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俗 > 痣相命理

心属火(心属火开窍于舌其华在面)

时间:2024-01-18 05:00:56 作者:趾高气扬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脉法心参

(前者四言脉诀,皆言脉象。然而脉有精理,更当深求。兹曰《心参》,盖余之得乎心而应乎手者,亦有得乎心而不能喻诸口者,若能于此研穷,期于了了明通,方不愧为司命耳。)  

《脉诀》,高阳生托王叔和之名者也。自伪诀讹传,脉法久晦,虽辟之者代有其人,奈习之者恬不知改。余欲起而正之,固知微尘无足岳之能,滴露乏添江之力,然天下万世,岂无明眼?虽信余言,或不及信伪诀,而信伪诀,何如其信《内经》耶?今以《内经》脉法为图,因以数言正其疵误,但细心阅之,则凫颈蛇足,自当立辨。  

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  

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  

此《内经》之三部候法也。腑不及胆者,寄于肝也;不及大小肠、膀胱者,统于腹中也。至伪诀以大小肠配于寸上,以三焦列于左尺,以命门列于右尺,及乎厥阴、膻中,竟置而不言,不可不为之辨,使后学有确然可遵之法也。  

夫寸主上焦,以候胸中,关主中焦,以候鬲中,尺主下焦,以候腹中,此人身之定位,古今之通论也。大、小肠皆在下焦腹中,伪诀越中焦而候之寸上,有是理乎?滑伯仁见及此,以左尺主小肠、膀胱、前阴之病,右尺主大肠、后阴之病,可称千古之眼。(以上辨大、小肠配于寸上之非。)  

《难经》及叔和、启玄,皆以三焦有名无形,已为误矣。陈无择创言,三焦有形如脂膜,更属不经。《灵枢》曰:密理厚皮者三焦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薄。

又曰:勇士者三焦理横,怯士者三焦理纵。

又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泌糟粕,蒸津液,化精微而为血。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水谷者,居于胃中,成糟粕,下大肠而成下焦。

又曰: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既曰无形,何以有厚薄?何以有纵有横?何以如雾如沤如渎?何以有气血之别耶?

且又曰: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固已明指肌肉之内,脏腑之外为三焦也。《脉诀》不知其统主一身,妄列于右尺,何不思之甚哉?(此明身中脏腑空处为三焦,而《难经》有名无形,《脉诀》列于右尺,陈无择妄为有形如脂膜,皆以经文正之。)  

手厥阴一经,从无定论。《金匮真言篇》曰肝、心、脾、肺、肾五脏为阴,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腑为阳,此止十一经耳。则手厥阴之一经,果何在乎?

《灵兰秘典篇》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观其以膻中足十二经之数,然则配手厥阴经者,实膻中也。及《灵枢》叙经脉,又有胞络而无膻中,然而曰:动则喜笑不休,正与喜乐出焉之句相合。夫喜笑者,心火所司,则知膻中与心应,即胞络之别名也。

《灵枢·邪客篇》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其脏坚固,因邪弗能容,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心者,皆在心之胞络。由是察之,胞络即为膻中,断无可疑。膻中以配心脏,自有确据。(以上明膻中即为胞络也。)  

心、肝、脾、肺,俱各一候,惟肾一脏而分两尺之候者,为肾有两枚,形如豇豆,分列于腰脊之左右也。《刊误》以两尺候肾,深合经旨。《难经》、《脉诀》乃以左尺候肾水,右尺候命门相火,误矣。考《明堂》、《铜人》等经,命门一穴,在肾脉第十四椎下陷中,两肾之间。肾虽水脏,而相火寓焉,盖一阳居二阴之间,所以成乎坎也。独不思脉之应于指下者,为有经络循经,朝于寸口。详考《内经》并无命门之经络也,既无经络,何以应诊而可列之右尺乎?但当以左肾为水,右肾为火,不可以左为肾右为命门也。(此明不可以右肾为命门。)  

人迎气口之说

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人迎以辨外因,气口以辨内因。

又曰:人迎紧盛伤于风,气口紧盛伤于食。盖寸部三分,关部三分,尺部三分,三部合计,共得九分。每部三分者,前一分,中一分,后一分也。此云关前一分,仍在关上之前一分耳。人多误认关前二字,竟以左寸为人迎,右寸为气口,误矣。须知左关前一分,正当肝部,肝为风木之脏,故外伤于风者,内应风脏而为紧盛也。右关前一分,正当脾部,脾为仓廪之官,故内伤于食者,内应食脏而为紧盛也。观其但曰伤于风,勿泥外因,而概以六气所伤者,亦取人迎也。但曰伤于食,勿泥内因,而概以七情所伤者,亦取气口也。  

古人人迎气口有两法:在左右两手分之,左为人迎,右为气口。在右手一手分之,肺在寸为人迎,脾在关为气口。盖肺主皮毛,司腠理,凡风邪来客,先犯皮毛,皆肺经腠理不密所致也。  

脉有不可言传之说,

脉之理微,自古记之。昔在黄帝,生而神灵,犹曰若窥深渊而迎浮云。许叔微曰:脉之理幽而难明。吾意所解,口莫能宣也。凡可以笔墨载,可以口舌言者,皆迹象也。至于神理,非心领神会,乌能尽其玄微?如古人形容胃气之脉,而曰不浮不沉,此迹象也,可以中候求也;不疾不徐,此迹象也,可以至数求也。独所谓意思欣欣,悠悠扬扬,难以名状,非古人秘而不言,欲名状之而不可得,姑引而不发,跃如于言词之表,以待能者之自从耳。东垣至此,亦穷于词说,而但言脉贵有神。

惟其神也,故不可以迹象求,言语告也。又如形容滑脉,而曰替替然如珠之圆转;形容涩脉,而曰如雨沾沙;形容紧脉,而曰如切绳转索;形容散脉,而曰如杨花散漫;形容任脉,而曰寸口丸丸。此皆迹象之外,别有神理。就其所言之状,正惟穷于言语,姑借形似以揣摹之耳。盖悟理虽入微之事,然迹象未明,从何处悟入,思境未苦,从何处悟出,必于四言之诀,二十七字之法,诵之极其熟,思之极其苦,夫然后灵明自动,神鬼来通。启玄子曰:欲登泰岱,非经奚从;欲诣扶桑,无舟莫适。其是之谓乎?  

因形气以定诊之说

逐脉审察者,一成之矩也;随人变通者,圆机之士也。肥盛之人,气居于表,六脉常带浮洪;瘦小之人,气敛于中,六脉常带沉数。性急之人,五至方为平脉;性缓之人,四至便作热医。身长之人,下指宜疏;身短之人,下指宜密。北方之人,每见实强;南方之人,恒多软弱。少壮之脉多大,老年之脉多虚,酒后之脉常数,饭后之脉常洪,远行之脉必疾,久饥之脉必空。室女尼姑多濡弱,婴儿之脉常七至。经曰:形气相得者生,三五不调者死。其可不察于此乎?  

诊贵提纲之说

脉者,气血之先,阴阳之兆,贵得其纲领而提挈之也。左手为阳,右手为阴;关前为阳,关后为阴;浮取为阳,沉取为阴;数躁为阳,迟慢为阴;有力为阳,无力为阴;长大为阳,短小为阴。明乎此而脉之大端已在是矣。故曰:约而言之,只浮、沉、迟、数,已见其梗概;博而考之,虽二十四字,未尽其精详。经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此之谓也。  

脉有相似宜辨

洪与虚,皆浮也,浮而有力为洪,浮而无力为虚。  

沉与伏,皆沉也,沉脉行于筋间,重按即见;伏脉行于骨间,重按不见,必推筋至骨,乃可见也。  

数与紧,皆急也,数脉以六至得名,而紧则不必六至,惟弦急而左右弹,状如切紧绳也。  

迟与缓,皆慢也,迟则三至,极其迟慢;缓则四至,徐而不迫。  

实与牢,皆兼弦、大、实、长之四脉也,实则浮、中、沉三取皆然,牢则但于沉候取也。  

洪与实,皆有力也,洪则重按少衰,实则按之亦强也。  

革与牢,皆大而弦也,革则浮取而得,牢则沉取而见也。  

濡与弱,皆细小也,濡在浮分,重按即不见也;弱主沉分,轻取不可见也。  

细与微,皆无力也,细则指下分明;微则似有若无,模糊难见也。  

促、结、涩、代,皆有止者也。数时一止为促;缓时一止为结;往来迟滞,似止非止为涩;动而中止,不能自还,止有定数为代。  

脉有相反宜参

浮沉者,脉之升降也。迟数者,脉之急慢也。滑涩者,脉之通滞也。虚实者,脉之刚柔也。长短者,脉之盈缩也。洪微者,脉之盛衰也。紧缓者,脉之张弛也。牢革者,脉之内外也。动伏者,脉之出处也。促结者,脉之阴阳也。濡弱者,脉之穷于进退者也。芤弦者,脉之见于盛衰者也。经曰前大后小,前小后大,来疾去徐,来徐去疾,去不盛来反盛,去盛来不盛,乍大乍小,乍长乍短,乍数乍数。是又二脉之偶见者也。  

脉位法天地五行之说

北方为坎,水之位也;南方为离,火之位也;东方为震,木之位也;西方为兑,金之位也;中央为坤,土之位也。人身一小天地,故脉位应之。试南面而立,以观两手之部位,心属火居寸,亦在南也。肾属水居尺,亦在北也。肝属木居左,亦在东也。肺属金属右,亦在西也。脾属土居关,亦在中也。以五行相生之理言之,天一生水,故先从左尺肾水,生左关肝木,肝木生左寸心火,心火为君主,其位至高,不可下,乃分权于相火,相火寓于右肾,肾本水也,而火寓焉,如龙伏海底,有火相随。右尺相火,生右关脾土,脾土生右寸肺金,金复生水,循环无穷,此相生之理也。  

更以五行相克之理言之,相火在右尺,将来克金,赖对待之左尺,实肾水也;火得水制,则不乘金矣。脾土在右关,将来克水,赖对待之左关,实肝木也,土得木制,则不侮水矣。肺金在右寸,将来克木,赖对待之左寸,实心火也,金得火制,则不贼木矣。右手三部,皆得左手三部制矣,而左手三部,竟无制者独何欤?右寸之肺金,有子肾水,可复母仇;右关之脾土,有子肺金,可复母仇,右尺之相火,有子脾土,可复母仇;是制于人者,仍可制人,相制而适以相成也,此相克之理也。  

长短二脉不诊于关之说

夫脉以过于本位,名之为长。如寸之过于本位,直可上溢鱼际;尺之过于本位,直可下通尺泽。至于关中,稍过于上即为寸部,稍过于下即为尺部,何从见其过于本位而名之为长乎?或曰:长为肝家本脉,见于《内经》者,然则亦不从关上诊欤?曰:凡尺寸之见长者,皆肝脉之应也,必欲于左关求之,是痴人前说梦矣。  

不及本位,故名曰短。寸可短也,尺可短也,若欲于关上寻不及本位之短脉,是上不通寸为阳绝,下不通尺为阴绝,乃死脉也。岂可以死脉为短脉乎?尺、关、寸,一气贯通,决无间断之理,必欲于关上求短脉,其可得乎?故愚谓长短二脉,不诊于关中,但见于尺寸也。  

缓脉非病脉之说

缓乃胃气之脉,六部中不可一刻无者也。所谓缓而和匀,不疾不徐,不大不小,不浮不沉,意思欣欣,悠悠扬扬,难以名状者,此胃气脉也。脉贵有神者,贵此胃气耳,安可以胃气脉为病脉乎?必缓中有兼见之脉,方可断病,如缓而大,缓而细之类是也。  

革脉非变革之义

革脉者,浮取之而挺然,重按之而豁然,正如鼓皮,外虽绷急,中则空虚。故丹溪云:如按鼓皮。此的解也。皮即为革,故名为革。滑伯仁以革为变革之义,误矣。若曰变革,是怪脉也,而革果怪脉乎,则变革之义何居乎?  

脉以胃气为本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惟人应之,胃气是也,故脉以胃气为本。夫肝、心、肺、肾四脏之气,各有偏胜,俱赖胃气调剂之,使各得和平。故曰:土位居中,兼乎五行。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  

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  

长夏胃微软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软弱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四时长夏,皆以胃气为本。诊家于此精熟,则生克之故了然,或生或死,或病或不病,无遁情矣。  

真藏脉见乃决死期

肝病则脉弦,弦而劲急,如循刀刃,真肝脉见也,庚日笃,辛日死,死于申酉时。心病则脉洪,洪而鼓躁,如操带钩者,真心脉见也,壬日笃,癸曰死,死于亥子时。脾病则脉软,脉来如屋之漏,如水之流,介然不鼓者,真脾脉见也,甲日笃,乙日死,死于寅卯时。肺病则脉涩,涩而轻短,如风吹毛者,真肺脉见也,丙日笃,丁日死,死于午未时。肾病则脉石,石而搏激,如雀之啄者,真肾脉见也,戊日笃,己日死,死于辰、戌、丑、未时。其有过期者,仓公所谓能食也。  

诊法与叔和不同

王宗正曰:诊脉之法,当从心肺俱浮,肝肾俱沉,脾在中州。王叔和独守寸、关、尺部位,以测五脏六腑之脉者,非也。大抵从叔和而废此固非,但守此说不从叔和亦非,当合而参之可也。  

重阴重阳

寸脉浮大,阳也,又兼疾脉,此阳中之阳也,名曰重阳。尺内沉细,阴也,又兼迟脉,此阴中之阴也,名曰重阴。上部重阳,下部重阴,阳亢阴隔,癫狂乃成。  

脱阴脱阳

六脉有表无里,如濡脉之类,此名脱阴。六脉有里无表,谓之陷下,如弱脉之类,此名脱阳。六脉暴绝,此阴阳俱脱也。经曰:脱阴者目盲,脱阳者见鬼,阴阳俱脱者危。  

阴阳相乘相伏

浮取之候,两关之前,皆阳也。若见紧、涩、短、小之类,是阳不足而阴乘之也。沉取之候,两关之后皆阴也。若见洪、大、数、滑,是阴不足而阳乘之也。阴脉之中,阳脉间一见焉,此阴中伏阳也。阳脉之中,阴脉间一见焉,此阳中伏阴也。阴乘阳者必恶寒,阳乘阴必内热。阴中伏阳者期于夏,阳中伏阴者期于冬。以五行之理推之,而月节可期也。  

阴绝阳绝

夫人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此为七冲门。此七门者,一气贯通,无有壅遇,壅遇则气闭而绝矣。寸口之动脉应之,故寸、关、尺一脉贯通,无有间绝,间绝则死,寸脉为上,上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为下,下不至关为阴绝。阳绝死于春夏,阴绝死于秋冬。  

脉无根有两说

一以尺中为根。人之有尺,犹树之有根,水为天一之元,先天命根也。王叔和曰:寸关虽无,尺犹不绝,如此之流,何忧殒灭。谓其有根也。若肾脉独败,是无根矣。  

一以沉候为根。经曰:诸浮脉无根者皆死,是谓有表无里,是谓孤阳不生,造化所以亘万古而不息者,一阴一阳互为其根也。阴既绝矣,孤阳岂能独存乎?  

二说似乎不同,实则一致,两尺为肾部,沉候之六脉皆肾也。然则二尺之无根,与沉取之无根,总之,肾水绝也。  

尺寸分经与络

寸部者,经脉之应也;尺部者,络脉之应也。寸部热满,尺部寒涩,此络气不足,经气有余也,秋冬死,春夏生。寸部寒涩,尺部热满,此经气不足,络气有余也,春夏死,秋冬生。  

一岁之中脉象不可再见

春弦、夏洪,秋涩、冬石,各随时令而见,此为平也。如春宜弦而得洪脉者,至夏必死;得涩脉者,至秋必死;得石脉者,至冬必死,为真脏之气先泄也。其象先见于非时,当其时不能再见矣。  

脉有亢制

经曰:亢则害,承乃制。此言太过之害也。亢者,过于上而不能下也;承者,受也,亢极则反受制也。如火本克金,克之太过则为亢,而金之子为水,可以制火,乘其火虚,来复母仇,而火反受其制矣。如吴王夫差起倾国之兵,以与晋争,自谓无敌,越王勾践乘其空虚,已入国中矣。在脉则当何如?曰:阳盛者,脉必洪大,至阳盛之极,而脉反伏匿,阳极似阴也。此乾之上九,亢龙有悔也。阴盛者,脉必细微,至阴盛之极,而脉反躁疾,阴极似阳也。此坤之上六,龙战于野也。凡过极者,反兼胜己之化也。  

老少脉异

老者,脉宜衰弱,若过旺者,病也。壮者,脉宜充实,若衰弱者,病也。虽然,老者脉旺而非躁,此禀之厚,寿之征也;如其躁疾,有表无里,此名孤阳,死期近矣。壮者脉细而和缓,三部同等,此禀之静,养之定也;若细而劲直,前后不等,死期至矣。  

从证不从脉

脉浮为表,治宜汗之,此其常也,而亦有宜下者焉。仲景云:若脉浮大,心下硬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是也。脉沉为里,治宜下之,此其常也,而亦有宜汗者焉。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而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微汗之是也。脉促为阳,常用葛根、芩、连清之矣,若脉促厥冷为虚脱,非灸非温不可,此又非促为阳盛之脉也。脉迟为寒,常用干姜、附子温之矣,若阳明脉迟,不恶寒,身体氵戢氵戢汗出,则用大承气,此又非迟为阴寒之脉矣。四者皆从证不从脉也。世有切脉而不问证,其失可胜言哉。  

从脉不从证

表证汗之,此其常也。仲景曰: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身体疼痛,当救其里,用四逆汤,此从脉之沉也。里证下之,此其常也。日晡发热者,属阳明;脉浮虚者,宜发汗,用桂枝汤,此从脉之浮也。结胸证具,常以大、小陷胸下之矣,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是宜从脉而治其表也。身疼痛者,常以桂枝、麻黄解之矣,然尺中迟者不可汗,以营血不足故也,是宜从脉而调其营矣。此皆从脉不从证也。世有问证而忽脉者,得非仲景之罪人乎?  

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

此岐伯欲人以脉合形也。盖形肉者,脾之所主,脾土为万物之母,观其形肉脱,则知脾坏于内而根本丧矣。九候虽调,犹不免于死,形可以弗视乎哉。  

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

此岐伯欲人融通脉理,不可一途而取也。七诊者,独大、独小、独迟、独疾、独寒、独热、独陷下也。此皆恶脉。今论其不死者,如少阳之至,乍大乍小;阳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阳之至,洪大而长;太阴之至,紧大而长;少阴之至,紧细而微;厥阴之至,沉短而数。是皆旺脉也。又如南政之岁,三阴司天,则寸不应;三阴在泉,则尺不应;北政之岁,三阴司天,则尺不应;三阴在泉,则寸不应。是皆运气使然也,故谓之从。从者,顺四时五行而为之迁变,安得死哉?  

冲阳太溪太冲

冲阳者,胃脉也,在足跗。(即脚面也。)上五寸骨间动脉上,去陷谷三寸。盖土者,万物之母,冲阳脉不衰,胃气犹在,病虽危,尚可生也。然于旺中,又忌弦急,弦急者,肝脉也,若见此脉,为木来克土,谓之贼邪,不治。  

太溪者,肾脉也,在足内踝后跟骨。(即足跗后两旁圆骨,俗名孤拐骨。)上动脉陷中。盖水者天一之元,太溪不衰,肾犹未绝,病虽危、尚可生也。  

太冲者,肝脉也,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陷中。盖肝者,东方木也,生物之始,此脉不衰,则生生之机尚可望也,女人专以此为主。  

辨论太素脉

脉法倡自岐黄,不过测病情,决生死而已,安得有所谓太素也。自杨上善主《太素》脉法,徵休徵咎,比于神灵,而有验有不验者,何也?皆风鉴者流,托名《太素》以神其说耳。学者勿为邪说所惑也。然亦有可采之句,如曰脉形圆净,至数分明,谓之清;脉形散涩,至数模糊,谓之浊。质清脉清,富贵而多喜;质浊脉浊,贫贱而多忧。质清脉浊,外富贵而内贫贱,失意处多,得意处少也。质浊脉清,外贫贱而内富贵,得意处多,失意处少也。富贵而寿,脉清而长;贫贱而夭,脉浊而促。清而促者,富贵而夭;浊而长者,贫贱而寿。此皆可采之句,然亦不能外乎风鉴也。  

《内经》曰:持脉有道,虚静为保。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持脉之大法。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

五行对应关系表

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 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

五行相生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下图是五行属性对应常见事物的简单关系图。

五行

方位

西方

东方

北方

南方

中央

数字

4、9

3、8

1、6

2、7

5、10

五脏

六腑

大肠

膀胱

小肠

五常

颜色

白色

天干

庚辛

甲乙

壬癸

丙丁

戊己

地支

申酉

寅卯

亥子

巳午

辰戌丑未

明日小暑,避暑养心,健康入伏

明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俗话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马上我们就要迎来一年之中最热的阶段了。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是小热,此时还没有达到最热的时候,接下来的大暑才是真正的酷暑难耐!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1

小暑养心

夏季在五行中属火,对应的脏腑为心,心主神志,汗为心之液,故烦暑之时,人们常出现心神不宁、失眠多梦等症状。因此,小暑宜养心,注意清心火。

古人云“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我们首先应注意平心静气,保持良好的心态、稳定的情绪,心静自然凉;同时应注意动静结合,尽量选择一些比较缓和的健身方式,如八段锦、太极、散步等,避免大量出汗损伤阳气。

梳五经

用手指梳头3次~5次,每次不少于3分钟~5分钟,晚上睡前最好再做3次。

头为“诸阳之首”,梳头“拿五经”可以刺激头部的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节神经功能,还能预防失眠、眩晕、心悸等,做完非常舒服。

打心经

打心经的方式辅助调养心神。手少阴心经位于手臂内侧,拍打时间选择11-13时,这是心经运行的时间。拍打位置起于腋窝的极泉穴,沿上肢内侧向下到小指外侧的少冲穴。从上到下,循经拍打,拍打的手法要轻柔,一般拍打10-15分钟。注意要空掌拍打,力度不宜过重,以局部酸胀感为度,切勿用力过猛造成皮下淤青。

2

小暑避暑

小暑时节,意味着盛夏酷暑的来临,这个时候可能会出现暑热,表现出发热、汗多、胃口不好、大便干燥、舌质发红等症状。所以进入这个季节,最主要的就是要注意避暑。

那么如何避暑呢?在日常生活中,特别炎热的时候尽量避免出门,如果一定要出门,最好做好防晒措施,比如涂抹防晒霜、打遮阳伞,穿防晒衣等。如果平时出汗多的话,则需要及时补充水分。

在饮食方面,炎炎夏日可以吃些消暑的东西,常见的有米仁、扁豆、绿豆等,瓜菜类的有冬瓜、丝瓜、苦瓜等,这些都有消暑作用。

3

小暑忌贪凉

在小暑节气,天气异常炎热,户外犹如蒸炉一般。为了应对高温,许多人习惯在室内使用空调或者大量饮用冷饮。然而,贪凉过度可能会导致寒气积聚,给身体带来不适,并可能滋生各种疾病。凉的行为。

当身体长时间暴露在低温环境中,寒气会侵袭人体内部,尤其是肠胃。寒气的堆积可能导致消化系统紊乱,引发腹痛、腹泻等不适症状。此外,寒冷环境还会影响人体的免疫力,增加感冒、咳嗽等呼吸道疾病的风险。

夏不坐木

民间有言“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因为冬天石头比较冷,尽量别坐;夏天则是因为木头湿气过重,也不能坐。

贾晓航主任表示,部分南方地区在小暑时节正值梅雨季节,雨水偏多,这个时候在室外的一些木桩、木椅等,容易经受雨淋或晚上的露水浸润,时间久了,水分就浸润到里面去了。有时候这些木头椅子表面上看上去是干的,其实里面还是有水分的。

此时,如果人们累了,坐下来休息,湿气很容易通过木头侵入人体,可能会导致皮肤瘙痒、痔疮、腹泻等症状发作,当人体湿气重时,还会出现大便发黏、口黏、口臭、浑身无力等症状。

来源: 约见名医

五行与五脏

传统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的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所以要说中医养生就不得不说五脏之间内在的联系和相互滋生的关系。

木——火——土——金——水

肝——心——脾——肺——肾

如木生火,即肝火济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脉,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正常发挥。火生土,即心火温脾土,心主血脉、主神志,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营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的功能。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气,化生气血,转输精微以充肺,促进肺主气的功能,使之宣肃正常。金生水,即肺金养肾水,肺主清肃,肾主藏精,肺气肃降有助于肾藏精、纳气、主水功。水生木,即肾水滋肝木,肾藏精,肝藏血,肾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发挥。这种五脏相互滋生的关系,就是用五行相生理论来阐明的。

用五行相克说明五脏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如心属火,肾属水,水克火,即肾水能制约心火,如肾水上济于心,可以防治心火之亢烈。肺属金,心属火,火克金,即心火能制约肺金,如心火之阳热,可抑制肺气清肃之太过。肝属木,肺属金,金克火,即肺金能制约肝木,如肺气清肃太过,可抑制肝阳的上亢。脾属土,肝属木,木克土,即肝木能制约脾土。如肝气条达,可疏泄脾气。肾属水,脾属木,土克水,即脾土能制约肾水,如脾土的运化,能防止肾水的泛滥。这种五脏之间的制约关系,就是用五行相克理论来说明的。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