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八字 > 性格命运

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哪首古诗(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哪首古诗作者)

时间:2024-01-02 10:05:09 作者:几分真心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诗词|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欢迎大家阅读“景德镇南河公安”头条号。如果您喜欢本头条号发布的文章,还可点击左上角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这一天,人们会去扫墓、踏青、插柳 。

这首《清明》是杜牧流传很广的一首诗,写于池州杏花村。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突然细雨纷纷而至,凄迷绵密,路上的羁旅行人个个失魂落魄。

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好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泼火雨”。

诗的首两句写细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此处的行人,并非游人,也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而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而在清明这样家人团聚、一起游玩赏春、上坟扫墓的节气里,那些孤身赶路的人们,就更容易触景伤怀,再加上这雨丝风片、纷纷洒洒,怎不让人生出层层愁绪?

诗人杜牧此时任池州刺史,远离家乡,更兼仕途不顺,自然也是这黯然销魂的行人之一。为着散散心头的愁绪,他决定找个小酒店小酌几杯,然而酒店在哪里呢?

这便有了古诗词里十分经典的一个情境——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人问一个当地之人,哪里可以买酒浇愁呢?牧童笑而不答,遥遥指着杏花山村。

牧童不着一语,却用行动做了更加鲜明有力的答复。一个“遥”字让人仿佛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空气中似也有了酒香阵阵......

至于诗人听得牧童的回答是怎样欣喜,又是怎样激动地赶往酒店,如何为着美酒而销却了愁意,便都任凭读者的想象了。

所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便是如此了。

文章来源:诗词世界,版权归作者所有,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声明:如有侵权,造谣,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谢谢!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首诗,到底哪里有问题,为何问世后饱受争议

南宋谢枋得作《重订千家诗》,从旧书中收录了一首署名杜牧的《清明》。该诗正是今人熟知的清明诗,其文如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自问世以后,一直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它的作者到底是不是杜牧”、“‘欲断魂’到底是什么意思”以及“‘杏花村’究竟是在何方”等等,所以在后世一直争议不断。

《清明》中三个引发争议的问题

下面,我们先说第一个引发争议的问题:《清明》到底是不是杜牧的作品。杜牧是晚唐著名诗人,曾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他在七绝创作上具有极高的造诣。

《唐诗三百首》里面,一共收录了9首由杜牧创作的七绝,数量是本书所有作者之冠,七绝收录数量排第二的是李商隐。但是在这9首杜牧的七绝之中,并无一首叫做《清明》的诗。

如今,《清明》一诗在民间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每逢清明节至,三尺孩童皆能背诵全文。可惜这首诗的创作水平不高,所以有人怀疑它不是杜牧的作品。

最早对这首诗提出疑问的,是明代的著名诗评家谢榛。他在《四溟诗话》中指出,这首《清明》:“宛然入画,但气格不高。”

我们都知道,诗是以“言志”为美的。杜牧一生中,曾经创作了大量的七绝精品,比如《泊秦淮》、《赤壁》和《遣怀》等大家熟知的作品。

当中的主题,要么是在关心国事,要么是在咏怀古迹,要么是感叹人世浮沉岁月蹉跎。就算是《赠人二首》这样的诗歌,杜牧也写得艳而不俗,在视角上翻新。

然而《清明》一诗,却写得“叠床架屋”,太过拖沓了。那么,为什么说《清明》写得“叠床架屋”呢?学者们大致有如下的观点:

其一,题目为《清明》,诗的开头第一句,又复用“清明”二字。古代诗歌追求文字精当,一首七绝一共才28个字。为什么要浪费两个字,去重复题目中已经知道的事实呢?

其二、第二句中既然写了“行人”,就不必再画蛇添足地,强调人在“路上”了。为了方便大家理解,这里且以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为例作说明,贾岛诗中有云: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首句只说“问童子”,但是具体问的什么,并没有写出来。这是因为在诗的第二句中,童子已经用“言师采药去”,表达了贾岛问话的内容。

这种艺术手法,在汉语修辞里面叫做“蒙后省”。即诗的后句已经提到的内容,在前句中就可以省略了。前后二句有相同的内容,有经验的诗人都会采取“避复”的处理。

更何况《清明》中“路上”、“行人”同处第二句,更不应该“犯复”。而且以杜牧的诗歌创作水平,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吗?

另外,谢榛说《清明》这首诗的“气格”不高。那么,什么是“气格”呢?气,是指气韵,艺术上独特的风格;格是指诗的立意与格调,作者的思想境界。

《清明》这首诗,一上来就渲染雨中的场景,跟着就描写诗人羁旅独行,意志消沉,最后为了“借酒浇愁”,找到了杏花村。

整首诗根本看不到作者有高远的志向,于愁情的书写方面,也没有任何新颖独到之处。于是谢榛等诗评家亲自下场,将《清明》进行了一些修改,改动后的全诗大概是这样:

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是,江上杏花村。

这种改法,试图通过对“江景”的引入,来提升全诗的“气韵”,但是效果不明显。于是谢榛又将后二句替换为“日斜人策马,酒肆杏花西”。

不过,谢榛等人对于《清明》这首诗的改动,完全破坏了原作那种清淡的诗风,而且上下二联也十分生硬。

再加上这首诗的原版,早已经通过宋末的《重订千家诗》在民间流通多年,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所以谢榛等人的改动并未得到大家一致的认同。

虽然没有得到认同,但是谢榛对《清明》的质疑,却并非是空穴来风的。所以从此之后,这首诗的作者到底是谁,就被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后来,国内的一些学者继续考察这首诗的出处,结果发现谢枋得当年在修订《千家诗》的时候,这首《清明》是从南宋一名福建书商的书里抄来的。

但是这首诗也不是这个福建书商的原创,而是他从一本叫《锦绣万花谷》的书里抄来的,它没有标题和作者署名。

这个福建书商为了出一本,叫做《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的书,于是就“扯虎皮做大旗”,挂了刘克庄的大名,然后又把这首“无题诗”归到了杜牧的名下。

所以这首诗最终会“成为”杜牧的作品,都是这个书商为了赚钱搞的“噱头”。以上,就是《清明》作者存在争论的重要原因。

第二个引发争议的问题就是,现在学者对这首诗中“欲断魂”三字的理解,存在争议。大家都知道,“清明节”在现代是一个祭祖的节日。

因此当我们读到《清明》这首诗的时候,自然就会联想到诗人因为常年漂泊在外,不能及时在“清明”这一天赶回家乡扫祭,所以产生了伤感的情绪。

由于内心中愁苦、伤感到了极致,情绪无法排遣,于是他决定找一个地方去“借酒浇愁”。然而近代却有学者考证指出:唐朝的清明节,没有“扫墓”的习俗。

唐代的清明节,是和寒食合并成的一个大型节日,在这个节日到来时,国家会组织各种庆祝活动。中国古人扫墓的时间原来是在寒食,后来寒食与清明合并,有人就在清明扫祭。

因为这个原因,唐高宗、唐玄宗都曾多次下诏禁止。理由是,清明是一个郊游的节日,把这种玩乐的节日和扫墓这么严肃的事合到一起办,是对祖先的不敬。

尽管诏令并不能完全禁止民间的扫祭行为,但是根据《唐会要》的记载,唐代国家为了杜绝清明节的扫祭行为,还采取了严厉的行政处罚。杜牧身为国家公务员,他不可能公然违法。

所以,这首《清明》到底是在写什么?它真的是在写一个人,因为不能在清明节的时候回乡扫祭,所以伤心得“欲断魂”吗?

为此,竟然有一位学者别出心裁地提出了一个观点:杜牧的确不是要赶回家上坟,他只是想喝一种酒,这种酒的名字叫“断魂”。

第三个引发争议的问题,是这首诗涉及“杏花村”真实的地理位置。有的人说这个“杏花村”在山西,但是有的人又说这个“杏花村”在安徽。

因为这个问题事关商业赚钱密码,所以数百年以来,全国各地一直有人不断地借“杏花村”三字“造假景”、“酿假酒”,外加杜撰各种“神话”。

其实,无论“杏花村”在哪里,都不干这首《清明》的事。诗中的“杏花村”,有可能就是作者随意胡诌出来的一个地方。所以关于后人造的那些“假酒”和“假景”,在这里我们就不详谈了。

结语

《清明》一诗存在多处争议,主要是因为这首诗的风格看上去不像是唐代杜牧的诗风。杜牧是七绝高手,他少年时代起就有匡时济世、澄清天下的政治理想。

因此,杜牧很爱写时政诗和咏史诗。不过他也有著名的风景诗,比如像《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当中也有咏史的痕迹。

著名的《山行》中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也能让人看出积极向上的格调。但是《清明》这首诗,却完全是意志消沉,全无朝气的。

另外,《清明》一诗的确存在“犯复”的问题,写得颇有些粗糙和随意。而且这首诗本来是“无名”的,标题是宋代书商强行加上去的。

再加上后人对诗文中写的“欲断魂”的理解一直存在问题,以及“杏花村”在哪里事关某些商人的赚钱密码,所以数百年来一直都争论不休。

杏花·春雨·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杏花初绽,深深浅浅,粉则清新淡雅,红则妩媚浓艳。蒙蒙细雨里孤身一人的杜牧春衫湿透,淋雨的滋味难以言说。

这“雨纷纷”,本来是“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凄迷又美丽的境界;可今天他早没了赏花看柳的闲情逸致,就想寻一小酒店,歇歇脚避避雨,小酌几杯,暖一暖身子,晾一下淋湿的衣衫,散散心头的愁绪。

可巧他遇上披蓑戴笠的牧童。雨中的牧童懒得说话,“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随意一指,便指出一首被清明雨淋得湿漉漉且透着酒香的诗。“杏花春雨”就被飘飘雨丝长长柳条系在我们心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

唐诗中饮酒之句俯拾既得;却只有这首诗能将清明的雨、杏花、酒和唐诗永远凝结在一起了。杏花粉艳,红蕾半吐,牵动春意。这份至美,耀亮多少文人骚客的心房,千余年不褪色,成了我们久久的记忆。

杏花村馆酒旗风。水溶溶。

飏残红。野渡舟横,杨柳绿阴浓。

——宋·谢逸《江神子·杏花村馆酒旗风》

还有我们至今不清楚是隐秘在山西、安徽,还是湖南、湖北的某一处桃花源般神秘浪漫的小村杏花,仍然妩媚地盛开在后人沾衣欲湿的清明雨里。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

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唐·王涯《琴曲歌辞·蔡氏五弄·游春曲二首》

杏花明丽娇艳,红白相映的花儿,在枝头簇拥闹春,让人迷醉。缠绵细腻、脉脉含情照在一江碧滢滢的春水中。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唐·刘昚虚《阙题》

一幅色彩缤纷的红杏照影图跃然眼前,春意倍加浓郁!“杏花雨”“杏雨梨云”,最能牵动诗人的心。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宋·志南《绝句》

这润润的清新意境温婉细腻,令人心醉而向往。春天的烟雨中,杏花飘落,似花非花,似雨非雨,梦幻离奇,美到极致。诗人温庭筠透过杏花满园的背后,表达出春光无法挽留的惆怅:

红花初绽雪花繁,重叠高低满小园。

正见盛时犹怅望,岂堪开处已缤翻。

——唐·温庭筠《杏花》

而“杏花春雨江南”,却成了春色江南的印记。“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杏花成了春信号,美得出奇,在古典诗词里不凋不谢,“绿杨影里,海棠枝畔,红杏梢头”;情调高高的。

杏子梢头香蕾破。淡红褪白胭脂涴。

——宋·苏轼《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

杏花最美的时候,是含苞待放之时,含苞的杏花,红点点,红嫣嫣。清明雨中的村野山涧、田间地头、溪旁路边、院内墙外,那应时而放的粉艳杏花,一片片、一簇簇,粉嫩粉嫩的,美如豆蔻少女。

轻阴池馆水平桥,一番弄雨花梢。

微寒著处不胜娇,此际魂销。

——明·陈子龙《画堂春·雨中杏花》

杏花抖落寒峭,张扬而不跋扈,而不妖冶。姿态端庄,妩媚多情。

“杏花春雨后,初浴两鸳鸯”;“燕子绿芜三月雨,杏花春水一群鹅”;澄清的水面便有了幽幽的胭脂色,一抹轻纱弥漫似的烟雨里,便荡漾着淡淡的馨香。雨滴杏花,仿佛饱濡徽墨,运笔宣纸,洇晕出一幅曼妙的图画。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红杏是美丽的,因为满园充溢的春色,毕竟不是人为的围墙阻挡住的!红杏出墙招人喜爱,故而有人用唐寅的诗句“红杏梢头挂酒旗”做谜面,打一成语。谜底为“花枝招展”。

《镜花缘》里的才女阴若花用唐朝高蟾的诗句“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做谜面,打一花名。谜底是“凌霄花”。此谜语被另一才女蒋春辉称为“花卉谜中绝调”。“浩荡风光无畔岸,如何锁得杏春园”。可见渲染烘托春天的杏花最能激起人们的浪漫思绪。

在浩如烟海、妇孺皆知的唐代小诗中,一是李白的《静夜思》,再就是杜牧的这首《清明》了。

残红枝头花几许,啼红正恨清明雨。

——宋·赵令畤《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

也许是扫墓归来,也许是访友未遇,那年的清明雨,淋湿了杜牧的春衫,更淋湿了他那孤独忧伤的心。雨中的杏花却偏偏开出唐朝最耀眼的一枝。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五代·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每一朵杏花,都盈满了一坛竹叶青色的陈年老酒。那一天杜牧肯定是喝得酩酊大醉,诗就是在醉中狂书到酒店那湿漉漉粉墙上的。可惜朋友圈里疯传时,偏偏就漏掉了“杏花村”地处何方。这样也好,让后代有人考证“杏花村”在何处,写出了等身专著;驴友们有了一探究竟的借口。

“杏花初熟酒,榆火乍浮烟”;因为杜牧醉了,他的诗也醉了,清明的雨和杏花也醉了。后人也被这湿漉漉的清明酒熏醉了,醉出了一塌糊涂的最美杏花诗:

“淡染云霞五色衣,杏坛朝罢对花披”中杏花空灵蕴藉;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中杏花诗兴盎然;

“红花初绽雪花繁,重叠高低满小园”中杏花粉面含春;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中杏花清波照影;

“欲问花枝与杯酒,故人何得不同来”中杏花温馨弥漫;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中杏花含情凝睇;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中杏花深情缠绵;

“红杏梢头挂酒旗,绿杨枝上啭黄鹂”中杏花清隽秀丽;

“日暮墙头试回首,不施朱粉是东邻”中杏花巧笑嫣然;

“云色鲛绡拭泪颜,一帘春雨杏花寒”中杏花脉脉传情;

“照水杏花红翦翦,弄晴杨柳绿茸茸”中杏花俏丽俊逸;

“杨柳青旗连坐榻,杏花春色过邻墙”中杏花靓影惊鸿;

“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中杏花盛开惊喜;

“风吹梅蕊闹,雨细杏花香”中杏花云娇雨怯……

“开遍杏花人不到,满庭春雨绿如烟”;清明细雨湿杏花,田野芳草年年绿。盛开的杏花芳香弥漫,柳树绿了,垂丝飘飘如缕,其轻如烟。岭南塞北,竹篱茅舍的杏花随风而动,宛如一位多谋的儒生,轻摇羽扇,洒脱飘逸;又如一位粉衣女子,“闲引鸳鸯芳径里,手挪红杏蕊”;安静而处,清纯典雅。

置身杏林花海,一尘不染、一派安然。“小雨杏花村间酒,澹烟杨柳巷巾车”;杜牧的诗句依然沁着酒香。在杏花丛中吹笛,馨香绕身;在杏花村里饮酒,谁人不醉。

“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春雨里的每一枝杏花是如此的清丽、明媚、温馨、静谧、深婉、飘逸、隽永、蕴藉……

-作者-

朱少华,莒南县人,中学高级教师。喜欢写作。教学论文、散文随笔、剪纸等作品,散见多家报刊及网络平台。在征文及网络文学作品大赛中多次获奖。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