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耳朵大的人有福了。但其实从我们的耳朵可以看到我们的体质,也可以看到我们的健康状况。
1、如何看耳形知体:
人耳大而厚:人常说“耳大有福”,耳大,是肾气充沛的表现;耳朵大、柔软、骨肉多、耳垂丰满,说明这人天生营养状况良好。古代人认为肾通于耳,故耳大为肾气之源,足大则寿长,所以欲求长寿,护肾非常重要。
耳朵瘦而薄:耳朵偏小、僵硬、骨肉相残、耳垂薄,代表这一人的体质属于先天不足。耳薄而小者,多为肾虚之人。
2、如何从耳外辨病:
耳色淡白:多见于风寒感冒,也见于阳虚者;
耳红:多为上火,常见于肝胆火旺或湿热;
有一条明显的斜线出现在耳垂上:表明心气不足;耳鸣和失聪都表明肾气不足;
耳部有结节状或条索状隆起,点状凹陷,且无光泽者:多提示为慢性器质性病变,如肝硬化、肿瘤等;
耳局部血管过度充盈、扩张,可见圆圈形、条段形等改变:常见于有心肺功能异常者,如冠心病、哮喘等。
耳径与寿命的关系:
耳朵大一直被民间视为是幸福和长寿的象征。近代医学观察表明,耳大确实与长寿有关。
通过对256名60~90岁的老年人和344名90~104岁的长寿老人的调查,发现长寿老人群体的平均耳长为男7.13厘米,女6.89厘米;60~69岁的老年群体的平均耳长为男6.93厘米,女6.50厘米。
结果表明长寿老人组平均耳长明显高于老年组,且长寿老人组耳长最高,达8.8厘米。所以有专家认为,耳廓长而大是长寿者的一个特点。
现代人的研究表明,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一样,成年后,尽管全身和内脏的生长和发育停止,但耳朵却是唯一的例外,它一生都在不断地成长,平均每10年长1.4~2.2毫米。尽管它的生长速度并不明显,但它确实在增长,并且这与身体器官有关。因为耳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长,所以老人的耳朵比年轻人的耳朵大。由此看来,人的长寿不是因为耳朵大才能活,而是因为耳朵大才能活。
研究人员对50名8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了调查,在一个科研项目中发现他们的耳朵都有两个特征。普通人耳朵上方应平放眉毛,下方应平放鼻梁。耳朵的长度,从耳尖到耳垂,应采用科学的计算方法。成人耳朵的平均长度为5~8厘米。但调查的这50位长寿老人,从耳轮到耳垂的最高点,耳廓的长度都在厘米以上,而且寿命越长,耳朵越长,其中两位百岁老人的耳廓长度分别为8.4厘米和8.5厘米。
其次是从耳屏到耳朵最低的地方是耳垂。成人的耳垂长1-2.5厘米,而长寿老人的耳垂长至少1.8厘米,而且比较厚,比较粗,比较胖。50名被调查的长寿老人中,8名耳垂长度为1.8-2.5厘米,2.6-3厘米,39名为2.6-3厘米,3.1-3.2厘米,均为90岁以上老人。
以上数字表明,耳廓长,耳垂大是长寿的特点。如果我们自己回头去看那些年老的人,就会发现他们的耳廓确实有这两种特征。耳廓长,耳垂大,称为“长寿耳征”。但是要注意的是,耳廓长,耳垂大只是长寿的特点之一,长寿者耳朵一般都长,但耳朵长的人未必长寿,耳朵短的人未必短寿。由于是不是长寿,还要结合耳朵的气色形态和其它部位的各种生命征象综合分析。
电影中的小人物形象几乎和电影同时诞生, 在电影之父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中最早出现的电影人物形象就是一些普通人。
电影艺术得到发展之后, 小人物就更和电影艺术结下不解之缘。
美国卓别林的流浪汉系列、日本的寅次郎系列、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电影也是把更多的镜头聚焦于当时的底层百姓, 比如《渔光曲》、《姊妹花》、《新旧上海》、《脂粉市场》等。
虽说当代世界电影和中国电影的主流趋势都在远离小人物, 而把镜头流连忘返于大场面、大人物、大事件以吸引观众越来越挑剔的眼球, 小人物形象在当代银幕上出现的机会越来越少。
有时即使出现了, 也很少能引起观众的注意。
小人物往往是一些家道寒微、生活困苦的人物。
他们凄凉的命运也是悲剧艺术青睐的对象, 悲剧艺术中就有小人物悲剧这一悲剧形态。
小人物的生存之痛是最让人无言以对和无可奈何的, 他们往往因为无力把握现状和改变命运而显得孤独无助, 渺小可怜。
古往今来艺术家们往往以小人物的人生际遇为载体, 展示他们恶劣的生存环境, 对他们寄予人道主义的关怀, 寄托他们对小人物命运的思考。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笔下曾经出现过很多的小人物悲剧, 他们被旧制度抛弃了, 可是新制度还未确立, 他们瘦弱渺小的身影消逝在过去与现实之间。
小人物的悲惨境遇不仅能体现悲剧艺术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小人物的现实命运与他们对恶劣环境的精神超越之间也能产生喜剧的张力, 形成了小人物喜剧电影。
长影投资, 年轻导演张猛执导的《耳朵大有福》就是这样一部小成本的小人物喜剧电影。
它放弃了有些小成本文艺片自说自话孤芳自赏的自恋风格, 而是平易地讲述了一个退休工人的人生遭遇。
它也不同于贾樟柯小人物电影一贯的冷静疏离, 在大景别长镜头中勾勒小人物形像像的艺术手法, 而是把镜头始终紧紧地近距离地对准主人公, 把主人公的喜怒哀乐真实地表现在银幕上, 让观众感受到他的一切心理变化, 从而了解他, 并认同他。
《耳朵大有福》中的王大耳朵——王抗美, 东北人, 原先是铁路机修工, 现在带病 (气管病) 退休了, 住在一套逼仄阴暗破旧的老公房里, 屋里是简陋老式的家具。
影片中他总是穿着一件不合身的紧巴巴的黑外套, 里面套着件红马甲, 戴着个白口罩, 背上背着个鼓鼓囊囊的帆布包, 骑着辆总掉链的破旧自行车, 自行车龙头上挂着只蓝色保温瓶, 那是给他生病住院的妻子送饭菜的。
他抽一元五毛钱的大前门牌香烟, 还说这是毛主席爱抽的烟。
他退休时, 爱人生病住院了, 女儿婚姻不幸, 儿子不争气是个混混, 弟弟和弟媳整日泡在麻将桌上, 不顾老父亲的生活。
他为了解决窘迫的生活处境, 想找原单位弄个工伤好多拿点退休金, 单位认为他的气管病算不上工伤;想找个工作贴补家用, 又遭遇传销陷阱、擦鞋风波;想踩三轮却没这个力气;想在草台班里亮歌喉, 嗓子不行了;想修自行车没那技术活。
照顾生病的老妻, 承受儿女的不幸和不孝, 担心没人照料的父亲。
生活得压抑憋屈, 既没人倾诉, 也没个人分担, 五十多岁的一个身体不好的老工人支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
影片就为观众展示了这么个底层小人物形像。
这样的小人物形像决定了他不可能遭遇惊天地感鬼神的重大事件, 平平常常的人生和普普通通的不幸, 生活细节的展示就成为此类影片的叙事策略。
影片中有一个段落是讲王大耳朵和一个老友在一家简陋的小店里喝小酒。
他满腹心事念着电脑给他算的命“一生荣华业兴隆, 家境丰厚福禄红, 妻儿老小皆如意, 不需劳碌自亨通”, 这个电脑算出来的他的命简直就是对他现实际遇的巨大讽刺。
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 荣华、福禄、亨通等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富贵在天”嘛!有当然好, 没有, 只要家人健康, 儿女孝顺, 家庭和睦, 那么人生也算圆满了。
可是王大耳朵满肚子的辛酸无法说出来, 在老友强调“妻儿老小皆如意”才是他们命时, 他更有说不出的苦。
可偏偏喝完酒出来, 在一幢正在拆迁的建筑物旁就接到女儿哭泣的电话, 面对女儿的哭诉和女婿的无良, 他无能为力地挂了电话。
此时镜头给了他一个辛酸的面部特写后又给了他一个摇摇欲坠的背影, 观众能感受到他内心的酸楚无奈, 他背转身去的背影更让观众感到他几乎无法承受困境和无人言说的痛苦。
观众看到的就是这样一些质朴辛酸动人的细节, 影片也正是依靠王大耳朵扎实的小人物形像和细腻的富有生活气息的生活细节建构了当代小人物电影的基本形态。
但是话说回来, 这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的小人物电影, 《大耳朵有福》就是根据一部纪录片改编而来的。
而且影片讲述的是小人物生存状态的故事, 小人物的生活不像英雄传奇那样有让人荡气回肠的矛盾冲突来吸引观众, 有生与死的较量来震撼观众, 故事完全依靠细腻的有生活气息的生活细节来支撑。
生活细节的堆砌可以营造真实细腻的影片风格, 却也能让一些观众感觉琐碎厌烦。
所以要想抓住当代观众的目光和打动他们的心灵, 就不仅需要个踏踏实实的故事和扎扎实实的人物形像, 还必须在小人物的困境中制造一些喜剧效果。
小人物由困顿生活而迸发出来的生存智慧构成了小人物喜剧电影的主要喜剧效果。
生活困顿是小人物摆脱不了的命运, 如果小人物被生存困境压倒了, 那就是悲剧了。
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小人物形像——祥子, 就是个被苦难的生活压垮的悲剧小人物典型。
而喜剧小人物必须要超越生活困境。
根据小人物超越困境的不同方式也形成了不同的小人物喜剧电影。
周星驰的草根喜剧是利用小人物自不量力地行侠仗义时所造成的矛盾冲突来构成喜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