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料峭,一番春意换年芳。——今日小寒
“小寒大寒,准备过年”,一年转眼又到了年底,这意味着春天也不远了。
但是,现在却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也正是一年中阴阳转换的时候,所谓“阳极则阴,阴极则阳”,冷到了极点,养生也应该格外注意。
小寒起居重“三防”
中医认为,人体内的血液,得温则易于流动,得寒就容易停滞,所以保暖工作一定要做好,尤其是老年人。
1防寒——要护头
小寒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时节,尤其要注意头部保暖,外出记得带帽。因为头部是人体的神经中枢所在,并且头为诸阳之会,所有的阳经都上达于头部。
2防燥——内服+外用内服
除了多饮温水之外,还应适量补充蛋白质及脂肪,如滋补汤品、牛奶、酸奶、各类粥品,将水分“锁住”。
此外,还可以在暖气片旁边放置清水,或将干净的湿布放在暖气片上。
也可以使用加湿器,或用喷壶在你觉得干燥时或每隔2小时左右在屋内喷洒干净的清水。
3防外感——常伸腰
小寒是风寒感冒多发的时节,可在每日洗脸后用双手摩擦面部致生热,可增强御寒能力。
小寒强身有“四搓”
小寒时节阳气潜伏,利用空闲时间按摩身体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达到驱寒和调理身体的双重功效。
1搓足心——暖脚补肾
不但可以补肾安神,对预防失眠也有很好的效果。
2搓腹部——保健脾胃
长期坚持这么做,可以调理脾胃、预防便秘。
3搓腰部——补肾壮腰
能疏通带脉、强壮腰脊和固精益肾,对缓解腰部酸痛、预防腰肌劳损以及女性的痛经有很好的效果。
4搓颈部——暖身驱寒
大椎穴位于颈后最突出的骨头下方,在人体督脉线上,是阴阳经交会之处。若外出归来全身发冷,可是试试搓揉大椎穴暖身。
小寒避病要“五动”
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在阳光下的适当体育锻炼,能强身健体、增强御寒能力。
1原地跑跳
冬季天寒,不愿意出门运动的朋友们可以选择跳绳或者原地跑跳运动,每天跳2-3次,每次10-15分钟,可使全身得到充分运动。
2慢跑
有跑步习惯的人,仍可继续坚持,但一定要注意保暖并做好充分的热身运动,避免大汗淋漓,运动结束后及时换下汗湿衣物。
3散步
每日在阳光中走一走,走到微微出汗时效果最好,既有益健康,还能放松心情。
4太极拳
修习太极拳讲求“中正安舒,心静体松”,坚持练习可以达到收敛阳气,藏精蓄锐的作用。
5踢毽子
踢毽子可有效地训练机体的协调性、柔韧性和灵活性,保护心肺功能,促使胃肠蠕动加快,延缓大脑衰老。
要注意的是,踢毽子前一定要做好热身运动哦~最好选择平坦的室内场馆,谨防摔伤。
小寒食疗“六必吃”
1核桃
核桃仁还富含磷脂和维生素E,具有增强细胞活性、促进造血功能、增进食慾等功效,对提高身体健康、抵御寒冷大有益处。
2羊肉
羊肉有补肾壮阳、温补气血、开胃健脾的功效,冬天吃羊肉,既能抵御风寒,又可滋补身体。羊肉最好是炖着吃,易于消化。
3韭菜
韭菜又名起阳草,味甘、性温,能补肾助阳,温中开胃,降逆气,散淤等。韭菜用来炒食或做馅都很适宜。
4红糖水
红糖有“东方巧克力”的美誉,其好处在于“温而补之,温而通之,温而散之”,具有化淤散寒、暖胃健脾、缓解疼痛的功效。
需注意,煮过的红糖水比直接用热水冲泡的更易吸收,且更具补中益气、健脾、暖胃的功效。
5黑芝麻
黑芝麻具有补肝肾、润五脏的作用,更有乌发养颜的功效。这类黑色食物能迅速补充热量、防感冒,冬季必不可少。
6熟梨
这是因为梨具有润肺清热、养阴生津等作用。对于燥热咳嗽型患者熟吃梨还能增加止咳的效果。
这里有一个简单的食疗方供大家参考:取大梨1个,将梨挖洞,去梨核,装入适量蜂蜜,置于大碗中,隔水蒸熟吃。每日服用1~2次。
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个小小的“关注”,方便您阅读其他优秀文章,也方便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在《伤寒论》中,有关于风湿相搏证的有二条经文:“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根据风湿二邪的盛衰不同,转化之力搏争就出现不同趋势,因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证,一般分为风湿并重之相搏、风重湿轻之相搏、湿重风轻之相搏三种情况。
风湿并重之相搏其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是因于风湿亢盛,阴阳转化之向内与向外之力相当,从而搏于肌表;其不呕,说明机体中内迫之力因外出之力阻碍而并未及胃;其不渴,则说明转化外出之力也因转化向内化阴之力相抗而并未伤及阴津。
其脉浮虚而涩更是体现了风湿并重而相搏相持于肌表,脉浮则说明阳受风邪,转化向外向上而浮,脉涩则说明阴受湿邪,转化向内而迫,气血郁滞使然,脉虚是肌表相搏激烈而亢盛,脉道相对而言表现为虚芤之脉。
虽为风湿并重之相搏,但治疗的关键之处在于祛湿,故方中有加附子,既可以温补阳气,又可以去湿镇痛,其与桂枝相伍,桂枝之用内则通阳化气、利湿去水,外则通阳助卫表以去风湿,同时佐以生姜、大枣、甘草以调理脾胃。
方后注云“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当加桂。”此句在关于是否有内湿的问题上,给出了桂枝恰当的使用方法:若无内湿,症见大便硬、小便自利,则不用桂枝;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者,则当用桂枝。
从方中强调有无内湿的药物加减变化而言,可以看出风湿相搏证的治疗关键在于湿,其原因就在于“阴受湿气”,湿气可以加重阴阳转化之阳转阴而向内、向下之力,不利肌表之气外出,因此治湿实质上就是扭向内之力而向外出。
风重湿轻之相搏尽管是风重湿轻之风湿相搏,其治疗也是以治湿为第一要义,方中加白术,并不是为了解决大便硬之症,何况这里所说的大便硬,只是不溏不薄,并非真硬。
之所以加白术,就是取其健脾散精之效,有利于协同附子走表驱湿。所以病人服汤后会觉得周身顽痹不仁,若三服都尽,其人能自觉头“如冒状”,这就是附子与术并走皮内而向外驱逐水湿的利好之象,不要大惊小怪,等到皮肤的水湿都被驱除之后,这些症状自然会消失。
若大便硬,小便利,脏腑气化正常,里无湿气,则不须桂枝通阳化气,加白术走表祛湿,与附子合用,即可走皮内,逐水气,去湿痹。由方而知,本方目的是走表驱湿,所以术附并用,并不需要桂枝通阳化气去内湿。
风轻湿重之相搏风轻湿重的风湿相搏证,因阴受湿邪,阳转化阴而内迫下行之势强大,从而导致相搏病位发生变化,由肌表流注骨节,且疼痛更甚,“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出现“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或身微肿者”等湿重流注关节之表现,更有“小便不利”的内湿症状,内外湿气并重,其外汗出恶风之症,虽与风邪有关,但更是与湿重而表阳转阴而内迫于里,从而使表阳不足,阳气不固不温关系密切,经文“恶风不欲去衣”就是明证。
其短气一症,虽有内迫所致,气不宣而不利之因,但更有内湿之邪使上焦之阳转阴下行,而致上焦阳气不足之主要因机,故而可见湿重风轻之症,不仅疼烦之病位移向骨节,更是导致肌表阳气、上焦阳气之不足。
风轻湿重的风湿相搏,已经出现湿盛阳微之势,故而扶阳去湿是治疗的关键,这也就是附子、桂枝、白术三药并用的意义所在,同时注重顾护脾胃而用甘草、姜、枣,且重用甘草又可以甘以缓之而减轻疼痛之症,这就是甘草附子汤之组方意义。
《伤寒论》之风湿相搏,从“阳受风气,阴受湿气”而探其机理,论其辨治用药,无论风湿之邪谁轻谁重,治湿是第一要义,且要时时重视脾胃,重视阳气,重视阴阳转化,可见仲景也深得“阳受风气,阴受湿气”中风湿与脾胃相关性的明理。
风药的应用补肝与少量风药补肝与少量风药,可以补肝生血升血。肝虚损证,多见筋络痉挛收缩、目视物不明、昏花等。论治肝脏虚损之证,常多用风药,如补肝汤与补肝散中都明显可见应用了诸如防风、细辛等诸风药以加强补肝之用。
肝为风木之脏,肝虚则治用温肝补虚,基于“阳受风气”之理,而用防风、细辛、独活、甘菊花、川芎等风药,以助肝体阴而用阳之生发,以生血气而补肝气。
补脾胃与少量风药张仲景的薯蓣丸一方中重用山药、大枣等补脾胃药并合以防风等风药可治风气百疾之虚劳,补中益气汤与升阳益胃汤等方中重用补脾胃之气药伍少量升麻、柴胡、羌活等风药,可治脾胃气虚、内伤热中诸症。临床治疗中予以少量风药,则阳受风气而化阳上升,利用风药之气以升阳益气,以助脾胃补药之功。
湿药的应用滋阴湿药与补阳通阳药相伍湿药而阴受之,在用滋阴湿药的同时与少量通阳之药,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加强湿药助阳转阴而补之力;二是加强由阴转阳之功,而防止湿药之性凝滞不行。如滋阴药中常加以桂枝既取阳中生阴之意,加强滋阴之功,又取阴转为阳之意,以通阳化气而使阴液行而不滞。
如炙甘草汤,由炙甘草、生姜、人参、生地、桂枝、阿胶、麦门冬、麻仁、大枣、清酒组成,又名复脉汤。
“脉结代,心动悸”为炙甘草汤之主证,也是虚劳病之常见证候。方中就是用人参、麦冬、阿胶、生地、火麻仁、大枣等滋阴湿药与通阳化气之桂枝相伍。再如小建中汤方,小建中汤由饴糖、芍药、桂枝、大枣、甘草、生姜组成。
从所述症状整体来看,涉及了五脏虚和气血阴阳虚损。小建中汤是治疗虚劳病的代表方剂,小建中汤即自桂枝汤化裁而出,由原方倍芍药加饴糖而变化生成,方中重用饴糖与芍药之滋阴湿药,且与桂枝相伍,以重建中气、温中补虚。
滋阴之湿药与少量补阳药相伍,一是在湿药滋阴的基础上补阳升阳而化气上升,二是防止湿药滋阴下行太过。如肾气丸方,肾气丸由干地黄、薯蓣、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组成,主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此方是专为肾气虚损,膀胱气化不行之证而设。腰为肾之外府,肾气虚,则不能温煦于外,故腰痛;肾主气化,司开阖,与膀胱相表里,膀胱的气化功能有赖肾阳的温煦,肾气不足
滋阴湿药与利水药相伍滋阴湿药与利水药相伍,亦有特点:湿药滋阴方中加利水药,“阴受湿气”,湿气由阳转阴下行而补阴,而利水药则具利水下行与排水通阳之功,少量利水药可助湿药下行而补阴,又可少量利尿排水通阳而防其湿药补阴太过而滞。
如经方六味地黄丸中,运用大量熟地、山药、山萸肉之湿药补阴,又伍以少量茯苓、泽泻之利水药,更有利于下行补肾精之阴,而不至于滞。
利水药伍少量滋阴湿药利水方中少伍滋阴湿药,“阴受湿气”,既可以引药入水而助利水药之下行,又可以防止利水药伤阴而收护阴气之功,如真武汤及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之芍药滋阴、猪苓汤之阿胶滋阴等等,就体现了滋阴湿药在利水方中的意义。
滋阴湿药与通下药相伍滋阴湿药与少量通下药相伍,其相合为用之意,一是在于“阴受湿气”,湿药之气由阳转阴而降,以滋阴润燥;二是通下药具有下行通降之功,与湿药相合可助其下行而补阴,同时用少量通下药在发挥畅通脏腑气机之功效外,可使湿药补而不滞。
湿药既可以助通下药下行之力,又可发挥其滋阴、濡润之功,防止通下之力太过而化燥伤阴。如麻子仁丸由麻子二升、芍药半斤,枳实一斤、大黄一斤、厚朴一尺、杏仁一升,上六味碾之成末,炼蜜和丸而成。
风药与湿药相伍的应用风药与湿药二者配伍,常多见于滋阴解表方中,但侧重点不同,如沙参麦冬汤,由沙参三钱、玉竹二钱、生甘草一钱、冬桑叶一钱五分、麦冬三钱、生扁豆一钱五分、花粉一钱五分组成。
在“阳受风气,阴受湿气”的理论指导下,探析风药、湿药的巧妙配伍,充分调动风药、湿药的阴阳转化、阴阳化生、阴阳升降之力,体现出治病求本,本于阴阳的深刻内涵;与此同时,又注意调动脾胃的化生、升降、转化阴阳之内力,这又体现出“阳受风气,阴受湿气”中脾胃与风湿的特殊相关性。
阳受风气,若是风气太过,则会导致阴转化阳而向上向外亢奋;阴受湿气,若是湿气太盛,则会导致阳转化阴而向内向下亢奋,风湿二邪侵袭人体都会导致阴阳转化亢奋,但二者作用方向截然相反。
不难看出风湿相搏,不是表面上的风与湿相互搏争,而是内在的方向截然相反的阴阳转化所导致的力量搏击,这也许是仲景用“风湿相搏”一词的真正含义。
同时,风药与湿药相伍,亦是非常巧妙的搭配:二者配伍之功用,一是助湿药化阳转阴之力,且在发挥风药发散之力的同时而不至伤阴;二是增强由阴转阳之功能,同时使湿药补阴之余又行而不滞。
大家好!我今天分享第四天的感受。
早上醒来感觉不错,没有发烧,只是咳嗽依旧,也没有了满口浓痰的感觉,却还是有一种软绵绵不想起床的无力感,还是挣扎着起来去早锻炼。
回来吃早餐时突然感到咽喉很疼,只是吞咽时才有明显的那种疼痛,不禁大呼拐了!我看其他人的分享文章里有说咽喉吞咽时像吞刀片一样割喉般的疼痛,难道我严重起来了?这几天只是前奏,才吃到开胃菜,今天才是正餐!难道割喉的刀片还在霍霍磨快之中?我被吓傻了!自己太乐观了!还以为基本恢复了,没有料到大戏还没有正式开始!最痛苦的场景现在才拉开帷幕。这也是我最害怕的场景,原以为能吃能喝能睡,不管他是阴还是阳,可如果连喝水都困难,还像吞刀片割喉,那可是要命呐!也太难受了吧!天呐!这该如何是好呀!我本来想不吃药了的,现在赶紧找润喉的药和消炎的一些药丸,绝不能让刀片来割喉!这种反复真是太恐怖了!也不知道是不是被吓的,我眼泪鼻涕不住地掉,赶紧吃了各种药,平缓了一下情绪,联想到股市的阴阳K线,这病毒有反复也是正常的,只是自己太稚嫩了,盲目自信,以为病毒的毒性不大,自己已经抗过来,殊不知还有压轴大戏在后面!
我这几天一直在总结,别人的症状中有拉肚子,咽喉剧痛,声音嘶哑等情况,我还算运气好,没有遇到最痛苦的症状,顶多算是小羊,轻症吧,我还在怀疑自己是不是真阳了?还是碰巧只是普通的感冒?可现在就正在发生了!可怜的我是不是成了小白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