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鸡

孟子活了多少岁(老子活了多少岁)

时间:2024-01-02 22:56:16 作者:几分真心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亚圣”84岁孟子养生秘诀:牢记6点,颐养天年

养浩然正气,修君子之德。

1

第一点:养浩然之气,修君子之身 。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代性表人物,许多观点跟孔子一脉相承。

在修身养性方面,孔子讲究“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孟子则把“君子论”推上新的高度:“君子勇于担当”;“君子不怨天、不尤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君子的真诚守信、表里如一、善良厚德、勤奋好学、吃苦耐劳、矢志不渝等优点,正是养生必不可少的内涵。

君子一身正气,一身肝胆,一言九鼎,品如芝兰。他们犹如春风舒适温暖,他们恰似时雨润物无言。

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怎样对它,它就怎样对你。把自己修好了,一切自然顺水顺风,千里婵娟。

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2

第二点:存鸿鹄之心,展青云之志。

上中学那会,有一篇文章至今记忆犹新,那就是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其中那段鸡血满满的话,依然耳熟能详: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生苦难重重,磨难重重。君子更要多多去吃苦受罪。对于他们的整个人生而言,吃苦,就是吃补。苦吃够了,品质就磨出来了。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人有豪情壮志,就不会纠结于鸡毛蒜皮;心有万里河山,就不会囿于狭小空间。加上努力实干,人生充实饱满,没有机会去怨天尤人,去喟然长叹。

有志者,事竟成。

在高歌猛进里千方百计,在勇往直前里披荆斩棘,在打怪升级里自我淬炼。

当你越来越好,哪有空斤斤计较?

3

第三点:持平常之心,享生活之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孟子主张,打好物质基础,才能抵达理想境地。

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生活永远都是现实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不管哪个时代,都是最基本的命题。

和气致祥,笑是阳光。

一个家庭,只有在衣食无忧、经济宽裕的状态下,才能轻松自如,乐享生活。

然后,才能去谈养生保健,延年益寿。当你居无定所,漂泊无依,去大谈特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之类的概念,就让人贻笑大方了。

保持一颗平常之心,珍惜当下美好时光,远山近水都有诗情画意,人情世故皆是文章。只要我们用心发现,其中乐趣层出不穷;只要我们诚心经营,人生路上惊喜不断。

一心向善,阳光灿烂。

4

第四点:守向善之心,配仁爱之德 。

“仁者爱人” 历来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对于芸芸众生,一视同仁;对于万事万物,平等对待。

保持一颗善良的心,是一世光明的根本。

不论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不论位高权重,还是平头百姓,只要永保内心的善良、纯粹,就是人格高贵。

为什么说“仁者无敌”。因为它是世界的灵魂所在,是万丈红尘里不朽的光芒。它走到哪里,都夹道欢迎;它藏在哪里,都幸福温暖。所以,没有人与它为敌,所以它所向披靡。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就是“仁”的因果定律,轮回法则。

一生保持善良的心,温暖了别人,更滋养了自己。犹如厚德载物的大地,承载苦难,依然勃勃生机;犹如默默无语的太阳,燃烧自己,依然乐此不疲。

5

第五点:寡身外之欲, 入淡泊之境。

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

读书的时候,老师常说,快乐的人不是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

现如今,生活越来越好,物质文明进化到了“巅峰时代”,人们的快乐似乎越来越少,迫于生活压力,很多人愁眉苦脸,焦虑不安。

觉悟人生,乐在其中。

孟子很早就有了觉悟,他认为,当初一个人来到尘世,特别的本性天然,虽然是赤手空拳,却走全世界的快乐。

随着年龄增长,思想不再单纯,考虑的事情五花八门,想要的东西光怪陆离,结果呢,得不到忧心忡忡,得到了却感觉不过如此。

过多的欲望,会让一个人的内心颠倒迷乱,快乐和幸福遥若天边。

清心寡欲,一切烦恼烟消云散。

6

第六点:循上天之命,尽个人之力。

《道德经》里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跟随经典,乐活每天。

一方面,我们要了解自然的运行规律,一方面我们要调整自己,跟自然“步调一致”。

跟自然过不去,就是跟自己过不去。

明自然怎样运行,我们还要积极面对,利用好的因素,规避坏的风险。

孟子说,“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比如,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你就不要随便外出了;大雾漫天,你就不要去跑马拉松了;燕子低飞蛇过道,就不要张罗着晒粮食了。

遵循规律,活出自己。

按照规律办事,才可能顺水顺风;凭着主观一意孤行,那只会碰得鼻青脸肿。

知天命,尽人事,把今天过好,把自己做好,其他的上天自有安排。

揭秘《道德经》,老子活了200多岁

#头条创作挑战赛#

去年有很多烦心事,工作、生活都不顺利,整天长吁短叹,一度差点抑郁。后来有天开车上班的时候,电台里正在播道德经的讲解,主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位主播的理解是这样的:上天善于像水一样,根据周遭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善于疏导万物,愿意泽润万物,却把自己处于一个低下位置。应用到我们做人的方面,我们应该多多帮助身边的人,多做一些善事,但是别去计较功名利禄,那样就不会患得患失了。

我觉得这位主播讲得很好,所以一直将他的节目都听完了,使我大受启发。而我的感悟,最主要的就是以下这三点:

1.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要遵循“道”的规律,凡是自然的事物,就可以去做。违反自然规律的,就不要去做。比如添加剂很多的零食,就不要去吃了。坑别人的事情,就不要去做了。路上走过的美女,结过婚的男性,就不要再想入非非了。

2.像水一样,包容这个世界,做个好人,但别做“老好人”。做个好人,可以有自己的脾气和原则,就像水也能汇聚成大江大海,引发洪水海啸。不能像老好人,没有原则,那样只能接受社会的毒打。

3.修养自己的身体,心灵。不是非得叫我们去悟道,我们可以冥想,放松自己,让自己感悟这个世界。

凡是真正修道的道士,他的境界一定是很高的。因为他在悟道的同时,也在净化自己的心灵,据说,道士的医术都不错。

那么老子究竟活了多少岁呢?

根据《史记》最保守的估计,可能是160岁。而一些野史记载,老子可能活了200多岁。因为作为道家的创始人,老子的境界那一定是相当的高了,说不定真的得道成仙,也未可知。

如果夫妻活过了75岁,还能做到这3件事,人生就赢了

孔子和孟子,分别活了七十三岁、八十四岁,因此留下一句谚语:“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清自己去。”

不管是按照古人的说法,还是人均寿命的统计,人过了七十五岁,确实是老人了,生死的问题,明摆着。

不管怎样,日子总是要过下去,最好是夫妻都在,互相依靠。

俗语说:“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甜。”

年轻时吃过再多的苦,有再多的权势和金钱,都不算赢了,唯有很老的时候,还能现实安好,才是赢了。

可见,夫妻活过了75岁,还能做到以下几件事,未来更有福气。

01

有稳定的收入,并且是自己管着。

“手里有粮,心中不慌”,这样的道理,是亘古不变的。

人老了,有退休金,还有存款,平时也能适当理财,这是比较理想的生活。

可是,过了七十五岁,手里的钱,恐怕就管不住了。甚至要想方设法,防止骗子介入。或者有败家子,把老人的钱财,都独享了。

在“天津政法报”上有一个例子。

家住红桥区的侯大爷,八十多岁了,养老的钱也不少,但是他却过得苦不堪言。

儿子侯某说:“爹,你的腿脚不方便,存钱取钱也难,还是我帮你 保管。”

一开始,儿子每月把侯大爷的退休金取出来,用作生活费。也算尽了一份孝心。

后来,儿子就不给钱了,并且把侯大爷的钱,都转到自己的名下,高达10.9万元之多。

侯大爷没有了钱,只能反复向儿子索要,但是儿子没有回应。最后,父子闹到了法庭。

在法庭的支持下,侯大爷的钱,回到了自己手里。

但是我们继续往后看,就会发现一个难点:侯大爷真的走不动了,卧病在床,管不了钱了,又该如何?儿子,是不敢信任的;外人,恐怕是在虎视眈眈吧。

要是夫妻都健在,能一起把钱财管好,也不愁生活的开销,那就轻松多了。钱在夫妻手里,哪怕有一人先走,剩下的一个人,生活不会很难。

02

能适度的亲密,一直携手同行。

很多老人,到了六七十岁,就过得平淡如水,认为卿卿我我,那是年轻人的事情。

事实上,老夫老妻,也要亲密无间,把失去的浪漫生活,找回来。

看过一条消息:延吉市的几对老人,在本地的电视台、某协会的帮助下,开展了“寻找一生守候、情暖幸福夕阳”的活动,给老人拍摄婚纱照。

七十多岁的王学柱,高兴地说:“一直想给老伴补办一次这样的浪漫婚礼,今天总算如愿了。”

他的妻子,感慨了一句:“和老伴结婚42年了,常羡慕现在年轻人能举办洋气的婚礼。没想到今天这个心愿终于实现了。”

从简单的对白里,可以发现,他们对爱情是有渴望的,但是谁都没有说,把真情掩藏了四十多年。若不是依靠活动,把内心的渴望激发出来,恐怕就真的剩下遗憾了。

是啊,曾经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还有工作忙了,无暇顾及夫妻之间的感受。甚至会因为金钱的问题,吵吵闹闹。

当然,也有一些夫妻,中途变心了,闹了很多的不愉快。提出了离婚,也很正常。

但是七十多岁了,彼此不折腾婚姻了,感情也稳如磐石。

如何在平淡的婚姻里,增加一些浪漫的元素,需要主动,也要敢于表达。

分析一下,我们会发现,夫妻适度亲密,体现了“身体好、感情好”,彼此都包容了过去的不完美。

相对来说,比较那些丧偶的老人、夫妻变成“邻居、仇人”的老人,人生已经赢了太多了。

按照近几年的统计,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丧偶率高达21.81%。夫妻之中,只要有一个人先走一步,剩下的人,日子就难过了。

趁着夫妻都活着,去寻找享受爱情的方法,人生就少了很多的遗憾。并且,这份感情,也会变成家庭的好家风。

03

还常常帮助子女,给大家庭带来快乐。

也许你会认为,帮助子女够多了,七八十岁了,就不应该去帮忙了。

其实不然,帮助子女,说明老人自己还很健康,能够适应新时代,精神面貌不错。

病恹恹的老人、每天都在抱怨生活的老人,就是要帮助子女,也是爱莫能助了。

我的祖母,在八十多岁的时候,还会做腊肉,养鸭子,并且把鸭子进行烤制。

每到过年,祖母就把自己做的土特产,分配给子女。外出打工的孙辈,能拿着一只烤干的鸭子,一路上也是满满的感动。

祖母在小镇上,还能走着去接送孙子,被很多人羡慕。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老人帮助子女,其实是在体现自己的价值,把父母的爱,延续下去。

要明白一点:被子女强求帮忙,老人主动帮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主动去做的,就是乐此不疲,享受到了大家庭的快乐。

04

老人过得好不好,不仅仅是看子女是否孝顺,更多体现的是,人自己的远见。

少年时,努力读书,是为了中年时能更好地赚钱。

中年时,赚钱养家,工作,是在育儿,也是在养育年迈的自己。

老年时,发挥余热,是把少年、中年的成果综合起来,让人生再一次出发。

夫妻相伴一生,就得谋划一生,千万别闲着,别只顾眼前。

七老八十了,还精神炯炯,什么都不缺,生命就踏实了。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孔子活到73,孟子活到84,古人认为他们的寿命,是很难逾越的

民间有传言: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

这话是怎么传出来的?

我翻了一下历史书,还真的找到了答案。

首先,我们要明确,古代的医疗条件和生活水平都不行。人的平均寿命自然就不会太高,科学不发达,人自然要信点啥,才能活得自在点,至少解心疑!

中国人的主流文化,是儒学!

儒学流派出现了两个标志性人物,圣人孔子和亚圣孟子。

孔子不仅是 教育家,思想家,更是一个武术大家!孔子的父亲是举世公认的强悍!

历史记载,公元前563年,鲁国与晋、齐、曹、卫、薛等十三国诸侯组成联军,攻打偪阳国。叔梁纥率领鲁军向城内攻去,猛然抬头,看见原先提起的城门正在下落,他用举起双手奋力托起城门。叔梁纥因力举千斤闸,而一战成名。

孔子家学渊源,文治武功都到了巅峰,只活到了73岁!

孟子比孔子更注重养生,继承了曾子以直理养大勇气的思想,将其发展为“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也是一个高手!

北宋苏轼在《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中,如此评价浩然正气!“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真正的孟子有多猛?

​《孟子·公孙丑上》中记载“虽千万人吾往矣。“

意思非常明确,“纵然面对千万人(阻止),我也勇往直前。“

孟子认为人要有勇往直前的精神。

只要坚定了心中的理想,无论前途有多少艰难险阻,都要一往无前!义之所在,使命必达!

这么猛的一个人,活到了84岁!

古人崇拜文化人,对孔子和孟子的崇拜非常强烈!因此,认为他们的寿命,是很难逾越的!

才出现了一种说法,“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

周文王九十七岁寿终正寝?别被《史记》等史书给骗了,他死得很惨

周文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得到的评价非常高。

很多人认为,他是一个“内圣外王”的完人,后世无人能及。

《淮南子·修务训》赞美说:文王大仁,“天下所归,百姓所亲”。

而且,文王不但道德和政治都是世之楷模,他的人生也完美无瑕:享年九十七岁,善终,生有百子。

但是,从相关史料看,事实未必是这样。

比如说,文王有史可查的儿子,只有十七个。

“百子”之说,应该源自《诗经·大雅·思齐》里的诗句:“太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这里面的“太姒”,是文王的正妃;“百斯男”,是指她的儿子众多。

后人不明所以,牵强附会,说她生育了一百个儿子,从而以讹传讹,说文王有一百个儿子。

此大谬矣。

现在,人们想要了解文王,首选资料肯定是司马迁的《史记》。

我们读《史记》,会发现文王之所以成为大圣人,跟他的家庭培养是分不开的。

首先,文王的爷爷古公亶父就是一个品行高洁的人。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中说,古公亶父“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

他“积德行义”达到了哪一个境界呢?

薰育、戎狄前来攻打他,想得到他的财物,他二话不说,将自己的财物拱手相送。

薰育、戎狄得寸得尺,继续前来攻打,想得到他的土地和民众。

他的民众义愤填膺,同仇敌忾,想与之拼死决战。

他却息事宁人,甘心献出自己的土地和民众,非常高调地对民众讲了一通大道理,劝民众接受戎狄的奴役。

他说:“民众拥立君主,是希望君主能为他们谋利益。如今戎狄为了获得我的土地和民众发动了战争。但民众属于我和属于他们,又有什么区别?民众为了我去打仗,那我这个君主就等于是用民众的性命换来的,我怎么忍心?!”

他阻止了民众的对戎狄的抗争,带领着自己的亲属,悄悄地离开了豳地,渡过漆水、沮水,越过梁山,到了岐山脚下定居。

豳地民众惊觉古公亶父逃离,赶紧扶老携弱,渡过漆水、沮水,越过梁山,追赶到了岐山脚下,重新成为他的民众。

豳地民众这种“穿越万水千山也要追随你”的壮举,惊动了其他国家的民众。

这些国家的民众都认定古公亶父是个了不起的仁君,也纷纷前来归附。

古公亶父的势力因此迅速壮大了起来。

古公亶父的正妃太姜是个非常有贤德的女人,她一共生了太伯、虞仲和季历三个儿子。她处处以身作则,严格教导儿子,让他们在品德行为上不犯一丁点儿过错。

季历娶妻太任。

太任也是个非常有贤德的女人,她在生儿子昌时,“有圣瑞”——出现了圣人降生的瑞兆。

古公亶父惊喜坏了,连连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

长子太伯、次子虞仲一听这话,感觉父亲话里有话,这明明就是想要传位给昌的节奏啊。

为了不让父亲为难,哥俩离家出走,逃到了荆蛮之地,和当地人融合在一起,纹身剪发,主动让位给季历,好让昌从季历那儿接位。

这样,古公亶父去世后,季历理所当然地继位,是为公季。

公季继承了父亲传下的仁德,专心推行仁义,遍服诸侯。

公季去世,儿子昌即位,是为西伯,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

西伯遵循祖辈、父辈留下的成规,真诚地推行仁义,尊老慈幼,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吸引了众多人才前来投奔,这其中有闳夭、伯夷、叔齐、太颠、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等等,真个是名士云集,济济一堂。

这个时候的商纣王神智昏乱,为政残虐,重刑辟,有砲格之法。

西伯流涕叹息。

有崇氏(今陕西户县)国君崇侯虎偷偷向纣王告密说:“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将不利于帝。”

纣王不由分说,命人把西伯囚禁在羑里(今河南汤阴北)。

闳夭等人急坏了,赶紧搜罗美女、良马、珠宝、财物,厚赂纣王。

纣王见到了美女,眉开眼笑,搓着手说:“此一物足以释西伯,况其多乎!”

他不但赦免了西伯,还赐以弓箭斧钺,让西伯拥有专征讨伐邻近诸侯的权力。

甚至,他还乐呵呵地把崇侯虎给卖了,说:“谮西伯者,崇侯虎也。”

重获自由后的西伯,想和纣王做一笔交易:献洛西之地,以请除砲格之刑。

纣王想也不想,一拍大腿:成交!

西伯回到岐山,整顿兵马讨伐崇侯虎,但他闭口不谈私人恩怨,而是找了一大堆冠冕堂皇的理由,发表宣言说:“余闻崇侯虎蔑侮父兄,不敬长老,听狱不中,分财不均。百姓力尽,不得衣食,余将来征之,唯为民。”



民众心悦诚服,兵卒士气高涨,一下子就灭掉了崇国。

西伯的威望更高了。

诸侯有了争议,都不约而同地来找西伯作裁决。

虞、芮两国的人,有了争议不能解决,前来找西伯。

他们到了周境,看见到耕田者都互让田界,民众都尊重长辈,不由得自生惭愧,互相检讨说:“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祇取辱耳。”他们握手言和,互相谦让而去。

诸侯听到这件事,奔走相告,兴高采烈地说:“西伯盖受命之君。”

西伯受此鼓励,信心大增,而且,实力也不允许他低调。他积极开疆拓土,攻伐犬戎、攻伐密须、攻耆国、攻邘国,连战连捷,国土面积大增,把国都从岐山下迁到丰邑。

殷朝的祖伊大感恐惧,提醒纣王要严加提防西伯。

纣王不以为然地说:“不有天命乎?是何能为!”

周文王没有天命,他在迁都后不久就挂了,太子发即位,是为周武王。

武王以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之徒为左右手,师脩文王绪业。

周武王九年,伐纣行动开始。

武王郑重祭祀了上天主兵的毕星,然后制作了文王的牌位,用车载着,供在军营中。他“自称太子发,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专”,告诫司马、司徒、司空、诸节说:“予无知,以先祖有德臣,小子受先功,毕立赏罚,以定其功。”

大军浩浩荡荡地出发。

在横渡黄河时,有一条大白鱼跳入了武王的船中。

这是吉兆!

武王俯身拿起白鱼祭天。

晚上,有一团流火自上往下降,到达武王的营帐顶时,聚积成乌鸦状,颜色赤红,发出“魄魄”声响,摄人心魄。

这是大大的吉兆!

有八百个诸侯不约而至,相聚于盟津。

群情振奋,众诸侯都攘臂高呼:“纣可伐矣。”

但是,武王却说:“女(汝)未知天命,未可也。”

于是,大家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分头散去。

过了两年,太师疵、少师彊仓皇逃入周地求生,告诉武王,说纣王昏乱暴虐滋甚,杀比干,囚箕子。

武王于是遍告诸侯说:“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乃遵文王,亲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向东伐纣。

这次是动真格的了。

伐纣战争,正式打响。

武王聚集了各路诸侯,在牧野一举击溃了纣王七十万大军。

纣王心死如灰,登上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

武王挥军进城,亲自向纣王尸体射了三箭,然后下车,用轻吕剑击纣王的尸身,用黄色大斧斩下纣王的头颅,悬挂在大白旗上。

大功造成,武王分封功臣谋士,师尚父为首封。

然而,《史记·卷三十五·管蔡世家第五》在记载“武王已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弟”时,特别提到“康叔封、厓季载皆少,未得封。”

这是一个让人觉得非常奇怪的现象。

因为,《礼记·文王世子》中说:“文王九十七而终,武王九十三而终。”

刘宋人裴骃著作的《史记》集解也引用其同时代人徐广《史记音义》的说法:“文王九十七乃崩。”认为周文王活了九十七岁。

而按照《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的记载,武王是在文王死后十一年克殷的,这时候的康叔封、厓季载年幼没有得到封国,那么,他们应该是在十一岁以上、十五岁以下。

即使以他们是十五岁论,那也是在文王九十三岁时出生的。

这太不可思议了!

当然,有人会觉得,九十三岁的文王让一个年轻的姬妾怀上孩子,也不是没有可能。

问题是,查《史记·卷三十五·管蔡世家第五》可知,康叔封、厓季载都是周武王的同母弟!书中说:“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厓季载。厓季载最少。”

即康叔封、厓季载和武王都是文王的正妃太姒所生。

另外,《大戴礼》中又明确记载:“文王十五而生武王。”即周文王十五岁时就生下了次子周武王。

可以想象,生长子伯邑考的时间就更早了。

而周文王的妻子太姒,年纪应该与周文王相当,绝对不会小周文王太多。

道理明摆着,如果她比周文王小了两岁以上的话,就会出现在十一二岁时生育的怪象,不符合科学。

这么一来,周文王九十三岁生幼子康叔封、厓季载时,太姒也应该九十岁上下了。

这就很令人感到恐怖了。

九十岁的老妇人,还怎么生子?

根本不可能!

显而易见,《礼记·文王世子》说的“文王九十七而终”是错的。

那么,文王到底享年多少呢?

《大雅·大明》篇中说:“文王初载,天作之合。”

啥意思呢?

这是说,周文王在即位之初与太姒结婚,乃是上天安排的良缘佳偶。

既然“文王十五而生武王”,前面又生了长子伯邑考,那么,他应该是在十三岁左右登位。

另外,《尚书·无逸》又记文王“享国五十年”。

则文王死年大概是六十三岁。

回到前面的话题,就算文王死于六十三岁,他死后十一年,他的幼子康叔封、厓季载为十五岁,即康叔封、厓季载在他五十九岁时出生,可信度还是很低。

问题出在哪儿呢?

最大的可能:武王不是在文王死后十一年伐纣,而是在文王死后一年就克殷成功了。

《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记:武王准备兴兵伐纣,伯夷、叔齐叩马劝谏,说您“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

文王死了十一年,尸首都没有安葬,根本就不合理嘛。

武王极有可能是在文王死后一年,甚至文王死的当年,就出兵伐纣了。

如果按这个时间点来推算,该年康叔封、厓季载十五岁,再往回推,他们出生时文王四十八岁,这才勉强说得过去。

但问题又来了,如果武王是在文王死后一年,甚至文王死的当年,就出兵伐纣了。那他的表现为什么这么急呢?而且连父亲的尸首都来不及安葬?

有人猜测,文王的尸首被毁,并且不在武王那里,所以没法安葬。

这个猜测相当靠谱。

《无逸》篇里面记载:周公曾悄悄对年幼的成王说:“文主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这个“惟中身”,之前人们理解为文王在中年受天命。但往细里推敲,应该是说文王中途殒身,以至于仅仅享国五十年。

武王之所“父死不葬”就急吼吼地兴兵伐纣,可不就是急于为父报仇吗?

《楚辞·天问》里因此而慨叹说:“武发杀殷,何所悒?载尸集战,何所急?”

也就是说,文王如果是享尽天年,寿终正寝的话,武王就绝不会不埋葬父尸,而如此急匆匆地兴师伐纣。

还有一个细节要注意。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中说,武王祭祀了上天主兵的毕星后,将文王的牌位车载于军中,他“自称太子发,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专”。

不用多说,把文王的牌位车载于军中,那是表示要完成父王没有完成的事业,同时,也彰显复仇的决心,以激励士气。

后来五胡十六国时代,前秦皇帝苻坚被羌人姚苌杀害,他的族孙苻登即皇帝位后,就将苻坚的牌位车载于军中,并命令将士在长矛镗甲上都刻上“死休”字样,反复与姚苌展开生死较量。

苻登的做法,与武王何其相像!

所以,武王伐纣,是专为复仇而来。

而且,他伐纣时自称“太子发”,那是由于文王惨遭横死,没有来得及交班。

武王伐纣的誓师词,可见于《礼记·坊记》所引《太誓》,里面反复辩说文王无罪,云:“予克纣,非予武,惟联文考无罪;纣克予,非联文考有罪,惟予小子无良。”意思是说:我若战胜纣王,并非我武功强大,只因亡父无罪;纣王若战胜了我,并非亡父有罪,只说明我无能。

看这段誓词,很有几分努尔哈赤进攻明朝时所发布的“七大恨”的气味,如果文王不是惨死在纣王之手的话,真说不通了。

有了这个前提,我们看《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中武王克殷成功后,他所实施的“亲自向纣王尸体射三箭”、“用轻吕剑击纣王的尸身”、“用黄色大斧斩下纣王的头颅”这一系列行动,我们才不会感到突兀。

要不,武王自称仁义之师,以有道伐无道,他在取得天下后,难道不应该宽宥对手?以向天下彰显仁德?

孟子说:“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但对比一下过去的汤克夏,仅仅是放逐了夏桀而己。

而武王却把已经死去的纣王碎尸枭首,若不是有夺妻之恨,就是有杀父之仇。

那么,纣王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处死文王的呢?

应该就是在把文王囚禁地羑里时下的毒手。

这里有一个问题:文王是怎么被纣王囚禁的呢?

要知道,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度。

商王的控制力仅限于王畿;附属国拥有极大的自主权。

文王是一方诸侯,哪能像宋高宗用十二道金牌召岳飞那样,要你来你就得来,要你死你就得死?

所以,纣王必定是经过了一番血战,才囚禁到文王的。

而我们也知道,战争是需要成本的。

纣王又是出于什么原因要付出这巨大的战争成本去擒捉文王呢?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中说纣王是听信了崇侯虎的谗言——“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将不利于帝。”

《史记·卷三·殷本纪第四》里说的更扯:纣王重刑辟,有砲格之法。西伯闻之流涕叹息。

这两种说法都不大着调。

倒是郑注《尚书》引《大传》说得有点道理:“文王三伐皆胜,纣始畏而恶之,拘于羑里。”

即文王积极开疆拓土不是在“被囚于羑里”之后,而是在“被囚于羑里”之前,他攻伐犬戎、攻伐密须、攻耆国,连战连捷,严重地威胁到了商朝的统治地位。

《尚书大传》雅雨堂刊本直接一语道破天机:“西伯既耆,纣囚之牖里。”

“既耆”,今本《尚书》作“戡黎”。

《说文》的解释是:“黎,殷诸侯国,在上党东北,从邑声。《商书》:‘西伯戡黎’”。

即耆也称“黎”,在现在的山西长治市南,与商地连壤。

“西伯既耆”,那是在向商的中心地带进攻了。

即是这样,纣王就必须有所反应了。

《左昭四年传》中记:“纣为黎之搜,东夷叛之。”

“搜”,可以理解为检阅军队,也可以理解为用兵。

这里,应该理解为用兵。

即纣王领兵去耆地跟文王干了一仗。

文王的势力已延及至东海、江淮一带。纣王与文王干了这一仗,擒捉了文王,东夷人大为不满,发动了叛乱。

《左昭十一年传》又记:“纣克东夷,而陨其身。”即纣王囚文王之后,又发兵讨伐东夷,导致国内兵力空虚,结果遭遇了武王伐商,国灭身死。

一句话:纣王囚文王、殷讨东夷、武王伐纣等一连串事件是紧密相连的。

同时,纣王擒获文王后,是不可能放虎归山的。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里面说,闳夭等人听说文王被囚禁在羑里(今河南汤阴北),赶紧搜罗美女、良马、珠宝、财物,厚赂纣王,文王不但得免,还得纣王赐弓箭斧钺据有专征讨伐邻近诸侯的权力。

此说并不可信。

《左襄十一年传》里面的说法更荒唐,说:“纣囚文王七年,诸侯皆从之囚,纣于是乎惧而归之。”

囚禁文王七年,天下诸侯都申请做他的囚友,和他一起受囚,这是开玩笑吗?

纣王因为众诸侯的表现感到害怕,从而释放了文王?有这个可能吗?如果真这样,纣王还不如咬舌自尽死了算了。

《楚辞·天问》里有提到:“何圣人之一德,卒其异方?梅伯受醢,箕子佯狂。”意思是说:圣人的德行相同,结果却异,梅伯被剁成肉酱,箕子佯装疯狂。

按照《楚辞·天问》的说法,梅伯和箕子都是圣人。箕子其人其事及其言论在《尚书》、《周易》等先秦文献中屡有出现;“梅伯”却非常奇怪,虽然《晏子春秋》、《吕氏春秋》、《韩非子》、《淮南子》、《春秋繁露》、《韩诗外传》等书也提到过这的名字和其被“醢”的记录,却都不知其为何许人也。

其实,这个“梅”通“某”。

即“梅伯”就是“某伯”。

这个“某伯”应该就是“西伯”,即周文王。盖因其“受醢”,死得不光彩,屈原为尊者讳,没有直说。

有人可能会问,《天问》又有提到“受赐兹醢,西伯上告。何亲就上帝罚,殷之命以不救”,这里为什么不为尊者讳了?

但这里的“西伯”是指的是周武王。

结合上下文的意思,是纣醢了文王之后,把肉醢赐给武王,以此来震慑周人。武王上告于天,亲自执行上帝对殷商的惩罚,殷商命数由此无可救药。

不用说,文王这个悲惨的死法是周人的奇耻大辱。

周人为了维护文王的“完人”“圣人”形象,从而编造出了文王从羑里获释归周的故事。

《太公金匮》里就出现有文王从羑里归后与姜太公的一段对话:“天下失道,忠谏者死。予子伯邑考为王仆玉,无故烹之;囚予于羑里以其羹歠予。”

可惜的是,被剁成肉酱、被用来烹煮的人,并不是伯邑考,而是文王本人。

最后补充一下,武王克殷商之后不久去世,成王即位。因为成王年幼,周公不得不亲践天子之位,摄政治理天下。

这也再次证明《礼记·文王世子》说的“文王九十七而终,武王九十三而终”是一个大谎言。

很难想象,武王已经九十三岁,而他的嫡长子还未成年。

如果说文王横死于六十三岁时,武王比他小十五岁,即该年武王四十八岁。再过两年武王死,则武王死年才五十岁。

不管如何,武王年寿虽然不永,但算是善终;文王虽比武王多活了十三岁,却是横遭肢解烹煮,惨烈至极。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