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排盘 > 奇门遁甲

仙姬送子(仙姬送子有日出吉解签)

时间:2023-12-28 03:29:19 作者:孤单的城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古时候的里水人是怎么过七夕的?|大话里水③

-编者按-

梦里水乡,有住写唔完的历史,名人轶事、历史典故、乡野趣闻、威水过往,都值得我们一一细数。《大话里水》是梦里水乡公众号的全新栏目,里水君邀你一起用文字、图片和声音记录乡愁。

往期回顾:里水为什么叫里水| 里水毛巾厂的威水史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七夕。这一期大话里水,我们一起来聊聊以前的里水人是怎过过七夕的。

美女主播与你共度七夕,点击收听

和顺片区:七姐诞,拜七姐

首先跟着里水君来看看看

和顺片区的人们

是怎样过七夕的啦

七夕又叫乞巧节,以前和顺地区的人们又将这一日叫做“七姐诞“,女子都会去拜七姐。有句古话讲是这样说的”七夕牛女渡河,家家乞巧“。拜七姐的多数是未出阁,未嫁人的女子。她们每年拜七姐的时候都有制作许多手工艺品和摆设,而已婚的妇女则是拜织女星,这个行为就叫”乞巧“。

年轻女性拜七姐

和顺的农村妇女习惯在七夕当日正午之前,摆上七碗水,点上七炷香,当空拜祷。未婚的女子就默默祝自己姻缘巧合配得如意郎君,已婚的妇女则默默祝愿自己夫妇和合,百年偕老。

从前也有个有趣的传说在和顺一带流行,到了七夕当日中午,七碗水的水面就会出现七仙女的模样。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肯定是虚构的,但也从侧面看出当时和顺地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讲到七夕,还要特别提一下和顺文教村,据说以前村中人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在七夕当日正午取“七姐水”,又叫做”无根水“,这种水泛指天上落下的水、雨、雪、霜、露等,然后用瓦罐装起浸“冬瓜水”、“凉粉水”来治热病或者其他疑难杂症。

虽然现在我们都知道,冬瓜水凉粉水有清热消暑的功效,但连用什么水都这么讲究的人就真的微乎其微了,里水君还是觉得用自来水或者蒸馏水煮水最卫生。(小朋友们切勿模仿~)

里水片区:这个七夕有点忙

制作手工艺品、迎接七仙女

举办穿针比赛……

总之在七夕这天

里水的女性朋友们很忙!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里水片区的妇女亦都有“拜七姐”的活动。各坊各村的女性朋友,尤其是未婚的女子,会组织“拜七姐会”,七夕前一个月,各家各户的女性朋友就会开始置办拜七姐活动的各种材料,尤其是那些手工艺品,真是能以假乱真,比如用竹、木、纸、泥等材料巧制的梳妆盒;用鱼鳞、通草、刨花、芝麻或瓜仁砌成的各款宫灯;还有用针线彩缎绣制的一套套故事立体人物 ,比如“仙姬送子”、“ 八仙贺寿”、“三英战吕布等,并配上一些立体背景,看起来真的好像一出出生动的折子戏。

祭拜织女乞巧祈福

到了七夕当晚,女性朋友们就会将自己精心制作的供品和古董、珍玩、时令水果、糕饼等放在拜七姐的桌面上,供人观赏品评,等到再入夜一些,年轻的女子就会盛装打扮,纷纷到场。

在拜七姐的活动上年轻女性盛装打扮,图片出处:清代画家丁观鹏《乞巧图》

在晚上7点到9点,她们就会点香向天空礼拜,意思是迎接“七姐妹仙女”。她们觉得,拜完之后就可以向织女乞到巧手的技术。然后,她们就会拿织线在月下穿针孔,如果她们手中的织线能够穿过针孔,就叫做“得巧”,寓意可以有一双巧手啦,否则就叫“输巧”。得巧者还会受到一众姐妹的祝贺。这样的一场活动,一般都会延续至深夜甚至黎明时分才会结束。(看来里水古人们也是越夜越有机

年轻女子在月下穿针,图片出处:《西京杂记》

除了姐妹相聚,里水有些村,举行“得巧者”比赛,参赛者都是女性,常见的比赛形式有三种。第一种是给每位参赛者一针一线,在最快时间内穿好针交还给主持人的为胜;第二种是发给每位参赛者 20 颗有孔的小珠和一条丝线,最快穿好者为胜;第三种是登台表演穿“九曲珠”,“九曲珠”的孔内很多弯曲,丝线很难穿过,最快穿过者就会有大奖拿。

七夕乞巧已经逐渐淡出里水人的视线

但对于现代人来说

七夕有了更多的节日含义

不少里水的年轻人已经将

它当成了中国的情人节

为自己的爱情制造浪漫和感动

这也是七夕在时代发展中不断传承体现

梦里水乡编辑部

来源:佛山新闻网、里水镇志、和顺镇志

音频:李洁莹

编辑:杜婉容

审校:陈淑仪、朱嘉泳、吴碧霞

-----

-----

回复关键词看干货

身份证 | 港澳通 | 保障房 | 通行证

电动车上牌 | 疫苗预约 | 贤鲁岛 |里水史

潮汕乡村神戏,俗雅共赏已成既往

潮剧源头,可以追溯到宋元的戏曲。宋元时期,赵宋末代皇帝南逃,勤王兵马溃败流散,王室礼乐散落民间,戏剧传统开始在潮汕地区传承。明代戴璟在《广东通志》所载:"潮俗多以乡音搬演戏文"。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所载:"潮人以土音唱南北曲,曰潮州戏"。

“营老爷”,倾城看潮剧

潮俗重祭祀,拜神祗,也拜祖宗。祭拜时多请戏班子搭台唱戏酬神谢恩,俗称神戏,大的活动每年有两次,农历三月“妈生戏”,十一月“敬神戏”,每次可长达一个月,日夜连场,好戏连台,“每一唱演,则通宵达旦,举乡若狂”,百姓百看不厌。

记得小时候看戏,家家户户拿着草席、条凳占位,调皮的小孩可以骑在大人的脖子上看戏,威风八面。戏台都是临时搭建的,竹竿为架,桐油帆布或谷笪覆顶,木板铺台,色帘作幕,整体似"厂"字状,俗称“厂棚”,安放神位的称为“神厂”。戏台后台有理事的轮流看守,不轻易给人上去。

祭神仪式开始时,三声大铳,潮剧必演的开台戏,就是专家们所总结的《五福连》,包括《净棚》、《跳加冠》、《仙姬送子》、《京城会》和《八仙庆寿》等五折。中国百业皆有祖师爷,演戏的祖师爷是唐明皇,开场戏祖师爷,先出场清场,整肃戏场秩序,称为《净棚》 。唐明皇出场,唱独角戏,念四句韵白:"高搭彩楼巧艳妆,梨园子弟有万千。句句都是翰林造,奏出离合共悲欢。(白)来者万古流传(拖了个超长音)! "接着是向四个台角作表演身段,音乐吹奏,退场全场静寂。

这时又是一出独角戏,叫《跳加冠》,没有台同,只有身段表演。演员丞相装扮,脸蒙面具,手执缎制条幅,祝“合境平安”、"加冠晋禄"、"天官赐福"、"指日高升"。接着唱《仙姬送子》演仙姬(七姐)送子与董永,全段表演只有四句台词,寓意于"福"(俗谓有子有福)。然后就是《京城会》,演吕蒙正得中状元,接发妻到京城相会,共享荣华,寓意于"禄"。后面是《八仙庆寿》,演东方朔邀请八仙赴会与王母祝寿,寓意于"寿"。

京城会,苦尽甘来

开台戏结束,祭神仪式也结束了,也是三声大铳,鞭炮齐鸣,正戏开锣了。

可惜,现在的潮汕乡村,神戏还在年复一年的上演,但看戏的盛况已不如以前了,只有上了年纪的老戏迷,看得如痴似醉的,是不是还跟着哼几句,年轻人和小孩是不会看的。记得,潮剧有不少经典,如《白兔记》、《荔镜记》、《苏六娘》、《井边会》、《柴房会》等,不少戏词已经深入民间,成为百姓的口头禅了。

潮剧也注重与观众互动,第一个例证是“老丑逗戏”。虽然整台戏中,生、旦角色唱、 白较多雅文,但丑角不但可以说白话,还可以随意插科打诨,逗引观众。称做"老丑旦白话"。有时,戏班还靠老丑来进行斗戏。

老丑旦白话

其次是潮剧的帮声,以女声帮唱为主,有时也有男声帮唱、男女声混合帮唱。剧情高潮时,台下的观众的帮唱声与台上遥相呼应,此起彼落,浑然一体。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