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八字 > 生辰八字

经文有哪些(经文有哪些各有什么作用)

时间:2024-01-01 01:22:31 作者:鹰视狼顾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经、史、子、集”包括哪些典籍?您知道吗

“经史子集”是古代人将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一些大型的古籍丛书往往囊括四部,并用以命名,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可见四部分类对古籍的重要意义。经:经书,是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史书,即正史;子:先秦百家著作,宗教;集:文集,即诗词汇编。泛指我国古代典籍。

出处:《新唐书·艺文志一》:“两都各聚书四部,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示例:就从妹子说一句书,无论~,大家都顶针续麻依次接下去。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八回。

“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适用于传统文化典籍。今天,它仍是我们熟悉古籍、进而了解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五四以来,我国借鉴西方的图书分类法,按现代学科体系进行图书分类。截止到2013年10月我国各类图书馆普遍仍采用的是九十年代修订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但是,由于不少古籍很难纳入中图法的分类体系,因此一般古籍图书馆(库)的庋藏和检索,仍袭用传统的四部分类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代产生的典籍难以数计,据不完全统计,留存至今的尚有8万余种之多。对古籍的分类整理也很早就开始,第一次大规模的古籍整理,始于公元前26年西汉成帝时,由刘向、刘歆父子先后主持,内容包括搜辑、校勘、分类、编目等,最终编成了中国最早的国家图书馆目录《七略》。《七略》将当时搜辑整理的典籍分为六艺、诸子、兵书、数术、方技、诗赋六大类,加上概论性质的辑略,总题《七略》。该书早已亡佚,但它的基本内容都被保存在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因此,《汉书·艺文志》成为今存最早的古籍分类目录。

汉代以后,各种官修,私撰的古籍分类目录不断涌现,分类方法也不断有所改进。西晋荀勖的《晋中经簿》将六略改为四部,即甲部录经书(相当于六艺),乙部录子书(包括诸子、兵书、数术、方技),丙部录史书,丁部为诗赋等,这就奠定了四部分类的基础。东晋李充所编《晋元帝书目》根据当时古籍的实际情况,将史书改入乙部,子书改入丙部,这样,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已略具雏形。

四部体制的最终确立,体现在《隋书·经籍志》中,这部实际上由唐初名臣魏征所编的目录,正式标注经、史、子、集四部的名称,并进一步细分为40个类目。

除了上述四分法、六分法外,历代还有将古籍七分、九分以至十二分的,但都不占主导地位,这说明经过时间的检验,四分法能较好地解决繁复的古籍分类问题,因而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当然,四部之下的各种类目,历代都有所变动,清代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分为四部44类,有较大的权威性。

“经部”

“经” 有“五经”、“九经”、“十三经”之说。“五经” 指的是先秦时代《周易》、《尚书》、《诗经》、《礼》、《春秋》五种儒家经典。秦始皇焚书,除《周易》作为术数之书得以保留外,其余四种皆被焚毁。汉儒凭自己的记忆将其恢复,将其定为官学,设立“五经博士”,五经之名正式确定下来。唐科取士,其中“明经”科考试内容变为“九经”,即《周易》、《尚书》、《诗经》、《左传》、《礼记》、《周礼》、《孝经》、《论语》、《孟子》。南宋以后又逐步拓展为十三部儒家经典,简称“十三经”。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四库全书的“经部”共分十类,计695部,10214卷。包括宋嘉佑三年章友直篆书的《宋二体石经》,《宋高宗石经》,唐文宗二年郑覃的《十二经》(无《孟子》),明嘉靖年间至善堂《九经》,明崇祯年间金蟠、葛鼐合刊的《十三经古注》,清嘉庆年间计树园《十一经》(无《论语》、《孟子》)等。

经部还包括历代学者为十三经所作的注疏本,如曹魏时代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的《周易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汉代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汉代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仪礼注疏》,汉代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晋杜预集解,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春秋谷梁传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论语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孝经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孟子注疏》等。

经部还包括一些训诂、字书和韵书,如汉代扬雄《方言》,汉代刘熙《释名》,魏张揖《广雅》,清人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传释词》,阮元《经籍纂诂》,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梁顾野王《重修玉篇》,宋陈彭年《重修广韵》,宋丁度《集韵》,清毛奇龄《古今通韵》等。

“史部”

《四库全书》的“史部”将中国古代史类典籍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等11类,计7119种,275857卷。主要可分为通史,断代史、政事史、制度史、方志、历史地理和地图几大类。

通史主要有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北宋郑樵的《通志》。

断代史有东汉班固的《汉书》,南北朝宋朝范晔《后汉书》,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唐代房玄龄等的《晋书》,梁朝沈约的《宋书》,梁朝萧子显的《齐书》,唐朝姚思廉的《梁书》、《陈书》,北齐魏收的《魏书》唐朝李百药《北齐书》,唐朝令狐德棻《周书》,唐朝魏征等人的《隋书》,唐朝李延寿的《南史》、《北史》,五代后晋刘昫《旧唐书》,宋代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宋代薛居正《旧五代史》,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元代托克托《宋史》、《辽史》、《金史》,明代宋濂《元史》,清朝张廷玉等《明史》,清遗臣赵尔巽、柯绍忞《清史稿》。二十五史中除《史记》外,其余皆为断代史。政事史,如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唐许嵩《建康实录》,清毕沅《须资治通鉴》等。

制度史专详历代典章文物的,如唐人杜佑的《通典》、宋人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宋人王溥《唐会要》、《五代会要》,南宋末年徐天麟《西汉会要》、《东汉会要》,宋人李攸《宋朝事实》,宋人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清人徐松《宋会要》,清人孙楷《秦会要》,黄岩《三国会要》,龙文彬《明会要》等。

专论刑律法制者,如唐玄宗李隆基撰,李林甫等注《大唐六典》,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北宋窦仪等《宋刑统》,李善长刘基等《大明律》,朝鲜金祗等撰《大明律直解》(内容包括《洪武二十二年律》、《律条直引》、《军政条例》、《宪纲事类》、《吏部条例》、弘治《问刑条例》、《嘉靖新例》、嘉靖《重修问刑条例》、《宗藩条例》、《嘉隆新例》、《皇明诏令》、《皇明条法事类纂》等稀见的明代法律典籍25种)。清乾隆年间,三泰等编撰《钦定大清律例》和盛京满文档案中的律令、《蒙古律例》、《西宁青海番夷成例》、《钦定回疆则例》等。

以记载地域、风俗、物产为中心的方志,最早是三国时代吴人顾启期《娄地记》。据《隋志•史部地理类》记载:此后专绘各州地形者,有《周地图记》、《冀州图经》、《齐州图经》、《幽州图经》等;记载风俗者有《陈留风俗传》、《北荒风俗记》等;记载山川者有《衡山记》、《游名山志》等;记载各地建筑者有《三辅黄图》、《洛阳宫殿簿》;记载寺观者有《洛阳伽蓝记》、《华山精舍记》等。隋大业年间尚书省编纂的《诸郡物产土俗记》、《区宇图志》、《诸州图经集》首开编纂全国范围方志图经之端。继后则有唐代李吉甫所修的《元和郡县制》,宋代王存﹑曾肇﹑李德刍共同编修《元丰九域志》,乐史所修的《太平寰宇记》,元初扎马剌丁和虞应龙所修的《大元一统志》,明英宗时李贤等重修的《大明一统志》,清代的康熙《大清一统志》,乾隆《大清一统志》和《嘉庆重修一统志》。私人编修的全国地域图经者有宋人祝穆《方舆揽胜》,清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私人编修的地方志有晋人常琚《华阳国志》,朱长久《吴郡图经》,梁克家《三山志》,范成大《吴郡志》,罗愿《新安志》,高似孙《剡录》,陈耆卿《赤城志》,常棠《澉水志》,元代于钦《齐乘》,明代康海《武功县志》,韩邦靖《朝邑县志》,清代章学诚《和州志》、《亳州志》、《永清县志》,董方立《长安志》、《咸宁志》,郑珍、莫友芝《遵义志》,洪亮吉《泾县志》、《淳化志》、《长武志》,武亿《偃师志》、《安阳志》,段玉裁《富顺志》,钱坫《朝邑志》,李兆洛《凤台志》等。

史部还包括大量学者为上述史书所作的集解、索引、考辨、补注,如宋代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引》,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清沈钦韩《汉书疏证》,清全祖望《汉书地理志稽疑》,清徐松《汉书西域传补注》宋熊方《补后汉书年表》,清杭世骏《三国志补注》宋吴缜《新唐书纠谬》,清厉鹗《辽史拾遗》等。

“子部”

四库全书将中国历史上创立一种学说或建立一个学派的人物文集列入“子部”,包括哲学、宗教、科技、医、农、兵、法以及类书、杂著等诸多方面。实际上,凡经、史、集无法容纳的皆入子部,十分庞杂。《四库全书总目》将其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历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十四类,总收典籍930部,17566卷。其中“杂家”类也收录现在图书分类中归于文学类的诗文评的一些笔记,如俞文豹《吹剑录》、周密《齐东野语》、王士祯《池北偶谈》等。

“子”类书籍坊間出版过《十子全书》、《二十二子》,其中以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世界书局出版的《诸子集成》最为完备,其中收录老子、庄子等二十六子,多用清儒校本。二十六子典籍为:《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墨子》、《晏子》、《尹文子》、《管子》、《商君书》、《慎子》、《韩非子》、《孙子》、《吴子》、陆贾《新语》、刘安《淮南子》、桓宽《盐铁论》、扬雄《法言》、王充《论衡》、荀悦《申鉴》、王符《潜夫论》、葛洪《抱朴子》、刘义庆《世说新语》、颜之推《颜氏家训》。

《四库全书》中子部的儒家类有:王肃《孔子家语》、《荀子》、陆贾《新语》、桓宽《盐铁论》、贾谊《新书》、刘向《新序》、扬雄《法言》、荀悦《申鉴》、王符《潜夫论》、徐干《中论》、傅玄《傅子》、王通《中说》、唐太宗《帝范》、林慎思《续孟子》、《伸蒙子》、司马光《家范》、张载《张子全书》、朱熹编次《二程遗书》、吕本中《童蒙训》、朱熹《延平答问》、《近思录》、《杂学辨》、《小学集注》、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真德秀《大学衍义》、《读书记》、《心经》、《政经》等。

兵家类有吕望《六韬》、孙武《孙子》、吴起《吴子》、司马穰苴《司马法》、尉繚《尉繚子》,黄石公《三略》、《素书》、李靖《李卫公问对》、李荃《太白阴经》,曾公亮《武经总要》、许洞《虎钤经》、唐顺之《武编》、何良臣《阵纪》、郑若曾《江南经略》、茅元仪《武备志》、戚继光《纪效新书》、《练兵纪实》等。

法家类有:管仲《管子》、邓析《邓析子》、商鞅《商子》、韩非《韩非子》、和凝、和蒙《疑狱集》、张景《补疑狱集》、郑克《折狱龟鉴》、宋慈《洗冤录》、王与《无冤录》、桂万荣《棠阴比事》等。

农家类有:贾思勰《齐民要术》、陈旉《农书》、元代官撰《农桑辑要》、鲁明善《农桑衣食撮要》、王桢《农书》、朱橚《救荒本草》、徐光启《农政全书》、熊三拔《泰西水法》、鲍山《野菜博录》、乾隆二年官撰《授时通考》等。

医家类有:王冰《黄帝素问》、王冰《灵枢经》、越人《难经本义》、皇甫谧《甲乙经》、张仲景《金匮要略》、《伤寒论》、葛洪《肘后备急方》、巢元方《巢氏诸病源候论》、孙思邈《千金方》、《银海精微》、王焘《外台秘要》、无名氏《铜人针灸经》、西方子《明堂灸经》、沈括《苏沈良方》、陈直《寿亲养老新书》、董汲《脚气治法总要》、《旅舍备要方》、刘温舒《素问入式运气论奥》、陈林编次《圣济总录纂要》、唐慎微《证类本草》、王贶《全生指迷方》、宋太医局刻本《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夏德《卫生十全方、奇疾方》、张杲《医说》、王执中《针灸资生经》、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无名氏《产育宝庆方》、无名氏《产宝诸方》、杨士瀛《仁斋直指》、无名氏《急救仙方》、张从正《儒门事亲》、李杲《脾胃论》、《兰室秘藏》、王好古《医垒元戎》、《汤液本草》、危亦林《世医得效方》、齐德之《外科精义》、戴启宗《脉诀刊误》、朱橚《普济方》、徐用诚《玉机微义》、薛己《薛氏医案》、汪机《针灸问对》、《外科理俐》、江瓘《名医类案》、孙一奎《赤水玄珠》、王肯堂《证治准绳》、李时珍《本草纲目》、《濒湖脉学》、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张介宾《类经》、《景岳全书》、鄂尔泰《医宗金鉴》、喻昌《医门法律》、张登《伤寒舌鉴》、魏之琇《续名医类案》、徐大椿《兰台轨范》、《伤寒类方》、《医学源流》等。

天文算法类有:赵爽《周髀算经》、苏颂《新仪象法要》、王应麟《六经天文编》、赵友钦《原本革象新书》、《重修革象新书》、朱载堉《圣寿万年历》、邢云路《古今律历考》、徐光启《新法算书》、康熙玄烨《曆象考成》、《数理精蕴》薛凤祚《天学会通》、梅文鼎《曆算全书》、《大统曆志》、《中西经星同异考》、江永《算学》、无名氏《九章算术》、秦九韶《数学九章》、李冶《测园海镜》等。

术数类有:扬雄《太玄经》、卫元嵩《元包》、司马光《潜虚》、邵雍《皇极经世》、张行成《易通变》、黄道周《三易洞玑》、庾季才《灵台秘苑》、李淳风《观象玩占》、南宋人撰《乾象通鉴》、刘基《清类天文分野之书》、瞿云悉达《唐开元占经》、黄帝《宅经》、郭璞《葬书》、青乌先生《葬经》、东方朔《灵棋经》、焦延寿《易林》、无名氏《六壬大全》、胡煦《卜法详考》、鬼谷子《李虚中命书》、无名氏《星命渊源》、《三命通会》、万民英《星学大成》、王朴《太清神鉴》等。

艺术(书画)类有:谢赫《古画品录》、庾肩吾《书品》、姚最《续画品》、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史》、孙过庭《书谱》、张怀瓘《书断》、窦泉《述书赋》、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法书要录》、朱景玄《唐代名画录》、韦续《墨薮》、荆浩《画山水赋》、宋高宗《翰墨志》、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宋代名画评》、黄休复《益州名画录》、郭若虚《图画见闻志》、郭熙《林泉高致》、朱长文《墨池编》、米芾《画史》、《书史》、《宝章待访录》、《海岳名言》、无名氏《宣和画谱》、韩拙《山水纯全集》、董廻《广川书跋》、《广川画跋》、邓椿《书继》、姜夔《续书继》、岳珂《宝真斋法书赞》、陈思《书小史》、《书苑菁华》、董更《书录》、李衎《竹谱》、汤垕《书鉴》、盛熙明《法书考》、夏文彦《图绘宝鉴》、陶宗仪《书史会要》、朱存理《珊瑚木难》、《铁网珊瑚》、杨慎《墨池琐录》、丰坊《书诀》、王世贞《书画跋》、唐志契《绘事微言》、项穆《书法雅言》、潘之淙《书法离钩》、朱谋西《画史会要》、郁逢庆《郁氏书画题跋记》、张丑《清河书画舫》、《真迹日录》、《法书名画闻见表》、《南阳法书表》、《清河书画表》、汪珂玉《珊瑚网》、孙岳颁等《佩文斋书画谱》、乾隆九年官撰《秘殿珠林》、《石渠宝籍》、周亮工《读画录》、孙承泽《庚子销夏记》、吴其贞《书画记》、王毓贤《绘事备考》、冯武《书传》、高士奇《江村销夏录》、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厉鹗《南宋院画录》、倪涛《六艺之一录》、邹一桂《小山画谱》、蒋骥《传神秘要》等。

艺术(琴棋墨砚酒茶鼎器)类有:朱长文《琴史》、严瀓《松弦馆琴谱》、程雄《松风阁琴谱》、吾丘衍《学古编》、周亮工《印人传》、朱象贤《印典》、顾从德《印薮》、南卓《羯鼓录》、段安节《乐府杂录》、晏天章《玄玄棋经》、刘仲甫《棋诀》、陶弘景《古今刀剑录》、虞荔《鼎录》、吕大防《考古图》、王俅《啸堂集古录》、王黼《宣和博古图》、吕震《宣德鼎彝谱》、乾隆十四年官撰《西清古鉴》、王徵《诸器图说》、苏易简《文房四谱》、唐积《歙州砚谱》、米芾《砚史》、无名氏《歙砚说》、《端溪砚谱》、高似孙《砚笺》、乾隆四十三年官撰《西清砚谱》、李孝美《墨谱》、晁寄《墨经》、陆友《墨史》、沈继孙《墨法集要》、乾隆十六年官撰《钱录》、无名氏《香谱》、陈敬《香谱》、周嘉胄《香乘》、杜绾《云林石谱》、陆羽《茶经》、蔡襄《茶录》、黄儒《品茶要录》、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陆廷灿《续茶经》、张又新《煎茶水记》、朱翼中《北山酒经》、窦苹《酒谱》等。

艺术(草木禽鱼)类有:欧阳修《洛阳牡丹记》、王观《扬州芍药谱》、范成大《范村梅谱》、《范村菊谱》、刘蒙《刘氏菊谱》、史正志《史氏菊谱》、史铸《百菊集谱》、赵时庚《金漳兰谱》、陈思《海棠谱》、蔡襄《荔枝谱》、韩彦直《橘录》、戴凯之《竹谱》、释赞宁《筍谱》、陈仁玉《菌谱》、汪灏《广群芳谱》、师旷《禽经》、傅肱《蟹谱》、高似孙《蟹略》、杨慎《异鱼图赞》、胡世安《异鱼图赞笺》、《异鱼图赞补》等。

杂家类有:周鬻《鬻子》、墨翟《墨子》、程本《子华子》、尹文《尹文子》、慎到《慎子》、陆佃注《鹖冠子》、汪继培校《尸子》、公孙龙《公孙龙子》、鬼谷子《鬼谷子》、吕不韦《吕氏春秋》、刘安《淮南子》、刘歆《刘子》、颜之推《颜氏家训》、董正功《续颜氏家训》、赵蕤《长短经》、谭峭《化书》、班固《白虎通义》、崔豹《古今注》、吴曾《能改斋漫录》、王观国《学林》、洪迈《容斋随笔》、王应麟《困学纪闻》、顾炎武《日知录》、何焯《义门读书记》、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赵翼《陔下丛考》、姚鼐《惜抱轩笔记》、王念孙《读书杂志》、俞正燮《癸巳类稿》、王充《论衡》、应劭《风俗通义》、封演《封氏闻见录》、沈括《梦溪笔谈》、苏轼《仇池笔记》、《东坡志林》、释洪惠《冷斋夜话》、朱弁《曲洧旧闻》、马永卿《懒真子》、《元城语录》、何薳《春渚纪闻》、叶梦得《石林燕语》、《避暑录话》、赵彦卫《云麓漫钞》、张世南《游宦纪闻》、陆游《老学庵笔记》、罗大经《鹤林玉露》、张端义《贵耳集》、俞文豹《吹剑录》、周密《齐东野语》、叶子奇《草木子》、方以智《物理小识》、孙承泽《春明梦余录》、王士祯《池北偶谈》、《居易录》、《香祖笔记》、《分甘余话》、马总《意林》、无名氏《绀珠集》、曾慥《类说》、陶宗仪《说郛》等。

杂纂、类书类有:陆深《俨山外集》、陆楫《古今说海》、左圭《百川学海》、梅纯《续百川学海》、司马泰《再续百川学海》、程荣《汉魏丛书》、沈节甫《记录汇编》、胡文焕《格致丛书初编》、《百名家书》、毛晋《津逮秘书》、吴琯《古今逸史》、商濬《稗海》、《续稗海》、陈继儒《秘笈》、范钦《二十种奇书》、胡维新《两京遗编》、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高氏校刊《续知不足斋丛书》、张海鹏校刊《学津讨源》、清圣祖《古今图书集成》、欧阳询《艺文类聚》、虞世南《北堂书钞》、徐坚《初学记》、林宝《元和姓纂》、白居易《白孔六帖》、吴淑《事类赋》、李昉等《太平御览》、王钦若等《册府元龟》、高承《事物纪原》、任广《书叙指南》、叶廷珪《海录碎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唐仲有《帝王经世图谱》、孙逢吉《职官分纪》、吕祖谦《历代制度详说》、祝穆《事文类聚前集·后集·续集·别集·新集·外集·遗集》、潘自牧《记纂渊海》、章定《名贤氏族言行类稿》、陈景沂《全芳备祖前集·后集》、章如愚《山堂考索前集·后集·续集·别集》、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前集·后集·续集·别集·外集》、林駉《古今源流至论前集·后集·续集·别集》、王应麟《玉海附词学指南》、《小学绀珠》、《姓氏急就篇》、宋人无名氏《翰苑新书前集·后集·别集·续集》、阴时夫《韵府群玉》、唐顺之《荆川稗编》、凌迪知《万姓统谱》、徐元太《喻林》、冯琦《经济类编》、顾起元《说略》、陈耀文《天中记》、章潢《图书编》、陈禹谟《骈志》、彭大翼《山堂肆考》、董斯张《广博物志》、李清《诸史同异》、康熙四十九年官撰《渊鉴类函》、康熙五十八年官撰《骈字类编》、康熙六十年官撰《分类字锦》、康熙六十年官撰《子史精华》、康熙四十三年官撰《佩文韵府》、康熙四十三年官撰《韵府拾遗》、陈元龙《格致镜原》等。

释家类有:释僧祐《弘明集》、释道宣《广弘明集》、释道世《法苑珠林》、释智升《开元释教录》、释赞宁《宋高僧传》、晁迥《法藏碎金录》、《道院集要》、释惠洪《僧宝传·附补僧宝传、临济宗旨》、《林闲录》、释普济《五灯会元》、释晓莹《罗湖野录》、释觉岸《释氏稽古略》、释念常《佛祖通载》等。

道家类有:黄帝《阴符经解》、朱熹《阴符经考异》、河上公《老子注》、王弼《老子注》、苏辙《道德经解》、吴澄《道德真经注》、焦竑《老子翼》、尹喜《关尹子》、列御寇《列子》、江遹《冲虚至德真经解》、郭象《庄子注》、王雱《南华真经新传》、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焦竑《庄子翼》、文子《文子》、杜道坚《文子缵义》、刘向《列仙传》、魏伯阳《周易参同契通真义》、陈显微《周易参同契解》、葛洪《抱朴子内外篇》、《神仙传》、陶弘景《真诰》、王士元《亢仓子》、何粲《亢仓子注》、张志和《玄真子》、唐无名氏《无能子》、沈汾《续仙传》、张君房《云笈七签》、王道《古文龙虎经注疏》、白云斋《道藏目录详注》等。

“集部”

《四库全书》集部将其分为楚辞类、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五类,共收历代作家总集、别集各种点校、集解本以及诗文评及计1282部,26757卷。其中一些诗文评和笔记小说被收入子部的杂家和道家类别之中。

属于楚辞类有:王逸《楚辞章句》、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注》、吴仁杰《离骚草木疏》、萧云从《离骚图》、蒋骥《山带阁注楚辞》、戴震《屈原赋二十五篇》、张诗《屈子贯》、方绩《屈子正音》、马其昶《屈赋微》等。

文学总集有:萧统《文选注》、冯惟呐《古诗纪》、沈德潜《古诗源》、王士祯《古诗选》、徐陵《玉台新咏》、郭茂倩《乐府诗集》、杜文澜《古谣谚》、韩元吉《古文苑》、孙星衍《续古文苑》、许敬宗《文馆词林》、李昉等《文苑英华》、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元结《箧中集》、殷璠《河岳英灵集》、芮挺章《国秀集》、高仲武《中兴間气集》、姚合《极玄集》、韦庄《又玄集》、韦榖《才调集》、无名氏《搜玉小集》、姚铉《唐文粹》、郭麏《唐文粹补遗》、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元好问《唐诗鼓吹》、高棅《唐诗品汇》、胡震亨《唐音统签》、康熙四十六年御定《全唐诗》、清圣祖《古文渊鉴》、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王士祯《唐贤三昧集》、洪迈《万首唐人绝句》、陈沆《诗比兴笺》、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曾国藩《十八家诗钞》、乾隆三年御定《唐宋文醇》、乾隆十五年御定《唐宋诗醇》、吴之振等《宋诗钞》、杨亿《西昆酬唱集》、孔延之《会稽掇英总集》、北宋人编《圣宋文选》、蒲积中《古今岁时杂咏》、桑世昌《回文类聚》、魏齐贤、叶棻《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真德秀《文章正宗》、谢枋得《文章轨范》、陈仁子《文选补遗》、无名氏《三国文类》、陈思《两宋名贤小集》、祝尧《古赋辨体》、傅习《元风雅》、高棅《唐诗品汇》、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王志坚《四六法海》、李兆洛《骈体文钞》、梅鼎祚《古乐苑》、《东汉文纪》、《两晋文纪》、《宋文纪》、《南齐文纪》、《梁文纪》、《陈文纪》、《北齐文纪》、《后周文纪》、《隋文纪》、《释文纪》、贺复征《文章辨体汇选》、陆时雍《古诗镜、唐诗镜》、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方回《瀛奎律髓》、王相《千家诗》、吕祖谦《宋文鉴》、庄仲方《南宋文苑》、陈起《南宋群贤小集》、《江湖集》、《江湖后集》陈述《辽文汇》、元好问《中州集》、房祺《河汾诸老集》、郭元釬《全金诗》、张金吾《金文最》、顾嗣立《元诗选》、苏天爵《元文类》、钱谦益《列朝诗集》、朱彝尊《明诗综》、《明诗纪事》、沈德潜《明诗别裁》、陈济生《天启崇祯两朝遗诗》、程敏政《皇明文衡》、《新安文献志》、黄宗羲《明文海》、周亮工《赖古堂文选》、徐世昌《晚晴簃清诗汇》、陈衍《近代诗抄》、魏源《皇朝经世文编》、沈粹芬等《清文汇》、陈元龙《历代赋汇》、严可均《全上古秦汉三国六朝文》、胡震亨《全唐诗》、嘉庆十三年编《全唐文》、康熙四十五年编《佩文斋咏物诗选》、陈邦彦《历代题画诗类》、康熙五十年编《全金诗》、李调元《全五代诗》、乾隆十二年官撰《皇清文颍》、姚鼐《古文辞类纂》、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陈焯《宋元诗会》、俞宪《盛明百家诗》、曾枣庄等《全宋文》、曾枣庄《宋文纪事》、傅璇琮等《全宋诗》。

敦煌唐人写本《云谣集杂曲子》、赵崇祚《花間集》、无名氏《尊前集》、黄大舆《梅苑》、曾慥《乐府雅词》、黄升《花菴词选》、无名氏《类编草堂诗余》、周密《绝妙好词》、赵闻礼《阳春白雪》、元好问《中州乐府》、谭献《箧中词》、陈耀文《花草粹编》、沈辰垣《历代诗余》、朱彝尊《词综》、王鹏运《四印斋所刻词》、朱孝臧《疆村丛书》、江标《宋元名家词》、王昶《续词综》、黄宪清《再续词综》、孙默《十六家词》、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林大椿《唐五代词》、唐圭璋《全宋词》、曾昭岷《全唐五代词》、王奕清《词谱》、《曲谱》、舒梦兰《白香词谱》、戈载《词林正韵》、查培继《词学全书》、万树《词律》、周德清《中原音韵》、臧晋叔《元人百种曲》、吴昌绶等《双照楼影刊宋金元明本词》、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

属于集部的别集有:扬雄《杨子云集》、蔡邕《蔡中郎集》、孔融《孔北海集》、曹植《曹子建集》、阮籍《阮步兵集》、陆机《陆士衡集》、陆云《陆士龙集》、陶潜《陶渊明集》、鲍照《鲍参军集》、谢脁《谢宣城集》、萧统《昭明太子集》、江淹《江文通集》、何逊《何水部集》、庾信《庾子山集》、徐陵《徐孝穆集》、李璟、李煜《南唐二主词》、冯延巳《阳春集》、寒山《寒山子集附拾得集》、王绩《东皋子集》、王勃《王子安集》、杨炯《盈川集》、卢照邻《卢升之集》、骆宾王《骆丞集》、陈子昂《陈拾遗集》、张说《张燕公集》、张九龄《曲江集》、李邕《李北海集》、宋之问《宋之问集》、李白《李太白集》、杜甫《杜工部集》、高适《高常侍集》、岑参《岑嘉州集》、孟浩然《孟浩然集》、儲光羲《儲光羲诗》、元结《次山集》、颜真卿《颜鲁公集》、皎然《杼山集》、刘长卿《刘随州集》、韦应物《韦苏州集》、独孤及《毘陵集》、钱起《钱仲文集》、陆贽《翰院集》、顾况《华阳集》、权德舆《权文公集》、韩愈《韩昌黎集》、柳宗元《柳河东集》、刘禹锡《刘宾客文集》、张籍《张司业集》、皇甫湜《皇甫持正文集》、李翱《李文公集》、孟郊《孟东野集》、贾岛《长江集》、卢仝《玉川子诗集》、李贺《昌谷集》、王建《王司马集》、李益《李君虞诗集》、卢纶《卢户部集》、沈亚之《沈下贤集》、李绅《追昔游集》、李德裕《会昌一品集》、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元稹《元氏长庆集》、杜牧《樊川文集》、姚合《姚少监诗集》、李商隐《李义山诗集》、《樊南文集》、温庭筠《温飞卿集笺注》、许浑《丁卯集》、孙樵《孙可之集》、皮日休《皮子文薮》、陆龟蒙《甫里集》、《笠泽丛书》、郑谷《云台编》、司空图《司空表圣集》、杜荀鹤《唐风集》、韩偓《韩内翰别集》、《香奁集》、张祜《张承吉诗集》、罗隐《罗昭谏集》、齐己《白莲集》、韦庄《浣花集》、徐铉《骑省集》、柳开《河东集》、寇准《寇忠愍公诗集》、王禹偁《小畜集》、林逋《和靖诗集》、杨亿《武夷新集》、张先《张子野词》、柳永《乐章集》、晏殊《珠玉词》、宋庠《宋元宪集》、宋祁《宋景文集》、韩琦《安阳集》、范仲淹《范文正公全集》、尹洙《河南集》、蔡襄《蔡忠惠集》、司马光《传家集》、苏舜钦《苏学士集》、李觏《盱江集》、刘敞《公是集》、刘攽《彭城集》、曾巩《元丰类稿》、梅尧臣《宛陵集》、范祖禹《范太史集》、文彦博《潞公集》、邵雍《击壤集》、周敦颐《周元公集》、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醉翁琴趣外编》、《六一词》、晏几道《小山乐府》、苏洵《嘉祐集》、王安石《临川集》、王令《广陵集》、苏轼《东坡全集》、《东坡乐府》、苏辙《栾城集》、黄庭坚《山谷集》、《山谷琴趣外编》、陈师道《后山集》、秦观《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贺铸《东山词》、沈括《长兴集》、晁补之《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编》、周邦彦《片玉词》、李之仪《姑溪居士前集、后集》、《姑溪词》、毛滂《东堂词》、宗泽《宗忠简集》、李纲《梁谿集》、李清照《漱玉词》、赵鼎《忠正德集》、叶梦得《石林居士建康集》、《石林词》、向子煙《酒边词》朱敦儒《太平樵唱》陈与义《简斋集》、《无住词》、王庭珪《卢溪集》、孙觌《鸿庆居士集》、《内简尺牍编注》、郑樵《夹漈遗稿》、岳飞《岳忠武王文集》、张元干《芦川归来集》、吕本中《东莱诗集》、胡寅《斐然集》、张孝祥《于湖集》、《于湖词》、周紫之《太仓稊米集》、《竹坡词》、朱熹《晦庵集》、陆九渊《象山集》、周必大《文忠集》、辛弃疾《稼轩长短句》、王质《雪山集》、吕祖谦《东莱集》、王十朋《梅溪集》、洪适《盘洲集》、洪迈《野处类稿》、范成大《石湖集》、杨万里《诚斋集》、陆游《渭南文集》、《剑南诗稿》、《放翁词》、叶适《水心集》、韩元吉《南涧甲乙稿》、戴复古《石屏集》、张栻《南轩集》、陈亮《龙川文集》、《龙川词》、徐照《芳兰轩集》、徐玑《二薇亭集》、翁卷《西巌集》、赵师秀《清苑斋集》、刘过《龙洲集》、《龙洲词》、魏了翁《鹤山集》、真德秀《西山文集》、姜夔《白石诗集》、《白石道人歌曲》、严羽《沧浪集》、刘克庄《后村集》、《后村长短句》、戴复古《石屏词》、方岳《秋崖集》、史达祖《梅溪词》、吴文英《梦窗词》、朱淑贞《断肠词》、文天祥《文山集》、刘辰翁《须溪集》、《须溪词》、蒋捷《竹山词》、周密《草窗词》、张炎《山中白云》、王沂孙《碧山乐府》、汪元量《湖山类稿》、谢翱《睎发集》、林景熙《林霁山集》、赵秉文《滏水集》、王若虚《滹南遗老集》、元好问《遗山集》、《遗山乐府》、耶律楚材《湛然居士集》、姚燧《牧庵集》、虞集《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揭傒斯《揭文安公全集》、萨都剌《雁门集》、杨维桢《东维子文集》、《铁崖乐府》、《复古诗集》、方回《桐江续集》、郝经《陵川集》、张养浩《归田类稿》、戴表元《剡源集》、胡祗遹《紫山大全》、赵孟頫《松雪斋集》、吴澄《吴文正集》、刘因《静修集》、王恽《秋涧集》、刘敏中《中菴集》、范椁《范德机诗》、许有壬《至正集》、《圭塘小稿》、贡奎《云林集》、贡师泰《玩斋集》、宋濂《宋学士全集》、刘基《诚意伯文集》、高启《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陶宗仪《南村诗集》、方孝孺《逊志斋集》、解缙《文毅集》、杨士奇《东里文集》、杨荣《杨文敏集》、于谦《于忠肃集》、李东阳《怀麓堂集》、程敏政《篁墩集》、祝允明《怀星堂集》、李梦阳《空同集》、何景明《大复集》、杨慎《升庵集》、文征明《甫田集》、唐顺之《荆川集》、李攀龙《沧溟集》、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续稿》、《读书后》、汪道昆《太函集》、高拱《高新郑全集》、张居正《太岳集》、宗臣《宗子相集》、归有光《震川文集》、茅坤《茅鹿门集》、谢榛《四溟集》、屠隆《由拳集》、焦竑《澹园集》、胡应麟《少室山房类稿》、左光斗《浮邱集》、钟惺《隐秀轩文集》、谭元春《岳归堂集》、袁宗道《白苏斋类稿》、袁宏道《袁中郎先生集》、袁中道《珂雪斋集》、李开先《李开先集》、汤显祖《玉茗堂全集》、李贽《李氏焚书》、吴承恩《射阳先生存稿》、张岱《琅嬛文集》、陈子龙《陈忠裕公全集》、张煌言《张苍水集》、夏完淳《夏完淳集》、清高宗《高宗诗四集、余集》、《高宗文初集》、宋琬《安雅堂全集》、屈大均《翁山诗外、文外》、《道援堂词》、曹贞吉《珂雪词》、傅山《霜红龛集》、顾炎武《亭林诗文集》、黄宗羲《南雷文案》、王夫之《姜斋诗文集》、《船山遗书》、《鼓棹集》、钱谦益《初学集》、《有学集》、吴伟业《梅村集》、侯方域《壮悔堂集》、吕留良《吕晚村集》、顾贞观《弹指词》、施闰章《学余堂文集》、王士祯《带经堂全集》、《渔洋山人精华录》、汪琬《尧峰文钞》、彭孙遹《松桂堂全集》、朱彝尊《曝书亭集》、《曝书亭词》、张英《文端集》、毛奇龄《西河文集》、陈维崧《陈检讨四六》、《陈迦陵诗文词全集》、纳兰性德《纳兰词》、洪升《稗畦集、续集》、孔尚任《湖海集》、查慎行《敬业堂集》、戴名世《南山集》、《潜虚集》、魏禧《魏叔子文集》、赵执信《饴山堂集》、厉鹗《樊榭山房集》、方苞《方望溪先生全集》、刘大魁《海峰诗文集》、姚鼐《惜抱轩诗文集》、钱大昕《潜研堂集》、赵翼《瓯北集》、洪亮吉《洪北江诗文集》、蒋士铨《忠雅堂集》、袁枚《小仓山房集》、全祖望《鲒崎亭集》、张惠言《茗柯文集》、《茗柯词》、黄景仁《两当轩诗集》、恽敬《大云山房集》、文廷式《云起轩词钞》、蒋春霖《水云楼词》、吴敬梓《文木山房集》、阮元《研经室集》、何焯《义门先生集》、厉鹗《樊榭山房词》、龚自珍《定庵全集》、魏源《古微堂文集》、俞樾《春在堂全集》、王鹏运《半塘定稿》、王闿运《湘绮楼全集》、朱孝臧《疆村语业》、黄遵宪《人境庐诗草》、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秋瑾《秋瑾集》、刘师培《刘申叔遗书》、王国维《王静安先生遗书》、章炳麟《章氏丛书》等。

诗文评类有: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钟嵘《诗品》、挚虞《文章流别论》、刘勰《文心雕龙》、任昉《文章缘起》、皎然《诗式》、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孟綮《本事诗》、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遍照金刚《文镜秘府》、欧阳修《六一诗话》、司马光《续诗话》、刘攽《中山诗话》、陈师道《后山诗话》、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后集》、魏泰《临汉隐居诗话》、吴千《优古堂诗话》、许顗《彦周诗话》、吕本中《紫微诗话》、王铚《四六话》、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叶梦得《石林诗话》、吴可《藏海诗话》、朱弁《风月堂诗话》、张戒《岁寒堂诗话》、陈严肖《庚溪诗话》、葛立方《韵语阳秋》、黄彻《巩溪诗话》、计有功《唐诗纪事》、吴聿《观林诗话》、周紫之《竹坡诗话》、胡仔《笤溪渔隐丛话前集、后集》、周必大《二老堂诗话》、杨万里《诚斋诗话》、严羽《沧浪诗话》、魏庆之《诗人玉屑》、尤袤《全唐诗话》、姜夔《白石道人诗说》、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后集、续集、新集》、王灼《碧鸡漫志》、张炎《词源》、沈义父《乐府指迷》、吴子良《荆溪林下偶谈》、蔡梦弼《草堂诗话》、何溪汶《竹庄诗话》、周密《浩然斋雅谈》、范睎文《对床夜语》、蔡正孙《诗林广记前集、后集》、王若虚《滹南诗话》、辛文房《唐才子传》、王构《修词鉴衡》、祝诚《莲堂诗话》、李东阳《怀麓堂诗话》、安磐《颐山诗话》、杨慎《诗话补遗》、王世懋《艺圃撷余》、胡应麟《诗薮》、胡震亨《唐音癸签》、吴景旭《历代诗话》、谢榛《四溟诗话》、王夫之《姜斋诗话》、叶燮《原诗》、王士祯《渔洋诗话》、郎廷槐《师友诗传录》、赵执信《谈龙录》、沈德潜《说诗脺语》、厉鹗《宋诗纪事》、袁枚《随园诗话》、赵翼《瓯北诗话》、洪亮吉《北江诗话》、张宗橚《词林纪事》、孙梅《四六丛话》、翁方纲《石洲诗话》、李调元《赋话》、章学诚《文史通义》、陈鸿墀《全唐文纪事》、吕璜《初月楼古文绪论》、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潘德与《养一斋诗话》、方东树《昭昧詹言》、刘熙载《艺概》、陈田《明诗纪事》、郑方坤《全闽诗话》、《五代诗话》、梁启超《饮冰室诗话》、陈衍《石遗室诗话》、《辽诗纪事》、《金诗纪事》、《元诗纪事》、况周颐《蕙风词话》、王国维《人间词话》、何文焕《历代诗话》、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清诗话续编》、唐圭璋《词话丛编》等。

易经

《归藏》《周易》《周易系辞》《周易集注系辞》《周易卦序论》《周易系辞义疏》

尚书

《古文尚书》《今字尚书》《尚书洪范五行传论》

诗经

《韩诗》《韩诗外传》《毛诗》

《周官礼》《周官礼义疏》《周官礼图》《仪礼》《丧服经传》《集注丧服经传》《五服图》《大戴礼记》《夏小正》《礼记》《月令章句》《中庸讲疏》《礼论要钞》《周室王城明堂宗庙图》

《乐社大义》《乐论》《古今乐录》《管弦记》《乐府声调》《乐经》《琴谱》《乐谱》《太常寺曲名》《历代乐名》《黄钟律》

春秋

《春秋经》《春秋左氏长经》《春秋左氏传》《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春秋释训》《春秋公羊传》《春秋公羊解诂》《春秋繁露》《春秋决事》《春秋谷梁传》《春秋三传论》

孝经

《古文孝经》《集解孝经》《孝经义疏》《孝经敬爱义》《孝经义》《孝经义疏》《古文孝经述义》

论语、尔雅、五经总义

《论语》《集解论语》《论语释疑》《论语义疏》《孔子家语》《孔丛》《尔雅》《集注尔雅》《尔雅音》《广雅》《小尔雅》《方言》《五经大义》《五经通义》《六艺论》

纬书

《河图》《河图洛书》《易纬》《尚书纬》《诗纬》《礼纬》《礼记默房》《乐纬》《春秋灾异》《春秋纬》《孝经勾命诀》《孝经援神契》《论语谶》

小学

《急就章》《千字文》《古今字诂》《说文》《字林》《玉篇》《音书考源》《声韵》《四声》《河洛语音》

上古

《战国策》《战国策论》《楚汉春秋》《古今注》《越绝记》《史记》《汉书》《后汉书》《魏书》《魏武本纪》《吴书》《东观汉记》《后汉书音》《论三国志》《后汉纪》《三国志》《晋书》

中古

《宋书》《齐书》《梁书》《齐纪》《梁史》《梁书帝纪》《陈书》《后魏书》《旧唐书》《新唐书》 《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周史》《宋史 》《通史》

近古

《辽史》《金史》《元史》《 明史》

近现代

《清史稿》

儒家

《晏子春秋》《曾子》《子思子》《新语》《盐铁论》《说苑》《扬子法言》《潜夫论》《要览》

道家

《老子道德经》《老子义疏》《文子》《鹖冠子》《列子》《庄子》《南华论》《抱朴子内篇》《孙子》《夷夏论》《玄子》《广成子》

法家

《管子》《商君书》《慎子》《韩子》

名家

《邓析子》《尹文子》《士品》《人物志》

墨家

《墨子》《隋巢子》

纵横家

《鬼谷子》

兵家

《孙子兵法》《太公六韬》《太公金匮》《周书阴符》《大将军兵法》《象经》《玄女战经》《兵法三家军占秘要》《棋图势》《围棋品》《棋法》《二仪十博经》

杂家

《白虎通义》《抱朴子外篇》《博览》《古今注》

农家

《齐民要术》《四人月令》《禁苑实录》

天文

《周髀》《浑天义》《天文集占》《天文集要钞》《星占》《京氏释五星灾异传》《洪范占》《二十八宿分野图》

历数

《四分历》《七曜历术》《漏刻经》《历注》《九章算术》《孙子算经》《黄钟算法》《二十八宿分野图》

五行

《九宫行棋经》《地形志》《周易占》《周易通灵决》《东方朔书》《五姓岁月禁忌》《九天嫁娶图》《占梦书》《灶经》《祥瑞图》《灾异图》《宅吉凶论》

医家

《本草图经》《本草纲目》《张仲景方》《华佗方》《素问》《针灸甲乙经》《明堂孔》《灵枢经》《养生要集》《神仙服食经》《食经》《脉经》《种植药法》《黄帝养胎经》《针灸图要决》《养生术》

小说家

《博物志》《太平广记》

文集

《楚辞》《司马相如集》《贾逵集》《何晏集》《杜预集》《韩康伯集》《陶弘景集》《乐府新歌》《女鉴》

“经、史、子、集”包括哪些典籍?您知道吗

“经史子集”是古代人将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一些大型的古籍丛书往往囊括四部,并用以命名,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可见四部分类对古籍的重要意义。经:经书,是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史书,即正史;子:先秦百家著作,宗教;集:文集,即诗词汇编。泛指我国古代典籍。

出处:《新唐书·艺文志一》:“两都各聚书四部,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示例:就从妹子说一句书,无论~,大家都顶针续麻依次接下去。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八回。

“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适用于传统文化典籍。今天,它仍是我们熟悉古籍、进而了解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五四以来,我国借鉴西方的图书分类法,按现代学科体系进行图书分类。截止到2013年10月我国各类图书馆普遍仍采用的是九十年代修订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但是,由于不少古籍很难纳入中图法的分类体系,因此一般古籍图书馆(库)的庋藏和检索,仍袭用传统的四部分类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代产生的典籍难以数计,据不完全统计,留存至今的尚有8万余种之多。对古籍的分类整理也很早就开始,第一次大规模的古籍整理,始于公元前26年西汉成帝时,由刘向、刘歆父子先后主持,内容包括搜辑、校勘、分类、编目等,最终编成了中国最早的国家图书馆目录《七略》。《七略》将当时搜辑整理的典籍分为六艺、诸子、兵书、数术、方技、诗赋六大类,加上概论性质的辑略,总题《七略》。该书早已亡佚,但它的基本内容都被保存在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因此,《汉书·艺文志》成为今存最早的古籍分类目录。

汉代以后,各种官修,私撰的古籍分类目录不断涌现,分类方法也不断有所改进。西晋荀勖的《晋中经簿》将六略改为四部,即甲部录经书(相当于六艺),乙部录子书(包括诸子、兵书、数术、方技),丙部录史书,丁部为诗赋等,这就奠定了四部分类的基础。东晋李充所编《晋元帝书目》根据当时古籍的实际情况,将史书改入乙部,子书改入丙部,这样,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已略具雏形。

四部体制的最终确立,体现在《隋书·经籍志》中,这部实际上由唐初名臣魏征所编的目录,正式标注经、史、子、集四部的名称,并进一步细分为40个类目。

除了上述四分法、六分法外,历代还有将古籍七分、九分以至十二分的,但都不占主导地位,这说明经过时间的检验,四分法能较好地解决繁复的古籍分类问题,因而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当然,四部之下的各种类目,历代都有所变动,清代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分为四部44类,有较大的权威性。

“经部”

“经” 有“五经”、“九经”、“十三经”之说。“五经” 指的是先秦时代《周易》、《尚书》、《诗经》、《礼》、《春秋》五种儒家经典。秦始皇焚书,除《周易》作为术数之书得以保留外,其余四种皆被焚毁。汉儒凭自己的记忆将其恢复,将其定为官学,设立“五经博士”,五经之名正式确定下来。唐科取士,其中“明经”科考试内容变为“九经”,即《周易》、《尚书》、《诗经》、《左传》、《礼记》、《周礼》、《孝经》、《论语》、《孟子》。南宋以后又逐步拓展为十三部儒家经典,简称“十三经”。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四库全书的“经部”共分十类,计695部,10214卷。包括宋嘉佑三年章友直篆书的《宋二体石经》,《宋高宗石经》,唐文宗二年郑覃的《十二经》(无《孟子》),明嘉靖年间至善堂《九经》,明崇祯年间金蟠、葛鼐合刊的《十三经古注》,清嘉庆年间计树园《十一经》(无《论语》、《孟子》)等。

经部还包括历代学者为十三经所作的注疏本,如曹魏时代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的《周易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汉代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汉代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仪礼注疏》,汉代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晋杜预集解,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春秋谷梁传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论语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孝经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孟子注疏》等。

经部还包括一些训诂、字书和韵书,如汉代扬雄《方言》,汉代刘熙《释名》,魏张揖《广雅》,清人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传释词》,阮元《经籍纂诂》,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梁顾野王《重修玉篇》,宋陈彭年《重修广韵》,宋丁度《集韵》,清毛奇龄《古今通韵》等。

“史部”

《四库全书》的“史部”将中国古代史类典籍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等11类,计7119种,275857卷。主要可分为通史,断代史、政事史、制度史、方志、历史地理和地图几大类。

通史主要有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北宋郑樵的《通志》。

断代史有东汉班固的《汉书》,南北朝宋朝范晔《后汉书》,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唐代房玄龄等的《晋书》,梁朝沈约的《宋书》,梁朝萧子显的《齐书》,唐朝姚思廉的《梁书》、《陈书》,北齐魏收的《魏书》唐朝李百药《北齐书》,唐朝令狐德棻《周书》,唐朝魏征等人的《隋书》,唐朝李延寿的《南史》、《北史》,五代后晋刘昫《旧唐书》,宋代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宋代薛居正《旧五代史》,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元代托克托《宋史》、《辽史》、《金史》,明代宋濂《元史》,清朝张廷玉等《明史》,清遗臣赵尔巽、柯绍忞《清史稿》。二十五史中除《史记》外,其余皆为断代史。政事史,如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唐许嵩《建康实录》,清毕沅《须资治通鉴》等。

制度史专详历代典章文物的,如唐人杜佑的《通典》、宋人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宋人王溥《唐会要》、《五代会要》,南宋末年徐天麟《西汉会要》、《东汉会要》,宋人李攸《宋朝事实》,宋人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清人徐松《宋会要》,清人孙楷《秦会要》,黄岩《三国会要》,龙文彬《明会要》等。

专论刑律法制者,如唐玄宗李隆基撰,李林甫等注《大唐六典》,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北宋窦仪等《宋刑统》,李善长刘基等《大明律》,朝鲜金祗等撰《大明律直解》(内容包括《洪武二十二年律》、《律条直引》、《军政条例》、《宪纲事类》、《吏部条例》、弘治《问刑条例》、《嘉靖新例》、嘉靖《重修问刑条例》、《宗藩条例》、《嘉隆新例》、《皇明诏令》、《皇明条法事类纂》等稀见的明代法律典籍25种)。清乾隆年间,三泰等编撰《钦定大清律例》和盛京满文档案中的律令、《蒙古律例》、《西宁青海番夷成例》、《钦定回疆则例》等。

以记载地域、风俗、物产为中心的方志,最早是三国时代吴人顾启期《娄地记》。据《隋志•史部地理类》记载:此后专绘各州地形者,有《周地图记》、《冀州图经》、《齐州图经》、《幽州图经》等;记载风俗者有《陈留风俗传》、《北荒风俗记》等;记载山川者有《衡山记》、《游名山志》等;记载各地建筑者有《三辅黄图》、《洛阳宫殿簿》;记载寺观者有《洛阳伽蓝记》、《华山精舍记》等。隋大业年间尚书省编纂的《诸郡物产土俗记》、《区宇图志》、《诸州图经集》首开编纂全国范围方志图经之端。继后则有唐代李吉甫所修的《元和郡县制》,宋代王存﹑曾肇﹑李德刍共同编修《元丰九域志》,乐史所修的《太平寰宇记》,元初扎马剌丁和虞应龙所修的《大元一统志》,明英宗时李贤等重修的《大明一统志》,清代的康熙《大清一统志》,乾隆《大清一统志》和《嘉庆重修一统志》。私人编修的全国地域图经者有宋人祝穆《方舆揽胜》,清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私人编修的地方志有晋人常琚《华阳国志》,朱长久《吴郡图经》,梁克家《三山志》,范成大《吴郡志》,罗愿《新安志》,高似孙《剡录》,陈耆卿《赤城志》,常棠《澉水志》,元代于钦《齐乘》,明代康海《武功县志》,韩邦靖《朝邑县志》,清代章学诚《和州志》、《亳州志》、《永清县志》,董方立《长安志》、《咸宁志》,郑珍、莫友芝《遵义志》,洪亮吉《泾县志》、《淳化志》、《长武志》,武亿《偃师志》、《安阳志》,段玉裁《富顺志》,钱坫《朝邑志》,李兆洛《凤台志》等。

史部还包括大量学者为上述史书所作的集解、索引、考辨、补注,如宋代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引》,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清沈钦韩《汉书疏证》,清全祖望《汉书地理志稽疑》,清徐松《汉书西域传补注》宋熊方《补后汉书年表》,清杭世骏《三国志补注》宋吴缜《新唐书纠谬》,清厉鹗《辽史拾遗》等。

“子部”

四库全书将中国历史上创立一种学说或建立一个学派的人物文集列入“子部”,包括哲学、宗教、科技、医、农、兵、法以及类书、杂著等诸多方面。实际上,凡经、史、集无法容纳的皆入子部,十分庞杂。《四库全书总目》将其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历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十四类,总收典籍930部,17566卷。其中“杂家”类也收录现在图书分类中归于文学类的诗文评的一些笔记,如俞文豹《吹剑录》、周密《齐东野语》、王士祯《池北偶谈》等。

“子”类书籍坊間出版过《十子全书》、《二十二子》,其中以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世界书局出版的《诸子集成》最为完备,其中收录老子、庄子等二十六子,多用清儒校本。二十六子典籍为:《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墨子》、《晏子》、《尹文子》、《管子》、《商君书》、《慎子》、《韩非子》、《孙子》、《吴子》、陆贾《新语》、刘安《淮南子》、桓宽《盐铁论》、扬雄《法言》、王充《论衡》、荀悦《申鉴》、王符《潜夫论》、葛洪《抱朴子》、刘义庆《世说新语》、颜之推《颜氏家训》。

《四库全书》中子部的儒家类有:王肃《孔子家语》、《荀子》、陆贾《新语》、桓宽《盐铁论》、贾谊《新书》、刘向《新序》、扬雄《法言》、荀悦《申鉴》、王符《潜夫论》、徐干《中论》、傅玄《傅子》、王通《中说》、唐太宗《帝范》、林慎思《续孟子》、《伸蒙子》、司马光《家范》、张载《张子全书》、朱熹编次《二程遗书》、吕本中《童蒙训》、朱熹《延平答问》、《近思录》、《杂学辨》、《小学集注》、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真德秀《大学衍义》、《读书记》、《心经》、《政经》等。

兵家类有吕望《六韬》、孙武《孙子》、吴起《吴子》、司马穰苴《司马法》、尉繚《尉繚子》,黄石公《三略》、《素书》、李靖《李卫公问对》、李荃《太白阴经》,曾公亮《武经总要》、许洞《虎钤经》、唐顺之《武编》、何良臣《阵纪》、郑若曾《江南经略》、茅元仪《武备志》、戚继光《纪效新书》、《练兵纪实》等。

法家类有:管仲《管子》、邓析《邓析子》、商鞅《商子》、韩非《韩非子》、和凝、和蒙《疑狱集》、张景《补疑狱集》、郑克《折狱龟鉴》、宋慈《洗冤录》、王与《无冤录》、桂万荣《棠阴比事》等。

农家类有:贾思勰《齐民要术》、陈旉《农书》、元代官撰《农桑辑要》、鲁明善《农桑衣食撮要》、王桢《农书》、朱橚《救荒本草》、徐光启《农政全书》、熊三拔《泰西水法》、鲍山《野菜博录》、乾隆二年官撰《授时通考》等。

医家类有:王冰《黄帝素问》、王冰《灵枢经》、越人《难经本义》、皇甫谧《甲乙经》、张仲景《金匮要略》、《伤寒论》、葛洪《肘后备急方》、巢元方《巢氏诸病源候论》、孙思邈《千金方》、《银海精微》、王焘《外台秘要》、无名氏《铜人针灸经》、西方子《明堂灸经》、沈括《苏沈良方》、陈直《寿亲养老新书》、董汲《脚气治法总要》、《旅舍备要方》、刘温舒《素问入式运气论奥》、陈林编次《圣济总录纂要》、唐慎微《证类本草》、王贶《全生指迷方》、宋太医局刻本《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夏德《卫生十全方、奇疾方》、张杲《医说》、王执中《针灸资生经》、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无名氏《产育宝庆方》、无名氏《产宝诸方》、杨士瀛《仁斋直指》、无名氏《急救仙方》、张从正《儒门事亲》、李杲《脾胃论》、《兰室秘藏》、王好古《医垒元戎》、《汤液本草》、危亦林《世医得效方》、齐德之《外科精义》、戴启宗《脉诀刊误》、朱橚《普济方》、徐用诚《玉机微义》、薛己《薛氏医案》、汪机《针灸问对》、《外科理俐》、江瓘《名医类案》、孙一奎《赤水玄珠》、王肯堂《证治准绳》、李时珍《本草纲目》、《濒湖脉学》、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张介宾《类经》、《景岳全书》、鄂尔泰《医宗金鉴》、喻昌《医门法律》、张登《伤寒舌鉴》、魏之琇《续名医类案》、徐大椿《兰台轨范》、《伤寒类方》、《医学源流》等。

天文算法类有:赵爽《周髀算经》、苏颂《新仪象法要》、王应麟《六经天文编》、赵友钦《原本革象新书》、《重修革象新书》、朱载堉《圣寿万年历》、邢云路《古今律历考》、徐光启《新法算书》、康熙玄烨《曆象考成》、《数理精蕴》薛凤祚《天学会通》、梅文鼎《曆算全书》、《大统曆志》、《中西经星同异考》、江永《算学》、无名氏《九章算术》、秦九韶《数学九章》、李冶《测园海镜》等。

术数类有:扬雄《太玄经》、卫元嵩《元包》、司马光《潜虚》、邵雍《皇极经世》、张行成《易通变》、黄道周《三易洞玑》、庾季才《灵台秘苑》、李淳风《观象玩占》、南宋人撰《乾象通鉴》、刘基《清类天文分野之书》、瞿云悉达《唐开元占经》、黄帝《宅经》、郭璞《葬书》、青乌先生《葬经》、东方朔《灵棋经》、焦延寿《易林》、无名氏《六壬大全》、胡煦《卜法详考》、鬼谷子《李虚中命书》、无名氏《星命渊源》、《三命通会》、万民英《星学大成》、王朴《太清神鉴》等。

艺术(书画)类有:谢赫《古画品录》、庾肩吾《书品》、姚最《续画品》、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史》、孙过庭《书谱》、张怀瓘《书断》、窦泉《述书赋》、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法书要录》、朱景玄《唐代名画录》、韦续《墨薮》、荆浩《画山水赋》、宋高宗《翰墨志》、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宋代名画评》、黄休复《益州名画录》、郭若虚《图画见闻志》、郭熙《林泉高致》、朱长文《墨池编》、米芾《画史》、《书史》、《宝章待访录》、《海岳名言》、无名氏《宣和画谱》、韩拙《山水纯全集》、董廻《广川书跋》、《广川画跋》、邓椿《书继》、姜夔《续书继》、岳珂《宝真斋法书赞》、陈思《书小史》、《书苑菁华》、董更《书录》、李衎《竹谱》、汤垕《书鉴》、盛熙明《法书考》、夏文彦《图绘宝鉴》、陶宗仪《书史会要》、朱存理《珊瑚木难》、《铁网珊瑚》、杨慎《墨池琐录》、丰坊《书诀》、王世贞《书画跋》、唐志契《绘事微言》、项穆《书法雅言》、潘之淙《书法离钩》、朱谋西《画史会要》、郁逢庆《郁氏书画题跋记》、张丑《清河书画舫》、《真迹日录》、《法书名画闻见表》、《南阳法书表》、《清河书画表》、汪珂玉《珊瑚网》、孙岳颁等《佩文斋书画谱》、乾隆九年官撰《秘殿珠林》、《石渠宝籍》、周亮工《读画录》、孙承泽《庚子销夏记》、吴其贞《书画记》、王毓贤《绘事备考》、冯武《书传》、高士奇《江村销夏录》、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厉鹗《南宋院画录》、倪涛《六艺之一录》、邹一桂《小山画谱》、蒋骥《传神秘要》等。

艺术(琴棋墨砚酒茶鼎器)类有:朱长文《琴史》、严瀓《松弦馆琴谱》、程雄《松风阁琴谱》、吾丘衍《学古编》、周亮工《印人传》、朱象贤《印典》、顾从德《印薮》、南卓《羯鼓录》、段安节《乐府杂录》、晏天章《玄玄棋经》、刘仲甫《棋诀》、陶弘景《古今刀剑录》、虞荔《鼎录》、吕大防《考古图》、王俅《啸堂集古录》、王黼《宣和博古图》、吕震《宣德鼎彝谱》、乾隆十四年官撰《西清古鉴》、王徵《诸器图说》、苏易简《文房四谱》、唐积《歙州砚谱》、米芾《砚史》、无名氏《歙砚说》、《端溪砚谱》、高似孙《砚笺》、乾隆四十三年官撰《西清砚谱》、李孝美《墨谱》、晁寄《墨经》、陆友《墨史》、沈继孙《墨法集要》、乾隆十六年官撰《钱录》、无名氏《香谱》、陈敬《香谱》、周嘉胄《香乘》、杜绾《云林石谱》、陆羽《茶经》、蔡襄《茶录》、黄儒《品茶要录》、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陆廷灿《续茶经》、张又新《煎茶水记》、朱翼中《北山酒经》、窦苹《酒谱》等。

艺术(草木禽鱼)类有:欧阳修《洛阳牡丹记》、王观《扬州芍药谱》、范成大《范村梅谱》、《范村菊谱》、刘蒙《刘氏菊谱》、史正志《史氏菊谱》、史铸《百菊集谱》、赵时庚《金漳兰谱》、陈思《海棠谱》、蔡襄《荔枝谱》、韩彦直《橘录》、戴凯之《竹谱》、释赞宁《筍谱》、陈仁玉《菌谱》、汪灏《广群芳谱》、师旷《禽经》、傅肱《蟹谱》、高似孙《蟹略》、杨慎《异鱼图赞》、胡世安《异鱼图赞笺》、《异鱼图赞补》等。

杂家类有:周鬻《鬻子》、墨翟《墨子》、程本《子华子》、尹文《尹文子》、慎到《慎子》、陆佃注《鹖冠子》、汪继培校《尸子》、公孙龙《公孙龙子》、鬼谷子《鬼谷子》、吕不韦《吕氏春秋》、刘安《淮南子》、刘歆《刘子》、颜之推《颜氏家训》、董正功《续颜氏家训》、赵蕤《长短经》、谭峭《化书》、班固《白虎通义》、崔豹《古今注》、吴曾《能改斋漫录》、王观国《学林》、洪迈《容斋随笔》、王应麟《困学纪闻》、顾炎武《日知录》、何焯《义门读书记》、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赵翼《陔下丛考》、姚鼐《惜抱轩笔记》、王念孙《读书杂志》、俞正燮《癸巳类稿》、王充《论衡》、应劭《风俗通义》、封演《封氏闻见录》、沈括《梦溪笔谈》、苏轼《仇池笔记》、《东坡志林》、释洪惠《冷斋夜话》、朱弁《曲洧旧闻》、马永卿《懒真子》、《元城语录》、何薳《春渚纪闻》、叶梦得《石林燕语》、《避暑录话》、赵彦卫《云麓漫钞》、张世南《游宦纪闻》、陆游《老学庵笔记》、罗大经《鹤林玉露》、张端义《贵耳集》、俞文豹《吹剑录》、周密《齐东野语》、叶子奇《草木子》、方以智《物理小识》、孙承泽《春明梦余录》、王士祯《池北偶谈》、《居易录》、《香祖笔记》、《分甘余话》、马总《意林》、无名氏《绀珠集》、曾慥《类说》、陶宗仪《说郛》等。

杂纂、类书类有:陆深《俨山外集》、陆楫《古今说海》、左圭《百川学海》、梅纯《续百川学海》、司马泰《再续百川学海》、程荣《汉魏丛书》、沈节甫《记录汇编》、胡文焕《格致丛书初编》、《百名家书》、毛晋《津逮秘书》、吴琯《古今逸史》、商濬《稗海》、《续稗海》、陈继儒《秘笈》、范钦《二十种奇书》、胡维新《两京遗编》、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高氏校刊《续知不足斋丛书》、张海鹏校刊《学津讨源》、清圣祖《古今图书集成》、欧阳询《艺文类聚》、虞世南《北堂书钞》、徐坚《初学记》、林宝《元和姓纂》、白居易《白孔六帖》、吴淑《事类赋》、李昉等《太平御览》、王钦若等《册府元龟》、高承《事物纪原》、任广《书叙指南》、叶廷珪《海录碎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唐仲有《帝王经世图谱》、孙逢吉《职官分纪》、吕祖谦《历代制度详说》、祝穆《事文类聚前集·后集·续集·别集·新集·外集·遗集》、潘自牧《记纂渊海》、章定《名贤氏族言行类稿》、陈景沂《全芳备祖前集·后集》、章如愚《山堂考索前集·后集·续集·别集》、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前集·后集·续集·别集·外集》、林駉《古今源流至论前集·后集·续集·别集》、王应麟《玉海附词学指南》、《小学绀珠》、《姓氏急就篇》、宋人无名氏《翰苑新书前集·后集·别集·续集》、阴时夫《韵府群玉》、唐顺之《荆川稗编》、凌迪知《万姓统谱》、徐元太《喻林》、冯琦《经济类编》、顾起元《说略》、陈耀文《天中记》、章潢《图书编》、陈禹谟《骈志》、彭大翼《山堂肆考》、董斯张《广博物志》、李清《诸史同异》、康熙四十九年官撰《渊鉴类函》、康熙五十八年官撰《骈字类编》、康熙六十年官撰《分类字锦》、康熙六十年官撰《子史精华》、康熙四十三年官撰《佩文韵府》、康熙四十三年官撰《韵府拾遗》、陈元龙《格致镜原》等。

释家类有:释僧祐《弘明集》、释道宣《广弘明集》、释道世《法苑珠林》、释智升《开元释教录》、释赞宁《宋高僧传》、晁迥《法藏碎金录》、《道院集要》、释惠洪《僧宝传·附补僧宝传、临济宗旨》、《林闲录》、释普济《五灯会元》、释晓莹《罗湖野录》、释觉岸《释氏稽古略》、释念常《佛祖通载》等。

道家类有:黄帝《阴符经解》、朱熹《阴符经考异》、河上公《老子注》、王弼《老子注》、苏辙《道德经解》、吴澄《道德真经注》、焦竑《老子翼》、尹喜《关尹子》、列御寇《列子》、江遹《冲虚至德真经解》、郭象《庄子注》、王雱《南华真经新传》、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焦竑《庄子翼》、文子《文子》、杜道坚《文子缵义》、刘向《列仙传》、魏伯阳《周易参同契通真义》、陈显微《周易参同契解》、葛洪《抱朴子内外篇》、《神仙传》、陶弘景《真诰》、王士元《亢仓子》、何粲《亢仓子注》、张志和《玄真子》、唐无名氏《无能子》、沈汾《续仙传》、张君房《云笈七签》、王道《古文龙虎经注疏》、白云斋《道藏目录详注》等。

“集部”

《四库全书》集部将其分为楚辞类、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五类,共收历代作家总集、别集各种点校、集解本以及诗文评及计1282部,26757卷。其中一些诗文评和笔记小说被收入子部的杂家和道家类别之中。

属于楚辞类有:王逸《楚辞章句》、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注》、吴仁杰《离骚草木疏》、萧云从《离骚图》、蒋骥《山带阁注楚辞》、戴震《屈原赋二十五篇》、张诗《屈子贯》、方绩《屈子正音》、马其昶《屈赋微》等。

文学总集有:萧统《文选注》、冯惟呐《古诗纪》、沈德潜《古诗源》、王士祯《古诗选》、徐陵《玉台新咏》、郭茂倩《乐府诗集》、杜文澜《古谣谚》、韩元吉《古文苑》、孙星衍《续古文苑》、许敬宗《文馆词林》、李昉等《文苑英华》、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元结《箧中集》、殷璠《河岳英灵集》、芮挺章《国秀集》、高仲武《中兴間气集》、姚合《极玄集》、韦庄《又玄集》、韦榖《才调集》、无名氏《搜玉小集》、姚铉《唐文粹》、郭麏《唐文粹补遗》、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元好问《唐诗鼓吹》、高棅《唐诗品汇》、胡震亨《唐音统签》、康熙四十六年御定《全唐诗》、清圣祖《古文渊鉴》、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王士祯《唐贤三昧集》、洪迈《万首唐人绝句》、陈沆《诗比兴笺》、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曾国藩《十八家诗钞》、乾隆三年御定《唐宋文醇》、乾隆十五年御定《唐宋诗醇》、吴之振等《宋诗钞》、杨亿《西昆酬唱集》、孔延之《会稽掇英总集》、北宋人编《圣宋文选》、蒲积中《古今岁时杂咏》、桑世昌《回文类聚》、魏齐贤、叶棻《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真德秀《文章正宗》、谢枋得《文章轨范》、陈仁子《文选补遗》、无名氏《三国文类》、陈思《两宋名贤小集》、祝尧《古赋辨体》、傅习《元风雅》、高棅《唐诗品汇》、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王志坚《四六法海》、李兆洛《骈体文钞》、梅鼎祚《古乐苑》、《东汉文纪》、《两晋文纪》、《宋文纪》、《南齐文纪》、《梁文纪》、《陈文纪》、《北齐文纪》、《后周文纪》、《隋文纪》、《释文纪》、贺复征《文章辨体汇选》、陆时雍《古诗镜、唐诗镜》、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方回《瀛奎律髓》、王相《千家诗》、吕祖谦《宋文鉴》、庄仲方《南宋文苑》、陈起《南宋群贤小集》、《江湖集》、《江湖后集》陈述《辽文汇》、元好问《中州集》、房祺《河汾诸老集》、郭元釬《全金诗》、张金吾《金文最》、顾嗣立《元诗选》、苏天爵《元文类》、钱谦益《列朝诗集》、朱彝尊《明诗综》、《明诗纪事》、沈德潜《明诗别裁》、陈济生《天启崇祯两朝遗诗》、程敏政《皇明文衡》、《新安文献志》、黄宗羲《明文海》、周亮工《赖古堂文选》、徐世昌《晚晴簃清诗汇》、陈衍《近代诗抄》、魏源《皇朝经世文编》、沈粹芬等《清文汇》、陈元龙《历代赋汇》、严可均《全上古秦汉三国六朝文》、胡震亨《全唐诗》、嘉庆十三年编《全唐文》、康熙四十五年编《佩文斋咏物诗选》、陈邦彦《历代题画诗类》、康熙五十年编《全金诗》、李调元《全五代诗》、乾隆十二年官撰《皇清文颍》、姚鼐《古文辞类纂》、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陈焯《宋元诗会》、俞宪《盛明百家诗》、曾枣庄等《全宋文》、曾枣庄《宋文纪事》、傅璇琮等《全宋诗》。

敦煌唐人写本《云谣集杂曲子》、赵崇祚《花間集》、无名氏《尊前集》、黄大舆《梅苑》、曾慥《乐府雅词》、黄升《花菴词选》、无名氏《类编草堂诗余》、周密《绝妙好词》、赵闻礼《阳春白雪》、元好问《中州乐府》、谭献《箧中词》、陈耀文《花草粹编》、沈辰垣《历代诗余》、朱彝尊《词综》、王鹏运《四印斋所刻词》、朱孝臧《疆村丛书》、江标《宋元名家词》、王昶《续词综》、黄宪清《再续词综》、孙默《十六家词》、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林大椿《唐五代词》、唐圭璋《全宋词》、曾昭岷《全唐五代词》、王奕清《词谱》、《曲谱》、舒梦兰《白香词谱》、戈载《词林正韵》、查培继《词学全书》、万树《词律》、周德清《中原音韵》、臧晋叔《元人百种曲》、吴昌绶等《双照楼影刊宋金元明本词》、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

属于集部的别集有:扬雄《杨子云集》、蔡邕《蔡中郎集》、孔融《孔北海集》、曹植《曹子建集》、阮籍《阮步兵集》、陆机《陆士衡集》、陆云《陆士龙集》、陶潜《陶渊明集》、鲍照《鲍参军集》、谢脁《谢宣城集》、萧统《昭明太子集》、江淹《江文通集》、何逊《何水部集》、庾信《庾子山集》、徐陵《徐孝穆集》、李璟、李煜《南唐二主词》、冯延巳《阳春集》、寒山《寒山子集附拾得集》、王绩《东皋子集》、王勃《王子安集》、杨炯《盈川集》、卢照邻《卢升之集》、骆宾王《骆丞集》、陈子昂《陈拾遗集》、张说《张燕公集》、张九龄《曲江集》、李邕《李北海集》、宋之问《宋之问集》、李白《李太白集》、杜甫《杜工部集》、高适《高常侍集》、岑参《岑嘉州集》、孟浩然《孟浩然集》、儲光羲《儲光羲诗》、元结《次山集》、颜真卿《颜鲁公集》、皎然《杼山集》、刘长卿《刘随州集》、韦应物《韦苏州集》、独孤及《毘陵集》、钱起《钱仲文集》、陆贽《翰院集》、顾况《华阳集》、权德舆《权文公集》、韩愈《韩昌黎集》、柳宗元《柳河东集》、刘禹锡《刘宾客文集》、张籍《张司业集》、皇甫湜《皇甫持正文集》、李翱《李文公集》、孟郊《孟东野集》、贾岛《长江集》、卢仝《玉川子诗集》、李贺《昌谷集》、王建《王司马集》、李益《李君虞诗集》、卢纶《卢户部集》、沈亚之《沈下贤集》、李绅《追昔游集》、李德裕《会昌一品集》、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元稹《元氏长庆集》、杜牧《樊川文集》、姚合《姚少监诗集》、李商隐《李义山诗集》、《樊南文集》、温庭筠《温飞卿集笺注》、许浑《丁卯集》、孙樵《孙可之集》、皮日休《皮子文薮》、陆龟蒙《甫里集》、《笠泽丛书》、郑谷《云台编》、司空图《司空表圣集》、杜荀鹤《唐风集》、韩偓《韩内翰别集》、《香奁集》、张祜《张承吉诗集》、罗隐《罗昭谏集》、齐己《白莲集》、韦庄《浣花集》、徐铉《骑省集》、柳开《河东集》、寇准《寇忠愍公诗集》、王禹偁《小畜集》、林逋《和靖诗集》、杨亿《武夷新集》、张先《张子野词》、柳永《乐章集》、晏殊《珠玉词》、宋庠《宋元宪集》、宋祁《宋景文集》、韩琦《安阳集》、范仲淹《范文正公全集》、尹洙《河南集》、蔡襄《蔡忠惠集》、司马光《传家集》、苏舜钦《苏学士集》、李觏《盱江集》、刘敞《公是集》、刘攽《彭城集》、曾巩《元丰类稿》、梅尧臣《宛陵集》、范祖禹《范太史集》、文彦博《潞公集》、邵雍《击壤集》、周敦颐《周元公集》、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醉翁琴趣外编》、《六一词》、晏几道《小山乐府》、苏洵《嘉祐集》、王安石《临川集》、王令《广陵集》、苏轼《东坡全集》、《东坡乐府》、苏辙《栾城集》、黄庭坚《山谷集》、《山谷琴趣外编》、陈师道《后山集》、秦观《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贺铸《东山词》、沈括《长兴集》、晁补之《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编》、周邦彦《片玉词》、李之仪《姑溪居士前集、后集》、《姑溪词》、毛滂《东堂词》、宗泽《宗忠简集》、李纲《梁谿集》、李清照《漱玉词》、赵鼎《忠正德集》、叶梦得《石林居士建康集》、《石林词》、向子煙《酒边词》朱敦儒《太平樵唱》陈与义《简斋集》、《无住词》、王庭珪《卢溪集》、孙觌《鸿庆居士集》、《内简尺牍编注》、郑樵《夹漈遗稿》、岳飞《岳忠武王文集》、张元干《芦川归来集》、吕本中《东莱诗集》、胡寅《斐然集》、张孝祥《于湖集》、《于湖词》、周紫之《太仓稊米集》、《竹坡词》、朱熹《晦庵集》、陆九渊《象山集》、周必大《文忠集》、辛弃疾《稼轩长短句》、王质《雪山集》、吕祖谦《东莱集》、王十朋《梅溪集》、洪适《盘洲集》、洪迈《野处类稿》、范成大《石湖集》、杨万里《诚斋集》、陆游《渭南文集》、《剑南诗稿》、《放翁词》、叶适《水心集》、韩元吉《南涧甲乙稿》、戴复古《石屏集》、张栻《南轩集》、陈亮《龙川文集》、《龙川词》、徐照《芳兰轩集》、徐玑《二薇亭集》、翁卷《西巌集》、赵师秀《清苑斋集》、刘过《龙洲集》、《龙洲词》、魏了翁《鹤山集》、真德秀《西山文集》、姜夔《白石诗集》、《白石道人歌曲》、严羽《沧浪集》、刘克庄《后村集》、《后村长短句》、戴复古《石屏词》、方岳《秋崖集》、史达祖《梅溪词》、吴文英《梦窗词》、朱淑贞《断肠词》、文天祥《文山集》、刘辰翁《须溪集》、《须溪词》、蒋捷《竹山词》、周密《草窗词》、张炎《山中白云》、王沂孙《碧山乐府》、汪元量《湖山类稿》、谢翱《睎发集》、林景熙《林霁山集》、赵秉文《滏水集》、王若虚《滹南遗老集》、元好问《遗山集》、《遗山乐府》、耶律楚材《湛然居士集》、姚燧《牧庵集》、虞集《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揭傒斯《揭文安公全集》、萨都剌《雁门集》、杨维桢《东维子文集》、《铁崖乐府》、《复古诗集》、方回《桐江续集》、郝经《陵川集》、张养浩《归田类稿》、戴表元《剡源集》、胡祗遹《紫山大全》、赵孟頫《松雪斋集》、吴澄《吴文正集》、刘因《静修集》、王恽《秋涧集》、刘敏中《中菴集》、范椁《范德机诗》、许有壬《至正集》、《圭塘小稿》、贡奎《云林集》、贡师泰《玩斋集》、宋濂《宋学士全集》、刘基《诚意伯文集》、高启《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陶宗仪《南村诗集》、方孝孺《逊志斋集》、解缙《文毅集》、杨士奇《东里文集》、杨荣《杨文敏集》、于谦《于忠肃集》、李东阳《怀麓堂集》、程敏政《篁墩集》、祝允明《怀星堂集》、李梦阳《空同集》、何景明《大复集》、杨慎《升庵集》、文征明《甫田集》、唐顺之《荆川集》、李攀龙《沧溟集》、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续稿》、《读书后》、汪道昆《太函集》、高拱《高新郑全集》、张居正《太岳集》、宗臣《宗子相集》、归有光《震川文集》、茅坤《茅鹿门集》、谢榛《四溟集》、屠隆《由拳集》、焦竑《澹园集》、胡应麟《少室山房类稿》、左光斗《浮邱集》、钟惺《隐秀轩文集》、谭元春《岳归堂集》、袁宗道《白苏斋类稿》、袁宏道《袁中郎先生集》、袁中道《珂雪斋集》、李开先《李开先集》、汤显祖《玉茗堂全集》、李贽《李氏焚书》、吴承恩《射阳先生存稿》、张岱《琅嬛文集》、陈子龙《陈忠裕公全集》、张煌言《张苍水集》、夏完淳《夏完淳集》、清高宗《高宗诗四集、余集》、《高宗文初集》、宋琬《安雅堂全集》、屈大均《翁山诗外、文外》、《道援堂词》、曹贞吉《珂雪词》、傅山《霜红龛集》、顾炎武《亭林诗文集》、黄宗羲《南雷文案》、王夫之《姜斋诗文集》、《船山遗书》、《鼓棹集》、钱谦益《初学集》、《有学集》、吴伟业《梅村集》、侯方域《壮悔堂集》、吕留良《吕晚村集》、顾贞观《弹指词》、施闰章《学余堂文集》、王士祯《带经堂全集》、《渔洋山人精华录》、汪琬《尧峰文钞》、彭孙遹《松桂堂全集》、朱彝尊《曝书亭集》、《曝书亭词》、张英《文端集》、毛奇龄《西河文集》、陈维崧《陈检讨四六》、《陈迦陵诗文词全集》、纳兰性德《纳兰词》、洪升《稗畦集、续集》、孔尚任《湖海集》、查慎行《敬业堂集》、戴名世《南山集》、《潜虚集》、魏禧《魏叔子文集》、赵执信《饴山堂集》、厉鹗《樊榭山房集》、方苞《方望溪先生全集》、刘大魁《海峰诗文集》、姚鼐《惜抱轩诗文集》、钱大昕《潜研堂集》、赵翼《瓯北集》、洪亮吉《洪北江诗文集》、蒋士铨《忠雅堂集》、袁枚《小仓山房集》、全祖望《鲒崎亭集》、张惠言《茗柯文集》、《茗柯词》、黄景仁《两当轩诗集》、恽敬《大云山房集》、文廷式《云起轩词钞》、蒋春霖《水云楼词》、吴敬梓《文木山房集》、阮元《研经室集》、何焯《义门先生集》、厉鹗《樊榭山房词》、龚自珍《定庵全集》、魏源《古微堂文集》、俞樾《春在堂全集》、王鹏运《半塘定稿》、王闿运《湘绮楼全集》、朱孝臧《疆村语业》、黄遵宪《人境庐诗草》、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秋瑾《秋瑾集》、刘师培《刘申叔遗书》、王国维《王静安先生遗书》、章炳麟《章氏丛书》等。

诗文评类有: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钟嵘《诗品》、挚虞《文章流别论》、刘勰《文心雕龙》、任昉《文章缘起》、皎然《诗式》、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孟綮《本事诗》、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遍照金刚《文镜秘府》、欧阳修《六一诗话》、司马光《续诗话》、刘攽《中山诗话》、陈师道《后山诗话》、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后集》、魏泰《临汉隐居诗话》、吴千《优古堂诗话》、许顗《彦周诗话》、吕本中《紫微诗话》、王铚《四六话》、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叶梦得《石林诗话》、吴可《藏海诗话》、朱弁《风月堂诗话》、张戒《岁寒堂诗话》、陈严肖《庚溪诗话》、葛立方《韵语阳秋》、黄彻《巩溪诗话》、计有功《唐诗纪事》、吴聿《观林诗话》、周紫之《竹坡诗话》、胡仔《笤溪渔隐丛话前集、后集》、周必大《二老堂诗话》、杨万里《诚斋诗话》、严羽《沧浪诗话》、魏庆之《诗人玉屑》、尤袤《全唐诗话》、姜夔《白石道人诗说》、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后集、续集、新集》、王灼《碧鸡漫志》、张炎《词源》、沈义父《乐府指迷》、吴子良《荆溪林下偶谈》、蔡梦弼《草堂诗话》、何溪汶《竹庄诗话》、周密《浩然斋雅谈》、范睎文《对床夜语》、蔡正孙《诗林广记前集、后集》、王若虚《滹南诗话》、辛文房《唐才子传》、王构《修词鉴衡》、祝诚《莲堂诗话》、李东阳《怀麓堂诗话》、安磐《颐山诗话》、杨慎《诗话补遗》、王世懋《艺圃撷余》、胡应麟《诗薮》、胡震亨《唐音癸签》、吴景旭《历代诗话》、谢榛《四溟诗话》、王夫之《姜斋诗话》、叶燮《原诗》、王士祯《渔洋诗话》、郎廷槐《师友诗传录》、赵执信《谈龙录》、沈德潜《说诗脺语》、厉鹗《宋诗纪事》、袁枚《随园诗话》、赵翼《瓯北诗话》、洪亮吉《北江诗话》、张宗橚《词林纪事》、孙梅《四六丛话》、翁方纲《石洲诗话》、李调元《赋话》、章学诚《文史通义》、陈鸿墀《全唐文纪事》、吕璜《初月楼古文绪论》、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潘德与《养一斋诗话》、方东树《昭昧詹言》、刘熙载《艺概》、陈田《明诗纪事》、郑方坤《全闽诗话》、《五代诗话》、梁启超《饮冰室诗话》、陈衍《石遗室诗话》、《辽诗纪事》、《金诗纪事》、《元诗纪事》、况周颐《蕙风词话》、王国维《人间词话》、何文焕《历代诗话》、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清诗话续编》、唐圭璋《词话丛编》等。

易经

《归藏》《周易》《周易系辞》《周易集注系辞》《周易卦序论》《周易系辞义疏》

尚书

《古文尚书》《今字尚书》《尚书洪范五行传论》

诗经

《韩诗》《韩诗外传》《毛诗》

《周官礼》《周官礼义疏》《周官礼图》《仪礼》《丧服经传》《集注丧服经传》《五服图》《大戴礼记》《夏小正》《礼记》《月令章句》《中庸讲疏》《礼论要钞》《周室王城明堂宗庙图》

《乐社大义》《乐论》《古今乐录》《管弦记》《乐府声调》《乐经》《琴谱》《乐谱》《太常寺曲名》《历代乐名》《黄钟律》

春秋

《春秋经》《春秋左氏长经》《春秋左氏传》《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春秋释训》《春秋公羊传》《春秋公羊解诂》《春秋繁露》《春秋决事》《春秋谷梁传》《春秋三传论》

孝经

《古文孝经》《集解孝经》《孝经义疏》《孝经敬爱义》《孝经义》《孝经义疏》《古文孝经述义》

论语、尔雅、五经总义

《论语》《集解论语》《论语释疑》《论语义疏》《孔子家语》《孔丛》《尔雅》《集注尔雅》《尔雅音》《广雅》《小尔雅》《方言》《五经大义》《五经通义》《六艺论》

纬书

《河图》《河图洛书》《易纬》《尚书纬》《诗纬》《礼纬》《礼记默房》《乐纬》《春秋灾异》《春秋纬》《孝经勾命诀》《孝经援神契》《论语谶》

小学

《急就章》《千字文》《古今字诂》《说文》《字林》《玉篇》《音书考源》《声韵》《四声》《河洛语音》

上古

《战国策》《战国策论》《楚汉春秋》《古今注》《越绝记》《史记》《汉书》《后汉书》《魏书》《魏武本纪》《吴书》《东观汉记》《后汉书音》《论三国志》《后汉纪》《三国志》《晋书》

中古

《宋书》《齐书》《梁书》《齐纪》《梁史》《梁书帝纪》《陈书》《后魏书》《旧唐书》《新唐书》 《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周史》《宋史 》《通史》

近古

《辽史》《金史》《元史》《 明史》

近现代

《清史稿》

儒家

《晏子春秋》《曾子》《子思子》《新语》《盐铁论》《说苑》《扬子法言》《潜夫论》《要览》

道家

《老子道德经》《老子义疏》《文子》《鹖冠子》《列子》《庄子》《南华论》《抱朴子内篇》《孙子》《夷夏论》《玄子》《广成子》

法家

《管子》《商君书》《慎子》《韩子》

名家

《邓析子》《尹文子》《士品》《人物志》

墨家

《墨子》《隋巢子》

纵横家

《鬼谷子》

兵家

《孙子兵法》《太公六韬》《太公金匮》《周书阴符》《大将军兵法》《象经》《玄女战经》《兵法三家军占秘要》《棋图势》《围棋品》《棋法》《二仪十博经》

杂家

《白虎通义》《抱朴子外篇》《博览》《古今注》

农家

《齐民要术》《四人月令》《禁苑实录》

天文

《周髀》《浑天义》《天文集占》《天文集要钞》《星占》《京氏释五星灾异传》《洪范占》《二十八宿分野图》

历数

《四分历》《七曜历术》《漏刻经》《历注》《九章算术》《孙子算经》《黄钟算法》《二十八宿分野图》

五行

《九宫行棋经》《地形志》《周易占》《周易通灵决》《东方朔书》《五姓岁月禁忌》《九天嫁娶图》《占梦书》《灶经》《祥瑞图》《灾异图》《宅吉凶论》

医家

《本草图经》《本草纲目》《张仲景方》《华佗方》《素问》《针灸甲乙经》《明堂孔》《灵枢经》《养生要集》《神仙服食经》《食经》《脉经》《种植药法》《黄帝养胎经》《针灸图要决》《养生术》

小说家

《博物志》《太平广记》

文集

《楚辞》《司马相如集》《贾逵集》《何晏集》《杜预集》《韩康伯集》《陶弘景集》《乐府新歌》《女鉴》

醒悟:宗教信仰有什么用?唯物、唯心理论有什么用?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论.第七部》(146)

思想理论的方式与方法

思想理论有什么用?我们用思想理论来做什么?我们也可以问,宗教信仰有什么用?我们用宗教信仰来做什么?一追究,发现有什么用很简单,就跟头痛吃止痛片一样,因为我们迷惑了,不懂生活和不懂自己,我们是用宗教思想来破迷止惑的,我们走进庙门、烧香磕头,甚至于研读佛学,修习身心灵,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恐怕不是,是为了替自己寻一条“离苦得乐”的出路。

于是,宗教之门——即宗教的方式方法很简单,就是塑些高大人像,供人礼拜乞求,力图有求必应;再就是身披袈裟、吃斋念佛,或者研修经文,然后看穿世事,空性空灵,进入终极的涅槃之境,尽享西天之乐。这极容易看出:思想理论有什么目的,就会产生出相应的方式方法,反过来说,宗教之门的若干方式方法,比如吃斋持戒、坐禅修道、得道升天、立地成佛直接表达着宗教信仰的目的。这也同时说明,思想理论是用来制造方式方法的,再复杂高深、甚至不可捉摸的思想理念都是用来制造简单、适用、有效、可行的方式方法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思想理论正确与否我们暂且不论,但它们都留下了一地的方式方法供人们使用,我们长期沿用这些方式方法,它们背后理论的正确与否,我们也就不太在意了。

因此,我们只用有效的方法,从来不追究自己是唯物主义者还是唯心主义者,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思想理论是服务于使用的,换句话说就是,理论是要拿来用的,不仅是印在纸上、搁在书架上或者吟成诵、念成经,最终还得变成一些方式方法供人们在生活中运用,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达到人们的生活目的。这就让大家都明白了,历史上有价值的思想理论不少,为什么它们都没有留存下来,或没有发挥出什么作用,被束之高阁,其原因就是它们没有制造出实用的方式方法来供人们普遍应用,也就是说,纯粹的思想理论没有实用性是无效的,理论一定得用于实践,并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是理论的目的,当然,反过来,实践也是理论价值和目的的表达,不是吗?当庙门里香火炽盛、诵经不断,当修习者避开人世、躲进深山;当得道者离世成仙、或坐化成佛,这也就表达了这些宗教理论想做什么,而且做成了什么。

思想理论是供人认识和专研的,用以改变人的意识与行为的,但如果仅仅只有思想意识的作用,没有产生供人实际应用的方式与方法,那这样的理论很难产生巨大的价值。人类一直缺乏实际运用于生活的方式方法,只能沿用古老的习惯性生活模式,这就是古老如化石般存在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至今没有退出生活舞台的原因,那些被错误理论制造出来的方式方法我们仍然在沿用,它们的实用性掩盖了它们的谬误本质,我们为什么不能放弃这些方式方法?是我们无法放弃,因为放弃了它们,我们就无法可用。生命方式就是典型的例子,如果我们放弃了错误的生命观,我们该有什么观?我们找不到其他的存在方式,我们也就只有硬着头皮把生命角色做下去,尽管生存之路上苦难深重,我们也不得不死去活来。

人们在迫切地渴望获得和使用新的方式方法,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想理论产生出新的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来,人们不善于直接用理论来左右行为,但却乐于接受和尝试新的可执行的方式方法,因此,感知论有个极为重要的任务要完成,就是要将感知理论的重要观念制作成大众乐于接受以及乐于践行的方式方法,这是比感知论的理论传播更为重要的任务,这是感知理念落地的过程与目的,理论的目的在于应用,而方式方法则是最有效的应用。其实,改变世界、改变人都是从一些有效的方式方法开始,方式方法的改变,人的行为过程就会随之改变,生活的内容以及存在的形态会随之改变,罗筐打不起水,换水桶不就行了吗?这个方式走不通,换一个方式不就通了吗?人们需要生活的新方式,我们得为他们提供生活的新方式。

新方式的背后就是新理念,人们进入新方式中,就极容易接受新理念,同时也会逐步理解新思想。新方式就是新生活的方便入口,人们先接受新方式,这是比较容易办到的,方式就像一道门,创造新方式就如同开了一扇门,这就是“方便之门”。感知理论要致力于开方便之门,即创造新方式,让人们在方便之中就进入到了感知世界和感知生活当中,在不知不觉中就成了感知境中人。感知型社会就是在生活方式中产生的,当人们交友互动的方式变了、使用财富的方式变了、介绍自己的方式变了、认识他人的方式变了、娱乐游玩的方式变了、传统的教育的方式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变了、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方式变了、使用时间的方式变了、衡量价值的方式变了、生存的方式变了、死亡的方式变了……当方式和相应的方法在一样一样地改变的时候,一个新纪元就已经到来了。(接下)

道家的9部主要著作典籍

1、《道德经》:

又称《道德真经》、《老子》等,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也是道家思想产生的标志性著作,分上下两篇81章五千言。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将其主旨归结为“道法自然、无为自化”。通行本为王弼本,20世纪和21世纪初通过考古又发现了马王堆帛书本、郭店竹简本和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撰写,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至少在战国中前期。

2、《庄子》:

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通行本为郭象本,仅三十三篇。

全书“以卮言为蔓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汪洋恣肆,变化无端,对后世道家思想乃至中国的文学艺术有极大影响。

3、《黄帝帛书》:

1973年末在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发现的四篇古佚书,分别是《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原来和《老子》乙本合抄在同一卷上的。很多学者认为它就是和《道德经》一起并称为黄老道家两大经典的《黄帝四经》。

4、《管子》:

大约成书于战国(前475~前221)时代至秦汉时期,内容很庞杂,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刘向在《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道家著作,当时有86篇﹐今本实存76篇﹐其馀10篇仅存目录。

5、《吕氏春秋》:

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又名《吕览》。

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但实际上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为现实社会服务。《吕氏春秋》的名言:“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6、《鹖冠子》:

先秦道家及兵家著作,《汉书‧艺文志》云作者为“楚人”。和其它黄老道家书籍一样,本书以黄老刑名为本﹐兼及阴阳数术等学,同样具有杂采百家的特点,其内容涉及政治军事哲学等各个方面。

另外,《鹖冠子》记载了战国末年庞煖率军击败燕军的战役﹐所以在军事史上也有一定地位。

7、《文子》:

又名《通玄真经》,传为老子弟子文子所作,主要解说老子之言,阐发老子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道家“道”的学说。同时兼采百家之言,对儒家仁义道德思想也多有吸收。

前人认为今本系汉唐之间的伪书,或认为抄袭《淮南子》的西汉后期作品。但是1973年河北定县汉墓中,曾出土《文子》的残简,确证了《文子》为西汉时已有的先秦古书。

8、《淮南子》:

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及门客李尚、苏飞、伍被等共同编著。《汉书·艺文志》列《淮南子》为杂家,实际上,该书是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吸收诸子百家学说,融会贯通而成,是汉初黄老道家的代表作。《淮南子》的名言:“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法籍礼仪者,所以禁君,使无擅断也。”

9、《列子》:

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卷,今存八篇,是东晋张湛所辑。

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思。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