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卯、严卯合称双卯,是两汉时期一种广为流行的文化载体,佩在身上用作避邪的饰物,自皇帝、诸侯王至士人莫不佩戴。双卯依等级用玉、牙(犀与象)、金或桃木制成,其中玉质的刚卯、严卯(图1)等级最高,贵及帝王,所以历来为藏玩界所推崇。
图1:亳州博物馆藏刚卯严卯
刚卯、严卯长形四方体,中间有孔可穿绳以为佩戴之用。《汉书·王莽传》“正月刚卯”颜师古注引服虔曰:“刚卯,……长三寸,广一寸,四方”,晋灼曰:“刚卯长一寸,广五分,四方。”《后汉书·志第三十·舆服下》也有记载,称刚卯为印:“佩双印,长寸二分,方六分。”汉代最被认同的尺度为1寸合今天的2.33CM,换算今天所见的双卯尺寸可按此标准。
出于佩戴方便,双卯的尺寸是逐渐缩小的,汉早期的刚卯“长三寸,广一寸,四方”,而“长一寸,广五分”则属于双卯后期的形制了。“长一寸,广五分”相当于今天的2.33CM*1.15CM,是所有论述中尺寸最小的规格,属于真正的“方寸之间”了。
汉代双卯广为盛行的原因是——避邪饰物。邪就是鬼祟,所以鬼神文化是汉文化的主体,是对上古神明文化的延续。从三代崇神到汉晋避鬼,是中国文化发展的轨迹,双卯则是这个文化发展轨迹所遗留的痕迹标志之一了。
作为避邪饰物,双卯均为长形四方体,中心贯孔,以穿系赤、青、白、黄四种颜色的丝带以供佩戴,四面皆刻有文字,为驱鬼愕疫之辞。
常见辞曰:
“正月刚卯既央,灵殳四方,赤青白黄,四色是当。帝令祝融,以教夔龙,庶疫刚瘅,莫我敢当。”
“疾日严卯,帝令夔化。慎尔固伏,化兹灵殳。既正既直,既觚既方。赤疫刚瘅,莫我敢当。”
严卯与刚卯的形制、含意、用途相同,所区分在于首句作“正月刚卯既央”的成为刚卯,首句作“疾日严卯”的则自然就称为严卯了。
双卯的文字一般每面8字,共32字,也有第一面10字,余面共8字的。
玉刚解释读:
第一面10字“正月刚卯既央,灵殳四方”(图2):
图2-1:亳州博物馆藏玉刚卯
图2-2:上海博物馆藏玉刚卯
图2-4:上海博物馆藏东汉玉刚卯A
图2-4:上海博物馆藏东汉玉刚卯B
图2-5:汉玉刚卯
图2-3:故宫博物院藏汉玉刚卯
第二面8字“赤青白黄,四色是当”(图3):
图3:东汉玉刚卯
第三面8字“帝令祝融,以教夔龙”(图4):
图4-1:东汉玉刚卯
图4-2: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玉刚卯
第四面8字“庶疫刚瘅,莫我敢当”(图5):
图5:天津博物馆藏青玉刚卯
玉严解释读:
第一面8字“疾日严卯,帝令夔化”(图6):
图6-1: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玉严卯
图6-2:明 玉严卯
第二面8字“慎尔固伏,化兹灵殳”(图7):
图7:民藏老砣工玉严卯
第三面8字“既正既直,既觚既方”(图8):
图8:南京博物院藏东汉玉严卯
第三面8字“赤疫刚瘅,莫我敢当”(图9):
图9:天津博物馆藏东汉青玉严卯
刚卯的制作时辰有非常之考究:应在新年正月初的卯日卯时动刀,时辰一过,即要停止,故曰“正月刚卯”。“灵殳四方”是讲该器之形。“赤青白黄,四色是当”意思为四种颜色代表四方,只要佩挂此物,就挡住了所有牛鬼蛇神的侵犯。而“帝令祝融,以教夔龙”则是告明:天帝已让火神警告夔龙不可作恶、不可食人,违者即被烧死。“庶疫刚瘅,莫我敢当”是凡佩戴之人的疾病,因为有刚卯在身,也被通通挡住。刚卯有如此“神效”,所以自汉代以来,就成为人人喜爱佩戴的玉饰。
刚卯的字体为古代殳书,系秦代八书之一,为一种刻在兵器上的特殊文字。殳书减笔假借,非常难认(图10)。也有的刚卯,用汉隶或小篆,一般认为凡字体清朗可读者,皆后人伪刻。
图10
安徽省亳州市博物馆藏东汉玉双卯
近期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严峻形势下,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奋起抗击!
正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中国人民谱写出无数可歌可泣的时代赞歌,这也成为历史洪流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真实写照!
在中国古代,受生产力水平和自然科学的局限,当古人遇到无法解释的瘟疫疾病,通常只能将其理解为妖魔鬼怪作祟。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各种用于“驱邪避疫”的古代玉器应运而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汉代玉器中的“玉双卯”。
天津博物馆藏东汉青玉双卯
双卯,又称“双印”,顾名思义是由两个卯组合而成,它们分别是“刚卯”和“严卯”。
二者形制相同,均为长方体,通天孔,可穿绳佩挂,器面均铭刻有文字。二者组合在一起统称双卯。
双卯是两汉时期极为流行的文化载体,是古人佩戴在身上用于“驱邪避疫”的护身符。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双卯佩戴示意图
汉代双卯材质丰富,分别有玉、金、牙角或木质等等。
其中玉质双卯最为高级,是当时皇帝、诸侯王等统治阶级贵族佩戴的高等级玉佩饰,不仅数量稀少而且极为珍贵,历来为古玉藏家所推崇。
史籍《后汉书·舆服志》记载:“佩双印,长寸二分,方六分。乘舆、诸侯王、公、列侯以白玉,中二千石以下至四百石皆以黑犀,二百石以至私学弟子皆以象牙。”
上海博物馆藏东汉白玉刚卯
两汉时期玉双卯的规格不尽相同。总体来看,为了便于佩挂,双卯尺寸呈逐渐缩小的趋势。
西汉玉双卯规格较大,唐代历史学家颜师古对此记述:“刚卯,……长三寸,广一寸,四方”;
到了东汉,双卯的尺寸逐渐缩小,从早期的“长三寸,广一寸”演变为“长一寸,广五分”。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汉代“一寸”大约相当于今天的2.33cm,就是说东汉玉双卯的规格大约为:长2.3cm,宽1.1cm,厚1.1cm。
例如安徽省毫州市凤凰台汉墓出土东汉玉双卯,由刚卯、严卯两件组成,白玉质地,各刻铭文。长2.25cm,宽1cm,厚1cm。
安徽省亳州市博物馆藏东汉玉双卯
在中国古代,玉双卯属于“厌胜佩”的范畴。
厌胜也称压胜,是中国古代一种避邪祈吉的文化习俗,指通过法术或祈祷达到制胜所厌恶的人、物或鬼怪邪祟的目的。
因此“厌胜佩”又叫压胜佩,是古人佩戴在身用于驱鬼避邪保祥纳福的护身符。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厌胜佩是特定文化风俗的衍生物,首先具有护身符的功能,同时造型和寓意还带有明确的指向性,通常针对比较具体的对象和内涵。
而玉双卯所指向的邪恶概念,很大程度上正是针对古代令人闻之色变的瘟疫恶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代玉刚卯
早期的刚卯和严卯是民间除病驱邪思想所产生的避邪佩饰。
先秦时期民间常有佩戴桃木饰品“桃殳”的习俗,古人认为桃木有驱魔作用,所以流行佩戴桃木制品用以驱鬼愕疫。
到了汉代,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古人将桃殳和印信组合在一起,从而演变出双卯。
双卯最早流行在民间,之后被纳入汉代组佩的礼制系统,并且通过材质区分等级,其形制和规格至东汉时期发展完善至成熟。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之所以玉双卯区别于一般玉佩饰,其产生背景有着强大的庶民文化基础,主要证据源自玉双卯上的铭文,清楚地记载了双卯的功能。
刚卯铭文
汉代玉双卯的铭文很有特点,其字体非篆非隶极难识别。
事实上,玉双卯所刻文字是先秦时期的“殳书”。所谓殳书,产生于秦代,是当时流行的八种书体之一,是一种专门刻写在兵器上的文字。
秦代工匠需要在制作的兵器上留名或刻写,由于篆书笔画繁多,因此缩其形而减其笔,逐渐演化形成了殳书。
汉代刚卯铭文皆为殳书,后世制作,因袭古制,殳书遂为约定俗成。
上海博物馆藏东汉白玉刚卯
一般刚卯铭文为:“正月刚卯既央,灵殳四方,赤青白黄,四色是当。帝令祝融,以教夔龙,庶疫刚瘅,莫我敢当。”
古人相信刚卯铭文是其辟邪法力之所在,因此玉刚卯刻文的制作时间非常考究:应该在新年正月的卯日卯时开始动刀,时辰一过,即要停止,故曰“正月刚卯”。
古代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两个小时,这就意味着刚卯的制作只有短短两个小时的时间。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玉刚卯仅靠手工在短时间内完成制作,很多汉代刚卯铭文有金属利器反复划刻的痕迹,而铭文阴刻线也未经仔细打磨,整体呈现粗犷朴拙、不假修饰的艺术风格。
这也给古代刚卯的真伪鉴定提供了依据,一般认为凡字体清朗可读者,皆为后人伪刻。
东汉玉刚卯
铭文中的“灵殳四方”是对刚卯形状的描述;
而“赤青白黄,四色是当”是指以四种颜色代表四方,只要佩挂此物,就能阻挡鬼怪的侵犯;
“帝令祝融,以教夔龙”意思是天帝命令火神祝融警告夔龙不可作恶;
“庶疫刚瘅,莫我敢当”是说所有佩戴者的疾病因为有刚卯在身,也将被通通挡住。
东汉玉刚卯
严卯铭文为:“疾日严卯,帝令夔化。慎尔固伏,化兹灵殳。既正既直,既觚既方。赤疫刚瘅,莫我敢当。”
严卯和刚卯的形制与用途相同,区别在于首句作“正月刚卯既央”的称为刚卯;而首句作“疾日严卯”的则称为严卯。
同时,玉双卯的文字一般每面8字,共32字,也有第一面10字,余面共8字的。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玉严卯
综上所述,玉双卯在汉代广为盛行的原因是其高度契合了两汉时期的社会文化,是先秦文明对上古神明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汉代以后,随着魏晋南北朝佛教和道教的兴起,先秦时期的方仙道文化体系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而玉双卯也更加难觅踪影。
在宋、明、清代历史学与金石学发达的时代,古人出于对汉文化的景仰,也曾对玉刚卯进行过一定程度的仿制。
除此之外,汉代玉双卯的传世数量极为稀少,加之双卯又是中国古代非常典型的驱邪避疫玉器,因此具有极其重要的文物价值和研究价值。
安徽省亳州市博物馆藏东汉玉双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