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是“全球老虎日”,又称“世界爱虎日”。
历史上,“中华第一龙虎”、“商虎食人卣”、调兵遣将的虎符,以及李广射虎、武松打虎,都体现出我国悠久的虎文化,内涵丰富深厚。
到了近现代,人与虎的关系开始紧张,湖南高坪村甚至经历过百虎围村三天三夜,广东的邓氏父子则打虎足百只。
近年来,有关虎的新闻也很多。远的有2007年的周正龙华南虎假照事件,近的有“完达山一号”的两次下山,以及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建立。
2022年1月15日,黑龙江东北虎林园的东北虎在雪地上休息。图|新华社
虎究竟有着怎样的演化史,又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担当了何种角色?仅存于中国的华南虎到底有没有灭绝?
文 | 谢芳 瞭望智库观察员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1
畏惧与崇拜
在动物学分类上,虎属哺乳纲(Mammalia)食肉目(carnivora)猫科(Felidae)豹属(Panthera)虎种(tigris),学名为Linnaeus,1758,全世界只有一种。
在整个自然界生态系统中,虎是猫科动物中进化最完美的物种,处于物质与能量流动的顶级位置。
虎由第四纪(约260万年前至今)的真猫类演化而来,但其具体起源说法不一,基本有以下3种:约300万年前的俄罗斯西伯利亚和中国东北平原;约200万年前的中国河南渑池县;约100万年前的中国南部。
【注:在第三纪(距今6500万年~距今260万年)早期,古食肉类动物中的猫形类有数个分支——古猎豹,贯穿各地质时期进化为现今的猎豹;犬齿高度特化的古剑齿虎类;伪剑齿虎类;古猫类。古剑齿虎类和伪剑齿虎类分别在第三纪早期和晚期灭绝,古猫类得以幸存。后来,古猫类又分化为3支——真猫类、恐猫类和真剑齿虎类,后两者在第四纪冰河期灭绝,只有真猫类幸存下来。】
可以达成共识的是,虎是只分布于亚洲的特有动物种。它们随着气候的变迁向亚洲各地扩散,并逐渐在个体大小、毛发长短、条纹深浅疏密、尾巴粗细上显现差异,最终演化为9个亚种,即华南虎、东北虎(西伯利亚虎)、孟加拉虎、印支虎、马来虎、苏门答腊虎、巴厘虎、爪哇虎和里海虎(新疆虎)。
就中国而言,1964年陕西蓝田公王岭发现的虎化石与蓝田人的头盖骨连在一起,证明了100多万年前,虎就与我国人类的祖先蓝田人生活在一起了。百万年的共处,让虎与人关系密切,互相影响。
远古时代,先民用简单原始的工具在自然界求生,面对身形数倍于自己的虎,即便是群体出行,也难免伤亡,所以人们对虎更多的是畏惧之情。当时无文字可考,但在我国各地发现的大量岩画可以说明一二,新石器时代的大西峰沟岩画虎、青海岩画虎、贺兰口岩画虎等,都有共同的特点:硕大、巨牙、凶猛。
2006年3月31日,宁夏中卫市的大麦地岩画中的“虎王”岩画。图|新华社
正所谓,由畏生敬。在人虎共存的历史长河中,宗教、巫术等渐渐加诸其上,虎因自身的神秘、强壮、凶猛等特点而被赋予了神话色彩,成为一些民族的图腾和信仰。
1975年6月,河南濮阳仰韶文化遗址一墓葬中发现了蚌壳摆放的龙虎图形。据考古年代测定,这一文化遗址距今有六七千年的历史,所以蚌塑龙虎图是目前已知的龙虎文化最早起源,也被称为“中华第一龙虎”。而象征狩猎文化的虎图腾,明显早于虚构的象征农耕文化的龙图腾。
我国先民之一的羌戎氏族的图腾崇拜就是虎,其后裔彝族、白族、土家族至今仍保留着崇虎的风俗。其中,彝族流传的先民史诗《梅葛》的第一部分“创世”,就描述了虎化万物:它的眼睛、骨头和肩膀分别被用来作为日月、撑天的柱子和四方的方向,它的血肉皮毛化为草木,它身上的虱子则变作牛羊之类的动物。
而商代晚期的祭祀礼器商虎食人卣,则被学者解读为古人对虎图腾的崇拜意识载体——虎并非食人,而是拥人、佑人,表现了对神灵的崇拜和被保护的渴望。
随着文字的出现,虎的意象被运用到各个方面,虎文化也有了更多的体现与记录。
最早出现于战国春秋时期的虎符,是古代帝王授予兵权,调遣部队的信物,其应用体现出,虎威猛强壮,骁勇善战的特征,被寄予到将士身上。此外,虎贲是对勇士的赞美之称,虎节是出使的信符,虎帐则是将军的营帐。
2021年6月7日,上海奉贤博物馆展出的金沙遗址出土文物“石虎”。图|新华社
民间传说,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是因为出生时“虎喂奶,鹰打扇”;而《水浒传》里,108位好汉中,绰号和老虎有关的就有12位——母大虫顾大嫂、插翅虎雷横、跳涧虎陈达、矮脚虎王英、笑面虎朱富……
在日常生活中,虎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虎位列十二生肖的第3位;悬挂虎画可以驱邪镇宅;要为新生儿准备虎头鞋、虎头帽等,都表现出对虎的崇拜与赞美。
2022年1月20日,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一家手工艺坊制作的布老虎玩具。图|新华社
2
虎患与捕杀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人类赋予虎的意象内涵开始褪魅。
一方面,我国古人的生产力得到了提升,从狩猎转向农耕,对虎有了更真切的了解,不再如从前那般恐惧。与此同时,龙虎文化中的龙,后来者居上,逐渐成为封建帝王形象的化身与民间的信仰主体。
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范围的扩大,古人砍伐森林、进军山地,占据了越来越多的自然资源,这势必会与包括虎在内的野生动物发生冲突。
《论语·述而》中记载了孔子的弟子子路取水途中打虎的故事,这是有文献记载以来的第一例打虎内容。
西汉时期的飞将军李广以射石虎而闻名,此后他又射杀了真老虎,“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杀之”。唐玄宗开元年间的龙华军使裴昊,守北平(今河北完县),一日就射杀31只虎,“北平多虎,昊善射,尝一日毙虎三十有一”。
文艺作品中,《世说新语》的周处除三害杀虎斩蛟,《水浒传》的武松打虎、李逵杀四虎,《西游记》里,孙悟空打死老虎拥有了“虎皮裙”。
太原市一位民间艺人用塑料绳编织的戏剧人物造型——武松打虎。
渐渐地,打虎这一行为与“英雄”划等号,并成为彰显权力与地位的象征。
这其中,尤以清朝为甚。清朝统治者经常到东北猎虎,皇家狩猎队将老虎围困,“或皇上亲射,或皇太子射之,亲王大臣近侍非得旨不敢在围中发一矢”。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康熙皇帝回忆自己,“自幼至今,凡用鸟枪弓矢获虎135只”。
乾隆也是个猎虎能手,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弘历刺虎图》,就描绘了乾隆与虎搏斗的场面。
不过,明朝以前,除了封建统治者的集体猎虎行为,其他的打虎行为具有偶发性,人虎矛盾并不突出。
这种情况在明清时期发生改变。这一时期,随着人口大爆发,土地资源愈发紧张,大量无地少地的农民向山区进军,大面积的山林资源被破坏,导致大量动物消失,进而破坏了虎的食物链。此外,天灾频发也影响了虎的生存。最终,虎走出深山,我国也迎来了少有的虎患灾害时代,遍及华北平原、西部地区、东南地区、云南地区以及南部沿海等地。
2022年1月18日,上海博物馆展出的西汉鎏金虎镇。图|新华社
虎文化也迎来了最黯淡的时刻。
明嘉靖、万历年间,几乎每两年便有一次虎患发生,清顺治年间则达到每年都会发生的地步,到了康熙、乾隆、光绪年间,爆发频率也几乎是每两三年一次。
清人赵彪诏在《谈虎》一书中指出:顺治年间(1643-1661年),四川“虎患,十百为群,或夜半扶椽瓦而下,尽啮室中老幼。”
康熙初年,四川在经历战乱后,全省失去了90%的人口,锐减至不足50万人。随后,境内老虎涌入,攻击幸存的人类,“大抵蜀人死于贼者十之八,死于饥者十之二,仅存者又死于虎之口。”
彼时,消除虎患保一方平安,已经成为部分当地政府的执政内容。
有组织、有规模、有奖励的官方灭虎行动一时成为主流,并涌现出熟悉老虎习性、活动路线的专业打虎人。此前多次发生虎患的陕西西乡县,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再次发生大规模虎患,知县重赏招募人进山打虎,3年之内就射杀了64只虎。打虎的工具甚至都具有了专业性,“探虎出入必由之径,置毒于矢,伏机于路,虎触,机矢即发,立毙”。
也是从这时开始,虎的数量和分布区域开始急速减少。
始建于1786年的江西省定南县历市镇车步村虎形围屋,大门塑造成虎头形状,因此得名“虎形围”,该建筑是研究客家文化形成发展的“活化石”。图|新华社
时期,随着武器的进步,猎枪、手榴弹等都可以用来打虎,杀伤力极大。工具的进一步升级,伴随的是虎数量的进一步减少。
3
贩卖与灭绝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打虎迎来又一个高潮。
彼时,新中国成立初期,各地展开了如火如荼的建设,南方山林得到了进一步开发,居于南方的华南虎的栖息地被严重破坏。在缺乏食物的情况下,华南虎开始闯入人类居住区,虎患再起。
1952年,仅湖南耒阳县就有多120人被虎咬死,甚至发生过一天咬死32人的事件。当年4月,广西北流县也发布通知,表示一年中,虎咬死人10个,咬死耕牛294头。
1957年9月,湖南高坪村甚至经历了百虎围村三天三夜,原因是村里有人在山上捡了几只老虎仔带了回去。
人虎矛盾再次激化,人们把华南虎视为“害兽”,并展开了大规模的打虎行动。从1952年开始至60年代初期,仅湖南就组织打虎队1000多支,据不完全统计,10年间猎杀华南虎647只。
广东阳山县“革命委员会”曾以两支半自动步枪作奖品,表彰打虎足百只的邓氏父子。而湖南耒阳的陈耆芳,因孙子被华南虎咬死,走上了打虎道路,并发展起了50多人的队伍,7年时间猎杀了138只华南虎,成了著名的“打虎王”。
黑龙江省海林市横道河子东北虎林园内的一只小东北虎在玩球。图|新华社
南方的这一场打虎行动,持续了20年之久,重创了华南虎种群,彼时,华南虎被划归为有害动物之列。
华南虎是唯一仅分布在中国的虎,也被称为“中国虎”,其分布与中华文明区域高度吻合,是众多历史虎故事中的主角。有学者统计,新中国成立初期,华南虎仍有4000多只,广泛地分布在我国的华中、华南、西南。而到了1986年11月6日,湖南安仁县发现一只华南虎幼虎被铁夹捕获,因伤势过重,小老虎在15天后死去。这是国家林业局的资料中,最后一次接到野生华南虎的报告,也是人类最后一次见到野生华南虎。
1989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将华南虎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名单。1996年,联合国发布《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公约》,将华南虎列为第一号濒危物种,为世界十大濒危物种之首。
此后,相关部门悬重赏追寻华南虎影,这引发了许多虚假报告。2007年轰动一时的陕西周正龙“华南虎假照”事件,就是其中一例。
30多年来,再也没有人真正见过野生华南虎。目前,全世界纯种华南虎的存有量达到200只,但均为上世纪在野外捕获的6只华南虎的后代,一直都是近亲繁殖,人工喂养,整个华南虎种群仍处在濒危边缘。
2020年4月,河南省洛阳市王城公园动物园内诞生的三只小华南虎。
如果说华南虎被捕杀的缘由是攻击人类,那么东北虎的命运多舛则源于人类的贪欲。
许多人信奉“以形补形”,认为老虎强壮、灵活,其骨头泡的酒自然吸收了养分,可以抗疲劳,甚至缓解风湿病和关节炎。东北虎的交配期可以持续5天,有时每天可以交合50多次,这又让虎鞭成了壮阳药的成分。从科学角度讲,这些虎制品所谓的功效,都是没有依据的“一厢情愿”罢了。
这些“美好心愿”背后,是无数贪婪的人举起猎枪,以及无数东北虎失去它的骨头、内脏、皮毛和生命。新中国成立后的30多年间,仅吉林、黑龙江两省,就捕杀了303只东北虎。
东北虎的运气比华南虎好一些。1962年9月,国务院颁布指示,禁止捕猎东北虎,1973年,农业部再次强调禁止猎捕东北虎,但因执行力度不够,无法阻止偷猎者。直到1993年,中国政府禁止虎骨贸易,之后又将虎骨从官方药典中删除,才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中国境内虎制品的大量消费。
黑龙江省海林市横道河子东北虎林园内,两只东北虎在戏水。图|新华社
不仅是华南虎和东北虎,虎的9个亚种,3个已灭绝:最后一只巴厘虎在1937年被猎杀;爪哇虎于1980年左右灭绝;里海虎(新疆虎)最后一次被人发现是在1986年。孟加拉独立大学的学者表示,在人类日益频繁的捕猎活动和栖息地的不断萎缩下,孟加拉虎将在50年内灭绝。
20世纪初时,全球野生虎还有10万只之多。而到1995年,据IUCN/SSC猫科动物专家组提供的统计资料和有关国家专家的报道,全世界野生虎的种群数量只剩5000至7500只。
这背后,依旧是全球化的虎制品贩卖的猖獗。1975-1992年,韩国进口了6吨虎骨,相当于500至1000只老虎。而缅甸的虎骨黑市在1970-1993年间,共输出超过5吨虎骨。毕竟,一位老虎保育员曾表示,偷猎一只虎成本是10美元,而保护一只虎的成本高达7000美元。
现在,全球野生虎仅存不到4000只。
4
补救与保护
如何拯救虎?
首先要保证栖息地。
虎要好好生存必须具备三要素:足够的动物资源,供猎食;足够的水源,供缺乏汗腺的虎洗浴散热和饮用;足够的林木和丰草。其中,第三点尤其重要。
《中国动物志》中涉及虎的生存条件写到,虎主要栖息在森林山地。在我国东北地区,虎一般栖息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丘陵起伏的山林、灌木与野草丛生的地方;在我国华北、西北地区,虎虽然栖息于海拔较高(2000米左右)的常绿林中,但一般地势较平缓;我国云南的虎则常年生活在茂密、潮湿的热带雨林的山地中。
虎的习性也要了解。虎是单独活动,夜行性,白天潜伏在草丛中休息,日出之前、日落之后活动频繁。它们活动范围相当大,北方的老虎一般都在数十公里范围内游荡,每只成年的老虎都有它自己一定的领域,而它们的边缘部分可以彼此重叠。
因此,百兽之王的生存环境要求极为苛刻。据统计,一只雄虎的生存领域大约40至50平方公里森林,同时需要有水泽山川。
2021年,曾在4月和12月两度下山的野生东北虎“完达山一号”,就被认为是栖息地不再适宜生存,在寻找新的地方时,误入村庄。
虎要好好生存必须具备三要素:足够的动物资源,供猎食;足够的水源,供缺乏汗腺的虎洗浴散热和饮用;足够的林木和丰草。图|新华社
针对华南虎的保护,明尼苏达动物园的老虎专家罗纳德·提·尔森也曾表示过栖息地的重要性,恢复华南虎野外种群的最低目标是,至少有3个种群,每个种群至少有15-20只个体,每个种群至少有1000平方公里的天然栖息地。
2010年,国家林业局将湖北五峰后河、江西马头山和湖南壶瓶山3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放归自然试验区,并将福建梅花山华南虎繁育基地扩建为华南虎野化训练及种群复壮基地。
2021年10月12日,占地约1.41万平方公里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正式成立。该国家公园跨越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包括12个自然保护地,有东北虎、东北豹等在内的10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综合运用红外相机、无人机、卫星等技术手段,持续对山林内的生物多样性、东北虎豹活动规律及其生存环境进行实时动态监测。
目前,园内的野生东北虎已由2017年的27只增至50只,活动范围也在逐渐扩大。
此外,严明法律对保护虎也十分重要。
2009年2月的一个夜晚,康万年持枪走进保护区,猎杀了一只老虎,后与多人分食。这是我国最后一只印支虎。
当年12月21日,云南省勐腊县人民法院对非法猎杀“印支虎”一案进行一审宣判,康万年犯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判处有期徒刑10年,并处罚金10万元;犯非法持有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决定执行有期徒刑12年,并处罚金10万元。其余被告人则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至4年不等。
这是一个警示,贪一时口欲,夺取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生命的偷猎者,必须承担严重的法律责任。
在2021年2月25日版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虎同样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2022年1月28日,台北市街头,两个女孩在老虎造型的雕塑前合影。
人类已经与虎相处了百万年的时间,从畏惧到崇拜的虎文化,从捕杀到保护的人虎斗,正是人类从愚昧到理性,从以自我为中心的主宰自然,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成长与转变。
人从虎的身上索取了很多,也得到了很多。而虎,需要的只是不被打扰的山林生活。
参考文献:
1“虎”意象文化背景探析——由《中国虎》谈起|冯庆华、巴图尔·买合苏提,《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2.老虎与人:中国虎地理分布和历史变迁的人文影响因素研究|曹志红,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6月
3虎文化探源|汪玢玲,《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4.虎,人类最喜欢的动物|张娜、孙全辉、启明、奚宇鸣、田新娜、赵守哲,《文明》,2010年第2期
5.虎形象与虎文化衍生品研究及设计实践|崔向前,北京工业大学,2019年3月
6.远去的华南虎|刘炎林、陈建伟,《森林与人类》,2020年第7期
7.华南虎的生死考验|钟岷源,《南风窗》,2010年第10期
8.走访东北虎专家|潘宝昌,《文明》,2002年第7期
9.彝族史诗《梅葛》中的“牺牲”母题研究——以虎化万物为例|刘伟,《普洱学院学报》,2015年第31期
10.进村东北虎被命名为“完达山1号” 专家支招:“虎出没”,人咋办?|中国科普网,2021年4月26日
11虎的最后100年:杀戮与疯狂|微信公众号“最爱历史”(ID:solovehistory),2020年10月4日
12.记者探访东北虎豹国家公园 零距离感受雪中寻虎|央视新闻客户端,2021年1月21日
库叔福利
库叔的赠书活动一直都在!中信出版集团为库叔提供3本《中国大猫》赠予热心读者。雪豹最近的亲戚是虎还是豹?家猫野猫怎么分?多变的金猫怎么认?这是一本科学专业又富有情怀的中国13种野生猫科动物科普笔记。请大家在文章下评论,点赞最高的前3名(数量超过30)将得到赠书。
今年是壬寅虎年。民间相传,虎年出生的人一般具有刚强、勇敢、果断的气质。
虎年话“虎人”。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明清四大名镇之一,佛山自古人杰地灵,南方+禅城频道根据公开资料梳理出一批佛山历史上的生肖属虎的名人。
陈太吉酒庄创始人陈如岳、近代“谴责小说”巨子吴趼人、石湾陶艺名家刘佐朝、粤剧四大名丑李海泉……这些赫赫有名的大家中,既有工商业的执牛耳者,也有文艺界的翘楚,他们正直不阿、进取创新、心灵手巧,展现佛山卧虎藏龙的人文底蕴和佛山人虎虎生威的精神面貌。
1.舍命主事:梁焯
梁焯,字日孚,号象峰,1482年生于佛山堡。
明正德八年(1513年),梁焯乡试中举。明德九年,赴京应考中进士,廪为会元。正德十二年拜礼部主客清吏司,途中遇王阳明听其讲学。
正德十四年(1519年)三月,梁焯等107人力谏明武宗朱厚照,被罚跪5日,罚俸6个月,脱衣责打30大杖。其后因杖责武宗宠臣家奴,被下令捉拿。当时,梁焯的仆役都已逃散,只剩下他一个人,单骑在街上行走,毫不畏惧,人们称他为舍命主事。
世宗即位,梁焯加俸一级,升为兵部职方司员外郎,主持武科试。嘉靖元年(1522年),梁焯告病归乡,闭门著书阐明王阳明的道学。书未写完于嘉靖七年去世,年仅46岁。
2.刚正御史:冼光
冼光,字汝实,号罗江,1470年出生,顺德县鹭洲堡大罗村人,后居佛山。
冼光高大俊美,人甚聪明,博览群书。明弘治九年(1496年)中进士,任命为江西安仁县令。他为官廉洁爱民,善于判辨疑难案件。百姓民谣称:“民无冤讼,有冼灯笼;讼无滞屈,有冼三日。”“灯笼”能明照,“三日”是速断,都是在称颂冼光。后又补缺任泰兴县令,纠正了不少冤假错案。其后,冼光任陕西道御史,出巡应天府。他奖励廉洁,检举贪污,以作风正派而闻名。
1528年,冼光再被起用,任南京通政司参政,后任太仆太常,晋升工部右侍郎。
1542年(明嘉靖壬寅年)农历12月8日去世,享年74岁。
3.陈太吉酒庄创始人:陈如岳
陈如岳,字镇南,1842年出生,南海大富堡莲塘乡(今石湾张槎)人。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中举人,清光绪八年(1882年)举进士,任翰林院编修。不久奉旨到贵州任举子试主考官。后辞官归里,批注古籍,撰述诗文,教育子弟。
陈如岳回乡后,开设”陈太吉”酒庄,将大米发酵做酒基,再加入深井水,酿出来的米酒特别香醇,被称作“石湾醇”,名扬四海。他还经营“竹基鱼塘”,培育出“大头甸”竹笋。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沙口出产的“大头甸”笋曾是国家指定的唯一出口笋。
1914年,陈如岳病逝于佛山。他除批注校订《西厢记》《桃花扇》《三国演义》《水浒》等外,还有诗集传世。擅书法,广州名酒家“莲香楼”的牌匾为他所题写。
陈太吉酒庄创始人陈如岳。
4.近代“谴责小说”巨子:吴趼人
吴趼人,原名宝震,又名沃尧,字小允,又字茧人,后改趼人。清同治五年(1866年)生于北京。其曾祖父吴荣光,曾任湖广巡抚,代理两湖总督。吴趼人与母定居佛山镇,自称“我佛山人”。后以此为笔名,写了大量的小说、寓言和杂文,名声大噪。
1897年,32岁的吴趼人投身编辑与写作,先后写出《痛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九命奇冤》《新笔林广记》等。
吴趼人创作小说共有30多种,被誉为“小说巨子”,是清末谴责小说的杰出代表。
1910年,吴趼人病逝于上海,终年44岁。
近代“谴责小说”巨子吴趼人。
5.教育名家:戴翼丰
戴翼丰,原名曾谋,字启疆,1890年出生。南海九江大同人,自曾祖起徙居佛山。
戴翼丰自幼聪明过人,勤奋好学,考入广东高等学堂,攻读理科(即大学理科),毕业后随父迁居澳门,投身于教育界。1912年执教于澳门海镜中学,1916年回佛山助父编修《佛山忠义乡志》,历时六载,为岭南文献作出了贡献。后来先后在南海石门中学、中山四区中学、肇庆第一中学、佛山元甲中学、广州广雅中学、南海师范、国民大学香港分校、华南农学院佛山分院等10余所学校任教师、教务主任、副校长、校长等职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戴翼丰连年被评为优秀教师。1957年当选为南海县副县长,掌管全县文教、卫生工作。
戴翼丰从事教肓事业50年,在他临终前一天,仍站在南海师范学校讲台上授课,临终前3小时,仍在批改学生作业。
6.“山公王”世家:刘佐朝
刘佐朝,名社同,1890年出生,末其祖父来石湾做工,遂定居石湾。其父刘胜辉开设“刘胜记”山公店,擅长制作微型胎骨山公,有“山公王”之称。刘佐朝是刘胜辉第四子,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刘泽棉之叔公。幼随父亲学艺,得其真传,加上聪明勤奋,青年时代艺术造诣已胜过其父亲。20多岁时,承父命主理店务。他即锐意引进机械制作陶瓷技术,扩大经营,批量生产。暇时仍精心制作陶塑,携往广州、香港出售。
刘佐朝长于人物塑造,作品以半尺许人物为主,题材擅取渔、樵、耕、读、诗、酒、琴、棋、仕女、仙、佛等作品,兼喜塑造社会下层人物。他对石湾陶瓷的颜色釉颇有研究,既能仿古代名瓷特色,施釉又与众不同,自成一派,并首创高温胎中温釉冰裂纹的制作方法,作品表层质感明显,丰富耐观。
7.“粤剧四大名丑”之一:李海泉
李海泉,原名李满船,1902年生于今顺德均安。后来佛山镇当学徒,遇到粤剧名伶小生奕,遂拜师学艺,小生奕为他起了艺名李海泉。上世纪20年代末在新中华班任小生,30年代在永寿年剧团任丑生,以擅演反映社会基层人民生活的“烂衫戏”而著称,他多才多艺,武丑、网巾边、二花面均表演精到,尤以担纲演出《打劫阴司路》、《烟精扫长堤》而闻名剧坛。
李海泉与廖侠怀、半日安、叶弗弱并称为“粤剧四大名丑”。
1958年,李海泉退出舞台,1965年病逝于香港。其儿子是著名国际武打电影明星李小龙(李振藩)。
粤剧四大名丑李海泉(图左)
8.毕生致力中医事业:罗仁伯
罗仁伯,1914年出生于中医世家,石湾镇人。13岁起学习中医经典,17岁参加南海县政府举行中医考试合格,19岁参加广州市政府举行中医考试合格,20岁在广州十三甫其堂兄开设的“罗惠良医馆”执业。抗日战争期间,曾先后在澳门、香港执业中医。抗战胜利后返佛山,一直执业中医疮科杂症。1959年调到佛山市中医院,1979年被评为“佛山地区名老中医”。1984年病逝。
罗仁伯治学严谨,临症必究本穷源,虽家传医技,祖辈相授,但并不拘泥于此,而是注意既吸收前辈精华,又寻求各家学说,甚至到民间采集良方妙药,不断提高医疗技艺。他的毕生致力于中医事业,行医40余年。
9.省工艺美术大师:叶秋
叶秋,1926年出生,手工业工人出身,1946年开始从事佛山秋色艺术。1956年佛山秋色工艺社建立,被邀加入该社工作,从事秋色艺术研究和创作。
叶秋熟悉各类秋色艺术制作技艺,能巧妙地运用各种手工业原料(主要是边角废料)以及果菜产品等物料,进行秋色艺术创作。他的纸扑艺术最为著称,秋色纸扑动物、削批瓜果、食品以及山公盆景、松树等无不栩栩如生。
1960年,叶秋评为广东省民间老艺人。1980年,晋升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他为人俭朴、厚道、忠实,全心为发展佛山秋色艺术辛勤劳动与创作,并积极地培养秋色艺术后继人才。
【整理】南方日报记者 罗湛贤 段思午
【资料来源】禅城区人民政府官网
【作者】 罗湛贤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这些科学大佬都属兔
中国生物物理学奠基人,用生命探索生命的贝时璋院士、打造“中国光学事业摇篮”并提出“863”计划的王大珩院士、“两弹一星”元勋之一的彭桓武院士、主持建立“北京时间”的叶叔华院士、让中国测绘科学水平位居世界三强之列的李德仁院士…… 他们勇攀高峰、敢于创新,让中国在各科研领域“扬眉兔气”!兔年到,让我们来细数这些属兔的科学家。(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来源: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