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尽管中国人素来不将印度人视为对手;
但印度却因历史和地缘因素,将中国看作头等大敌。
再加上,印度人近乎偏执的民族自豪感,使得他们产生了凡事都要与中国一争高下的病态心理。
但中印国力之差距,无论是在经济、政治、文化还是军事上都很明显。
即,印度难以与中国匹敌。
但令人意外的是,2022年7月,印度人居然宣称他们在航母的配套设施建设中,远胜中国。
原来,在航母上有一种名为航母舰载机牵引车的工具。
中国为了实现该项产品的自主化,先后花费近2000万人民币的成本。
而印度却声称他们只用了2万人民币,就攻克该项设备。
事情真如印度所言的那样吗?
中印牵引车的发展现状到底如何?
小而贵的航母牵引车航母牵引车,是用来协助操作航母舰载机的配套设施。
其体型相较于航母的舰载机,显得十分小巧。
可牵引车虽小,能发挥的作用却非常大。
它对于整个航母系统的运作,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更重要的是,其造价十分昂贵,往往成品的单价以千万计。
事实上,牵引车并非一开始就随着航母的出现而诞生。
航母诞生之初,其舰载机多是以活塞发动机为动力的螺旋桨战机。
由于动力系统相对薄弱,这时候舰载机的重量都非常轻,鲜有超过一吨总重的战机。
因此,当时的航母工作人员,如果需要移动或牵引战机,并不需要借助太多复杂的工作。
他们往往靠水手们的人力,就能完成工作。
但随着军事科技的迅猛发展;
二战结束后,主流战机一跃进入了喷气式战机的时代。
高性能航空发动机的出现,使战机的重量快速提升。
从螺旋桨时代的不足一吨,发展到后来的十余吨。
例如,世界主要军事大国的航母舰载机,轻则如法国的“阵风M”约为22吨。
而中国的“J-15”和美国的“F-35”,则都超过30吨。
因此,想要牵引拉动如今的航母舰载机,就绝非随便什么设备都能凑合的。
一辆合格的牵引车,至少需要具备以下几个能力或特征。
首先便是,需要拥有强大的功率,如此才能实现对舰载机的牵引。
例如,目前配置于美国“尼米兹级”航母上的A/S32A31型牵引车。
其反向拉力接近5.5吨。
而其正向拉力则达到了惊人的8吨。
其次,由于航母甲板上的飞机密布,每一寸空间都十分紧缺。
因此,为了让牵引车能畅通无阻地穿梭于各舰载机之间,世界各国普遍将其高度,设置得较低。
毕竟,它的主要工作场景,都是在各战机之间来回活动。
言外之意,其设计高度必须低于舰载机的机翼高度,否则就无常工作。
例如上述的美国牵引车,高度就仅有1米。
除此之外,这样设计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追求更低更稳定的重心。
这是由航母的实际使用场景所决定的。
航母在航行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恶劣的海况天气。
这在很大概率上会导致其船体不能一直保持平衡,出现一定程度的摇晃。
而如果遭遇炮弹打击,或是炮弹落在航母周边,掀起海浪时,这样的情况会愈发严重。
所以牵引车自身的稳定就变得极为重要。
否则就可能连带着舰载机重心不稳,出现侧翻等危险状况。
除此外,不仅设计高度上要矮,牵引车整体的体型也要设计得非常小。
毕竟,航母上的空间,无论是甲板还是机库,都寸土寸金。
为了存放更多舰载机保证战力,像牵引车这样的配套辅助设备,就需要尽可能地小。
与此同时,由于其长期在海上的使用环境;
牵引车的外部喷漆,还需要考虑耐腐蚀和耐盐雾等方面。
最后,牵引车在牵引舰载机时,不仅只有直线的前后运动;
还要在狭小的空间里进行各种推、拉;
甚至是360°转圈等操作。
因而,牵引车必须有极为复杂的传动结构和动力反馈系统。
这对于制造国家的尖端工业能力,有极为重要的要求。
所以,目前世界上能独立研发牵引车的国家,不过中美俄三国而已。
简而言之,想要成功制造出一台牵引车,不仅需要综合全面且强大的工业系统做支撑,还需要承受其昂贵的造价成本。
据美事杂志的披露,中国为攻克这一难题,累计花费近2000万人民币。
并且,其建造单价也极为昂贵。
中国目前的一台国产牵引车,造价约为1000万人民币。
而美军现役的牵引车造价更是超过400万美元。
不同类型的牵引车根据使用的场景和需求不同,牵引车也将细分为多个种类。
其中主要有以下四种:
第一种是使用场景最多的有杆式牵引车。
顾名思义,这类牵引车是具有专用牵引杆的,主要被运用于甲板上。
其通常利用牵引杆与舰载机的前轮连接,通过拉动前轮引导舰载机,跟随移动。
但这之中,也有例外。
例如,苏联的“苏-33”战机,就因为前轮所能负担的拉力有限,不能直接进行牵引操作。
总而言之,牵引车的牵引杆是与其前起落架相连接的。
从整体设计上,这类牵引车往往是采取“前轮转向,后轮驱动”,以高性能的柴油机作为动力系统。
而在动力传导方面,它们则使用液压传动。
从而可以实现牵引车的无级变速。
其发动机舱被设置在牵引车的前端。
在机舱的后侧靠左位置,则布置有开放式的单人驾驶台。
非但这样,为了操作安全,在仪表盘上还有专门的保护装置。
不过,相较于空军地勤人员使用的牵引车,航母上的牵引车各项设计都极致简配。
要知道,中国空军的牵引车不仅有宽敞的驾驶室,甚至还配备了小型空调。
如此设计和舒适的工作环境,让美国都称赞羡慕不已。
第二种牵引车,则是专门适用于机库的无杆式牵引车。
由于机库的使用面积,比甲板上还要小得多。
因此,这类牵引车的体型,相较于有杆式,还要小得多。
无杆式牵引车有多小而全呢?
其连密闭的驾驶舱都没有,仅仅配备了一个露天式的小座椅,供操作人员使用。
相较于普遍具备的牵引功能,无杆式牵引车还额外突出对于飞机前轮的操作能力。
具体而言,主要有两种功能。
其一是在行驶过程中完成牵引目的。
其二则是便于操作飞机轮的“夹持-举升”结构。
这是为了配合舰载机通过甲板升降机,进出机库。
第三种则是随行式牵引车。
这类牵引车比无杆式牵引车还要小。
其干脆连操作员的座椅都取消了,直接让操作员跟随在牵引车后面进行操作。
这类牵引车主要是运用于排水量较低,总吨位在四五万吨上下的轻型航母。
不难理解,轻型航母的空间十分紧张。
因此,为了节约空间,也只能出此下策了。
而最后一种,则是各国大力研制的无人型牵引车。
毕竟,有人,牵引车就始终面临占用空间的问题。
那么,直接实现无人化的自动操作,就是上佳之选。
而且,相较于有人牵引车,无人牵引车的性能和适用场景都要优秀得多。
这对于提升航母的整体作战效能,有重要作用。
但相对的,开发无人型牵引车的技术难度也要大多。
它们不仅在动力结构上有较高要求,其AI智能系统也是一道门槛。
目前仅有中美两国有希望在短期内研制出来。
那么,研制难度这么大的牵引车,印度是怎么搞定的?
甚至还扬言只用了2万人民币的成本?
其实,印度压根就没使用正规的牵引车,而是直接使用了拖拉机进行代替!
印度由于缺乏技术自主建造,又没有欧美国家愿意对其出售;
同时由于经费问题,干脆就放弃了研制使用牵引车,用普通拖拉机应付了事。
这就是印度人2万元解决中国花费2000万成本才攻克的难题的实质。
着实令人啼笑皆非。
中印军工产业的巨大差距从起步上讲,印度工业原本有着比中国更好的底子。
这点从几项重要的工业数据便可以看出。
1949年,印度全国的总发电量为49亿度。
而国土面积更广、人口更多的中国,仅有43亿度。
钢铁产量的差距就更为夸张了。
印度有137万吨,而中国的这个数字仅有不到16万吨。
除此之外,印度建国前,有比中国更好的外部环境。
他们可以更加容易地从国外引进资本和技术。
这一点,反映到军工产业上,便是印度能更早获得欧美的先进武器。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印度就从欧洲和苏联先后获得了“幻影-2000”和“米格-29”两款先进的三代机。
而中国直到九十年代,才从苏联引进了“苏-27”,艰难开启了空军的三代机时代。
但即便有更扎实的底子和更良好的国际环境,印度军工业乃至是整体工业发展,却还是远远落后中国。
这样的现象有许多方面的原因。
但具体到军工产业上,可以从以下几点中管中窥豹。
其一,印度军方对于自家的国产装备容忍度极低。
代表性例子便是,印度自主研发的“阿琼”坦克。
作为印度国产之光,该型坦克并没有得到印度军方的青睐。
这不奇怪,以印度的科技水平和军工实力,早期的阿琼坦克其性能简直是灾难性的。
于是,印度军方宁愿使用造价昂贵许多的欧美和苏系坦克,也不愿意用自己的国货。
作为对比,中国则要比印度做得出色得多。
虽然中国在1981年,靠中美蜜月期,获得了美国主力的“M1”系列坦克。
但军方仍然愿意在很长时间里,大规模使用落后许多的“59式”和“62式”等国产坦克。
这样的信赖使中国的国产坦克研发团队,能不断地从军队的实际使用中发现存在的问题;
进而作出调整,再反馈到实践中。
这样的良性循环,使中国的坦克研发有了充裕的时间和充足的样本试错。
最终十年磨一剑,中国打造出了世界一流的“99式”主战坦克。
而印度的“阿琼”至今也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状态。
其二,便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印度固然能更容易地从外部购买到世界一流的先进装备,
但如此也直接消磨了其自主研发的动力与意愿。
毕竟,能够轻松地买到,谁还愿意辛辛苦苦地自己造呢?
在另外一款印度之光——“光辉”战机的研发陷入瓶颈时;
短视的印度人并没有选择咬紧牙关,加大资金投入来攻克难题。
他们反而毫不心疼地斥巨资,向国外购买“苏-30”和“阵风”等先进战机。
这无疑让印度失去自主研发的可能性。
反观中国,长久以来的外部技术封锁,让我们早已习惯了自力更生。
最终,我国不仅能通过逆向仿制建造出国产版机型如“J-11”系列;
还能完全自主研发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战机,如“J-10”、“J-20”。
一个独立自主研发,一个基本靠买买买,焉能不差距巨大?
其三,便是印度的国民性问题。
在印地语中有一个名词叫做“jugaad”,这个词的意思是“凑合将就”。
而这也很符合是其人民还的做事态度——马马虎虎、将就能用即可。
与之相反的是,中国素来严谨的工匠精神。
其中,既有自身传统的“实事求是”精神,也有从美国学习而来的“标准化”理念。
印度拖拉机航母牵引车
明白了这些,就不难理解印度在既无法从外部获得,又无能力自主建造的情况下,可以心安理得地用拖拉机带替代专业牵引车了。
2022年,印方宣布他们的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将要于8月15日正式服役。
可笑的是,这艘航母设计是法、意两国完成的,燃气轮机是美国的,雷达是俄国的。
但即便世人都知道,他们还是坚持认为这是国产的。
更令人惊讶的是,尽管这艘航母前后建造了20多年,其战机牵引车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印度人依然还在坚持用拖拉机当牵引车。
但对此,他们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嘲笑中国花大钱办小事的逻辑。
这就着实令人不解和无语了。
结语毫无疑问,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印度都将是我国西南地区的最大威胁。
毛主席曾说:“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相信我国能够在处理印度问题上能够展现出大国智慧。
参考文献
守望者.控制印度洋——“维克兰特”号下水与印度的航母战略[J].航空世界,2013(10):14-17.
金嘉琦,高雪,戚基艳.新型舰载机牵引车设计趋势分析[J].机械工程师,2018(07):14-16+20.
其实在学术上并没有野花椒的概念,野花椒是民间的叫法,因此不同地域不同人群所称的野花椒也不同,并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一般来说野花椒主要分青花椒、木姜子和泥巴山野生花椒。
青花椒
青花椒是花椒的一个品种,在过去基本没有人工栽培基本属自然生长,故称野花椒,别称土花椒。

青花椒为芸香科、花椒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可孤植又可作防护刺篱。其形态与花椒相似,最主要的区别在于野花椒叶片厚纸质,两面均有透明腺点。果实为近球形,颜色为黄棕色至紫红色。果作草药,味辛辣,麻舌。温中除湿,祛风逐寒。
木姜子
木姜子是樟科樟属落叶小乔木的果实,别称山胡椒、野花椒。主要用于增味,赋香,去腥。木姜子树高可达10米;,成熟时蓝黑色;3-5月开花,7-9月结果。
泥巴山野生花椒
泥巴山是花椒的原产地,有野生红花椒树群落,据记载汉代泥巴山区就有人工栽培,并且上贡红花椒的历史,实际栽培时间很可能更久远。泥巴山野生花椒为芸香科、花椒属植物的果实,果皮红色故称红花椒,经人工驯化后称清溪(汉源县的古名)花椒,后称汉源花椒,二千年以来均是贡品。泥巴山野生花椒树是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广泛生长于泥巴山海拔一千米至二千二百米处,以海拔一千八百米至海拔二千米最佳。
汉源花椒


青花椒、木姜子和泥巴山野生花椒现在最大的用途都是作为食用香料,木姜子青花椒和泥巴山野生花椒主要是制作木姜子油、青花椒油和野花椒油,也可直接加全果制作火锅干锅。目前青花椒和泥巴山野生花椒都有大量人工驯化种植,木姜子也成为植树造林的一种树种。
东北网9月3日讯(李滨 记者 赵红星)土蛇寻找伴侣错跑至店铺,民警徒手抓蛇放生为民解忧。
民警抓蛇全程。图片由警方提供
8月29日,黑龙江省垦区公安局宝泉岭派出所民警接到辖区群众求助电话称:在商业街一家店铺门口有一条1米多长的蛇盘在门口不走,请求民警前来处理。民警接到报警求助后,立即赶往现场。
民警到达后,发现有一条土蛇在店铺门口盘踞,时不时还吐出信子,模样很是吓人。据店铺主人李某介绍,清晨时分孩子说门口不知道谁扔的一条很粗的绳子,大人也没太理会。等孩子去上学时,顺手一拿这根“绳子”发现竟然会动,原来是条蛇。孩子被吓哭跑进屋内找大人,李某立即报警求助。
民警戴上手套后,趁这条蛇不注意,拿住了蛇的七寸直接就将其装进了事先准备好的麻袋里,并驱车赶往野外的草丛里将其放生。
事后据动物防疫部门专业人员辨认,这条蛇属于北方本地的无毒土花蛇,属于游蛇科,在北方比较常见。秋季天气凉以后,土花蛇会向有温度的地方爬行,而且蛇一般都是在春秋两季,估计这条蛇是出来寻找异性蛇类的。
在琳琅满目的美食世界中,蹄花作为一种独特的食材,正逐渐受到越来越多食客的青睐。这篇文章将带你了解蹄花的美味秘诀以及它背后的故事,让你轻松掌握这种美食的奥秘。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蹄花是什么。蹄花,又称猪蹄,是指猪脚部和小腿部的关节,富含胶原蛋白、矿物质等营养成分。蹄花肉质鲜嫩,肥而不腻,具有丰富的口感和营养价值,适用于各种烹饪方法。
在中国,蹄花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食材,人们喜欢用蹄花来制作各种美食,例如炖蹄花、红烧蹄花、蹄花汤等。蹄花的烹饪方法丰富多样,可以炖、烧、卤、煮等,每一种做法都能呈现出蹄花独特的口感和味道。
在享用美味的蹄花时,不妨了解一下它与历史文化的渊源。蹄花在中国古代一直被视为珍贵的食材,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赞美蹄花的诗篇。例如,唐代诗人杜甫在《丽人行》中写道:“紫驼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盘行素蹄。”这句诗描绘了一场奢华的宴会,其中的“素蹄”指的就是蹄花。
蹄花,这种既美味又营养的食材,已经成为众多美食家的挚爱。它不仅象征着一种独特的口感和味道,更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下次品尝蹄花时,别忘了与朋友分享它背后的故事,让美食成为连接古今的桥梁。
最后给大家留一个小问题:
你们觉得哪里的蹄花最好吃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讨论留言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