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唐朝柳宗元云:“汉时刘向、班固录书,无《鬼谷子》,《鬼谷子》后出。”
南宋高似孙云:“刘向、班固录书无《鬼谷子》,《随志》始有之,列于纵横家。”
明朝宋濂也说过跟高似孙一模一样的话。但加说了陶弘景注解过《鬼谷子》,陶弘景是南北朝的南朝齐梁时期的人,所以《鬼谷子》一书大概是三国到隋朝前这段时期的托名之作。
鬼谷子是否真有其人?司马迁《史记》明确说过苏秦、张仪都是“鬼谷先生”门下弟子,《东周列国志》记述孙膑、庞涓两人也出于“鬼谷子”门下。可细查孙膑、庞涓、苏秦、张仪四人,生年都已经不可考,卒年除了孙膑其他三人到都能查到,可相距已经是五十年左右了,也就是孙膑、庞涓比苏秦、张仪大的不是一丁半点,如果他们都出自同一位老师,那“鬼谷先生”真可谓长寿(孔门弟子相差几十岁的师兄弟到也不少,父子二人同拜孔子为师的都有,如《大学》的作者被后世称为“宗圣”的曾参和他爸曾点)。
有研究者说过“鬼谷子”更像一个“门派”而不单单是一位先生,如墨家的掌门“墨门巨子”,“鬼谷门”可能也是有一位掌门人,只不过“鬼谷门”似乎更加神秘莫测。教授孙膑、苏秦的“鬼谷先生”可能不是同一位先生但都是“鬼谷门”的先生。
到后来,为了让“鬼谷先生”不太神秘,就把“鬼谷先生”安了个“王诩”的姓名,有的说他是春秋时卫国朝歌人,因隐于鬼谷,自号“鬼谷先生”(这又变成春秋时期的人了?老先生要真是同一个人,那真得非常长寿,要知道春秋和战国是两个时代,孙庞苏张四大弟子可都是活跃于战国中期,离春秋末期都得过去一百多年了,春秋战国的历史可以参考《春秋》《战国策》二书)。
以上大概就是《鬼谷子》本书的来源和作者介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不参与争论那些“未确”的来源说,还是回到本书的内容吧。
《鬼谷子》共有十五篇,前十二篇是一个体系,后三篇是一个补充。
依次看下这十五篇的大概。
二、
捭阖第一
捭阖,即开合术。捭,敞开。阖,合拢。捭阖这一观念,其思想基础与传统阴阳观相一致。阴阳相生,化成万物乃至众生。纵横驰骋,大开大合,乃天地之道,这是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
本篇要旨:何时应敞开心扉,直言陈词;何时应冷静观察,沉默不语。
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周全、严密、不透风。)
反应第二
本篇可以说是关于获取有用信息的专论。在辩论或游说时,要用象征性的事物加以说明,或引用相关事件启发他人。其实就是对游说对象进行回环往复的考察和观察,由此接近事实真相,达到目的,假如游说不能奏效,就要“为之变”,才能把握对方的真实意图。
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又要圆滑又要有原则。)
得鱼在于投饵,得语在于发问;投饵则鱼来,发问则语应,故为“钓语”。(会问很重要,相当重要,学会问问题。)
内揵第三
内揵,指内心清静不为外物所惑,出入自由。揵者,持之令固也。
欲说者务隐度,计事者务循顺。(要揣测对方心意,顺势而为,顺其自然,才能水到渠成。)
内揵,关键是拉近与游说者的距离,找准对方的心理契合点,让对方有认同感,从内心去打动对方,然后再提出建议和谋略,进而影响对方的决策。
抵巇第四
抵巇,意思是弥补不足、堵塞漏洞。抵,抵御,防备。巇,本指缝隙,引申为矛盾、漏洞。祸患常起于细微,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要防患于未然。
在矛盾的萌芽状态,做到审时度势,预测矛盾发展,抓住时机实施谋略,及时消除负面因素,成功处理问题,使矛盾迎刃而解。
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巇隙,不可不察也。(什么时候都会有矛盾,关键是要及时发现、解决,不要让小矛盾变成不可挽回的大矛盾。)
飞箝第五
飞箝,是指先用言辞褒扬对方,令其有所显露,由此考察其才识,决定去留。飞,称颂,夸奖。箝,本指挟持,引申为牵制。
立势以制事,必须察同异,别是非。要会察人、容人、用人。
忤合第六
忤,抵触、背逆。合,顺应、符合。忤合就是以反求合的意思,指欲达目的,实现愿望,必曲折求之,或以此求彼,或欲取先予。这里指以忤求合,先忤后合。
运用此术的前提是要对自身的特长和缺点有充分了解,才能施之于人,用于不如己者,方能做到纵横开阖,进退自如。
世事纷杂,万物皆在不断变化发展,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把握事物的变化,主观能动性十分重要。
非至圣人达奥,不能御世;非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材质不惠,不能用兵;忠实无真,不能知人。(自知者明,知人者智,不明就难智!)
揣篇第七
揣篇,指揣度人情事理,以推测事物发展方向。本篇分为量权、揣情两部分。量权,权衡各方利弊得失,然后作出正确分析,以定决断取舍;揣情,观察人物外在表现,判断其内心想法。
夫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形见就是形现,显现的意思。)
生活中善恶并存,所谓防人之心,其实是防人性中的恶。
摩篇第八
摩篇,一作摩意,指观察、揣摩之意。本篇所讲,其实是一种揣情之术,是揣篇的延伸和发展,具体说就是通过言辞交流,获知对方的真实意图。
夫事成必合于数,故曰道数与时相偶者也。(指道、术、时三者合一,才能成就功业。)
故物归类,抱薪趋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湿者先濡。(火先燃干燥柴草,水先往低处流入。)
摩,是要分类的。
权篇第九
权,本指天平的砝码,可以衡量物体轻重,有权宜、权变之意。《鬼谷子》游说术的核心是要权衡形势,随机应变,根据情况设置说词适当取舍。
本篇主要阐释了“权”术的原则和方法,阐明了审时度势、权衡利弊的技巧,可以说是专论“演说的艺术与技巧”。
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先权再言!)
谋篇第十
谋与权前后相连,关系紧密。二者本为一体,不可分割,谋是谋划,权是权衡。
“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人之有恶也,避而讳之”,游说最忌讳的是盲目妄动,要对他人的心理状态有所了解。制定谋略要暗中进行,“圣人之道,在隐与匿”。
本篇以“谋略”为中心铺陈立说,详细介绍了谋略的各个方面,指出“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事贵制人,而不贵制于人。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
决篇第十一
决,指决策,决断。
决断时应“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然后作出决断。
“决情定疑,万事之机”,只有了解周全、判断准确,才能果敢决断抓住时机,有利于事物的发展。否则就会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符言第十二
符是符契、符节,指言词与事实像符契一样吻合。以“符言”为名,实际上是说篇中所言犹如符节,至关重要。
本篇的语言风格与前十一篇有所不同,宗旨是君主须宽刑简政,正静不争,暗中注意权谋机变,倾听下情,做到赏罚必信。
共分九小节,分别是君主需要主位(根基稳位)、主明(明辩是非)、主德(崇尚德行)、主赏(赏罚分明)、主问(善于发问)、主因(遵循规律)、主周(行事周密)、主恭(有洞察力,令人恭敬)、主名(名实相符)。
九“主”,何止适用君主,人皆可鉴用!
本经阴符七篇
本,事物的根本。经,常见的原则。阴,暗中。符,传达命令或调兵遣将的凭证。
“阴符者,私志于内,物应于外,若合符契,故曰阴符。由本以经末,故曰本经。”
本篇分为盛神(养神)、养志(培养志向)、实意(内心充实,心静虑远)、分威(隐藏实力、意图)、散势(分析对方,依循形势)、转圆(计谋如圆环,循环无端,言计出如无穷不竭)、损兑(随机应变)七种修养方法,指导人们培养内在的神气、意志,以调动自身因素解决外在问题,每一部分阐述了一个问题,具有相对独立性,整体来看,又有一定逻辑关系。
持枢
“枢者,居中以运外,处近而制远,主于转动者也。故天之北辰,谓之天枢;门之运转者,谓之户枢。然则持枢者,动运之柄,以制物也。”
本篇告诫人们要遵循天道,顺应自然。
中经
中,内心。经,经营。中经,心经,即以内心去经营外物。
本篇所论述的是制人心法。
“制人而不被人所制”是本篇的思想主旨。
制人者握权,制于人者失命。(成王败寇,残酷又现实的斗争思维。)
三、
《鬼谷子》在儒家占统治地位的时期被批判得比较多,特别是宋明清的理学先生们。
长孙无忌(李世民的小舅子)说它如果被佞人为之,“则便辞利口,倾危变诈,至于贼害忠信,覆乱家邦。”
柳宗元说它,“使人狙狂失守,而易于陷坠……呜呼,其为好术也过矣!”
刘伯温的好友、朱元璋的大学士、太子朱标的老师、明初最有学问的大学者宋濂(学问不代表智谋,所以刘伯温被称为智谋第一,但学问方面却也佩服宋濂,宋濂人品、学问堪称“纯正”,连生性多疑、胡乱残杀功臣的朱元璋都没怀疑过他,还让他当爱子朱标的老师,宋濂教出来的朱标也“纯正”,都敢“讥讽”顶撞他爸朱重八滥杀无辜的行为,只不过还没继位就英年早逝,留下也算“正直”的儿子朱允炆做了皇帝,最后还被四弟朱棣篡了儿子的皇位。过于啰嗦了,其实是想说“好人”不一定打得过“坏人”,所以想做“好人”的学点“权谋”不一定是坏事),说得更狠,“是皆小夫蛇鼠之智,家用之则家亡,国用之则国偾(偾,败坏的意思),天下用之则失天下。学士大夫宜唾去不道。”
清朝时的学者卢文弨说它,“《鬼谷子》,小人之书也。”
而到了,儒家的正统思想,被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们(陈独秀、胡适、鲁迅等先生们)攻击得比它当年的“卫士”们批判的《鬼谷子》还要不堪,被称为“吃人的礼教”,简直是风水轮流转,那年到它家了。
不管是儒家、纵横家还是新文化运动,其实它们的兴起、兴盛、受批判都是有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时代背景的。
任何学术都有其支持和反对者,建议先去了解、理解后,再根据自己的选择,支持还是反对,这是每个人的自由,天赋的。
但,不要根据自己的喜好、厌恶决定他人的喜好、厌恶。
倡导、讨论、宣讲、争辩都行,然,强制,似乎不太合适。(若无亲身的调查、学习,人云亦云,也容易偏颇!)
《鬼谷子》,战国著名道家,纵横家鼻祖“鬼谷子”王诩的著作。《鬼谷子》,又名《捭阖策》。据传是由鬼谷先生后学者根据先生言论整理而成。该书侧重于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转丸、胠乱)失传。(一说二十一篇,一说十七篇) 纵横家(以《鬼谷子》为代表)的哲学观,深受《老子》哲学的影响。纵横家的道家思想体现在其纵横“裨阖”的社会活动之中;纵横策士们在道家思想的指导下,力求“变动阴阳”,从而达到“柔弱胜刚强”的目的。 《鬼谷子》作为纵横家游说经验的总结,它融会了鬼谷子毕生学术研究的精华,其价值是不言自明的。该书作为纵横家的代表著作,为后世了解纵横家与道家的思想提供了不少的参考。 明正统《道藏.太玄部》收录《鬼谷子》一书,不录注者姓名。然其注多避唐讳,盖唐尹知章所注。
鬼谷子,姓王名诩,又名王禅,号玄微子。战国显赫人物,华夏族,额前四颗肉痣,成鬼宿之象。一说春秋战国卫国朝歌(河南淇县)人;一说是战国魏国邺地(河北临漳)人;一说陈国郸城(河南郸城县)人。
著名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兵法集大成者、纵横家的鼻祖,精通百家学问,因隐居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鬼谷子常入山采药修道,于嵩山东南学仙。“王禅老祖”是后人对鬼谷子的称呼,为老学五派之一。老学:苏张(苏秦和张仪) 、 鬼谷一派;申、 韩一派; 杨朱一派;庄、 列一派;尹文一派。
他通天彻地,智慧卓绝,人不能及。一曰数学,日星象纬,在其掌中,占往察来,言无不验;二曰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兵,鬼神不测;三曰言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词吐辩,万口莫当;四曰出世,修真养性,祛病延年,服食导引,平地飞升。
二千多年来,兵法家尊他为圣人,纵横家尊他为始祖,算命占卜的尊他为祖师爷,谋略家尊他为谋圣,名家尊他为师祖。
《鬼谷子》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周朝衰微,无实际控制能力,中原各国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各国间战争日益加剧。根据许倬云编写的统计材料,公元前722—前464年的259年中,只有38年没有战争。各国之间的竞争,也间接带动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于是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应运出现了,这就是士。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地位虽然较低,但很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有的是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的学者,有的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其代表人物如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以及商鞅、申不害、许行、、苏秦、张仪等,都是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或科学家。
由于士的出身不同,立场不同,因而在解决或回答现实问题时,提出的政治主张和要求也不同。他们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许多学派。鬼谷子是当时的纵横家,也是活跃于外交舞台上的名士张仪、苏秦的老师,俗称“鬼谷先生”。《史记》的《苏秦列传》和《张仪列传》都说他们“习之于鬼谷先生”,“俱事鬼谷先生学术”。鬼谷子因隐居于鬼谷,以地得名。在战国时代频繁的外交活动和热烈的“百家争鸣”的激励下,他曾经东行游学于齐、魏等国,在那里授徒讲学。并在齐国留下其宝贵的讲稿。据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记载,苏秦约与燕昭王处于同时代,而张仪则与秦惠文王处于同时代,苏秦的活动年代要比张仪晚二三十年。他们先后在鬼谷先生处学习游说技术,后来都成为著名的外交活动家,在合纵连横的兼并战争中建过功业,这些都先后为《鬼谷子》的成书创造了条件。
鬼谷诡秘,社会纵横、自然地理、宇宙天地玄妙;其才无所不窥,诸门无所不入,六道无所不破,众学无所不通!证得弟子门人无数,翻云覆雨,惊世骇俗,后皆大有作为。鬼谷堪称万圣先师,绝不为过!鬼谷子不仅有经天纬地之才,还胸怀悲天悯人的救世之心,为了终结战国数百年乱局,不再战火连绵,拯救天下苍生,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鬼谷子其具体生卒年不详,活跃于春秋末至战国时期,史称东周卫国人,在世数百年,后不知去向,师从老子。常年入清溪云梦山鬼谷采药修道,被誉为千古奇人。是中国历史上极其神奇且神秘的人物!鬼谷子身怀旷世绝学,既通晓自然宇宙玄妙,又会奇门百家!鬼谷子培养了: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商鞅、李斯、吕不韦、白起、李牧、王翦、徐福、毛遂、范蠡、甘茂、乐毅、魏昂、茅蒙、要离、范雎、猗顿、田穰苴、蔡泽、邹忌、郦食其、司马错、蒯通、黄石、公孙衍、魏僚、曹刿、荀跞、魏章、西门豹、魏成、王龁、文种、田骈、白圭、计然、吕耕、范睢、李冰、赵奢、田单、李悝、匡章、陈轸、许行、石申、甘德、剧辛、邹衍、郭纵等500多位精英,这些弟子进山之前都是无名小卒,出山后个个大放异彩,出将入相,名流千古!
而各家中又以兵家与纵横家者成就最为显著且最为人所熟知!“关于兵家的代表人物:白起战无不克,王翦横扫六国。关于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一人之言,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胜过百万雄师!”苏秦和张仪,太史公司马迁就曾在其《史记》中郑重写道:“此二人真乃倾危之士也!”一笑则而天下兴,一怒使诸侯惧。《孟子.滕文公下》。鬼谷之厉害,由此可见一斑!
鬼谷门人遍布各地、风云一时,个个都建立了不朽之功业:庞涓遇羊而荣,孙膑逢战不输,苏秦佩六国相印,张仪两次做秦国宰相;还有商鞅李斯,一个为孝公改革变法,一个助始皇一统山河!至于后来东渡日本的徐福,据传则成了日本的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如今日本民间遍立庙堂在朝拜,很多日本人甚至公开声称自己就是徐福后代,并留有家传徐氏族谱可供阅览。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日本著名企业家大桥武夫,德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宾格勒等世界精英名流都曾仔细深入研读鬼谷子的智慧,给予鬼谷先生崇高赞誉。在台湾,鬼谷子的影响也非常之大。上世纪五十年代,学者陈英略就出版了《鬼谷子的心理作战方法与理论》一书,引起广泛注意,被马上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当时美国驻台湾军事顾问团团长蔡斯亲自为此书作序。
在国内,军事理论界、史学界、经济学者、外交界等对鬼谷子的研究方兴未艾,鬼谷子的学术思想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1994年和2001年,两次召开的全国性的鬼谷子学术思想研讨会,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强烈反响。近几年中,发表于各种报刊的鬼谷子研究文章达数千篇,新出版的研究专著一百多种。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广,层次越来越深。
作为先秦历史文化宝库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鬼谷子的学术思想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和推崇,鬼谷子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0多年来,为了纪念鬼谷子和他的母亲王圣母的功德,全国各地的世代善男信女为其建祠立庙,重塑金身,四季香火旺盛,民间以传统方式打櫵歌舞,来表达故乡人民对鬼谷子和其母亲的怀念。
目录:捭阖第一反应第二内楗第三抵戏第四飞箝第五忤合第六揣篇第七摩篇第八权篇第九谋篇第十决篇第十一符言第十二转丸第十三却乱第十四盛神法五龙养志法灵龟实意法腾蛇分威法伏熊散势法鸷鸟转圆法猛兽损悦法灵蓍持枢中经捭阖第一【原文】
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审定有无,与其虚实,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实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有守,先从其志。
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故捭者,或捭而出之,而捭而内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吉凶大命系焉。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矣捭阖,制之以出入。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为小无内,为大无外;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随而入;阳还终阴,阴极反阳。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注释】
捭:〔音bai3〕分。
阖:〔音he2〕关。
稽:〔音ji1〕考。
朕:〔音zhen4〕迹象。
牧:处理。
内:接纳;忤:逆。
【译文】
纵观古今历史,可知圣人生活在世界上,就是要成为众人的先导。通过观察阴阳两类现象的变化来对事物作出判断,并进一步了解事物生存和死亡的途径。计算和预测事物的发生过程,通晓人们思想变化的关键,揭示事物变化的征作兆,从而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所以,圣人在世界上的作用始终是一样的。事物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然而都各有自己的归宿;或者属阴,或者归阳;或者柔弱,或者刚强;或者开放,或者封闭;或者松驰,或者紧张。
所以,圣人要始终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度量对方的智谋,测量对方的能力,再比较技巧方面的长处和短处。至于贤良和不肖,智慧和愚蠢,通用性和怯懦,都是有区别的。所有这些,可以开放,也可以封闭;可能进升,也可以辞退;可以轻视,也可以敬重,要靠无为来掌握这些。考察他们的有无与虚实,通过对他们嗜好和欲望的分析来揭示他们的志向和意愿。适当贬抑对方所说的话,当他们开放以后再反复考察,以便探察实情,切实把握对方言行的宗旨,让对方先封闭而后开放,以便抓住有利时机。或者开放,使之显现;或者封闭,使之隐藏。开放使其显现,是困为情趣相同;封闭使之隐藏,是因为诚意不一样。要区分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就要把那些计谋研究明白,计谋有与自己不相同的和相同的,必须有主见,并区别对待,也要注意跟踪对方的思想活动。
如果要开放,最重要的是考虑周详;如果要封闭,最重要的是严寒机密。由此可见周全与保密的重要,应当谨慎地遵循这些规律。让对方一放,是为了侦察他的真情;让对方封闭,是为了坚定他的诚心。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使对方的实力和计谋全部暴露出来,以便探测出对方的程度和数量。圣人会因此而心思索,假如不能探测出对方的程度和数量,圣人会为此而自谓封闭,或者是通过封闭来自我约束;或者是通过封闭使别人被迫离开。开放和封闭是世界上各种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开放和封闭都是为了使事物内部对立的各方面发生变化,通过一年四季的开始和结束使万物发展变化。不论是纵横,还是离开、归复、反抗,都必须通过开放或封闭来实现。
开放和封闭是万物运行规律的一种体现,是游说活动的一种形态。人们必须首先慎重地考察这睦变化,事物的吉凶,人们的命运都系于此。口是心灵的门面和窗户,心灵是精神的主宰。意志、情欲、思想和智谋都要由这个门窗出入。因此,用开放和封闭来的把守这个关口,以控制出入。所谓“捭之”,就是开放、发言、公开;所谓“阖之”,就是封闭、缄默、隐匿。阴阳两方相谐调,开放与封闭才以有节度,才能善始善终。所以说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嗜好、财货、得意、情欲等,属于“阳”的一类事物,叫做“开始”。而死亡、忧患、贫贱、羞辱、毁弃、损伤、失意、灾害、刑戳、诛罚等,属于“阴”的一类事物,叫作“终止”。凡是那些遵循“阳道”的一派,都可以称为“新生派”,他们以谈论“善”来开始游说;凡是那此遵循“”的一派,都可以称为“没落派”,他们以谈论“恶”来终止施展计谋。
关于开放和封闭的规律都要从有阳两方面来试验。因此,给从阳的方面来游说的人以崇高的待遇,而给从阴的方面来游说的人以卑下的待遇。用卑下的来求索微小,以崇高来求索博大。由此看来,没有什么不能出去,没有什么不能进来,没有什么办不成的。用这个道理,可以说服人,可以说服家,可以说服国,可以说服天下。要做小事的时候没有“内”的界限;要做大事的时候没有“外”有疆界。所有的损害和补益,离去和接近,背叛和归附等等行为,都是运用阴、阳的变化来实行的。阳的方面,运动前进;阴的方面,静止、隐藏。阳的方面,活动显出;阴的方面,随行潜入。阳的方面,环行于绺和开端;阴的方面,到了极点显就反归为阳。凡是凭阳气行动的人,道德就与之相生;凡是凭阴气而静止的人,开拓热就与之相成。用阳气来追求阴气,要靠道德来包容;用阳气来结纳阳气,要用外来约束。阴阳之气相追求,是依据并启和关闭的原则,这是天地阴阳之道理,又是说服人的方法,是各种事物的先异,是天地的门户。
反应第二【原文】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此。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复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
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
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其犹张□纲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纲也。常持其纲驱之。
己反往,彼复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袭之、反之、复之,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愚智,事皆不疑。
故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远听之。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皆以先定为之法则。以反求复,观其所托,故用此者。
己欲平静以听其辞,观其事、论万物、别雄雌。虽非其事,见微知类。若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符应不失,如□蛇之所指,若弈之引矢;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其见形也,若光之与影;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铁;若舌之取燔骨。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如阴与阳,如圆与方。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进退左右,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是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
【译文】
在古代能以“大道”来化育万物的圣人,其所作所为都能与自然的发展变化相吻全。反顾以追溯既往,再回首以察验未来;反顾以考察历史,再回首以了解当今;反顾以洞察对方,再回首以认识自我。动静、虚实的原则,如果在未来和今天都得不到应用,那就要到过去的历史中去考察前人的经验。有些事情是要反复探索才能把握的,这是圣人的见解,不可不认真研究。
人家说话,是活动;自己缄默,是静止。要根据别人的言谈来他的辞意。如果其言辞有矛盾之处,就反复诘难,其应对之矢就要出现。语言有可以模拟的形态,事物有可以类比的规范。既有“象”和“比”存在,就可以预见其下一步的言行。所谓“象”就是模仿事物,所谓“比”,就是类比言辞。然后以无形的规律来探求有声的言辞。引诱对方说出的言辞,如果与事实相一致,就可以刺探到对方的实情。这就像张开网捕野兽一样,要多设一些网,江集在一起来等待野兽落入。如果把捕野兽的这个办法也能应用到人事上,那么对方也会自己出来的,这是钓人的“网”。但是,如果经常拿着“网”去追逐对方,其言辞就不再有平常的规范,这时就要变换方法,用“法象”来使对手感动,进而考察对方的思想,使其暴露出实情,进而控制对手。自己返过去,使对手返回来,所说的话可以比较类推了,心里就有了底数。向对手一再袭击,反反复复,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通过说话反映出来,圣人可以诱惑愚者和智者,这些不必再怀疑。
古代善于从反面听别人言论的人,可以改变鬼神,从而刺探到实情。他们随机应变很得当,对对手的控制也很周到。如果控制不周到,得到的情况就不明了,得到的情况不明了,心里底数就不全面。要把模仿和类比灵活运用,就要说反话,以便观察对方的反映。想要讲话,反而先沉默;想要敞开,反而先收敛;想要升高,反而先下降;想要获取,反而先给与。要想了解对方的内情,就要善于运用模仿和类比的方法,以便把握对方的言辞。同类的声音可以彼此响应,合乎实际的道理会有共同的结果。或者由于这个原因,或者由于那个原因;或者用来侍奉君主,或者用来管理下属。这就要分辨真伪,了解异同,以分辨对手的真实情报或诡诈之术。活动、停止,应该说、沉默都要通过这些表现出来,喜怒哀乐也都要借助这些模式,都要事先确定法则。用逆反心理来追索其过去的精神寄托。所以就用这种反听的方法。自己要想平静,以便听取对方的言辞,考察事理,论说万物,辨别雄雌虽然这不是事情本身,但是可以根据轻微的征兆,探索出同类的大事。就像刺探敌情而深居敌境一般,要首先估计敌人的能力,其次再摸清敌人的意图,像验合符契一样可靠,像螣蛇一样迅速,像后羿张弓射箭一样准确。
所以要想掌握情况,要先从自己开始,只有了解自己,然后才能了解别人。对别人的了解,就旬比目鱼一样没有距离;掌握对方的言论就像声音与回响一样相符;明了对方的情形,就像光和影子一样不走样;侦察对方的言辞,就像用磁石来吸取钢针,用舌头来获取焦骨上的肉一样万无一失。自己暴露给对方的微乎其微,而侦察对手的行动十分迅速。就像阴变阳,又像阳转阴、像贺变方,又像方转贺一样自如。在情况还未明朗以前就圆略来诱惑对手,在情况明朗以后就要用方略来战胜对方。无论是向前,还是向后,无论是向左,还是向右,都可用这个方法来对待。如果自己不事先确定策略,统帅别人也无法步调一致。做事没有技巧,叫做“忘情失道”,自己首先确定斗争策略,再以此来统领众人,策略要不暴露意图,让旁人看不到其门道所在,这才要以称为“天神”。
内楗第三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
事皆有内楗,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货结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蚨母之从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内者,进说辞也。楗者,楗所谋也。欲说者务稳度,计事者务循顺。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方来应时,以和其谋。详思来楗,往应时当也。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时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以变求内者,若管取楗。言往者,先顺辞也;说来者,以变言也。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而牧人民。
见其谋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
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
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楗可开。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楗万物。
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论去就。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外内者,必明道数。揣策来事,见疑决之。策无失计,立功建德,治名入产业,曰楗而内合。上暗不治,下乱不□,楗而反之。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
抵戏第四物有自然,事有合离。有近而不可见,有远而可知。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
戏者,罅也。罅者,涧也。涧者,成大隙也。戏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戏之理也。
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身;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其施外兆萌牙□之谋,皆由抵戏。抵戏之隙为道术用。
天下纷错,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鼠匿,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牙戏罅。圣人见萌牙戏罅,则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诸侯相抵,不可胜数,当此之时,能抵为右。
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戏隙,不可不察也。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人也。圣人者,天地之使也。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可以上合,可以检下。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
飞箝第五凡度权量能,所以征远来近。立势而制事,必先察同异,别是非之语,见内外之辞,知有无之数,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然后乃权量之,其有隐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
引钩箝之辞,飞而箝之。钩箝之语,其说辞也,乍同乍异。其不可善者,或先征之,而后重累;或先重累,而后毁之;或以重累为毁;或以毁为重累。其用或称财货、琦玮、珠玉、壁帛、采色以事之。或量能立势以钩之,或伺候见涧而箝之,其事用抵戏。
将欲用之于天下,必度权量能,见天时之盛衰,制地形之广狭、阻险之难易,人民货财之多少,诸侯之交孰亲孰疏,孰爱孰憎,心意之虑怀。审其意,知其所好恶,乃就说其所重,以飞箝之辞,钩其所好,乃以箝求之。
用之于人,则量智能、权财力、料气势,为之枢机,以迎之、随之,以箝和之,以意宣之,此飞箝之缀也。用之于人,则空往而实来,缀而不失,以究其辞,可箝可横,可引而东,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虽覆能复,不失其度。
忤合第六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知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
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圣人无常与,无不与;无所听,无不听;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反于是,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其术也,用之于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于国,必量国而与之;用之于家,必量家而与之;用之于身,必量身材气势而与之;大小进退,其用一也。必先谋虑计定,而后行之以飞箝之术。
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之地而化转之,然后求合。故伊尹五就汤,五就桀,而不能所明,然后合于汤。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箝,故归之不疑也。
非至圣达奥,不能御世;非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材质不惠,不能用兵;忠实无实,不能知人;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知,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纵,乃可以横。
揣篇第七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量权不审,不知强弱轻重之称;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
何谓量权?曰:度于大小,谋于众寡;称货财有无之数,料人民多少、饶乏,有余不足几何?辨地形之险易,孰利孰害?谋虑孰长孰短?
揆君臣之亲疏,孰贤孰不肖?与宾客之智慧,孰多孰少?观天时之祸福,孰吉孰凶?诸侯之交,孰用孰不用?百姓之心,孰安孰危?孰好孰憎?反侧孰辨?能知此者,是谓量权。
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其有恶者,不能隐其情。情欲必出其变。感动而不知其变者,乃且错其人勿与语,而更问其所亲,知其所安。夫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故常必以其者而知其隐者,此所以谓测深探情。
故计国事者,则当审权量;说人主,则当审揣情;谋虑情欲,必出于此。乃可贵,乃可贱;乃可重,乃可轻;乃可利,乃可害;乃可成,乃可败;其数一也。
故虽有先王之道;圣智之谋,非揣情隐匿,无可索之。此谋之大本也,而说之法也。常有事于人,人莫能先,先事而生,此最难为。故曰:揣情最难守司。言必时其谋虑。故观□飞蠕动,无不有利害,可以生事美。生事者,几之势也。此揣情饰言,成文章而后论之也。
摩篇第八摩者,揣之术也。内符者,揣之主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隐。微摩之以其索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其索应也,必有为之。故微而去之,是谓塞□匿端,隐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无患。
摩之在此,符之在彼,从而用之,事无不可。古之善摩者,如操钩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所谓主事日成者,积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积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主兵日胜者,常战于不争不费,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平者,静也。正者,宜也。喜者,悦也。怒者,动也。名者,发也。行者,成也。廉者,洁也。信者,期也。利者,求也。卑者,谄也。故圣人所以独用者,众人皆有之;然无成功者,其用之非也。
故谋莫难于周密,说莫难于悉听,事莫难于必成;此三者唯圣人然后能任之。故谋必欲周密;必择其所与通者说也,故曰:或结而无隙也。夫事成必合于数,故曰:道、数与时相偶者也。说者听,必合于情;故曰:情合者听。故物归类;抱薪趋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湿者先濡;此物类相应,于事誓犹是也。此言内符之应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类,焉有不相应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听者。故曰:独行之道。夫几者不晚,成而不拘,久而化成。
权篇第九说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也。饰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损也。应对者,利辞也;利辞者,轻论也。成义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验也。(言或反覆,欲相却也。)难言者,却论也;却论者,钓几也。
佞言者,谄而干忠;谀言者,博而干智;平言者,决而干勇;戚言者,权而干信;静言者,反而干胜。先意承欲者,谄也;繁称文辞者,博也;纵舍不疑者,决也;策选进谋者,权也;他分不足以窒非者,反也。
故口者,机关也;所以关闭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窥间见奸邪。故曰:参调而应,利道而动。故繁言而不乱,翱翔而不迷,变易而不危者,(者见)要得理。故无目者不可示以五色,无耳者不可告也五音。故不可以往者,无所开之也。不可以来者,无所受之也。物有不通者,圣人故不事也。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者,有讳忌也。众口烁金,言有曲故也。
人之情,出言则欲听,举事则欲成。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言其有利者,从其所长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故介虫之捍也,必以坚厚;螫虫之动也,必以毒螫。故禽兽知用其长,而谈者亦知其用而用也。故曰:辞言有五:曰病、曰恐、曰忧、曰怒、曰喜。病者,感衰气而不神也。恐者,肠绝而无主也。忧者,闭塞而不泄也。怒者,妄动而不治也。喜者,宣散而无要也。此五者精则用之,利则行之。
故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辨;与辨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此其术也,而人常反之。是故与智者言,将以此明之;与不智者言,将以此教之;而甚难为也。故言多类,事多变。故终日言不失其类,而事不乱;终日不变,而不失其主。故智贵不忘。听贵聪,辞贵奇。
谋篇第十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审得其情,乃立三仪。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壅;始于古之所从。
故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
故同情而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而相疏者,偏害者也。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其数行也;此所以察异同之分也。故墙坏于其隙,木毁于其节,斯盖其分也。
故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仪,仪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数也。
夫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不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是因事而裁之。
故为强者,积于弱也;为直者,积于曲也;有余者,积于不足也;此其道术也。
故外亲而内疏者,说内;内亲而外疏者,说外;故因其疑以变之,因其见以然之,因其说以要之,因其势以成之,因其恶以权之,因其患以斥之;摩而恐之,高而动之,微而证之,符而应之,拥而塞之,乱而惑之,是谓计谋。
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结;结比而无隙者也。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故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其身内,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身者,危。无以人之所不欲而强之于人,无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人之有恶也,避而讳之;故而阳取之。故去之者,从之;从之者,乘之。貌者不美又不恶,故至情托焉。
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谋者所不用也。故曰:是贵制人,而不贵制于人。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故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难。以此观之,亡不可以为存,而危不可以为安;然而无为而贵智矣。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既用,见可否,择事而为之,所以自为也。见不可,择事而为之,所以为人也。故先王之道阴。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在深;圣人之制道,在隐于匿。」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道理达于此之义,则可于语。由能得此,则可以杀远近之诱。
决篇第十一凡决物,必托于疑者。善其用福,恶其用患;善至于诱也,终无惑偏。有利焉,去其利,则不受也;奇之所托。若有利于善者,隐托于恶,则不受矣,致疏远。故其有使失利者,有使离害者,此事之失。
圣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阳德之者,有以阴贼之者,有以信诚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之者。阳励于一言,阴励于二言,平素、枢机以用;四者微而施之。于事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
王公大人之事也,危而美名者,可则决之;不用费力而易成者,可则决之;用力犯勤苦,然不得已而为之者,可贵则决之;去患者,可贵则决之;从福者,可则决之。故夫决情定疑,万事之基,以正治乱,决成败,难为者。故先王乃用蓍龟者,以自决也。
【译文】
凡为他人决断事情,都是受托于有疑难的人。一般说来,人们都希望遇到有利的事,不希望碰上祸患和被骗诱,希望最终能排除疑惑。在为人作决断时,如果只对一方有利,那么没有利的一方就不会接受,就是国为依托的基础不平衡。任何决断本来都应有利于决断者的,但是如果在其中隐含着不利的因素,那么决断者就不会接受,彼此之间的关系也会疏远,这样对为人决断的人就不利了,甚至还会遭到灾难,这样决断是失误的。
圣人所以能完成大业,主要有五个途径:有用阳道来感人的;有用来惩治的;有用信义来教化的;有用爱心来庇护的;有用谦洁来净化的。行阳道则努力守常如一,行则努力掌握事物对立的两面。要在平时和关键时刻巧妙的运用这四方面,小心谨慎行事。推测以往的事,验证未来的事,再参考日常的事,如果可以,就作出决断;王公大臣的事,崇高而享有美名的,如果可以就作出决断;不用费力轻易可获成功的事,如果可以就作出决断,费力气又辛苦,但不得不做的,如果可以就作出决断;能消除忧患的,如果可以就作出决断;能实现幸福的,如果可以就作出决断。因此说,解决事情,确定疑难,是万事的关键。澄清,预知成败,这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所以古代先王就用筮草和龟甲来决定一些大事。
符言第十二安徐正静,其被节先肉。善与而不静,虚心平意以待倾损。
右主位。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思虑者,则无不知;辐辏并进,则明不可塞。
右主明。
德之术曰勿坚而拒之,许之则防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神明之德术正静,其莫之极。
右主德。
用赏贵信,用刑贵正。赏赐贵信,必验而目之所闻见,其所不闻见者,莫不谙化矣。诚畅于天下神明,而况奸者干君。
右主赏。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后,荧惑之处安在。
右主问。
心为九穷之治,君为五官之长。为善者,君与之赏;为非者,君与之罚。君因其所以求,因与之,则不劳。圣人用之,故能赏之。因之循理,故能长久。
右主因。
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则群臣生乱,家于其无常也,内外不通,安知所闻,开闭不善,不见原也。
右主周。
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明。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是谓洞天下奸,莫不谙变更。
右主恭。
循名而为贵,安而完,名实相生,反相为情,故曰名当则生于实,实生于理,理生于名实之德,德生于和,和生于当。
【译文】
如果身居君位的人能做到安祥、从容、正派、沉静,既会顺又能节制,愿意给予并与世无争,这样就可以心平气和地面对下纷争。以上讲善守其位。
对眼睛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明亮;对耳朵来说,最重要的是灵敏,对心灵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智慧。人君如果能用全天下的眼睛去观看,就不会有什么看不见的;如果用全天下的耳朵去听,就不会有什么听不到的;如果用全天下的心去思考,就不人有什么不知道的。如果全天下的人都以像车辐条集辏于毂上一样,齐主协力,就可明察一切,无可阻塞。以上讲察之明。
听取情况的方法是:不要远远看见了就答应,也不要远远看见了就拒绝。如果能听信人言,就使自己我了一层保护,如果拒绝别人进言就使自己受到了封闭。高山仰望可看到顶,深渊计量可测到底,而神明的心境既正派又深觉,是无法测到底的。以上虚纳谏。
运用奖赏时,最重要的是守信用。运用刑罚时,贵在坚决。处罚与赏赐的信誉和坚决,应验证于臣民所见所闻的事情,这样对于那些没有亲眼看到的和亲耳听到的人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人主的诚信如果能畅达天下,那么连神明也会来保护,又何惧那些奸邪之徒犯主君尼?以上讲赏罚必信。
一叫作天时,二叫作地利,三叫作人和。四面作方,上下、左右、前后不清楚的地方在哪?以上讲多方咨询。
心是九窍的统治者,君是五官的首长。做好事的臣民,君主会给他们赏赐;做坏事的臣民,君主会给他们惩罚,君主根据据臣民的政绩来任用,斟酌实际情况给予赏赐,这样就不会劳民伤财。圣人要重用这些臣民,因此能很好地掌握他们,并且要遵循客观规律,所以才能长久,以上讲遵规循理。
作为人主必须广泛了解外界事物,如不通人情道理,那么就容易发生骚乱,世间鸦雀无声是不正常的,内外没有交往,怎么能知道世界的变化。开放和封闭不适当,就无法发现事物的根源。以上讲遍通事理。
一个叫作“长目”,一个叫作“飞耳”,一个叫作“树明”。在一千里之外的地方,隐隐约约、渺渺茫茫之外就叫作“洞”。天下的奸邪的黑暗中也是不变的。以上讲洞察奸邪。
依照名分去考察实际,根据实际来确定名分。名分与实际互为产生的条件,反过来又互相表现。名分与实际相符就能得以治理,不相符则易产生。名分产生于实际,实际产生于意愿,意愿产生于分析,分析产生于智慧,智慧则产生于适当。以上讲名实相符。
转丸第十三说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了。饰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损了。应对者,利辞也;利辞者,轮论也。成义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验也。难言者,却论也;却论者,钓几几。佞言者,诌而于忠;谀言者,博而于智;平言者,决而于勇;戚言者,权而于言;静言者,反而于胜。先意承欲者,诌也;繁称文辞者,博也;策选进谋者,权也。纵舍不疑者,决也;先分不足而窒非者,反也。
故口者,机关也,所以关闭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窥间奸邪。故曰:“叁调而应,利道而动”。故繁言而不乱,翱翔则迷,变易而不危者,观要得理。故无目者不可示以五色。无耳者,不可告以五音。故不可以往者,无所开之也。不可来者,我所肥之也。物有不通者,故不事也。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讳忌也;“众口烁金”,言有曲故也。
人之情,出言则欲听,举事则欲成。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巧,故不困也。言其有利者,从其所长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故介虫之捍也,必以坚厚。螫虫之动也,必以毒螫。故禽兽知用其所长,而谈者知用其用也。
故曰:“辞言五,曰病、曰恐、曰怒、曰喜。”病者,感衰气而不神也;恐者,肠绝而无主也;忧者,闭塞而不汇也;怒者,妄动而不治也;恐者,肠绝而无主也:忧者,闭塞而不泄也;怒者,妄动而不治也;喜者,宣散而无要也。此五者,精则用之,利则行之。故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辨;与辨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豪;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仍于敢;一愚者言,依于锐。此其术也,而人常反之。是故与智者言,将此以明之;与不智者言,将此以教之;而甚难为也。故言多类,事多变,故终日言,不失其类,故事不乱。终日变,而不失其主,故智贵不妄。听贵聪,智贵明,辞贵奇。〔原文现已失传〕
却乱第十四将为肢箧探囊发匮之盗,为之守备,则必摄缄滕,固扃橘,此世俗之所谓智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滕、扃橘之不固也。然则向之所谓智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故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知故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其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
何以知其然耶?昔者,齐国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网罟屋州闾乡里者,曷常不法圣人哉!然而,田成子一朝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耶?并与其圣智之法而盗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十二代而有齐国。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智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
【译文】
要想防备撬箱子、掏口袋、开柜子的强盗,就要把箱子、口袋用绳子捆紧,用锁锁牢。这就是历来人们所说的聪明办法。但是大的强盗来了,则背起柜子、举起匣子,挑着口袋迅速逃走,还唯恐绳子捆得不结实。这样看来,以前所谓的聪明人,不都是在为大盗收拾财物吗。
因此曾经试论这个道理:世俗所说的聪明人,有哪个不是在为大的强盗积累的财物呢?
那些所谓圣人,有哪个不是在为大的强盗看守财物呢?
怎么能知知道是这样呢?从前齐国城邑密布,鸡犬之声相闻,打猎、捕鱼和耕种的地域纵横二千里。在整个国土范围内,赖以建立的宗法制度,管理各级区域的体系,没有不是遵循圣人的准则的。可是田成子在一天早上杀掉了齐国国君,而窍得了国家。其所窃得的岂止齐国的,连同齐国遵循的圣人的智慧和礼地一同窃取了。所以田成子虽然有窍国的名声,然而其统治地位却像尧舜一样安稳,小国不敢非议,大国不敢诛伐,已经控制齐国二十代了。这不恰好说明,田成子在窍取齐国时,连同齐国遵循的圣人智慧和法度一同窍去了,并以此来保护其本来属于强盗的自身吗?
盛神法五龙盛神法五龙;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德为之大。养神之所,归诸道。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容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九窍、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生受之天,谓之真入。真人者,与天为一。而知之者,内修练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之。故人与生一,出于化物。知类在窍。有所疑惑,通于心术,术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气得养,务在舍神。此之谓化。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心也、德也,神其一长也。静和者养气,养气得其知,四者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是谓神化归于身,谓之真人。真人者,同天而合道,执一而养产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士者,通达之,神盛乃能养志。
【译文】
强化人的精、气、神,要效法五行之龙变化之法。精神旺盛的人,身体的五脏之气很强。其中在五脏之气——神、魂、魄、情、志中,神居主位。心是神的处所,品德树神外在表现形式,而养神之宝,归之于道。
所谓“道”是产生天地的本源。一切由“道”始,然后由一生二,由二生三,由三生万物。万物所成,皆由天地生,而包含万物化之为气。“气”先天地而生,看不见它的形象,叫不出它的名字,我们就称它为“神灵”。
所说的“道”,是神明的本源,万物变化之始,由此修德、养五气,人就能专心致志,获得一定的道术。所谓“道术”就是在“神气”出入身体时,人能自由运用它。
人的身体有九窍十二舍。即人的眼、耳、鼻、舌、身都是人与外界接触的门户,由心灵总管它们。
人本受命于天,故称为真人。真人原天合为一体。其中,明白大道理的人,刻苦修练内功,就称为“圣人”。所谓“圣人”,是能掌握以此类推的方法,解决疑难。
人生活在天地间,就在于随环境变化。接受外界知识在于利用各种感觉器官;解释疑难在于通过心灵进行综合分析。苦无心灵的思维,“道术”则有不通之处。
要使“道术”通达,务必内养“五气”———神、魂、魄、精、志,而且要使“神道”归于自身。此一过程称之为“化”。亦万物自然运化的规律,内养“五气”。在“志”、“思”、“神”、“法”中,“种”气树最主要的。要用“静和”之法养气,养气目的使上述“四者”平和。上述四者不衰,而且能呈现威势,就能无所不为,使气常存于身,使“神”气变化,归之于身,被称之为“真人”。所谓真人,就是能合天意,按万物产于一的自然规律养护万物,怀大志,施道德,养育万民、以无能不包的思想威行于世界的人。所谓士,一般能通达此理,也能精神旺盛,养气养志。
养志法灵龟养志法灵龟;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财思不达也。故心气一则欲不惶,欲不惶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理达则和通,和通则乱气不烦于胸中。故内以养气,外以知人;养志则心通矣,知人则分职明矣。将欲用之于人,必先知其养气装。知人气盛衰,而养其气志,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志不养,心气不固;心气不固,则思虑不达;思虑不达,则装意不实,志意不实,则应对不猛;应对不猛,则失志而心气虚;志失而心气虚,则丧其神矣。神丧则仿佛,仿佛则参会不一。养志之始,务在安己:己安则志意实坚,志意实坚则威势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注释】
①养志法灵龟:因为志是判断是非的,所以使用占卜的龟甲最能判断吉凶,因此才必须效法灵龟。
②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由于心气不达,所以才要养志。
③惶:多的意思。
④仿佛:两者相像而难辨别,也就是不明确的意思。
⑤参会:指志、心、神三者交合。
【译文】
养志的方法要效法灵龟。思维不畅达的人要培养自己的志气。
一个人心中有欲望,才会有一种想法,使欲望化为现实。所谓“志向”不过是欲望的使者,欲望过多了,则心力分散,意志就会薄弱,就会思力不畅达。
如果心神专一,欲望就不会多,欲望不多,意志力就不会衰弱,意志力不衰弱,思想就会畅达。思想畅达则心气和顺,心气和顺,心中就不会烦乱。
因此,人对内要养气;对外,要明察各种人物,修养自己“五气”,就心情舒畅。了解他人,才能知人善任。
我们想要任用人,一定要先知道他养气的功夫,知道他心气的盛衰。知道他的心志状态,看其养气修志,观察他是否稳健,就知道他的能力。
不修养心志,“五气”就不稳固;“五气”不稳固,思虑就不畅达;思虑不畅达,意志就不坚定:意志不坚定,反应就不快捷;反应不快捷,就会失掉信心,心气就会虚弱;如果心气虚弱就会失神丧志。如果失神丧志就会精神恍惚,精神恍惚,“志”、“心”、“神”三者就不协调了。
修养心志之始,定要先安定自己。自己意志安定了,意志才坚定,有了坚定的意志才能有神威。神威固守,才能调动一切。
实意法腾蛇实意法腾蛇;实意者,气之虑也。心欲安静,思欲深远;心安静则神明荣,思深远则计谋成;神明荣则志不可乱,计谋成则功不可间。意虑定则收遂,安则其所行不错,神者得则凝。识气寄,奸邪得而倚之,诈谋得而惑之,言无由心矣。故信心术,守真一而不化,待人意虑之交会,听之侯之也。计谋者,存亡枢机。虑不会,则听不审矣,侯之不得。计谋失矣,则意无所信,虚而无实。无为而求安静,五脏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动,乃能内视、反听、定志,思之太虚,待神往来。以观天地开闭,知万物所造化,见阴阳之终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见天道;不见而命,不行而至,是谓“道”。知以通神明,应于无方而神宿矣。
【注释】
①腾蛇:类似龙的神蛇,能腾云驾雾在云中飞舞。
②实意者,气之虑也:只要把意当作实体,气就变得和平,虑也会变成具体。
③安则其所行不错:如果内心平静,就不会有错误。
④凝:凝结、安定。
⑤识气寄,奸邪得而倚之:假如识气只是单纯的暂时寄柱,那么奸邪就会乘虚而入。
⑥信心术,使心术证明。
⑦待人意虑之交会,听之候之:待人接物必须诚恳,上下交流之后,听从其言论,进而静观其动静。
⑧五脏:指心、肝、肺、脾、肾。
⑨六腑:人体中消化、吸收、排泄的脏器总称,包括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胸膈、上腹和脐腹的三部分脏器,又分上焦、中焦、下焦)和膀胱。
⑩能内视:指不使心外散而言。
【译文】
坚定意志之法要效法腾蛇。坚定意志就要会养气。心情安详,是思虑之本。
心境需要平静,思虑需要高远。心境平静则精神愉快,思虑深远则计谋有成。心情愉快,思虑就不乱;计谋成功则事业就不可破坏意志、思虑稳定,则心境安详,心境安详则所作所行就不会有多大差错。精神愉快就容易使神思集中。
如果人的胆识、心气只是暂时寄住在哪里,那么奸邪就可能乘机而入,诈谋也可以乘机而行,所说的话也不会是用心思考的。
所以说坚守心灵的术法,在于信守纯真而不变化,等待机会,待时机成熟,就可以根据上下交合的判断来解决问题。
所谓“计谋”,是国家存亡的关键。思虑不周,则听得不明,即使等待时机,其机会也不会来到。计谋失效则意志不坚定,就会变得虚幻而不切实。
作为“无为”思虑,要求人静思,五脏六腑都通畅,精神魂魄固守纯真,能够自我反省,听取外界消息,凝神安志,神游太虚,待神明往来归己。以此观天地之变化,悟解万物造化的规律,知阴阳之交替,懂得人间之政理。这样,不出门就可以知晓天下大事,不开窗就可以看见日月星辰等天体变化之道,不必见到民众,民众就能听命而行;不必推行政令,天下就可以大治。这就是所谓“道”。以此可以与神明交往,应用于天边天涯的世界,而使神明长存世间。
分威法伏熊分威法伏熊;分威者,神之覆也。故静固志意,神归其舍,则威覆盛矣。威覆盛,则内实坚;内实坚,则莫当。莫当则能以分人之威而动其势,如其天。以实取虚,以有取无,若以镒称铁。故动者必随,唱者必和,挠其一指观其馀次,动变见形,无能间者,审于唱和,以间见间,动变明,而威可分。将欲动变,必先养志,伏意以视间。知其固实者,自养也。
让已者,养人也。故神存兵亡,乃为之形势。
【注释】
①分威:分是影响到很远的意思,也就是威势盛大,对人与物都有影响。
②法伏熊:效法想要进行偷袭的熊,把身体伏在地上,然后才采取行动,意指直前先要屈。
③覆:覆盖,外面。
④威覆盛,则内实坚:威的表面如果强盛,内志也自然变成坚实。
⑤以镒称铢:容易移动的意思。镒是重量单位,相当于二十四两,铢,二十四铢为一两。
【译文】
分威要效法行将偷袭的熊。所谓分威,就是要把自己的神威隐藏起来。
平心静气地坚持自己的意志,使精神归之于心,这样隐藏的神威更加强盛。
神威强盛,内部就更为坚强雄厚,从而能所向无敌。正因为能所向无敌,就要用隐蔽法壮大声述,使之象天一样,安然无间。
用实来取虚,以有来取无,就象用镒来称铢一样,十分容易。所以,只要行动就必定有人追随,有唱者,必有和者。屈起一个指头,可以更清楚观察其余手指的活动,只要掌握行动变化的情况,对方就无法搞阴谋。认真审察一唱一和的形式,也可用反间手段,在动中掌握对方情况,用“分威”法,隐蔽实力,趁时出击取胜。
可见要想有所活动,必须先养心志,隐蔽自我实力,以暗察他人活动。
凡是意志坚实的人,就是善于自我养气,凡是谦逊的人,就是能替他人养气,所以要设法使精神交往发展,化解干戈,这就是人们所要控制的形势。
散势法鸷鸟【原文】
散势法鸷鸟①;散势者,神之使也。用之,必循间而动,威肃、内盛,推间而行之,则势散。夫散势者,心虚志溢②。意失威势③,精神不专,其言外而多变,故观其志意为度数,乃以揣说图事,尽圆方、齐短长。无间则不散势,散势者待间而动,动势分矣。故善思间者,必内精五气,外视虚实,动而不失分散之实,动则随其志意,知其计谋。势者,利害之决,权变之势。
势败者,不以神肃察也。
【注释】
①鸷鸟:一种猛离。《孙子》中有鸷鸟之声,至于毁折者,节也。
②夫散势者,心虚志溢:虚怀若谷就能包容一切,踌躇满志就能决断一切,所以要好好发挥这种势。
③意失威势:志意一旦衰微就会丧失优势。
【译文】
(在战争中)发展各部分的威力,要效法鸷鸟。分散自己的实力,要在一定思想原则的指导下,实施时,必须按着一定的空间顺序活动。威武严正,实力充实,按一定的空间顺序操作,这样各部势力就能得到发展。达到这一目标,就能心胸广博,包容一切,意志力就会充溢丰沛。
如果意志力不强,势威衰弱,精神不专,那么就会把话说漏,引起对方疑心而导致时局变化。
因此要善于观察人的志向和意识,并以此为基础,揣度关系,谋划事体,持方圆规矩之理,合乎变化法则,求得事情的尽美,没有关联和空间,则无法发展各部势力以用之,欲发展各部势力需得循序而行,而一旦行动起来,各部势力也就发展了,其作用也可以发挥。
如此说来,善于发现对方漏洞的人,必须修炼自己的五气,观察对方的虚实,行动时才能达到分散使用力量的效果。行动起来,才能本着我方意图,并确知对方的计谋(而不败)。
所谓控制势力.是决定胜败的大事。威势溃败,往往是不能凝神观察所致。
转圆法猛兽【原文】
损兑法灵蓍①;损兑者几危②之决也。事有适然,物有成败。几危之动,不可不察。故圣人以无为待有德,言察辞合于事③。兑者知之也④,损者行之也⑤,损之说之,物有不可者,圣人不为辞也。故智者不以言夫人之言⑥。故辞不烦⑦,而心不虚装不乱,而意不邪。当其难易,而后为之谋,自然之道以为实。圆者不行,方者不止⑧,是谓“大功”。兑之损之,皆为之辞。用分威散势之权⑨,以见其兑威其机危,乃为之决。故善损兑者,譬若决水于千仞之堤,转圆石于万仞之谷。而能行此者,形势不得不然也。
【注释】
①灵蓍:蓍是竹,占卜吉凶用的工具。
②几危:机危的意思。
③合于事:核对某种事物。
④兑者:兑,目也。兑者,以心、眼察看外物。
⑤损者行之也:损是难念,要想排除这种难念,必须决心执行。
⑥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聪明人不可以老是滔滔不绝地雄辩而舍弃他人的言论。
⑦辞不烦:言论简单而得要领。
⑧圆者不行,方者不止:圆便于转动,方便于静止。让圆的不转,方的不止(必然有大的力量才行)。
⑨分威散势之权:权衡优势扩散到四方的利弊。
【译文】
要知道事物的损兑吉凶,可以效法灵蓍变化之法。所谓“损兑”,是一种微妙的判断。有些事在一定情况下很合乎现实,有些事会有成有败。很微妙的变化,不可不细察。
所以,圣人以无为之治对待有德之治,他的言语,举动都要合乎事物的发展。
所谓,“兑”,就是以心。眼观察外物。所谓“损”,就是排除不利而行之。若对其减抑,对其说解,事情仍不顺利发展变化,圣人也不会讲明道理。所以聪明人,不以自己的言论排斥他人的言论,辞应简明,而心中充满自信,意志不乱胸无邪念。遇事依其难易,然后策谋,而顺应客观规律则是其根本。
(现实中)圆的计谋实施不利,方的谋略就不能停止,这就是大功告成的前提。不管是增益其辞,还是减损其辞,都能言之成理。
用分散实力的权谋,就要发现增加威力之后,所显现的危机,并为其决断。所以善于掌握损益变化的人,就象在千丈的大堤上决堤,又如在万仞山谷中转动圆石,应变自如。而所以能这样做,乃形势所使然。
损悦法灵蓍【原文】
转圆法猛兽①;转圆者,无穷之计。无穷者,必有圣人之心②,以原不测之智,以不测之智而通心术。而神道混沌为一,以变论万类,说义无穷。智略计谋,各有形客③,或贺机方、或阴或阳、或吉或凶,事类不同。故圣人怀此之用,转圆而求其合。故与造化者为始,动作无不包大道,以观神明之域。
天地无极,人事无穷④,各以成其类。见其计谋,必知其吉凶、成败之所庄也。转圆者,或转而吉,或转而凶。圣人以道先知存亡,乃知转圆而从方。圆者,所以合语⑤;方者,所以错事⑥;转化者,所以观计谋⑦;接物者,所以观进退之意⑧。皆见其会,乃为要结,以接其说也。
【注释】
①转圆法猛兽:圣人的智慧就像不停转动的圆珠,操纵自如,不过这类似猛兽的动作,寓动于静,先伏后动,一旦跃起威猛无比。
②有圣人之心:圣人的心像镜子一般。
③智略计谋,各有形容:智略计谋并无固定形态。
④天地无极,人事无穷:天地广阔无垠,人间也有无穷的吉凶循环。
⑤圆者,所以合语:圆变化无穷,因此使语言自由旋转。
⑥方者,所以错事:四角确立之后就会稳定,因此适合于对有为之事的处置。
⑦转化者,所以观计谋:所谓转化者就是转祸为福,以此适用于观察计谋的是非得失。
⑧接物者,所以观进退之意:如果接物能通达人情,所以适合物的进退和是非等。
【译文】
实施“转圆”法,要效法猛兽扑食,行动迅速。所谓“转圆”,是指能构想无穷计谋。而能构想出无穷计谋的人,必定有圣人之心,并用心灵推究难以测出的计谋,而那难测度的知谋是与自己心术相通的。
理道本是混沌的万物之始,以变化之理研讨万物,内容是无穷无尽的。
因事而生成计谋也各有不同的形式,或有圆谋,或有方略,有阴谋、有阳谋、有吉策、有凶智。事事各不相同。圣人以此为法,设计出许多计谋,以求切合实际。所以开始造化大地的圣人,其行为无不合乎自然大道,以观神明之奥妙。
天地之大无极无垠,人事之繁无穷无尽,又有各类的区别。各种智谋也各有其形,从中也必然会知道事物的凶吉成败了。
所谓转圆者,有的转为吉祥,有的转为凶险。圣人掌握规律而先知存亡之理,然后再“转圆”“从方”,应顺规律。
所谓“转圆”,就是要语言灵活,合乎要求,所谓“从方”,就是使事物依规矩而行。“转化”就是为了观物设计,“接物”就是为了观察进退。
如果能融汇方圆转化接物之理,就可以分析综合,统一其学说了。
持枢【原文】
持枢,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成必败。故人君亦有天枢,生养成藏,亦复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虽盛必衰。
此天道、人君之大纲也。
【注释】
①持枢:枢是门扉的轴。持,把握。掌握住行动的枢纽,才能控制行动的规律。
【译文】
持枢,就是掌握行动的关键,控制事物的规律。比如春季耕种,夏季生成,秋季收割,冬季储藏乃是天时的正常运作规律。不可悖反这一自然规律,而例行逆施,凡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即使成功一时,也终究必败。
由此而知,人君也有他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他要组织百姓生产生活,教养万民,收获,储藏等。也不能违抗这些规律,如果背逆客观规律,即使表面上看似强大,也必将衰弱。这是客观规律,是人君必须遵守的大纲纪。
中经【原文】
中经,谓振穷趋急,施之能言厚德之人。救拘执,穷者不忘恩也。能言者②,俦善博惠,施德者,依道③;而救拘执者,养使小人④。盖士,当世异时,或当因免阗坑,或当伐害能言,或当破德为雄,或当抑拘成罪,或当戚戚自善,或当败败自立⑤。故道贵制人,不贵制于人也;制人者握权,制于人者失命。是以见形为容,象体为貌,闻声和音,解仇斗郄⑥,缀去却语,摄心守义。本经纪事者纪道数,其变要在“持枢”、“中经”。
见形为容,象体为貌者,谓爻为⑦之生也,可以影响、形容、象貌而得之也。有守之人,目不视非、耳不听邪,言必“诗”“书”行不僻淫⑧,以道为形,以德为容,貌庄色温,不可象貌⑨而得也,如是隐情塞郄而去之。
闻声和音,谓声气不同,则恩爱不接。故商角不二合,微羽不相配⑩。
能为四声主,其唯宫(11)乎?故音不和则不悲,不是以声散伤丑害者,言必逆于耳也。虽有美行盛誉,下可比目(12),合翼(13)相须也,此乃气不合、音不调者也。
解仇斗郄,谓解赢(14)微之仇。斗郄者,斗强也。强郄既斗,称胜者,高其功,盛其势。弱者哀其负,伤其卑,污其名,耻其宗。故胜盅,闻其功势,苟进而不知退。弱者闻哀其负,见其伤则强大力倍,死为是也。郄无极大,御无强大,则皆可胁而并。
缀去者,谓缀已之系言(15),使有余思(16)也。故接贞信者,称其行、厉其志,言可为可复,会之期喜,以他人之庶,引验以结往,明款款而去之。
却语者,察伺短也。故言多必有数短之外,议其短验之。动以忌讳,示以时禁(17),其人因以怀惧,然后结以安其心(18),收语尽藏而却之(19),无见己之所不能于多方之人(20)。
摄心者,谓逢好学伎术(21)者,则为之称远方验之,敬以奇怪,人系其心于已。效(22)之于人,验去(23)乱其前,吾归于诚已(24)。遭淫色酒者,为之术音乐动之(25),以为必死,生日少之忧(26)。喜以自所不见之事,终可以观漫澜(27)之命,使有后会(28)。
守义者,谓守以人义。探心在内以合(29)也。探心深得其主也。从外制内,事有系由而随也。故小人比人则左道(30),而用之至能败家辱国。非贤智,不能守家以义,不能守国以道,圣人所贵道微妙者,诚以其可以转危为安,救亡使存也。
【注释】
①中经:从内部管理处置。
②能言者,俦善博惠:巧于雄辩的人最能解决纠纷,所以就成为善人的好友而广施恩惠。传,是同类、朋友。
③依道:不失道。
④救拘执者,养使小人:营救被捕的人,被捕者会深感其恩。也就欣然听从命令了。
⑤当世异时败目立:不论在任何时代,君子部必然尝尽苦难。但是如果经常有救人之穷和急人之难的善行时,不论遭受如何的灾祸苦难,最后也能靠能言厚德之士的力量度过难关。阗坑是用土把穴填平,抑拘是拘禁。
⑥郄:是骨与间的缝隙。
⑦爻为:同犹伪。⑧僻淫:邪恶之意。
⑨象貌:脸形和颜色,此指表面现象。
⑩商角不二合,徵羽不相配:宫、商、角、徵、羽都是五音的名称。商属金,角属木,徵属火,羽属水,根据五行相克的学说,金克木,水克火,所以商角、徵羽的音乐不能调和。
(11)宫:宫五音之一。被视为土,能和其他四音。杜甫曾有“金管迷宫徵”的诗句。
(12)比目:指比目鱼。眼睛长在身体的一侧。传说两条鱼在水中并游。
(13)合翼,只有一眼一翅的比翼鸟,经常并羽齐飞,用来比喻恩爱夫妻。
(14)赢:弱小。
(15)缀己之系言:对于一个要走的人,为挽留他而说的话。缀是连接之意。
(16)余思:遗憾的意思。
(17)时禁:除规定时间以外禁止出入,这是轻视对方的办法。
(18)结以安其心:对方如果抱畏惧之念,虽然必须要他服从我方,但要以诚相待,使其安心。
(19)收语尽藏而却之:收起以前所使用的威胁语言,从此矢口不谈。
(20)无见己之所不能于多方之人:很多人面前不要让人们知道自己无能。
(21)伎术:同技术。
(22)效:效劳。
(23)验去,跟历史上的贤人行为对照。
(24)吾归于诚己:只能竭诚相侍,如此就能掌握贤能的人。
(25)音乐动之:以音乐的快乐节奏来感动人。
(26)以为必死,生日少之忧:假如沉溺酒色,就会有必死之害,晓谕对方顾余命无多。
(27)漫澜:无限遥远的样子。
(28)后会:再见的意思。
(29)探心在内以合:在对方的心中要求义。
(30)左道,邪道之意。例如:“旁门左道”。
【译文】
“中经”所说的是那些救人危难,给人教诲和施以大恩大德的人。如果他们救助了那些拘捕在牢房的人,那些被救者,是不会忘记其恩德的。能言之士,能行善而广施恩惠,有德之人,按照一定的道义准则去救助那些被拘押的人,被拘押的人一旦被救,就会感恩而听命了。一些士人,生不逢时,在乱世里侥幸免遭兵乱;有的因善辩而受残害;有的起义成为英雄,更遭受陷害;有的恪守善道;有的虽遭失败,却自强自立。
因此,恪守“中经”之道的人,推重以“中经”之道施于人,而不要被他人控制。控制他人者掌握主动权,而一旦被他人控制,就会失掉许多机遇。
“中经”之道就是关于“见形为容,象体为貌,闻声和音,解仇斗郄,缀去却语,摄心守义”的原则探讨。《本经》中记载的理论,权变的要旨,均在《持枢》、《中经》两篇中。
所谓“见形为容,象体为貌”,是因人而变化的人的行为,可以影响形容和相貌。伪狡者,仅凭他们的形容和外貌就可以识别他们;而恪守道德的有为之人,他们不看非礼的东西,他们不听邪恶之言,他们谈论的都是《诗经》、《尚书》之类,他们没有乖僻行为。他们以道为外貌,以德为容颜,相貌端庄、儒雅,不是光从外貌就能识别他们的。常常是隐名埋姓而回避人世。
“闻声和音”,听到声音是否与之相合,也是一种方法。如果说人与人意气不相投:也就不接受对方的恩爱友好。就如同在五音中,商与角不相和,徵与羽不相配一样。能成为四声的主音唯有宫声而已。
所以说,音声不和谐,悲伤韵律是不会产生的,散、伤、丑、害都是不和之音,如果把它表现出来一定是很难入耳的。
如果有美好的言行,高尚的声誉,却不能象比目鱼或比翼鸟那样和谐,也是因为气质不和,音不调协所致。
所谓“解仇斗郄”,就是解决矛盾。“解仇”是调解两个弱小者的不和;“斗郄”则是当两个强大的国家不和时,使他们相争的策略。
强大敌手相斗时,得胜的一方,夸大其功业,虚张声势。而失败的一方,则因兵败力弱,玷污了自己声名,有侮于祖先而痛心。
所以,得胜者,一听到人们称赞他的威势,就会轻敌而贸然进攻。而失败者,听到有人同情他的不幸时,反而会努力支撑,拼死抵抗。敌人虽然强大,往往有弱点,对方虽说有防御,而实际力量并不一定强大。我方是可以用强大的兵势胁迫对方,让他们服从,吞并其国家。
所谓“缀去”的方法是说对于即将离开自己的人,说出真心挽留的话,以便使对方留下回忆与追念。所以遇到忠于信守的人,一定要赞许他的德行,鼓舞他的勇气。表示可以再度合作,后会有期,对方一定高兴。以他人之幸运,去引验他往日的光荣,即使款款而去,也十分留恋于我们。
“却语”的方法是说要在暗中观察他人的短处。因为人言多时,必有失误之处。要议论他的失误处,并加以验证。要经常揭他忌讳的短处,并证明它是触犯了时政所禁止的。这样他就会因此而害怕,然后让他安心,对以前说过的话,也不再说了,暗中则藏起这些证据,秘不示人。而且,不能在众人面前,现出自己的无能之处。
“摄心”的方法是,遇到那些好学技术的人,应该主动为他扩大影响,然后验证他的本领,让远近的人都尊敬他,并惊叹他的奇才异能,别人则将会与自己心连心。为别人效力者,要将之与历史上的贤才相对照,称其与前贤一样,诚心诚意地相待,这样方能得到贤能的人。
遇到沉于酒色的人,就要用音乐感动他们,并以酒色会致人于死,要忧余命无多,以此,教谕他们,让他们高兴地看到见所未见的事,最终认识到遥远的未来,使命之重大,使之觉得将会与我后会有期。
“守义”的方法说的是,自己坚持仁义之道,并用仁义探察人心,使对方从心底里广行仁义。从外到内控制人心,无论什么事,都可以由此而解决。
而小人对待人,则用旁门左道,用此则常常会家破国亡。如果不是圣贤之辈,是不能用义来治家的,用道来守国的。圣贤是特别重视“道”的微妙的。因为“道”确实可以使国家转危为安,救亡存国的。
原典纪书局(孔夫子旧书网店铺)此次推出的《鬼谷子》是以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明刊本为底本的的古籍善本。《鬼谷子》被列入中华经典名著系列,被认为是“旷世奇书”,其思想主要是老子道家学说的理念。鬼谷子“崇阴尚柔”,以“阴”道隐匿“策略”。传为鬼谷先生的学生苏秦与张仪,通达六艺,经营百家之言,把游说君王的纵横之术,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在战国诸侯纷争的社会出尽了风头。但纵横家不择手段,不计阴谋诡计的种种行径又让人不耻。
鬼谷子,传为战国时楚人。他曾隐居在颍川阳城的鬼谷,因以自号鬼谷子或称鬼谷先生;被认为是战国时纵横家之祖。《史记》说他是苏秦、张仪的老师,授纵横之学、捭阖之术。但历来对鬼谷子其人、其书存有怀疑。汉时不见其书,《隋书·经籍志》始行著录,列在纵横家。有史家说《鬼谷子》是六朝时的伪托之作。《史记·苏秦列传》索隐说:苏秦欲神秘其道,故假名鬼谷。《旧唐书·经籍志》说,《鬼谷子》是苏秦之书。由此看来,鬼谷子是否真有其人,还是一个疑问。
战国时群雄争霸,四起,学术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古有九流之说,其中纵横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最大。古时说纵横,南北曰纵,东西曰横。当时面对七国犬牙交错之态,纵横家审时度势,察颜观色,以捭阖之术取悦君王。传说中的鬼谷子和他的弟子苏秦、张仪就是这样一些人。苏秦主张合纵,即联和六国抗秦;张仪主张连横,即让六国事秦,史称他们为“合纵连衡”。《史记·孟子列传》说:“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据史书记载,苏秦开始游说秦惠王,因没得到重用,转而去游说燕赵韩魏齐楚,佩六国相印,为纵约之长。张仪在苏秦失信秦惠王后,去秦国为相。他用连横之策说服了六国,破解了苏秦的纵约之策。苏秦只好去齐国为客卿,后来在与齐大夫争宠时被杀。而张仪也在秦惠王死后失宠,六国又合纵以抗秦。张仪无奈,凭一张巧舌去魏国为相,一年后死在魏国。
说到鬼谷之奇,田雯《读鬼谷子跋》说:“战国之士,隽迈谲变者多矣,而骋其才气,以自放于文章者,唯鬼谷子最著。……深于老氏,而自逞一代之雄,此其所以奇耳。”总的来看,《鬼谷子》是一部讲游说之术的书。《鬼谷子·反应篇》说:“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这显然说的是老子之道。《鬼谷子》纵横捭阖的游说之术都是从老子之道产生出来的。以此观之,《鬼谷子》有很多辩证法的思想。《鬼谷子》把阴阳变化比喻成“圆环”,翻来复去,借此说事,表面看好像怎么说都有道理,其实是一种诡辩术。
战国时的纵横家没有固定的治世理念和明确的价值观,一切以娱君取利为目的。纵横家的捭阖之法,从语意上讲,犹言开合。捭有分开撕裂的意思,阖在这里与合相通,有关合、闭上的意思。《鬼谷子·捭阖篇》说:“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周易·系辞》说:“一阖一辟谓之变。”纵横家的捭阖说,说到底就是变术。他们靠辩言、变术取悦君王,行分化拉拢之能,推诡辩之计。战国时的纵横家,没有国家的概念,在哪做官都一样。他们朝在秦,暮在楚,行踪无定,一会儿去劝秦王连横,一会儿去劝楚王合纵;使六国时而事秦,时而事楚,变化无常。其朝三暮四,昨是今非也。“《鬼谷子》皆教人诡黠激讦揣测奸滑之术。”史书上说纵横家是一些“朝秦暮楚”,“有奶便是娘”的“卑污”小人。
原典纪书局制作成品尺寸:高28cm*宽17cm
上文所介绍的中文古籍善本图文信息,由原典纪书局友情提供。
了解更多海外所藏中文古籍善本信息,或咨询古籍善本、中国古画仿真复制定制、图书代理出版,欢迎关注:原典纪古籍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