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猪

天女咒(天女咒念诵)

时间:2024-01-02 08:27:24 作者:痴人痴梦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华严寺佛教常识之课诵

课诵是佛教寺院定时念持经咒、礼拜三宝和梵呗歌赞等法事,因其冀获功德于念诵准则之中,所以也叫功课。

按瑜伽有四种念诵:即音声念诵(出声念)、金刚念诵(合口默念)、三摩提念(心念)和真实意念(如字修行)。本文主要谈第一种,即所谓“清净在音闻”。追溯古代,先是经咒和梵呗等简单的念诵,晋代以后发展出忏法,再后又有《水陆》、《焰口》等,唱念趋于复杂。唐代马祖建丛林,百丈制《清规》。赵宋以后,特别是明代丛林中普遍形成了朝暮课诵(也叫“二时功课”,“二课”或“早晚课”)制,与经、忏等法事相并列而成另具一格的寺院风尚。

关于课诵的最早记载,见于《吴书·刘繇传》附记后汉笮融的事迹里,该记说:“笮融者,丹阳人,初聚众数百,往依徐州牧陶谦,谦使督广陵、彭城运漕。”遂“坐断三群委输以自入,乃大起浮图祠……重楼阁道,可容三千余人,悉课读佛经,令界内及旁郡人有好佛者听受道”。这种课读,当是随着西域等地的佛教翻译家们传来的。在《法华经·法师品》里有:受持法师、读经法师和诵经法师就是明证。唐玄奘译的《大唐西域记》里也说到卑钵罗石室[草-早+必]蒭设坛念诵的故事。在东晋《高僧法显传》中,记述古代斯里兰卡佛牙出行礼拜念诵(法事)的盛况云:“狮子国(斯里兰卡)……佛齿,当出至无畏山精舍,国内道俗欲植福者,各各平治道路严饰巷陌,……然后佛齿乃出中道而行,随路供养到无畏精舍佛堂上,道俗云集,烧香燃灯,种种法事,昼夜不息,满九十日,乃还城内精舍。”以礼拜念诵为主的种种法事,昼夜不停,同我国宋代以来丛林下的九旬胜会和一些地区的佛诞等节日有类似之处。唐玄宗曾经诏不空诵《仁王经》,代宗“敕百沙门于禁中念诵谓之内道场”,又敕“灌顶道场,选沙门二十七员,为国长诵《佛顶咒》(《佛祖统纪·祈祷灾异》)。朝廷如此提倡,寺僧如何当可想见。《佛祖统纪》卷五十三在《持诵功深》条下,列举了从东晋安帝(397—419)到赵宋光宗(1190—1195)历七百余年道俗念诵佛经的突出事例十九起,可见,提倡课诵,历史悠久。

古代印度和印尼等国佛教流行的地区,普遍讽诵马鸣所作的赞佛诗歌(《佛所行赞》)。他们认为该诗字少义多,能使“读者心悦忘倦”(唐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赞咏之礼》)。这相当于我国的赞呗念诵。

我国曹魏陈思王诵读佛经,“制转赞七声旻降曲折之响”,又作《鱼山梵》(亦称《鱼山呗》)六章,“纂文制音,传为后式”(《法苑珠林》卷三十六《呗赞篇》)。

古印度讽诵佛经是奉行的“三启”仪制,首先颂扬马鸣所集的赞佛诗文,其次正诵佛经,然后陈述回向发愿。全过程是“节段三开”,所以叫做三启。“经了之时,大众皆云苏婆师多”,“或云娑婆度”(同前《赞咏之礼》)。这种“三启”式的念诵法,就是我国汉地古今法事念诵的基本仪制。举行任何一堂法事,总是安排先赞(或《香赞》,或《赞偈》等),次文(经咒本文、有关仪文等),末了回向发愿(或偈或文,或偈文兼举)这种基本形式。只是后缀的大众同声念苏婆师多或索婆度,在汉地念诵仪里少见,但也有某些法事的文末称“善”或“善哉”的。娑婆度就是善哉之意。苏译为妙,婆师多译为语,意思是赞叹经文为微妙语。

我国的念诵仪制始创于东晋道安,他制僧尼轨范三则:一曰行香定座上讲之法(即讲经仪);二曰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即课诵斋粥仪);三曰布萨差使悔过等法(即道场忏法仪)。这三条对佛教的影响极为深广,为后来各种法事议制的开端。宋明以来寺院逐渐普遍奉行的朝暮课诵,当亦导源于此。

南朝梁代就有到舍宅为寺“别营小室,朝夕从僧徒礼诵”的记载(《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释教部》)。唐百丈怀海“别立禅居”,“閤院大众朝参夕聚”(见《景德传灯录》卷六附《禅门规式》)。《大宋僧史略》卷上《别立禅居》条下更引伸说:百丈怀海“有朝参暮请之礼,随石磐鱼为节度”。元朝廷令百丈山德辉编订《敕修百丈清规》的《殿钟》条下载明:“住持朝暮行香时”鸣钟七下。同书《磬》条下又载:“大殿早暮住持知事行香时”值殿者鸣磬,“大众看诵经咒时”鸣磬。可见禅僧修行,此时已具备朝暮课诵的雏形。在北宋《崇宁清规》和南宋《咸淳清规》中还属阙如。不过,后来《朝暮课诵》所定的内容,包括晚课《蒙山施食》在内的大部分,全是宋人分别集、撰而成,这可说明当时已有某些寺院,甚至某些地区实行早晚课,只是还不普遍,所以直到宋末的《咸淳清规》里还没有明确的反映。明清之际,朝暮课诵渐趋定型,奉行的范围遍及各宗各派大小寺院和居家信徒,成为所有丛林必修的定课。例如,明通容编《丛林两序须知》规定:首座“早晚课诵勿失”、书记“早晚随众课诵”和监寺“早暮勤事香火课诵勿失”等等。莲池的《云栖共住规约》上集末规定:“晨昏课诵,不得失时偷懒,违者依例罚钱十文。”同书附集《学经号次》条下又有“晨昏”定课的规定。清仪润的《百丈清规证义记》卷八等更明确了早晚课诵的具体内容,并在《禅堂规约》条下规定“行坐课诵受食出坡等不随众者罚”。

古代印度著名的那烂陀寺,也有课诵的规定,但与我国不尽相同。唐义净在记述那烂陀寺的礼诵时说:“那烂陀寺人众殷繁,僧徒数出三千,造次难为详集。寺有八院,房有三百,但可随时当处自为礼诵。然此寺法差一能唱导师,每至哺西(下午三到五时),巡行礼赞。净人童子持杂香花,引前而去,院院悉过,殿殿皆礼。每礼拜时,高声赞叹,三颂五颂,响皆遍彻,迄乎日暮,方始言周”(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斯里兰卡的“坎第”胜区,当地常常有人于鸡鸣时攀跻高峰瞻礼佛迹。

我国古德定日课于朝暮二时,自有其依据。《二课合解》的作者观月兴慈在叙述古哲为什么要建立课诵于早晚时指出:“朝暮不轨,犹良马无疆”(《重订二课合解自序》),这是说佛徒朝暮需以课诵来作为自身的轨范。朝指五更,为日之始、昼三时之初,佛徒从钟声破夜警醒而起,盥洗毕,即上殿课诵,则期思惟以还净。暮为日晡,隶属昼三时之末,功课礼诵,乃冀觉昏而除昧。所以二时功课之设,成为佛教寺院通行的重要规制。

二时课文,全属大乘藏摄。如《楞严》、《大悲》等咒,《阿弥陀经》、《忏悔文》、《蒙山施食》以及称念佛号。因此,礼诵课文的人要做到:身体端肃,口出清音,意随文观。二课全文,分为三个部分:一、早自《楞严咒》始,晚从《弥陀经》起,各至称念佛号、三菩萨止为课诵正文。二、在三菩萨后,早晚各有回向文和三皈依为普结回向。三、每逢朔望等还有二时祝赞等为祝祷护神。兹依次简介如下:

一、课诵正文早课首先是《大佛顶首楞严神咒》,简称《楞严咒》。梵语首楞严,译为一切事究竟坚固。咒字前人主张不译不解,但后来有人指出为“明”,持咒义为持明。此咒五会,总名为《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译大白)“般怛啰”(译伞盖)无上神咒》,是与《楞严经》(显义)相依持的密义。宋、元以来一直盛行,特别是南宋和元两代,丛林每年于安居结制中定有三月(农历四月十三至七月十三为期的楞严会制,节日、祝厘、祈祷、荐亡等无不讽诵。所以被定为日课之首。

在念《楞严咒》之前,还要先诵与此密切关连的阿难赞佛发愿偈十八句。依《朝暮课诵》顺序:《楞严咒》后为《大悲咒》、《十小咒》和《心经》,但多数丛林不诵《大悲》、《十小》咒,径由《楞严咒》接诵《心经》。

《心经》,全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唐玄奘译,流通讽诵,皆用此本。不同的译本现存的有法月译题名《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六种,此外还有已佚译本,藏、蒙、满文等译本,大体与法月译本相近。本经文旨,原出于大部《般若经》内有关舍利子的各品,即唐译《大般若经》第二分初,《缘起》、《欢喜》、《观照》、《无等等》四品——《大般若经》卷四百零一至四百零五,各品佛说和舍利子问答般若行的意义和功德,本经是其中的撮要单行,以故译本略去首(序)尾(流通)二分。实为大部《般若》之中心,该六百卷经义,所以题名叫《心经》。

《心经》末了,唱颂整个般若部的总题,《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三称,接唱“上来现前清净众,讽诵楞严秘密咒”等十二句回向偈,结上起下,功德回向十界,祝愿国泰民安。连唱念佛赞偈八句,颂扬弥陀因地发愿,果圆度生。此二偈前者是宋真歇清了所作,后者为择英所撰。赞偈接念佛号绕行,归位后称三菩萨,早课正文完毕。

晚课首先是《佛说阿弥陀经》,又名《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姚秦鸠摩罗什译,是净土宗的主要经典之一。不同译本有唐玄奘《称赞净土佛摄受经》等。其主要思想是广陈极乐依、正庄严令人起信,特劝发愿求生和持名立行。经后附诵《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即《往生咒》)三遍。接诵《礼佛大忏悔文》。梵语忏摩,华言悔过。忏悔一词是华梵结合。忏表消除已往的宿业,悔意不造未来的新愆。忏悔全文为四个部分所组成:第一“大慈大悲慈众生”四句偈为赞礼诸佛;第二从“南无皈依”至“阿弥陀佛”为皈依三宝;第三自“如是等”至“我今皈命礼”为忏罪陈善;第四由“所有十方世界中”至末了为发愿回向。此文是宋不动依《三十五佛名礼忏文》整理,前增五十三佛,后缀法界藏身阿弥陀佛和普贤十大愿偈,共成一百零八顶礼,以表愿断一百零八烦恼之意。百零八礼的礼法是:初四句、金刚上师、皈依佛法僧三句、“我今发心”至“三菩提”、尽虚空一切诸佛、一切尊法、一切贤圣僧各一礼,如来十号一礼,八十九佛八十九礼,“如是等”至“今皆忏悔”、“今诸佛世尊”至“我今皈命礼”、所有十方世界中八句、于一尘中尘数佛八句、以诸最胜妙华鬘十二句、我昔所造诸恶业四句、十方一切诸众生四句、十方所有世间灯四句、诸佛若欲示涅珣四句、所有礼赞供养福四句、愿将以此胜功德十六句各一礼,合满其数。在唐不空译的《三十五佛名礼忏文》卷末附有说明:“右此三十五佛名并忏悔法,……五天竺国修行大乘人,常于六时礼忏不阙。……”可知礼忏一法很早就是天竺大乘人的常课。我国古人虽把忏悔课文定为百零八礼,实际除了个人如法礼诵而外,在丛林里多是跪诵而不礼拜。《忏悔文》后为《蒙山施食》。蒙山是宋不动修行居处,位属四川雅州。他认为讽诵和忏悔而后,就应利及幽冥。所以依据密部教典,集成施食仪文,共十二段,始从“若人欲了知”(《华严经》偈),终至回向,加赞偈念佛,称三菩萨,晚课正文告竣。

二、普结回向大乘佛教的任何礼诵等法事,后面总是随着回向仪文,意思是把所修功德回转过来(从自己转向他人、各方,从事相转向理体等),向给各个方面,类属发愿;往往又与发愿文合在一起称作回向发愿文。朝暮课诵在三菩萨后就是此文。一般丛林之下,早课用引磐跪唱《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即“一者礼敬诸佛”至“十者普皆回向”十句,又名《十者》。有的丛林不唱《十者》,而唱《怡山文》或《华严文》;后接“四生九有”等四句,普为众生发愿;再接三皈依早课毕。晚课在三菩萨后,也同样用引磬跪白“十方三世佛”等《大慈菩萨发愿偈》或宋遵式所作“一心皈命”等《小净土文》。接着是《警策大众偈》和《普贤警众偈》。前者是《出曜经》中叙述佛陀因见三条大鱼被惊涛浸灌,流入浅水,各自争脱厄难的情景而说的“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偈。后者“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是警策行人应当奋勇前进,不可稍有松懈。此二偈合在一起,很早就为丛林念诵仪中采用,北宋《禅苑清规》卷二《念诵》条下采录此文,以后各种《清规》和《念诵集》也多收录。晚课最后也与早课一样,以三皈依告竣。

三、祝祷护神朝暮课诵,按说到了三皈,就算结束。但每逢朔望,还有早祝韦驮、晚祝伽蓝等举。自从唐道宣《感通录》载了南天王部下的韦将军周行东、南、西三洲,保护佛教的故事传出后,佛寺对此颇感兴趣,因而后来渐渐形成韦驮的塑像,为寺院的主要护法神之一,号称韦驮菩萨。伽蓝是梵语,义为众僧园,即僧人同修共学和生活的园地。据记载:佛世有美音等十八位护法神保护伽蓝;我国陈、隋以来佛教界流传着关羽归佛等故事,所以在伽蓝神里,后来有了他的塑像。祝韦驮:是在早三皈后举念“南无护法韦驮尊天菩萨”三称,《天女咒》三遍,唱《韦驮赞》。祝伽蓝:是在晚三皈后,仪与祝韦驮同,只是念诵与唱赞的内容更换。一年四节(结夏、解制、冬至、农历元旦)进行祝圣报国土恩:早课唱《宝鼎》、《圣无量寿光明王咒》,白《大祈祷文》,称念护国仁王菩萨摩诃萨,接《楞严咒》做早课。此时悦众同监院等一班人出殿门,依次至四圣前做小祈祷。先至韦驮前站班毕,唱“香云盖”三称,念《天女咒》三遍,“南无护法韦驮尊天菩萨”三称,悦众白《祈祷文》,唱《韦驮赞》毕。然后依次伽蓝、祖师、监斋前,仪同,念诵、白文和唱赞各各更换。

此外,每逢佛、菩萨、祖师等诞、忌和成道等祝仪;午前殿、堂上供等仪,具如《禅门日课》所载,兹不赘述。

出家人一天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世人多羡慕僧人,就连宋朝的仁宗皇帝也说:“若得为僧,出入于金门之下,行藏于宝殿之中。春听莺啼鸟语,妙乐天机;夏闻蝉噪高林,岂知炎热;秋睹清风明月,星灿光耀;冬观雪领山川,暖坐。板响云堂赴供,钟鸣上殿讽经,般般如意,种种现成。”

  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僧人的生活是很紧张而清苦的,也是有规律和节奏的。

  他们每日闻钟而起,闻鼓而眠,笺响上殿,梆响过堂,月月如此,年年依旧。

  但是,僧人也和世人一样,只要热爱生活,一切都充满生机和乐趣。

  起床qichuang

  清晨四点钟,巡照僧敲响寺院第一次起床讯号照板。

  他边走边敲。围绕寺内一周,然后停在大雄宝殿的左前方、右前方和后方各敲一阵,把讯号传给禅堂的报钟。

  报钟响过三阵,又把讯号传给钟楼的大钟。大钟也是敲三阵,每阵三十六响,共鸣一百零八响,表示断除人生一百零八种烦恼。钟头边敲钟,边唱偈,表示僧人对国家和对众生的良好祝愿。

  洪钟三叩毕,鼓楼鼓声起。一阵鼓结束,僧值师开始围绕寺内巡签。二阵鼓结束,僧值师巡签完毕。三阵鼓声起,僧值师进入大殿礼佛。

  鼓声将讯号又传给弹堂的报钟,报钟又传给斋堂的云板。云板敲三阵,每阵七下,第三阵云板又把讯号传给大殿的引磬。

  从不同方位发出的这七种讯号。前后相扣,快慢相续,音响各别,韵味各殊,真给人一种音乐享受。

  而这些悠扬激越之声,都分别在呼唤着僧众们起床、折被、刷牙、洗脸、搭衣、上殿……第三阵云板结束,僧众已齐集于大雄宝殿,朝时课诵开始了。

  早殿zaodian

  大雄宝殿香烟缭绕,灯烛辉煌,住持僧带领寺院两序大众上殿课诵。

  僧众们都按自己的位置排班站立,住持站在进门左边,僧值站在进门右边,首座、后堂站在佛像左边,西堂、堂主站在佛像右边,维那站在后堂旁边。

  维那敲响大磬,率众唱诵。站在他旁边的当值悦众及其他打犍椎的僧人,手持引磬、鱼槌、铰子、铛子等,组成一支梵唱乐队。

  大殿中,僧众分列两边,序职愈高者愈站前面。禅堂僧众位于念佛堂僧众的前面,最后一排则为云水僧,云水僧后为居士的行列。

  早殿开始,若没有僧值的允许,任何人都不得离开大殿。早殿有两堂功课:

  第一堂功课的基本程序是:礼佛、念《大佛顶首楞严神咒》、绕佛、归位。

  《大佛顶首楞严神咒》是梵语译成的汉字,很长,共四百二十七句,二千六百二十字。绕佛,是一面排班行走,一面念“南无阿弥陀佛”,其次序是:首座、西堂、后堂、堂主、都监、监院、维那、掌犍惟的悦众、知客等主要执事、技戒腊长短排列的清众、僧值,住持走在最后。

  第二堂功课的基本程序是:礼佛、念《三皈依》、《大悲咒》、“十小咒”、《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韦驮赞》。

  “十小咒”,包括《如意宝轮王陀罗尼》、《消灾吉祥神咒》、《功德宝山神咒》、《准提神咒》、《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陀罗尼》、《药师灌顶真言》、《观音灵感真言》、《七佛灭罪真言》、《往生净土神咒》、《大吉祥天女咒》。

  目的是以念诵经咒的功德,回向给护法的天龙八部等众鬼神,祈愿寺院中安静无事。回向也称施向,如把所修功德施向众生,称为“众生回向”。

  有的寺院,在佛教节日和佛菩萨圣诞日念两堂功课,平时去掉一些内容,归并为一堂功课。在每月十五日和三十日诵戒,不绕佛。早殿结束,各自回堂稍息,等待过堂。

  过堂guotang

  过堂,就是进斋堂吃饭的意思。僧入早粥、午斋必须过堂,由于佛教有“过午不食”的古制,故有些僧人晚斋时是不过堂的。

  当早粥准备就绪,斋厨的火磐先敲响,随后斋堂前的梆也敲响。敲梆时,僧值巡签,僧众陆续进入斋堂。

  三阵梆后,又敲响斋堂前的云板,僧众基本到齐,僧值在堂内巡视一圈,归位。

  三阵云板结束,悦众的引磬声起,僧值带领僧众一齐念《供养咒》。早粥时念:“粥有十利,饶益行人,果报无边,究竟常乐。”午斋时念:“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养,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在斋堂里,也和大殿里一样,每人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正中是住持的座位,面向斋堂大门。东西序相对,都是一排排狭长的桌凳,序职越高,越靠近正中。东序第一排依次是都监、监院、维那、悦众……侍者的座位,西序第一排依次是首座、西堂、后堂、堂主、知客等的座位。

  《供养咒》念毕,若今天是施主设斋,维那便念道:“佛制比丘,食存五观,散心杂话,信施难消,大众闻磐声,各正念。”

  然后由知客师念斋条:“某某设上堂斋一起,上供十方诸佛、诸大菩萨,供养本堂方丈大和尚及班首大众师父,念佛请斋。”

  念毕,开始早斋;食时,僧众们不仅要肃静,而且还要集中思想作“五观”: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二、自忖德行,全缺应供;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五观的意思是,僧人用斋时应该思考:施主供应这碗斋饭来之不易,我今天认真修行没有?应把这些饭菜看作是医治饥渴的药物,吃“药”不能贪图口福,只要能达到维持生命、完成修行的目的就行了。因此,斋堂又叫五观堂。

  把碗中的饭或菜吃完,需要添加时,僧众则把饭碗或菜碗推向桌前,行堂僧就来添加;若只需要一半,则用筷子指示一下。

  用斋必须严守规则,特别是肃静的规则,任何人不得发出异常声音。

  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僧人吃完斋后,僧值便从自己的座位上站起来合掌。引磐响,僧众亦起身合掌。

  先念咒语“萨哆喃……”再念:“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也,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表示对布施设斋者的谢意。最后诵《结斋偈》:“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没有吃完斋的僧人,念毕后可继续吃。

  早斋和午斋过堂,在念《供养咒》结束后,还要向寒林饿鬼施食。施食一般由东序距斋堂大门最近的侍者,或敲梆和云板的僧人担任。他用饭勺盛着七粒饭走出斋堂,向左侧的寒林台位上撒去。

  早斋时默念:“法力不思议,慈悲无障碍,七粒遍十方,普施周沙界。吨,度利益莎诃!”午斋时默念:“大鹏金翅鸟,旷野鬼神众,罗刹鬼子母,甘露悉充满。唵,穆帝莎诃!”

  坐禅zuochan

  坐禅又叫坐香,因为坐禅时需燃香,并以燃香来计算时间。早粥后的禅僧回到禅堂,脱去袈裟,换上便袍,即准备坐禅了。

  坐禅是行香与坐香交替进行。

  行香是坐香前后的肢体活动,行香时;禅僧们围绕着禅堂中心的佛龛右行,形成几道椭圆形的圈子。行香起初稍慢,维那叫一声“快!”禅僧们急走如小跑,放行香又叫跑香。

  散香师在圈子外沿着周围的椿凳行走,他直举着一根五尺长的竹片,每行几步即用竹片叩地,提醒僧众注意,不要在跑香时思想散乱。他走到佛像前和维摩龛前竹片不叩地,表示对佛和方丈的敬意。

  悦众打钟板三阵,禅僧们各依椿凳次序坐定。

  禅堂后壁正中的维摩龛是方丈的座位,与之相对的禅堂大门两边是首座、西堂、后堂、堂主的座位;座位东西侧是禅堂维那、悦众、当职、兼职、监香、香灯、司水、僧值等的座位。

  禅堂东序座位以都监为首,西序座位以参头为首,均依序职和戒腊排定,两尾与维摩龛相接。禅僧们都背禅堂内壁而坐,成为一个方框形。

  坐禅时,禅僧们好像忘却了自身而受命于钟板。他们直端端地趺坐在椿凳上,两目注视在铺地砖的某个固定位置上,保持其脊柱的挺直,控制其呼吸。

  为了保持禅堂的肃静,绝对禁止讲话,若有犯规者以香板惩戒。东边的由维那执行,西边的由班首执行。用香板也有规定:不能用尖端打人,也不能打面部。

  禅堂的监香师负有巡香的职责。巡香按一支香燃烧时间的长短,作三周或六周的巡行。巡完一支香即可归座,将巡香的权力交给另一位监香师。

  坐香完毕,禅僧们放下腿,穿上鞋子,可以喝水润喉或掩口而咳。然后,又随着维那发出的讯号开始行香。接近中午时,一位悦众便点燃一支香送进斋厨,这是在告诉厨房人员,当这支香燃完,即是用午斋的时候了。

  午斋后的坐禅,与此相同。

  晚殿wandian

  晚殿在晚斋后进行。首先,由大殿敲响报钟。每敲十下间隔三至五分钟。当敲过三十后,僧值开始巡签、进殿礼佛。报钟四响、五响后,僧众陆续到齐,晚殿课诵就开始了。

  晚殿共有三堂功课:

  第一堂功课的基本程序是礼佛、念《阿弥陀经》、绕佛、归位。

  第二堂功课的基本程序是礼拜八十八佛、念《礼佛大忏悔文》。八十八佛是五十三佛加三十五佛。五十三佛名见《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是娑婆世界的过去佛;三十五佛名出《决定毗尼经》,是现在十方世界的佛。这八十八佛都可以为众生作仟悔主。《礼佛大忏悔文》也出于《决定毗尼经》。忏悔,为常用的佛教名词,即对人发露自己的过错,求得容忍宽恕之意。忏悔也可解释为消除以往的宿业,不造未来的新业。古时规定,念《大忏悔文》须行一百零八礼,现代则多跪诵而不礼拜了。

  第三堂功课的基本程序是念《蒙山施食文仪》,并在每日中午的斋食取出少许饭粒施给饿鬼,在讽诵和忏悔之后惠及幽冥。施食多由大殿的殿主执行,方法与午斋施食相同,寒林饿鬼受食之位在大殿门外右边。念《蒙出施食文仪》时间较长,要占整个晚殿的一半时间,故称为“半堂食”。

  晚殿的三堂功课,蒙山施食是必须举行的,其它内容可稍作调整。有的寺院实行的是“单日弥陀双日佛”,即每逢阴历的单日念《阿弥陀经》和念佛的名号,双日拜八十八佛和念《礼佛大仟悔文》。

  还有的寺院晚殿除蒙山施食外,只念《心经》、《回向文》、转佛、归位,再念《普贤十大愿文》;《大皈依》、《大悲咒》、《伽蓝赞》等。

  止静zhijing

  晚上九时,静温的寺院相继发出“止静”的讯号,各堂口的僧众们准备倒单睡觉了。

  首先,是鼓楼的鼓声敲响,敲了鼓边(称为“醒鼓”)再敲鼓心。鼓头高声唱道:“佛日增辉,常转;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唱一句,敲一槌。

  接着又念《大悲咒》,念一字,敲一槌。鼓声未歇,钟声又起;钟声刚落,照板又响。

  这时,僧值开始巡签,查看还有没有僧人窜寮的、高声喧哗的,有则禁止。巡寮完毕,照板结束音声。寺院沉浸在深深的夜色中。

  社会上有些人把僧人看得跟寄生虫一样,他不懂得出家人承担着供养十法界一切众生的重任。

  做放焰口也好,普佛也好,三时系念也好,我们通过咒语加持变现出无量的美味食品供养鬼神道众生。

  再没有用的出家人,他参加做,也供养了天人鬼神大众。

  以此福报即使今生今世因为贪嗔痴慢,可能下无间地狱,但是出地狱以后,即使在鬼道、神道,他也像这个上的这些天龙八部一样,在佛座下护法。

  对于出家众要另眼相待,没有大福报是不能出家的。许多人想出家却障碍重重。

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

皆悉回向给原作者及各位读者

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重罪悉解脱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为什么要信佛?这是我一口气能说出的理由

为什么要信佛?

为了内心的平静安宁;

为了灵魂的升华;

为了本善的启发和放大;

为了觉性和灵力的苏醒;

为了自我命运的主宰;

为了回到莲邦老家;

为了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

为了体悟生命的真谛;

为了世间各类福报的提高和具足;

为了出世间菩提圣果的证得;

为了更有能力帮助受苦的众生而不是无能为力、流泪兴叹;

为了使短暂的生命活得有意义、充实,而不是吃吃享受,玩游戏,扣手机等各种无聊及消磨;

为了世间的美好,灾难的消弭,能真正奉献一点力量;

为了身体力行的活好自己,并能影响感化一部分有缘众生;

为了续佛慧命、正法久住,从而令佛祖的甘露教法得以恒久润泽浇灌火宅众生;

为了末法时代众生回头是岸时,有可以学习依止的模范、师兄、善知识,而不是无助和孤单;

为了生命更加坚强勇敢乃至庄严,从而使面对挫折和苦难,变得更加镇定淡然;

为了灭罪、报恩、还债、消愆,对无识劫轮回中与之发生爱恨情仇、是非怨怼的众生有个彻底了断,互不相欠;

为了斩断妄念,缚住习气,消解烦恼,逃离轮回旋涡,挣出无常大网;

为了与真爱的人于轮回路上再相见时,能为其随缘说法,方便救度,有能力度化;

为了回归人性的真诚、朴实、光辉,而不是满满套路、各种矫饰及背后的奸邪阴暗;

末法时代,信仰缺失,信佛修行不易,需要定力,我自身障深福薄,觉得还是净念相继念弥陀最为稳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金玉不空绢索观音

地藏菩萨

大吉祥天女菩萨

伎艺天女

儿童节分享廖彬宇先生三首诗祝福天下孩童

2022年,又逢六一儿童节。我们特发布彬宇先生三首诗,祝福天下孩童,茁壮成长。这第一首诗,是先生孩童时代所写,书写了小小孩童的远大志气;第二首诗,是先生32岁时的儿童节所写,已经成为成年人,但却依然持有一颗童心,也即赤子之心;第三首诗,是先生儿子出世时所写,既是对自己儿子的期许,也是对天下孩童的祝福。

第一首,慕古吟五律

按:此诗为廖彬宇先生2001年14岁时所作,由著名画家刘云鹏绘制诗意图,本文选自廖彬宇先生所著《中天而立集》。这首五律表达了彬宇先生自幼以太古之道为师,可谓有“为往圣继绝学”之志,因此虽生于俗世,却追求脱俗。表达了诗人有煮酒论诗的潇洒,也有皓首穷经的深沉。诗酒让人看破红尘,而经典又让人悲天悯人,不负此生。

辛巳岁慕古吟五律

师从太古传,性本爱超然。

有酒何妨醉,无诗不得眠。

少年韬虎豹,白首读遗编。

荣禄全为幻,汤仁丽九天。

张红星教授注:

1、少年韬虎豹:指诗人自幼便读韬略之书,也借指古籍,胸有韬略、腹有良谋之义。《六韬》中有“龙韬”、“虎韬”、“豹韬”等。此处也含“虎变”、“豹变”之典。《周易》:“大人虎变,君子豹变”。联合上下句意,应指诗人自幼立志饱读诗书、变化气质,有皓首穷经之志。

2、遗编:遗留下来的古籍、古书。

3、汤仁:成汤之仁德,有“惠及禽兽”之典。此处代表儒学、仁学、代表从三皇五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孔等一路传承下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丽九天:也即“丽天”之义,即光明普照,文化与文明得以大兴,造福天下。联合上下句,意即功名利禄都是梦幻泡影,但唯有能给人类带来光明的仁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永恒。所以一般人追求的是功名利禄,而诗人的追求却是复兴中华文化。

第二首,六一吟七律

按:廖彬宇先生作此诗于2018年六一儿童节当日,由著名画家刘云鹏绘制诗意图并书,由著名文化学者张红星教授注解。本文选自《中天而立集》。

戊戌岁六一吟七律

万事知心悉在天,幽冥大道自昭宣。

固持己见谁能解,一意孤行尚敢先。

气概每随风浪起,精神尤比石金坚。

唯将棱角消磨尽,剩有疏狂更少年。

张红星教授注:

万事知心悉在天:谓世间万事,均逃不出天道之外。天悉知一切,人问心无愧即可。《论语》:“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欤。”

幽冥大道自昭宣:大道幽暗玄远,为常人所不识,但大道却能运化万物,自然而然能表明自己。

固持己见谁能解,一意孤行尚敢先:谓坚持自己的见解、追求,常人未必能理解,一心一意独自坚守此初心、发心,遭受阻挠也勇于身先士卒、开辟新途。

气概每随风浪起,精神尤比石金坚:谓越挫越勇,越是大风大浪起时,越是有大气概,真正的大风景,往往出现於波涛汹涌、波澜壮阔时。而越是波涛汹涌,人的精神越是比金石还坚毅刚强。

唯将棱角消磨尽,剩有疏狂更少年:谓挫折和磨难只会把棱角消磨殆尽,剩下的却仍然是少年人的朝气、狂放、豪迈,却比少年人多了一份成熟和睿智,这便是“更少年”的格局与境界。

第三首,善财童子吟七律

按:廖彬宇先生作此诗于2020年11月8日,当代工笔画大师、大红袍专辑作者李巍松先生绘制《善财童子》贺廖彬宇先生喜得麟儿,廖彬宇先生遂吟此诗以志,既是对儿子的期许,也是对天下儿童的祝福。由著名文化学者张红星教授注解,本文选自《中天而立集》。

庚子冬善财童子吟七律

福城长者诞神丁,白玉黄金忽满盈。

童子仁心如鼎重,王侯财宝比毛轻。

云游四海勤修学,问礼诸天每濯缨。

五十三参成至道,大观自在普贤行。

注:

善财童子为《华严经•入法界品》中之求道菩萨,曾南行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遇普贤菩萨而成就佛道。大乘佛教用以作为即身成佛之例证,其求法过程,则表示华严入法界之各阶段。据《华严经•卷四十五入法界品》载,善财童子为福城长者之子,于入胎及出生时,种种珍宝自然涌现,故称之为善财。其后受文殊师利菩萨之教诲,遍游诸国。先至可乐国参访功德云比丘,受念佛三昧门。继之,历访菩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童子、童女、夜天、天女、婆罗门、长者、医师、船师、国王、佛母、王妃、地神、树神等,听受种种法门,终至普贤菩萨道场,证入无生法界。普贤菩萨为其称赞如来胜妙功德,令其发十大愿,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第二十七参时参拜观自在菩萨,以是因缘,成为观自在菩萨左右协侍。

濯缨:洗濯冠缨。 语本《孟子‧离娄上》: “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我缨。”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 操守高洁。

大观自在普贤行:此句一语双关,堪称妙句。一则暗含善财童子参拜观音菩萨及最后一位普贤菩萨;二则点题全诗,善财童子集大成、得大自在,其贤行故事流行於普天之下(普贤行)。

来源: 光明网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