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八字 > 生辰八字

刘字几画(刘字几画繁体字是几画)

时间:2024-02-02 06:15:48 作者:孤独是毒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转载」太全面了,你所要的关于中国历代皇帝的统计信息全在这

自秦以后,一共出过九个大王朝,它们是: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还出过五十几个小王朝,它们是:

三国时的魏、蜀、吴,共三个;

十六国时的东晋、前赵、北凉、夏、后赵,鲜卑:前燕、后燕、西燕、南燕、西秦、南凉、辽西、代、成汉、前秦、后凉、仇池、后秦、前凉、冉魏、西凉、北燕、后蜀,共二十三个;

南朝的刘宋、萧齐、梁、后梁、陈,共五个;

北朝的北魏(含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共三个;

五代时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共五个;

十国的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荆南、北汉,共十个;

夏、辽、金、南宋,共四个。

由于口径不一,难以有权威的统计。如:

一、秦二世三年(楚怀王二年,-207年),二世嬴胡亥卒,嬴子婴即位,仅称王。

二、汉惠帝七年(南越武王二十年,-188年),惠帝刘盈卒,少帝刘恭即位。但高后吕雉称制,史家以高后纪年。汉高后四年(南越武王二十四年,-184年),少帝刘恭被废,少帝刘弘即位,史家仍以高后纪年。

三、汉元平元年(-74年),昭帝刘弗陵卒,昌邑王刘贺即位。旋被废。宣帝刘询即位。史家不以昌邑王刘贺计入世系。

四、汉元始五年(高句丽琉璃王二十四年,5年),平帝刘衎卒。汉居摄元年,孺子刘婴被立为太子,王莽称假皇帝。汉初始元年(高句丽琉璃王二十七年,8年),孺子刘婴被废。史家仍以孺子刘婴计入世系。

五、汉更始元年(新地皇四年,高句丽大武神王六年,23年),淮阳王刘玄称帝。汉建世元年(汉更始三年,汉建武元年,25年),刘盆子称帝。史家不以淮阳王刘玄、刘盆子计入世系。

六、汉延光四年(高句丽太祖王七十三年,125年),安帝刘祜卒,北乡侯刘懿即位。旋被废。顺帝刘保即位。史家不以北乡侯刘懿计入世系。

七、汉中平六年(高句丽故国川王十一年,189年),灵帝刘宏卒,弘农王刘辩即位。旋被废。献帝刘协即位。史家不以弘农王刘辩计入世系。

八、晋建始元年(高句丽美川王二年,301年),赵王司马伦受禅即位。旋退位。惠帝司马衷复辟。史家不以赵王司马伦计入世系。

九、晋建康元年(高句丽美川王二十年,晋太兴二年,成玉衡九年,赵光初二年,赵明帝元年,319年),南阳元王司马保自立。史家不以南阳元王司马保计入世系。

……

像上述案例,在历史上有上百起。此外、历代起事者,自称皇帝的,不下数百起,并且难以作全面统计。即使在当代,这种案例还有出现。如:“中原皇清国元年”(1982年),张清安僭号于四川巴中,旋被擒。“正坤元年”(1986年),晁玉华僭号于山东潍坊。“正坤三年”(1988年),被擒。

因此,无论是正统的王朝君主,还是其他的皇帝,都难以有权威的统计结果。

中国皇帝虽然自命天子,被称万岁,但长寿者不多,短命者不少,五十岁以下的占一半以上(秦始皇以前的不算在内。其余约卅位生卒年份不可考)。

超过八十岁的只有五位,即最长寿的乾隆皇帝(88)、梁武帝萧衍(85)、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81)、宋高宗赵构(80)和五代吴越武肃王钱镠(80)。

超过七十岁的有十位,包括元世祖忽必烈(79)、唐玄宗李隆基(77)、明太祖朱元璋(70)和三国吴大帝孙权(70)等。

超过六十岁的有38位,包括汉武帝刘彻(69)、康熙皇帝(68)、元太祖成吉思汗(65)、隋文帝杨坚(63)和汉高祖刘邦(61)等。

超过五十岁的有60位,包括雍正皇帝(57)、唐太宗李世民(50)等。

40岁到49岁的有55位,包括秦始皇赢政(49)、宋太祖赵匡胤(49)、南唐后主李煜(41)、清太宗皇太极(41)等。

30岁到39岁的有62位,包括魏文帝曹丕(39)、光绪皇帝(37)、咸丰皇帝(30)等。

20岁到29岁的有50位,包括秦二世赢胡亥(23)、顺治皇帝(23)等。

10岁到19岁的有28位。

而十岁以下的娃娃皇帝有29位,包括八岁的汉质帝刘缵,六岁的元宁宗、两岁的汉冲帝刘炳和才生下100天就登基、不满周岁就死去的汉殇帝刘隆。

这些未成年就夭折的小皇帝,不可能有所作为。然而,有些皇帝才几岁就登上皇位,一坐就是几十年,而且影响相当深远。

在位最久的皇帝是康熙(61年)和乾隆(60年)。

汉武帝和西夏仁宗都是54年,

西夏崇宗53年。

在位超过40年的有11位,

包括辽圣宗(49年)、明神宗万历帝(48年)、梁武帝(47年)、辽道宗(46年)、元顺帝(46年)、明世宗嘉靖帝(45年)、唐玄宗(44年)、宋仁宗(41年)、宋理宗(40年)和刘备的儿子阿斗、蜀后主刘禅(40年)。

在位超过30年的有19位,

包括:秦始皇(36年)、宋高宗(35年)、宋徽宗(35年)、唐高宗(34年)、光绪皇帝(33年)、道光皇帝(30年)和明太祖朱元璋(30年)等。

在位超过20年的有31位,

包括宋孝宗(27年)、唐太宗(23年)和元太祖成吉思汗(21年)等。

在位10至20年的有103位,

包括辽太宗(20年)、顺治皇帝(18年)、明思宗崇祯帝(17年)、宋太祖(16年)、武则天(15年)、同治皇帝(14年)、南唐李后主(13年)、雍正皇帝(13年)、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13年)和咸丰皇帝(10年)等。

在位不满十年的皇帝超过240位,

其中五年以下的约两百位,

在位九年有6位,

八年有9位,

七年有15位,

六年有18位,

五年有18位,

四年有21位,

三年有29位,

两年有39位,

一年有42位,

不满一年有40位,

在位最短的皇帝是金末帝完颜承麟,从登基到驾崩仅有半天时间。很多皇帝登基时未满周岁,还在吃奶,下面是这些皇帝登上皇位时的年龄统计。

五代十国的楚武穆王马殷,75岁才登基,堪称大器晚成。

武则天66岁才登基;

吴三桂66岁自封周前帝;

三国刘备60岁才登极;

汉高祖刘邦54岁称帝;

袁世凯52岁自封中华帝。

从统计数字看,51岁到60岁称帝者有25位;

41岁到50岁称帝者有45位;

31岁到40岁称帝者有63位;

21岁到30岁称帝者有73位;

11岁到20岁称帝者有93位;

5岁到10岁称帝者有33位,

五岁以下称帝者有11位。30岁以下登基的皇帝共计210位。

康熙七岁登基,做了61年皇帝,68岁驾崩;

宋仁宗八岁登基,做了41年皇帝,53岁殁;

明神宗九岁登基,做了48年皇帝,57岁卒;

秦始皇13岁登基,做了36年皇帝, 49岁死;

汉武帝15岁登基,做了54年皇帝,69岁卒。

他们做了一辈子皇帝,整部历史就是皇帝史,然而,更多的是幼年储君一登基便被杀,想长命点还是不要当没有权力的太子,生在帝皇家未必是件好事,分分钟人头落地。每次改朝换代,就是一次血洗宫廷。到底有几位皇帝能善终?

北宋版《百家姓》511个姓中,开头「赵钱孙李」,乃因为宋朝皇帝姓赵,若明版就一定以朱开头。

在我国,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称“皇帝”始,到1912年最后一个封建皇帝溥仪在辛亥革命的炮声中宣布退位止,经历了2132年。

封建王朝皇帝总数494人。

其中未在位,死后被追封为皇帝的有73人。

边疆少数民族君王总数有251人。

历代农民起义建元、称帝者,约100人。

封建割据称帝者,约有60人;还有一个“中华帝国皇帝”袁世凯。

但据国防大学出版社《中国皇帝史》: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清代宣统覆灭,我国封建社会共经历了352名皇帝,其中统一朝代的皇帝有146名。时期的皇帝有206名,主要是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

如果把秦始皇以前历时840年的东、西周朝和春秋、战国时代之王、公、侯加进去,就更多了,这些君王总共121位,公217位,侯23位。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也算进去,中国帝王应该有829位。

刘(汉、蜀汉、前赵、南朝宋、南汉、北汉)52位;

李(成汉、唐、西凉、后唐、南唐、西夏)50位;

朱(后梁、明)26位;

赵(宋)18位;

萧(梁、西梁)17位;

司马(晋)16位;

高(北燕、北齐、南平)12位;

王(新、前蜀、闽)10位;

石(后赵、后晋)9位;

陈(陈)8位;

杨(隋、五代十国·吴)7位;

张(前凉)7位;

马(五代楚)6位;

曹(三国魏)5位;

钱(吴越)5位;

孙(三国吴)4位;

冯(北燕)2位;

孟(后蜀)2位;

段(西燕、北凉)2位;

赢(秦)2位;

柴(后周)2位。

外族皇帝计有:

孛儿只斤氏(元、北元)19位;

慕容氏(前燕、后燕、西燕)16位;

耶律氏(辽)15位;

爱新觉罗氏(清)12位;

元(北魏、东魏、西魏)11位;

完颜氏(金)10位;

元氏之前身拓跋氏(北魏)8位;

苻(前秦)7位;

宇文氏(北周)5位;

乞伏氏(西秦)4位;

沮渠氏(北凉)4位;

秃发氏(南凉)3位;

赫连氏(大夏)3位;

姚(后秦)3位;

吕(后凉)3位等。

一、秦朝(公元前22l—前2O6)

1、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21—前210年在位

2、秦二世胡亥,前210—前207年在位。【子婴】前206年在位47天,未称帝。

二、汉朝(前202—前220年)

(一)西汉

1、汉高祖刘邦,前202—前194在位

2、汉惠帝刘盈,前194—前187在位【汉前少帝刘恭】前187—前183在位(太后吕稚称制)【汉后少帝刘弘】前183—前179在位(太后吕稚称制)

3、汉文帝刘恒,前179—前156在位

4、汉景帝刘启,前156—前141在位

5、汉武帝刘彻,前141年即位。前140年始建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建元”其它年号:元光(前134)元朔(前128)元狩(前122)元鼎(前116)元封(前110)太初(前104)天汉(前101)太始(前97)征和(前92)后元(前88)

6、汉昭帝刘弗陵,年号:始元(前86)元凤(前80)元平(前74)

7、汉宣帝刘询,年号:本始(前73)地节(前69)元康(前65)神尊(前61)五凤(前57)甘露(前53)黄龙(前49)

8、汉元帝刘奭,年号:初元(前48)永光(前43)建昭(前38)竟宁(前33)

9、汉成帝刘骜,年号:建始(前32)河平(前28)阳朔(前24)鸿嘉(前20)永始(前16)元延(前 12)绥和(前8)

10、汉哀帝刘欣,年号:建平(前6)元寿(前2)

11、汉平帝刘衍,年号:元始(公元1—5年)

12、孺子刘婴,年号:居摄(6)初始(8)。

(二)新朝

王莽,两汉之间统治者,年号:始建国(9)天凤(14)地皇(20)。

【淮阳王刘玄】被绿林军拥为汉更始帝(23—25)。

(三)东汉(25—220)

1、汉光武帝刘秀,年号:建武(25)中元(56)

2、汉明帝刘庄,年号:永平(58)

3、汉章帝刘炟,年号:建初(76)元和(84)章和(87)

4、汉和帝刘肇,年号:永元(89)元兴(105)

5、汉殇帝刘隆,年号:延平(106)

6、汉安帝刘祜,年号:永初(107)元初(114)永宁(120)建光(121)延光(122)【北乡侯刘懿】即位二百余日后就因病去世。又称东汉少帝

7、汉顺帝刘保,年号:永建(126)阳嘉(132)永和(136)汉安(142)健康(144)

8、汉冲帝刘炳,年号:永嘉(145)

9、汉质帝刘缵,年号:本初(146)

10、汉桓帝刘志,年号:建和(147)和平(150)元嘉(151)永兴(153)永寿(155)延熹(158)永康(167)

11、汉灵帝刘宏,年号:建宁(168)熹平(172)光和(178)中平(184)【汉少帝刘辩】189年4月即位, 8月被董卓所废

12、汉献帝刘协,年号:永汉(189)初平(190)兴平(194)建安(196)延康(220)。

三、三国时期

(一)曹魏(220—265)

1、魏文帝曹丕,年号:黄初(220);2、魏明帝曹睿,年号:太和(227)青龙(233)景初(237);3、魏少帝曹芳,年号:正始(240)嘉平(249);4、高贵乡公曹髦,年号:正元(254)甘露(256);5、魏元帝曹奂,年号:景元(260)咸熙(264)。

(二)蜀汉(221—263

1、汉昭烈帝刘备,年号:章武(221);2、后主刘禅,年号:建兴(223)延熙(238)景耀(258)炎兴(263年)。

(三)孙吴(229—280)

1、吴武烈帝孙权,229年称帝,年号:黄武(222)黄龙(229)嘉禾(232)赤乌(238)太元(251)神凤(252);2、会稽王孙亮,年号:建兴(252)五凤(254)太平(256);3、吴景帝孙休,年号:永安(258);4、吴末帝孙皓,年号:元兴(264)甘露(265)宝鼎(266)建衡(269)凤凰(272)天册(275)天玺(276年)天纪(277)。

四、两晋十六国

(一)西晋(265—316)

1、晋武帝司马炎,年号:泰始(265)咸宁(275)太康(280)太熙(290)

2、晋惠帝司马衷,年号:永熙(290)永平(291)元康(291)永康(300)永宁(301)太安(302)永安(304)建武(304)永兴(304)光熙(306)

3、晋怀帝司马炽,年号:永嘉(307)

4、晋愍帝司马邺,年号:建兴(313)。

(二)东晋(317—420年)

1、晋元帝司马睿,年号:建武(317)大兴(319)永昌(322)

2、晋明帝司马绍,年号:太宁(323)

3、晋成帝司马衍,年号:咸和(326)咸康(335)

4、晋康帝司马岳,年号:建元(343)

5、晋穆帝司马聃,年号:永和(345)升平(357)

6、晋哀帝司马丕,年号:隆和(362)兴宁(363)

7、晋废帝司马奕,年号:太和(366)

8、晋简文帝司马昱,年号:咸安(371)

9、晋孝武帝司马曜,年号:宁康(373)太元(376)

10、晋安帝司马德宗,年号:隆安/崇安(397)元兴(402)大亨(404)义熙(405)

11、晋恭帝司马德文,年号:元熙(419)。

(三)五胡十六国(一般不认为是皇帝)

【前赵】又称匈奴汉国(304—329)1、汉光文帝刘渊2、汉昭武帝刘聪3、汉隐帝刘粲4、刘曜。

【成汉】(303—347,巴氐族)1、成景帝李特2、成武帝李雄3、成哀帝李班4、成幽公李期5、汉昭文帝李寿6、汉末主李势。

【前凉】(317—376,汉族历8主均未称帝)【武王张轨】(追谥)1、明王张寔2、成王张茂3、文王张骏4桓王张重华5、哀王张曜灵6、威王张祚7、冲王张玄靓8、悼公张天锡。

【后赵】(319—351,羯族)1、明帝石勒2、海阳王石弘3、武帝石虎4、义阳王石世5、新兴王石尊6、石鉴7、石祗。

【前燕】(337—370,鲜卑族)1、文明帝慕容皝2、景昭帝慕容儁3、幽帝慕容暐。

【前秦】(351—394,氐族)1、景明帝苻健2、厉王苻生3、宣昭帝苻坚(357—385)4、苻丕5、苻登6、苻崇。

【后燕】(384—407,鲜卑族)1、成武帝慕容垂2、惠闵帝慕容宝3、开封公慕容详4、赵王慕容麟5、昭武帝慕容盛6、昭文帝慕容熙7、惠懿皇帝慕容云。

【西秦】(385—400和409—431,鲜卑族未称帝)1、宣烈王乞伏国仁2、武元王乞伏乾归3、文昭王乞伏炽盘4、末主乞伏慕末。

【后凉】(386—403,氐族)1、吕光2、吕绍3、吕纂4、吕隆。

【后秦】(386—417,羌族)1、武昭帝姚苌2、文桓皇帝姚兴3、末主姚泓。

【南谅】(397—414,鲜卑族)1、武威王拓跋乌孤2、河西王拓跋利鹿孤3、凉王拓跋傉檀。

【南燕】(398—410,鲜卑族)1、献武帝慕容德2、末主慕容超。

【北凉】(401—439,匈奴)1、武宣王沮渠蒙逊2、哀王沮渠牧犍。

【西凉】(405—421,汉)1、武昭王李暠2、酒泉公李歆3、李恂。

【北燕】(407—430,汉族)1、文成帝冯跋2、昭成帝冯弘。

【大夏】(407—432,匈奴)1、武烈帝赫连勃勃2、平原王赫连昌3、昌定王赫连定。

除十六国之外,同时期还曾存在【冉魏】【代国】【西燕】【吐谷浑】。

五、南北朝(420—589)

(一)刘宋(420—479)

1、宋武帝刘裕,年号:永初(420)

2、宋少帝刘义符,年号:景平(423)

3、宋文帝刘义隆,年号:元嘉(424)【太子刘劭】弑父篡位,改元“太初”,正史一般不承认为帝

4、宋孝武帝刘骏,年号:孝建(454)大明(457)

5、宋前废帝刘子业,年号:永光(465)景和(465)

6、宋明帝刘彧,年号:泰始(465)泰豫(472)

7、宋后废帝刘昱,年号:元徽(473)

8、宋顺帝刘准,年号:升明(477)。

(二)南齐(479—502)

1、齐高帝萧道成,年号:建元(479)

2、武帝萧赜,年号:永明(483)【郁林王萧昭业】隆昌(494);【海陵王萧昭文】延兴(494)

3、齐明帝萧鸾,年号:建武(494)永泰(498)

4、齐东昏侯萧宝卷,年号:永元(499)

5、齐和帝萧宝融,年号:中兴(502)。

(三)萧梁(502—557)

1、梁武帝萧衍,年号:天监(502)普通(520)大通(527)中大通(529)大同(535)中大同(546)太清(547)【临贺王萧正德】年号:正平

2、梁简文帝萧纲,年号:大宝(550)【豫章王萧栋】年号“天正”【武陵王萧纪】年号“天正”(551)

3、梁元帝萧绎,年号:承圣(552)

4、闵帝萧渊明,年号:天成(555)

5、敬帝萧方智,年号:绍泰(555)太平(556)。

(四)陈朝(557—589)

1、陈武帝陈霸先,年号:永定(557)

2、陈文帝陈蒨,年号:天嘉(560)天康(566)

3、陈废帝陈伯宗,年号:光大(567)

4、陈宣帝陈顼,年号:太建(569)

5、陈后主陈叔宝,年号:至德(583)祯明(587)。

(五)北朝—北魏(386—439—534)

386—438年尚未统一北方,期间有【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

1、太武帝拓跋焘,423—452在位,年号:始光、神麚、延和、太延、太平真君、正平;2、南安王拓跋余,年号:承平。3、文成帝拓跋浚,452—465在位,年号:兴安、兴光、太安、和平;4、献文帝拓跋弘,465—471在位,年号:天安、皇兴。5、孝文帝元宏,471—499在位,年号:延兴、承明、太和;6、宣武帝元恪,499—515在位,年号:景明、正始、永平、延昌;7、孝明帝元诩,515—528在位,年号:熙平、神龟、正光、孝昌、武泰;8、幼主元钊,528年曾立为帝;9、孝庄帝元子攸,528—530在位,年号:建义、永安;10、长广王元晔,530—531在位,年号:建明; 11、节闵帝元恭,531—532在位,年号:普泰;12、孝武帝元脩,年号:太昌、永兴、永熙。

(六)北朝—东魏(534—550)

孝静帝元善见,年号:天平、元象、兴和、武定、。

(七)北朝—西魏(535—556)

1、文帝元宝炬,535—551在位,年号:大统;2、废帝元钦,551—554在位,无年号;3、恭帝元廓,554—556在位,无年号。

(八)北朝—北齐(550—577)

【神武帝高欢】东魏的实际统治者和北齐的实际创建者;【文襄帝高澄】追谥。

1、文宣帝高洋,550—559在位,年号:天保;2、废帝高殷,559—560在位,年号:乾明;3、孝昭帝高演,560—561在位,年号:皇建;4、武成帝高湛,561—565在位,年号:太宁、河清;5、后主高纬,565—577在位,年号:天统、武平、隆化;6、幼主高恒,年号:承光(577)。

(九)北朝—北周(557—581)

【宇文泰】西魏的实际统治者和北周的实际创建者,谥为北周文帝。

1、孝闵帝宇文觉,无年号;2、明帝宇文毓,557—560在位,年号:武成;3、武帝宇文邕,560—578在位,年号:保定、天和、建德、宣政;4、宣帝宇文贇,578—579在位,年号:大成;5、静帝宇文阐(宇文衍),579—581在位,年号:大象、大定。

六、隋朝(581—618)

1、文帝杨坚,年号:开皇(581)仁寿(601)

2、炀帝杨广,年号大业(605)【恭帝杨侑】李渊617年所立,年号:义宁。

七、唐朝(618—907)

1、高祖李渊,年号武德(618—626)

2、太宗李世民,年号:贞观(626)

3、高宗李治,年号:永徽(650)显庆(656)龙朔(661)麒德(664)乾封(666)总章(668)咸亨(670)上元(674)仪凤(676)调露(679)永隆(680)开耀(681)永淳(682)弘道(683)【李显】继位2个月即废,年号:嗣圣(684)【李旦】684—690年在位,年号:文明(684)。

大周武则天,690—705年在位,年号:光宅(684)垂拱(685)永昌(689)载初(689)天授(690)如意(692)长寿(692)延载(694)证圣(695)天册万岁(695)万岁登封(696)万岁通天(696)神功(697)圣历(698)久视(700)大足(701)长安(701)。

4、中宗李显,705年复位,年号:神龙(705)景龙(707)【殇帝李重茂】继中宗位仅一月被废,年号:唐隆(710)

5、睿宗李旦,710年复位,年号:景云(710)太极(712)延和(712)

6、玄宗李隆基,年号:先天(712)开元(713)天宝(742)

7、肃宗李亨,年号:至德(756)乾元(758)上元(760)

8、代宗李豫,年号:宝应(762)广德(763)永泰(765)大历(766)

9、德宗李适,年号:建中(780)兴元(784)贞元(785)

10、顺宗李诵,年号:永贞(805)

11、宪宗李纯,年号:元和(806)

12、穆宗李恒,年号:长庆(821)

13、敬宗李湛,年号:宝历(825)

14、文宗李昂,年号:大和(827)开成(836)

15、武宗李炎,年号:会昌(841)

16、宣宗李忱,年号:大中(847)

17、懿宗李漼,年号:咸通(860)

18、僖宗李儇,年号:乾符(874)广明(880)中和(881)光启(885)文德(888)

19、昭宗李晔,年号:龙纪(889)大顺(890)景福(892)乾宁(894)光化(898)天复(901)

20、哀帝李拀,年号:天佑(904)。

八、五代十国时期(907—960)

(一)后梁(907—923)

1、太祖朱温,年号:开平(907)乾化(911)【朱有珪】年号:凤历(913)

2、末帝朱友贞,年号:乾化(沿用)贞明(915)龙德(921)。

(二)后唐(923—936年)

1、庄宗李存勖,年号:同光(923)

2、明宗李嗣源,年号:天成(926)长兴(930)

3、闵帝李从厚,年号:应顺(934)

4、末帝李从珂,年号:清泰(934)。

(三)后晋(937—947)

1、高祖石敬塘,年号:天福(937)

2、出帝石重贵,年号:天福(沿用)开运(944年)。

(四)后汉(947—950)

1、高祖刘知远,仍用后晋高祖年号,称天福十二年(947)

2、隐帝刘承祐,年号:乾祐(948)。

(五)后周(951—960)

1、太祖郭威,年号:广顺(951)显德(954)

2、世宗柴荣,954—959年在位,年号沿用“显德”

3、恭帝柴宗训,959—960年在位,年号沿用“显德”。

【十国】正史皆不以为帝。

(一)南吴(902—937):1、太祖杨行密;2、烈宗杨渥;3、高祖杨隆演,年号:武义(919);4、睿帝杨溥,年号:顺义(921)乾贞(927)大和(929)天祚(935)。

(二)前蜀(907—925):1、高祖王建,年号:武成(908)永平(911)通正(916)天汉(917)光天/广大/光大(918);2、后主王衍,年号:乾德(919)咸康(925年)。

(三)南楚(马楚)(907—951),各王无年号:1、武穆王马殷(896);2、衡阳王马希声(930);3、文昭王马希范(934);4、废王马希广(947);5、恭孝王马希萼;6、马希崇。

(四)南平(又称荆南、北楚)(907—963):1、武信王高季兴;2、文献王高从诲;3、贞懿王高宝融;4、荆南侍中高保勖;5、荆南侍中高继冲。

(五)南汉(907—971):1、南海王刘隐;2、高祖刘龑(刘岩、刘陟),年号:乾亨(917)白龙(925)大有(928);3、殇帝刘玢,年号:光天(942);4、中宗刘晟,年号:应乾(943)乾和(944);5、后主刘鋹,年号:大宝(958)。

(六)吴越(907—978):1、太祖钱鏐,年号:天宝(908)宝大(924)宝正(926);此后无年号。2、世宗钱元瓘(932);3、成宗钱弘佐(941);4、忠逊王钱弘倧(947);5、忠懿王钱弘俶(948)。

(七)闽国(909—945)1、太祖王审知;2、嗣王王延翰;3、惠宗王延钧,年号:龙启(933)永和(935);4、康宗王继鹏,年号:通文(936);5、景宗王延曦,年号:永隆(939);6、殷帝王延政,年号:天德(943)。

(八)后蜀(934—965):1、高祖孟知祥,年号:明德(934)。2、后主孟昶,年号:明德(沿用)广政(938)。

(九)南唐(937—975):1、烈祖李昪(徐知诰),年号:升元(937)。2、元宗李璟,年号:保大(943)中兴(958)交泰(958);3、后主李煜,无年号(961)。

(十)北汉(951—979):1、世祖刘旻,年号乾祐(951);2、睿宗刘承钧(955),沿用后汉年号至“乾祐九年”,后改元“天会”(957);3、少主刘继恩(968);4、末帝刘继元(968),沿用“天会”年号,974年改元“广运”。

【桀燕】911—913年刘有光在幽州称帝,国号“大燕”,年号:应天。

九、辽宋金时期

(一)大辽(907—1125)又名“契丹国”

1、太祖耶律阿保机,907年建国,年号:神册(916)天赞(922)天显(926)。【辽东丹王耶律倍】未称帝。2、太宗耶律德光,年号:天显(沿用)会同(938)大同(947)。3、世宗耶律阮,年号:天禄(947)。4、穆宗耶律璟,年号:应历(951)。5、景宗耶律贤,年号:保宁(969)乾亨(979)。6、圣宗耶律隆绪,年号:统和(983)开泰(1012)太平(1021)。7、兴宗耶律宗真,年号:景福(1031)重熙(1032)。8、道宗耶律洪基,年号:清宁(1055)咸雍(1065)太康/大康(1075)大安(1085)寿昌/寿隆(1095)。9、天祚帝耶律延禧,年号:乾统(1101)天庆(1111)保大(1121)。

(二)北宋(960—1127)

1、太祖赵匡胤,年号:建隆(960)乾德(963)开宝(968)

2、太宗赵匡/光义,年号:太平兴国(976)雍熙(984)端拱(988)淳化(990)至道(995)

3、真宗赵恒,年号:咸平(998)景德(1004)大中祥符(1008)天禧(1017)乾兴(1022)

4、仁宗赵祯,年号:天圣(1023)明道(1032)景祐(1034)宝元(1038)康定(1040)庆历(1041)皇祐(1049)至和(1054)嘉祐(1056)

5、英宗赵曙,年号:治平(1063)

6、神宗赵顼,年号:熙宁(1068)元丰(1078)

7、哲宗赵煦,年号:元祐(1086)绍圣(1094)元符(1098)

8、徽宗赵佶,年号:建中靖国(1101)崇宁(1102)大观(1107)政和(1111)重和(1118)宣和(1119)。

9、钦宗赵桓,年号:靖康(1126)。

(三)金朝(1115—1234)

1、太祖完颜阿骨打,年号:收国(1115)天辅(1117)。2、太宗完颜晟,年号:天会(1123)。3、熙宗完颜亶,年号:天会(沿用)、天眷(1138)皇统(1141)。4、金废帝完颜亮,年号:天德(1149)贞元(1153)正隆(1156)。5、世宗完颜雍,年号大定(1161)。6、章宗完颜璟,年号:明昌(1190)承安(1196)泰和(1201)。7、卫绍王完颜永济,年号:大安(1209)崇庆(1212)至宁(1213)。8、宣宗完颜珣,年号:贞祐(1213)兴定(1217)元光(1222)。9、哀宗完颜守绪,年号:正大(1224)开兴(1232)天兴(1232)。

(四)南宋(1127—1279)9帝:

1、高宗赵构,年号:建炎(1127)绍兴(1131)

2、孝宗赵昚,年号:隆兴(1163)乾道(1165)淳熙(1174)

3、光宗赵惇,年号:绍熙(1190)

4、宁宗赵扩,年号:庆元(1195)嘉泰(1201)开禧(1205)嘉定(1208)

5、理宗赵昀,年号:宝庆(1225)绍定(1228)端平(1234)嘉熙(1237)淳祐(1241)宝祐(1253)开庆(1259)景定(1260)

6、度宗赵禥,年号:咸淳(1265)

7、恭帝赵显,年号:德祐(1275)

8、端宗赵昰,年号:景炎(1276)

9、卫王赵昺,年号:祥兴(1278)

十、元朝(1206—1368)

1、太祖铁木真(成吉思汗)1206—1227在位【拖雷】1227—1229监国,后追谥为元睿宗;

2、太宗窝阔台,1229—1241在位;

3、定宗贵由,1246—1248在位,此前母乃马真后称制,死后由海迷失后称制;

4、宪宗蒙哥,1251—1259在位;

5、元世祖忽必烈,年号:中统(1260)至元(1264)

6、成宗铁穆耳,年号:元贞(1295)大德(1297)

7、武宗海山,年号:至大(1308)

8、仁宗爱力育黎拔力八达,年号:皇庆(1312)延祐(1314)

9、英宗硕德八剌,年号:至治(1321)

10、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年号:泰定(1324)致和(1328)。

11、元天顺帝阿速吉八,在位一个月,年号“天顺”

12、文宗图帖睦尔,年号:天历(1328)至顺(1329)

13、明宗和世喇,1229年在位一个月

14、宁宗懿璘质班,年号:至顺(1232)

15、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年号:元统(1333)至元(1335)至正(1341)。

十一、明朝(1368—1644)16帝

1、太祖朱元璋,1368年称帝,年号:洪武

2、惠帝朱允炆,年号:建文(1399)

3、成祖朱棣,年号:永乐(1403)

4、仁宗朱高炽,年号:洪熙(1425年)

5、宣宗朱瞻基,年号;宣德(1426)

6、英宗朱祁镇,年号:正统(1436—1449)天顺(1457—1464年)

7、景帝朱祁钰,年号:景泰(1450—1457)。

8、宪宗朱见深,年号:成化(1465)

9、孝宗朱祐樘,年号:弘治(1488)

10、武宗朱厚燳,年号:正德(1506)

11、世宗朱厚熜,年号:嘉靖(1522)

12、穆宗朱载垕,年号:隆庆(1567)

13、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1573)

14、光宗朱常洛,年号:泰昌(1620)

15、熹宗朱由校,年号:天启(1621)

16、思宗朱由检,年号“崇祯”(1628)

十二、清朝(1616—1644—1911年)12帝

1、太祖努尔哈赤,年号:天命(1916)

2、太宗皇太极,年号:天聪(1627)崇德(1636)

3、世宗福临,年号:顺治(1644)

4、圣宗玄烨,年号:康熙(1662)

5、世宗胤禛,年号:雍正(1723)

6、高宗弘历,年号:乾隆(1736)

7、仁宗颙琰,年号:嘉庆(1796)

8、宣宗旻宁,年号:道光(1821)

9、文宗奕詝,年号:咸丰(1851)

10、穆宗载淳,年号:同治(1862)

11、德宗载湉,年号:光绪(1875)

12、逊帝溥仪,年号:宣统(1909)

图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摘自:云水霜天(360doc)

汉字解密|刘:我姓刘 文刀刘 刘字本义竟然指的是一种兵器

视频加载中...

大家好,欢迎来到汉字解密,我是杨小平。今天我们来说说百家姓中的刘姓。

在福建汀(tīng)州府有首歌谣这样说道:“张王李赵遍地刘,世世代代传不休。刘家子弟多俊杰,三江南北芳名留。”这歌谣中说的“遍地刘”,是指刘姓者多,分布广。现在,刘姓人口约 6994 万,是中国的第四大姓,仅仅次于李王张。姓刘的一般介绍自己姓时,时常会说:“姓刘,文刀刘。”

其实古人在向别人介绍刘姓时,一般并不说“刘,文刀刘”,而会说“刘,卯金刀”,或者说“卯金刘”。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字,只是现代简化汉字,是从繁体字“刘”的草书演变而来。而汉唐以来,刘字通常都写作繁体字“劉”。

中国自古就有“刘天下”之说,无论是建立王朝的数量,还是称帝的人数,刘姓都远多于其他姓氏,刘姓称帝称王者多达1000多人,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帝王专业户”。

“刘”姓有王者气象,刘汉王朝构成中国的第一个高潮,自此中华民族的主体,被称为汉人、汉族,中国的语言文字被称作汉语、汉字,那么“刘”字代表什么意思呢?我们不妨借助古文字学的钥匙,从“刘”字的字源着手进行寻根溯源。在现代汉语里,“刘”字除了用来作姓氏外,别无其它任何意义。因此,要追溯刘姓的来历,应该从繁写的“劉”字开始。

现在我们所知的最古老的汉字是甲骨文和金文,遗憾的是无论是在甲骨文或者金文中,我们至今都未发现“刘”字,就连世界最早的字典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也没有收录作为当时堂堂国姓的“刘”字。

其实,在古代汉语中“刘”字有着极其丰富而神奇的含义。《广雅》解释说:“刘,刀也”。《尔雅》解释说:“刘,杀也”。

那么,在如此众多的字义中哪一个才是“刘”字最原始、最根本的含义呢?只有“斧钺”这种解释有可能是“刘”字的本义,也就是刘姓的初始含义。《尚书·顾命篇》里记载道,有“一人冕执刘,立于东堂”一句,汉朝孔安国解释说:“刘,钺属。”东汉人更进一步解释说:“刘,盖今鑱(chán)斧。”

清末学者俞樾总结说:“‘刘’字本义,盖兵器也。”我们认为,“刘”字的最原始、最根本的含义是指一种“斧钺”。

刘姓的根和源到底在哪里呢?说起刘姓的起源,首先要弄清楚开姓始祖是谁?目前普遍学者认为最确切、最有说服力的是夏朝后期的刘累。

说起刘累,自古流传许多神秘的传说。《清源留氏族谱》记载说:刘累出生很奇特,生下来两手掌中各有一个特殊纹饰,字形是:“卯在田上,糸在田下”,看上去分别是当时象形文字的“留累”二字。家人认为这种胎记是上天的某种预兆,是神的暗示,因此取名叫“留累”,又称刘累。“留”姓的得姓因此产生。所以刘累既是“刘”姓的得姓始祖,又是“留”姓的得姓始祖。

商周之际,刘累后裔,以地为氏,衍变为唐氏,周成王对刘累后裔的唐国不放心,把唐国故地封给他自己的弟弟叔虞作封地,而将刘累后裔迁到杜城,改封为杜氏,或称唐杜氏。由此可见,刘姓与很多姓有关系,除唐、杜之外,还和范、韦、祁、士、司空、隋等有关系。刘姓也有不少出自他族、他姓改姓或赐姓。

刘姓最有名的莫过于大名鼎鼎的汉高祖刘邦,父亲叫作刘端,刘邦排行第三,还有哥哥刘伯、刘仲,弟弟刘交。刘邦白手起家,登上皇帝宝座。

下期预告:

武松的“武”究竟该怎么写?武汉的武昌,究竟因何而得名?唐代时期,一位小小的才女“武媚娘”又是如何逆袭成功,成为一代“女王”武则天?明天华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杨小平,将为大家带来与百家姓有关的汉字——武,敬请关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