鸾鸟:
【原文】: 西南三百里,曰女床之山,其阳多赤铜,其阴多石涅,其兽多虎豹犀兕。有鸟焉,其状如翟而五彩纹,名曰鸾鸟,见则天下安宁。
【译文】:往西南三百里,是座女床山,山南面多出产黄铜,山北面多出产石涅,山中的野兽以老虎、豹子、犀牛和兕居多。山里还有一种禽鸟,形状像野鸡却长着色彩斑斓的羽毛,名称是鸾鸟,一出现天下就会安宁。
【解说】:鸾鸟属凤,为凤凰属之瑞哆胡文焕图说云:“女床山有鸟,状如翟玉,乘毕备身,如雉而尾长,名日鸾见则天下太平。周成王时西戎来献。”据《大荒内经》:“有五采鸟三名曰皇鸟,-日鸾乌,冂凤鸟.”《说文〉称鸾鸟为神之精“鸾者,神灵之精也。赤色,五采,鸡形、”〈禽经》称鸾为瑞鸟:“鸾者风鸟之亚,始生类风,久则五彩变异,故字从变。省礼斗仪曰,天下太平安宁则见。其音如铃,峦峦然也。周之文物大备法车之上,缀以大铃,如鸾之声也,后改为銮”鸾鸟大量见于《山海经》、如《海外西经》诸夭之對,《海内西经》开明西,《大荒南经》栽、《大荒北经》附禺之山.《海內经》都广之野等。
郭璞《图赞》曰;“鸾翔女床,凤出丹穴:拊翼相和.以应圣哲。击石靡咏,韶音其绝。”
凫徯:
【原文】: 鹿台之山 ,有鸟焉,其状如雄鸡而人面,名曰凫徯,其鸣自叫也,见则有兵。
【译文】: 鹿台之山 中有一种禽鸟,形状像普通的雄鸡却长着人一样的脸面,名称是凫徯,它的叫声就是自身名称的读音,一出现则天下就会有战争。
【解说】: 凫徯为人面鸟身的怿鸟、胡文焕图说云:“鹿台山有鸟,状如雄鸡人面,名曰凫溪.其呜自呼,见则主国有兵”,〈吴任臣按:“刘会孟曰,鸟人面者,非大美则大恶;大美者颖迦,大恶者凫徯:黄石曾诗:海内扬戈兵,凫徯下鹿台:”凫徯与朱厌都是兵燹的征兆裾《宜春县忐》:“崇祯九年夏大旱,谷每石至八钱』秋七月.郴江一带凫徯见。有居民惊以告庠生杨文盛,曰:此凫徯也或臼:何以知之?杨日:《山海经·西山经》云,鹿台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雄鸡而人面,名日凫徯,其名自叫也,见则有兵鹿台今上郡也,自西而南,吾郡其有忧乎。愈年丁丑,果有楚冠之变。”
郭璞《图赞》日:“凫徯朱厌,见则有兵。类异感同,理不虚行。推之自然,厥数难明。”
今见占图中的凫徯有两种形状:其一为人面鸟,;其二为非人面鸟。
朱厌 :
【原文】: 又西四百里,曰小次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赤铜。有兽焉其状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厌,见则大兵。
【译文】:再往西四百里,是座小次山,山上盛产白玉,山下盛产黄铜。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普通的猿猴,但头是白色的、脚是红色的,名称是朱厌,一出现就会大起战事。
【解说】: 朱厌属猿猴兽类,白首赤足与凫溪样,在古人头脑中都是兵燹的征兆。郭璞注作见则有兵起焉,作见则为兵
郭璞《图赞》曰:“凫徯朱厌,见则有兵。类异感同,理不虚,惟之自然,厥数难明。”
犳zhuó:
【原文】: 阳之山,其兽多犳zhuó。
【解说】:犳是一种带豹文的兽。《玉篇》:“犳 ,兽,豹文。”吴任臣按:“《字海》云,犳 皮有虎文。《字汇云,豹文,又音腰,状如狗而文首。”又见《中次八经》铜山。
人面马身 神:
【原文】: 凡西次二经之首,自钤山至于莱山,凡十七山,四千一百四十里。其十神者,皆人面而马身。
【译文】: 凡西次二经之首,自钤山至于莱山,凡十七山,四千一百四十里。其十神者,皆人面而马身。
【解说】: 自钤山至菜山共有十七座山,其中十座山的山神,为人面马身神,又称十翠神。汪绂本图名之为酉山十神,他解释十神说,是指自钤山至大次十山之神。蒋本图中的十神为人前马身,作人站立状;汪本图中西山十神亦人面马身、但作兽爬行状 。
人面牛身神(飞兽之神 ):
【原文】: 自钤山至于莱山,凡十七山…其七神皆人面牛身,四足而一臂,操杖以行,是为飞兽
之神 。
【解说】: 自钤山至菜山共十七座山,其中七座山的山神为人面牛身,由丁其·臂操杖以行.能行疾如飞,故名为飞兽之神。此山神之所以又称七神,是指他又是自薰吴以下七山之神。
蔣本图中的七神作人直立状,三足为牛蹄,操杖的一臂作人手状。汪本图中的西山七神,则系牛身牛蹄牛尾,四足一臂牛的大头上嵌有·颗人的脑袋,脑袋下伸出·只操杖的人手。
以上是山海经西次二经的全部怪兽图解,后续会继续更新,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
《山海经》它是中国哲学启蒙的内燃机,它并不是一部纯粹的神话存在。
插图出至于杉泽的《观山海》
路线图出至于徐客的白话彩图《山海经》
人面马身神
注解
北次三经:《北次三经》中记载了从太行山到无逢山共计四十六座山的地理分布、山川物产。
这些山大部分在今天的山西、河北、河南和内蒙古境内。其中为大家所熟知的太行山、王屋山、燕山等。
白话文:总计北方第三列山系的首尾,从太行山起到无逢山止,一共四十六座山,绵延一万二千三百五十里。
.
其中有二十座山山神的形貌都是马一样的身子,人一样的面孔。
.
祭祀这些山神时都是把用作祭品的藻和茝之类的香草埋入地下。
注释:廿(niàn):二十。
藻:聚藻,一种香草。
茝(zhǐ):香草,属于兰草一类。
《山海经》原文记载:“皆用一藻茝瘗之”,非“皆用一藻珪瘗之”。
瘗(yì):埋藏。
少山:一说今山西境内。
马身人面神:汪本是指汪绂光绪二十一年(1895)的立雪斋印本《山海经存》,汪本中此兽形神,马头上长着长的人脸,毛发较为旺盛,它管理着太行山到少山的十二座山。
马身人面神
现代画师,陈丝雨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山海经》一书中也有一版“马身人面神”图本。
陈丝雨·马身人面神
希腊神话中有一种怪物,半人马。半人马一般被描写为粗野、狂暴和不讲道理。
与《山海经》的不同在于马身人面神是地方行政长官,也是神一样的存在。
半人马
太行山:一说今山西的太行山。
太行山脉西翼连接山西高原,东翼由中山、低山、丘陵过渡到平原。太行山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线。
北宋·沈括曾经对太行山的山崖看法:“怯怯御螺贝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经过研究指出:“此乃昔日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
晚清时期的石碑
现代地质研究证实了他的论断。太行山崖间的螺蚌壳,属于古生代地层中的腕足动物或软体动物化石。
侏罗纪
太行山的形成发生在中生代的燕山运动使太行山新华夏式褶皱带逐渐形成并发育太行山前深大断裂带。
发生在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太行山强烈隆升,而山前的华北平原则相对下沉,经过数百万年的千古锤炼,太行山终于产生。
太行山
毋逢之山:即上文所说的錞于毋逢山,又名于毋逢山。
一说今山西境内;一说今内蒙境内。
北次三经路线图
.
欢迎继续阅读下一篇:国学《山海经》北经—大蛇,非物种的称呼。
也许您接触了更多的西方文化或者是日韩文化,孰不知日韩文化来源于何处!中国文明从夏朝建立以来有3900多年的历史,中国文化就更长了,那得从伏羲、女娲算起。老祖宗们的智慧在早期就好比“咿呀学语”的婴儿到文明盛世,万国来朝,每一步都是有脚印可寻的。
此处,予以整理《山海经》基本信息,以小短片的形式供大家阅读,不当之处,愿闻其详。
在希腊神话中有一种怪物,半人马。顾名思义半人马是一种半人半马的怪物,他们的上半身是人的躯干,下半身是马的身体。在希腊神话中半人马是一种粗鲁、狂暴、不讲道理的生物,被人们认为是野蛮的代表。
在希腊神话中关于半人马的来源有许多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它们的来历与拉庇泰国王伊克西翁和云有关系。有一种说法是它们是伊克西翁和云雨的仙女涅斐勒的后代。另外的一种说法是伊克西翁在醉酒以后对天后赫拉动手动脚,在宙斯的帮助下赫拉将一朵云化为自己的形象,半人马就是伊克西翁和这朵云的后代。不过我对这种说法保持怀疑,赫拉再差也是一位神,而且还是一位主神,身为凡人的伊克西翁是做了什么才做到对赫拉动手动脚的?而且,赫拉究竟是发生了什么才会需要宙斯帮助的?她自己又不是没有法力。
在希腊神话中半人马生活在位于希腊中东部屏达思山和爱琴海之间叫做塞萨利和阿卡迪亚的地区。
而我国先秦时期的的重要古籍,同时也是一部富有神话色彩的奇书的《山海经》中也有一种人面马身的生物,准确的说是《山海经·西山经》中记载的山神。山海经中写道从钤山起直到菜山为止,绵延四千一百四十里的十七座山中每一座山上都有一位山神,而其中十座山上的山神的形象就是人面马身。住在这里的住民祭祀这十位山神的时候会用一只大公鸡来祭祀,人们不需要用精米做祭品。
《山海经·西山经》:凡西次二山之首,自钤山至泰山,凡十七山,四千一百四十里。凡十神者,皆人面而马身。其饲之,毛一雄鸡,钤而不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