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英章毛笔楷书偏旁部首之西字旁:“西”。
今天,继续分享偏旁部首:西字旁。如图:
整体偏扁宽,下部扁口上宽下窄,且不要超过上面横画。首笔横画斜切起笔,稍抗肩,稍长,中间略细,收笔稍重;下面左竖位于横画起笔正下方处露锋入笔,略重,稍右斜,向下渐轻;横折与左竖虚接,横画抗肩,不要写重,注意长度,到位后向上略提笔锋然后向右下方顿笔,再内擫写竖,与左竖呈相背之势,稍厚重,竖身勿长;里面小撇不要写重,撇身稍直;右边竖折起笔稍高,与横画虚接,拐弯处圆润自然;最后底横实接左竖,稍抗肩,略呈拱形,收笔稍下拉,并托住右竖。
具体字例:
要 yào yāo
栗 lì
标 biāo
骠 piào biāo
覆 fù
贾 jiǎ gǔ
票 piào
栖 qī
粟 sù
西 xī
腰 yāo
字例打印本:
字例描红本:
今天解析“北”字,需要说明的是,单字是从田英章先生毛笔楷书字汇上摘取制作的,和作品里面的字稍有不同,望书友们明鉴。
第十五个字:北
北 běi:左右结构,左斜右正。
左部不要写宽,斜势抗肩。竖笔斜切入笔,稍重,向下行笔稍带弧形,忌僵直;第二笔横画起笔离竖笔不可远,方笔起,抗肩上行,略呈仰势,与竖笔中部实接;提笔起笔稍重,向右上方斜着提出,过竖笔后勿长,收笔不可太尖。
右部“匕”字写法与规范字不同,比左部略宽,平稳端庄。首笔短横与左部横画相对应,注意与左部的距离,露锋入笔,抗肩比左横要小,长度略长,略呈仰势;竖折起笔稍高,注意形态,转锋下行,略带弧形,与左竖相对,到位后(左部竖、提笔交接处的下侧)向右下稍顿,然后转锋向右平行,略呈拱形,到上面横画右侧的正下方时收笔,勿重。
颜真卿
柳公权
褚遂良
王羲之
董其昌
米芾
苏轼
赵孟頫
怀素
王羲之
近现代 王福庵 《说文部首》
清 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六屏》
明 祝允明《草书云江记》
唐 孙过庭 《书谱》
唐 钟绍京《灵飞经》
宋 苏轼 《洞庭中山二赋》
唐 张旭《草书古诗四首》
唐 颜真卿《颜勤礼碑》
宋 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卷》
宋 米芾《吴江舟中诗卷》
元 赵孟頫《仇锷墓志铭》
明 唐寅《落花诗册》
宋 吴琚 行书《杂诗帖》等
宋 吴琚 《行书蔡襄七言绝句》
清 赵之谦《篆书铙歌册》
明 王铎《草书诗卷》
进入砚田书院圈,每天进步一点点: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古人在生活中,长期同自然作斗争,逐步积累了辨认四方的知识,随之创造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古人没有地球仪,甚至不知道地球是圆的,更不知道什么是地轴。“东、西、南、北”方位古代早就有,而天圆地方或其他观念并不影响,古人用太阳升起的地方来定方位。一句话东、西、南、北最初的方向确定是靠太阳和古人凭借自然景象来辨认四方。
“东”其字形为日在木中,繁体字“東”含义为旭日初升。那旭日初升的地方就是东方,就是太阳出来的一面。人们习惯把东风指为春风,当东风吹来春天就到了,万物始动所以“东”的方位也代表四季的春季。
“西”的象形字是一个鸟儿归巢栖息,上面这一横原是鸟的写意形,后简化一横下面是鸟巢。西与东相对,鸟归巢就演绎为方位“西”。西是栖的本义。
“南”字起源很多争议,诸多学者认为甲骨文和金文都是描写一种钟形制乐器。郭沫若先生也认为是青铜乐器。也有研究者称它是一种由容器演化面来的乐器,上部的“屮”形是提纽,下部是器身。这一类乐器流行于南方地区,“南”古字描写一个吊钟是绳子吊挂的符号,下构件是钟体像个大型罩子。主要是因为钟是南方楚国的重器,如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是非常完整的一套编钟,曾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这一乐器流行南方地区,所以用它指中原的南部方位。
“北”字指两个人背对背,它的本意为背部,后人认为背部是身体器官,所以加了个肉偏旁。北最普遍的意思是为北方,因为古人盖房子讲究坐北朝南,主人坐在厅堂上自然是背对北方面对南方。北也有战败的意思,“古有败北”就是吃了败仗只好转头撤退,只有背面对着人。
日出为东、日落为西、垂直为南北。本来都是方位,而“东西”怎么会成为人购置的货物?早在东汉时期,商贾大多集中在东京洛阳和西安长安。俗话有“买东买西”到东京西京购货,久而久之“东西”就成为货物的代名词。
宋元以后,人们不但买“东西”而且吃“东西”沿用至今。按方位东方属五行木,西方属五行金。百姓的吃穿都取草木、根茎、叶、花果和种子,不是直接得来便是用金钱所买,所以“东西又是食物的代名词。不管此解释是否正确,但古代尊卑与方位的关系很密切。我国建房一般坐北朝南的格局,南为正前方左为东右为西,东方是日出的方向,光明出现的一方为阳,西方是日落的方向为阴,于是左为阳、右为阴。左手为东为上是较尊重的一侧,比如皇宫而言,东宫尊于西宫,古时太子居住东宫。从礼仪上讲长者尚左,男女而言男尚左,通常讲男左女右,就是从方位上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