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提到《易经》,很多人会有神秘感,因此,《易经》也很容易被一些机构和个人拿来骗人谋利,这也是为何平台会限流推荐《易经》知识的原因之一吧。
《易经》是四书五经之一,也是“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中最古老的经典,被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易经》作者是谁?产生于何时?最初用来干什么?
种种疑问,甚是难考,但剥茧抽丝,草蛇灰线,我们还是能通过古籍和传说来理清《易经》的大体脉络。
《周礼‧春官‧大卜》记载:“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三字经》说:有连山,有归藏 ,有周易,三易详。
可见《易经》并非一本,而是至少三本,分别是炎帝(烈山氏)《连山易》,黄帝《归藏易》,以及今天我们能读到的《周易》。
第一,《易经》的作者是谁?《易经》既然并非一本,那么作者也不可能是一人,即使是《周易》,也并非一人所作。
《周易》由《卦名》、《卦序》、《卦辞》、《爻辞》、《易传》五部分组成,而《易传》又分为《象传》上下、《彖传》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等10篇,合称《十翼》。
周文王姬昌通过演绎伏羲氏的八卦,而形成了符合周族治国理政理念的64卦体系,后世称为《易经》;
文王的儿子周公旦在此基础上创作了《卦辞》,每卦六爻;
传说周宣王时的史官史籀给每一卦的每一爻创作了《爻辞》;
孔子晚年喜《易》,韦编三绝,与其弟子创作了读《易》心得笔记《易传》,又称《十翼》。
所以《易》更三圣,世历三古,“三”代表众多,不仅只是伏羲、周文王和孔子。
第二,《易经》产生于何时?我们把《易经》的作者群体脉络理顺了,就能得出《易经》产生的年代,最早与《易经》有关的人物是伏羲氏。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
“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
可见,伏羲是《易经》体系核心“八卦”的创作者,但不能等同于伏羲创作了《易经》。
最早的《易经》是《连山》,根据传说《连山》是盘古开天地后第一代君主“天皇氏”所创,而天皇到底是谁?
“三皇五帝”中的“三皇”有天皇、地皇、人皇、泰皇等说法,历代典籍对“天皇”是谁的记载也是有争议的,所以司马迁在《史记》里也未说明,只是以《五帝本纪》为开篇。
即使《连山》的作者是伏羲,这个创作年代目前也是无从可考,但可以确定,最早的《易经》体系是“图”或是“卦象”,应该早于人类文字的产生年代。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贾湖刻符”,被认为是目前中国最早的文字,距今9000-7800年,我们可以想象《易经》的产生年代。
第三,《易经》究竟有何用?孔子晚年喜欢研究《易》,经常手不释卷,韦编三绝,他说,“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孔子总结了《易经》的四大作用,分别是“象、数、理、占”。具体内容我们后文专述。
(作者:一堂国学 中国民俗学会会员 山东省民俗学会会员)
《汉书•艺文志》记载:”易道深亦,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这三句话,非常精准的给大家讲了《易经》的由来。“易道深亦”就是说《易经》这门学问,非常的深澳。“人更三圣”,就是说:中国人类历史经历了三个大圣人时代,这三个大圣人是哪三个人呢?
第一位是伏羲圣人,号称“人文始祖”。
伏羲为什么被称为“人文始祖”,毫不夸张的说,伏羲才是我们中国人真真正正的老祖宗。那么伏羲距今存在多少年了呢?据科学考证,伏羲圣人距今已有约一万年的历史。具体到底是多少年,没有答案,这是个未解之迷。
那我们却经常听说中华是“上下5000年的历史”,这里怎么又出现了个10000年呢?5000年并不是说八卦出现了5000年,这个5000年,是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5000年了。因为必须要有文字才能称得上“文明”,所以这5000年指的是已经有文字记载了。
《易经》的根源是八卦。但八卦是由一些实线和虚线组成的符号,它不是文字,所以并没有把它列为文明。但八卦这件事从伏羲年代就已经存在了,而伏羲距今已有10000年的时间了。
那么,伏羲为何造八卦?10000年前,还属于蛮荒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伏羲圣人为何要去造八卦?它对今天人们的生活又能产什么样的影响?我们一 一道来。
首先,伏羲造八卦有两个目的:一是代表宇宙之象。
有文字记载:”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作八卦。“
意思是说:伏羲是当年的统率,他观天、观地、观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于是作了八卦。也就是说,伏羲是一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人。他观察完自然现象之后,用什么把他所内观察的事物记录下来?就造了八卦。八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所以,八卦首先是”代表宇宙之象“,比如:乾,代表天;地,代表坤;艮代表山;震,代表雷;坎:代表水;巽,代表风;离代表火;兑代表泽。等等。他用一些特定的符号代表周边的万事万物。这就叫“代表宇宙之象”。这是发明八卦的第一个重要的作用。
第二个作用:一万年前没有指南针,人们通过是什么来辨别方向的呢,古代人要打猎采野果子为生,问题来了,早上出门,跑了很远,打完猎,采完果子之后,怎么回家?如何找到回家的路?于是伏羲造八卦就是为了识别回家的方向。
现在我们知道了”人更三圣“的第一个圣人是伏羲氏。那第二个圣人是谁呢?是周文王。
文王当年被囚禁在今天河南的羑里城内。因为文王贤于政事,非常的有名望。名气越来越大,这时有小人就在商纣王面前说:文王的势力越来越强,他都快盖过你了,百姓又拥戴他。纣王是一个混君,一听这话,害怕他超过自己。就把周文王关押起来。
文王内心憋屈。他想:我做的好你反倒把我关起来。但他在牢里,什么事都干不了,这时他在监狱里做了一件事:在伏羲八卦的基础之上,又演义出八八”六十四卦“。
当年文王演义六十四卦也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准确来讲,今天的《周易》就是当年的文王研究出来的。这六十四卦用来干什么?这六十四卦其实是一部兵书。是文王教他儿子如何”兴兵伐纣“的兵书。今天的《周易》具有了预测功能,就是文王赋予的。
早期,伏羲所造八卦只具有”代表宇宙之象“和”识别方向“的功能,并没有预测功能。是文王赋予了八卦以预测的功能。
那么,第三个圣人是谁呢?是孔圣人——孔子。
孔子在60多岁再次遇到《易经》之后,诚慌诚恐,率弟子为《易经》做《十翼》,对《易经》进行解读。他不敢对《易经》更改一个字,甚至一个标点符号,他认为《易经》太厉害了。他说:我只能为《易经》作解读,从而给《易经》插上腾飞的翅膀。
所以。这里所说的“人更三圣”,圣就是指的三个圣人。伏羲圣人、周文王圣人、孔老夫子圣人。这就是《易经》的来历。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这三古又是哪三古呢?就是伏羲的远古时代、文王的中古时代以及孔子的近古时代。
这就是”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基本意思。
关注我,给你不一样的易学知识。
在今天这个科学成为全人类共同“宗教”的时代,保哥要写下“易学”这几节看似不合时宜的非科学内容。
第一,想借此给朋友们心中关于科学的认识重新定定位。因为生活中太多的事情科学无法解释更无法指导人生,科学只是一门分科之学。说到底它不过是以哲学为基础,以数学运算为方法的集物理化等学科为一体的一个集成学科罢了,它只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之一。宗教、艺术、神话、易学、文学等认知方式也一样重要,因为人类的历史毕竟比科学历史要悠久的多,而且每一个人都有选择自己认知世界方式的权力;
第二,“易学”是我们中华民族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和方法,并且这种认知基因一直存留在我们的文化血液中,我们有必要认清自己民族思维的特性。
《易经》,中华群经之首,华夏民族思维方式之精要。在中华大地,不懂《易经》你也无法变成外国人,懂《易经》的都是中国人中的“人精”,而学“易学”也只能学自己的易学。保哥对《易经》的参悟顶多算得上一知半解,实在是因为只能活在有限的36岁的生命时空中,而“易”却早已伴随中华民族传了六七千年,并将永世流传下去。
《易经》有三本,《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前两本失传了,我们现在说的《易经》指的就是《周易》。《周易》相传是周文王做的,周文王就是《封神演义》里的西伯侯姬昌。周文王在岐周(今陕西岐山)之地治理国家安定和谐,世人称其西伯侯。那周文王又怎么能写出《周易》呢?相传上古时,伏羲氏创造了八卦,叫先天八卦,又叫先天易,然后神农氏创造了连山易,轩辕氏创造了归藏易,三种易经思想和学问在当时社会广泛流传。
当时的天子是商纣王,都城在朝歌(今河南鹤壁市南)。由于西伯侯管理有方,治理国家井井有条,并且在各诸侯中名望很高,周围诸侯都有归附之心。商纣王听说西伯候的势力越来越大,就设计把周文王抓了起来,关在河南羑里(今河南安阳汤阴县)。在监狱受辱的日子里,周文王研习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易学知识,自己总结归纳又自我创新,史书称文王演八卦。在本书的开始我们介绍过伏羲氏的先天八卦,就是伏羲氏根据自然界最基本的八种自然现象的运行变化规律做出的八个挂图,就是八卦图,又叫无字天书。
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伏羲氏的先天八卦图。八卦图由八个卦组成,八个卦占八个方位,八个方位代表自然界八大自然现象。乾卦用来代表天,坤卦用来代表地,坎卦用来代表雨、水,离卦用来代表火,巽卦用来代表风,震卦用来代表雷,兑卦用来代表湖泊沼泽,艮卦用来代表山。伏羲氏那时候只有阴爻和阳爻这两个符号,还没有文字,所以伏羲氏的先天八卦图就是个挂图,只能用“一”和“--”两个爻为基本组件,每一个卦用三个爻,所以也只能摆弄出(二的三次方)八种卦象。
伏羲氏的八卦图到底还有什么深意呢?文王在监狱里就给这幅挂图做注释,先是创造性地把这八个卦换了一下位置,做成了后天八卦图,然后觉得八个卦对自然界万物的演化规律不够详细,于是又把八卦图里的三爻卦两两叠加,形成了六爻卦,最终得到八八六十四个六爻卦。因为这时候就有文字了,文王就给每一个卦做了解释,就叫卦辞,又给每一个卦里的每一个爻又做了解释,就叫爻辞(还有传说爻辞是周公写的)。这就是文王《易经》之本经的内容梗概,后人将其称为《周易》。(本书采用普遍说法,将《周易》一书的成就集中于文王一人之身)
六十四卦图
有一段历史,我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就是商朝本来也是一个很好的朝代,但是传到商纣王的时候,我们都知道纣王的品性很差,暴虐无道,做出很多老百姓非常不喜欢的事情。所以当时的老百姓反而比较欢迎周西伯,也就是周文王。
周西伯很得民心,所以商纣王对他有点害怕,就假借一些理由把他抓起来关在羑里。他在牢里开始替《易经》写一些经文。
周西伯把自己累积起来的宝贵人生经验,透过六十四卦保存下来。六十四卦每个卦他都写有卦辞,每卦六爻,每一爻也都写有爻辞来说明,就成为最早的《易经》。因为在伏羲当年是没有文字的,那时候只有简单的符号,可以说是无字天书。所以真正写成《易经》的是周文王,他在牢里头很费苦心,是一个字一个字斟酌完成的。
伏羲氏当年画卦的时候是没有文字的,所以他就有很大的空白性,让后来的人可以从各方面加以补实、说明。周文王一定是体会到了空白性的乐趣,因为他可以有很大的空间去发挥,一方面他是受到纣王的压制,很难能够畅所欲言,有一点躲躲藏藏,有一点难言之隐,有一点说不出来的苦衷;另一方面,他也替我们创造了一个空间,叫做留白性,他在字里行间留了很多可以拐弯抹角的空间。
伏羲八卦图因为没有文字而被称为无字天书,后世有许多人企图用文字对八卦图进行注解,但较为完整并流传至今的,只有周文王所写的《易经》,所以我们常把《易经》也称为《周易》。那么周文王是怎样对伏羲八卦进行文字注解的呢?
周文王给每个卦一个卦名,并写卦辞来解释卦名。每个卦有六个爻,每个爻他都很费心地作出注解,写爻辞。六十四卦下来,居然完整无缝、环环相扣、没有矛盾,而且可以互补,真是非常难得。
后来,周朝推翻了商朝,文王的儿子周武王讲出一句话:人为万物之灵。就是说,人本来是动物的一种,但是既然身为人,就要觉悟,要拉开跟动物的距离。因为《易经》告诉我们,人是天地之间唯一能够帮助天地来改造这个世界的一种动物,这是我们的责任。
周武王讲这句话其实是有很重很重的使命感,因为他知道他的父亲周文王把《易经》写下来,主要是为了教化。但是在当时民智未开,而且商朝是一个非常迷信的时代,要一下子破除迷信,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先把这个《易经》的宗旨讲出来。
人为万物之灵,一直传到现在,我们都知道有这句话,只是很多人搞不清楚这句话到底是谁说的,为什么要说。周武王在告诉后代的子孙,文王这部古经是为了教化用的,但是在商朝迷信浓厚的时候,周文王才会用卜筮的词句,用卜筮的形式来写爻辞,用吉、凶、悔、吝、无咎这些话,透过占卜来了解其中的道理。他用心良苦,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以神道设教,从而给《易经》披上一件神秘的外衣。
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其实也在讲这件事情。他说要让老百姓能够完全听懂道理,恐怕有点困难。我想在当时孔子会有教无类,会那么用心地到处去普施教化,就是看到老百姓多半知识不普及,智慧未开,要他们听懂道理相当困难,因此他才用其他的方法。孔子实施教化的一个非常普遍的方法,一直沿用到现在,叫做祭祀,拜祖宗。孔子再三地讲祭祀很重要,而且历代皇帝没有一个不祭祀,没有一个不拜祖宗的。孔子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意思是你可以不祭,我们尊重你,你如果要祭,心中就要有神的存在。这就是儒家非常重视的那个“敬”字。
我们现在要了解中华文化,要了解《易经》,这个“敬”字非常重要。一看中华文化,就觉得落伍,该丢掉了,那你永远也学不会。一看《易经》,就说“这有什么用?那么旧的东西”,那你永远也学不会。我们要恭敬,因为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智慧。
其实全世界的人都很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对孔子,都是非常恭敬的。韩国的学校门口就立着孔子的像,韩国的师生每天上学先对孔子像鞠躬,然后才进学校。其实欧洲也好、美国也好,很多人听到孔子都是竖起大拇指,赞叹了不起。我们不能因为说我们对他太熟悉了,就加以轻视,孔子告诫我们敬畏大人,敬畏圣人,不是害怕他们什么,而是要敬重他们,这样才能从中学到一些道理。《易经》很不幸地被披上了神秘的外衣。但是如果从一阴一阳之谓道来看,就会觉得我们后世人真是太幸运了。
周文王在狱中写《易经》,为了避免商纣王的迫害,很多话不好明言,只能用吉、凶、悔、吝等卜筮词语来解释自然与社会的普遍规律,结果使《易经》这部包含着中华文明大智慧的书,从一诞生起,就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但为什么又说这是一种幸运呢?
《易经》因为被当做是卜筮之书,而逃过了秦始皇焚书之祸。当年秦始皇要烧掉所有书的时候,就有人告诉他《易经》这本书不必烧,因为那是卜筮的书,是老百姓占卜用的,搞迷信的,民间使用的东西。可见《易经》用来占卜,是盛行了一长段时间。所以秦始皇一听,觉得这种书留给老百姓用也没什么关系,所以就没有烧。《易经》因为本身的神秘,所以逃过了秦火,以至于很多人由此说,《易经》真神啊,连自己有这一劫都算好了,都事先能够防备。我想这个也不必这么把它神化,因为秦始皇总要留些东西给老百姓用,他所要烧的是那些读书人读的东西,他有他的用意。
秦朝以后,汉朝兴盛,汉朝最大的问题就是把《易经》分成两部分,一个叫术数,一个叫易理,这基本上就已经违反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精神。因为《易经》是讲合的,所有的分都是为了合。太极可以分两仪,但是不管两仪怎么变来变去,最后还是回归太极的状态。一个静止,一个动,动了静,静了动,这样才有变化。
我们为了研究方便,把《易经》分成易理和术数来研究,这个无可厚非,如果直截了当说术数是迷信,只有易理才是对的,我想也是有一偏之见。我认识一位学者,他一生就是主张只有易理,非常讨厌算命、看风水,他认为那些都是一派胡言。可是很不幸的,这位先生最后也是自杀了。可见,一个人完全讲道理,就少一个情字,就很少有同情心,情和理是合在一起的。完全讲理讲到最后,大家会发现很多人是过分理智,最后连自己的生活都安排不了。
只讲术数就更可怕了,那真是《易经》的大不幸。可是我们民间所流传的极少是易理的,因为易理多半在读书人手上,而读书人读了半天又不会用。而民间所流行的都是什么?算命、看风水、选日子,甚至于连姓名学也搞在里面,却搞得红红火火,很热闹。这些花样就使外行人感觉到很神秘,然后就很相信,以至于迷信。我们以前把这个叫做神通,其实世界上没有神通这回事,神通就是推理。
民间把《易经》推广得非常流行,以至于今天一听到《易经》,所有人都觉得是算命的,就好像把易理整个撇掉了。实际上读《易经》读到最后是要明白道理的,否则周文王那番苦心,周武王那句“人为万物之灵”,几乎都不见了。今天我们一讲到八卦,马上就有人想到那是笑话,是荒诞不经,没有依据,扯来扯去搞不清楚的东西,这实在是愧对祖先。人类的宝贵智慧,沦落到这个地步,只是因为当年的以神道设教吗?但是我们能怪周文王吗?当然不能,很多事情要以当时的状况来判断,而不是用现在的状况来判断。
伏羲氏根据对自然现象的观察画出了八卦,周文王发现人类社会的规律和大自然的规律是相通的,于是用六十四卦推演出世间的万物万象。但是《易经》流传到现代社会,几乎成了一个算命用的工具,那么《易经》的真正用意到底是什么呢?
《易经》是古人透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获得一些心得和体会,进而提出的假说。其实所有的学说都是从假设开始的,今天叫虚拟,只不过古代的知识实在是不发达,所以神道设教是无可厚非的,而且是当时势在必行的东西。我们用简单一句话“抬头三尺有神明”,来使得每一个人有所畏惧,知道不能太放纵自己,不能为了自己的需求而为所欲为。那是为了安全,为了纪律,为了方便,为了有效。
你去旅游的时候,你听那些导游在告诉你这样那样,有很多成分还是当年神道设教所留下来的。进庙的时候,导游会告诉你,这个门槛是不能踩的,当然不能踩,因为你一踩,头就碰到上面门框了,撞个头破血流谁负责?可是如果他告诉你不能踩,踩了会把头撞破,你一定一百个不相信,然后就踩,等到头破血流的时候你还是会埋怨他,这是人性。所以我们就说踩门槛会运气不好,大家担心自己走霉运,不敢踩,那就安全了。这也是孔子所讲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因为讲道理大家不听,就算听懂了也不会记得,就算记得也不会去做,用这种方式,才会引起大家注意。
不要踩门槛是为了安全,有门槛设计也是为了安全。有种说法是寺庙大门不能开,只有皇帝来才能开。我们想想看,寺庙多半是在什么地方?多半是在荒山郊野,那里最多的就是强盗,强盗突然要来,官兵根本来不及防范,和尚要靠自己抵抗,那是很难的。如果中门大开,强盗一来,怎么都挡不住,所以平时就把中门关闭了,前面有一条小桥,两边有两个河,今天叫做放生池,然后把偏门打开,只要老远听到看到有强盗,马上关偏门,来得及,安全有效又方便。
有人说看到尼姑会倒霉,这其实也是好意,就是为了保护尼姑的安全。很多人不了解,说这根本没有价值,怎么会没有价值呢?任何事情用到合理都有价值。我们想想看,尼姑要不要出来办事?要不要出来买东西?要不要出来处理一些事情?总要吧?她一出来,外面只有两种男人,一种是农夫,一种是打猎的猎人。因为一般人不会出现在尼姑庵附近。尼姑一出来,农夫和猎人这两种人的体力都比较壮,然后一看尼姑,觉得蛮漂亮的,难免起色心,那尼姑就不安全了。所以我们就说看到尼姑会倒霉,不能看。农夫一看走过一个尼姑,转过身不看;打猎的人一看是尼姑,赶快不看。尼姑就很安全了。如果朝这方面去了解,我们就不难知道,一阴一阳之谓道在我们中国社会是广为流传,而且普遍地在应用。
《易经》的真正用意,在于通过一些自然现象的规律,来了解人类社会的规律,并反省自己的处境,思考应对的方法。就像寺庙里的一些规矩,虽然看起来有些迷信的色彩,但实际上有利于人群社会的安全。那么,人的命运可不可以预测?求神拜佛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吗?
很多人动不动就要求神拜佛,这是不了解拜佛的真意,如果你一拜佛就保佑你,那这佛算什么佛呢?佛在梵文里面,原意是教授,就是一个人悟到道理以后,就修成佛了。释迦牟尼佛本来也是人,他悟到道理以后才成为佛。这就告诉我们所有的人,只要能悟到道理,又能够认真去做终究可以成佛。
菩萨是没有到成佛的,所以菩萨比较不能开口,不太说话的,但是像观世音菩萨,像地藏王菩萨,也都具备了成佛的条件,但他们是自己不要成佛,因为他们要救世人。成佛以后就坐在那里,让人家拜,让人家参,还不如实际行动对世人更有帮助。地藏王菩萨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他知道地狱永远不会空的,但他就愿意这样,岂不是比佛还伟大?所以我们要了解,我们求神拜佛,只是提醒自己有神明在,不要胡作乱为,要好好管束自己,要好好修炼自己的品性。如果送点礼品,烧几个香,然后拜佛,佛就庇佑你们全家,那佛就是贪官污吏,那就不是佛了。
我们神庙很多,动不动就求神,动不动就拜鬼,那么人的自主性跑到哪里去了?如果说求神拜佛就可以发财,就可以平安,那我们什么事也不要做了,那样人类社会还能进步吗?
人们之所以去求神拜佛,之所以去算命,就是对无常的人生难以把握,希望能提前知道自己的命运,希望有神秘的力量能够保佑自己避免灾祸,《易经》六十四卦常见吉凶之辞,所以被许多人用来占卦算命,以求趋吉避凶。那么掌握了《易经》,真的能够趋吉避凶吗?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这句话我们重复好几遍了,就是提醒我们要自己去了解天理,顺从自然,就会得到吉祥。也就是说,我们所重在人,在自己。其实《易经》就是把自然的规律转移到人事方面的伦理。所以伦理是从自然来,自然那么有秩序,是谁在管呢?如果伏羲氏当年说是神在管,那我们就产生宗教了,他没有,他说是阴阳的互动,是自然的孕育,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主宰,是两种不同的力交互作用,很自然地产生万物,不断运行。
《易经》怎么能够那么神?我们用一个神字就表示它很神奇,很神妙,很高明,就是因为它有三个特性。《易经》超越了所有神学、哲学、科学,它涵盖了那么多东西,是因为它有这三个特性。
第一个,《易经》具有模糊性。说起来真的是外国人所讲的,很好笑,它很模糊,因为就那么几个系统,就几个花样,几个符号,其他都没有,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你怎么想它都有道理。因为它简单明了,才能够作用这么大,如果它本身就很明确,它就只能适用于某一个领域,其他领域就说不通了。它的模糊性影响了中国人很深。我们讲话经常不喜欢讲得非常清楚,都是点到为止。大致如此,这四个字很重要,对中国人影响太大,大致如此,其他的你自己去想。为什么?因为我们知道一切都在变,如果事先都说得非常清楚,又说不能变,那一定行不通的。这就是制度化没有办法应变的最大的苦恼。这样我们才知道,小孩要出门了,中国的父母只讲一句话,小心一点,就这一句话,永远不会错的,因为我们无法预料到未来的变化。
《易经》的模糊性,让我们怎么解释都对,但是要言之成理,而且要会通到本源上面来。只要不违背太极生两仪,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根本的道理就好了。
第二个,《易经》有很大的灵活性,周文王所写的卦爻辞,我们这样解释也对,那样解释也对。所以《易经》非常灵活,怎么讲怎么对,怎么讲怎么不对;对的里面有一些不对,不对的里面有一些对。道理是活的,《易经》是讲道理的。
这一点对中国人影响太大了,大家真的要花点心思去想一想。西方人right is right,wrong is wrong,不可能说对里有错,错里有对。因为西方是讲分的,对、错就是分开的。中国人没有,我们知道绝对对的部分太少了,圣人有时候也会犯错的,神仙打鼓有时候也会打错的;绝对错的人太少了,终归有一些道理的。所以清官难断家务事,哥哥打弟弟,谁对谁错真的搞不清楚,因为一个巴掌拍不响,能说谁对谁错呢?而且就是因为不清楚,所以我们才要慎断是非。是非要慎断,而不是明断。我们今天很喜欢用明断是非,那是很难的。
关于唯心、唯物,我们中国人是不会去争的,我们会认为两种都有道理。但西方人要争的,有外国人问我:“你们是什么主张呢?”我跟他们讲:“我们很少在这方面去琢磨,因为这都是你们西方弄出来的学问,如果要我们讲,中国人只有一个论,叫唯道论。唯道里面有唯心,也有唯物,只是轻重不同。”
第三个,更妙的,叫做空白性。你看西方人画画,他一定全张都要涂得满满的,否则就是未完成的作品。中国人哪里有?中国人一张纸上,这里画一只鸟,那里画一朵花,旁边点几点,就是下雨。然后盖个图章,签个名,留下很多空白。我们会不会觉得中国人这样子是偷懒?不会,我们觉得这样才有想象的空间,如果全部都布满了,那我们还想什么?那就只是看了。
一张有空白的画,西方人认为没有画完,要把它补全。我们却认为这个画家尊重看的人,所以一张国画的意境是怎么样,十个人来看,就有十种意境,这才是符合自然的。
这样,我们就慢慢更深一层地了解《易经》,以及它对我们中国人的影响。可是,这套学问在很早很早以前,民智未开、知识不普及的时候,如果这样讲,谁听得懂?所以《易经》本身的命运也是很坎坷的。这跟《易经》里面所讲的一切事物变化过程中都会不断地出现险阻、艰难,是一样的道理。艰难险阻,不是很艰难就是很危险,常常受到阻碍,这样好不好?看起来不好,实际上这样才是好的,因为这样人类才能够学习,才能够磨炼,才能够增进自己。一个人从小到死都很顺,他等于白活了,他来这一趟,就只学会了四个字:吃喝玩乐,其他什么都没有,这算什么人生?人生经过更多的磨炼,才会更成熟。《易经》本身也是经过磨炼的。
摘自《易经的智慧1》,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0年11月版
提到《易经》,很多人会有神秘感,因此,《易经》也很容易被一些机构和个人拿来骗人谋利,这也是为何平台会限流推荐《易经》知识的原因之一吧。
《易经》是四书五经之一,也是“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中最古老的经典,被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易经》作者是谁?产生于何时?最初用来干什么?
种种疑问,甚是难考,但剥茧抽丝,草蛇灰线,我们还是能通过古籍和传说来理清《易经》的大体脉络。
《周礼‧春官‧大卜》记载:“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三字经》说:有连山,有归藏 ,有周易,三易详。
可见《易经》并非一本,而是至少三本,分别是炎帝(烈山氏)《连山易》,黄帝《归藏易》,以及今天我们能读到的《周易》。
第一,《易经》的作者是谁?《易经》既然并非一本,那么作者也不可能是一人,即使是《周易》,也并非一人所作。
《周易》由《卦名》、《卦序》、《卦辞》、《爻辞》、《易传》五部分组成,而《易传》又分为《象传》上下、《彖传》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等10篇,合称《十翼》。
周文王姬昌通过演绎伏羲氏的八卦,而形成了符合周族治国理政理念的64卦体系,后世称为《易经》;
文王的儿子周公旦在此基础上创作了《卦辞》,每卦六爻;
传说周宣王时的史官史籀给每一卦的每一爻创作了《爻辞》;
孔子晚年喜《易》,韦编三绝,与其弟子创作了读《易》心得笔记《易传》,又称《十翼》。
所以《易》更三圣,世历三古,“三”代表众多,不仅只是伏羲、周文王和孔子。
第二,《易经》产生于何时?我们把《易经》的作者群体脉络理顺了,就能得出《易经》产生的年代,最早与《易经》有关的人物是伏羲氏。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
“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
可见,伏羲是《易经》体系核心“八卦”的创作者,但不能等同于伏羲创作了《易经》。
最早的《易经》是《连山》,根据传说《连山》是盘古开天地后第一代君主“天皇氏”所创,而天皇到底是谁?
“三皇五帝”中的“三皇”有天皇、地皇、人皇、泰皇等说法,历代典籍对“天皇”是谁的记载也是有争议的,所以司马迁在《史记》里也未说明,只是以《五帝本纪》为开篇。
即使《连山》的作者是伏羲,这个创作年代目前也是无从可考,但可以确定,最早的《易经》体系是“图”或是“卦象”,应该早于人类文字的产生年代。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贾湖刻符”,被认为是目前中国最早的文字,距今9000-7800年,我们可以想象《易经》的产生年代。
第三,《易经》究竟有何用?孔子晚年喜欢研究《易》,经常手不释卷,韦编三绝,他说,“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孔子总结了《易经》的四大作用,分别是“象、数、理、占”。具体内容我们后文专述。
(作者:一堂国学 中国民俗学会会员 山东省民俗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