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平竖直、一笔一画,中国汉字是最具美感的书写体系。
中国书法也是自古以来"琴棋书画"之类风雅事的一部分,不论走到哪,建筑匾额、景区景点、书籍题目、室内装饰等都离不开书法题字,名人的字迹更是一字难求。
在欣赏书法作品时,外行看热闹内行才看得懂门道,不然只能根据感性认识判断字迹的美感,多数时候大众无法将书法作品完整念出来。
走笔游龙中都是作者恣意情绪的挥洒。中国书法题字已经成了一门显学,如果能够有幸受邀为人题字,真是一生莫大的福分,今天的故事也和书法题字有关——有关高晓松和他的晓书馆。
大背头中分的高晓松"曾经牵着手/说的以后/那个/普通路口,如今月如钩/海棠消瘦/一叶知秋"
这是高晓松和郁可唯合唱的《一叶知秋》中的一句歌词,从歌词和曲调就可以看出高晓松的性格特点:平静清远,内涵深刻。
高晓松的人生比较丰富,20世纪60年代末的他出生在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外公和外婆都是中国著名大学的筹建者,父亲是清华大学教授,母亲师从梁思成亦是建筑学家。
高晓松从北京四中考入了清华大学工程系,这段经历和他日后从事文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反转。
大二时期,高晓松和老狼等人成立了乐队,《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白衣飘飘的年代》等校园民谣即创作于那个年代。
大三的高晓松从清华退学到北影学习导演,兜兜转转之后,高晓松成了一名兼具音乐人、制作人、导演、主持人等身份的斜杠明星。
近几年,高晓松频频出现在各大卫视,担任多个娱乐节目的评委,还主持了《晓说》《晓松奇谈》等脱口秀节目。
虽然高晓松因为酒驾和婚姻等问题引发争议,但总体而言高晓松比较受欢迎,他是中国文艺界不可多得的人物,就凭那几首民谣感动千万学子,高晓松的一生足矣。
写书、出书和晓书馆高晓松的形象让人一见难忘,很多人用丑来形容,的确高晓松的外貌称不上具有美感,但这不妨碍他追求美——知识和智慧的美。
高晓松虽然中途退学过,但是他一直和书建立着深刻联系,家庭氛围就熏陶他热爱读书,而且从他的口才和文笔来看,他的确是个成熟的才子。
如果没有博览群书的经年积淀,是不会有日后那些文艺作品的。
三十岁未满,高晓松就在游历欧美之后写就《写在墙上的脸》《那时花开》等小说和剧本作品,多项音乐作品自不用多说。
几年前,高晓松宣布正式退出娱乐圈并卸任阿里音乐公司领导职务,专心从事他热爱的音乐、写作等创作事业,五年前他出版了多部《鱼羊野史》。
高晓松写书出书不止于此,他爱书爱到要专门开书馆,目前他已经开设了三家公益书场——杂书馆、晓书馆和晓岛。
杂书馆的合作者孙雨田是孔夫子旧书网的创始人,目前设在北五环外的崔各庄。晓岛在北京朝阳大悦城,其与商业的合作更多一些。
晓书馆在距离杭州市中心16公里处的良渚文化艺术中心,浙江大学的学生志愿者在这里充当"晓围裙"服务生,晓书馆也是与万科合作的建筑作品。
可以说,三个公益书场都借了高晓松的名号,目前晓书馆只有一些微薄的收益,而我们对这些书馆都怀有更大的期待——更多的是对文化复兴的期待。未来的晓书馆将向何处尚未分明,目前的书馆题字争议也未落幕。
晓书馆题字惹争议在晓书馆的显著处有白板黑字的图书馆招牌,上面从上到下写着"晓书馆"三个字,三个字属于繁体字系列,总体是可以认得出的行书体,很是让人平静安逸。
不过有人细细端详后提出了疑问:三个字中有两个字写错了,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
原来受争议的是"晓"和"馆"两个字,"晓"字的兀字上面多写了一横变成了"元","馆"的繁体字左边将"舍"变成了"食"。
一些网友认为这样的瑕疵不应该,而且简体和繁体混用也需要斟酌。而高晓松公开回应:"张大春不拘泥,随心所欲地书写,我就喜欢这样的字体。"
说到张大春,他其实主要的身份不是书法家,而是台湾著名的作家,但依赖与欧阳中石的亲属关系,他的书法也很了得,曾多次举办书法展,是高晓松特别要好的朋友。
专业人士解释道,张大春个性就是个老顽童,这样书写应该有他自己的用意:
其一,晓字为了与高晓松的名字避讳,因而多写一笔;
其二,馆字写成食字旁,代表精神食粮的意思;
其三,书法也讲究整体的结构,因而多笔和缺笔都是为了书法的章法布局。
篆刻专家特别提出,面对这样的艺术问题应该宽容一些,没必要对细节斤斤计较,整体文雅大方即可。
别样书法是对?是错?如今的书法没有传统那么中规中矩了,很多人愿意书写变体、艺术体、丑书等,为书法增添了很多新内涵。
不过严谨的人不能接受这样的改变,认为书法就应该按照原本的字样书写,而我们到底应该遵循怎样的书法规则呢?
其实书法是个即时性艺术,书法家每次写成的作品都不一样,而且在较短的时间内一气呵成,难免会出现纰漏,连康熙和乾隆皇帝在国内的题字都多次出现"错误"。
说来说去,书法本身的章法还是以严谨为重,特别是刚开始练习一定要遵守规则和套路,不过练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自由发挥了。
就像武功练到最后就完全打散了套路,再到高级阶段就可以自成一体,因而"晓书馆"三个字自有它的存在理由。
文/文史旺旺
概 论
字
“字,乳也。”——《说文》
“字,生也。”——《广雅》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说文解字叙》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说文解字叙》
先民造字,必明心而后辨义,必知音而后和声,必中意而后赋形。由此可见,汉字的形在声之后,声在义之后,义在情之后。
用不同的声音来表示所言之事物,使之各从其类;用不同的字形来表示所言之事物,使之各有分别;用不同的义项来表示所言之事物,使之分门别类而成体系。是以正音正字得正义。
雅言正音之正音
有言正音者,按一定标准进行实操所得纯正,雅正的字音。宋王谠《唐语林·文学》:“书之难,不唯句度义理,兼在知字之正音、借音。” 清钱大昕《答问九》:“凡字有正音有转音,‘近’既从斤,当以其隐切为正其读。如几者,转音,非正音也。”
雅言之言正音:从实操所得。汉语字音由声、韵、调组成。吐字发音从声母到韵头到韵腹至韵尾收束,在慢定润滑中体现声韵的精微,在高低升降中体现音调的清浊阴阳。声韵归类,音类在韵书中记录:字与字之间有断连,句与句之间有衔接,段与段之间有起承转合,因声求气而得正,同声相应以通古。旋气成音是口耳之学,师传身受,深习其学,闻正效正,习而有得。
如“歪”(uāi)音,得ui之高,得a之低,其音乃成。若“车”字在六麻韵,即便写成chā,亦不能与“差”同音。“差”“车”用拼音都是chā,然而“差”洪而“车”细,不得口耳相传,则不能正音。
又如“王”字。《广韵》《集韵》《韵会》古切“雨方切”,家师榆木君厘定今切“为狂反”。今之普通话与之相近。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参而通之者,王也(《说文》)。”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于放切,家师榆木君厘定今为贶反。《正韵》凡有天下者,人称之曰王,则平声。据其身临天下而言曰王,则去声。《诗·大雅》王此大邦。《前汉·高帝纪》:“项羽背约而王君王于南郑。”【师古注】上王字,于放反。
反切存万世之音。雅言参酌各类韵书厘定之反切,上可继成周之盛,中可解六朝之纷,下可息今日之争。自是而后,学者诵读经典可无讹舛,天下皆可归于正音。
雅言正音之正字
有言正字者,用字形结构和笔划正确,或拼确的标准字形来正确传达字义经义之字体,即字的正体。《汉书·艺文志》:“成帝时,将作大匠李长作《元尚篇》,皆《仓颉》中正字也。”清顾炎武 《日知录·吐蕃回纥》:“大抵外国之音,皆无正字。唐之吐蕃,即今之土鲁番是也;唐之回纥,即今之回回是也。”清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上下文异字同义例》引《孟子·公孙丑篇》:“有仕于此而子悦之……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于子。” 按:有仕于此之仕,即夫士也之士。夫士也,正承有仕于此而言。士,正字;仕,叚字。
雅言之言正字:造字之初,字音为其最初的表现形式,进而因要赋予其义而用相应的形来表现。先民造字为言,调动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来穷究事物,极尽五声(宫商角征羽)来称呼事物,穷尽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来表现事物,别其异同。
古者候气而吹律,分定而音准,法而有定则。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初造书契。如“画”(画)与“昼”(昼)。画为分田,昼为界日,两者都是从“聿”而有分别之义。聿有分别义,笔(笔)字自然也有。笔(笔)别一声之转,所以古人创制笔(笔)是用来书写人文,以别其类的。
今之汉字字形删繁就简,以致溯源不易,不能正确理解先民造字时天人合一的阴阳思维。字音同,字形不同,其字义便是各有所指,有时更是相去甚远。如今“子曰书云”之“云”与“云雾”之“云”,都以一个“云”字呈现;“系”是绑人、继承,“系”是系统、谱系,“系”是约束、联结,都以一个“系”字表现;“千里”“里(里)外”皆有别,却以一个“里”字表达。
雅言正音之正义
有言正义者,即字本来的意义。汉桓谭 《抑讦重赏疏》:“屏群小之曲说,述五经之正义。”三国魏曹植《七启》:“览盈虚之正义,知顽素之迷惑。”清范家相《三家诗拾遗·韩诗》:“《齐诗》匡衡一疏,似与鲁说不同,而《诗》之正义,亦未明辨以晳。”
雅言之言正义:音正,字正,经义自正。汉字的形声义都是出于情而归于道。所以音正而后义正。圣王制定的礼乐文章,千古流传,约而言之,只是“正常”二字。所有的典章名物都有经义在。以经明经,只是明正明常做个正常人。子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亲师之传,“习”仁义之道。只是,今天这个“习”字,自汉魏以来,经义不传也久矣。习者,飒也,飒飒即习习之转也。风阵阵曰习曰飒,其义自沓来。今人解之为复(往来),却不是取织布之复(重衣)。今人解之为重(叠),却不明内外之理。更有甚者,学习不分,以习为学。自说文引“鹰乃学习”,众人多以学习为一词。哪里知道,习同挚,是因为讳言击杀之事罢了。一言以蔽之,夫子所言“学而时习之”正是说学而为人,习而成仁之奥义。
后世学人当以小学(文字、音韵、训诂)求字源,以大学尽周流,以中道得正经。如此,才能晓字中之义,明文中之理,通文中之情。
综上所述
故说汉字者,音为初,形为中,义为本。心中有意,发而为声,着而为形。雅言正音传承人,以“中华正音十七经”为善本,以《中华正音大字典》为利器,正音正字正义,学而时习,以之应世,切行中国文化,继承千秋道统!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07月
[2]王念孙.广雅疏证[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11月
[3]钱大昕.潜研堂文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01月
[4]王谠.唐语林校证[M].中华书局,周勋初,中华书局,2000年01月
[5]班固.汉书·艺文志[M].中华书局,2016年03月
[6]顾炎武.日知录·吐蕃回纥[M].安徽大学出版社,2018年12月
[7]俞越.古书疑义举例[M].中华书局,2020年07月
- END -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作者删除。
往期精彩回顾
开宗明义:何为雅言正音
正音辞海•发明 || 贰•循经解字
名字的由来 我姓朱,家里因为都是独生子女,大伯为了让孩子们更加团结和亲切一点,把我和几个姐妹都联名了,所以中间都有一个艺字,看起来都有艺术的天份,而我的奶奶在我出生后,觉得我是在春天,正是春蕾绽放的时侯,为此他们也叫我蕾蕾,但是听我妈说,如果不联名,那中间的艺字,可能就是晓字了,晓蕾比艺蕾好听多了。晓蕾,这个名字,在我的QQ上和微信上常常出现,我也是叫人就叫我晓蕾,全名朱晓蕾,而倒过来,也叫雷小珠。这样一个人就有三个名字了,身份证上一个,朱艺蕾,有时写作的时候,就用朱晓蕾,朋友之间也叫晓蕾的多。有时为了写作的化名,就用雷小珠了,反正是我的经历,就这样我的名字变来变去。我的表姐叫晓玲,她也是在三月里,和我一个星座的,我妈妈说了,春天的有首诗歌,叫春眠不觉晓,我喜欢这个晓字,晓蕾这个名,的确好听,叫的人多了,我也接受了。我喜欢写作,晓蕾也成了我笔名,连公众号的大名,也叫晓蕾的世界,这个名,大器。晓蕾的叫的人多了,一般是朋友 ,艺蕾都是家人教的,似乎真的有点艺术的天份,我喜欢写写弄弄。我的爱好也蛮多的,就是没有资本去学,同时我的社交也是很广泛的,能和不同的年龄的人沟通,晓蕾就成了我的常用名。雷小珠是朱晓蕾倒过来的名字,用的比较少,艺蕾是本名,同学和发小都叫这个名,平时大家,或者是亲戚,都叫我蕾蕾,蕾蕾也不错,也好听的。可是我的五行缺了金和土,所以如果可以,最好旁边加一个金字旁,估计就会五行平衡了。我喜欢大家叫我晓蕾,或者蕾蕾,还有因为我姓朱,是明朝朱王朝的朱,所以把自己当作了小郡主,有时在视频上注册,就成了明朝小郡主蕾蕾,我喜欢历史,喜欢汉文化,可能电视剧看多了,喜欢文艺范的名字,晓蕾比艺蕾来的文艺些罢了。现在同事也叫我晓蕾姐,晓蕾什么的,我也喜欢这样叫我, 这不仅仅是网名了,也不是只是笔名了,以后大家就叫我晓蕾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