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八字合婚

地氟病(地氟病是什么病)

时间:2024-01-15 15:46:27 作者:流水随风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古老而被忽视的疾病——地氟病

齐鲁网·闪电新闻7月24日讯 氟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天然存在于岩石、土壤和水中。氟又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主要生理功能是预防龋齿以及参与骨骼的矿化。但它对人体的安全范围比其他微量元素要窄得多,从满足人体的需要量到中毒剂量之间相差并不多。因此在自然条件下,如果人们长期生活在高氟环境中,就容易通过饮水、空气或食物等介质,摄入过量的氟而导致全身慢性蓄积性中毒,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地方性氟中毒,简称地氟病。

1、地氟病古而有之

地氟病在人类远古祖先生活时代可能已存在了。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等发掘山西阳高县许家窑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时,已发现在由猿人向早期智人过渡的许家窑人化石上的慢性氟中毒遗迹,这大概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地氟病遗迹。山西襄汾县也曾出土10万年前“丁村人”的氟斑牙化石。而我国魏晋时代(公元223-262年)嵇康著的《养生论》中也有“齿居晋而黄,谓枣故也”的记载。现在看来,居晋而齿黄不是因为枣吃多了,而是因为山西大部分地区水氟含量比较高,导致的氟斑牙流行。

现代医学认识地氟病大约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当时在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火山周围曾发现有些居民的牙齿有黄褐色或暗黑色斑点,并出现牙釉质腐蚀、缺损现象。1931年,研究证明了氟斑牙与饮水中氟含量之间的因果联系。1932年,丹麦学者最早报道了氟导致的骨骼损害。

2、牙齿和骨骼最受伤

地氟病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很广,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我国是受高氟危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上世纪30年代,我国先在北京和太原地区发现氟骨症和氟斑牙患者,后在贵州西部地区也发现了地氟病。60年代,哈尔滨乾安出现了一种怪病,儿童和老人的病症几乎一致,眼神呆滞、牙齿残缺,骨头畸形、身体消瘦,这些都是典型的地氟病症状。为此,在七八十年代我国开展了大规模调查,发现除上海和海南外,其他省份都存在地氟病,受威胁人口近2亿。

地氟病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为氟斑牙和氟骨症,这也是地氟病的特征性损害。

氟斑牙又称“斑釉症”,导致牙齿釉面出现白垩色条纹或斑块,严重了会引起釉面出现黄棕色至棕黑色着色,甚至也可导致釉质缺损而在釉面出现凹坑。氟斑牙主要发生在儿童,乳牙氟斑牙一般较轻,但恒牙氟斑牙一旦形成,终生不能消退,轻者影响外观,重者影响咀嚼及消化功能。

氟骨症是由于长期摄入过量氟化物引起氟中毒并累及骨组织的一种慢袭性全身性骨病。初期仅有持续性的骨关节疼痛并伴有一般的中毒症状,继续发展可出现关节不灵活、运动功能障碍等;严重的还会出现关节僵硬、骨骼变形,活动障碍,劳动能力显著降低或丧失,甚至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

除了典型的氟斑牙和氟骨症之外,地氟病还可能引起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生殖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多系统的损害。

3、预防是关键

地氟病通常分饮水型、燃煤污染型和饮茶型三种类型。其中,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是分布最广泛,危害人口最多的类型。如果在高氟地区打井取水,就容易出现饮用水氟含量超标问题,长期饮用这种水源,就可能导致饮水型氟中毒。然而对于这种疾病,目前尚无特异的治疗方法及治疗药物。那如何有效预防饮水型氟中毒呢?

首先要改换水源,降低饮水氟含量,使之符合饮水卫生标准;其次对于居住分散的贫困人口,没有优质水源可供替换,可通过易地搬迁解决;再次对于没有合适地表水源、人口分布集中、无法搬迁的氟病区,可采用物理化学除氟等方法降低水氟含量。

同时,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有助于提高机体对氟的拮抗、解毒作用。要注意饮用改水后的低氟水;在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流行区,不使用含氟牙膏;改善营养结构,饮食多样;不吸烟,避免接触二手烟,不饮酒;规律作息,保证睡眠充足,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减轻精神压力;减少寒冷刺激,注意保暖;适量运动,增强体质。

来源:山东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

通讯员:黄金明

喝茶会引起氟中毒,你听说过吗?

“多喝热水”——

这是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钢铁直男四字箴言。关于多喝热水的段子缤纷多彩,道尽了广大女性朋友的心酸与无奈。

不过,如果把“热”字去掉的话,这句情侣交往中的直男送命话语,很可能立马变为贴心暖心关怀。有研究表明,水是人体清道夫,参与新陈代谢和排出废物。多喝水对身体大有益处,科学喝水甚至能治病。

或许有老茶鬼要问了,多喝茶呢?是不是也可以达到和喝水同样的效果?答案恰恰相反,喝茶不仅不能代替喝水的作用,甚至常年只喝茶不喝水的话,还会对身体造成极大损害。

在生活中,我们有很多朋友爱喝茶、咖啡等饮品,觉得水中无味就喝不下去。现在,这个习惯是时候该改一改了。

前不久,医学界提出了一个结论:口渴意味着忍痛和提前死亡。首先提出这个观点的人名叫F·巴特曼,是潘尼西林的发现者、诺贝尔奖得主亚力山大·佛莱明的学生。

巴特曼博士专注于水治疗领域,根据他多年的临床观察,发现不少慢性病的成因,居然是仅仅是由身体缺少水造成的。

在他所著的《水是最好的药》一书中,详细阐述了身体缺水如何造成水代谢功能紊乱,生理从而最终导致诸多疾病的产生。

巴特曼博士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细胞的含水量也会逐渐减少,细胞内的含水量与细胞外含水量之比从1:1减少至大约0.8:1.进入老龄后,每10年身体内丧失3升以上的水。

我们饮水是为了满足细胞的功能需求,饮水量的减少会影响细胞的活力。而病人脱水的信号,是通过身体的疼痛表现出来的。

在他看来,如果依赖口渴的感觉去判断喝水,就会引起长时间脱水(主要是引起细胞内部脱水),导致体内的氨基酸大量丧失。

而“当身体急需水时,我们却给它茶、咖啡、酒或用工业化方法生产的饮料,而不是纯净的天然水”,无疑是犯得“最基本、灾难性的错误”

01地球上最古老的疾病之一

地方性氟中毒(简称地氟病)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疾病之一。

1976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在山西阳高县许家窑村发现,10万年前旧石器时期的人类牙齿化石中有典型的氟斑牙。

魏晋时代(公元223-262年),嵇康在他的《养生论》中也有“齿居晋而黄,谓枣故也”的记载。其实嵇康冤枉大枣了,“居晋而齿黄”不是因为枣吃多了,而是因为山西大部分地区水氟含量比较高,酿成了氟斑牙的流行。

我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一带也流传着“三肇加安达,一口大黄牙”的说法,这都是因为这些地方水中氟含量高,致使氟斑牙随处可见。

新中国成立之前,人们对地氟病的认识还仅停留在饮水型氟中毒方面,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专家才先后在我国确定了燃煤污染型和饮茶型地氟病的存在,由此把地氟病视为一种地球化学性疾病。

02茶叶中的氟从何而来?

氟(原子序数为9,元素符号为F),在标准状态下为淡黄色气体,有剧毒,可在-252℃时液化。氟气化学性质活泼,具有极强的腐蚀性,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可以和惰性气体发生反应。氟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极少数情况下,也以氟气的形式存在。

茶叶中的氟主要来自土壤和大气,氟化物通过水孔或气孔进入茶树后,与叶片中的钙质结合,从春季茶树的新叶萌发开始,茶叶中的氟就开始随着叶龄增长不断累积。所以,芽尖越嫩,氟含量越低,许多粗老的叶片和叶梗,其氟含量甚至是一般商品茶的100倍以上。

03 氟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

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正常成年人体内的含氟量约为2-3克,主要分布在骨骼和牙齿中。那么,氟在人体内究竟有哪些作用呢?

适量地使用氟化物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最有效的防龋措施。氟离子与牙齿接触后,能够代替牙釉质成分羟基磷灰石中的羟基,生成溶解度低,抵抗力更强的氟磷灰石晶体。不仅如此,作为一种催化剂,牙齿表面的氟化物还能促进钙和磷酸盐的沉积,起到保护牙釉质的作用。除此之外,氟化物还能够杀死或抑制口腔中的致龋变链菌,减少牙菌斑的沉积和龋齿的发生。

因此,许多专家都建议推广含氟牙膏,将其视作一种重要的防龋齿手段。

然而,氟及其化合物本身也具有毒性,一旦摄入过量,对人体的危害也不容小觑,当每日摄入体内的氟超过1.5mg-4.0mg的安全范围,就有可能导致氟中毒。氟中毒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疾病,可累及多个组织和器官。

急性氟中毒主要表现为粘膜的刺激症状,例如眼刺痛、流泪、咳嗽、声音嘶哑等,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反射性窒息。

而慢性氟中毒的早期症状与一般中毒反应相似,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长期氟摄入过量,毒性主要累积牙釉质和骨骼,患者牙齿表面出现褐色的斑点、斑块,甚至牙齿整体外形都会遭到严重破坏;中晚期患者的骨关节严重变形,被称为“氟骨症”,严重者可出现瘫痪,丧失劳动能力,成为终生残疾。

04如何科学饮茶预防氟中毒

茶叶中含氟量高,很多茶友都习惯每天喝茶,是不是意味着都有氟中毒的风险?据悉,饮茶型氟中毒病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藏、四川、青海等有长期饮用砖茶习惯的地区。

须知,由粗老叶片和茶梗制成的砖茶的含氟量普遍偏高,再加上当地居民从小就大量饮用煎煮的浓茶,导致每天摄入的氟含量超标,长此以往不可避免地就患上饮茶型氟中毒症。

可见,长期超量喝茶是不可取的!古人有云:“淡茶温饮最养人。” 虽古老又智慧的一句饮茶心得,饮茶过浓百害而无一利,科学饮茶有效预防氟中毒!

05正确饮茶方法

(1)沏茶的用具(包括茶壶、茶杯)应用陶瓷制品,不要用金属制品。特别是不要用铝制品,以免起化学反应使人中毒。

(2)沏茶不要用刚烧开的沸水直接沏。沸水沏茶会加重茶水的苦涩味,而且还会破坏茶叶中所含的维生素C,降低茶的功效。一般是先将烧开的水倒入保温瓶内,待水温降至70℃——80℃时,再用来沏茶比较合适。

(3)不要饮用过浓的茶水。茶水中的茶叶碱、、可可碱等浓度过大,对胃肠有刺激作用,会使胃壁收缩,影响人的食欲,妨碍消化和吸收,甚至导致胃溃疡。患胃溃疡的人更应少喝茶。

(4)睡觉前不要饮茶。茶叶对神经系统有刺激作用,会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容易失眠。

(5)不要引用存放过久的茶水。因为茶水中含有少量蛋白质,茶水存放过久,蛋白质和其他一些有机物质会变质,饮后对身体健康不利。一般饮茶要当日沏,当日饮,不可过夜。

(6)沏茶不要乱加作料。有的人饮茶加糖,这样会降低茶叶的品质,既品不出茶香味,还会破坏营养价值。

(7)不要喝发霉的茶叶。茶叶受潮容易霉变,一旦霉变就不要再饮用,不但失去茶的功效,还会引发疾病。

(8)不要用茶水服药。茶水中含有多种化合物,用茶水服药会引起化学变化,使药效降低或完全丧失,甚至产生不利于健康的副作用。因此,服药前后半小时不要饮茶。

(9)饭前、饭后不宜饮茶。因为临吃饭前饮茶会冲淡唾液,使饮食无味,影响进食和消化,还可能使消化器官暂时对蛋白质的吸收功能下降。饭后不宜马上饮茶,因为茶叶中的鞣酸能与事物中的蛋白质、铁发生凝固作用,从而影响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所以,饭前、饭后半小时以上饮茶为宜。

(10)早晨空腹不要饮茶。因为空腹饮茶会引起肾功能亢进,出现尿频、心慌,并影响胃肠功能和妨碍人体对铁质和维生素B的吸收。

(11)要经常洗茶杯,清除茶锈。茶杯中的茶锈是茶叶中含有的多酚类物质,在空气和水中被氧化成的一层难溶性的胶状物质,如过喝茶时带入茶锈,就会阻碍人体对营养素的消化吸收。

(12)女性经期少喝浓茶,尤其少女不要喝浓茶,以防发生贫血。女性月经期间要流失相当数量的血,这些经血中含有大量高铁血红蛋白、血浆蛋白等成分,尤其其中的铁元素丢失很多,丢失的铁元素只能靠事物补充,而浓茶中的鞣酸会使食物中的铁质合成鞣酸铁盐,属于不溶性物质,不易被肠黏膜吸收,长此下去,极易造成缺铁性贫血。这样,月经失血,饮茶失铁,两者都影响人体血液的含量。

(13)不宜喝头遍茶。茶叶保存不好,容易被灰尘污染,如果先用热水冲一下,倒掉水再沏茶,就可使茶水清洁卫生。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