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八字 > 生辰八字

梦见自己头上长虱子是什么意思(梦见自己头上长虱子是什么意思女人)

时间:2024-02-02 09:45:56 作者:横行天下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小说《主角》的写人艺术

作者:张烈鹏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选结果揭晓后,笔者网购了一整套获奖作品。厚厚的一摞图书送来时,陈彦的《主角》最先吸引了眼球。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特色:鲜红的“主角”两个大字后面,是一张黑白底色的名伶头像,——明眸善睐,含情脉脉,行头整齐,俏丽迷人。在红与黑的色彩反差中,她似乎正带着岁月的风尘,朝着“主角”的目标款款而来。这个美人的形象,深深地刻在了笔者心里。及至读完这部754000字的鸿篇巨制,笔者愈发深切地感受到,作品塑造的人物群像,比封面上的绝色佳人,更让人心动和震撼,更让人难以忘怀。

个人认为,《主角》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秦腔表演艺术家忆秦娥等鲜活生动的典型人物。对作品高超的写人艺术进行探究,具有多层面的重要意义。以主要人物忆秦娥为例加以分析,可以发现,《主角》的写人艺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抓住个性特征来塑造人物形象

忆秦娥原名易招弟,小时候是个头发蓬乱、长满虱子和虮子,只知道在山坡上放羊的农家娃。报考县剧团时,被舅舅胡三元改名为易青娥;出名后,又被剧作家秦八娃改名为忆秦娥。贫苦的出身,以及近半个世纪人生的兴衰际遇、起废沉浮,赋予了忆秦娥勤劳、善良、执著、隐忍、吃苦耐劳等诸多性格特点。作品敏锐而准确地抓住这些个性特征,努力发掘其人性深处的蕴藏,成功塑造了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一代名伶形象。

忆秦娥勤奋刻苦,学艺认真。为了演好《打焦赞》,她拿大顶、学棍花、练“一对灯”、包大头,演出结束后竟晕倒在后台,遭受了非凡的苦累甚至是生命的绞痛;为了演《鬼怨》《杀生》,她练水袖、练宝剑、练“卧鱼”、练吹火,即使是在皮亮寻衅滋事时,依然在排练场上练功。天道酬勤,忆秦娥一步步成长为一代秦腔皇后,享誉三秦,名扬四海。

忆秦娥憨厚朴实,心地善良。她脑瓜子不活,不善言辞,忍辱负重,当过烧火丫头,受过城里人的欺凌。她心眼好,待人真诚,不仅对农民母亲、智障儿子及坐过牢的舅舅柔情似水,而且对曾经带给她侮辱和伤痛的廖耀辉等人,也是不计前嫌,解囊相助。她还收留了乡下的穷孩子宋雨,并将她培养成了新一代梨园主角。

忆秦娥命运多舛,性格坚强。初入剧团,就承受了舅舅锒铛入狱的压力,失去了在县城的唯一靠山;满一学年考试,又受到黄正大的打击报复,由演员改行到厨房帮灶;少女时代,险些被廖耀辉;事业有成,却又经历了两段不美满的婚姻;十月怀胎,偏偏生了一个智障儿子,而且在几年后,儿子意外坠楼夭折;刚当剧团团长,就因为演出过程中的严重而被问责……面对命运的捉弄,忆秦娥痛苦过,悲观过,失望过,退却过,但最终还是昂起头颅,顽强地挺了过来。正如这部书封底的评论文字所言:“忆秦娥五十余年的人生经历及其心灵史,也成为古典思想应世之道的现代可能的重要参照:即便内忧外患、身心俱疲、偶或有出尘之思,但对人世的责任担当仍使她不曾选择佛禅的意趣或道门的人性逍遥,而是在儒家式的奋进中觅得精神的终极依托。作者笔下的世界,不乏人世的苍凉及悲苦之音,却在其间升腾出永在的希望和精进的力量。”

设置戏剧冲突来塑造人物形象

《主角》的作者陈彦是著名剧作家,曾创作戏剧作品数十部,三次获曹禺戏剧文学奖、文华编剧奖,作品三度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他在创作长篇小说时,大量吸收了戏剧文学的营养,尤其是注重设置戏剧冲突,不仅使得故事情节更加丰富复杂,而且使得人物形象更加活灵活现。就《主角》而言,围绕忆秦娥的人生际遇,作者既设置了外部冲突,也设置了内部冲突。

一方面,是忆秦娥与他人之间的冲突。

——与同行的冲突。

忆秦娥被黄正大排挤,列为“反对走后门”的清理对象,发配到厨房当烧火丫头;被楚嘉禾视为情敌和演艺上的对手,楚嘉禾对她当面泼饭羞辱,背地传谣诋毁,舞台上争抢角色,生活中勾引其丈夫;被龚丽丽嫉恨,遭受龚丽丽丈夫的暴力威胁……这些矛盾冲突,写出了忆秦娥成长路上的种种不易,暗示了她的上进和倔强。

——与丈夫及其他追求者的冲突。

忆秦娥的第一任丈夫刘红兵,是北山地区行署副专员的儿子,对忆秦娥高调示爱、死缠烂打,其间发生了许多富有戏剧性的事情。比如:提警棍救美,帮忆秦娥租房,随团进京演出等等。忆秦娥并不爱他,但在谣言满天飞的困境中,为了证实自己的清白,委身于他并结婚生子。最终,又因亲眼目睹刘红兵出轨而提出离婚。

忆秦娥的第二任丈夫石怀玉,是一个视艺术为生命的大胡子画家,画技高超,但能说能谝,行为怪异:租房终南山,为的是营造二人世界;恐吓忆秦娥的傻儿子,并私下给他喂安眠药;死缠忆秦娥,为她画像,等等。忆秦娥爱他宠他,却因为儿子坠楼身亡,两人感情破裂;后来又因为发生了画参展事件,忆秦娥泼墨毁画,石怀玉自刎在美术馆。

除了两任丈夫之外,忆秦娥与其他追求者之间也有许多戏剧冲突。比如,廖耀辉的,“六匹狼”的围攻,封潇潇的知难而退,刘四团的重金诱惑,也都是一波三折,跌宕多姿。

作品通过忆秦娥与上述异性的情感冲突,艺术地再现了她的忠贞、正派、传统等内在品质。

——与亲人们的冲突。

姐姐、姐夫需要她找戏迷推销药材,弟弟易存根需要她寻求生活门路,儿子刘忆需要她照料,养女宋雨需要她传艺。这些都是忆秦娥生活中面临的重压。尤其是宋雨长大后,不仅替代了她的主角位置,而且回到了亲生父母的怀抱。作品通过这样的矛盾冲突,表现出忆秦娥的隐忍、受难、牺牲和奉献。

另一方面,是忆秦娥自身的内心冲突。

《主角》并没有将忆秦娥写成高大全式的人物。在作品中,当生活露出无情的一面时,忆秦娥也有过激烈的内心冲突。这种戏剧冲突,表现在描写方式上,就是运用了生动的心理描写;表现在故事情节上,就是写出了她的逃遁和无望。比如:由于不想当“火头军”,她曾经决定撒手不干了,并在后半夜逃离剧团,跑回老家;为了给孩子赎罪,她一度住进尼姑庵,一待就是好几个月。忆秦娥的这些行为,是她内心冲突的外在表现,也是她形象塑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活用创作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主角》是一部气势磅礴的现实主义佳作。作者以扎实细腻的笔触,尽态极妍地叙述了忆秦娥的人生经历,以及与秦腔、大历史的起起落落之间的复杂关联,使得各色人等于转型时代的命运遭际穷形尽相、跃然纸上。“经由对一个人的遭遇的悉心书写,让更多人的命运涌现在他的笔下。”作者陈彦就是这样,成功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凭借着对生活的熟稔和叙事的精准、老道,“尽量贴着十分熟悉的地皮,把那些内心深处的感知与记忆,能够皮毛粘连、血水两掺地和盘托出”,进而为中国当代文学画廊塑造了忆秦娥这个独具个性的艺术形象。

值得称道的是,《主角》在写实的同时,也灵活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比如,作品下部的第一节,写忆秦娥梦见牛头马面带她见阎王的情形。作者大胆想象,并以戏为文,创造性地采用剧本的写法,通过抓人、审讯、参观等场面,诠释了“虚名莫求”的道理。第三十九节,写忆秦娥再次被牛头马面拉去,参观“‘大师’矫治术分院”,看小鬼们一层层剥下“大师”们的脸皮;走近“挂名矫治术分院”,目睹“挂上各种名头的人”自己抽自己的嘴巴;押解到“虚名矫治术分院”,被小鬼们刮去脸上贴的金。这些情节,通过浪漫主义手法,表达了忆秦娥对人生的顿悟,成功地提升了人物形象。

通过对话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也许是作者长期从事剧本创作,擅长对话描写的缘故,《主角》里的对话占了相当大的篇幅。这些对话,不仅推进了故事发展,而且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一是揭示了人物身份。比如作品上部第一节,写忆秦娥去报考县剧团,娘把她姐舍不得戴的两个花卡子从抽屉里翻出来,别在了她头上。她问母亲:“姐不让戴,你就敢给我戴?”简短的一句话,就把忆秦娥的贫苦农家子弟身份暴露出来了。

二是凸现了人物性格。比如作品下部第二十九节,写石怀玉为穿着白娘子服装的忆秦娥画像,并试图与“化了妆的白娘子”睡一回的时候,忆秦娥异常恼怒地说:“石怀玉,你这个臭流氓,难怪折腾一天,都画不好白娘子,你就不配画她。今辈子也休想画好白娘子。老实告诉你,我心中的白娘子是任何人都不能亵渎的。”这段对话,有力地昭示了忆秦娥对艺术的虔诚之爱。这也是她最鲜明、最突出的个性。

三是彰显了人物命运。例如作品下部第三十九节,写忆秦娥与著名剧作家秦八娃的对话: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要这样?我害过一个人吗?我甚至是见了蚂蚁都要绕着走开、不愿踩死的人。别人为什么要这样待我?”

“谁让你要当主角呢?主角就是自己把自己架到火上去烤的那个人。因为你主控着舞台上的一切,因此,你就需要有比别人更多的牺牲、奉献与包容。有时甚至需要有宽恕一切的生命境界。唯有如此,你的舞台,才可能是可以无限延伸放大的。”

这两段精彩的对话,彰显了作为秦腔主角的忆秦娥之困惑所在、命运所在、价值所在、前途所在。正如作者在《后记》里所说的,“一个主角,就意味着非常态,无消停,难苟活,不安生”“我的忆秦娥就这样光光鲜鲜、苦苦巴巴、香气四溢,也臭气熏天地活了半个世纪。”

(作者张烈鹏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

苦难和新生――西藏翻身农奴影像档案

1959年3月28日,国务院颁布命令,在西藏施行改革,彻底废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从此,西藏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将命运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历史,滚滚向前。

新华社记者深入广袤高原,走近那些翻身农奴,感受他们如今的幸福生活。

“小时候只有一件羊皮袄,白天当衣服穿,晚上当被子盖。一件衣服熬过冬天,寒冷像幽灵一样每天跟随着我。”斯曲老人回忆道,“由于没有换洗的衣服,羊皮袄里长满了虱子,身上被咬的青一块紫一块。”

央穷8岁时开始给农奴主当差,放牧牛羊、干杂活,农奴主却不管吃穿。白天,她靠家人送去的糌粑充饥;夜里,她睡在农奴主家的羊圈或厨房角落里。12岁时,央穷逃到了日喀则市萨迦县,给当地贵族做佣人,后来又流浪到了拉孜县扎西岗乡,吃尽了苦头。

索朗回忆旧西藏生活时说,当时农奴生了孩子要向农奴主登记并交纳人头税。为了规避人头税,在他出生前的一个夜里,哥哥借了一头毛驴将母亲悄悄驮到不属于当地农奴主管辖的江孜县。他出生后,父亲就因劳累过度去世了。

他是家里九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母亲养不起他,忍痛把他送人。索朗11岁时开始给当地的富人放牧,衣衫褴褛,时常饥肠辘辘。

朗杰多吉小时候一直给庄园的农奴主干活,安排到哪里就要去哪里干活,让什么时候干活就得马上去,有时候半夜就得起床。干活稍微有一点慢,庄园的管家用拐棍打他的头,头上到处是肿起来的包。

冬天没有鞋穿,去哪里都是光着脚。一年身上只有一件衣服,根本不可能换洗,身上全是虱子。农奴们放羊的时候,趁着大太阳,脱去上衣往衣服上撒沙子,虱子被晒热的沙子烫死后,抖一抖再穿。

米玛回忆道:“我出生在日喀则的萨迦县,因为家里还不起农奴主利滚利的债务,7岁时就被家里人送去抵债,给农奴主放羊。”他时常被打耳光、挨鞭子、关小黑屋,实在忍受不了当牛做马的日子,逃跑了好几次,但都被抓了回去。

旧西藏对次仁央宗老人而言,只有无边无际的苦。生为人,过得却像牛马一样,填饱肚子就是奢望。父亲一天到晚给当地农奴主劳作,换不来一顿饱饭,一家人靠别人家的剩饭过日子。

“天上的乌云,不是缝上去的黑氆氇,东边的红太阳,会有升起的一天。”这是一句旧西藏广为流传的谚语,表达了百万农奴翻身解放的渴望。

在旧西藏,次多杰和家人在“三大领主”的压迫下,除了负担繁重的粮食税、人头税、家禽税外,还经常被指派收割、编织、砍柴、放牧等差役,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和差役让贫穷的家庭不堪重负。

多布杰6岁开始就给农奴主打草料喂驴、干杂活,全家9口人挤在一间黑漆漆的房子里睡觉。因为家里穷,小时候的他没有鞋子穿,身上穿的是打满补丁的衣服,一点点糌粑仅够全家不挨饿。

索朗13岁就给当地的庄园主做苦力,人生从此开始了无边的黑暗。“白天给庄园主看孩子、放牧,晚上还要喂牛羊,吃不饱、穿不暖,夜里就睡在羊圈里,被打骂是家常便饭,都麻木了。”索朗回忆道。

当农奴的时候,次旦拉姆从没听说过逢年过节可以休息。“我以前给农奴主干活,一年到头从来没有休息过。”

回忆过去,都是苦涩的滋味,次旦拉姆最难忘的就是交租。从农奴主手里租种农田,自己辛辛苦苦耕种一年,如果收成不好,该交租时,收成却要全部上交,连种子也留不下,到了第二年春耕时,只能到处去借种子。

对于无休止劳作的次旦拉姆而言,那时要穿件新衣、吃顿饱饭,只能是做梦。

只有经历寒冬的人

才知道春天的温暖

如今

西藏的翻身农奴

早已过上了

祖辈们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

策划:沈虹冰、罗布次仁

统筹:曹健、普布扎西

记者:普布扎西 觉果 晋美多吉 张汝锋 孙瑞博 孙非 洛卓嘉措

海报制作:旦增努布

来源: 新华社

牛年说牛:属牛的你到底是属黄牛,还是属水牛?

首发:“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ID:xhmrdxwx)

作者:大诗兄

我们即将迎来农历牛年。

牛,是中国人十分熟悉的一种动物,也是十二生肖之一。不过,从生物学角度看,中国人的这种属相,外国人也许看不懂,我们自己很多人也没有细究过:你到底是属黄牛,还是属水牛?这不是吃饱了瞎问,而是在生物学上,哺乳纲偶蹄目牛科之下有两个属——牛属(Bos)和水牛属(Bubalus)。它们完全是两种动物,就连“通婚”都做不到。

在河北承德市双桥区俊凤剪纸创作室,剪纸艺人石俊凤创作贺岁迎春生肖牛主题剪纸作品(2021年1月29日摄)。新华社发(刘环宇摄)

类似的情况,在羊这种属相上也有体现:你到底是属绵羊,还是属山羊?

话说回来,黄牛也好,水牛也好,中国人都感到非常亲切且亲近。一般来说,北方多黄牛,南方多水牛;蒙古、新疆牧区多黄牛,西藏牧区多牦牛。牛,是人类驯化的体格最为庞大的物种之一,能与它相比较的,大概只有马和骆驼。不过,从古至今,牛驯养和分布的范围,一定比马和骆驼要广泛。

虽然身强力壮,但是牛的性情总体来说比较温和,这也是大型食草动物的通性吧;虽然性情总体温和,但一旦发起牛脾气来,“顶起牛”来,那也是不得了、吓死人的。这种丰富的性格,倒让牛看起来更加真实可爱。

牛的用途非常广泛,可以耕田,可以肉用,可以取乳。用一句套话来说,它“浑身都是宝”。在很多种田人的心里,它就像一位任劳任怨、值得依赖的家庭成员。不少神话传说,也是基于这样的“牛设”而产生,例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老牛。

在辽宁沈阳中街步行街,市民观看福牛艺术雕塑(2021年2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柳宗元告诉你,牛牛为什么那么可爱

中国古代,产生了很多与牛有关的诗文。大诗兄首先想介绍的,是唐朝大文学家柳宗元的《牛赋》:

若知牛乎?牛之为物,魁形巨首。垂耳抱角,毛革疏厚。牟然而鸣,黄钟满脰。抵触隆曦,日耕百亩。往来修直,植乃禾黍。自种自敛,服箱以走。输入官仓,己不适口。富穷饱饥,功用不有。陷泥蹙块,常在草野。人不惭愧,利满天下。皮角见用,肩尻莫保。或穿缄滕,或实俎豆,由是观之,物无逾者……

这首赋体骈文,是柳宗元被贬谪柳州(今广西柳州)后,有感于当地人杀牛而作的。他劝谕当地百姓:

你们了解牛吗?牛这种动物啊,身材魁梧,牛头硕大,双耳下垂,双角相抱,毛稀皮厚;哞哞牛鸣,低沉厚重,就像黄钟大吕一般。它每天顶着烈日,耕田百亩;拉着犁耙在田间来来往往,这才有了禾苗稻麦。它耕种和收获粮食,又驮着箱子、拉着车,把粮食送入粮仓,自己都没能吃上一口。不论身在富家穷家,不论吃饱还是饿着,它都在付出辛勤的劳动。你们这些人哪,不知道怜悯和感恩,为了自己的利益,把牛杀了,皮革牛角、从头到脚都派上了用场。还有人把牛穿了鼻子,用牛来做供品祭品……唉,不管怎么说,牛对我们人类的贡献,真是没有其他动物能比得上!

应该说,这是一篇极富温情的、教科书级别的说明文。感觉柳宗元就差脱口而出:“牛牛那么可爱,你们怎么能杀牛牛呢?”

上海博物馆藏商代晚期文物青铜器“凤纹牺觥”。新华社记者任珑摄

事实上,在古代,因为牛在农业生产上的重要作用,慎杀与禁杀牛类,一直是主流思想。“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早在商周先秦时代,人们也只有在祭祀、出征这样的隆重场合,会杀牛作为牺牲;在诸侯会盟的时候,会杀牛马等动物“歃血为盟”,而拿到“牛耳”的人,所谓“执牛耳者”,就是盟主。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中国人的田园牧歌

因为牛是最早驯化的家畜之一,又因为牛是人类最亲近的家畜之一,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牛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如果说有田园牧歌,这就是真正的田园牧歌,一幅上古时期中国人的田园生活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但是,田园牧歌并不是在真空之中,它也包含着忧伤和思念。这首诗描绘的是,夫君为国在外征战,妻子独守家园的情景。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君子于役,不日不月”,夫君在外征战,不知何时才能回到家园。请你回想家园的情景吧,“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日暮时分,公鸡母鸡都回到了鸡笼中,叽叽咕咕地叫唤;在外散养一天的牛羊,从长满芳草的坡地上缓缓走下,它们的身影笼罩在夕阳下,形成活动的剪影。“君子于役,苟无饥渴?”夫君呀,你一人在外,饿不饿,渴不渴?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牛羊仿佛不会说话的家人,它们温顺的眼神,是温馨家园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尧告村脱贫攻坚工作队员李义成在尧告村高山天然牧场了解牛的生长情况(2020年4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这样优美的句段,流传久远,被后世很多诗人点化借用。唐朝时期,杜甫客居三峡夔州时,写过一首《日暮》: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客居他乡,日暮时分,看到牛羊下来,不禁想到《诗经》中的诗句,不禁思念故园。

在古代,牛羊不仅是家园的精神寄托,也是家庭的重要物质财富。

无羊

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

尔羊来思,其角濈濈。尔牛来思,其耳湿湿。

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

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餱。

三十维物,尔牲则具。

尔牧来思,以薪以蒸,以雌以雄。

尔羊来思,矜矜兢兢,不骞不崩。

麾之以肱,毕来既升。

牧人乃梦,众维鱼矣,旐维旟矣。大人占之:

众维鱼矣,实维丰年;旐维旟矣,室家溱溱。

这首诗的口吻,比较诙谐幽默。好像一位大财主在用“凡尔赛体”抱怨:“唉,我家里真的没啥,没多少羊,也没多少牛……”结果,马上被人反问嘲讽:“谁说你没有羊啊?三百头一群呢。谁说你没有牛啊?整整有九十头黄牛呢。你看羊圈里的羊,羊角都攒在一起啦!你看牛栏里的牛,摇动着耳朵在反刍呢……”

不仅诙谐幽默,而且观察细致入微:“尔牛来思,其耳湿湿”,“湿湿”不是潮湿的意思,而是耳朵摇动的样子。牛是反刍动物,进食很快、食量很大,然后再细细反刍。反刍的时候,神态颇为闲适,摇晃着耳朵。

在新疆江布拉克景区内,两头牛躺在麦田里休憩(2017年9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李京摄

“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餱。三十维物,尔牲则具。”你的那些牛羊啊,有的在丘陵山岗上吃草,有的在小河边饮水,有的卧着,有的走动。你的那些牧人啊,有的穿着蓑衣、戴着斗笠,有的背着干粮。这么多牛羊,一定是足够用来祭祀的啦!

全诗四段,虽然比较长,虽然有不少生僻字,但是相隔数千年,我们还是能强烈地感受到诗中所描述的情景。

透过牧童诗,看见人与动物的和谐共生

说到牛,我们就会不由得想到与它不可分离的一类人——牧童。大家想过没有,作为一种庞然大物,中国人居然放心让小孩子来放牧它,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牛是一种本性善良、令人放心的动物。

2020年6月19日,媒体记者在拍摄徐悲鸿作品《牧童与牛》。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在中国古诗中,牧童诗词真是不计其数,而且很多都妙趣横生:

牧童词

唐 张籍

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乌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垄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

村庄四周,绿树繁茂,庄稼旺盛。山坡上的乌鸦、鹭鸟,飞到牛背上,点点啄啄。在老牛看来,这也许就是挠痒痒、捉虱子,不足为道;而在牧童看来,这些鸟儿也真是烦人,需要不停地驱赶,没法尽兴地在田野上撒个野啦。

山坡上的草儿真多呀,各家的牛儿三三两两。雪白的小牛犊,来到河边芦草丛,哞哞鸣叫。

牧童采撷芦秆,做成芦哨,悠悠地吹了起来。河堤对岸,传来同样悠扬的笛声,原来是隔壁村的阿牛。笛声间歇,响起清脆的牛鞭声,牧童们玩耍之余,还是相当敬业的。

在海南省琼海市嘉积镇,两只飞鸟在水牛头上休息、觅食(2020年8月2日摄)。新华社发(蒙钟德摄)

牛儿“开会”,难免磕磕碰碰,顶角斗牛。牧童又挥起了鞭子:“牛儿呀莫要斗!当心官家来了,把你们的牛角都给锯了,拿去做号角,拿去做弓胶。”用官家来吓唬人,这也许是大人教给孩子们的吧?

牧童词

唐 李涉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春到大地,放牛娃,朝朝暮暮去放牛。春雨沙沙,穿蓑戴笠。卧吹芦管,绿草茵茵。猛然间,牧童爬上牛背,直立其上,腰间插满刚刚拔下的芦苇秆,修长、翠绿,头儿尖尖,仿佛一支支利箭。“大老虎,我不怕,敢来我就射杀它!”初生牛犊不怕虎,果然如此!

牧牛儿

宋 陆游

南村牧牛儿,赤脚踏牛立。

衣穿江风冷,笠败山雨急。

溪深不须忧,吴牛自能浮。

童儿踏牛背,安稳如乘舟。

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的乡间,陆游创作了大量充满田园趣味的诗歌,其中就有《牧牛儿》。诗歌浅显易懂,如同儿歌。“南村牧牛儿,赤脚踏牛立”,“童儿踏牛背,安稳如乘舟”,这些,都是中国牧童的“传统艺能”,踩在牛背上,牛儿走、我也走。牛儿入水,牧儿不怕,牛儿仿佛与牧童有默契,始终有一块牛背露出在水面上,如同一艘小船。

四川省华蓥市明月镇白鹤嘴村的农民在田间“犁春牛”(2021年2月2日摄)。新华社发(邱海鹰摄)

细心的人会发现,以上几首牧童诗的情景,都发生在水滨湿地,所牧的牛儿,无疑是南方的水牛,也就是“吴牛”。那么,有放牧黄牛的诗篇吗?当然有!

所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一样的直立牛背,一样的顽皮童真,一样的无比默契,一样的人与动物和谐共生。

来源: 新华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