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6G(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成为通信行业的高频词,多次被提及。
6G不同于5G的大带宽、低时延、广连接,6G网络将进行颠覆性升级!它将在构建算力网络的基础设施上,实现更加灵活的按需取用,并融合通信、感知、计算、AI、大数据、安全等多维能力,提供一体化移动信息服务。
6G时代网络到底有什么变化?
如果说2G网络是牛车,3G网络是自行车,4G网络是汽车,5G网络是高铁,那么6G就是飞机了。在5G大带宽、低时延、大连接的基础上,6G时代的用户将拥有更加炫酷的全新体验,网络速度将提升到几十Gbps至Tbps,有力支撑沉浸式X R业务。
6G网络具备的七大技术特征
首先是能力极致融合。6G不再仅提供传统管道式服务,通信、感知、计算、大数据、安全多维能力将贯穿其中。在这过程中,6G网络期望突破理论容量的性能边界。
二是全域立体覆盖。6G时代,空、天、地、海将有机地融合为一张网络,这是具有大时空尺度的多维异构融合网络。运用多频段融合组网技术,可以实现业务的随时随地接入与无缝切换。其中中低频段提供基础覆盖,满足传统通信需要;高频段按需开启,满通枢纽等热点场景需要。
第三个特性是网络分布至简。6G时代,网络功能将更加强大,网络架构将极致简洁。6G网络架构由传统的集中式走向分布式,更加高效和自治;网络内各项功能即插即用,按需部署;基站也将具备多种形态,按需使用,可以说6G网络简约而不简单。
四是智慧内生泛在。6G网络在设计时就充分考虑与AI技术的深度融合,构建端到端的AI运行环境。实现AI能力在网络中无所不在;AI能力将作为一种服务,像人体的大脑和神经网络一样,以分布式或集中式随时随地、按需提供给网络自身及第三方,实现智慧泛在可得、全面赋能万事万物。
五是安全内生可信。6G将实现通信与安全一体化,基于AI和大数据技术,提前预测、部署与防御,实现主动免疫。按需部署安全能力,实现弹性自治。通过端、边、网、云的泛在协同,感知整个系统的安全状态,妥善处置安全风险。
六是运营孪生自治。与传统人工运营诊断网络相比,6G网络将引入数字孪生技术,进行高效自治与运营。通过数据采集、处理和建模,实现网络的精细化“复制”,构建网络的数字孪生。通过预测性干预与维护达到“治未病”的运维效果,降低现网验证的风险与成本,实现规划、建设、维护、优化和治愈等网络全生命周期的“自治”。
最后一个特征是生态绿色低碳。6G相比于5G,网络能效需提升10-100倍,待机功耗也需要降低10-100倍。为实现双百提升,可以通过合理编排网络资源来降低能耗,引入高效硬件等助力绿色节能。
6G的覆盖范围有多大?
从覆盖范围上看,6G无线网络将不再局限于地面,而会把地面通信、卫星通信、海洋通信全面打通,沙漠、无人区、海洋等如今移动通信的“盲区”有望实现信号全覆盖。
应用6G以后,我们在飞机上也能上网,不会影响飞行安全;登山运动员在登山遇到危险时,可实时发送位置信息与求救信号,不会出现时延;在海上航行时,船上的工作人员也不用担心与陆地失联,6G可保证其实时通信。
用卫星、航空平台、舰船搭建起的一张连接空、天、地、海的通信网络。而支撑这个网络的核心技术,就是6G。
6G的应用
第一类是全覆盖多样化智能连接应用,主要指借助地面移动蜂窝网络、卫星互联网、无人机等空中平台的灵活部署以及各种超低功耗、超高精度智能连接技术,实现全球范围内空、天、地、海立体空间内近乎无死角的全球泛在连接。
通过全覆盖的高速网络,不但可以满足常规环境下海量连接、超高传输速率的互联网和物联网各种深度覆盖需求,还能实现各种极端自然、灾害环境下的应急通信、特种通信的实时智能化连接,实现信息的高效精准传输。潜在的具体应用场景包括空天地一体化通信、水下通信和量子通信等。
第二类是高保真扩展现实类应用,指6G时代信息交互形式将进一步由AR/VR逐步演进至高保真扩展现实(XR)交互为主,甚至是基于全息通信的信息交互,最终将全面实现无线全息通信。
在这类应用里,用户可随时随地享受全息通信和全息显示带来的体验升级——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乃至情感将通过高保真XR充分被调动,用户将不再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身临其境般地享受完全沉浸式的全息交互体验。潜在的具体应用场景包括沉浸式云XR、全息通信、感官互联、虚拟网游和虚拟演唱会等。
第三类是移动化智能化行业类应用。智能化是6G系统提供的一项重要服务能力,也是支持各种多维度、深层次智慧应用的基础。
6G将与工业、交通、教育、医疗等各垂直行业深度融合,并催生新业态、新服务。潜在的具体应用场景包括智能工厂、智慧车联网、智能机器人、新型智慧城市、远程精准医疗和无人探险等。
互联网时代智能设备越来越多电脑、手机、平板、电视等多个设备同时上网,网络简直太卡顿。用了北京宽带通千兆宽带光纤连接、网速快、覆盖范围广,连接设备多,告别延迟卡顿,上网课、追剧、看直播统统不卡顿一次升级,全家享受。
更多内容请关注北京宽带通公众号,领取更多福利!
文/青山绿水
俗语:男不娶生妻,女不嫁六郎,生妻和六郎是指啥?男女不妨看看
生活中会存在各种各样的俗语,这些语言大多来自于农村。在以前的农村科技并不是很发达,人们无法了解到科学知识所以只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来生活。
通过无数的实践后,农民们把错误的东西和一些办事的快捷方法记录下来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的俗话。其实这些话还是很有道理的,就是说出来没有那么专业。
就是这种不专业,才让我们容易理解这些话的意思。所以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来介绍一句农村关于结婚方面的一句话。
这句俗语叫做“男不娶生妻,女不嫁六郎”,生妻和六郎是指啥?这句话有何含义呢?男女不妨看看,请听我接着给您讲。
我们绅士一下,先看看这个后半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女人嫁人要避开六种人,第一种人就是不照顾家庭的人。
我们都知道结婚后就是有了家庭,家是两个人需要共同维护,如果他是个不顾家的男人他也不会爱你的。
还有的男人不能要,这样的人他会拿着家里的所有积蓄去赌,这样最终肯定是家破人亡,作为女方来说一辈子的幸福就毁了。
第三种是不能嫁给生活要靠借钱的男人,他天天东借借西借借,早晚会欠下一屁股债。难道你想陪他换一辈子债吗?
再说靠借钱过日子,这样的男人往小的说是不靠谱,往大了说就是毫无安全感,是不值得托付终身的。
还有没有进取心的人不能嫁,没有进取心的人如何成就大事,遇事没有主见,当女方遇到困难时,男方也不可能勇敢的站出来。
第五种就是好吃懒做的人不能够嫁,这个就不用小编多说了,即使不是结婚对象大家也讨厌这种人。
这最后一种就是打牌喝酒的人,尤其是一些酗酒的男人,喝完酒就会打女人,和这样的人生活在一起简直就是噩梦。
然后我们说一下“男不娶生妻”,首先什么是生妻,其实就是二婚女子。在古代女子的地位十分的低,如果一个女子的丈夫去世后,她也不能改嫁,如果这么干了就是不守妇道。
以前的媳妇还要看公婆的颜色,如果经历过婚姻在想嫁人就会很困难。因为古代有休妻但没有休夫,如果一个女人离婚了大家都会怀疑她是不是作风有问题,才会离开前任。
所以这句话就是讲述了这个道理,但是我觉得这句话在现在已经不再适用了。我们讲究婚姻平等,所以感情的破裂是两个人的问题。
大家可以各奔东西互相开始新的感情,或许在第一次感情失败后会更加珍惜现在的这段感情。
所以这句话有可取之处也有不可取之处。
点击文末【了解更多】可直接免费下载本文档到手机。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三)弄清课文记叙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二)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具体又生动。
(二)学生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
(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
(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
(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绿毯、勾勒、骏马、奇丽、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流。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疾驰、迂回、洒脱、襟飘带舞。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拘束、羞涩、鄂温克。第5段:斜阳下的话别。天涯、斜阳。)
(七)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第1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1、2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体会文中比喻句的内容及作用。
(三)了解文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四)背诵课文第1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背诵课文第1段。新 课 标 第 一 网
三、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二)讲读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
(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
(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洒脱”是什么意思?(不受拘束。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
(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十分静寂。)
(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始变化的?
(草原的环境有了变化,从见到一条河开始变化。)
(4)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
(说明有人了。)
(5)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有了河流、水草长得茂盛,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
4.讲读第2层。
(1)指名学生读第2层。
(2)“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衣裳,这样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情。)
(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热情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
(三)作业。
1.背诵课文第1段。
2.练习课后作业第1、3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文第1、2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
(二)讲读3、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 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三)总结全文。
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
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
(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的美,说明蒙汉两族人民感情深厚。)
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小结: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也写出了草原的独特的风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热情豪爽。作者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烈欢腾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作业。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
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4题。
板书设计:
天:清鲜、明朗
景美 天底下:小丘 平地、羊、马 、牛
1草原
人美 :热情好客、会心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