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头条创作挑战赛#
闰月,是为了协调阴历年与阳历年之间的天数,通过“置闰法”进行调整,使两者年总天数相适应。“双春年”指的是按照阴历来说,一年之中有2个立春节气的年份。如果两者遇到了一起,有什么说法呢?
2023年是癸卯兔年,按照“置闰法”来说,当年是闰二月。再结合二十四节气,2023年还是“双春年”,也就是说,2023年属于双春年遇上闰二月,按照农村老话说“双春闰二月,春寒逢秋旱”,春天寒冷,秋天干旱,从农业种植角度来说,并不是好天气,农民朋友害怕担忧,会是“荒年”吗?
本篇内容,笔者关于上述问题,详细说说闰月、双春年,以及是否对农业方面有影响,2023年到底是不是“荒年”,大家看完后就有答案了。
2023年闰二月的由来,是二月份过完之后,正常情况下,下一个月中,应该包含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而2023年,二月份过完之后,下一个月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按照历法来说,当月没有“中气”的月份,就是上一个月份的闰月,所以,2023年是闰二月。
这里要解释什么是“节气”和“中气”,按照以前的说法,二十四节气其实要分为“节气”和“中气”,单数的节气称为“节气”,双数的节气称为“中气”,比如第一个节气是立春,第二个节气是雨水,后面是惊蛰、春分等,立春和惊蛰属于第一、第三等单数节气,也就是“节气”,而雨水、春分属于是第二个和第四个节气,则被称为“中气”,后续的节气以此类推。
2023年“双春年”的由来就很好解释了,查看一年之中立春当天农历的日子即可,通过查看日历得知,2023年阴历正月十四是2023年的立春节气,而2023年农历腊月二十五也是立春节气,只不过是2024年的立春。根据阴历时间来说,等于一年之中有2个立春节气,所以,被称为“双春年”。和其相反的则是“无春年”,也就是没有立春的年份。
看到这,相信大家对于2023年双春年遇上闰二月,有了一定的了解。这里再和大家说一些小知识,上一次出现闰二月的年份是2004年,间隔19年之后,也就是2023年再次迎来闰二月。而下一次闰二月的年份则是2042年,也是间隔19年。但是,再下一次出现闰二月的年份就要等到2099年了。
而“双春年”的年份,相对比较频繁一些,前10年来说,2012年、2014年、2017年、2020年都是“双春年”,接下来就是2023年、2025年、2028年、2031年等。
“双春闰二月,春寒逢秋旱”民间流传着“双春闰二月,春寒逢秋旱”这样一句农谚,关于闰二月和双春年,从字面意思解释,如果是双春年加上闰二月的年份,那么当年会出现春天比较寒冷,秋天比较干旱的情况。
从认知上来说,春天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温度逐渐回暖,万物复苏,如果春天比较寒冷,不符合大自然的常理,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大家常说的“倒春寒”,就属于春季出现的一种低温天气现象。从农业种植方面来说,给农业生产会带来一定的危害。
比如,小麦正处于返青拔节期,如果温度过低,延迟小麦的返青、拔节时间,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小麦发生冻害,进而影响后续的扬花、灌浆等,造成秕粒增多、千粒重下降,最终形成减产,这就是农民朋友害怕担忧的事情。
而秋天则是夏播作物生长的关键期,需要充足的水分来保持正常生长,如果遇到长时间的干旱天气,也会对产量有一定的影响。
以夏播玉米来说,整个秋季占据了玉米绝大部分的生育期,如果长时间干旱缺水,玉米长势矮小,容易倒伏,玉米棒缺粒多,减产也属于正常现象。如果去灌溉浇水,一方面会增加种植成本,另外一方面,等到玉米生长中后期,玉米植株长势高,浇水不方便,很少有农户再去浇水。
因此,如果按照“双春闰二月,春寒逢秋旱”的说法,明年(2023年)庄稼的长势不会很好,属于“荒年”的范畴。
但是,闰月、双春年等说法,都是属于人为设置的,比如闰月是为了协调阴历年与阳历年之间的一种方法,“双春年”则属于民间人为的一种说法。而当年天气是否寒冷?降雨是否充足?会不会出现干旱?则是自然现象,他们之间并没有联系。
再加上随着这么多年气候的变化,民间以前的说法,有些也不适用于如今的社会了。至于庄稼是否高产,还要看农户们从种到收一系列的管理,笔者希望明年是“丰年”,而不是“荒年”,农民朋友都能获得大丰收。
对此,大家怎么看呢?
当地时间18日,在法国巴黎闭幕的第27届国际计量大会上,与会代表通过一项决议,决定最迟不晚于2035年不再引入闰秒。闰秒是什么?将何去何从?
什么是闰秒
为确定时间,世界上有两种常用的时间计量系统:基于地球自转的世界时(UT)和基于原子振荡周期的国际原子时(TAI)。由于两种测量方法不同,随着时间推移,两个计时系统结果会出现差异,因此有了协调世界时的概念。
协调世界时以国际原子时秒长为基础,在时刻上尽量接近世界时。1972年的国际计量大会决定,当国际原子时与世界时的时刻相差达到0.9秒时,协调世界时就增加或减少1秒,以尽量接近世界时,这个修正被称作闰秒。
闰秒实际上是为适应地球自转的脚步而对国际原子时的人为增减。依据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组织对国际原子时与世界时的监测数据,当两者之差达到0.9秒时,该机构就向全世界发布公告,在下一个6月或12月最后一天的最后一分钟,实施正闰秒或负闰秒。
自1972年协调世界时正式使用至今,全球已经实施了27次正闰秒调整,最近一次的闰秒调整是格林尼治时间2016年12月31日。从协调世界时正式使用以来,地球自转一直处于不断减慢的趋势,因此迄今为止的闰秒都是正闰秒,但相关科研发现,自2020年年中以来,地球自转速率呈现加快趋势,这意味着未来也可能会出现负闰秒。
为何想取消
对闰秒最为敏感的莫过于计算机相关领域。由于闰秒的出现没有固定规律,对应的时间调整无法从一开始就写在计算机程序里。
在万物互联时代,很多领域都依托计算机网络传输信息,实施闰秒也会影响航空、通信、金融及其他需要精准对时的领域。
2012年实施闰秒时,国外不少知名网站出现了临时服务中断。2015年,闰秒再度来临时,工程师们修复了部分2012年出现的问题,但发现了新的问题。2016年亦是如此。
闰秒让互联网企业如鲠在喉。今年7月,美国社交媒体平台脸书的母公司“元”公司两名工程师在公司微博发文称:“(闰秒)是一种弊大于利的冒险做法,我们认为现在是时候引入新技术来取代它了。”谷歌、微软和亚马逊等科技公司纷纷表示赞同。
将何去何从
闰秒是目前把世界时和国际原子时联系起来的手段。由于世界时是基于地球自转确定的,又称天文时或太阳时。没有闰秒意味着人们使用的时间与地球自转、太阳位置不关联,时间和天文学呈现割裂状态。
第27届国际计量大会决议要求多机构协商,提出一个可以将协调世界时持续至少百年的新方案并制定实施计划,纳入下一届大会的决议草案中。
据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网站介绍,有人提议实施幅度更大的校正,如闰时,其发生的频率要会比闰秒低得多;也有人建议停止校正,同时公布世界时和国际原子时之间不断增长的时刻差。
据悉,2023年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将进一步讨论闰秒的未来。
作者:罗国芳
来源: 新华社
#头条创作挑战赛#
闰月,是为了协调阴历年与阳历年之间的天数,通过“置闰法”进行调整,使两者年总天数相适应。“双春年”指的是按照阴历来说,一年之中有2个立春节气的年份。如果两者遇到了一起,有什么说法呢?
2023年是癸卯兔年,按照“置闰法”来说,当年是闰二月。再结合二十四节气,2023年还是“双春年”,也就是说,2023年属于双春年遇上闰二月,按照农村老话说“双春闰二月,春寒逢秋旱”,春天寒冷,秋天干旱,从农业种植角度来说,并不是好天气,农民朋友害怕担忧,会是“荒年”吗?
本篇内容,笔者关于上述问题,详细说说闰月、双春年,以及是否对农业方面有影响,2023年到底是不是“荒年”,大家看完后就有答案了。
2023年闰二月的由来,是二月份过完之后,正常情况下,下一个月中,应该包含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而2023年,二月份过完之后,下一个月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按照历法来说,当月没有“中气”的月份,就是上一个月份的闰月,所以,2023年是闰二月。
这里要解释什么是“节气”和“中气”,按照以前的说法,二十四节气其实要分为“节气”和“中气”,单数的节气称为“节气”,双数的节气称为“中气”,比如第一个节气是立春,第二个节气是雨水,后面是惊蛰、春分等,立春和惊蛰属于第一、第三等单数节气,也就是“节气”,而雨水、春分属于是第二个和第四个节气,则被称为“中气”,后续的节气以此类推。
2023年“双春年”的由来就很好解释了,查看一年之中立春当天农历的日子即可,通过查看日历得知,2023年阴历正月十四是2023年的立春节气,而2023年农历腊月二十五也是立春节气,只不过是2024年的立春。根据阴历时间来说,等于一年之中有2个立春节气,所以,被称为“双春年”。和其相反的则是“无春年”,也就是没有立春的年份。
看到这,相信大家对于2023年双春年遇上闰二月,有了一定的了解。这里再和大家说一些小知识,上一次出现闰二月的年份是2004年,间隔19年之后,也就是2023年再次迎来闰二月。而下一次闰二月的年份则是2042年,也是间隔19年。但是,再下一次出现闰二月的年份就要等到2099年了。
而“双春年”的年份,相对比较频繁一些,前10年来说,2012年、2014年、2017年、2020年都是“双春年”,接下来就是2023年、2025年、2028年、2031年等。
“双春闰二月,春寒逢秋旱”民间流传着“双春闰二月,春寒逢秋旱”这样一句农谚,关于闰二月和双春年,从字面意思解释,如果是双春年加上闰二月的年份,那么当年会出现春天比较寒冷,秋天比较干旱的情况。
从认知上来说,春天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温度逐渐回暖,万物复苏,如果春天比较寒冷,不符合大自然的常理,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大家常说的“倒春寒”,就属于春季出现的一种低温天气现象。从农业种植方面来说,给农业生产会带来一定的危害。
比如,小麦正处于返青拔节期,如果温度过低,延迟小麦的返青、拔节时间,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小麦发生冻害,进而影响后续的扬花、灌浆等,造成秕粒增多、千粒重下降,最终形成减产,这就是农民朋友害怕担忧的事情。
而秋天则是夏播作物生长的关键期,需要充足的水分来保持正常生长,如果遇到长时间的干旱天气,也会对产量有一定的影响。
以夏播玉米来说,整个秋季占据了玉米绝大部分的生育期,如果长时间干旱缺水,玉米长势矮小,容易倒伏,玉米棒缺粒多,减产也属于正常现象。如果去灌溉浇水,一方面会增加种植成本,另外一方面,等到玉米生长中后期,玉米植株长势高,浇水不方便,很少有农户再去浇水。
因此,如果按照“双春闰二月,春寒逢秋旱”的说法,明年(2023年)庄稼的长势不会很好,属于“荒年”的范畴。
但是,闰月、双春年等说法,都是属于人为设置的,比如闰月是为了协调阴历年与阳历年之间的一种方法,“双春年”则属于民间人为的一种说法。而当年天气是否寒冷?降雨是否充足?会不会出现干旱?则是自然现象,他们之间并没有联系。
再加上随着这么多年气候的变化,民间以前的说法,有些也不适用于如今的社会了。至于庄稼是否高产,还要看农户们从种到收一系列的管理,笔者希望明年是“丰年”,而不是“荒年”,农民朋友都能获得大丰收。
对此,大家怎么看呢?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春秋战国时不同区域使用的有夏历、殷历和周历三种历法制度,主要的区别在于岁首的月建不同。一年十二个月是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其中,冬至所在的月(仲冬之月)为子月,大寒所在的月(季冬之月)为丑月,雨水所在的月(孟春之月)为寅月,其余类推。
夏历以寅月为正月(与今农历正月相同)、殷历以丑月(相当于今农历十二月)为正月、周历以子月(相当于今农历十一月)为正月。我们今天沿用的传统历法是夏历,也叫农历、阴历。这种历法中安排有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事活动,用严格的朔望周期来定月,又用设置闰月的办法使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相近,兼有阴历月和阳历年的性质,因此在实质上是一种阴阳合历。
农历把日月合朔(太阳和月亮的黄经相等)的日期作为月首,即初一。朔望月平均约长29.53059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日,称月大;有的月份是29日,称月小。月初所在的日期,要根据太阳和月球的位置推算确定,而不是机械地安排。农历以12个月为一年,共354或355日,与回归年相差11日左右,所以隔三年就要安插一个闰月,再过两年又安插一个闰月,平均十九年有七个闰月。
在哪个月安插闰月,是需要根据和季节、气候有密切关系的二十四节气具体来定的。一个回归年分为二十四节气,如果二十四节气从立春排到大寒,那么第奇数个就叫做节气,第偶数个叫中气。农历月份的名称按照“中气”而定,如含“雨水”的月份叫正月,含“春分”的月份叫二月。用十二个中气分别表征一年的十二个月,两个中气之间平均为365.2422÷12=30.4368日,则30或31天,相较一个朔望月会多出近一天。
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是椭圆,在近日点(春分、秋分)运动快,两个节气间距时间最多可长31.45日。而农历的一个朔望月平均只有29.5306日,农历小月29天,大月30天。这样便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月份(一般是小月)开始时上个中气已经过去,结束时下个中气还没来。于是这个没有中气的农历月份就被称作上一个月的闰月。譬如,2001年(辛巳蛇年)小满是5月21日(农历四月二十九),下一农历月份初一是5月23日已经错过小满,可是这个农历月结束在6月20日,而夏至是6月21日,那么这个农历月便没有中气,又在农历四月之后,便称闰四月。根据这样的置闰规则,2006年闰七月、2009年闰五月、2012年闰四月、2014年闰九月、2017年闰六月、2020年闰四月,2023年闰二月。
今年的闰四月只有一个芒种节气,而没有中气。这个“闰四月”从阳历5月23日开始至6月20日结束,月长29天。用这种办法置闰月,可以使历月与节气相差不会太远。
本文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原创,转载须授权。
来源:新华号 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