靠种地为生。爷爷忠厚能干,奶奶心灵手巧。他们同心同德,日夜辛苦劳作,养大了八个儿女。虽然日子清贫,倒也平安快乐。
爷爷是乐善好施的人,方圆十几里,谁家有难事儿,他都会尽力相助,因此深受亲友敬重。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跟爷爷说,院里栽桂树好,不仅有兴旺富贵运、增添子孙福气,还有利于健康长寿等等作用。爷爷于是跟着老先生去很远的山上挖来许多桂树苗,在院里栽成一排。现在都已是粗壮的老树了。
父亲说,当时爷爷只是图吉利,心中也期待桂树能给后代带来好运。真没想到,几年后,心灵手巧的奶奶用桂花做成桂花酒和桂花糕,让爷爷和父亲拿去集市上卖,赚了不少钱。在那个非常时期不仅贴补家用,养大了孩子,还让八个孩子都上了学。直到父亲兄妹和现在的我们,虽然没能大富大贵,也算过着平安富足的生活。每当说到这些,父亲总是津津乐道,感慨万千。他说,现在的生活真幸福,要感恩好时代。也要感恩桂树“的护佑”。
现在爷爷奶奶和父母都跟随我们来到城里生活,安享晚年。我们也是节假日才有空回老家。每次回去,我总是站在桂花树下,思绪又飞回到童年。那时,每到秋天,桂花开了,院里院外清香醉人。
院里的桂树,枝繁叶茂,像一把大伞,我们在下面快乐玩耍。不知为什么,我小时就非常喜欢桂花。每当风雨过后,看着枝头上那一朵朵小花,用花瓣挡住自己的脸,像一位害羞的小姑娘依旧在枝头,微风吹过,展开花瓣,我心中会一阵惊喜;每当看见地上落下花瓣,心想花儿被打落地下,一定摔疼了吧?!就会伤心落泪。记得奶奶总是一边替我擦眼泪,一边笑着说,莫哭莫哭,我做桂花糕给你吃。
我们最喜欢吃奶奶做的桂花糕。她用糯米粉,粘米面和白糖放一起,把它们搅拌好,揉搓后,攥成小团。再过滤,抹平面,撒上红糖,撒点桂花点缀,切成正方形小块,放锅上蒸熟。后在每个桂花糕上再挤上点桂花蜜,或蜂蜜,美味的桂花糕做好了。一想起美味的桂花糕,我又立刻开心起来,兴高彩烈地帮奶奶捡起地下刚刚飘落的桂花,放在筛子里。期待奶奶快点做成桂花糕。
奶奶不识字,但她天生就是心灵手巧,悟性极高。她总是用最简单的食材,最简单地做法,做出最美味的美食。奶奶做的桂花糕,美观漂亮。那淡淡的桂花香,浓浓的米香,糯糯的,还有棉沙的口感,好吃极了。方圆几十里,奶奶做的桂花糕和桂花酒都是最好的,尤其桂花酒,当时可以说,无人能及。
奶奶是非常讲究的人,做任何事情都是认真细致。她常说,做什么要像什么。她每次都挑选最好的桂花,择干净,细心将桂花摆放在筛子里,放在院子里阴凉处风干,而不是晒干。然后把桂花放在瓦罐中,加入白糖,拌匀,直到发酵。几天之后,再加入白酒。然后密封窖藏,一年后,尚好的桂花酒做成了。打开盖子,瞬间清香四溢,引得乡邻过来观看或品尝,然后啧啧赞叹。真是“酒香不怕巷子深”!
邻里阿婆感叹自己怎么做不出如此甘甜醇绵香的好酒?她们向奶奶“取经”。奶奶是心地善良,单纯的人,在她的认知里,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所以她总是毫无保留,耐心细致地把自己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告诉他人。她也告诉父母和我们。她说,无论做桂花糕或桂花酒,都不能将桂花水洗。最好选品种好的金桂,它的香气和色泽最佳,用金桂泡出的桂花酒最香醇醉人。时间放得越长越香醇可口。难怪奶奶做的桂花酒,入口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每到中秋节,爷爷和父亲坐在桂花树下的小方桌上,就着炒花生,喝着桂花酒。爷爷笑着说,现在真享福哦。奶奶和母亲站在旁边,笑容满面看着他俩喝酒,看我们吃着桂花糕,开心的玩耍和嘻闹,……现在想起当时的画面,心中倍感温馨。其实幸福就是这么简单!就这样一年又一年,我们在父母亲人的陪伴下幸福快乐的长大成人……往事历历在目,深深印刻脑海,挥之不去。
今天,我静静地看着一丛丛,一簇簇深藏在绿叶中的淡黄色桂花,不禁感慨万千!我深爱这小小桂花。尽管你没有艳丽的色彩,更没有妖娆的风姿,只有淡淡的色彩,微小的身形,星星点点,点缀于绿叶之间;你既没有牡丹的高贵,也没有梅花的暗香浮动,更没有莲的香气益清。然而你这细小的,清丽典雅的花,却在尘埃中挺拔,以一种孤婉转成一道醉美风景,把我带到美好而甜蜜的世界,你以质朴无华,却高贵典雅的气质,醉美整个秋天,为大地母亲增色添彩!
我的爷爷奶奶,不就像这桂花一样?他们勤劳善良,志品高洁,是千万普通劳动者中的一员;他们一生默默无闻,与世无争,用勤劳和智慧,坚韧与勇敢面对生活;他们勤恳踏实,不卑不亢,心怀美好梦想,励志前行。在平凡中绽放自己生命的精彩!把善良和美好的美德传承。
小小桂花,清香袭人,浓香远逸,你这独特的,带有一丝甜蜜的幽香,是多么迷人。你可知道我是多么的喜欢你,牵挂你!如同小时候那般,每当刮风下雨时,我无论身处何处,总是每时每刻想看到你。希望你树枝上那茂盛的树叶,能为你遮风挡雨,护你周全!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美丽的桂花,无论何时,你永远开在我心里。我只愿你花开四季,花香依旧,一年四季都能嗅到你的馨香,希望你花开不败!我敬你,爱你!
老百姓常讲人生四大喜:“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四大喜事是人生中最欢喜的事,也是古代人常说的四大喜事,但对于这“四大喜事”出自哪里,很少有人知道。
对于人生“四大喜”源头,历史有过争论,有说是出自北宋汪洙的《神童诗·四喜》,汪洙,字德温,是北宋末期的诗人,此人九岁时就能作诗,因此有“神童”之称。据说汪洙才华横溢,写了很多绝句诗,有些诗都是些小孩便于记的短诗。
因为当时私塾把汪洙写的30多首五方绝句编成集,叫作《汪神童诗》,这些诗读起来简单易懂,便于推广,与《三字经》一起成为古今奇书,流传很广。而汪洙诗中四喜也提到现在常说的四喜。
还有人说“人生四大喜”出自宋朝的洪迈写的《容斋随笔》,其中《四笔卷八·得意失意诗》:“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无论出自哪里,汪洙和洪迈都是宋朝人,可见“四大喜事”出自自宋朝。
金榜由来对于“人生四大喜”,究竟出自何人之手,那是考古学家的事了。咱们来看看“四大喜事”中的第四喜“金榜题名时”,这里所说“金榜”是什么样榜,为何没有银榜、铜榜之说?
五代时期的王定保在他的《唐摭言》第三卷写道:“曰:‘金榜题名墨上新,今年依旧去年春。花间每被红妆问,何事重来只一人?’”
要了解古人所说的金榜,首先要知道古代科举考试一些知识。古人间交往,常对某官员或者某位才子介绍时,经常带有“某某是两榜进士”出身。而且我们看古装剧中,科举考试有“放榜”之说,考试后会有人喊“放榜了!”,于是一帮学子就涌向衙门,在衙门张贴的大榜中看自己考试取得名次。这个习俗也一直延续现在的高考。
我们都知道,科举考试分为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合格的叫作“秀才”,也叫“生员”,这两个身份虽然低,却是进入第二阶段考试的基础,只有取得秀才身份才能再接着往下考,然后参加乡试、会试和殿试的三级考试。
而每个省的生员、监生、贡生则参加各省城举行的三年一次乡试,考试合格称为“举人”。朝廷公布每个举人的榜又被称为“乙榜”,又叫“乙科”、“一榜”,考上举人,才有资格参加乡试,然后第二年到京城参加礼部主办的会试,而会试全,也有资格参加皇帝亲自主考的殿试,只有在殿试中考中了才叫“进士”,而这个进士榜又叫“甲榜”,也称为甲科和金榜,这就是古人关于金榜的由来。
两榜由来刚才我们提到了“两榜进士”,那所谓的“两榜进士”出身到底是指什么呢?据史料记载,两榜就是常说的甲榜和乙榜,既考中举人,又考中了贡士,然后再考中进士,因此才有资格称为“两榜进士”了。不过也有另外一种说法,有人认为考中举人是一榜,那么考中进士就是“两榜”,“两榜”也有进阶之意。
但如果这样理解“两榜”,就与元朝科举考试中叫法有所冲突了。元朝时举行的科举考试很少,当时分为左、右两榜。因为元朝把人分为等级,最高一级是蒙古人,第二是色目人,第三汉人及南方汉人及其他民族。元朝把蒙古人和色目人列一榜,称为“右榜”,汉人和南方汉人则列另一榜叫作“左榜”。但元朝的两榜,与古代所指的“两榜进士”不是一码事。
放榜由来科举考试的结果出来了,朝廷就进行公布,让天人都知道,这就是所谓的“放榜”。
古代科举考试后公布录取的名单,叫放榜。乡试的结果叫“桂榜”,而会试的结果叫“杏榜”,而皇帝主考的殿试结果叫可以叫作“金榜”。这里所说的“金榜”,与之前所说的中进士的“金榜”其实是一码事。
杜牧有一首《及第后寄长安故人》的诗:“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人走马回。”《南部新书》记载:“新进士放后,翌日排光范门,候过宰相。”这些都说放榜后的中榜的考生热闹景象。
朝廷“放榜”与我们现在高考公布方式差不多,但这是皇帝彰显皇恩,让天下人都知道,皇帝有爱才之心。只要有才,参加科举考试,考中就会享受荣耀,也被朝廷重用。
除了放榜,我们在看影视剧时,也会发现一个有趣现象,中了进士的人,穿红色衣服,骑着高头大马,甚至朝廷还派人鸣锣开道,十分风光。这也是一种放榜的形式,不过据说最初的放榜更隆重热烈。
科举考试已经结束近百年了,虽然后来科举考试被认为有其弊端,但古代很重要,是国家选拔人才重要手段。五四快要到了,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些名人,其实有些经历过科举考试的学习阶段。如果没有我国传统知识基础,他们也成不了名人。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