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民间,人们喜欢在门前悬挂桃符,也会在屋内悬挂桃剑,盖新房时会用桃枝订在房屋四角,以保家宅安宁。我们经常在影视作品里可以看到,道士或者驱魔人都会使用桃木法器来斩妖除魔,为什么古人认为桃木可以驱魔辟邪呢?桃木到底具有什么特殊能量呢?
桃木也就是以桃树为材料的一种木材,也叫 “降龙木”“鬼怖木”,被古人称作是神木,仙木。据《山海经·海外北经》载:夸父追日,干渴而死,临死前将手仗抛出化成了一片桃林,因此几千年来桃木成为用途最为广泛的驱邪制鬼材料,在中国民间文化和信仰上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桃木木质细腻,木体清香,中国古人用桃木板做成桃符挂在门上,也是春联的原型。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中记载:《黄帝书》云:“上古之时,有荼与郁垒昆弟二人,性能执鬼,度朔山上立桃树下,简阅百鬼,无道理妄为人祸害,荼与郁垒缚以苇索,执以食虎。”
相传上古时有一个鬼域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需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就位于桃树的东北面,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他们各手持桃枝,专司捉拿妖邪。这两兄弟就是我们中国的门神,这两位可是让所有鬼魂都闻风丧胆,如果鬼魂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他们。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宋人文雅,人们不仅在桃木板上刻门神,还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不仅美观还辟邪。
《庄子》中就有记载“插桃枝于户,连灰其下,童子不畏,而鬼畏之”意思是说将桃枝插在门上,桃枝的灰撒在门下,小孩进门不怕,鬼却怕。
《淮南子》说:“羿死于桃口”。东汉许慎注释道:“口,大杖,以桃木为之,以击杀羿,由是以来鬼畏桃也”。传说后羿以善射闻名,有个叫逢蒙的人向后裔拜师学艺,学成后却恩将仇报,从后裔身后下毒手,举起桃木大棒向羿的后脑猛砸。后羿死后,就做了统领万鬼的官。试想,桃木棒连统领众鬼的羿都能击杀,用来治鬼就更不在话下了。所以古人深信桃木可以驱魔辟邪无不源于这些神话传说。
古人认为桃木可以辟邪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桃木是五木之精,这五木分别是(桑木、榆木、桃木、槐木和柳木)
西汉时代的《典术》中记载:“桃木乃五木之精,仙木也……能压邪气,镇制百鬼。”
南朝《荆楚岁时记》云:桃木吸收了五行之精气,所以能够成为制服百鬼的仙木。
这五木分别对应了五行,当年燧人氏取火之时,认为应天时最可以取火的这五种木材。
《尸子》中说道:(燧人上观星辰,下察五木以为火 《隋书·王劭传》中也提到:伏愿远遵先圣,於五时取五木以变火)。什么叫应天时呢,也就是说一年四季,每个季节都有相对应可以取火的木。按照五行来对应,榆树,柳青色,就要春天取之;榆木:赤色,故夏取之;桑木:色柘黄,故长夏取之;柳木:色清白,故秋取之;槐;色檀黑,故冬取之。
从阴阳五行而言,燧人氏取火,就是暗合了“木生火”的五行理论,而桃木作为五木之精,集五木精华于一身,自然也就具备了强大的“火”能量。“火”的属性就阳性,所以桃木是极阳之木,在古人看来邪祟鬼魂则属于“阴性气场”,于是,桃木辟邪,自然就顺理成章了。
古人相信由桃树的主干、枝丫、果实、脂胶,甚或其衍生品都有驱鬼辟邪的神力,同时还有祈福的功能。譬如在西王母、天台遇仙记等神话传说中,桃子是仙果,吃了可以长寿,所以民间又称“寿桃”。另外,在《神仙传》、《抱朴子》等古籍中,桃胶也是一种“仙药”,服了可治百病。
在隋唐医书古籍里保存了许多关于桃木治病的医方。
比如:一、人好魔魅:桃仁熬去皮尖,三七枚,以童便服之。
二、难产,数日不下:以桃仁一个劈开,一片书“可”字,一片书出”字,吞之即生。
四、令面光华:三月三日收桃花,七月七日收鸡血,和涂面上,三二日脱下,则光华泽悦。
五、天行疫疠:常以东行桃枝煎汤浴之,则可免。
由这些医方可以看出,古代“巫”和“医”不可分,这些方子应该属于祝由的范畴。
然而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记载:桃味辛气恶,能厌邪气;桃木性温,能镇静祛邪,活血化淤,促脑安神。桃木的这种气味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达到驱虫杀菌的目的。所以就桃木的性质而言还是有它一定的医药价值。这又涉及到了我们中医里气的概念了。
中国的“五行”与“气”的学说,目前还无法为现代科学所证实,因为这些物质状态涉及到更高维度的知识,超出了人类的经验判断。所以在现代人看来桃木能辟邪的说法不过是迷信罢了。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 ,水寺村的苇席大多要卖到三四十里地外的高唐地儿,因为 高唐地儿没苇河,不出苇子,苇席可以卖个好价钱。卖完席后还可以捎着买回些高唐地儿的棉花,用来做棉袄、棉裤和被褥,或者卖给布坊,挣点辛苦钱,也算得上一举两得。
去高唐地儿卖席,往往是两人一伙,推着小红车前往。几十领苇席捆装在小红车上, 前面一人肩上搭绳用力拽,后面一人双手握把用力推, 伴随着车轮发出的“吱呀、吱呀“的音乐声,小红车悠悠前行。
可能你要问:什么是小红车? 小红车就是那种 木制独轮手推车,现代人称为“土车子”或者“手推车”。你可别小看这小红车,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它可是农村最重要的 运输工具, 是 一个家庭最珍贵的硬件、大件。
小红车是 卯榫结构。 车轮一般用枣木, 因为枣木硬度高,耐磨损; 车架一般用槐木、榆木或柳木,因为这些木材坚固强韧,不易断裂。 车架一般设在车轮两侧,用以载货或供人乘坐,一般能载重六七百斤,更有甚者,可达千斤。也有的把车架子安装在车轮上面,称这种车为小平车。
小红车对道路的 适应性极强, 因为它只有一个车轮着地,所以能在田埂和羊肠小道上行驶。推车人只要掌握车轮的平衡,车身就不会倾倒。使用小红车时,可一人推车,亦可两人协作。 两人协作时,一人在车前,肩上搭绳使劲拉;一人在车后,手握车把用力推。小红车的两个车把之间挂有“车袢”,推车人可以将车袢(pan)搭压在肩上,用来缓解手承受的压力,增加向前的推力。
关于这木质独轮车为什么在我们鲁西北叫小红车,笔者曾询问了十几位老人,大体上有这样几种说法。
说法一:在古代的城邑中,富家的女人、小姐等经常坐着这种车出游。为更好的招揽顾客,推车人将独轮车装饰的很漂亮,多以红色表达喜庆,久而久之,人们就称这种车为“小红车”,也有的称之为“小花车”。
说法二:古人推着独轮车出门做生意,沿途官、匪、盗等风险太高,为祈求平安,多将车身用朱红色染就,以辟邪求安。
说法三:卖瓦盆、瓦缸的多推着木质独轮车走村串巷,沿途叫卖。独轮车上的瓦缸或瓦盆都是红的,且大的套小的,非常能装,体积庞大 。村巷中人从远处一看那移动的“红”色,就知道卖“瓦盆”的来了。时间久了,人们就称这种独轮车为“红车子”或 “小红车”了 。
以上三种说法,也仅仅是老人们的一家之言。
上世纪 六十年代后,小红车的木质车轮逐渐被铁毂橡胶轮代替,从此,小红车又换了一个新潮的名字——推不够。
现在,“小红车”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推过“小红车”的那代人也已到了古稀之年。“小红车”曾经的辉煌成了历史,历史如风,风过留痕。
张剑迟:山东禹城水寺村人,工作之余喜好家乡人文轶事的搜集整理加工。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