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英章毛笔楷书偏旁部首之夕字旁:”夕“。
今天,继续分享偏旁部首:夕字旁。
字形演变:”夕“,比“月”字少一横。用残缺的“月”字,表示日出日落时,初露和残留的日月形状。然后才表示日落时的黄昏、傍晚。见下图:
首笔短撇不要写长,要短促有力,角度稍平,斜切入笔后随即转锋向左下方快速撇出,干净利落,一气呵成;第二笔横折撇位于短撇的转折处露锋起笔,横画要短,一笔带过,然后轻提笔锋再向右下顿笔写撇,稍重,然后向左下行笔,渐轻,写出撇脖,到撇肚处稍重,随即快速撇出,指向与短撇有所不同;最后点笔起笔与短撇的撇尖虚接,与长撇实接收笔。整体以斜取势,但重心不倒。
具体字例:
多 duō
外 wài
舛 chuǎn
够 gòu
梦 mèng
舜 shùn
夙 sù
舞 wǔ
夕 xī
夜 yè
字例打印本:
字例描红本:
田英章毛笔行书偏旁部首之“夕字旁”。
今天,继续分享行书偏旁部首:夕字旁。
夕,xī,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在甲骨文中“夕”和“月”是同一个字,都是半个月亮的象形,只是二者意义上有分工。“夕”的造字本义一般认为是月亮刚出现时的一段时间,也就是傍晚、黄昏时段。
行书中的夕字旁:
首撇以露锋斜切入笔,然后转锋向左下行,行笔勿长,收笔顿锋收势,不作撇出;横撇横画与首撇虚接,注意起笔的位置,稍抗肩,不要写长,一带而过,然后顿笔向左下方行笔写撇,撇身舒展,角度稍直,注意行笔的轻重变化,出锋指向与首撇不同;点可略长,末端略探出撇下。
楷书中的夕字旁:
两个撇画均不宜细弱,且有伸有缩,屈展各异,切忌雷同。书写好“夕”字的关键在于斜中取正,收放有度,重心不倒。
具体字例:
多 duō
够 gòu
梦 mèng
名 míng
舜 shùn
夙 sù
外 wài
舞 wǔ
夕 xī
夜 yè
字例打印本:
字例描红本:
中国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优美真挚的诗词、成语、名言,其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而且也值得我们永远传承和借鉴,所以,从中为孩子起名,既可以看作是一种传承,又是一种学习方式。因此,接下来小编就跟大家分享一些出自诗词中那些翩若惊鸿的名字,不知道,你可还喜欢?
雨松
“雨松”这个名字源自于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中,这句诗写出了雨后的美好景色,雨过天青松色显得更苍翠,山路随山转见到溪流的水源,所以,这个环境优美,写出了一种安逸舒适的生活态度。并且,“雨松”这个名字清新脱俗,很适合男孩起名,“松”字在起名中也可以指人有着坚韧、顽强、不渝和永恒的品质。因此,这个名字很美,也很有寓意。
沉夕
“沉夕”这个名字的出处是唐代韦应物《夕次盱眙县》:“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中,这句诗写的是暮色停舟中所见的淮河之景,当在驿站旁,举目眺望时,只见河水澎湃翻涌,夕阳已经西下。所以,“沉夕”这个名字格调深沉、笔势恢宏,给人一种霸气的感觉,同时,这句诗也把河面暗淡渺茫的凄衰景象呈现的淋漓尽致,也带有一种思乡之情,因此,从中起名很有韵味,“沉夕”这个名字也很有特色。
月清
“月清”这个名字源自于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中,这句诗的意思是,松林间明月朗照,生出夜晚的凉意,松风和泉水清幽的声音全能听到,所以,这句诗塑造出一个清幽安静的环境,不仅给人带来一种美的享受,而且从中起名,很有大自然清新脱俗的气质。同时,“月清”这个名字很适合女孩起名,带有月光的纯洁和温柔。
梦泽
“梦泽”是来自于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中,这首诗是诗人感叹江山依旧、人生短暂的主题,所以,从中起名很有寓意,并且这句诗的意思是,鱼梁洲因水落而露出江面,云梦泽由天寒而迷濛幽深,由此也可以看出,梦泽二字是指古代云、梦二泽,江南为梦,江北为云,因此,“梦泽”这个名字很美,也很霸气,比较适合女孩起名。
月眠
“月眠”这个名字出自李白《长相思之二》:“日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中,这句诗写出了在夕阳西下,暮色降临的环境中,花儿蒙着水气,犹如含着雾含着烟,月光皎洁,如同白绢,所以,这句诗极美。为孩子起“月眠”这个名字,也有月光交接无瑕的气质,并且,月这个字在起名中是爱与美的象征,因此,“月眠”这个名字很美,很有韵味。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丰富多样的古籍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者,其中所蕴含的文献和历史信息更是今人探索先民生活的重要窗口。
近日,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建馆114周年之际,“中华古籍资源库”再次“上新”,推出“民族文字古籍特藏”“各地民族文字古籍特藏”“珍秘公天下”3个新建专题库,让1672部(件)珍贵文献与读者见面,其中包括多达19个文种的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为各领域专家学者和历史文化爱好者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文献资料。
展现民族交流融合历史
木牍、贝叶、纸本等不同材质,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线装等多种装帧形式,书籍、拓片等不同文献类型,儒家经典、语言文字、文史名著、契约文书、农学医学历法等实用学科,大小乘佛教经典等丰富内容……本次发布的资源基本包括了现存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的各种形态。
而在文字种类上,从早期的佉卢字到时代较近的满文,间有于阗文、粟特文、傣文、纳西东巴文、水文等,本次发布的资源几乎覆盖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用过或现在仍在使用中的所有少数民族文字。
古壮文字书《三千书》
在“各地民族文字古籍特藏”数据库中,有一本古老的“字典”——出自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中越边境地区的《三千书》。这是一部由汉字、古壮字、京族喃字三种文字合璧的字书,是用于学习汉字的工具书,因收录约3000个汉字而得名。书中体例为以古壮字、喃字注汉字,汉字在前,为大字,旁边配有对应的古壮字和喃字写法,并解释其音义。这部字书体现了当地壮、汉、京三个民族的人民相互学习语言文字的需要,反映了当地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文化互鉴的历程。
满汉文合璧本《诗经》
刊刻于清代乾隆年间的满汉文合璧本《诗经》,每一句都有满文与汉文对照;藏文刊刻的经折装佛典《圣妙吉祥真实名经》首尾有汉文书写的序跋;彝文《劝善经》是道教经典《太上感应篇》的翻译作品,在每一篇章之后又结合了彝族的思想观念和风俗习惯等加以发挥,逐节逐条地讲解释义……
这些少数民族文字古籍资源不仅展现了现存民族文字古籍的风貌,其内容本身也是中华文明历史上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
让古籍在数字世界重生
对于珍贵而脆弱的古籍资源来说,数字化是目前兼顾保护和使用的最好方法。同时,数字化也为古籍资源保护和使用开拓了新的天地。
“民族文字古籍特藏”专题库中的10世纪回鹘文《玄奘传》写本有着一段传奇经历。
10世纪回鹘文《玄奘传》写本
《玄奘传》是玄奘弟子慧立记述其师生平及西行求经经过的文献,其内容可与《大唐西域记》相互补证,是今人研究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亚和印度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珍贵史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这部经典于10世纪由胜光法师从汉文译成回鹘文。
1930年,回鹘文《玄奘传》写本在新疆出土。这是一件孤本。它的发现不仅对研究维吾尔族古代语言有着重要价值,更体现着中国古代的文化交流。时任国立北平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前身)副馆长的袁同礼,得知消息后立即派他的兄弟前往当地进行收购,但此时该书已被书商拆散。最终,国立北平图书馆购得240叶,其余部分则散落在多个国家的博物馆和收藏者手中。
1932年,德国学者葛玛丽将当时国立北平图书馆所藏的240叶《玄奘传》借走,不久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数次催还均无下文,不少人觉得这部珍贵典籍已经回归无望。直到1946年,事情发生了转机。葛玛丽不仅将借走的原件完璧归赵,更令人意外的是,她还将原本由法国考古学家海金购得的另外8叶也一并归还。如今,回鹘文《玄奘传》共存残卷394叶,其中248叶保存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这248叶回鹘文《玄奘传》的高清影像在本次发布的数据库中被全部公布。这既是为了让珍贵的古籍文献资源更好地被全社会共享,也寄托着中国国家图书馆和相关研究人员的美好愿望——让散落在外的回鹘文《玄奘传》其他部分与之“合璧”。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陈红彦表示:“这次发布后,我们期待着这部书的其余部分通过其他途径‘回归’,让这部珍贵的古籍能够在数字世界重现全貌。”
推动古籍保护利用工作
对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剑和他的学生们来说,使用“中华古籍资源库”是日常研究工作中的常态。
“作为用户,国家图书馆通过‘中华古籍资源库’在线发布的大量珍贵版本资源,为学术研究的开展带来了便利。”他说,“同时,数据库的用户体验设计也十分贴心,不需要登录便可以直接在线阅读、可以放大和截屏。多种古籍对比等功能非常人性化,不给读者设门槛。”
少数民族文字古籍资源的数字化整理与保护方兴未艾,如今仍有大量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收藏在民间。即使是有意识地进行保护,受限于客观条件,往往也无法得到最好的保存。对于不少研究者和相关从业者来说,这次发布的少数民族古籍资源为今后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丰富的经验积累。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教授才让太深耕象雄文化研究多年,曾多次前往四川、西藏自治区等地调研当地少数民族文字古籍资源。“实体古籍的保存非常容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当年在四川九寨沟发生的地震和泥石流,让很多珍贵的古籍永远地消失了。如果当时我们能够早一点对那些古籍进行数字化,至少可以留下相应的影像资料用以研究或复原。”才让太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本次发布的资源中,有18部1.7万余叶来自私人藏书家。
与公共图书馆相比,私人藏书家受限于个人的财力和精力,“单枪匹马”地进行古籍电子化数据采集难度大。但同时,他们也有着更为灵活的优势——面对一些流散到市场上的古籍,机会往往稍纵即逝,私人藏书家相对更自由的优势让他们能够及时出手,“拯救”那些珍贵的古籍。
在发布当天举办的研讨会上,多位专家学者对民间藏书家们的无私捐赠表达了感谢。藏书家携手公共图书馆,双方优势互补,探索古籍资源保护事业的新道路。
从有水印到无水印,黑白到彩色,清晰度一般的胶片到高清数字化影像,随着观念的转变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为读者提供的服务不断进步。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表示,秉持着“先有得用”再逐步改善的思路,国家图书馆将不断提升面向社会的古籍资源服务水平,让珍贵的古籍资源在得到良好保护的同时为更多人所用。(本文配图均来自“中华古籍资源库”)(记者 黄敬惟)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