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华严)
卷第十七 初发心功德品第十七
菩萨始发广大心,即能遍往十方刹,法门无量不可说,智光普照皆明了。
大悲广度最无比,慈心普遍等虚空,而于众生不分别,如是清净游于世。
十方众生悉慰安,一切所作皆真实,恒以净心不异语,常为诸佛共加护。
过去所有皆忆念,未来一切悉分别,十方世界普入中,为度众生令出离。
菩萨具足妙智光,善了因缘无有疑,一切迷惑皆除断,如是而游于法界。
魔王宫殿悉摧破,众生翳膜咸除灭,离诸分别心不动,善了如来之境界。
三世疑网悉已除,于如来所起净信,以信得成不动智,智清净故解真实。
为令众生得出离,尽于后际普饶益,长时勤苦心无厌,乃至地狱亦安受。
福智无量皆具足,众生根欲悉了知,及诸业行无不见,如其所乐为说法。
了知一切空无我,慈念众生恒不舍,以一大悲微妙音,普入世间而演说。
放大光明种种色,普照众生除黑暗,光中菩萨坐莲华,为众阐扬清净法。
于一毛端现众刹,诸大菩萨皆充满,众会智慧各不同,悉能明了众生心。
十方世界不可说,一念周行无不尽,利益众生供养佛,于诸佛所问深义。
于诸如来作父想,为利众生修觉行,智慧善巧通法藏,入深智处无所著。
随顺思惟说法界,经无量劫不可尽,智虽善入无处所,无有疲厌无所著。
三世诸佛家中生,证得如来妙法身,普为群生现众色,譬如幻师无不作。
或现始修殊胜行,或现初生及出家,或现树下成菩提,或为众生示涅槃。
菩萨所住希有法,唯佛境界非二乘,身语意想皆已除,种种随宜悉能现。
菩萨所得诸佛法,众生思惟发狂乱,智入实际心无碍,普现如来自在力。
此于世间无与等,何况复增殊胜行,虽未具足一切智,已获如来自在力。
已住究竟一乘道,深入微妙最上法,善知众生时非时,为利益故现神通。
分身遍满一切刹,放净光明除世暗,譬如龙王起大云,普雨妙雨悉充洽。
1929年时,弘一法师为纪念自己的母亲七十冥诞,发心撷取《华严经》中的精华重组成朗朗上口、...
“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
你有没有完完整整地
读过全套《华严经》?
或许你会说
《华严经》有浩瀚八十一卷
没有个把月根本读不完
实在让人望而却步
高僧弘一法师
早就知道很多人会这么说了
他将《华严经》中的部分精华摘录出来
汇集成了《华严集联三百》
如同打开了一道门
带领大家开启华严之妙、华严之美
弘一大师与《华严集联三百》
1929年时,弘一法师为纪念自己的母亲七十冥诞,发心撷取《华严经》中的精华重组成朗朗上口、意理深刻的联句。得知此事,其弟子刘质平又寻到乾隆年制陈墨二十余锭,供养弘一法师用于书写这批联句,历时半年得以完成。
今日 就让我们从20条偈颂中
先行领略《华严经》的精华
也许你会在其中找到一生修行的“座右铭”
在懈怠时、在迷茫时
给我们敲响一记警钟
断除烦恼 具足菩提
常得正念 普行大慈
见法如幻 以道自娱
令出爱狱 永得大安
住深法性 得上善根
甚深功德 无上清凉
言必不虚妄 心离于有无
入一切智藏 度无量众生
惭愧为深堑 智慧如金刚
常持清净戒 应生欢喜心
深入智慧海 普游解脱门
其心无厌倦 于世起慈悲
如梦不真实 舍我而修行
无有一切相 而兴大悲心
住于清凉慧 永离烦恼身
永绝诸戏论 念报于佛恩
当修功德海 永离贪著心
当令众生喜 能报大师恩
如风游虚空 所行无障碍
远离诸妄想 随顺于众生
未曾有苦恼 决定成菩提
心生大欢喜 佛放净光明
愿门广大不思议 慈心普遍等虚空
见佛自在生欢喜 发心回向趣菩提
大悲哀愍救一切 妙音演说遍十方
能于众生施无畏 普使世间得大明
戒是无上菩提本 佛为一切智慧灯
远离一切放逸行 当发无上菩提心
则持净戒顺正教 普于众生放大光
常乐柔和忍辱法 安住慈悲喜舍中
普事一切善知识 志求无上佛菩提
一切诸苦皆消灭 百福妙相俱庄严
香气普熏于一切 大悲广济诸群生
常行清净菩提道 愿得端严相好身
生我智慧辩才力 不受三涂八难身
一切胜福皆成就 三毒翳障尽销除
普净福海除众苦 广说佛道悟群生
世间烦恼皆令尽 菩萨功德无有边
开发众生智慧海 得见如来清净身
照除一切愚痴暗 能然无上智慧灯
华严集联背后
彰显一代高僧的良苦用心
因为弘一法师的佛法修为、书力相结合,才有了这套《华严集联三百》。在1931年石印出版的这套作品中,弘一大师自撰了一段序言,坦言“割裂经文,集为联句,本非所宜”,摘录出只句片言后,经句原意难保完全没有偏差。一向以持戒严谨著称的弘一法师知道,“兹事险难,害多利少,寄语后贤,勿再赓续。偶一不慎,便成谤法之重咎矣”。但他为什么还要这样做?
弘一法师在序言中说,“惟愿后贤见集联者,更复发心读诵研习华严大典,以兹集联为因,得入毗卢渊府,是尤余所希冀者焉。”
今天的我们切不可
辜负了弘一法师的这番良苦用心
如果你通过上面这些偈颂
内心感受到了《华严经》的精妙
那么就开始诵读全本《华严经》吧!
如果你觉得一个人很难坚持
欢迎在疫情解除 寺院开放后
走进华严宗祖庭西安华严寺
随法师一起读经!
和我们一起修行!
华严寺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少陵塬畔,初建于东汉,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华严宗五代祖师曾在这里驻锡弘法,后世即以此地为华严宗祖庭和根本道场。寺内现存唐建杜顺大师和澄观大师舍利塔,成为《华严经》、华严宗、华严寺三位一体的精神导归。2007年起,以宽昌法师为住持的僧团发心修复华严祖庭,现已成为世界佛教界朝圣礼祖的圣地,社会大众安住心灵的归宿。
《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华严)
卷第十七 初发心功德品第十七
观察众生如幻梦,以业力故常流转,大悲哀愍咸救拔,为说无为净法性。
佛力无量此亦然,譬如虚空无有边,为令众生得解脱,亿劫勤修而不倦。
种种思惟妙功德,善修无上第一业,于诸胜行恒不舍,专念生成一切智。
一身示现无量身,一切世界悉周遍,其心清净无分别,一念难思力如是。
于诸世间不分别,于一切法无妄想,虽观诸法而不取,恒救众生无所度。
一切世间唯是想,于中种种各差别,知想境界险且深,为现神通而救脱。
譬如幻师自在力,菩萨神变亦如是,身遍法界及虚空,随众生心靡不见。
能所分别二俱离,杂染清净无所取,若缚若解智悉忘,但愿普与众生乐。
一切世间唯想力,以智而入心无畏,思惟诸法亦复然,三世推求不可得。
能入过去毕前际,能入未来毕后际,能入现在一切处,常勤观察无所有。
随顺涅槃寂灭法,住于无诤无所依,心如实际无与等,专向菩提永不退。
修诸胜行无退怯,安住菩提不动摇,佛及菩萨与世间,尽于法界皆明了。
欲得最胜第一道,为一切智解脱王,应当速发菩提心,永尽诸漏利群生。
趣向菩提心清净,功德广大不可说,为利众生故称述,汝等诸贤应善听。
无量世界尽为尘,一一尘中无量刹,其中诸佛皆无量,悉能明见无所取。
善知众生无生想,善知言语无语想,于诸世界心无碍,悉善了知无所著。
其心广大如虚空,于三世事悉明达,一切疑惑皆除灭,正观佛法无所取。
十方无量诸国土,一念往诣心无著,了达世间众苦法,悉住无生真实际。
无量难思诸佛所,悉往彼会而觐谒,常为上首问如来,菩萨所修诸愿行。
心常忆念十方佛,而无所依无所取,恒劝众生种善根,庄严国土令清净。
一切趣生三有处,以无碍眼咸观察,所有习性诸根解,无量无边悉明见。
众生心乐悉了知,如是随宜为说法,于诸染净皆通达,令彼修治入于道。
此卷写经纸是经过特别处理的名贵纸张,特殊装饰的写经纸。首先用名贵染料处理纸面,然后再用金、银泥描画蝴蝶、禽鸟、宝相华、花草、祥云等各种纹饰,再施以金泥行界,每纸二十八行,然后再用金银泥书写经文。
这种写经的方法在日本美术史和书道史上被称之为《装饰经》。
装饰经起源于日本奈良时代,当时的装饰经还比较简单,历经发展,贵族们追求更为华丽的精神依托,又因“写经成佛”和“女人成佛”等法华内容的流行,法华经信仰在宫廷贵族中成为十分流行的经典,以示写经者的虔诚和对佛菩萨的恭敬。
此经卷书写沉稳而工整,是日平安时代写经之代表作,堪称史上“最完整、最华丽”的写经!
局部
局部
局部(图来自江苏书坛)
罗晓艳
摩羯纹是随着佛经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后秦龟兹鸠摩罗什《大智度论》第七:“是摩伽罗鱼王开口,一是实日,二日是鱼眼,白山是鱼齿,水流奔趣,是入其口。”东晋天竺佛驮跋陀罗《大广方佛华严经》五十九:“……摩伽罗鱼所不能害。”唐慧琳著《一切经音义》卷四一:“摩羯者,梵语也。海中大鱼,吞啖一切。”《洛阳伽蓝记》中有记载:“於是西行五日,至如来舍头施人处。亦有塔寺,二十余僧。复西行三月,至辛头大河。河西岸上,有如来作摩羯大鱼,从河而出,十二年中以肉济人处。起塔为记,石上犹有鱼鳞纹。”
摩羯纹目前最早见于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宋摹本),巨口、利齿、长鳍的摩羯相伴在洛神的车格两侧。上卷的鼻子,口大张,鱼身很符合摩羯的特征(见图1)。
一
印度和中亚的摩羯鱼本无翅膀,唐代初期的作品也没有,中晚唐时在金银器上锤揲出的摩羯鱼被添上了翅膀。辽宋文物中的摩羯鱼也是这样。
隋唐时期,摩羯纹主要出现在金银器上。例如,美国内尔森艺术馆藏唐早期的银碗[1](见图2);内蒙古喀喇沁旗出土中唐时期的银盘(Ⅰ式),原报告称为“双鱼”[2](见图3);江苏丹徒丁卯桥出土的原报告称为银錾金“鱼化龙”纹盆,年代属于盛唐晚期,且多未经使用,因此埋藏与制造时间相距应不太远[3];1983年西安市太乙路工地出土唐代后期摩羯纹金杯[4];鄂尔多斯出土的时代为晚唐时期的摩羯戏珠纹四曲盆[5]。另外,齐东方先生在唐代金银器研究中也列举了许多饰摩羯纹的金银器[6]。
瓷器类也有摩羯纹的发现,主要为长沙窑烧造的瓷器。迄今为止,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长沙窑瓷器无疑当属“黑石号”沉船所载,其数量之多超过各地出土长沙窑瓷的总和。因出水长沙窑瓷碗中带有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年号,结合其他器物考证,沉船的年代被确认为9世纪上半叶。黑石号打捞出的长沙窑瓷器基本为实用器物,其中包含装饰花叶、莲蓬、飞鸟、摩羯纹的瓷器[7](见图4)。这批瓷器是长沙窑生产的外销产品,其图案设计有中国本土、南亚及西亚文化与宗教风格,多与佛教典故及其他西域文化息息相关。在位于长沙市以北铜官附近瓦渣坪的长沙窑古窑址也发现了类似瓷器,其上饰有摩羯纹饰[8],瓷器上某些纪年题记证实时代为唐代中晚期(见图5)。
二
两宋时期,摩羯纹主要出现在瓷器装饰上,多发现于越窑、耀州窑、汝窑、定窑、当阳峪窑等窑烧造的瓷器上。此外少量的三彩、金银器上也装饰摩羯纹。
1.越窑
宋代越窑瓷器主要集中在上林湖窑区、古银锭湖窑区和寺龙口窑区,器形有碗、盘、钵等。摩羯纹多刻画在器物内底。
上林湖窑区和古银锭湖窑区的摩羯纹瓷器均为青瓷,内底多刻画有一条或者两条对称摩羯纹,外底多有长条形泥点痕,转为环形泥条痕。形象逐渐向龙首鱼身转化(见图6)。
寺龙口窑区的越窑青瓷上的摩羯纹相对较多,分期较为清楚,时代上从吴越晚期到南宋早期[9](见图7~图9)。可以看出早期的摩羯多只出现尾部,而至北宋中期出现摩羯的头部,嘴部大张,有耳,鼻子上卷。北宋晚期多为成对出现,嘴含宝珠,多数有耳,少数有角,刻画较为精细。南宋时期,数量减少,嘴部变长,部分接近鱼的形象,纹饰也不及上一期精致传神。
2.耀州窑
时代上集中于宋代,唐代和五代耀州窑址尚未发现。器形多为盘、碗、碟,摩羯纹多见于青瓷内底部分,多为水波摩羯纹,且成对出现[10](见图10)。由于青瓷残片居多,因而分期不明显。可以看出耀州窑的摩羯纹与越窑有很大不同,鱼身有很大的鱼鳍,身上多斑点,嘴较长、紧闭,部分演变为较为抽象的头部似花朵的摩羯。
3.其他窑址
江苏宝应县城出土的北宋青釉贴塑摩羯鱼纹碗,属于汝窑产品。口微敛,圆唇,弧腹,矮足,青灰薄胎,碗心贴塑摩羯鱼纹图案。满施青中偏蓝色釉,釉较厚,滋润。圈足上有三处支烧痕迹[11](见图11,1)。
定窑出土的摩羯纹盘,形象已经趋于龙首鱼身了,还有较大的双翼[12](见图11,2)。宋代的当阳峪窑也生产摩羯形器物,建筑构件有砖、瓦、板瓦、筒瓦、低温色釉力士、鸥吻以及脊饰上的摩羯尾兽、妙音鸟等[13]。
1992年9月,洛阳新安县电厂出土的北宋珍珠地摩羯鱼龙梅瓶,高41.5厘米,口径7.3厘米,底径11.5厘米(见图11,3)。主题纹饰为一只带有双臂的飞翼摩羯鱼龙,并饰珍珠地纹及云纹,上下以两弦纹分区。这件梅瓶同时也饰有变形虎纹。摩羯的头部为兽面,头部和翼之间多出两粗壮的人形臂,两臂之间还缠绕着绶带及握有风铃。这些表现在其他地域不见[14],可见是摩羯的形象与北宋当地文化因素结合的产物。
摩羯纹也有作为辅助纹饰,与水波、莲花、荷叶等组成带状纹,衬托婴戏主题纹饰。如北宋青白釉刻画摩羯纹枕[15](见图11,4)。
宋代金银器中也有装饰有摩羯纹,如宋代鎏金摩羯鱼,上唇卷起,独角,腹部丰满。双翅飞展,尾鳍竖起上翘,整体如船形[16](见图11,5)。
三
辽金时期,在瓷器、壁画、铜器、玉器、金银器上皆有摩羯纹饰,多为摩羯造型。以辽代居多。
1.辽代
辽代的摩羯纹比较发达,在陶瓷、玉器、金银器、石器等上都有。
陶瓷的发现多见浑源窑和赤峰缸瓦窑。1976年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的白釉人首“鱼龙”壶,高16厘米[17]。壶身作摩羯形,人首为少女头像,人头中空,头顶部为流,双手捧摩羯头。摩羯脊上有莲瓣型壶口,头的后部与摩羯鱼形尾之间有桥形提梁,鱼身有鳞片和翅膀。浑源窑瓷塑中有不少类似的残次品,在器形、胎质、釉色等总体风格上与人首“鱼龙”壶一致(见图12,1)。另有残损摩羯身体的发现[18](见图12,2)。
赤峰缸瓦窑的瓷器多为白瓷,也有釉陶器。窑址曾出土为数不少的素烧器,如砚、摩羯壶等。碗、盘、罐之类圆器均拉坯成形,枕、砚、摩羯壶、长盘及玩具、哨、扑满之类用范或手捏成型[19]。
东京博物馆收藏的辽白釉“鱼龙”壶,胎体微黄,通体施白釉,龙头式流,鱼身,头与尾鳍间连一茎状提梁,梁下如鱼背处作荷叶形注口。日本学者将这种壶称为“鯱形酒注”(见图12,3)。另有辽三彩“鱼龙”壶1件[20]。
此外,孙机先生提及的1件施褐彩白瓷,通体刻出鳞纹,尾部上翘为把手,器口前部塑出近于龙形的兽头,下唇外侈为流,器底做成莲花座足(见图12,4),先生认为其应是摩羯灯。还有一件传世的白瓷壶[21](见图12,5)。
北票水泉M1也出土1件,年代约在11世纪初。其整体若一游动的龙鱼,坐于圈足上,也被称为“水盂”或“摩羯灯”。鱼嘴张开,下唇前伸为流,鱼尾翘起前卷与口上唇部相连作柄,尾下有一圆孔,利于端握。鱼体表面遍起凸棱,刻饰成腮、须、目、鳍、鳞片等。胎体细白,满施青釉[22](见图12,6)。除这件耀州窑产品外,库伦旗辽墓亦出土有一件同形制白瓷器[23](见图12,7)。
辽三彩主要制造地点在今辽宁省昭乌达盟赤峰市西南约六十公里处的缸瓦窑和辽阳江官屯窑。在印花染彩中还有摩羯壶、鱼形壶、鸳鸯壶等[24]。辽宁省博物馆藏的一件辽三彩摩羯纹盘,直径47厘米,与中唐摩羯纹在造型与纹饰上极其一致:盘中心有一火焰宝珠,周围一对摩羯相向,张口、露牙、卷鼻、鼓目,形态怪异、气度非凡[25](见图12,8)。1982年内蒙古宁城县榆树林乡出土的辽三彩摩羯注壶,为龙身鱼首的摩羯形。龙首上翘,上唇翻转,张口呈壶流。眼珠点以黑彩。鱼身两侧饰双翼,通体刻鱼鳞纹。鱼尾上端分叉处为壶口[26](见图12,9)。辽宁阜新博物馆藏的辽三彩“鱼龙”形注壶[27](见图12,10)。
各类饰品也有摩羯造型。
金银器有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罕苏木苏木朝克图山耶律羽之墓1992年出土的摩羯造型饰品:内底为摩羯纹的金花银碗(见图13,2)、摩羯形金耳坠、摩羯形嵌松石耳坠(见图13,3)、花式边鎏金铜带饰(见图13,4)、圭形鎏金铜带饰(见图13,5)。摩羯形耳环在辽代数量和种类亦发现很多,有的龙首鱼身,也有较为抽象的摩羯形象,有的还做成舟形。
北宋初期后段辽陈国公主墓出土的 “龙凤、鱼形佩”一组六件,上端为一透雕长方形玉饰,用金链连缀透雕双龙、双凤、双鱼、飞鱼、鱼形等形象[28](见图13,1)。其中双鱼、飞鱼造型实为龙首双翼鱼尾形,应为摩羯大鱼[29]。还有琥珀珍珠耳环,琥珀上雕刻的“鱼龙”形舟,舟上雕刻出两个摇橹者和船舱(见图13,11),根据造型,应为摩羯舟形。
此外,还有其他质地的摩羯物品。如辽宁北票出土的辽代石坠[30],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代钦塔拉辽墓出土的辽代缂丝荷花摩羯纹棉帽[31](见图13、14)。
2.西夏
陶瓷方面主要集中于屋顶脊饰上。西夏陵区出土的屋顶脊饰,分为灰陶和玻璃两种。所出土的琉璃鸽、琉璃摩羯四足兽等置于殿宇屋脊,均于腹部伸出一个空心柱与脊瓦相连。其通体施绿釉,色彩莹润,纯正光亮。这些动物置于殿宇屋脊上,象征着消灾免祸、逢凶化吉之意,且有明显的装饰效果。此外它们连同脊瓦一起烧制,具有牢固性,可起到保护脊梁缝线的作用,防止雨水冲灌。如无角琉璃摩羯(见图14,1)和卷腭琉璃摩羯[32](见图14,2)。
3.金
金代的脊饰上也有装饰摩羯的,如磁州观台窑的摩羯建筑脊饰及模具[33](见图14,3、4)。铜镜上的摩羯纹也较多,如甘肃临洮出土的金代双摩羯纹铜镜[34](见图15,1)、河南淇县征集的金代摩羯镜[35](见图15,2)。此期摩羯造型很可能已经世俗化了,与云纹、火焰纹等各种纹饰搭配使用。
4.元代及以后
元代还有摩羯纹铜镜的出现,如张家口市博物馆藏的元代摩羯方镜、双摩羯纹镜、摩羯纹菱花形镜[36],为龙首鱼身双翼状。还有作为建筑脊饰使用,但其本来意义已经所剩无几了。
摩羯的形象大体是一条长着鼻和翅膀的鲸鱼,这类形象纹饰至今仍在尼泊尔和我国西藏地区流行。今天孟加拉国某些乡间小船桨上还刻有摩羯纹饰。
四
综上可知,隋唐时期,石刻、金银器、陶瓷中均有摩羯装饰,多为嘴大张、长鼻卷起,有的有角,有的口含宝珠,鱼身,有双翼,这时多为单个装饰,少数成对出现。至宋代,越窑和耀州窑的瓷器底部装饰很多,成对摩羯已经增加,水波摩羯较多。形象越来越接近龙首鱼身。辽代是摩羯发展的繁荣阶段,大量的金银质、玉制、琥珀、瓷质等摩羯出现。瓷器的多做成摩羯形状的器物,少量装饰于器物内底。耳环、牌饰、金银器物也多装饰呈摩羯形。这与辽代继承唐宋文化与佛教盛行关系密切。西夏和金的摩羯多作为屋脊装饰。金代还有很多铜镜上出现摩羯纹。至元以后,摩羯纹很少出现了。
摩羯是由希腊、印度传来的,可以说是一种外来文化。中国龙出现很早,是一种呼风唤雨的神圣动物,有着强大力量,也有“鲤鱼跳龙门”的说法,因而会有“鱼化龙”这种形象出现,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这种形象是中国本土产物。但摩羯传入中国后的表现形象也是龙首鱼身,可以说与“鱼化龙”的形象很接近,本文分析中也尚未将两者区别开来。因此两者的区别是什么,怎样区别,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